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3.50 K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措施的是( )
A.B超检查 B.羊水检查
C.孕妇血细胞检查 D.心理咨询
2.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a)的儿子,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几率是( )
A.0 B. C. D.
3.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大约有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 )
A.普遍存在 B.随机发生 C.不定向 D.频率很低
4.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人类的红绿色盲 B.21三体综合征
C.果蝇的白眼 D.苯丙酮尿症
5.人类基因组研究对我们了解基因、全面认识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 )
A.蛋白质序列 B.多糖序列 C.RNA序列 D.DNA序列
6.“猫叫综合症”患者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所引起的,该遗传病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
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性状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8.在分组开展人群中红绿色盲遗传病的调查时,错误的做法是( )
A.在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中调查,以判断遗传方式
B.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以计算发病率
C.调查发病率时,应保证样本足够大且性别比例相当
D.若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汇总时应舍弃
9.如图表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中“口”、“Ο”分别表示正常男女,“■”、“●”分别表示患病男女),其中能排除色盲遗传的是( )
A. B. C. D.
10.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基因的“剪刀”是指(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蛋白酶
C.DNA连接酶 D.运载体
11.如图表示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该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组数是( )
A.3 B.4 C.5 D.6
12.如图是一色盲家族的系谱图,7号的色盲基因来自( )
A.1 B.2 C.3 D.4
13.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
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
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若双亲均为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
14.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B.杂交育种只适用于植物和真菌
C.低温可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15.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模型,下列事实中不会引发个体间生存斗争的是( )
A.资源有限 B.过度繁殖
C.种群个体数量较多 D.生存条件适宜
16.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
C.地理隔离一定导致产生生殖隔离
D.生殖隔离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17.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草鱼
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
18.从某昆虫种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测得等位基因A、a的数目分别是120个、80个,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20% B.50% C.60% D.100%
19.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0.关于血液中激素的浓度与血糖浓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水平升高
B.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胰岛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会抑制糖原的分解
D.血糖含量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减少
21.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2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浆
23.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①O2 ②K+ ③肝糖原 ④血浆蛋白 ⑤血红蛋白 ⑥载体蛋白 ⑦胰蛋白酶 ⑧胰岛素 ⑨尿素 ⑩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⑦⑧⑨ B.①②④⑧⑨⑩ C.①④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④⑦⑧⑩
24.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5.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2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5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27.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
A.单向 B.双向 C.单向或双向 D.不能确定
28.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哪项能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
A. B. C. D.
29.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通过突触来完成,下列不属于突触组成部分的是( )
A.突触前膜 B.突触间隙
C.突触后膜 D.神经元的细胞核
30.如图表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兴奋传递过程中,在突触①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A.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B.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C.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如图是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系谱图(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和a表示),请据图回答.
(1)该病是由 (填“隐性”/“显性”)基因控制的.
(2)Ⅱ5的基因型是 ;Ⅰ1与Ⅱ4的基因型是否相同? .
(3)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小孩,该小孩患病的可能性是 .
(4)从根本上说,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 .
32.假设小麦的低产基因用A表示,高产基因用a表示;抗病基因用B表示,不抗病基因用b表示,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是利用低产抗病小麦(AABB)及高产不抗病小麦(aabb)两个品种,通过多种育种方式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搞病水麦(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 ,原理是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经过⑥过程的育种方法叫做 .除利用X射线等物理因素处理生物外,还可以利用亚硝酸等 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但利用这种方法不一定能获得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因为这种变异是 (定向的、不定向的).
(3)经过④、⑤过程的育种方法称 (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从育种周期来看,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 (延长、缩短)育种年限.
33.如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②表示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部分称为 . ④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的液体称为 .
(2)人体内环境通过 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 ,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CO2和其他废物.
(3)正常人血浆的pH为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34.如图显示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图中下丘脑产生的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是 .
(2)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 运输到靶器官,调节该靶器官的分泌活动.
(3)③代表的腺体是 ,它分泌的激素能 细胞的新陈代谢.
(4)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 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调节.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供能和催化作用
(6)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三、理科选做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5.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目前该病毒已经造成超过5160人死亡.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如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B.过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将引起EBHF
36.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些配对片段可能在感染了HIV的T细胞内找到( )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7.假如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单杂合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茎卷须最长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占
B.茎卷须最长的与最短的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占
C.基因型为Cc的个体自交2次,子代中CC个体占
D.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27种
38.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
B.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
D.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与性别有关的致死现象
39.人类ABO血型由9号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血型的基因型组成见下表.若一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和一O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的女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血型
A
B
AB
O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A.他们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B.他们生的女儿色觉应该全部正常
C.他们A型血色盲儿子和A型血色盲正常女性婚配,有可能生O型血色盲女儿
D.他们B型血色盲女儿和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40.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除存在于Ⅱ同源区,还可以存在于Ⅰ非同源区段
B.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C.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
41.用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的二倍体水稻品种进行育种时,方法一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然后选育所需类型;方法二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方法一所得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
B.方法二所得植株中纯合子、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分别为、
C.方法一和方法二依据的主要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D.方法二中最终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
42.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有红色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有白色基因b(如图).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以该植物作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红色与白色比为1:1
B.以该植物作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红色与白色比为1:1
C.以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红色与白色比为1:1
D.以该植物作父本进行测交,后代出现小部分红色,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
43.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44.取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刺激 c、a点中间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完好
B.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C.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部位c受损
D.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45.某雌雄同株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其中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黄色,B基因控制红色.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甲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乙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
(2)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 (包含/不包含)A或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 (A/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3)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
①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②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③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46.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
(1)甲地所有的果绳称为 .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 特性.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I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
(4)北美大陆在阶段II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多选).
A.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5)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而且两地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最终导致 .
(6)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 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 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填“甲地”或“乙地”)大.
47.如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 ,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填图中序号) .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 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 (膜内/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 次.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 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 结合.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 和 .
2016-2017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措施的是( )
A.B超检查 B.羊水检查
C.孕妇血细胞检查 D.心理咨询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优生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等.
【解答】解:A、孕妇B超检查属于产前诊断,A错误;
B、胎儿羊水检查属于产前诊断,B错误;
C、孕妇血细胞的检查属于产前诊断,C错误;
D、心理咨询不属于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对于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方法的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a)的儿子,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几率是( )
A.0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题意可知,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a)的儿子,说明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
【解答】解:由于该夫妇都是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因此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aa=,遗传图解如图:
该夫妇生育女孩的概率是,因此该对夫妇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几率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3.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大约有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 )
A.普遍存在 B.随机发生 C.不定向 D.频率很低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解答】解:在高等生物中,大约有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一般不会出错.
4.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人类的红绿色盲 B.21三体综合征
C.果蝇的白眼 D.苯丙酮尿症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解答】解:A、人类的红绿色盲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果蝇的白眼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苯丙酮尿症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人类基因组研究对我们了解基因、全面认识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 )
A.蛋白质序列 B.多糖序列 C.RNA序列 D.DNA序列
【考点】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这样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答题.
【解答】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即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明确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DNA序列,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6.“猫叫综合症”患者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所引起的,该遗传病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主要是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解答】解:“猫叫综合症”患者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所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故选:D.
【点评】对于人类遗传病类型和例子的识记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性状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性状,A正确;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有子果实,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在分组开展人群中红绿色盲遗传病的调查时,错误的做法是( )
A.在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中调查,以判断遗传方式
B.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以计算发病率
C.调查发病率时,应保证样本足够大且性别比例相当
D.若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汇总时应舍弃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
1、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解答】解:A、在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中调查,以判断遗传方式,A正确;
B、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以计算发病率,B正确;
C、调查发病率时,应保证样本足够大且性别比例相当,C正确;
D、若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但仍然要如实记录,汇总时不能舍弃,D错误.
故选:D.
【点评】学生容易将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混淆起来.可以从调查对象、注意事项、结果计算及分析三方面去分析它们的区别.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如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对象是患者家系时,则发病率很高,就不符合实际了.
9.如图表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中“口”、“Ο”分别表示正常男女,“■”、“●”分别表示患病男女),其中能排除色盲遗传的是( )
A. B. C. D.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
【解答】解:A、图中所有个体都是患者,可以表示伴X隐性遗传,A错误;
B、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有病的儿子,可以表示伴X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母亲是携带者,B错误;
C、图解中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应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正确;
D、图中母亲有病,儿子有病,父亲正常,女儿正常,是典型的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遗传图解的分析考查了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对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0.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基因的“剪刀”是指(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蛋白酶
C.DNA连接酶 D.运载体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A、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剪刀”,A正确;
B、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B错误;
C、DNA连接酶是基因工程的“针线”,C错误;
D、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运输工具,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11.如图表示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该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组数是( )
A.3 B.4 C.5 D.6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因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植物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4条,故含有4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生物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4条,故含有4个染色体组;细胞中共有12条染色体,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目是12÷4=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12.如图是一色盲家族的系谱图,7号的色盲基因来自( )
A.1 B.2 C.3 D.4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4、6、7为色盲,则他们的基因型均为XbY.色盲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
【解答】解: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号为色盲患者,其基因型为XbY,他的色盲基因Xb来自5号,则5号的基因型为XBXb;由于2号正常(XBY),因此5号的色盲基因Xb只能来自1号.所以,7号色盲基因来源于1号.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遗传病类型及特点,明确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再根据系谱图进行判断即可.
13.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
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
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若双亲均为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根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伴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伴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有关;根据遗传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还是隐性基因控制,又分为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相同,是常染色体的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是患者,说明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
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双亲都是患者,子代的发病率最大是100%,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了解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4.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B.杂交育种只适用于植物和真菌
C.低温可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四种常规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所以基因工程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A正确;
B、杂交育种运用的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能够将同种生物不同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个新品种上来,所以适用于动物、植物和真菌,B错误;
C、要获得多倍体植株,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是通过多倍体育种产生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是可以遗传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15.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模型,下列事实中不会引发个体间生存斗争的是( )
A.资源有限 B.过度繁殖
C.种群个体数量较多 D.生存条件适宜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解:A、生物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A正确;
B、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生物的过度繁殖会引起生活过程中的生存而斗争,B正确;
C、种群个体数量较多,竞争有限的资源,引发个体间的生存斗争,C正确;
D、生存条件适宜,利于生物的生存繁殖,不会引起生物的生存斗争,D错误;
故选:D.
【点评】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6.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
C.地理隔离一定导致产生生殖隔离
D.生殖隔离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错误;
C、地理隔离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17.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草鱼
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解答】解: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生物群落,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为同种个体,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判断,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解题时抓住种群概念中的“两同一全”.
18.从某昆虫种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测得等位基因A、a的数目分别是120个、80个,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20% B.50% C.60% D.10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基因频率=×100%.
【解答】解:已知某昆虫种群中,等位基因A、a的数目分别是120个、80个,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6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题干中数据进行简单计算,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19.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据此答题.
【解答】解:A、基因多样性又叫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A错误;
B、细胞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C错误;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明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0.关于血液中激素的浓度与血糖浓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水平升高
B.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胰岛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会抑制糖原的分解
D.血糖含量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水平降低,A错误;
B、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错误;
C、胰高血糖素会促进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C错误;
D、血糖含量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减少,胰岛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和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21.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包括温度和PH的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环时,代谢会紊乱,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环时,生物体的代谢会紊乱,可导致疾病的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定时,其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答】解:人体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对于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一般.
23.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①O2 ②K+ ③肝糖原 ④血浆蛋白 ⑤血红蛋白 ⑥载体蛋白 ⑦胰蛋白酶 ⑧胰岛素 ⑨尿素 ⑩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⑦⑧⑨ B.①②④⑧⑨⑩ C.①④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④⑦⑧⑩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O2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可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
②K+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肝糖原分布在肝脏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③错误;
④血浆蛋白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④正确;
⑤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⑤错误;
⑥载体蛋白分布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错误;
⑦胰蛋白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⑦错误;
⑧胰岛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成分,⑧正确;
⑨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可属于内环境成分,⑨正确;
⑩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其能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⑩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24.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渗透压指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正确;
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重点考查细胞外液渗透压,要求考生识记渗透压的概念,明确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识记与血浆渗透压相关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5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着重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7.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
A.单向 B.双向 C.单向或双向 D.不能确定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通过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哪项能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通过突触来完成,下列不属于突触组成部分的是( )
A.突触前膜 B.突触间隙
C.突触后膜 D.神经元的细胞核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人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形成突触.
【解答】解: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考查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30.如图表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兴奋传递过程中,在突触①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A.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B.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C.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后膜上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后膜上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所以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如图是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系谱图(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和a表示),请据图回答.
(1)该病是由 隐性 (填“隐性”/“显性”)基因控制的.
(2)Ⅱ5的基因型是 aa ;Ⅰ1与Ⅱ4的基因型是否相同? 相同 .
(3)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小孩,该小孩患病的可能性是 .
(4)从根本上说,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 基因突变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Ⅱ5,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由此判断其他各个体的基因型,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解答】解:(1)图中,表现正常的Ⅰ1和Ⅰ2生了个患病的女儿Ⅱ5,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
(2)Ⅱ5患病,其基因型是aa,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Ⅱ7患病为aa,其表现正常的双亲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Ⅰ1与Ⅱ4的基因型相同.
(3)根据(2)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Aa,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小孩,该小孩患病aa的可能性是.
(4)从根本上说,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隐性
(2)aa 相同
(3)
(4)基因突变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32.假设小麦的低产基因用A表示,高产基因用a表示;抗病基因用B表示,不抗病基因用b表示,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是利用低产抗病小麦(AABB)及高产不抗病小麦(aabb)两个品种,通过多种育种方式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搞病水麦(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 杂交育种 ,原理是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经过⑥过程的育种方法叫做 诱变育种 .除利用X射线等物理因素处理生物外,还可以利用亚硝酸等 化学 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基因突变 ,但利用这种方法不一定能获得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因为这种变异是 不定向性 (定向的、不定向的).
(3)经过④、⑤过程的育种方法称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从育种周期来看,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 缩短 (延长、缩短)育种年限.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是杂交育种,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⑥是诱变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试题的分析,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搞病水麦(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2)经过⑥过程的育种方法叫做诱变育种,除利用X射线等物理因素处理生物外,还可以利用亚硝酸等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经过④、⑤过程的育种方法称单倍体育种,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故答案为:
(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2)诱变育种 化学 基因突变 不定向
(3)单倍体育种 缩短
【点评】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如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②表示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部分称为 血浆 . ④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的液体称为 淋巴 .
(2)人体内环境通过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物质交换 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 O2和养料 ,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CO2和其他废物.
(3)正常人血浆的pH为 7.35~7.45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HCO3﹣和HPO42﹣ 等离子有关.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③ 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组织细胞,②是毛细血管壁,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管壁,⑤是红细胞.
【解答】解:(1)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是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
(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O2和养料,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CO2和其他废物.
(3)正常人细胞外液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血浆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HCO3﹣和HPO42﹣等调节的.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故答案为:
(1)血浆 淋巴
(2)神经﹣体液﹣免疫 物质交换 O2和养料
(3)7.35~7.45 HCO3﹣和HPO42﹣ ③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
34.如图显示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图中下丘脑产生的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是 垂体 .
(2)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 血液 运输到靶器官,调节该靶器官的分泌活动.
(3)③代表的腺体是 甲状腺 ,它分泌的激素能 促进 细胞的新陈代谢.
(4)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 抑制 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负反馈(或反馈) 调节.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D .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供能和催化作用
(6)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1)寒冷时下丘脑产生的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的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靶器官,调节该靶器官的分泌活动.
(3)②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4)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故答案为:
(1)垂体
(2)血液
(3)甲状腺 促进
(4)抑制 负反馈(或反馈)
(5)D
(6)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三、理科选做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5.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目前该病毒已经造成超过5160人死亡.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如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B.过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将引起EBHF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埃博拉病毒的繁殖过程,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mRNA,其次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同时合成﹣RNA,蛋白质再和﹣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中嘧啶比例与mRNA中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A正确;
B、过程②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由图可知,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ATP等,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EBV和宿主细胞结合后,需要将核酸﹣蛋白质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中,才能进行增殖”可知,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不能引起EBHF,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结合埃博拉病毒繁殖过程图,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些配对片段可能在感染了HIV的T细胞内找到( )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HIV病毒是RNA病毒,人体T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HIV病毒进入T细胞要进行逆转录、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解答】解:侵染了HIV病毒的T细胞可能进行DNA分子复制①、逆转录和转录③过程.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37.假如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单杂合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茎卷须最长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占
B.茎卷须最长的与最短的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占
C.基因型为Cc的个体自交2次,子代中CC个体占
D.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27种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干中“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单杂合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可知,茎卷须中等长度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茎卷须最长的基因型为AaBb;茎卷须最短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根据题干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可知,父本只能产生含有C的花粉.
【解答】解:A、茎卷须最长(AaBb)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AaBB、Aabb、AABb、aaBb)的个体占×+×+×+×=,A错误;
B、茎卷须最长的(AaBb)与最短的(AABB、AAbb、aaBB、aabb)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AaBb)个体占×=,B正确;
C、基因型为Cc的个体自交1次,由于父本只能产生含有C的花粉,子一代中CC个体占,Cc个体占.子一代自交,由于父本只能产生含有C的花粉,子二代中CC占×1+×=,C错误;
D、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逐对分析可知,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有3×3=9种;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基因型只有CC和Cc两种.因此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9×2=18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关知识及概率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以致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因此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利用分离定律对两对基因逐对考虑,然后再利用乘法法则进行组合.
38.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
B.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
D.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与性别有关的致死现象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雄性果蝇中圆眼:棒眼=1:1,长翅:残翅=3:1,雌性果蝇中无棒眼果蝇,只有圆眼果蝇,长翅:残翅=5:2,这说明决定眼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存在两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圆眼、长翅果蝇后代出现棒眼、残翅,说明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雄性后代既有圆眼也有棒眼,雌性后代中有圆眼果蝇、无棒眼果蝇说明决定眼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B正确;
C、由于决定眼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残翅是隐性性状,因此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C错误;
D、雌性子代中存在与性别有关的显性纯合致死现象,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伴性遗传,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结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进行推理、获取结论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9.人类ABO血型由9号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血型的基因型组成见下表.若一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和一O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的女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血型
A
B
AB
O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A.他们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B.他们生的女儿色觉应该全部正常
C.他们A型血色盲儿子和A型血色盲正常女性婚配,有可能生O型血色盲女儿
D.他们B型血色盲女儿和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ABO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色盲基因用h表示,正常基因用H表示,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是IAIBXhY,O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的女性的基因型是iiXHXh,二者婚配后代的基因型是IAiXHXh、IAiXhXh、IAiXHY、IAiXhY、IBiXHXh、IBiXhXh、IBiXHY、IBiXhY,比例是1:1:1:1:1:1:1:1.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二者婚配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IAiXhY=,A正确;
B、单独分析色盲,男性的基因型是,XhY,女性的基因型是XHXh,后代女儿的基因型是XHXh:XhXh,=1:1,女儿色觉正常的概率是50%,B错误;
C、由分析可知,A型血色盲儿子的基因型是IAiXhY,A型血色盲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可能是IAiXHXh、IAIAXHXh、IAiXHXH、IAIAXHXH,因此后代可能会出现O型血色盲女儿,C正确;
D、B型血色盲女儿的基因型是IBiXhXh,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IAIBXHY,二者婚配,后代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IBIBXhY+IBiXhY=,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40.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除存在于Ⅱ同源区,还可以存在于Ⅰ非同源区段
B.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C.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据图分析,I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
【解答】解:A、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除了存在于Ⅱ同源区,还可以存在于Ⅰ为非同源区段,如色盲基因存在于Ⅰ段,A正确;
B、由题图可知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于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而儿子是否患病由母方决定,B正确;
C、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性染色体的遗传病遗传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即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C错误;
D、若某病是位于I片段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即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着重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正确解读题图理解Ⅰ、Ⅱ、Ⅲ区段的位置,及各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1.用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的二倍体水稻品种进行育种时,方法一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然后选育所需类型;方法二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方法一所得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
B.方法二所得植株中纯合子、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分别为、
C.方法一和方法二依据的主要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D.方法二中最终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
【考点】杂交育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杂交育种与单倍体育种的比较,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判断.
【解答】解:A、杂交育种过程中F2的基因组成及表现型是D_T_(高杆抗病):ddT_(矮杆抗病):D﹣tt(高杆不抗病):ddtt(矮杆不抗病)=9:3:3:1,其中重组类型3/8,纯合子是DDTT、DDtt、ddTT、ddtt,共占1/4.A正确.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DT、Dt、dT、dt=1;1:1:1,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的基因型是DDTT、DDtt、ddTT、ddtt=1;1:1:1,纯合子是
100%.B错误.
C、方法一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法二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方法二中最终目的是获得二倍体植株,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
故应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杂交育种中F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计算,单倍体育种产生后代的分析和秋水仙素的作用,作用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理解和应用.
42.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有红色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有白色基因b(如图).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以该植物作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红色与白色比为1:1
B.以该植物作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红色与白色比为1:1
C.以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红色与白色比为1:1
D.以该植物作父本进行测交,后代出现小部分红色,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该植株为父本产生的花粉粒有B、b两种,由于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即B),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雄株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是b;染色体缺失的母本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B:b=1:1.
【解答】解:A、该植物作母本,母本产生含有B、b的配子,比例是1:1,因此与基因型为bb的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是,Bb(红色):bb(白色)=1:1,A正确;
B、以该植株作父本,与基因型为bb母本测交,由于父本只产生一种含有b的有活力的配子,因此测交后代都是白色,B错误;
C、该植株自交,产生的花粉基因型只有一种是b,卵细胞的基因型是B:b=1:1,因此自交后代是,Bb(红色):bb(白色)=1:1,C正确;
D、如果以植物作父本进行测交,理论上后代全是白色,如果后代出现红色,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因此不可能是一部分,所以是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能够抓住题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不是个别现象,即可排除基因突变.
43.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
②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
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错误;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⑤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4.取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刺激 c、a点中间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完好
B.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C.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部位c受损
D.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如果刺激 c、a点中间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完好,A正确;
B、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B正确;
C、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部位c受损或骨骼肌受损,C错误;
D、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探究实验为素材,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45.某雌雄同株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其中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黄色,B基因控制红色.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甲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乙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 定律.
(2)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 不包含 (包含/不包含)A或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 A (A/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3)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
①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或AABb .
②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花:白花=3:1 ,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 .
③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花:黄花:白花=3:1:4 ,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甲组实验F2中红花:黄花:白花=9:3:4,推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且F1为双杂合自交.
【解答】解:(1)根据甲组实验F2中红花:黄花:白花=9:3:4,推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2)由题意可知红花基因型为A_B_,黄花基因型为A_bb,白花基因型为aa_ _,F1红花基因型均为AaBb,乙组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3:1:4,而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缺失导致雄配子致死,故可判断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不包含A﹣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F1自交时,产生的雄配子为aB与ab,雌配子为AB、aB、Ab、ab,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两种,全为杂合子,故乙组F2中纯合红花植株的概率为0.
(3)F1红花2号染色体缺失,产生的雄配子只有aB、ab两种,产生的雌配子有四种.正反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亲本
待测植株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乙组F1红花(♂)
×
待测红花(♀)
AABB
全为红花
AABb
红花:黄花=3:1
AaBB
红花:白花=1:1
AaBb
红花:黄花:白花=3:1:4
乙组F1红花(♀)
×
待测红花(♂)
AABB
全为红花
AABb
红花:黄花=3:1
AaBB
红花:白花=3:1
AaBb
红花:黄花:白花=9:3:4
通过上表可知,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M为AABB或AABb,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3:1,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3:1:4,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
故答案为:
(1)自由组合
(2)不包含 A
(3)①AABB或AABb ②红花:白花=3:1 AaBB
③红花:黄花:白花=3:1:4 AaB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6.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
(1)甲地所有的果绳称为 种群 .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 不定向 特性.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I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物种 多样性,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差异可能属于 遗传 多样性.
(4)北美大陆在阶段II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ACD (多选).
A.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5)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而且两地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最终导致 生殖隔离 .
(6)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 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 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甲地 (填“甲地”或“乙地”)大.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答】解:(1)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叫做遗传多样性.
(4)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渐变的环境,这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生物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C正确;
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D正确.
故选:ACD.
(5)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6)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故答案为:
(1)种群
(2)不定向
(3)物种 遗传
(4)ACD
(5)生殖隔离
(6)甲地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种群、基因库等基本概念,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7.如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 效应器 ,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填图中序号) 8、7、3 .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 膜内 (膜内/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 1 次.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 (特异性)受体 结合.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 控制物质进出 和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1是细胞膜、2是线粒体、3是高尔基体、4是核膜、5是核仁、6是突触小泡、7是内质网、8是核糖体.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1)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细胞C能够分泌的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它的分泌与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关.
(2)若刺激M点,M点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电位的变化由静息时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由于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1次.
(3)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接着进入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8、7、3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 1
(3)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细胞结构,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