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1.13 KB
  • 2021-09-17 发布

高中生物第6章第1节同步练习 P43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学生用书 P74]‎ ‎1.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时,主要的信息来自(  )‎ ‎①男女性别比例 ②出生率 ③死亡率 ④迁移率 ‎⑤人口密度 ⑥现有人口数量 A.①⑤⑥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 答案:D ‎2.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本题要结合种群的相关知识理解人口增长问题。从上图可以知道,横坐标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纵坐标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那么自然增长率应该是两者之差。据此可以知道,选项C符合题意。‎ ‎3.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生育率影响很大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解析:选C。 ‎4.(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选D。地球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人口数量是可控的,只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同时增加环境容纳量,那么人口数量就不会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5.如图是梅托斯早在1970年所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年内粮食水平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2)简要说出该模型中所包含的道理。‎ ‎(3)从总的趋势分析该模型存在的缺陷。‎ ‎(4)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人口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解析: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了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是有控制自身发展和创造力的,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1)人类的毁林造田和围湖造田等。‎ ‎(2)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 ‎(3)未考虑到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 ‎(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使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协调发展。‎ ‎1.经预测,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峰值为(  )‎ A.2005年,14亿 B.2010年,15亿 C.21世纪中叶,15亿左右 D.21世纪末,18亿 解析:选C。本题考查何时我国人口达最大值,属记忆性知识,应为21世纪中叶,人口达15亿左右。‎ ‎2.以下对我国人口前景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B.2005年,人口总数(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下同)要控制在13.3亿以内 C.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21世纪末人口总数达到峰值(近15亿)‎ D.目前我国仍属于高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解析:选A。我国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21世纪中叶达到人口峰值16亿。D项目前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 ‎3.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少生       B.优生 C.提高人口素质 D.发展中国的科技水平 解析:选A。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而要控制人口数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生。‎ ‎4.(2011年湖北襄阳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由生殖年龄和个体数的差异造成的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其他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发展等变化。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对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5.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C.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D.未来十年,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提高,性别比例正常 解析:选C。人口问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在平时学习的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知识和信息可知,C选项是不正确的。‎ ‎6.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解析:选D。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无K值。‎ ‎7.(2011年南京金陵中学高二检测)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B.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西北部地大物博,集中了大部分的人口 C.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因此我国人口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且增长规模很大 D.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很猛 解析:选B。人口地域分布不均的现状是在占全国40%的东南部土地上,集中着90%以上的人口;占全国60%的西北部土地上,人口却不到10%。‎ ‎8.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选A。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量。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数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人有足够的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如图I;即使在某一段时期超过环境容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大环境容量,如图Ⅱ;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环境资源严重破坏而无法承载增长的人口数量,势必会造成人口的剧烈下降,最终形成新的人口与环境平衡关系。当然,如果这样,人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图Ⅲ。‎ ‎9.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 解析:选C。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行无废物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相当严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 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答案:C ‎11.如下图为A、B两国的人口年龄组成图,据图回答:‎ ‎(1)A国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__,B国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 ‎(2)A国因人口问题会造成(  )‎ A.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C.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 ‎(3)B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解析:(1)A国青壮年个体及老年个体较多,而年幼个体相对较少,其人口发展趋势应该不断减少,属衰退型。B国年幼个体数量明显高于青壮年及年老个体数,且年老个体所占比例最少,所以其人口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属增长型。‎ ‎(2)A国因人口要减少,所以不会出现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现象,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等情况。‎ ‎(3)B国因人口数量将增长很快,当务之急应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1)衰退型 增长型 (2)A (3)A ‎12.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已遭破坏,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虫措施中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会污染和破坏环境,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____________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__________植入农作物中,培育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解析:(1)由于西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所以要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问题。‎ ‎(2)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植被破坏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所以出现了沙尘暴、泥雨等现象。‎ ‎(4)荒漠化使植被继续减少,物种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5)对农田、耕地,除草、治虫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治虫的方法一般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防治,如生物杀虫剂、转基因抗虫棉等。‎ 答案:(1)水 (2)自我调节能力 植被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5)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物杀虫剂 抗虫基因 ‎1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 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口的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 ‎(2)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现“S”型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指数式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最适人口数量应当是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为55亿。‎ ‎(3)若原来人所获得的能量为a,则植物→植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10=50a,从植物→人,所需植物为(a/2)×10=5a,共计55a;同理计算改变后的情况为28a,则55a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55a/28a=1.96(倍)。‎ ‎(4)计划生育控制的是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晚婚晚育可以有效延长一个世代的时间,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