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00 K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配套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 C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A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甲、乙 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甲大于乙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为增长型 答案 B 解析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丙(性别比例),通过性别比例失衡间接影响出生率,A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B正确;蚜虫活动范围小,个体小,一般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甲可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可代表死亡率和迁出率,甲大于乙时不一定是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不一定为增长型,D错误。‎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 B 解析 在O~d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在a~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c~d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在c点和d点之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种群增长也不为“J”型增长,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R值相等不代表增长率也相等,D错误。‎ ‎4.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表示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B点时捕获有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B.在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C.依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图乙为图甲中C点时该经济鱼类的年龄组成曲线 答案 B 解析 ‎ 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而不应在B点捕捞,A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即此时种群数量最大,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并不能确定其大小,C错误;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中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这时年龄组成不属于衰退型,D错误。‎ ‎5.(2019·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月考)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 B.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 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D 解析 Q点时,银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N~P段捕鱼后能使种群数量迅速回升,该时间段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而P~Q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捕鱼后种群数量不易回升,B错误;在L~M时段,有环境阻力的存在,所以,不呈“J”型增长,C错误;增长速率大于0时,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6.(2018·安徽六校第二次联考)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K值为200‎ B.S5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 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 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 答案 D 解析 种群数量在S3时,(K-N)/K=0.5,说明处于K/2,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200,A正确;S5时,(K-N)/K=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B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K-N)/K的比值为0.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过高或者过低时,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小,D错误。‎ ‎7.(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 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甲地面积比样方面积大),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估算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 ‎8.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记数时,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可记可不记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 D 解析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记数时,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夹角的酵母菌数目,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9.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答案 B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年龄组成,所以上半年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B正确;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冬春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别比例下降,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错误。‎ ‎10.(2018·福建四校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答案 C 解析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是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受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因此增加天敌数量,K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生态学家用大草履虫所做的实验得出的曲线图,请根据图回答:‎ ‎(1)大草履虫增长符合________型曲线。‎ ‎(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________点。‎ ‎(3)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________段。‎ ‎(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________,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________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 ‎(5)调查某森林中鹿的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鹿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 答案 (1)“S” (2)b (3)c~d ‎(4)环境容纳量 种内斗争 ‎(5)480 偏大 解析 (1)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增长符合“S”型曲线。‎ ‎(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时,即b点。‎ ‎(3)超过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到c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速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c~d段。‎ ‎(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种内斗争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 ‎(5)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72只鹿,第二次捕获60只鹿,其中有标记的鹿有9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72=60∶9,N=480只。因此则该种群密度是480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鹿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 ‎12.(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400,即个体数比例为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保持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3.(2018·广东茂名五校联考)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关 ‎(2)Ⅰ>Ⅱ>Ⅲ K值越大,说明环境就越优 ‎(3)小于 ‎(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 解析 (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2)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Ⅰ曲线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好所致,Ⅱ曲线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所致,曲线Ⅲ是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依次减小,其判断的关键依据在K值的变化。‎ ‎(3)种群数量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当种群处于图中AB段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小,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为了持续获得高产,则希望经济鱼类的增长速率始终维持在最大,即剩余量应在K/2左右,捕捞后的鱼类恢复速度最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