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9.94 K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 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空 1 分,共 60 分) 1.运用不同生物学原理,可培育出各种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B.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是利用基因重组的 原理 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 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 B.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基因型为 AaBb 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 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 D.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 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3.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水稻都是高杆的,由于高杆易倒状,不利于密植而影响产量,为 了尽快培育出矮杆水稻新品种,以利于合理密植提高产量,最好选择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4.有关下列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生物自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 B.乙图所示为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为三倍体,其基因型可能为 AaaBBbCCCddd C.丙图所示 W 个体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丁图可表示 pH 或光照对酶活性的影响 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6.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 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且相关性状均为核基因控制.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优 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 理论上不可行的是( )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有可能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 B.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受精卵中,有可能培育出目的植株 C.两种植物杂交后,得到的 F1 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有可能较快获得纯种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能培育出目的植株 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 1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C.基因型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 基因的频率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8.下列有关“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 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选择有关 9.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 6 号和第 9 号染色体的部分片 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可能再发生变异 B.表现型不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 B.种群之间的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1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 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 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 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 50% B.50%和 62.5% C.62.5%和 50% D.50%和 100% 12.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 400 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 10 人是 患者,12 名未婚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 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 中共 22 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约为( ) A.7.5% B.6% C.5.6% D.8.1% 13.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 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 36 或 72 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14.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一定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15.某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 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杂交育种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16.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 )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DNA 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7.下列高科技成果中,不是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A.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B.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D.通过在试管内完成受精作用培育出试管婴儿 18.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 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9.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因素可诱导某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 B.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一定改变,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 C.自然界中所有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都是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往往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所以会阻止生物的进化 2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组 C.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型均为 Bb 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 BB 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21.在人工去雄的番茄花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得到无子番 茄.下列有关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子西瓜性状不能遗传 B.若取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C.若取无子番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无种子 D.若取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22.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5.某动物种群中,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 25%、50%、25%.若该种群中的 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 AA:Aa:aa 基因型个 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26.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2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28.如图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①②③④表示体液成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30.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3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 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 A.镰刀型贫血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3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 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 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34.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都是由氨基酸构成的 B.生长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35.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B.细胞外液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蛋白质 3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和淀粉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胀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C.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胞吞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D.内环境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37.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淋巴管阻塞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38.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 39.当呼吸道粘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脊髓的相关中躯,进而会引 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粘膜上 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D.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 Na+浓度高于细胞外 40.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41.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 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4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B.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C.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促进机体产热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43.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信号 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 面为正电位,B 面为负电位 44.当小鼠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会通过调节代谢产热,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甲、乙、 丙表示内分泌器官,a、b 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下丘脑,a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激素 b 只能选择性运输到甲状腺发挥作用 C.口服激素 b 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D.抗体攻击某激素受体使之发生缺陷,导致过敏反应 45.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 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4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47.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48.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4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50.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转化为血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51.下列与动物体内 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 中 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 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 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 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52.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5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识别各种抗原 C.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清除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 D.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54.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艾滋病是 HIV 病毒攻击人的 T 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效应 B 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 B 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D.人类的感冒、肝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都与人体的免疫低下有关 55.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 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 B 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5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57.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 多见,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儿童接种卡介苗,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 T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等 B.结核杆菌在宿主细胞内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被结核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D.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记忆 B 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58.下列有关 HIV 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是 T 细胞 B.T 淋巴细胞受 HIV 病毒刺激会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D.人体在对抗 HIV 感染引起的艾滋病时,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 2、细胞 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 5 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仅细胞 4 中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 60.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 A 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 B 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 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 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 DNA 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 G 或 E,发挥特定的免 疫效应 二、综合题(共 40 分) 61.现有两纯种小麦,一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小麦的性状是 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Ⅰ、Ⅱ两种育种方法 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该方法称 ,依据的变异原理是 . (2)图中①和④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 (二)过程中,D 和 d 的分离发生在 (时期),过程采用的操作称为 ,获得的植株 往往表现为 等特点.过程所作的处理是 ;使用的药剂的作用是 . (4)如将方法 I 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为 . 62.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 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 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 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 ,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 (2)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后,该群体的 A 和 a 基因频率分别为 ,发洪水后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 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 ,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 A 和 a 基因在长期的选 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 (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 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 .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63.如图为人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过程(字母表示器官或细跑,数字代表激素:) 请据图问 答下列相关问题([]中填字母或数字): (1)人体产生成冷觉的部位是[ ],体温调节的中枢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时,信号的变化是 . (2)在受到寒冷刺激时,C 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激素[③]可作为多数细 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有关. 人在寒冷环境比在炎热环境精力更集中、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人在饮水量相同的 情况下,冬天的尿液比夏天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天 . (4)③对 C 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使 C 的代谢速率 ;另一方面能 C 的分 泌功能. (5)图中的 E 主要是指 .在血糖调节方面,与④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 64.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 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 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 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 同点有 、 (答出两点即可). 2016-2017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二(上)第二次 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空 1 分,共 60 分) 1.运用不同生物学原理,可培育出各种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B.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是利用基因重组的 原理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1)杂交→自交 →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 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 组先成倍减少,再加 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 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 性状可集中于同 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 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 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 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 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 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 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 与杂交育种配合; 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解答】解: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的是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A 正确; B、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错误;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 正确; D、培育出抗虫棉利用了 DNA 重组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 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 B.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基因型为 AaBb 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 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 D.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 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及其意义;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所以形成无子西 瓜;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可使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花粉直接培养所得的个体是单倍体个体,一般高度不育. 【解答】解:A、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因此形 成无子西瓜,而无籽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 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故 A 正确; B、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可使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 B 正确; C、基因型为 AaBb 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A_B_:A_bb: aaB_:aabb=9:3:3:1,现杂交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 占比例可能为 7/16,故 C 正确; D、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 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含有普通小麦的 3 个染色体组和黑麦的 1 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可育,故 D 错 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之 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3.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水稻都是高杆的,由于高杆易倒状,不利于密植而影响产量,为 了尽快培育出矮杆水稻新品种,以利于合理密植提高产量,最好选择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作物育种,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 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1)杂交→ 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 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 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 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 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 种) 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 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 长,A 错误; B、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B 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 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 程,C 正确; D、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 迟缓,不能快速获得纯合子,D 错误. 故选:C.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 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 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4.有关下列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生物自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 B.乙图所示为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为三倍体,其基因型可能为 AaaBBbCCCddd C.丙图所示 W 个体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丁图可表示 pH 或光照对酶活性的影响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酶的特性;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 多倍体;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该图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图乙可知,该生物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 4 条染色体;丙图中双亲不患 病生有患病的女儿,因此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丁可以表示温度或 PH 对酶活性的 影响的曲线模型. 【解答】解:A、甲图生物的基因型 AaBb,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基因型为 AaBb 的概率为 ,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概率是 ,A 错误; B、乙图显示该生物有 3 个染色体组,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 错误;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W 个体不患病,但其子代患病,因此 W 一定是该致病基 因的携带者,C 正确; D、酶的活性受温度和 PH 的影响,不同酶有其最适宜的温度和 PH,低于会高于最适宜温度 和 PH,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因此该图可以表示 pH 或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是不能表示 光照对酶活性的影响,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发生条件,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 体的关系,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分析,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题图获 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 “单倍体”. 【解答】解: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还是二倍体,A 错误;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没变,还是四倍体,B 错误;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所以是单倍体,C 正确;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发育起点是受精卵,是二倍体,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单倍体,解题关键是把握单倍体发育起点是配子. 6.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 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且相关性状均为核基因控制.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优 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 理论上不可行的是( )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有可能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 B.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受精卵中,有可能培育出目的植株 C.两种植物杂交后,得到的 F1 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有可能较快获得纯种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能培育出目的植株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 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 物产品.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亲本范围. 【解答】解:A、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 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A 可行; B、基因工程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因此将乙种植 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B 可行; C、甲乙两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不能自由杂交,即使能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后 代,C 不可行; 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二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形成可育四倍体后代, D 可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了解基 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相关应用;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 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 1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C.基因型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 基因的频率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 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 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 1,A 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错误; C、基因型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等于 a 基因的频率,C 错误; D、突变(包括基因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 的概念及相关计算;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备判断各选项. 8.下列有关“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 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选择有关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 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 层次. 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空间结 构不同;根本原因是 DNA 分子的多样性. 【解答】解:A、DNA 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A 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B 错误; C、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 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自然选择有关,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 6 号和第 9 号染色体的部分片 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可能再发生变异 B.表现型不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 【解答】解:A、重组后的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性生殖,能发生各种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 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 错误; B、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同时受环境的影响,B 错误; C、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C 正确;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 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 B.种群之间的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 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 错误; B、种群之间的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 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 错误; D、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具有地理隔离,但还是同一种生物, 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很丰富,但知识点不难,只要耐心细致就能做对.要注意,种群基 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 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 1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 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 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 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 50% B.50%和 62.5% C.62.5%和 50% D.50%和 10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考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回忆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的基因型频率是:TT=20%,Tt=60%,tt=20%, T 的基因频率为:T=20%+ ×60%=50%;感染锈病之后基因 tt 个体全部死亡,该种群中的 基因型频率是:TT=20%÷(20%+60%)×100%=25%,Tt=60%÷(20%+60%)×100%=75%, 因此感染锈病之后基因 T 的频率是;T=25%+ ×75%=62.5%.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正确计算出感染锈病 之后 TT、Tt 的基因型频率是解题的关键. 12.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 400 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 10 人是 患者,12 名未婚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 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 中共 22 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约为( ) A.7.5% B.6% C.5.6% D.8.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色盲是 X 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Y 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因此色 盲基因的基因频率=该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的色盲基因÷(2 女性个体人数+男性个体的人数) ×100%. 【解答】解:由题意知,18 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说明这 18 名女性是色盲基因的 携带者,所以调查的人群中,色盲女性是 10 人,色携带者是 12+18=30 人,色盲男性是 22 人,因此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10×2+30+22)÷(400×2+400)×100%=6%.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色盲遗传的特点,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进 行基因频率的计算. 13.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 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 36 或 72 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 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 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 A 选项错误;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 丙染色体为 18 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 36 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 期染色体可加倍到 72 条,故 B 选项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 C 选项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 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 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14.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一定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 变,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 容,只要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 C 选项,要求 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才是定向的,因此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15.某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 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杂交育种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 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②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 养;③AaBBC 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 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 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发生差 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 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 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 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 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 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 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 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 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 因动物等. 【解答】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转变为 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转变为 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转变为 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转变为 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 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6.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 )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DNA 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法有两种: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 制生物体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答】解:囊性纤维病是编码一个跨膜蛋白的基因缺失了 3 个碱基,导致跨膜蛋白在第 508 位缺少苯丙氨酸,进而影响了跨膜蛋白的结构,使跨膜蛋白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 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体 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考查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17.下列高科技成果中,不是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A.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B.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D.通过在试管内完成受精作用培育出试管婴儿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 自交→选 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 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 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 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 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 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原理是基因重组,A 错误; B、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B 错误; 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 正确; D、通过在试管内完成受精作用培育出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原理是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借助于基因重组,考查了多种育种方式的原理,要求考生识记各种育种方式的 原理和过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8.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 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诱变育种.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育种方法,其中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⑩表示杂交 育种,③⑤⑥⑧表示多倍体育种,③⑦⑨表示单倍体育种.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③到④过程是诱变育种,会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 错误; B、由于⑥植株是多倍体,由⑤和⑥杂交得到⑧的育种过程属于多倍体育种,其主要原理 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 正确; C、若③的基因型为 AaBbdd,说明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和一对纯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稳 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 ,C 正确; D、由③到⑦过程中会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 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 正确. 故选:A.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 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 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19.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因素可诱导某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 B.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一定改变,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 C.自然界中所有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都是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往往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所以会阻止生物的进化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 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 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因素可进行定向选择,A 错误; B、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B 正确;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 错误; D、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发生基因突变后,出现新的生物体性状往 往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 是有利的,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 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或推理、判断、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 2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组 C.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型均为 Bb 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 BB 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 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 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2、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 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3、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 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 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 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 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 【解答】解:A、采用花药体培养的方法得到的个体都含有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都 是单倍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两个或 多个染色体组,A 正确;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可进行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通过交叉 互换可进行基因重组,B 错误; C、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也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且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均为 Bb 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 BB 的个体,但此过程中 B 和 b 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明确基因重 组的类型,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解题的关键. 21.在人工去雄的番茄花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得到无子番 茄.下列有关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子西瓜性状不能遗传 B.若取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C.若取无子番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无种子 D.若取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是应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长成的果实染 色体数目没有发生改变,仍是二倍体,这种结果现象属于单性结实.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获得 应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因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 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不能产生种子. 【解答】解:A、无子西瓜的获得应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 错误; B、无子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若取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无种 子,B 错误; C、无子番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若取无子番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 中有种子,C 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若取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则长成的植株子 房壁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无子果实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 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 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A 错误; B、②为突变和基因重组,B 错误; C、③基因频率的改变,C 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 正确. 故选:D. 【点评】关键是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2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 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 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 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 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解答】解:A、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A 正确;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B 正确; 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 体含有 2 个染色体组,C 正确; D、人工诱导多倍体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处理,D 错 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 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 断. 2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 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共同进化的.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 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错误; D、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 D 错误. 故选:A. 【点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和理解能力.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 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 的形成. 25.某动物种群中,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 25%、50%、25%.若该种群中的 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 AA:Aa:aa 基因型个 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 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解: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 25%、50%、25%.若该种群中的 aa 个体 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 占 = ,Aa 占 ,因此 A 的基因 频率为 ,a 的基因频率为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 后代中 AA 的频率= ,Aa 的频率= ,aa 的频率为 ,因此 AA:Aa:aa=4:4: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 频率的计算方法,能扣住题干中关键信息“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和关键词“随机交配”答题. 26.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生长素的作用以 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随着细胞体积的不断增大,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逐渐减小,吸收物质的表 面积相对减小,不能满足细胞对营养的需要. 2、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3、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 长,甚至杀死植物. 4、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 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减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降低,故 A 选项错误;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故 B 选项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减慢,故 C 选项错误;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液增多,故 D 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趋小的原因、渗透作用、生长素的两重性、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 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 B、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 错误;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水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 的成分,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和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 解题的关键. 28.如图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①②③④表示体液成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为细 胞内液;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③指的是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是有氧呼吸的场所,A 正确;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 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C 错误;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构成内环境,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 选项. 2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 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血浆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 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故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A 正确; B、据分析可知,①、②、③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 错误;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 正确;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 掌握各体液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能运用 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 稳定的生活环境,故 A 选项正确; B、温度、pH 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 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 应的正常进行,故 B 选项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 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 C 选项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 键. 3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 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 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 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 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 【解答】解: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A 正确; B、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还可以由皮肤通过汗腺排出,B 错误; C、O2 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1 层红细胞膜,2 层毛细血管壁细 胞膜,1 层组织细胞膜,2 层线粒体膜,共有 6 层生物膜,C 错误; D、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稳态的 调节,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及涉及到的系统,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 A.镰刀型贫血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健康的保障.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 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 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解答】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因而镰刀形 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A 正确; B、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导致,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 症,B 错误; 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 错 误; D、尿毒症是肾功能异常导致尿素不能排出体外,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功能异常导致尿素不 能排出体外,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 液;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形成的原因;识记人 类遗传病的概念及类型. 3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 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 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 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 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 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 (4)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 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 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 等物质,血红蛋白属于④,存在于红细胞内,B 错误;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C 错误;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经过红细胞运输,进入组织细胞消耗,途径是②→③→④,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氧气的运输途经,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 组成成分的图象. 34.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都是由氨基酸构成的 B.生长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激素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激素的本质有的是蛋白质,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有的是脂质,如性激素;还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还 有的是多肽等其他物质. 【解答】解:A、激素的本质有的是蛋白质,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有的是脂质,如性激 素;还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还有的是多肽等其他物 质,A 错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引哚乙酸,胰岛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类,蛋白质中的肽键能与 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 错误; C、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是因为络氨酸组成的是络氨酸酶,有了络氨酸酶 才能催化体内某种物质形成黑色素.人体内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能生成酪氨 酸,所以络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C 错误;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 素浓度升高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涉及到有机物的颜色反应, 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35.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B.细胞外液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蛋白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 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 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故将导致组织液增多,A 正 确; B、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 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 释放增加,C 正确;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 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和淀粉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胀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C.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胞吞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D.内环境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 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 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 等保持在适宜的 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淀粉酶存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 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 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消耗葡萄糖,血糖的含量会减少,B 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不是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而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 异性受体,C 错误; D、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血糖平衡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淋巴管阻塞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 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 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 高,吸水造成水肿;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 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 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 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 错误; B、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 水造成组织水肿,B 错误;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 正确;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是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引 起水肿现象,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 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 对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38.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 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2、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 模,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解答】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被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质分开,可避免被细胞内 其他酶系破坏,A 正确; B、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实现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 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 正确;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 Na+内流,如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则 Cl﹣内流,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突触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9.当呼吸道粘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脊髓的相关中躯,进而会引 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粘膜上 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D.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 Na+浓度高于细胞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 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 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粘膜上,A 正确; 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 正确;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C 正确; D、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但细胞外 Na+浓度仍高于细胞内, 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 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 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0.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区别: 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式①是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 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 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解答】解:A、方式①②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因此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是神 经调节,途径是反射弧,信息传递迅速,A 正确;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的液体是组织液,B 错误; C、体温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包括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C 正确; D、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 是反馈调节,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以模式图的形式展示知识点,这类题目以图为载体,实质考查相关的知识点, 所以要读懂图,就要找准相关的知识点,将他转化成所学的知识点. 41.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 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 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 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 心脏是靶器官,故 A 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 调节,故 B 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 C 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 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 点. 4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B.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C.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促进机体产热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 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 化,A 正确; B、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提高细胞代谢,从而促进机体产热,C 正确;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D 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 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43.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信号 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 面为正电位,B 面为负电位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蛋白质载体,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A 面有糖 蛋白,表示神经细胞外表面,B 面表示神经细胞内表面. 【解答】解: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 (神经递质)→电信号,A 错误; B、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冲吸收,激 素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B 正确;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C 错误; D、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钠离子内流,其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 A 面(外侧)为负电位, B 面(内侧)为正电位,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传递,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 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4.当小鼠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会通过调节代谢产热,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甲、乙、 丙表示内分泌器官,a、b 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下丘脑,a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激素 b 只能选择性运输到甲状腺发挥作用 C.口服激素 b 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D.抗体攻击某激素受体使之发生缺陷,导致过敏反应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图中甲结构为下丘脑,a 表示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A 正确; B、激素 b 流经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甲状腺,B 错误; C、激素 b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口服会失去活性,C 错误; D、抗体攻击某激素受体使之发生缺陷,导致自身免疫病,D 错误. 故选:A. 【点评】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 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5.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 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 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 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着重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 层次的考查. 4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 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A 正确; 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 正 确;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 的合成量,C 正确;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难度适中. 47.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 ATP 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 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 是细 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 ATP 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 ATP 合成相偶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 体基质,A 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 ATP,B 错误;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需要消耗 ATP,C 正确; D、神经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 ATP,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场所,神 经调节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 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48.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 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有垂体后叶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 收,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A 正确;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会使尿量减少,B 正确; C、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冲动沿下丘脑﹣垂体束传至 神经垂体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可见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 正确;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脏周围的血液,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D 错 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考点】动物激素的应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 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2、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 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TSH),TSH 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 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 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解答】解: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 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 动饮水),A 错误; B、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微小,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B 正确;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C 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的特点、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50.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转化为血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 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 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 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 不能再转化为血糖,A 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B 正确; C、小白鼠的垂体摘除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C 错误; D、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方式、甲状腺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 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 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51.下列与动物体内 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 中 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 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 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 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 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形成与血浆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有关,故与 Na+和 Cl﹣均有 关,A 错误; B、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 K+外流有关,B 正确; C、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 Na+内流有关,故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 Na+大量内流, C 正确;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消耗 ATP,故属于被动 运输,D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无机盐的作用,知识点包括兴奋的传导、渗透压的维持,看似不相关 的知识点,其实有着很大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无论神经细胞还是血细胞,细胞内外的钾离 子浓度都是细胞内高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这种联系, 就可以将知识融合到一起. 52.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A 正确;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 错误;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 正确; D、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生需明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把握 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5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识别各种抗原 C.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清除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 D.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A 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 错误; C、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清除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C 正确; D、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 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 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4.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艾滋病是 HIV 病毒攻击人的 T 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效应 B 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 B 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D.人类的感冒、肝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都与人体的免疫低下有关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 2、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 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 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 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A、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的死亡、衰老、癌变的细胞,A 正确; B、艾滋病是 HIV 病毒引起的,攻击人的 T 细胞,首先使人丧失细胞免疫,然后体液免疫 严重受影响,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能力,B 正确; C、效应 B 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而 B 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C 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是遗传病,与免疫功能无关,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55.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 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 B 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因此 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此时需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中和破伤风芽孢杆菌. 【解答】解:A、痉挛毒素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A 错误;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都属于抗原,B 错误;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记忆 B 细胞,C 错误;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 用,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 信息确定该细菌属于厌氧菌,识记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核膜,明确抗毒血清中含 有抗体,与疫苗不同. 5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过程中也具有重 要作用,并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 2、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吞噬细胞吞噬吞噬消化病原体属 于免疫防御功能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还可以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将病原体吞噬、 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 T 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3、免疫失调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 过弱引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解答】解:A、免疫系统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A 错误; B、吞噬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病原体,也可以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激发人体的特异 性免疫过程,B 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免疫缺陷病,C 错误;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及在维持内环境问题 中的作用,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免疫失调症,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57.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 多见,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儿童接种卡介苗,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 T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等 B.结核杆菌在宿主细胞内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被结核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D.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记忆 B 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即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 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如对刚出生的婴儿注射卡介苗、幼儿服用 糖丸、对幼儿注射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都属于计划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 【解答】解:A、儿童接种卡介苗,机体会进行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记忆 T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等,A 正确; B、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自身具有核糖体,因此在宿主细胞内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 白质,B 正确; C、被结核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 正确; D、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记忆 B 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 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免疫预防的应用,识记体 液免疫的过程,明确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识记原核细胞在寄生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而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58.下列有关 HIV 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是 T 细胞 B.T 淋巴细胞受 HIV 病毒刺激会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D.人体在对抗 HIV 感染引起的艾滋病时,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艾滋病的病原体为 HIV,其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 T 淋巴细胞,最终使 免疫功能丧失,其他病原体等乘虚而入,故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 瘤等疾病. HIV 病毒侵入机体,首先进行细胞免疫使 HIV 病毒暴露,然后再进行体液免疫将该病毒清 除. 【解答】解:A、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是 T 细胞,A 正确; B、T 淋巴细胞受 HIV 病毒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而抗体只能由浆 细胞分泌产生,B 错误; C、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C 正确; D、人体在对抗 HIV 感染引起的艾滋病时,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 HIV 病毒,考查了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能够识记艾滋病 毒的病因、病毒的特点以及传播途径等,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 准确判断各项. 5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 2、细胞 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 5 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仅细胞 4 中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是 T 细胞,细胞③是 B 细胞,细胞④为效应 B 细胞,细胞⑤是记忆细胞,物质 a 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 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 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 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②和③是 T 细胞和 B 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 B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 T 细胞,A 正确. B、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 正确. C、②和③是细胞之间的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 正确. D、人体细胞中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在细胞 4 中合成物质 a 的基因进行了表达,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0.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 A 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 B 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 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 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 DNA 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 G 或 E,发挥特定的免 疫效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A 是吞噬细胞,B 是 T 细胞,C 是 B 细胞,D 是记忆 B 细胞,E 是浆 细胞,F 是记忆 T 细胞,G 是效应 T 细胞. ⑨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 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 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 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 免疫效应. ⑩过程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 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阶段: 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 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物.T 细胞在细胞免 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A 正确; B、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免疫预防是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 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即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B 正确; C、⑤、⑥过程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 细胞内遗传物质保持不变,C 错误;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 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二、综合题(共 40 分) 61.现有两纯种小麦,一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小麦的性状是 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Ⅰ、Ⅱ两种育种方法 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Ⅰ ,该方法称 单倍体育种 ,依据的变异原 理是 染色体变异 . (2)图中①和④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DT、ddTT ; (二)过程中,D 和 d 的分离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时期),过程采用的操作称 为 花药离体培养 ,获得的植株往往表现为 弱小,高度不育 等特点.过程所作的处理 是 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使用的药剂的作用是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 (4)如将方法 I 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DDtt:Ddtt:ddtt=1:2:1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 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 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 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 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 体组成倍增加)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Ⅰ育种方法是的单倍体育种,Ⅱ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明确 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Ⅰ单倍体育种,获得的都是纯合的,自 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依据的变异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图中①是 F1 产生的花粉粒,经离体培养并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为 DDTT,所以 ①的基因型是 DT;F1 产生的花粉粒基因型有 DT、Dt、dT、dt 四种,所以②的基因型为 dT,因此④的基因型是 ddTT. (二)过程是减数分裂,D 和 d 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 而分离.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表现为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等特点.过 程为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DDtt 和⑤ddtt 植株杂交得到 Ddtt,再让所得到的后代(Ddtt) 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DDtt:Ddtt:ddtt=1:2:1. 故答案为: (1)Ⅰ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2)DT、ddTT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花药离体培养 弱小,高度不育 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 苗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DDtt:Ddtt:ddtt=1:2:1 【点评】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及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 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 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 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 种群 ,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 做 基因库 . (2)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后,该群体的 A 和 a 基因频率分别为 75%、25% , 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不是 (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 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 AA=Aa>aa ,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 A 和 a 基因 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A . (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 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 物种 .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 的方向, 突变、选择和隔离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综合,种群中所有个体的 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 频率=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 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 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构成一个种群;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 的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55%、Aa=40%、aa=5%,因此 A 的基因频率是 55%+40% ÷2=75%,a 的基因频率是 5%+40%÷2=25%;发洪水后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使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不是自然选择. 由题意知,aa 开白花,AA、Aa 开红花,与 aa 个体相比,AA、Aa 更能吸引昆虫传粉产生 后代,因此 A 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升高,a 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由于 a 可以在杂合子中保 留,因此 a 一般不会降低至 0. (4)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授粉,说 明两个群体存在着生殖隔离,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物种.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 变、选择和隔离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故答案为: (1)种群 基因库 (2)75%、25% 不是 AA=Aa>aa A (4)物种 (5)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影响基因 频率变化的因素,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 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 63.如图为人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过程(字母表示器官或细跑,数字代表激素:) 请据图问 答下列相关问题([]中填字母或数字): (1)人体产生成冷觉的部位是[ B ],体温调节的中枢是[ 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 递时,信号的变化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2)在受到寒冷刺激时,C 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激素[③]可作为多数细 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受体(或糖蛋白) 有关. 人在寒冷环境比在炎热环境精力更集中、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 提高了神经的兴奋性 .人在饮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冬天的尿液比夏天多的主要原因是:冬 天 汗液分泌较少 . (4)③对 C 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使 C 的代谢速率 提高 ;另一方面能 抑制 C 的分泌功能. (5)图中的 E 主要是指 肝 .在血糖调节方面,与④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胰岛素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A 表示下丘脑,B 表示大脑皮层,C 表示垂体,D 表示胰岛 A 细胞,E 表示肝脏细胞;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④表示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人体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A 表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兴 奋经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信号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C 表示垂体,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上的特定的靶细胞,甲状腺激 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受体有关.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所以人在寒冷环境比在炎热环境精力更 集中.人在饮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冬天汗液分泌较少,的体液比夏天多. (4)③表示甲状腺激素,能使垂体 C 的代谢速率,也可以抑制垂体的分泌功能,这种调节 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5)图中的 E 病毒肝脏,④表示胰高血糖素,与其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 故答案为: (1)B A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受体(或糖蛋白) 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提高了神经的兴奋性 汗液分泌较少 (4)提高 抑制 (5)肝 胰岛素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抑制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 解与运用. 64.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 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 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免疫功能下降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抗原 可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浆 细胞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大量 分泌抗体 ,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 同点有 需要消耗能量 、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 (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 T 淋 巴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 监控和清除功能. 2、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 进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当相同抗原再 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免疫应答. 【解答】解:(1)由题意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病毒甲破坏 B 细胞,同时 使 T 细胞功能下降,因此动物乙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的过程中,疫苗属于抗原物质,可以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 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功能是在抗体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功 能,当病毒甲再次感染机体时,可以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大量抗体,将病毒消灭,避免人体发病. 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运输生物大分子,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故答案为: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需要消耗能量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 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胞吞和胞吐过程和 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 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