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50 K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纤维素、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如图是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组织液、血浆、淋巴 B.血浆、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血浆 D.血浆、淋巴、组织液
3.现在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下列关于兴奋在突触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的释放,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C.突触后膜上的每种受体均可以和多种神经递质结合
D.在突触处传递兴奋时,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转变成化学信号
5.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错误的是( )
A.电流表①不偏转
B.电流表②偏转两次
C.只有b、c、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6.细胞1的分泌物不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 )
A.胰岛素 B.抗体 C.促甲状腺激素 D.胰液
7.呆小症、侏儒症、糖尿病病人缺乏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
8.当某人感到冷时,他不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汗液分泌量增加 B.冷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体温不变
9.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电解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10.哺乳动物的性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性激素属于( )
A.核酸 B.蛋白质 C.糖类 D.脂类
11.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A.淋巴结 B.吞噬细胞 C.垂体 D.溶菌酶
1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D.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13.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14.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15.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D.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16.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D.
17.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8.农业生产中,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可用生长素溶液挽救生产上的损失,此操作对哪种农作物没有意义( )
A.茄子 B.青椒 C.黄瓜 D.花生
19.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哪种处理会使植株长出侧枝( )
A.去顶端后在断口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端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类似物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
D.不去顶,在侧芽上涂以低浓渡的生长素
20.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子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都没有结种子,都无法繁殖下一代
C.三倍体西瓜虽然无子,但还是西瓜,没有变异
D.为获得无子番茄,去雄、套袋是必需的操作
21.水平位置盆栽的蚕豆幼苗,一段时间后根向下弯曲生长,茎则向上弯曲生长.这是因为( )
①重力影响,使生长素移到近地侧 ②光线影响,使生长素移到近地侧
③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④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 )
A.生态系统 B.种群 C.生物群落 D.食物网
23.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荠菜 B.蚜虫 C.蒲公英 D.菜粉蝶
24.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25.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辟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搜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26.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预测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组成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7.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个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28.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29.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30.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31.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神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般在林下或落叶犮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3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34.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1×108
2.8×109
1.1×107
9.9×107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都属于异养型生物
C.丙是生产者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到甲、丁两个种群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36.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3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应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是Kcal/m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其中的1%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作为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少的能量
38.在水藻→小鱼→大鱼组成的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A.物质循环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水循环是单向的
3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
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40.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4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4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
C.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该生态系统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4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跳舞、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等都是行为信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44.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4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4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一种描述,此现象能说明( )
A.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高
B.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新速度很快,生产力很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很高
D.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强,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47.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48.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49.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由于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51.(11分)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反射弧包括 、 、 、 、 五个部分.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 ,③→⑩属于 ,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 .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 ,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 .
(3)神经和激素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 调节为主.
52.(12分)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免疫,参与①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 细胞.图中b在人体内由 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不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填字母);图中能不断增殖、分化的细胞有 (填字母).
(3)与d的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A.核糖体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溶酶体 E.液泡
(4)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 (用箭头和图中文字、数学序号、字母等表示).
53.(7分)请在下面的空白框内填写适当的词语,完成概念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54.(20分)图1是某池糖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种间关系有 和 .
(2)图1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和 .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2所示:则图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
A. ;B. ;C. ;D. .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和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纤维素、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和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是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组织液、血浆、淋巴 B.血浆、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血浆 D.血浆、淋巴、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①为血浆,②为淋巴,③为组织液.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3.现在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现在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关于兴奋在突触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的释放,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C.突触后膜上的每种受体均可以和多种神经递质结合
D.在突触处传递兴奋时,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转变成化学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B错误;
C、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突触后膜上的每种受体只能和一种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C错误;
D、在突触处传递兴奋时,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错误的是( )
A.电流表①不偏转
B.电流表②偏转两次
C.只有b、c、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由于a点位于电流表①两极的中央,兴奋同时传到两极,无电位差,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A正确;
B、兴奋能从a传递到d,但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所以可发生两次偏转,B正确;
C、兴奋能从a传递到d再传递到e,所以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点,C错误;
D、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6.细胞1的分泌物不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 )
A.胰岛素 B.抗体 C.促甲状腺激素 D.胰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1的分泌物可以通过血液运输,该物质可以是激素、抗体(抗体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病灶部位).A、
【解答】解:ABC、根据试题的分析可知:细胞1的分泌物可以是激素和抗体,ABC正确;
D、胰液是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含有消化酶,胰液分泌后,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不能通过血液在体内运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液中的成分,外分泌腺通过导管开口于外部环境,将分泌物运输至外部环境,消化道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
7.呆小症、侏儒症、糖尿病病人缺乏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解答】解:呆小症是由于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引起的、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缺少生长激素引起的、糖尿病病人缺乏的胰岛素激素引起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功能,重点考查激素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激素的具体功能,掌握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当某人感到冷时,他不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汗液分泌量增加 B.冷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体温不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
【解答】解:A、人处于寒冷环境时,要维持体温平衡,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寒冷时,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兴奋增强,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量,C错误;
D、人感到冷时,在神经和体调节下,体温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9.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电解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错误;
B、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
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10.哺乳动物的性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性激素属于( )
A.核酸 B.蛋白质 C.糖类 D.脂类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固醇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解答】解: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物质是性激素,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脂类物质,考点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将激素进行分类,激素的化学本质较为复杂,有蛋白质(如胰岛素)、有脂质(如性激素)等,准确是记忆是解题的前提.
11.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A.淋巴结 B.吞噬细胞 C.垂体 D.溶菌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
【解答】解:A、淋巴结是免疫器官,A错误;
B、吞噬细胞是免疫细胞,B错误;
C、垂体不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C正确;
D、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知识,较简单,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1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D.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其中第一、第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C正确;
D、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能力下降,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功能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特点,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熟练识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13.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主要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答】解:抗体都是蛋白质,而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就是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浆细胞(效应B细胞)是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体的合成与本质,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效应T细胞能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结合,因此X应该是效应T细胞,A正确;
B、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C错误;
D、癌细胞是本身就是一种靶细胞,能被效应T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图示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结合过程,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D.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供体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目前临床通过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杆的成活率.
【解答】
解: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外来器官进入病人机体属于抗原,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为了促进移植器官成活,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6.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
【解答】解:A、燕麦胚芽鞘放在暗箱中,则胚芽鞘直立生长,A错误;
B、燕麦胚芽鞘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胚芽鞘尖端能感知单侧光,所以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正确;
C、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由于切去尖端,所以胚芽鞘不生长,C错误;
D、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而琼脂块不能感受光刺激,所以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胚芽鞘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17.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符合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特点;在缺氧的条件,使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大量能量,会严重阻碍该物质的运输,说明该物质的运输需要能量,即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膜运输.
【解答】解:A、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运输,A错误;
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C、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的协助,并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C正确;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密集区向稀少区的扩散,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形成具有一定的能正确理解题意和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8.农业生产中,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可用生长素溶液挽救生产上的损失,此操作对哪种农作物没有意义( )
A.茄子 B.青椒 C.黄瓜 D.花生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溶液的应用广泛:
(1)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可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2)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4)控制性别分化;
(5)用作“除草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解答】
解:花生收获的是种子,只有正常授粉才能有种子,若没有正常授粉,则没补救措施;
茄子、青椒、黄瓜等水果收获的是果实,只要有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有无种子没有关系.所以若收获的是果实,在没有正常授粉时,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补救.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特别是生长素的作用和应用,要求考生熟记生长素的作用,掌握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9.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哪种处理会使植株长出侧枝( )
A.去顶端后在断口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端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类似物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
D.不去顶,在侧芽上涂以低浓渡的生长素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沿茎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在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相同.
【解答】解:A、去顶芽后可以解除顶端优势,而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不含生长素,所以侧芽能发育成枝条,A正确;
B、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再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又产生顶端优势,所以侧芽不易发育成枝条,B错误;
C、不去顶芽,存在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生长发育,C错误;
D、不去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再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则生长素浓度更高,更不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产生顶端优势与去除顶端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子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都没有结种子,都无法繁殖下一代
C.三倍体西瓜虽然无子,但还是西瓜,没有变异
D.为获得无子番茄,去雄、套袋是必需的操作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
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
【解答】解:A、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变异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该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下一代,如:植物组织培养,B错误;
C、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C错误;
D、要获得无子番茄,需要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在雌蕊柱头上涂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并套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无籽番茄和无籽西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并区分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原理,明确其无子性状是否可以遗传.
21.水平位置盆栽的蚕豆幼苗,一段时间后根向下弯曲生长,茎则向上弯曲生长.这是因为( )
①重力影响,使生长素移到近地侧 ②光线影响,使生长素移到近地侧
③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④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同一植物的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更敏感.
【解答】解:①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正确;
②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是重力作用而不是光线作用,错误;
③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根表现为向下弯曲生长,正确;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最敏感,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负向地性等生物现象的解释和除草剂的原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 )
A.生态系统 B.种群 C.生物群落 D.食物网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是指群落中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光照.
【解答】解:A、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A错误;
B、种群只能是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不是所有生物,B错误;
C、草、苔藓、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正确;
D、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但不包括分解者,而分解者也是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概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识记要求,难度不大.
23.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荠菜 B.蚜虫 C.蒲公英 D.菜粉蝶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荠菜和蒲公英属于植物,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都采用样方法;彩凤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4.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等.
【解答】解: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需取各样方的平均值,因此,这块草坪中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4×5000=1750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样方法的相关计算,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25.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辟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搜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种群增长过程中在时增长速率最大,即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渔业捕搜后需控制剩余量在在,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即c点,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6.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预测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组成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年龄组成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年龄组成,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A级能力要求.
27.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个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
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
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解答】解:1、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2、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3、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中等题.
28.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解答】解:A、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寄生关系,A错误;
B、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竞争关系,B正确;
C、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捕食关系,C错误;
D、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判断两种真菌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解答】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的知识,本题难度较简单,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
30.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说明原来已经有植物存在,因而属于次生演替.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答】
解: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神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般在林下或落叶犮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丰富度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
②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3)土壤: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
【解答】解: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A正确;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正确;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
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1×108
2.8×109
1.1×107
9.9×107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都属于异养型生物
C.丙是生产者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到甲、丁两个种群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表中是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乙的营养级最低,其次是甲和丁,丙的营养级最高.
【解答】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此4种生物之间能形成2条食物链,A错误;
B、乙的营养级最低,因此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错误;
C、丙是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C错误;
D、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可能会因捕食而引起竞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首先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生物营养级的高低;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
B、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故食物链越短,终极消费者获得能量越多,B正确;
C、由于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高,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食物链与能量流动关系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
36.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错误;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一部分被由于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所以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
C、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C 错误;
D、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应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是Kcal/m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其中的1%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作为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少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5000 kcal/m3/年,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分别是1800kcal/m3/年、250kcal/m3/年、40kcal/m3/年.
【解答】解:A、图中可见入射的太阳能为1500000kcal/m3/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5000kcal/m3/年,所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5000÷1500000=1%左右,A正确;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部分能量,B错误;
C、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当人们把生产者作为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高.
38.在水藻→小鱼→大鱼组成的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A.物质循环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水循环是单向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A、物质循环是具有全球性,是循环往复的,A错误;
B、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结构的不可逆性,也就是捕食关系决定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正确;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循环往复的,C错误;
D、水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循环往复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5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200+500=900g.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根据“至少”一词判断出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再根据题中数据进行计算.
40.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由食物链可知: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丙→丁→甲→乙中,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
【解答】解:A、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
B、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
C、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C错误;
D、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食物链的变动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4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以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
C.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该生态系统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生态工程建设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答】解:A、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和微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A错误;
B、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错误;
D、生态农业模式下的生态系统需要外部投入,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跳舞、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等都是行为信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解答】解:A、蜜蜂跳舞是行为信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是化学信息,A错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传递是信息传递的功能,B正确;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控制害虫,C正确;
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只要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44.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尽管实际时间为白天,但反复提供一个倒置的物理信息,引起蟑螂的活动时间发生改变,说明蟑螂感受到了白天、黑夜这种物理信息.
【解答】解:A、白天和黑夜的不同主要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光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该实验只是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并未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B错误;
C、光属于物理信息,并非行为信息,C错误;
D、该实验只是说明蟑螂能感受光信息,并不能说明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只要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即可正确答题.
4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食物网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就越多,当其中某一物种大量减少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原因,明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4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一种描述,此现象能说明( )
A.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高
B.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新速度很快,生产力很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很高
D.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强,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该诗句描述的是草原被毁灭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应为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解:A、该诗句描述的是草原被毁灭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应为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新速度很快,生产力不能说很高,B错误;
C、该过程说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很高,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7.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
B、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消灭,B错误;
C、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C错误;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这样可以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8.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据此答题.
【解答】解:A、基因多样性又叫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A错误;
B、细胞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C错误;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明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9.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由于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解答】解:①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①正确;
②人口增长过快,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②正确;
③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③正确;
④人口增长过快,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人口增长引发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51.(11分)(2015秋•咸阳校级期中)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五个部分.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 传入神经 ,③→⑩属于 传出神经 ,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 效应器 .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 收缩 ,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 加强 .
(3)神经和激素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 神经 调节为主.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冷觉、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立毛肌等).据此答题.
【解答】解:(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和②属于传入神经,③属于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当人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机体通过下丘脑调节机体的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当外部低温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当外部高温时,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使体温保持稳定.可见,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为主.
故答案为:
(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收缩、加强
(3)神经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2.(12分)(2015秋•高邮市期中)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体液 免疫,参与①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 吞噬 细胞.图中b在人体内由 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不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b (填字母);图中能不断增殖、分化的细胞有 c (填字母).
(3)与d的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AB
A.核糖体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溶酶体 E.液泡
(4)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 (用箭头和图中文字、数学序号、字母等表示).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记忆细胞,d表示抗体.
2、过程①表示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的受体;过程②③表示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过程④⑤表示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⑥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据图分析,该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①表示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的受体,参与①过程的有吞噬细胞、T细胞.图中b(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记忆细胞,d表示抗体,b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够识别抗原;图中c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抗原刺激后能不断增殖、分化.
(3)d表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相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故选:AB.
(4)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即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
故答案为:
(1)体液 吞噬 B淋巴细胞或记忆B
(2)b c
(3)AB
(4)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53.请在下面的空白框内填写适当的词语,完成概念图.
① 种群 ② 生态系统 ③ 性别比例 ④ 年龄组成 ⑤ 出生率 ⑥ 死亡率 ⑦ 迁入率 .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解答】解: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故答案为:
①种群 ②生态系统 ③性别比例 ④年龄组成 ⑤出生率 ⑥死亡率 ⑦迁入率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4.(20分)(2016秋•梅河口市校级月考)图1是某池糖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种间关系有 竞争 和 捕食 .
(2)图1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和 分解者 .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2所示:则图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
A. 贝类同化 ;B. 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C. 分解者利用
;D. 呼吸作用 .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和 逐级递减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其中水草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贝类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解答】解:(1)图甲表示生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因此存在捕食关系.此外,鱼类和贝类还会竞争水草藻类,鱼类和水禽还会竞争贝类,因此还存在竞争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甲食物网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种,A表示贝类同化量,B表示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竞争 捕食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3)A:贝类同化 B: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C:分解者利用 D:呼吸作用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间的种间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乙中各字母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