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0 K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人类的A型血与O型血 B. 牵牛花的白花瓣和小花瓣
C. 豌豆豆荚的饱满与籽粒的不饱满 D. 玉米的高秆与水稻的矮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人的O型血与A型血符合“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牵牛花的白花瓣和小花瓣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豌豆豆荚的饱满与籽粒不饱满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玉米的高秆与水稻的矮秆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 杂合子中不含相同基因
B.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单倍体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D. 体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
【详解】A、杂合子是由基因型不同的雌雄配子组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可能含相同基因,如AaBB,A错误;
B、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表现型相同,B错误;
C、单倍体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的配子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其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为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二倍体的体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而体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不一定构成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3.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若以标记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实验材料进行某项研究,则该研究可能是测定
A. 肺癌细胞的分裂速率 B. 蛋白质的合成速率
C. 分泌蛋白的运输速率 D. 核糖体的组装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只有DNA复制过程才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以若以标记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实验材料,可用来研究DNA复制的有关实验。
【详解】A、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而癌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所以可以通过测定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消耗情况来测定肺癌细胞的分裂速率,A正确;
B、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不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以该研究不可能应用于测定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速率,B错误;
C、分泌蛋白的运输不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以该研究不可能应用于分泌蛋白的运输速率的测定,C错误;
D、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的组装不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以该研究不可能应用于核糖体的组装速率的测定,D错误。
故选A。
4.在生物体的下列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参与的是
A. RNA—RNA B. DNA-DNA C. RNA—DNA D. RNA—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旋酶的作用是将DNA的两条单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的两条单链解开螺旋。
【详解】A、RNA为单链结构,RNA—RNA过程不需要解旋,所以不需要解旋酶,A不符合题意;
B、DNA为两条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DNA-DNA的过程中,需要先将DNA解旋,然后再以DNA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新的子链结构,故需要解旋酶,B符合题意;
C、RNA为单链结构,RNA—DNA的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先合成一条DNA链,然后再以合成的DNA链为模板互补出另外一条单链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C不符合题意;
D、RNA→蛋白质的过程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正常情况下,下列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 R型菌转化为S型菌 B.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白细胞
C. 成纤维细胞发生癌变 D. 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详解】A、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A不符合题意;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白细胞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异,B符合题意;
C、成纤维细胞发生癌变的实质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故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C不符合题意;
D、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核遗传物质减半,故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搅拌不充分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
B. 在子代噬菌体中不会检测到放射性
C. 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
D. 噬菌体增殖所需的模板、原料和酶均由细菌提供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可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详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会被35S标记,而DNA不会被标记,搅拌的目的是使亲代噬菌体的外壳与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分离,由于子代噬菌体会被标记,所以沉淀物中会出现放射性,故搅拌不充分不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噬菌体增殖所需要的模板是噬菌体的DNA,而原料和酶均由细菌提供,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某科学家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活菌1是有荚膜的R型菌,活菌2是无荚膜的S型菌
B. 由实验结果可知,活菌2或死菌2都能使小鼠死亡
C. 从鼠Y血液中分离出的活菌2是由活菌1转化而来的
D. 在鼠W的血液中能分离出活菌1和活菌2
【答案】C
【解析】
【分析】
1、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
2、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细菌。
【详解】A、活菌1不能使鼠X死亡,应为无荚膜的R型菌,活菌2能使鼠Z死亡,应是有荚膜的S型菌,A错误;
B、由实验结果可知,活菌2以及死菌2使活菌1转化形成的菌体都能使小鼠死亡,死的菌体2不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C、从鼠Y血液中分离出的活菌2是由活菌1转化而来的,C正确;
D、在鼠W的血液中只能分离出活菌2,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的基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并呈线性排列
C. 基因的表达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翻译是指蛋白质合成的过程,C错误;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复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复制都是半保留复制
B. DNA复制时双链全部解旋后开始延伸子链
C. RNA复制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RNA复制酶
D.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而RNA的复制不属于半保留复制。
【详解】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复制不是半保留复制,A错误;
B、DNA的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
C、RNA复制时需要的RNA复制酶来自病毒本身提供,C错误;
D、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其内均可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D正确。
故选D。
10.将含15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连续繁殖三代后,将其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的结果如图甲所示。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层中的DNA只含15N标记
B. M层与N层的DNA数之比是3 : 1
C. N'层中的DNA单链只含15N标记
D. M'层与N'层中的DNA单链数之比是7 :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将含15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连续繁殖三代后,得到8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另外6个DNA分子只含14N,将子代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后,中带(N)占1/4,轻带(M)占3/4,即M层与N层的DNA数之比是3 : 1;若在子代DNA中加入解旋酶后,将形成2条含15N的链和14条含14N的链,离心后,含14N的链分布在M'层,含15N的链分布在N'层,即M'层与N'层中的DNA单链数之比是7 : 1;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一双链DNA分子中G+A=120,G+C=180,在以该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过程中共用去21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了()次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计算DNA分子复制后需要的某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应该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该DNA分子中的该种碱基数,然后用DNA分子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乘以该碱基数。
2、双链DNA分子中,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
【详解】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根据一双链DNA分子中G+A=120,G+C=180,可知G=C=90,A=T=30,以该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过程中共用去21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根据(2n-1)×30=210,可知n=3,故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了3次,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12.下图表示某种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其中②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染色体的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和②过程所需原料不同
B. ①过程与模板链配对的碱基有A、U、G、C
C. ④过程需要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
D. 若该病毒的宿主细胞不增殖,则②过程将不能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是逆转录过程,②是DNA复制,③是转录过程,④是翻译,据此答题。
【详解】A、①过程为逆转录,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②过程为DNA复制,所需原料也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①过程为逆转录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所以与模板链配对的碱基有A、T、G、C,B错误;
C、④过程可由多个核糖体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而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C错误;
D、由题意“②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染色体的复制”,所以若该病毒的宿主细胞不增殖,则②过程将不能进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知识点,熟知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13.等位基因不可能存在于
A. 四分体中 B. 姐妹染色单体上
C. 非姐妹染色单体上 D. 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详解】A、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构成一个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可能含有等位基因,故四分体上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不符合题意;
B、若发生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可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B不符合题意;
C、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含有等位基因,C不符合题意;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基因也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所以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上不会含有等位基因,D符合题意。
故选D。
14.已知某动物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其中G、g和H、h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该动物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A符合题意;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不符合题意;
C、C图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图像,表示含G和h基因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了一个细胞中,C不符合题意;
D、D图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图像,表示含g和h基因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了一个细胞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B. 每个原始生殖细胞均能产生四个生殖细胞
C. 着丝点分裂一次,细胞核DNA数目减半两次
D. 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NA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着丝点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复制后,在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
B、每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四个生殖细胞,而每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一次,由于经过两次分裂过程,故细胞核DNA数目减半两次,C正确;
D、DNA加倍发生在间期DNA复制时,而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正确。
故选B。
16.若某细胞的正常染色体数为2n,下图中可表示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是
A. ③① B. ③④ C. ②①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①中核DNA数是染色单体数的二倍,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种图像;②图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且与体细胞中的数量相等,可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图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二倍,应为有丝分裂后期;④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符合图③;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等,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二倍,符合④图,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柱状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重点考查柱形图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能根据染色体:染色单体:DAN的比值和染色体含量来判断细胞可能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
17.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伴性遗传均有隔代遗传现象
B. 女性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亲且只能传给儿子
C. 性染色体上基因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D. 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的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伴X隐性遗传具有隔代遗传的现象,并不是所有伴性遗传均有隔代遗传的特点,A错误;
B、女性的致病基因可来自父亲或母亲,也可以传给其儿子或女儿,B错误;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与性别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如色盲基因,C错误;
D、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的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且属于隐性遗传,D正确。
故选D。
18.某生物种群中的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现已知亲代的基因型只有Aa,则经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之比为
A. 8 : 1 B. 7 : 1 C. 3 : 1 D. 15 :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隐性个体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而杂合子(Aa)自由交配,得子一代(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只有AA、Aa的个体可以继续自由交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根据题意,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在F1个体自由交配的情况下:1/3AA、2/3A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均为A:a=2:1,所形成的F2代中隐性性状的个体为1/3×1/3=1/9,显性性状的个体为1-/9=8/9,所以F2中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之比为8: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计算能力。
19.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前者遵循分离定律,后者不遵循
B. 前者相对性状易区分,后者不易区分
C. 前者的结论对后者得出结论有影响
D. 前者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后者使用了类比推理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都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相对性状都易于区分,便于后代不同表现型的统计,B错误;
C、分离定律是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分析的前提,所以前者的结论对后者得出结论有影响,C正确;
D、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都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D错误。
故选C。
20.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腹部羽毛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灰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
B.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
C. 基因A在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D. F1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中灰色雌鸽所占的比例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说明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雌性个体的W染色体来自母本,Z染色体来自父本。根据子代雌鸽均为灰色,说明灰色雄鸽只产生含有灰色基因的配子,子代中雄鸽均为白色,说明母本产生的含有白色基因的配子与父本产生的含有灰色基因的配子完成受精后,发育成的子代雄性表现为白色,即白色基因为显性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ZAW×ZaZ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ZaW、ZAZa,F1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中灰色雌鸽(ZaW)所占的比例为1/4,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1.下列有关科学家对遗传学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艾弗里第一个证明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摩尔根第一个将基因定位在一条具体的染色体上
D. 克里克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生物界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孟德尔利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艾弗里证明了 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摩尔根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第一个将果蝇的白眼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C正确;
D、克里克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D正确。
故选B。
22.家兔的毛色受B、b和H、h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灰兔和白兔杂交,F1均为灰兔,F2中灰兔:黑兔:白兔=12 : 3 :1,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A. 亲代白兔的基因型为bbhh
B. F2中黑兔的基因型有两种
C. 基因B、b和H、h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2中的黑兔与白兔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 :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BbHh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BH:bH:Bh:bh=1:1: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_H_:B_hh:bbH_: bbhh=9:3:3:1;由题意知,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灰兔:黑兔:白兔=12:3:1,是9:3:3:1的变式,因此家兔的毛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Hh,亲本灰兔的基因型是BBHH,白兔的基因型是bbhh。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亲代白兔的基因型为bbhh,A正确;
B、F2中黑兔只占3/16,其基因型有两种,可能为BBhh、Bbhh,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基因B、b和H、h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F2
中的黑兔(可能为1/3BBhh、2/3Bbhh)与白兔(bbhh)杂交,后代中白兔为2/3×1/2=1/3,其它为黑兔,故性状分离比为2 : 1,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9:3:3:1的变式推测遵循的遗传规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分析出子二代不同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并应用正推法进行概率计算。
23.将某二倍体植物的花粉培育成植株,则该植株
A. 能稳定遗传 B. 高度不育 C. 有杂种优势 D. 属于二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详解】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该植株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不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表现为高度不育,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下列关于果蝇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果蝇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B. 果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不会引起果蝇性状的改变
D. 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和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导致生物变异。
【详解】A、基因重组是果蝇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A错误;
B、果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
C、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会引起果蝇性状的改变,C错误;
D、Aa只含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25.下图是无子罗汉果的培育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父本和母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秋水仙素抑制了染色体形成
C. 花粉刺激的目的为了完成受精作用
D. 无子罗汉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子代为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所以二倍体和四倍体是不同的物种。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父本和母本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抑制染色体的形成,B错误;
C、花粉刺激的目的为了使子房发育形成果实,C错误;
D、无子罗汉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
26.某动物的毛色有黑毛、白毛和绿毛三种类型,分别由基因G、G十、G—控制,已知当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后转变成基因G十,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缺失后转变成基因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G、G+、G-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G可突变成基因G+,但基因G+不能突变成基因G
C. 基因G与基因G十控制合成的多肽链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D.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基因G、G十、G-的区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复等位基因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形成的,遵循分离定律。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后转变成基因G十,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缺失后转变成基因G-,所以基因G、G十、G-的区别是碱基对的数量不同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详解】A、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G基因、G+基因和G-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G+基因也可能突变成G基因,B错误;
C、G基因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后转变成G+,基因中的碱基数量没变,所以G基因与G+基因控制合成的多肽链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C正确;
D、基因G、G十、G-的区别是碱基数量的不同以及碱基序列的不同,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碱基对的替换或缺失,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复等位基因的传递规律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能力。
27.软骨成骨不全侏儒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该病遗传方式的是
A. 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的大小
B. 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的患病情况
C. 双亲都是患者的家庭子女的患病情况
D. 患者和正常人的染色体是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常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也可以调查人群中患病的男性和女性,比较其发病率的差异来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通过调查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的大小关系,就能确定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A不符合题意;
B、调查若干男性该遗传病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是否均患该病,就能确定该病是否为伴性遗传,B不符合题意;
C、调查夫妻都是该遗传病患者的若干家庭中子女的患病情况,就能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C不符合题意;
D、因为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该遗传病患者和正常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是否相同来确定该病的遗传类型,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遗传病特点的理解。
28.长期使用农药氧乐果杀灭棉铃虫,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棉田产量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氧乐果诱导棉铃虫出现抗药性突变
C. 使用氧乐果使抗药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D. 氧乐果杀灭棉铃虫的同时会污染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它们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环境的变异。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棉铃虫中本身就存在抗药性的个体,而不是氧乐果诱导棉铃虫产生的抗药性的,B错误;
C、使用氧乐果后对棉铃虫进行了选择,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从而使抗药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正确;
D、氧乐果杀灭棉铃虫的同时会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这部分知识。
2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没有可遗传变异生物就不会进化
B. 隔离的实质就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C.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增多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变异生物就不会进化,A正确;
B、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的实质就是使基因不能自由交流,B正确;
C、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增多,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D。
30.—个由400只果蝇组成的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灰身果蝇200只,基因型为aa的黑身100只,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
A. 12.5% B. 25% C. 37. 5% D. 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详解】—个由400只果蝇组成的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灰身果蝇200只,基因型为aa的黑身果蝇100只,则Aa的个体为400-200-100=100只,故a的基因频率=(100×2+100)÷(400×2)×100%=37. 5%,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各种基因频率的计算都来自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是学好生物的基本方法。
二、非选择题
3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甲表示该生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①中有_____个染色体组,细胞②中有_____个DNA分子。
(2)细胞③的名称是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
(3)图甲中的细胞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处于图乙的cd段,图乙中de段出现的原因是_____
(4)细胞③中出现基因b是由于基因B的碱基对发生了_____,这种变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这体现了该变异具有_____的特点。
【答案】 (1). 2 (2). 4 (3). (第一)极体 (4). 细胞①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个体为雌性 ,而细胞③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均等分裂 (5). ①② (6).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7). 增添、替换和缺失 (8). 随机性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①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图②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像;图③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第一极体。
分析图乙:bc段表示DNA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de段表示着丝点断裂,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细胞①中有2个染色体组,细胞②中有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两个DNA,共4个核DNA分子。
(2)由于细胞①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为雌性,又由于细胞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故细胞③的名称是第一极体。
(3)图乙的cd段表示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所以图甲中的细胞①②处于图乙的cd段,图乙中de段表示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变成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出现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4)由于该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细胞③中出现基因b是由于基因B的碱基对发生了增添、替换和缺失而导致了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变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这体现了该变异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识图能力。
32.下图表示某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①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规则的_____结构,其中_____ 构成基本骨架。该物质的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之中。
(2)合成物质③时, _____(至少答岀两种)等物质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物质③通过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发挥作用,密码子是指物质②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_____碱基。
(3)结构⑤由_____组成,图示过程中该结构移动的方向是_____(填“左”“右”或“右一左”)。
(4)若物质②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但物质④却没有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双螺旋 (2).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 (3). 碱基的排列顺序 (4). 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5). 相邻的三个 (6). 蛋白质和rRNA (7). 右→左 (8).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示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①为双链的DNA,②为mRNA,③为tRNA,④为多肽链,⑤为核糖体。
【详解】(1)物质①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其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该物质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2)③为tRNA,通过转录形成,合成物质③时,所需要的ATP、核糖核苷酸、酶等物质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密码子是指物质②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
(3)结构⑤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根据翻译的肽链的长短可知,图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4)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所以若物质②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翻译形成的物质④可能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下图表示某一家族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受基因A、a和B、b控制)的系谱图,调查发现Ⅰ—4无乙病家族史,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Ⅰ-3的基因型是_____,若她产生了一个卵细胞,如图所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图中“?”个体是患甲病男性的概率是_____。若“?”个体为乙病女性患者,则Ⅱ-4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Ⅱ—1和Ⅱ-2都正常,生出的Ⅲ-1为女性患者 (3). AaXBXb (4).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B、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5). 1/12 (6). 100%
【解析】
【分析】
根据Ⅱ-1和Ⅱ-2正常,但其女儿Ⅲ-1为患者,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和Ⅰ—4正常,但Ⅱ-5患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4无乙病家族史,说明Ⅱ-5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Ⅰ—3,可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所以可由Ⅱ—1和Ⅱ-2都正常,生出的Ⅲ-1为女性患者,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Ⅱ-5患两种病,基因型为aaXbY,而Ⅰ-3表现正常,但携带两种病的致病基因,故基因型为AaXBXb。图示中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结合Ⅰ-3基因型为AaXBXb,可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B、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3)Ⅲ-1为甲病患者,所以Ⅱ-1和Ⅱ-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Ⅲ-2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Ⅱ-3患甲病,所以Ⅲ-3的基因型为Aa,故图中“?”个体是患甲病男性的概率是2/3×1/4×1/2=1/12。若“?”个体为乙病女性患者,则说明Ⅲ-3一定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由于Ⅱ-3不患乙病,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Ⅲ-3所含的乙病致病基因一定是Ⅱ-4传给的。所以Ⅱ-4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00%。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图谱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4.果蝇的长翅和短翅、红眼和棕眼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翅型由基因A、a控制,眼色由基因B,b控制,已知上述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将长翅棕眼雌性果蝇与短翅红眼雄性果蝇杂交,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1:1,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和短翅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2)某同学将子一代长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中长翅:短翅=3:1,根据此杂交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
(3)根据题目中的杂交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红眼和棕眼的显隐性关系,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则子一代表现为_____时,才能确定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4)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子一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来判断红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翅 (2). 亲代长翅和短翅杂交,后代均为长翅 (3). 不能 (4). 无论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X染色体上.均能得到该杂交结果 (5). 不能 (6). 红眼均为雌性,棕眼均为雄性 (7). 让子一代红眼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8). 若后代红眼:棕眼=3 : 1•则红眼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为红眼,则红眼为隐性性状
【解析】
【分析】
根据亲代长翅和短翅杂交,后代均为长翅,可判断长翅为显性性状。亲本为棕眼雌性和红眼雄性杂交,子代红眼:棕眼=1 : 1,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亲本为Bb×bb,后代可出现红眼:棕眼=1 : 1,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亲本为XbXb×XBY时,子代也可以出现红眼:棕眼=1 : 1。所以若要判断眼色的基因位置,还需要分别统计雌雄的表现型。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亲代长翅和短翅杂交,后代均为长翅,可判断长翅为显性性状。
(2)若控制长翅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一代长翅的基因型为Aa,子一代自由交配的后代中长翅(A-):短翅(aa)=3:1;若控制长翅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aY×XAXA,子一代长翅的基因型为XAXa、XAY,子一代自由交配的后代中长翅(XAX-、XAY):短翅(XaY)=3:1;所以将子一代长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中长翅:短翅=3 : 1,据此不能判断A、a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3)亲本为棕眼雌性和红眼雄性杂交,子代红眼:棕眼=1 : 1,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无论红眼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子代均能出现红眼:棕眼=1 : 1,所以不能据此判断红眼和棕眼的显隐性关系;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当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棕眼雌性(XbXb)和红眼雄性(XB
Y)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即红眼均为雌性,棕眼均为雄性;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当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棕眼雌性(bb)和红眼雄性(Bb)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Bb、bb,红眼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棕眼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所以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则子一代表现为红眼均为雌性,棕眼均为雄性时,才能确定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4)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让子一代红眼(Bb或bb)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以判断红眼性状的显隐性。若后代红眼:棕眼=3 : 1,则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Bb,即红眼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为红眼,则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bb,即红眼为隐性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位置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探究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不同情况下的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