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4.50 KB
  • 2021-09-17 发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生物试题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生物试题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B. 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D. “测交实验”是演绎推理结果的重复,可以不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A错误;‎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一般多于雌配子,B错误;‎ C.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C正确;‎ D.“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的结果进行验证,必须要进行,D错误。‎ 故选:C。‎ ‎2.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②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 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 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 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 ‎【详解】①由于兔子是动物,所以鉴别一只白兔是否是纯合子适宜用测交的方法; ②由于豌豆是植物,所以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适宜用杂交的方法,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所以各项试验中应采用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故选:D。‎ ‎【点睛】易错点:自交可以分离隐性基因或用于选优良品种, 测交可以判断基因型,判断是否是显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杂交可以得到杂合子,选育多种优良性状的生物。‎ ‎3.南瓜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杂交实验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F1与F2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B. 由过程③可知白色是显性性状 C. F2中黄花与白花的比例是5:3‎ D. F1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图解中过程③判断显隐性,然后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继而进行相关计算;基因的分离定律就是指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如杂合子Aa能够产生A和a两种配子,并且比例为1:1。‎ ‎【详解】A.F1中白花全部为杂合子,F2中白花有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A错误;‎ B.过程③中,亲本都是白花,后代出现黄花,说明白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B正确;‎ C.亲本中白花为杂合子,因此F 1中白花占1/2,白花是显性性状,所以白花自交F2中白花占1/2×3/4=3/8,则黄花占5/8,C正确;‎ D.自交后代 3:1 和测交后代 1:1 的性状分离比均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A。‎ ‎4.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为1:1:1:1‎ B. 控制两种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C.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 D. 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以纯合的黄色圆形种子和绿色皱形种子为亲本进行杂交,F1自交后,在F2中出现4种表现型,而且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的比例大致为 9:3:3:1,其中有两种类型与亲本的表现型相同,即黄色圆形种子和绿色皱形种子,另外两种是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组合,即黄色皱形种子和绿色圆形种子。‎ ‎【详解】A.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1‎ 为YyRr,其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为1:1:1:1,A正确;‎ B.根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内容可知,控制两种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正确;‎ C.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C错误;‎ D.F2中四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其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3/8,D正确。‎ 故选:C。‎ ‎5.下面是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阐明其遗传实质的是 ( )‎ A. 不同性状受不同对等位基因控制 B. 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原因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而它们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非等位基因不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也有非等位基因,但是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可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但是不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错误。‎ ‎6.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是显性,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下列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A. 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 B. 黑光×白粗25黑粗 C. 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 D. 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就是验证杂种F1产生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是否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是否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基因组成的配子,因此最佳方法为测交。D选项符合测交的概念和结果:黑粗(相当于F1的双显)×白光(双隐性纯合子)→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1:1:1:1)。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试验。‎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7.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A. 1/64 B. 15/64 C. 1/16 D. 6/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由于三对等位基因不连锁,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粒色最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最深的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Cc,子一代自交,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比例是1/2×1/2×1/4×3+1/4×1/4×1/4×3=15/64。‎ 故选:B。‎ ‎8.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A. 白:粉:红, 3:10:3 B. 白:粉:红, 3:12:1‎ C. 白:粉:红, 6:9:1 D. 白:粉:红, 4:9: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基因A控制酶A的合成,酶A能将白色色素转化成粉色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B的合成,酶B能将粉色色素转化为红色色素;又已知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因此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粉花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_和aabb。‎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aaB_+aabb):粉(A_bb+AaB_):红(AAB_)=(1/4×3/4+1/4×1/4):(3/4×1/4+1/2×3/4):1/4×3/4=4:9:3。‎ 故选:D。‎ ‎9.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是精子需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B.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均分,但细胞质在精子形成过程中不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均分 C.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 D. 形成 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 100 个精原细胞和 100个卵原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比较项目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 ‎ ‎ ‎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 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性形成精子 无变形 ‎ ‎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 (蝌蚪状,小)‎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球形,大)‎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详解】A.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包括:场所、结果、是否需要变形、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A错误;‎ B.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均分,但细胞质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不均分,但第一极体是均分的,B错误;‎ C.二者都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因此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C正确;‎ D.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C。‎ ‎10.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中 A. 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核DNA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D. 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上述时期均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 1/4 的细胞质 B. 同源染色体进入卵细胞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 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携带的细胞质很少 D. 整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进行的是不均等分裂,因此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大于1/4的细胞质,A错误;‎ B.同源染色体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因为该过程是随机的,B错误;‎ C.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携带的细胞质很少,大部分在细胞质在变形时已经消失,C正确;‎ D.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12.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①1866 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 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一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详解】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 ‎13.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错误;‎ 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正确;‎ 伴X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错误;‎ 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错误。‎ ‎14.某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为XY型,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株数 父本 母本 雌株 雄株 ‎1‎ 阔叶 阔叶 阔叶243‎ 阔叶119、窄叶122‎ ‎2‎ 窄叶 阔叶 阔叶83、窄叶78‎ 阔叶79、窄叶80‎ ‎3‎ 阔叶 窄叶 阔叶131‎ 窄叶127‎ A. 根据第1组或第3组实验可以确定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用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阔叶:窄叶=3:1‎ C. 仅根据第2组实验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D. 用第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第1组实验中,亲本均为阔叶,后代出现窄叶性状,说明阔叶相对于窄叶为显性性状(用B、b表示);后代雌株均表现为阔叶,雄株表现为窄叶和阔叶,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第2组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第3组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据此答题。‎ ‎【详解】A.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窄叶只出现在子代的雄性个体上,因此可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第2组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的阔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B错误;‎ C.分析实验2可知,窄叶♂×阔叶♀→阔叶♀:窄叶♂=1:1,所以仅根据第2组实验,无法判断两种叶形的显隐性关系,但仅根据第1组实验,可判断阔叶对窄叶为显性,C正确;‎ D.第1组亲代父本基因型为XBY,母本基因型为XBXb,子代的阔叶雌株(XBXB:XBXb=1:1)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1/2×1/2=1/4,D正确。‎ 故选:B。‎ ‎15.已知控制某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人类性色体的同源部分。下图表示某家系中该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图是对该致病基因的测定,则II4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图中的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已知控制某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人类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Ⅱ3和Ⅱ4均患该遗传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3),即“有中生无为显性”,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详解】A.A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其儿子均患病,女儿可能不患病,与系谱图相符,A正确; B.B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其女儿均患病,儿子可能不患病,与系谱图不符,B错误; C.C图中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而Ⅱ4为该病患者,含有A基因,与系谱图不符,C错误; D.D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 ‎,其儿子和女儿均患病,与系谱图不符,D错误。 故选:A。‎ ‎16.四个家庭的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号家庭和2号家庭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若再生孩子,2号和3号家庭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 C. 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D. 若考虑优生,建议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号家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 ‎2号家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 ‎ ‎3号家庭:该病是显性遗传病,由于男患者的女儿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4号家庭:该病只能排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可能,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据图分析,1号家庭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2号家庭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家庭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再生孩子,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B正确。1号家庭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等于女性;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等于女性,C错误。4号家庭只能排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可能,若考虑优生,若常染色体遗传病生男生女一样,建议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D错误。故选B。‎ ‎17.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 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父亲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Ⅱ1与Ⅲ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详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B错误;‎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3=6种表现型,C错误;‎ D.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6表现型正常,根据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故Ⅲ6基因型有1/2的可能是BbXAXa,D正确。‎ 故选:D。‎ ‎1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 ‎①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 ‎②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的情况依次是 (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死亡、存活、存活、存活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细菌。‎ ‎【详解】①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R型菌的DNA+DNA酶是干扰操作,S型菌会导致小鼠死亡;②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DNA酶能够水解S型菌的DNA,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小鼠存活;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高温会杀死R型菌和DNA酶,而S型菌的DNA不会引起小鼠死亡,小鼠存活;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高温会杀死S型菌和DNA酶,而S型菌的DNA和R型菌的DNA不会引起小鼠死亡,小鼠存活。因此四个实验的结果分别是死亡、存活、存活、存活,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格里菲思实验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景下的问题,明确只有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菌的DNA才能转化为致死的S型菌。‎ ‎19.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A. 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有35S B. 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C. 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有35S D. 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有32P ‎【答案】C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由于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能进入R型活细菌起转化作用的是32P标记的DNA,而失去活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又因为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R活细菌又没有标记,所以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中,只有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故选:C。‎ ‎【点睛】易错点:注意35S标记的蛋白质未注入细菌,注入的DNA半保留复制,子代不一定都含亲代的32P的链。‎ ‎20.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C.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A.格里菲思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较重,主要存在于沉淀中,B正确;‎ C.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C错误;‎ D.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 标记,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A项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只说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未说明转化因子DNA。‎ ‎21.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 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BC.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BC错误;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D。‎ ‎22.下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解旋酶可以断开⑨键,因此DNA的稳定性与⑨无关 B. ④是一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DNA聚合酶可催化⑨键形成 D. A链、B链的方向相反,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链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的稳定性与⑨氢键的数目有关,A错误;‎ B.④不能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 C.DNA连接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但是不能催化⑨氢键的形成,C错误;‎ D.A链、B链是DNA分子的两条单链,两条单链方向相反,磷酸和脱氧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DNA分子内的氢键的数目对DNA分子的耐热性有很大的影响,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C与G含量高的DNA分子的耐热性就更强。‎ ‎23. 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 B.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 DNA复制不仅需要氨基酸做原料,还需要ATP供能 D. 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分子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详解】A.DNA分子中含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是R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A错误;‎ B.DNA分子中约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两条链的末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错误;‎ C.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蛋白质合成需要氨基酸做原料,C错误;‎ 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因此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D正确。‎ 故选:D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4.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 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C. 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 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 ‎【详解】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需要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外壳,即至少要通过图中的④②③环节完成,A正确;HIV是逆转录病毒,自身携带逆转录酶,本质是蛋白质,侵染细胞时,逆转录酶会进入宿主细胞内,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RNA,经④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正确;由于艾滋病病毒只有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经过转录和翻译形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因此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④逆转录过程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正确。故选B。‎ ‎25.下列关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RNA 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 B.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使发生基因突变,翻译也可能不受影响 C. 一个终止密码子既可以终止翻译,又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 D. 真核生物的 tRNA和 mRNA 相互识别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 mRNA 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A.一个tRNA上有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只有一个反密码子,A错误;‎ B.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使发生基因突变,翻译也可能不受影响,B正确;‎ C.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C错误;‎ D.真核生物的tRNA和mRNA相互识别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D错误。 故选:B。‎ ‎2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B. 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D. 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在细胞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主要在细胞核内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合成RNA,A错误;‎ B.不同的RNA由不同的基因转录而来,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包括tRNA、rRNA和mRNA,C正确;‎ D.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正确。 故选:A。‎ ‎27.经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 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28.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B.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C. 基因型为 AaBb 的豌豆植株能产生4 种类型的配子 D.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指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3种: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 ‎【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如果比例相等,则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果比例不等且两多两少,则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都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等位基因分离,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没有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29.下列是对a~h所示的生物体细胞图中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图h,该个体是单倍体 B. 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图e、g,该个体是二倍体 C.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图a、b,但该个体未必是三倍体 D.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图c、f,该个体一定是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判断方法.‎ ‎【详解】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图, A错误。‎ 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c、h图,个体可能是二倍体,B错误;‎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该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则为三倍体;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则为单倍体,C正确。‎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图,个体不一定是四倍体,D错误.‎ ‎【点睛】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 由配子发育来的个体不论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有几个染色体组减少几倍体。‎ ‎30.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②③④‎ B. 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 B.③中的变异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C正确;‎ D.图①属于交叉互换,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定位】生物的变异 ‎31.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B.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和解离细胞 C. 洋葱不定根在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 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所有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染色,不是用于固定,A错误; B.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和解离细胞,B正确; C.洋葱不定根在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只有少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用到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普通小麦和黑麦(二倍体,2N=14)杂交获得的F1不育,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三倍体 B. 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 C. 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 D. 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单倍体,A错误;‎ B.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而配子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其所含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则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B正确;‎ C.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4个染色体组28条染色体,C错误; D.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能联会,D错误。 故选:B。‎ ‎3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一定不是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C.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D. 含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但遗传病患者一定含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疾病。 (2)特点:①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②在群体中发率较高;③常表现为家族聚集。 (3)实例:腭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详解】A.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A错误;‎ B.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B错误;‎ C.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正确;‎ D.含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携带者;遗传病患者也一定含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34.Tay- Sachs 病是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 岁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 1/36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 Tay- Sachs 病的发病率 B. Tay- Sachs 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 C. 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 该地区成年人中 Tay- Sachs 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约为 1/3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即aa=1/3600,a=1/60,A=59/60。‎ ‎【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因此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A正确;‎ B.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且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因此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B正确;‎ C.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并发挥作用,而隐性基因不表达或表达后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无活性,C错误;‎ D.已知a=1/60,A=59/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地区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60×59/60≈1/30,即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正确。‎ 故选:C。‎ ‎3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遗传病 C. 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 D. 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 B.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基因遗传病,但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C正确;‎ D.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D正确。‎ 故选:B。‎ ‎3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B. 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唯一手段 C. 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D. 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优生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等。 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2)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3)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详解】A.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A错误; B.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B错误; C.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C正确; D.遗传咨询的第一步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族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做出诊断,D错误。 故选:C。‎ ‎37.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B. 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C. 仅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是遗传病 D.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人类遗传病往往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和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详解】A.遗传病不一定都是先天性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不一定能表现出来,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A错误;‎ B.近亲婚配可使隐性基因发生纯合,加大发病几率,B正确;‎ C.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 D.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有可能是所处的外界环境造成的,并不一定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38. 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常规方法,其选育新品种的一般方法是( )‎ A. 根据杂种优势原理,从子一代中即可选出 B. 从子三代中选出,因为子三代才出现纯合子 C. 既可从子二代中选出,也可从子三代中选出 D. 只能从子四代中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杂交育种是为了获得不同亲本优良性状的纯种,子二代才会出现相应个体,A错误;‎ B.杂交子二代中,就会出现所需性状的纯合子,B错误;‎ C.杂交育种的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但还有杂合子存在,所以既可从子二代中选出,也可从子三代中选出,C正确;‎ D.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9.下列有关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萌发的种子可提高突变率 B. 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萌发的种子可提高突变率,A正确;‎ B.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 C.二倍体生物与四倍体生物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生物,受精时发生染色体变异也有可能形成三个染色体组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三倍体生物,三倍体生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D。‎ ‎【点睛】易错点:D项的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但是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40.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周期一定比单倍体育种要长 B.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C. 诱变育种可以大幅度的改良生物性状 D.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的结实率高,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方法、过程、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杂交育种的周期不一定比单倍体育种要长,例如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杂交种时,其育种周期可能比单倍体育种要短,A 错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例如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利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为AA、Aa、aa,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这些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AAaa、aaaa,其中AAaa是杂合子,B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大幅度的改良生物性状,C正确;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的结实率低,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D错误。‎ ‎41.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细菌增多,进而导致抗生素的药效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耐药性的形成原因是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了变异 B. 广泛应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种群中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大 C.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某种细菌种群内形成了新的物种 D. 耐药性强的细菌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详解】变异是不定向的,且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不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细菌中本来就存在抗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抗性基因频率上升,B正确;抗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但没有产生新的抗性病菌,C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所以没有染色体变异及基因重组,因此细菌发生的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 ‎4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B. 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不变化 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降低,显性基因频率增加,B错误;‎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且个体差异大有助于种群的延续 B. 经隔离而形成的不同物种之间可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C.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中的个体差异大,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材料丰富,有利于种群的延续,A正确;‎ B.两个种群基因库差异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产生不同的物种,隔离形成的不同物种,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B正确;‎ C.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生物的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44.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B.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表示地理隔离,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错误;‎ B.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B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 D.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4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多样性反映了物种的多样性 B. 同地物种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 C. 基因突变会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 D. 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行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属于同一物种,多样性反映了遗传的多样性,A错误;‎ B.同地新物种形成可能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B错误;‎ C.基因突变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就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6.已知豌豆种子中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现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 实验二 P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 F1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1  ∶   1‎ P    黄色子叶丁 ‎↓自交 F1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3 ∶ 1‎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 ‎(2)从实验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 ‎(4)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若黄色子叶戊植株之间随机交配,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占________。‎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性状易于区分 (2). 二 (3). 黄色子叶 (4). Y:y=1:1 (5). YY和Yy (6). 1/3 (7). 1/9 (8). 3/5‎ ‎【解析】‎ ‎【分析】‎ ‎1、豌豆适于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①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②豌豆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③豌豆花,较大,便于人工授粉,④豌豆后代较多,便于统计。 2、由实验二可知,黄色子叶自交,后代黄色:绿色之比是3:1,说明黄色对绿色是显性性状,亲本黄色子叶是杂合子,基因型为Yy,子代黄色子叶的基因型是YY、Yy,绿色子叶的基因型是yy,实验一,黄色与绿色子叶杂交,后代黄色与绿色之比是1:1,说明亲本黄色子叶豌豆的基因型是Yy,绿色子叶豌豆的基因型是yy。‎ ‎【详解】(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从实验二的性状分离比3:1就可以看出黄色子叶为显性性状。‎ ‎(3)由分析可知,实验一亲本黄色子叶豌豆的基因型是Yy,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Y:y=1:1,因此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 ‎(4)由分析可知,实验二,黄色子叶豌豆的基因型是YY和Yy,比例是1:2,因此能稳定遗传的比例是1/3;若黄色子叶戊植株之间随机交配,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占1/9。‎ ‎(5)实验一黄色子叶丙的基因型是Yy,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是1/3YY,2/3Yy,二者杂交,子代绿色子叶的比例是yy=1/6,黄色的比例是5/6,不能稳定遗传的是Yy=1/2,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3/5。‎ ‎【点睛】易错点: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且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适合作为杂交实验的原材料,通过实验二亲本自交产生的3:1的性状分离比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关系。‎ ‎47.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一)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二)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中_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一)中的BC段,图(二)中_________细胞处于图(一)中的DE段。‎ ‎(3)就图(二)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该细胞处于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的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2). 着丝点分裂 (3). 乙、丙 (4). 甲 (5). 8 (6). 减数第一次 (7). 后 (8).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二: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2)图二中乙和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一中的BC段;图二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一的DE段。 (3)图二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DNA=1:2。‎ ‎【点睛】易错点:注意本题图一中BC段一条染色体上两条DNA两条染色单体,纵轴是每条染色体DNA含量,不是细胞中DNA含量。‎ ‎48.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根据以下图、表回答问题:‎ ‎ ‎ ‎(1)图中I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II过程叫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酶催化。‎ ‎(2)除赖氨酸以外,图解中X是密码子表中哪一种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X是甲硫氨酸,且②链与⑤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么⑤链不同于②链上的那个碱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它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体 (2). 转录 (3). RNA聚合酶 (4). 丝氨酸 (5). 同时突变两个位点的碱基的概率更低 (6). A (7). 简并性 (8). 增强了物种的稳定性 保证了翻译的速度 ‎【解析】‎ ‎【分析】‎ ‎(1)首先看图示的过程,Ⅰ是翻译,在细胞质核糖体上进行,Ⅱ是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 (2)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改变,原因是DNA发生了基因突变,因为突变的概率很低,因此DNA一个位点的突变要比两个位点突变概率高。 (3)依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找出②链和⑤链碱基顺序,就能找到它们的差别。 (4)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简并现象。‎ ‎【详解】(1)首先看图示的过程,Ⅰ是翻译,在细胞质核糖体上进行;Ⅱ是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需要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 ‎(2)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改变,原因是DNA发生了基因突变,因为突变的概率很低,因此DNA一个位点的突变要比两个位点突变概率高,由赖氨酸与表格中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的对比可知,赖氨酸:AAA、AAG与异亮氨酸AUA、甲硫氨酸AUG、苏氨酸ACA、ACG,天冬酸铵AAU、AAC,精氨酸AGA的密码子相比,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别,而赖氨酸与丝氨酸密码子AGU、AGC有两个碱基的差别,两个位点上的突变远远低于一个位点的突变,故为丝氨酸可能性最小。 (3)由表格中甲硫氨酸与赖氨酸的密码子知,甲硫氨酸密码子:AUG⑤链就应该是TAC;赖氨酸AAG,所以②链就是TTC,TAC与TTC,差别的碱基是A。 (4)表中看出4个密码子决定苏氨酸,这叫做密码子的简并现象,从增强密码容错性的角度来解释,①减少有害突变,增加物种的稳定性,当密码子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由于密码的简并性,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对应的氨基酸;②提高翻译速度,从密码子使用频率来考虑,当某种氨基酸使用频率高时,几种不同的密码子都编码一种氨基酸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点睛】易错点:通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突变发生时,很可能不会影响表达的蛋白质,因为其氨基酸顺序并没有发生变化。‎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