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6.00 K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解析版)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 ‎ 一、单选题(本题共5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5.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6.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7.如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获得免疫比较好 B.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8.如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 A. B. C. D.‎ ‎9.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下列各项中,与P点相对应的是(  )‎ A.具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 B.植株横置时,茎弯曲部位的近地侧 C.植株横置时,根弯曲部位的背地侧 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背光侧 ‎10.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11.如图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f小于2f B.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 C.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根向地性,测得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g,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2f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长生,主要作用是加速果实成熟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 C.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 ‎13.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 A.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脱落酸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脱落酸与赤霉素是拮抗关系 D.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种子的萌发 ‎14.如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5.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T点时,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肉食性昆虫 B.乙是植食性昆虫 C.邻近林区存在甲昆虫 D.邻近林区存在乙昆虫 ‎16.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 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18.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种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19.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的增长率为0‎ B.a~b年,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 C.b~c年,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20.图l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1.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 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2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时一般分别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C.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 D.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所示 ‎2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24.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5.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2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D.图中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 ‎27.下列有关制作小生态缸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非生物因素无关 B.若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则不能将水装满 C.小生态缸封闭以后,其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 D.制作的小生态缸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 ‎28.在图所示食物网中,假设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m,若要使鸟质量增加a,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b,那么a与b的关系可表示为(  )‎ A.b=90ma+10a B.b=25ma+5a C.b=100ma+10a D.b=20ma+5a ‎29.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30.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31.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 C.分解罐中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遗物分解,为藻类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32.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降低③/②值 D.④用于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3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中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34.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A.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 B.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一般是双向的 C.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36.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Ⅰ就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主要表示通过光合作用所同化的能量 D.Ⅲ的数量一定比Ⅱ的多 ‎3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D.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能量和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 ②物质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 ③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 ‎④能量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 ⑤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 ⑥能量不是伴随物质而流动的.‎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4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 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 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 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1.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kg的蛇,的食物来自鼠,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 A.45 kg B.22.5 kg C.90 kg D.20 kg ‎42.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43.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人表示能量的大小)(  )‎ A. B. C. D.‎ ‎4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狼捕食野兔,获得的能量为野兔捕食能量的10%~20%‎ ‎45.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6.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狗的尿液标记属于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信息传递无关 ‎47.如图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种子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4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相对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9.下列实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 B.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C.乡村有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边洗东西,可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 ‎50.稻田养鱼即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据题干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B.水稻和鱼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分别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C.在生态系统中,水稻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 D.若发现稻田中的某种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 二、简答题(本题共6道小题,第1题6分,第2题14分,第3题10分,第4题10分)‎ ‎51.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太阳能.‎ ‎52.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表示能量),请据图回答:‎ ‎(1)用图甲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图中缺少的箭头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2)图乙中能量a是指  ,能量b用于  .‎ ‎(3)若被F摄入的能量为m千焦,其粪便中的能量为n千焦,cl中的能量为e千焦,b中的能量为f千焦,则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  ;产生c1生理过程的场所是  .‎ ‎(4)在该生态系统中,D和F的行为活动互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  的功能.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F与跑得快的D得以生存,这共同进化现象的本质是  .‎ ‎53.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在20世纪50~60年代湖水面积很大,70年代末期逐渐缩小趋于干涸.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引松花江水入湖,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回答下列问题:‎ ‎(1)查干湖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  ;生态环境的恢复,使当地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查干湖的浮游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  .‎ ‎54.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试回答:‎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白桦沼 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 ‎(2)下面是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种群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 ‎①图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和  .‎ ‎②落叶松的碳流出途径除图中已经表示的外,还有  .‎ ‎(3)下表是大兴安岭5种沼泽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单位:kg•m﹣2).试回答:‎ 湿地类型 层次 草丛沼泽 灌丛沼泽 毛赤杨沼泽 白桦沼泽 落叶松沼泽 ‎ 乔木层 ‎ O ‎ 0‎ ‎ 3.30‎ ‎ 7.79‎ ‎ 6.87‎ ‎ 灌木层 ‎ O ‎ 1.27‎ ‎ 0.11‎ ‎ 0.08‎ ‎ 0.24‎ ‎ 草本层 ‎ 0.33‎ ‎ 0.14‎ ‎ 0.05‎ ‎ 0.03‎ ‎ 0.03.‎ ‎ 凋落物层 ‎ 0.15‎ ‎ 0.18‎ ‎ 0.34‎ ‎ 0.43‎ ‎ 0.35‎ ‎ 土壤 ‎ 38.28‎ ‎ 33.O6‎ ‎ 29.03‎ ‎ 19.2l ‎ 23.73‎ ‎①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  ,这是因为  .‎ ‎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最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题(本题共5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A正确;‎ B、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B错误;‎ C、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C错误;‎ D、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 ‎ ‎2.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逐渐减小;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肝细胞膜,细胞膜是磷脂双分子层;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正确;‎ 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肝细胞膜(一层膜),即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 C、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 D、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组织液>乙血浆,D错误.‎ 故选:D.‎ ‎ ‎ ‎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 ‎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 ‎【解答】解:A、皮质醇的分泌过程属于构成一个反射弧,在这里没有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用激素代替了,所以反射结构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错误;‎ C、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 故选:B.‎ ‎ ‎ ‎5.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图①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②中细胞甲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乙细胞,类似于神经递质的传递;图③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类似于性激素的作用途径.‎ ‎【解答】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释放,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故为题图②;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性腺,故性腺激素反馈调节为题图①.‎ 故选:D.‎ ‎ ‎ ‎6.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是耗能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通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来完成的.‎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借助于离子的跨膜运输完成的,是需要消耗ATP的,B错误;‎ C、由于突触结构,使得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来完成的,D错误.‎ 故选:C.‎ ‎ ‎ ‎7.如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获得免疫比较好 B.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 ‎2、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常,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解答】解:A、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①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错误;‎ B、根据上述方法②的优点,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相比于方法①注射的抗体只能存活较短的时间,方法②的免疫预防效果更好,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B正确;‎ C、人体内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为细胞免疫,以抗体为主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采用方法②使人获得抗体的过程是体液免疫,C错误;‎ D、抗体发挥了作用后就会失活,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遇到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可以识别该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出免疫效应.所以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D错误. ‎ 故选:B.‎ ‎ ‎ ‎8.如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据图分析:a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b;c中的生长素不能够运输到d.故a、b、c、d四个琼脂块中,只有d不含生长素.‎ ‎【解答】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据图分析:a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b;c中的生长素不能够运输到d.故a、b、c、d四个琼脂块中,只有d不含生长素,将a、b、c、d四个琼脂块放在切了尖端的胚芽鞘上,不生长的胚芽鞘是放置d的,D正确.‎ 故选:D.‎ ‎ ‎ ‎9.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下列各项中,与P点相对应的是(  )‎ A.具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 B.植株横置时,茎弯曲部位的近地侧 C.植株横置时,根弯曲部位的背地侧 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背光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图中曲线看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短延长,即浓度低促进作用明显,浓度高了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 ‎【解答】解:A、P点的含义是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生长所需时间加长,即此时的生长素浓度为抑制作用,它可以是具有顶芽的侧芽部位,A正确;‎ B、植株横置时,茎弯曲部位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促进作用更明显,生长快,B错误;‎ C、植株横置时,根弯曲部位的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反而长得快,C错误;‎ 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生长快,D错误.‎ 故选:A.‎ ‎ ‎ ‎10.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和运输方向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和运输方向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题图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与正常植株相比去顶芽植株主根长度短,说明去顶芽主根生长减慢,A错误;‎ B、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去顶芽后植株合成的生长素量减少,不是不能合成,B错误;‎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是极性运输,C错误;‎ D、由题图三组柱形图可知,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正确.‎ 故选:D.‎ ‎ ‎ ‎11.如图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f小于2f B.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 C.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根向地性,测得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g,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2f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图是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生长作用之间的关系,C点对应的g浓度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小于g,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增强,大于g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B、D点生长素的促进效应相同,E点生长素浓度升高到h时促进作用降低至0.‎ ‎【解答】解:A、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增强,因此如果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被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大于f且小于2f,A正确;‎ B、除草剂的原理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杂草生长,应该是大于h,B正确;‎ C、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大于近地侧所致,因此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h,则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h,C错误;‎ D、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因此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D正确.‎ 故选:C.‎ ‎ ‎ ‎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长生,主要作用是加速果实成熟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 C.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赤霉素:(1)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2)主要作用: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1)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2)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3)主要作用:①抑制细胞分裂 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3、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4、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1)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是茎尖、芽尖、根尖和发育着的种子.(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解答】解:A、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 B、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在茎尖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是不属于极性运输,B错误;‎ C、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故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C正确;‎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B.‎ ‎ ‎ ‎13.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 A.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脱落酸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脱落酸与赤霉素是拮抗关系 D.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种子的萌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图中曲线看出,在低温处理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断上升,因此它们与脱落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低温处理能够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图中在处理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不断减少,因此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A正确;‎ B、在处理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均不断上升,说明其能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不利于种子保藏,B错误;‎ C、曲线中看出,脱落酸与赤霉素的作用正好相反,两者之间是互相对抗的关系,C正确;‎ D、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它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细胞分裂素能够解除种子的休眠,共同促进种子的萌发,D正确.‎ 故选:B.‎ ‎ ‎ ‎14.如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受单侧光影响,使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增高,因此a、b、c、d中a的生长素浓度最高,所以甲向右弯曲程度最大.‎ ‎【解答】‎ 解:由步骤Ⅰ中a、b不旋转,则在单侧光的照射下b的生长素运输到a侧,a侧浓度高于b侧,c、d所在琼脂块虽受到单侧光照射,但是旋转使其受到均匀的光照,c和d的生长素含量一样,则在a、b、c、d四个琼脂块中,a>c=d>b;步骤Ⅱ中放a的那个弯曲最大,放b的那个弯曲最小.‎ 故选:B.‎ ‎ ‎ ‎15.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T点时,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肉食性昆虫 B.乙是植食性昆虫 C.邻近林区存在甲昆虫 D.邻近林区存在乙昆虫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相对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通过观察图解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点之后,乙数量减少甲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生物量下降,总结出食物关系为:森林→甲→乙.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解答】解:A、通过食物链的分析,甲昆虫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昆虫,A错误;‎ B、乙昆虫则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肉食性昆虫,B错误;‎ C、因为森林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有抗药性,所以,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C正确;‎ D、因为森林施放化学杀虫剂后,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没有抗药性,所以,附近林区不会存在乙昆虫,D错误.‎ 故选:C.‎ ‎ ‎ ‎16.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解答】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D.‎ ‎ ‎ ‎1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 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由于豚草是植物,因此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数量,求平均值;从题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 ‎【解答】解: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样方法,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 B.据图分析,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B正确;‎ C.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使得种群密度减少,C正确;‎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J型增长,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D错误.‎ 故选:D.‎ ‎ ‎ ‎18.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种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麝牛群的数量越多,则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解答】A、从图中不能直接得出狼与麝牛之间能构成捕食关系,A错误;‎ B、分析麝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麝牛成功率的关系,可知狼与麝牛之间不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狼袭击麝牛成功率与麝牛群数量呈负相关,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种间斗争是选择的因素之一,C正确;‎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选:C.‎ ‎ ‎ ‎19.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的增长率为0‎ B.a~b年,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 C.b~c年,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 ‎【解答】解:A、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那么0~a年,λ值为1,所以种群数量不变,种群的增长率为0,A正确;‎ B、a~b年,λ值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B正确;‎ C、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不呈“S”型增长,C错误;‎ D、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D正确.‎ 故选:C.‎ ‎ ‎ ‎20.图l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密度决定种群数量,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主要由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分析题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 B、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是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故选:D.‎ ‎ ‎ ‎21.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 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4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值,t3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解答】解: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正确;‎ B、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t5时种群密度达到K值,种内斗争加剧,对种群密度的制约最大,C正确;‎ D、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D错误.‎ 故选:D.‎ ‎ ‎ ‎2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时一般分别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C.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 D.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所示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戊处于最低营养级,属于生产者,该食物网中其余的生物属于消费者,甲和己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 图2中曲线X是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Y是S型增长曲线,Y中,a表示初始种群数量,b是种群最大值的一般,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3中的t1时刻,c为种群数量最大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图3中的t2时刻.‎ 图3中:t0~t1时刻,增长率逐渐升高;t1时刻,增长率达到最大值;t1~t2时刻,增长率逐渐降低.‎ ‎【解答】解:A、图1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甲和己均属于第二营养级,丁、庚在不同的食物也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 B、戊为植物,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错误;‎ C、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c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C错误;‎ D、丙位于最高营养级,没有天敌,当其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可呈J型曲线变化,D正确.‎ 故选:D.‎ ‎ ‎ ‎2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本题考查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考生应记住相应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c点时期增长率为零,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 ‎ ‎24.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演替过程中,均存在种间关系,B错误;‎ C、由于次生演替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因此初生演替需要的时间长,次生演替需要的时间短,C正确;‎ D、若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演替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 ‎ ‎25.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考点】种群的特征;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垂体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答】‎ 解:A、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A错误;‎ B、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图示表示负反馈调节,这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但与生长激素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 ‎ ‎2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D.图中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图中d为分解者.‎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B正确;‎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C正确;‎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D错误.‎ 故选:D.‎ ‎ ‎ ‎27.下列有关制作小生态缸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非生物因素无关 B.若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则不能将水装满 C.小生态缸封闭以后,其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 D.制作的小生态缸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4、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5、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有关,A错误;‎ B、若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则不能将水装满,要留出一定的空间,B正确;‎ C、小生态缸封闭以后,其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 D、制作的小生态缸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D正确.‎ 故选:A.‎ ‎ ‎ ‎28.在图所示食物网中,假设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m,若要使鸟质量增加a,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b,那么a与b的关系可表示为(  )‎ A.b=90ma+10a B.b=25ma+5a C.b=100ma+10a D.b=20ma+5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解:已知m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m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使鸟体重增加a,至少需要生产者量b,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式b=ma÷20%÷20%+(1﹣m)a÷20%=25ma+5a﹣5ma=20ma+5a. ‎ 故选:D.‎ ‎ ‎ ‎29.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根据题干信息“草原上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正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说明属于行为信息,即以生物的表现或动作传递的信息.‎ ‎【解答】解: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行为信息,A错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在种群内的传递,并未体现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B错误;‎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C正确;‎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D错误.‎ 故选:C.‎ ‎ ‎ ‎30.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即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正确;.‎ C、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 ‎ ‎31.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 C.分解罐中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遗物分解,为藻类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然后针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藻类植物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所以图中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A错误;‎ B、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需要吸收太阳能,才可以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B错误;‎ C、分解罐的分解产物E是分解者通过其分解作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等分解成无机物,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但不提供能量,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 故选:D.‎ ‎ ‎ ‎32.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降低③/②值 D.④用于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动物的摄入量=动物的同化量+动物的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和流向分解者.‎ ‎【解答】解:A、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②中,A错误;‎ B、①不能表示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所以③/①值不能表示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即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C错误;‎ D、④可以表示用于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 ‎ ‎3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中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其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狐的同化量;③表示兔和狐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④表示兔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 ‎【解答】解:A、①是兔的同化量,A错误;‎ B、图中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正确;‎ D、根据题图不能判断出分解者所获能量的多少,D错误.‎ 故选:C.‎ ‎ ‎ ‎34.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A.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 B.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一般是双向的 C.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演替.‎ ‎【分析】1、能量传递效率=.‎ ‎2、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1.28%,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出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 ‎ ‎3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 ‎【解答】解:A、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A正确;‎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n﹣36%n﹣48%n=16%n,B错误;‎ C、根据题意,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一部分,小于16%n,C错误;‎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10~20%,D错误.‎ 故选:A.‎ ‎ ‎ ‎36.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Ⅰ就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主要表示通过光合作用所同化的能量 D.Ⅲ的数量一定比Ⅱ的多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分析能量金字塔知,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E1太阳能、E2热能.‎ 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该能量金字塔食物链可有多条,因为每个营养级生物不只一种,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解答】解:A、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可能同时占有多个生态位,则图中不一定只有1条食物链,B错误;‎ C、Ⅰ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以E1主要表示通过光合作用所同化的能量,C正确;‎ D、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Ⅲ的数量一般比Ⅱ的少,D错误.‎ 故选:C.‎ ‎ ‎ ‎3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D.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 ‎(2)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5)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循环利用的,A错误;‎ B、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无机环境的碳元素和能量进入了生物群落,B正确;‎ C、大象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而蜣螂是以大象的粪便为食物的,所以蜣螂获得的能量不是来自于大象,而是大象的上一营养级,即大象同化的能量中可以流入蜣螂体内的约0KJ,C错误;‎ D、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 ‎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能量和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 ②物质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 ③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 ‎④能量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 ⑤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 ⑥能量不是伴随物质而流动的.‎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能量只能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解答】解:物质是单向流动,可以循环,故②正确;‎ 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③正确;‎ 物质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作物物质循环的动力,故⑤正确.‎ 故选:C.‎ ‎ ‎ ‎3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解: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AC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 ‎【解答】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1÷20%÷20%=25kg,D正确.‎ 故选:D.‎ ‎ ‎ ‎4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 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 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 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解:A、M不仅代表光能,也代表无机盐、水、CO2等物质,A错误;‎ B、由于秃鹫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它与鹿、狼之间不存在捕食食物链,B错误;‎ C、由于秃鹫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属于分解者,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会是10%~20%,C错误;‎ D、生物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 ‎ ‎41.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kg的蛇,的食物来自鼠,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 A.45 kg B.22.5 kg C.90 kg D.20 k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青蛙→蛇.‎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按照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假如一条1kg的蛇,的食物来自鼠,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1×÷20%÷20%+1×÷20%÷20%÷20%=45kg.‎ 故选:A.‎ ‎ ‎ ‎42.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当森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剩余量就越少.‎ ‎【解答】解: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 故选:A.‎ ‎ ‎ ‎43.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人表示能量的大小)(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树、昆虫、鸟三者间为倒置的数量“金字塔”,而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所拥有的能量沿食物链应逐级递减,按各营养级能量数值绘制而成的图形总呈正金字塔形.‎ ‎【解答】解:从题图可知,依照个体数量统计,树的数目最少,而昆虫的数目最多,但是若按能量流动关系分析,三者间能构成的食物链是:树→昆虫→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若用方框的大小表示能量的话,框的大小应沿食物链由大到小排列,出现了与数量金字塔不同的形状.‎ 故选:C.‎ ‎ ‎ ‎4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狼捕食野兔,获得的能量为野兔捕食能量的10%~20%‎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图中甲利用了光能,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初级消费者.根据各营养级的能量进出平衡进行相关计算.‎ ‎【解答】解:A、根据图示甲的能量进出是平衡的,所以甲固定的能量是175+875+200=1250 J/cm2•a,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B正确;‎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分解者)利用,只有少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C正确;‎ D、在此生态系统中,狼捕食野兔,获得的能量为野兔同化能量的10%~20%,D错误.‎ 故选:D.‎ ‎ ‎ ‎45.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解答】解:A、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A正确;‎ B、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是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藻类爆发的原因是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所以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C正确;‎ D、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D.‎ ‎ ‎ ‎46.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狗的尿液标记属于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信息传递无关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狗的尿液标记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B错误;‎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样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C.‎ ‎ ‎ ‎47.如图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种子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根据图分析,随着光波长增加,莴苣种子萌发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再减少后基本不变,再增加.‎ ‎【解答】解:A、光属于物理信息,光敏色素不是,A错误;‎ B、种子萌发需要特定波长的光照,B正确;‎ C、由图可知,种子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C正确;‎ D、随着光波长增加,莴苣种子萌发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再减少后基本不变,再增加,D正确.‎ 故选:A.‎ ‎ ‎ ‎4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相对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是非同步性的变化,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乙的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表示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解答】解:A、分析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错误;‎ B、M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 C、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幅度越小说明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A.‎ ‎ ‎ ‎49.下列实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 B.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C.乡村有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边洗东西,可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错误;‎ C、乡村有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边洗东西,可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 ‎ ‎50.稻田养鱼即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据题干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B.水稻和鱼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分别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C.在生态系统中,水稻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 D.若发现稻田中的某种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考点】种间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1、根据题干分析,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而水稻和杂草争夺资源和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2、水稻和杂草属于自养型的生物,属于生产者;害虫和鱼属于异养型生物,属于消费者.‎ ‎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解答】解:A、据题干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鱼捕食了害虫,同时水稻与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水稻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鱼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正确;‎ C、水稻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C正确;‎ D、若发现稻田中的某种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 ‎ 二、简答题(本题共6道小题,第1题6分,第2题14分,第3题10分,第4题10分)‎ ‎51.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5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绿藻和水草 所固定的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分别是: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狮→鲫鱼;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分别是:水草→鲫鱼,水草→螺狮→鲫鱼;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答】解:总共有5条食物链: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狮→鲫鱼,水草→鲫鱼,水草→螺狮→鲫鱼;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绿藻和水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故答案为:5 绿藻和水草 ‎ ‎ ‎52.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表示能量),请据图回答:‎ ‎(1)用图甲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E→F→D→B ;图中缺少的箭头是 C→A (用图中字母表示).‎ ‎(2)图乙中能量a是指 F同化的能量 ,能量b用于 F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3)若被F摄入的能量为m千焦,其粪便中的能量为n千焦,cl中的能量为e千焦,b中的能量为f千焦,则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 (m﹣n)×4%千焦[或(e+f)×4%千焦] ;产生c1生理过程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4)在该生态系统中,D和F的行为活动互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 信息传递 的功能.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F与跑得快的D得以生存,这共同进化现象的本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甲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 分析乙图:a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1和c2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解答】解:(1)食物链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E)和消费者(F、D、B),A代表无机环境,C代表分解者,因此食物链是E→F→D→B.‎ ‎(2)F摄入的能量包括同化的能量(a)和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同化的能量(a)又分为两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b)和呼吸热散失的一部分(c1).‎ ‎(3)F是第二营养级,最高营养级为B,F同化的能量是(m﹣n)或(e+f),故B同化的能量是(m﹣n)×4%千焦[或(e+f)×4%千焦].‎ ‎(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本题主要体现了信息传递功能.生物进化的本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故答案为:‎ ‎(1)E→F→D→B C→A ‎ ‎(2)F同化的能量 F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3)(m﹣n)×4%千焦[或(e+f)×4%千焦]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4)信息传递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 ‎53.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在20世纪50~60年代湖水面积很大,70年代末期逐渐缩小趋于干涸.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引松花江水入湖,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回答下列问题:‎ ‎(1)查干湖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 次生演替 ;生态环境的恢复,使当地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 ‎(2)查干湖的浮游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生产者 .‎ ‎(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微生物的分解 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 .‎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演替的两种类型及比较:‎ ‎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解答】解:(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此,查干湖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生态环境的恢复,使当地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查干湖的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直接 ‎(2)生产者 ‎(3)微生物的分解 负反馈调节 ‎ ‎ ‎54.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试回答:‎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水平 结构.白桦沼 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种群 .‎ ‎(2)下面是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种群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 ‎①图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CO2 和 有机物 .‎ ‎②落叶松的碳流出途径除图中已经表示的外,还有 流向分解者(或燃烧) .‎ ‎(3)下表是大兴安岭5种沼泽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单位:kg•m﹣2).试回答:‎ 湿地类型 层次 草丛沼泽 灌丛沼泽 毛赤杨沼泽 白桦沼泽 落叶松沼泽 ‎ 乔木层 ‎ O ‎ 0‎ ‎ 3.30‎ ‎ 7.79‎ ‎ 6.87‎ ‎ 灌木层 ‎ O ‎ 1.27‎ ‎ 0.11‎ ‎ 0.08‎ ‎ 0.24‎ ‎ 草本层 ‎ 0.33‎ ‎ 0.14‎ ‎ 0.05‎ ‎ 0.03‎ ‎ 0.03.‎ ‎ 凋落物层 ‎ 0.15‎ ‎ 0.18‎ ‎ 0.34‎ ‎ 0.43‎ ‎ 0.35‎ ‎ 土壤 ‎ 38.28‎ ‎ 33.O6‎ ‎ 29.03‎ ‎ 19.2l ‎ 23.73‎ ‎①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 低 ,这是因为 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 .‎ ‎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最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环境条件,抑制了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 ‎【解答】解:(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属于同一物种,组成一个种群;‎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有机物;落叶松中的碳除在营养结构之间的传递外,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少,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原因是环境条件抑制了分解者分解作用.‎ 故答案为:‎ ‎(1)水平 种群 ‎(2)①CO2 有机物 ②流向分解者(或燃烧)‎ ‎(3)①低 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 ‎②环境条件,抑制了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