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7.00 K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有关物质和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含磷细胞器不包括中心体和核糖体
C. 青霉菌含有两种核酸,发菜含有一种核酸
D. 健那绿染液是作用于活细胞的染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核酸的组成元素都含有C、H、O、N、P,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详解】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构成,RNA中含有磷,B错误;青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含两种核酸,只有病毒含一种核酸,C错误;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的使用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酒精时,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B. 制备细胞膜前,向猪血细胞中加适量蒸馏水稀释制成细胞稀释液
C. 用健那绿给黑藻细胞染色观察蓝绿色的线粒体
D. 用苏丹Ⅲ给花生子叶切片染色,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答案】D
【解析】
A.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检测酒精时,应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A错误;
B. 猪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只能加等渗溶液,B错误;
C.黑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与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之间会有颜色干扰,影响观察,C错误;
D.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D正确。
3.下图甲、乙依次为蛋白质、核酸的单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可为羧基或氨基,R基的种类决定了单体的种类
B. 图甲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影响蛋白质的多样性
C. 若④是核糖,则图乙是HIV核酸的单体
D. 若⑤是尿嘧啶,则图乙可代表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甲为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则①和②为-NH2或-COOH;图乙为核酸的单体核苷酸,③代表磷酸,④代表五碳糖,⑤代表含氮碱基。
【详解】A、根据分析,图甲为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式,①可为羧基或氨基,不同种类的氨基酸R基不同,R基的种类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A正确。
B、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由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决定,因此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会影响蛋白质的多样性,B正确。
C、HIV病毒的核酸是RNA,其基本单位的结构式中的④为核糖,C正确。
D. 若⑤是尿嘧啶,则图乙可代表尿嘧啶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D。
4.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RNA分子存在由氢键连接而成的碱基对
B. 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对头部排列形成双分子层
C. 淀粉和糖原分子结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单体种类不同
D. 胰岛素和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单体连接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
tRNA是单链RNA,呈三叶草型,其结构中存在由氢键连接而成的碱基对,A正确;磷脂分子的疏水性的尾部对尾部排列形成双分子层,B错误;淀粉和糖原都是多糖,都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两者结构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胰岛素和血红蛋白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的,D错误。
5.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的团队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生物,下列关于疟原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疟原虫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
B. 构成疟原虫生物膜的脂质在水面上展开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C.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D. 疟原虫的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考查对细胞膜、细胞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疟原虫是真核细胞判断其遗传物质种类、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进而推断构成疟原虫生物膜的脂质在水面上展开面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详解】疟原虫是真核细胞,其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形成有关,A项正确;疟原虫含有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所以构成疟原虫生物膜的脂质在水面上展开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B项正确;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均是DNA,C项错误;真核细胞的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所有膜结构均是由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
(2)明确真核细胞结构特点:含有各种膜结构细胞器。
6. 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C中植物细胞依靠胞间连丝交流信息,但不能交换物质
B.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时要发生图B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C. 图A、图B中靶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从而接受信息
D. 激素调节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与图A所示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依靠胞间连丝交换某些物质,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依靠膜上糖蛋白的识别,靠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传递,B正确;
C、图A、图B中靶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从而接受信息,C正确;
D、图A表明,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信息交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 “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形成的蛋白质。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
A. 核糖体 B. 内质网 C. 线粒体 D. 溶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分子伴侣参与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而合成的多肽是在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后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深加工,而分子伴侣却不参与最终产物形成的蛋白质,说明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的内质网中,B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A错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错误。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对外来细菌病毒有杀灭作用,D错误。故选:B。
8.下列生物学事实叙述正确的是
A. 口腔上皮细胞用8%盐酸处理后,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B. 进行光合作用时,ATP都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
C. 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是多聚体彻底水解的产物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保持细胞形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时,不能用8%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否则会导致细胞死亡,不能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A错误;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蓝藻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见,进行光合作用时,ATP不都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B错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不一定都是多聚体彻底水解的产物,例如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但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4种含氮的碱基,氨基酸既是蛋白质的单体,也是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C错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D正确。
9.有关能源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短跑前运动员常服用葡萄糖溶液,因为葡萄糖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B. 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
C. 有氧条件下,蓝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
D. 给叶面施肥时,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该细胞吸收叶面上的离子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项错误;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B项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C项错误;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项错误。
10. 分析下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是
A.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 化能合成作用、乳酸发酵、酒精发酵、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无氧呼吸、酒精发酵、有氧呼吸
D.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这些微生物进行的营养方式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3、无氧呼吸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4、有氧呼吸指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由反应式的原料和产物,结合反应条件判断反应生理过程。
【详解】(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由此可见①为光合作用,
(2)硝化细菌利用NH3和HNO2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其反应式:由此可见②为化能合成作用。
(3)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由此可见③为酒精发酵。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由此可见④为有氧呼吸。
所以,①为光合作用、②为化能合成作用、③为酒精发酵、④为有氧呼吸。
故选A。
11.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二氧化碳和氧气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所示.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条件
a
b
c
d
二氧化碳释放量
10
7
5
8
氧气吸收量
0
2
4
8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酒精
B. d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
C. c条件下,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多
D. 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a条件下,不吸收氧气,说明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由于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说明还有酒精的产生,A正确;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B正确; c条件下,无氧呼吸弱,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比较多,C错误;b条件下,由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的量相等,都是2,所以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7-2=5,所以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D正确。
【点睛】计算规律:
(1)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2)酒精量等于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3)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4)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多余的CO2来自无氧呼吸 (5)酒精量小于CO2释放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12.生物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表示真核生物不同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反应过程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
B. 图中两个过程均可以形成ATP和[H],都能用于C3的还原
C. 图1和图2的生理过程体现了生物膜上蛋白质的催化和运输功能
D. 两种膜的功能不同与膜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特异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生物膜的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A错误;图甲显示,2H++1/2O2→H2O,且有ATP的生成,由此可知该膜为线粒体内膜,所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没有[H]生成,图丙显示:在有光的条件下合成ATP,且2H2O →[H]+O2,由此可知该膜为类囊体薄膜,所示的生理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形成的ATP和[H]能用于C3的还原,B错误;图1和图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能够运输H+并催化ATP形成,即图1和图2的生理过程体现了生物膜上蛋白质的催化和运输功能,C正确;两种膜的功能不同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特异性有关,D错误。
【点睛】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文字信息和化学反应”为切入点,明辨图1和图2所示生物膜的类型,进而围绕“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分析各选项。
13.如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收量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 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曲线纵坐标CO2的吸入量表示绿色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小于光合作用速率,B错误;B点显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C正确;整段曲线表示,随光照强度的递增,光合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C。
14. 下列关于实验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
B. 经图②所示操作后,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
C. 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
D. 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图示可知本题是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制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因此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小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溶解度最大的是Ⅰ——橙黄色的胡萝卜素,A错误;
B.经图②所示操作后,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所以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B正确;
C.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位于视野的左方,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移动,C错误;
D.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倍数增大,所以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D错误。
故选B。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观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5.某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将该动物的精巢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A. N和2N B. 2N和3N C. N、2N和4N D. 2N、3N和4N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巢是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存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详解】动物精巢中的精原细胞与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来,染色体数均为2N。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N;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形成的精细胞和精子染色体数均为N,其余各时期均为2N,所以在精巢中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为N、2N和4N,C正确。
故选C。
16.图1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 B. 图1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细胞甲
C. 图2中c→d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 D. 图1中的细胞乙对应图2中的bc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图1甲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条染色体,说明其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A正确;B.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是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图2的ab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1个变为2个,表示DNA复制,是细胞分裂间期;bc段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由2个变为1个,表示着丝点分裂,C正确;D.图1的细胞乙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对应图2的de段,D错误。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名师点睛】图形解读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及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
(1)a→b、l→m、p→q是因DNA分子复制。
(2)g→h、n→o、r→s是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d→e、r→s的变化很相似,都是DNA含量减半,但发生的时期不同。
(4)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17.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 壁虎尾巴的再生
B. 植物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C. 将棉花根尖细胞培育成棉花植株
D. 给去核蛙卵植入体细胞核后又发育成正常蝌蚪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一个或一种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的全能性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A、壁虎尾巴的再生,只是长出了尾巴,体现了细胞分化并未同时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 植物种子已经有了胚芽、胚根、胚轴、子叶的分化,植物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是植物自然生长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全能性,B错误。
C. 将棉花根尖细胞培育成棉花植株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从细胞到个体,体现了细胞分化同时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
D. 给去核蛙卵植入体细胞核后又发育成正常的蝌蚪,体现细胞分化和细胞核的全能性,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关键要理解这两个过程的实质,细胞的全能性体现在由细胞到个体的过程。
18.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孟德尔所作假设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详解】A、孟德尔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正确;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B正确;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C正确;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遗传现象,但不能接受细胞质基因遗传现象,D错误.
故选:D。
19.下表各选项中,符合“M—定能推理得出N结论”的是
选项
M
N
A
花药离体培养
植株体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B
细胞中不存在线粒体
不能发生有氧呼吸
C
孟德尔假说“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D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生物发生了进化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其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成,如四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原核细胞中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也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F1
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子代数量足够多、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等,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的一个过程,该过程培育得到的是单倍体,单倍体细胞中染色体组可能一个或多个。2、有些原核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不含有线粒体。3、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0.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 为蓝色。若让F1蓝色植株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若让F1蓝色植株自花受粉,则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
A. 蓝色:鲜红色=1:1
B. 蓝色:鲜红色=3:1
C. 蓝色:鲜红色=9:1
D. 蓝色:鲜红色=15: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可知蓝色为显性;又F1蓝色与纯合鲜红品种杂交,为测交实验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是1:1:1: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鲜红色是双隐性,含显性基因时即为显性(蓝色)。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鲜红色是双隐性,含显性基因时即为显性(蓝色)。假设控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则纯合的蓝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纯合的鲜红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杂交后产生的F1基因型为AaBb;F1蓝色(AaBb)与纯合鲜红品种(aabb)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色(AaBb、Aabb、aaBb):鲜红色(aabb)=3:1。因此,F1蓝色植株(AaBb)自花授粉, F2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蓝色(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鲜红色(aabb)=15:1。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判断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
21.右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的遗传图谱。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 该遗传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
B. 1肯定是纯合子,3、4是杂合子
C. 致病基因有可能在X染色体上
D. 3的缺陷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根据系谱图不能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根据1号和4号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根据2号和4号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详解】A、该病可能是为显性遗传病,也可能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1可能是显性杂合子,也可能是显性纯合子,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和4肯定为隐性纯合子,B错误;
C、致病基因有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C正确;
D、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教材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彼此分离
B.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盐酸能够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
C.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D.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
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②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A、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A错误;
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盐酸能够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有利于给DNA染色,B正确;
C、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溶液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C错误;
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观察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实验方法步骤,识记实验原理,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23.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
B.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C. 上述实验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沉淀物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离心后分别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A正确;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不是遗传物质DNA(DNA中不含S元素),B错误;
上述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
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更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
该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D正确。
24.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双链,然后置于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关于该果蝇的精原细胞的一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B. 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C. 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前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不同
D. 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中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相同
【答案】A
【解析】
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双链,然后置于31P的培养液中培养。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含有32P,所以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相同,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使得每个细胞中的DNA含量减半,所以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A正确;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前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也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中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此外,还需与DNA分子复制建立联系,即明确DNA分子经过一次复制后,每个DNA分子均是1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含有32P。若能将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进行准确定位,就会大大提升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图中2N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或核DNA的相对含量)
25.“DNA指纹技术”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具有
A. 稳定性 B. 特异性 C. 多样性 D. 可变性
【答案】B
【解析】
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选B。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特性
【名师点睛】注意理解DNA分子的三大特性:
(1)多样性: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2)特异性: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遗传信息的特异性生物的特异性。
(3)稳定性:主要取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rRNA和mRNA都是从DNA转录而来
B. 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 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在细胞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
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包括tRNA、rRNA和mRNA,A正确;
B、不同的RNA由不同的基因转录而来,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主要在细胞核内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合成RNA,C错误;
D、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细胞中各种RNA都由DNA上特定区域转录而来,只要有DNA 分布的结构,都可能发生转录过程,如细胞核、线粒体或叶绿体等细胞结构。
27.下图表示RNA病毒M、N的遗传信息传递部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所需的酶相同
B. 过程③、④产物的碱基序列相同
C. 病毒M的遗传信息还能从DNA流向RNA
D. 病毒N的遗传信息不能从RNA流向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程①为转录、过程②为DNA复制,催化两个过程的酶不同,A错误 ;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过程③、④产物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即是不同的,B错误;
C、病毒M的RNA可以逆转录形成DNA,再经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C正确;
D、病毒N的RNA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其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28.某高等生物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含有52个密码子(有一个终止密码子),则该基因至少含有多少个碱基及此mRNA指导合成多肽链时最多可产生多少个水分子
A. 312 50 B. 312 52 C. 310 51 D. 310 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经过转录过程产生,翻译过程mRNA中的1个密码子(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所以经过翻译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DNA中的碱基数=1:3:6。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是脱水缩合,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含有52个密码子,则mRNA的碱基数为52×3=156,对应的基因中至少含有的碱基数为156×2=312。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含有52个密码子中有一个是终止密码子,则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51个,其能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为51个,形成的多肽链可产生的水分子数51-1=50,A正确。
故选A。
29.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核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 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 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 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为DNA复制,碱基配对为A-T、G-C、C-G、T-A,②过程为转录过程,碱基配对为A-U、G-C、C-G、T-A,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故A项错误;
②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故B项错误;
①是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故C
项错误;
③是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故D项正确。
30.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 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
C. 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 一个基因只能转录成一条mRNA,一个mRNA只能翻译出一种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以mRNA为模板,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特点是边转录边翻译。据图可知,一条DNA模板链合成了4条mRNA,一条mRNA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利于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速率。
【详解】A、转录出来的4条mRNA,每条mRNA链有多个核糖体结合,表明正在合成多条肽链,A错误。
B、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核,没有核膜的阻断,可以边转录边翻译,B正确。
C、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一个核糖体可以合成一条多肽链,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C错误。
D、一个基因能转录成多条相同的mRNA,一个mRNA只能翻译出相同且多个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表示显微镜下看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是______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洋葱细胞具有[ ]_______和[ ]_______,人的细胞则没有。
(2)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由于都具有[ ]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而使得这两者之间具有________性。
(3)由于这两种细胞都具有[ ]________ ,因而都属于________细胞,由这类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________生物。
【答案】 (1). 人口腔上皮 (2). 4 细胞壁 (3). 5液泡 (4). 1细胞质 (5). 2细胞核 (6). 3细胞膜 (7). 统一 (8). 2 细胞核 (9). 真核 (10). 真核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图甲是洋葱表皮细胞,1为细胞质,2为细胞核,3为细胞膜,4为细胞壁,5为液泡;图乙为人口腔上皮细胞,1为细胞质,2为细胞核,3为细胞膜。
【详解】(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是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无叶绿体,所以图乙是人口腔上皮细胞。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体现出两类细胞之间的统一性。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最主要的区别是由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无细胞核,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上的联系和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联系和区别,准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并掌握这些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老陈醋制作的流程大致是:在高粱、麸皮、谷糠和水中添加酶制剂,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经酵母菌酒精发酵后,转化为酒精,酒精经醋酸杆菌发酵后制成老陈醋。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的pH,这是因为酶制剂________,酶制剂的特性有________。
(2)要维持酵母菌长时间的酒精发酵,发酵过程中,必须给发酵液提供微量氧气,原因是________。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其产生于酵母菌的________中。
(3)影响醋酸杆菌发酵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
(4)酵母菌和醋酸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酵母菌________。
【答案】 (1). 在最适pH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2). 高效性、专一性 (3). 酵母菌繁殖需要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 (4). 细胞质基质 (5). 温度、氧气含量、pH (6). 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老陈醋制作的流程中涉及到的生化反应包括糖的水解过程、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酵母菌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会大量增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醋酸菌可以将酒精转化成醋酸。
【详解】(1)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大,催化能力最强,所以在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pH。
(2)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需要先提供氧气,让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酵母菌,有利于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酒精。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3)醋酸菌为好氧菌,生长的最佳温度在30℃~35℃,在发酵过程中,适当通气,控制温度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同时环境中的pH会影响细胞的活性,所以影响醋酸杆菌发酵的环境因素有氧气、温度、pH等。
(4)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由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酵母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所以其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点睛】本题考查老陈醋制作过程中涉及的过程及相关菌株特性,易错点在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容易忽略掉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33.图乙表示甲中植物细胞内气体交换情况,图丙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丁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点和19点 。
(1)图丙A、B和C三点中______________点对应图乙状态。
(2)图丙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若提高温度,曲线的C点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上移;下移;不动;无法确定)。
(3)图乙a、b和c结构中,产生CO2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消耗CO2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图丁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是___________mg。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O2释放量__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300mg。
【答案】 (1). c (2). 光照强度 (3). 无法确定 (4). c (5). b (6). 588 (7). 大于
【解析】
【详解】(1)图乙中的叶绿体产生的O2,除了进入线粒体中外,还会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实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丙中的光合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点时光照强度为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净光合速率为零,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时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实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综上所述,图丙A、B和C三点中,C点对应图乙状态。
(2)图丙中的A~C段,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因不确定获得图丙时的温度条件,所以若提高温度,曲线的C点的变化也无法确定。
(3)图乙中的a结构表示类囊体,b表示叶绿体基质,c表示线粒体基质。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即c结构;CO2消耗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其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即结构b。
(4)依题意可知: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300mg=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一昼夜呼吸作用量消耗的O2总量,而该植物的呼吸速率=12mg/h
,所以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300mg+12mg/h×24h=588mg。图丁中阴影部分表示该植物白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O2总量,因此大于300mg。
34.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做了如下实验:将大肠杆菌放在含15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几代,其DNA由于15N的加入,而比普通大肠杆菌的DNA重1%,再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移到含14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其DNA的质量为中间类型。如果再继续繁殖一代,结果出现两种质量的DNA,即中间型和轻型。提取所有这些不同质量的DNA分子放在离心机内离心3个小时,结果,这些DNA在试管内分成三条带。如图请分析说明:
(1)①a带的DNA是________________,b带的DN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两条单链都含15N B.两条单链都含14N C.一条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
②以上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作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噬菌体(T2)成分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完成: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C (3).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4). 31P和标记32P (5). 标记35S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是指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其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形成的子代DNA其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链。据图分析,DNA复制2次后,通过试管离心,从试管上到下分轻带、中带、重带。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研究方法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蛋白质用放射性的S标记,DNA用放射性的P标记,具体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①a带位于试管的轻带,两条链含有的都是14N;b带位于试管的中带,两条链含有的分别是14N、15N;c带位于试管的重带,两条链含有的都是15N。
②从实验结果看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本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自身只提供DNA,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外壳所需要的原料、场所、酶等均由细菌提供。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少部分DNA含有亲代DNA,有31P和标记32P,其余的DNA只有标记32P。
②合成子噬菌体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全部由细菌提供,含有标记35S。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理解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核心是子代DNA一条链来自亲代、一条链来自新合成,噬菌体侵入细菌的实验要明确进入细菌的是哪种成分。
35.完成关于基因的部分探索历程的填空。
(1)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_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2)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____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来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进而科学家们发现基因是DNA上__________________的片段。
(3)以下是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实例,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
①以上实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 经研究发现“红脸人”体内只有ADH,则“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此外还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他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Ⅲ (2). 碱基对 (3). 有遗传效应 (4).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5). 4 (6). Aabb 或AAb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分析可知:“红脸人”的基因型为A_B_,包括四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AaBb;“千杯不醉”的的基因型A_bb,包括两种基因型,即AAbb、Aabb。
【详解】(1)如果该实验中S型菌全是SIII型,因为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如果全部出现的是SIII型就可以否认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的。
(2)DNA双螺旋模型用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解释了DNA分子的多样性。随后科学家发现了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以上例子说明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由题意可知红脸人基因型是A-B-,应有AABB、AaBB、AABb、AaBb4种。千杯不醉的基因型应是A-bb,即AAbb或Aabb。
【点睛】解答本题第(3)小题关键在于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确定两种表现型的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