- 340.00 K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12月月考生物
一、单选题:共40题
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C
【解析】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C错误;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
2.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
B.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
C.同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定同种氨基酸
D.CTA可能是一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密码子共有64个,其中有3个是终止密码,所以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A正确;由于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所以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B正确;不同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所以同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定同种氨基酸,C正确;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T是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分子中,不存在于RNA分子中,所以CTA不可能是一种密码子,D错误。
3.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五碳糖类型
C.分析碱基类型,分析五碳糖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答案】A
【解析】确定核酸属于DNA还是RNA,可以分析核酸的组成,如果核酸中含有碱基T或脱氧核糖,则是DNA,如果核酸中含有碱基U或者核糖则是RNA;配对单链DNA或双链DNA可以通过分析碱基的比例,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总是与嘧啶相等,单链DNA中的嘌呤与嘧啶不一定相等,A正确。
4.如图是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液和丙液中
D.乙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甲液和丙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2、6受阻时,导致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所以乙液组织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正确;甲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液组织液和丙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D错误。
5.将一个含24条染色体的体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培养,该细胞经有丝分裂共形成8个细胞,这8个细胞中来自亲本细胞的脱氧核苷酸链与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比是
A.1:8 B.1:7 C.1:6 D.1:5
【答案】B
【解析】将一个含24条染色体的体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培养,该细胞经有丝分裂共形成8个细胞,根据23=8可知DNA复制了3次。根据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在形成的8个细胞中,共有24×2×8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亲本细胞的脱氧核苷酸链为24×2,含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为24×2×8−24×2=24×2×7。因此,这8个细胞中来自亲本细胞的脱氧核苷酸链与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比是1:7,B正确。
6.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B.豌豆的黄色皱粒性状产生原因是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D.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A正确;豌豆的黄色皱粒性状产生原因是基因重组,B正确;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C正确;自然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7.专家最近预测人的基因组大约有105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组近来研究估计,可能只有3—5万个基因。对于人类基因的“大缩水”,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角度看,人类在使用基因上很“节约”,与其他物种相比要高效,很可能是
A.一个基因控制合成多种蛋白质 B.一个基因含有多个遗传密码
C.合成一个蛋白质时共用多个基因 D.基因的分子结构不稳定,易变动
【答案】A
【解析】基因的数目少,但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种类却并不少,可见很可能一个基因能控制合成多种蛋白质。
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答案】D
【解析】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A错误;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例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D正确。
9.把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药和一部分体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分别培育成两种小麦植株,它们分别是
A.单倍体、六倍体 B.三倍体、六倍体 C.六倍体、六倍体 D.六倍体、单倍体
【答案】A
【解析】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依然为六倍体,A正确。
10.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低温诱导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间期
【答案】CD
【解析】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处的时间占95%左右,所以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正常细胞)和四倍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正确;由于在制作装片过程中,要进行解离,使细胞失去活性,所以在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低温诱导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错误。
1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过程和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冬泳时,受寒冷刺激,机体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提高,产热增多。所以A、B、C正确,D错误。
【备注】【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考生常见的练习题,只不过换了个“冬泳入水”这一新情境,实际考查的就是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
12.人类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基因中的碱基对发生替换 B.基因中增添或缺少某个碱基对
C.基因中增添一小段 D.基因中缺失一小段
【答案】A
【解析】人类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谷氨酸的基因上的碱基对()突变为()引起的,A正确;B、C、D错误。
13.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迷,该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促胰液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
【答案】D
【解析】甲状腺激素虽有加速组织细胞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A错误;促胰液素不能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雌性激素会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但不能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小白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说明其缺少能量,而大剂量注射能导致缺少能量的激素是胰岛素,因其大幅度降低血糖浓度,使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葡萄糖供给不足,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减少,D正确。
14.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淋巴、组织液 D.内环境
【答案】B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内液位于细胞内,A、C、D项错误,B项正确。
15.下面四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哪两个图示的生物体杂交后,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
A.图1和图3 B.图1和图4 C.图2和图3 D.图2和图4
【答案】C
【解析】图1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图2能产生4种配子,图3能产生2种配子,图4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因此,图1和图3所示生物杂交后,后代出现1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A错误;图l和图4所示生物杂交后,后代出现1种表现型、1种基因型,B错误;图2和图3所示生物杂交后,后代出现2×2=4种表现型、3×2=6种基因型,C正确;图2和图4所示生物杂交后,后代出现1×2=2种表现型、2×2=4种基因型,D错误。
1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失调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B.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C.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内环境的稳态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所以渗透压、温度和pH都是保持动态平衡,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致病微生物等因素,D错误。
17.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答案】C
【解析】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①正确;缺乏胰岛素会得糖尿病,②正确;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③正确;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④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⑤错误;夜盲症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⑥错误,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
18.在一宗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说话,不能写字但能看书看报,那么受损的部位是
A.运动语言中枢 B.躯体运动中枢 C.听觉语言中枢 D.视觉语言中枢
【答案】A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会讲话,不能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写字,说明W区即书写中枢受损。病人不能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A正确;B、C、D错误。
19.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产生及其传递的有关知识。动作电位在形成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使细胞膜内外的电位逆转,即由静息状态下的“外正内负”变为兴奋时的“外负内正”。
20.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激素是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类激素如果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水解,所以蛋白质类激素需要进行“注射法”补充,而脂类激素和氨基酸在消化道内不会被水解,可以口服。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①正确;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可以口服,②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③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可以口服,④错误,C正确。
2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用14C和3H代替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再去侵染细菌
B.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过程中,模板、原料、ATP、酶、场所等均由细菌提供
C.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D.标记亲代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答案】C
【解析】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有C和H元素,所以不可用14C和3H代替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再去侵染细菌,A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过程中,模板由噬菌体提供,原料、ATP、酶、场所等均由细菌提供,B错误;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C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D错误。
22.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C→D,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③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F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E是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A正确;刺激D点,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耗能过程,因此F内的线粒体活动增强,但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传至C,所以肌肉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是单向的,C错误;刺激C处由C→A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C→D,要经过突触结构,存在突触延搁,速度较慢,因此A处较D处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错误。
23.某农业研究所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人棉花,筛选出Bt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假定Bt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某些抗虫植株体细胞含两个Bt基因,假设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让一该抗虫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最不可能的是
A.1:0 B.3:1 C.9:1 D.15:1
【答案】C
【解析】根据抗虫植株的体细胞含两个抗虫基因,且随机整合到了染色体上。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中都含Bt基因,因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1:0;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中含Bt基因与不含Bt基因的比例为1:1,因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3:1;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中含Bt基因与不含Bt基因的比例为3:1,因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15:1,C正确。
2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神经递质、HCO3-、葡萄糖、血浆蛋白
C.呼吸氧化酶、消化酶、激素、H2O D.Ca2+、纤维素、O2、氨基酸
【答案】B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存在于内环境,A错误;神经递质、HCO3-、葡萄糖、血浆蛋白全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中,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C错误;纤维素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
25.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C.②是生殖隔离 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②
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26.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下图表示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这两类疾病的过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
D.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本图显示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发生突变,会影响黑色素和多巴胺的合成,同时苯丙酮酸的含量增加,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黑色素的形成是由基因1和基因2共同控制的,多巴胺是由基因1和基因4共同控制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D正确。
27.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是DNA,乙为R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RNA聚合酶
B.甲是DNA,乙为D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DNA聚合酶
C.甲是RNA,乙为DNA,此过程为转录,原料为脱氧核苷酸
D.甲是RNA,乙为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原料为氨基酸
【答案】C
【解析】甲是DNA,乙为RNA,则图示表示转录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RNA聚合酶,A正确;甲是DNA,乙为DNA,则图示表示DNA复制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DNA聚合酶,B正确;甲是RNA,乙为DNA,则图示表示逆转录过程,原料为脱氧核苷酸,C错误;甲是RNA,乙为蛋白质,则图示表示翻译过程,原料为氨基酸,D正确。
28.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多倍体育种形成新物种不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B错误;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C正确;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29.一个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在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28%和22%,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
A.28%、22% B.22%、28% C.23%、27% D.26%、24%
【答案】D
【解析】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C+G=46%,则C=G=23%、A=T=50%-23%=27%。又已知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8%和22%,A1=28%,C1=2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C=(C1+C2)÷2,则A2=26%,C2=24%,D正确。
30.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反密码子为UGC的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答案】D
【解析】tRNA上的三个碱基属于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图中tRNA的UGC对应的密码子为ACG,mRNA是DNA上的模板链转录而来的,因此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是TG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苏氨酸,D正确。
31.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激素调控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协调
④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①正确;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②正确;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完成的,③错误;神经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激素调节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④错误,A正确。
32.切除甲状腺的小鼠与未切除甲状腺的小鼠相比,物质代谢能力下降;若切除5天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5天后再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证明这一推论,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A.既不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切除5天后再给小鼠移植甲状腺
C.从切除的第5天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从切除的第5天开始,将甲状腺激素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给小鼠注射
【答案】C
【解析】如果既不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前5天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物质代谢能力与甲状腺有关;而5天后,由于变量不唯一,就不能形成对照实验,无法得出相应结论,A错误;切除5天后再给小鼠移植甲状腺,仍然不能确定起作用的物质是甲状腺激素还是某溶剂,B错误;从切除的第5天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就可以排除该溶剂对实验的影响,可以起到对照的效果,C正确;如果从切除的第5天开始,将甲状腺激素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给小鼠注射,那么实验的自变量即为溶剂的种类,因此不能从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D错误。
33.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排尿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或①→③→⑤ D.②→①→④或②→①→③→⑤
【答案】C
【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兴奋可传至②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④摄水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恢复正常;同时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可使由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恢复正常。由此可见,正确顺序是①→②→④或①→③→⑤,C正确。
34.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F1,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从F1自交所得种子中,拿出一粒绿色圆粒和一粒绿色皱粒,它们都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A.1/16 B.1/2 C.1/8 D.1/3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亲本杂交,产生的F1
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有9/16黄色圆粒(Y_R_):3/16黄色皱粒(Y_rr):3/16绿色圆粒(yyR_):1/16绿色皱粒(yyrr),其中绿色圆粒种子的基因型为1/3yyRR、2/3yyRr,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因此这两粒种子都是纯合体的概率=1/3×1=1/3,D正确。
35.切除正常幼年狗的垂体后,短期内该狗血液中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TRH的分泌应增加,B正确。
36.莱航鸡羽毛的颜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某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若F2中黑色羽毛莱航鸡的雌雄个体数相同,F2黑色羽毛莱航鸡自由交配得F3,F3中
A.杂合子占2/9 B.杂合子多于纯合子
C.黑色占8/9 D.黑色个体都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莱杭鸡羽毛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白色;A基因不存在,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黑色;A基因和B基因都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子二代中白色:黑色=13:3,属于9:3:3:1的变形,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子二代中A_B_(1/16AABB、2/16AaBB、2/16AABb、4/16AaBb):A_bb(2/16Aabb、1/16AAbb):aaB_(1/16aaBB、2/16aaBb):1/16aabb=9:3:3:1,其中1/16aaBB、2/16aaBb表现为黑色,即BB:Bb=1:2,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1/3×1+2/3×1/2=2/3,b的基因频率为=2/3×1/2=1/3。又由于“F2中黑色莱航鸡的雌雄个体数相同”,它们自由交配得F3,用基因频率推出基因型频率。F3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2/3×1/3=4/9,A错误;杂合子比例为4/9,纯合子比例为1-4/9=5/9,B错误;F3中黑色(aaB_)个体所占比例为2/3×2/3+4/9=8/9,C正确;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不都是纯合子,D错误。
37.果蝇的红眼(B)与白眼(b)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为红眼,F2代白眼∶红眼=1∶3,但是白眼只出现于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不能用孟德尔分离定律解释
B.从上述结果就可判断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
C.将F2中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每一组杂交都可获得白眼雌蝇
D.要确定该基因是否仅位于X染色体上,应将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全为红眼,F2代白眼:红眼=l:3,说明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红眼对白眼显性。又F2代中,白眼只出现于雄性,说明雌雄个体性状有差异,所以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所以实验结果能用孟德尔分离定律解释,A错误;从上述结果可判断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能判断Y上无等位基因,B错误;将F2中白眼雄蝇(XbY)与红眼雌蝇(XBXB、XBXb)杂交,只有一半杂交可获得白眼雌蝇,C错误;要确定该基因是否仅位于X染色体上,应将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后代雄蝇应均为白眼,D正确。
38.对如图所示的遗传病进行分析,则一定携带致病基因的一组是
A.3号、5号、13号、15号 B.3号、5号、11号、14号
C.2号、3号、13号、14号 D.2号、5号、9号、10号
【答案】B
【解析】由系谱图中9、10号到16号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7、8号到14号可进一步推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3、5、7、9、10、11、13、14一定携带致病基因,2、15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选B。
【备注】本题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39.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某种药物能使递质传递过程被阻断,但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不影响突触前膜的功能,影响的是突触后膜的功能。
40.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点左侧剌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答案】D
【解析】在a点左侧剌激及刺激a、b两点中央偏左侧,a点先兴奋,膜外变为负电位,而b 点还处于静息电位,即 b点膜外为正电位,因此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至 a点左侧,末到b点时,a、b点膜外均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b点时,a点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点处于兴奋状态,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 b点右侧,a、b两点都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在 a、b两点中央刺激,a、b两点同时处于兴奋状态,即膜外同时为负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当a、b两点兴奋后,又同时恢复为静息电位,即膜外同时变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
【备注】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与检测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二、综合题:共3题
41.图甲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某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放大后如图乙),其结构和功能与神经突触类似。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给C处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神经末梢释放的 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导致A处的神经元产生兴奋。
(2)图甲中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
(3)图乙中①的形成主要与 (细胞器)有关,①中物质释放到③中的过程与细胞膜的 有关。
(4)神经冲动由C→A的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 。
【答案】(1)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
(3)高尔基体 流动性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C为神经纤维,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图乙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1)图甲中给C处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A处的神经元产生兴奋。(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3)图乙中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①中物质神经递质释放到③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胞吐,其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因此神经冲动由C→A的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2.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________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下丘脑 垂体
(2)细胞代谢 发育和功能 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3)高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此外,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由此可知,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兴奋性)。(3)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3.下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分析回答: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方式,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 ,从F2以后一般采用 的方法来获得可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2)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最好采用 育种方法;B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C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
(3)通过E方向培育成的新品种,与其他方法的本质区别是: 。
(4)E和F都是在种子或幼苗期进行处理,处理所引起的变化都发生在细胞的 分裂过程中。
【答案】(1)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自交纯化
(2)单倍体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3)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或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答案合理即可)
(4)有丝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A→D新品种”是杂交育种,“A→B→C→G→新品种”是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是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是多倍体育种。(1)由于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从F2开始选种。由于选出的品种有杂合体,所以要让F2
进行自交,来获得可稳定遗传的新品种。(2)单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因此,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最好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图中B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花药离体培养,C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秋水仙素,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3)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是诱变育种,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4)E和F都是在种子或幼苗期进行处理,此时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处理所引起的变化都发生在细胞的有丝分裂生理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