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50 KB
- 2021-09-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2.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90%为水,7%—9%为蛋白质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C.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HCO3-、HPO4- 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某人患急性肠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的首要目的是提供能量
D.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合成的大分子物质都能出现在内环境中
5.下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乙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
B.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图2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图2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
6.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③的表面不可能同时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
B.当①②④的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②与③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会使其pH明显降低
7.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与Na+和K+的分布不均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兴奋部位的特点是
A.对K+的通透性增加,K+迅速外流 B.对K+的通透性下降,K+迅速内流
C.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外流 D.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
8.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C.电表②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D.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9.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手部感受器 ④脊髓 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⑥脑
A.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
10.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
B.下丘脑产生的某种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可使人产生渴觉
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
D.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
11.下列与人脑高级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具有控制机体反射活动的功能
B.语言文字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大脑H 区功能发生障碍的人听不见声音
D.长期记忆可能与人脑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2.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无关
13.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8 ℃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 min 即进入零下5 ℃的环境中工作。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
B.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
C.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
D.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小于Q点
14.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都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B.通过反馈调节能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
C.激素的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D.某些神经递质能调节激素的分泌
15.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如图曲线走势的是( )
A.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B.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C.若横轴代表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纵轴不能代表尿量
D.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16.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17.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作用强的原因是体内含有记忆细胞
C.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效应T细胞能使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裂解
18.人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的功能,有关免疫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
B.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可以识别抗原
19.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B.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C.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20.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D.人体免疫系统把自身正常的组织、器官当做抗原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21.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②⑤⑧ B.②④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⑦
2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3.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的植物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B.激素②③在细胞伸长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
C.a浓度和b浓度对细胞伸长的作用不同,体现了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24.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是对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集中体现
B.生长素浓度在超过最适浓度后,不一定会对植物产生抑制效果
C.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中,沾蘸法适用于蘸取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D.油菜开花时因气候原因未能完成正常授粉,可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
25.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组
B组
C组[来
D组
E组
F组
实验
处理
蒸馏水
200mg/L
NAA溶液
400mg/L
NAA溶液
600 mg/L
NAA溶液
800 mg/L
NAA溶液
1000mg/L
NAA溶液
生根条数
18
31
58
46
2
0
A.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NAA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
B.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
C.NAA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
D.实验结果说明NAA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6.自然状态下,某种植物的顶芽存在时,侧枝也会发育,这是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的比例决定的,且两种激素存在拮抗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植物未表现出顶端优势,表明生长素对该植物不具有两重性
B.该植物侧枝的发育表明各种激素可能不是孤立地起着调节作用
C.该植物侧枝部位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细胞分裂素可来自根
D.幼芽细胞内色氨酸可转化成生长素,也可能用于合成某类大分子
27.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根向下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①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
②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
③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敏感,浓度高抑制生长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8.关于图示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
B.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促进生长效果相同
C.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f
D.若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 浓度小于f
2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30.3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种会飞的昆虫的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B.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时将出现环境阻力
C.当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种群密度最大并保持不变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发生变化
31.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3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丁为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发展趋势
C.调查作物植株上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34.某研究小组正在对一池塘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该池塘群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该池塘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
C.研究该群落不需要了解“池塘中的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
D.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变
35.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B.群落的垂直结构利于群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C.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D.玉米和花生套种利用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原理
36.下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
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3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有新物种的形成
B.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
C.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可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38.下列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对其中①②③④含义表达错误的是( )
A.①生态系统的结构
B.②生态系统的种类
C.③食物链和食物网
D.④信息传递
3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4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⑦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能量关系上看①=②+⑤
B.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③+④+⑥+⑦
C.①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41.4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不断循环的
D.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2.42.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3.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44.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45.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A.为增加生物多祥性,引进外来物种
B.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C.为防止土地的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
D.为发展畜牧业,扩大放牧的规摸
46.造成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臭氧层被破坏 D.火山爆发
47.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4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49.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50.下列有关“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B.人类在进行海洋生态系统开发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科学道理
C.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臭氧层遭到破坏,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上升,但对植物光合作用没有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51.某人奔跑经过工地时,脚掌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起来。图1为此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图2为B结构的放大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1)与伤者大叫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_____区。
(2)图1中,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A处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兴奋传到B处时发生电信号→__________的变化;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_(能、不能)发生电位变化。
(3)图2中,一个完整的突触包括__________(填序号)。③为___________。
(4)图2中,与神经递质的释放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
(5)伤者服用了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作用后的分解,因此,服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调节网络是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考生考试时由于紧张会呼吸、心跳加速,考试结束后依然兴奋,并不立即恢复平静,是因为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52.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尖
++++
++++
++++
一
幼叶
++++
++++
一
一
伸长茎
++
++
一
一
侧芽
+
+
一
一
成熟叶
+
+
一
++++
根
+
+
一
一
根尖
++
一
一
一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一表示无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物质也属于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其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在植物的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敏感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5)在植物激素调节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之间表现为_____________,而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则表现为_____________。
53.某小型湖泊旁边有很多荒地,下图甲表示某荒地在春季时主要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乙是图甲相应的能量金字塔。
植物
鼠
蛇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X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在图甲中,鸟与昆虫的关系属于 ________,蛇在图乙中属于________字母)营养级层次。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新农村建设在此选址修建,部分荒地或被房屋、道路代替,或被用于种植、放牧,使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是 ________。
(3)生态学家对甲图中植被--鼠--蛇这条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丙,单位是J/(hm2•a)。能量从鼠传递到蛇的效率是________。
(4)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在植被、昆虫、鸟构成的食物网中,若植被的能量不变,鸟捕食昆虫比例由50%调整为25%,则鸟获得的能量最多是原来的__________倍。
54.2015年11月19日,经过全面的科学论证,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种食用转基因动物——AquAdvantage 转基因大西洋鲑鱼,俗称三文鱼(过程如图①②)。 这种转基因三文鱼生长速度约为普通三文鱼的两倍,可节省75%的饲料成本。如果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可获得抗冻番茄。
(1)①代表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②过程常以鱼的_______为受体细胞。
(2)如图所示,质粒上有AluⅠ、SmaⅠ、PstⅠ、HindⅢ等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抗冻蛋白基因上有PstⅠ、SmaⅠ、AluⅠ等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在进行③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为了避免目的基因和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在此实例中,应该选用_______和_______两种限制酶对质粒和目的基因进行切割。
(3)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终止子、复制原点等。
(4)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番茄细胞时,常选择愈伤组织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番茄细胞最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法。检测转基因番茄的DNA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_______技术。
55.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A过程之前需进行的操作是 。
(2)图中B过程常用 、聚乙二醇或电激等诱导完成。
(3)用于大规模培养的“细胞X”的名称是 细胞,其特点是既能 ,又能产生 。
(4)根据物理性质分类,图中体外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类型为 。若为合成培养基,为满足营养需要,往往还需要加入 。
(5)图示表明,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中 技术的重要应用。
(6)单克隆抗体的用途有 等。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麦芽糖是植物体特有的二糖;蛋白酶在消化道中;呼吸酶和载体在细胞内和细胞膜上,故BCD均错,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考查对内环境组成及成分的理解。明确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生理过程的发生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内;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发生于突触后膜;血浆中存在碳酸氢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①③⑥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选D。
3.A
【解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的组成部分是90%为水、7%-9%为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不是,A错误;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B正确;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大约在7.35~7.45之间,与不回家中含有HCO3-、HPO4- 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4.A
【解析】A.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稳态的主要在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共同合作来维持的,故A正确;
B. 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故B错误;
C. 注射的生理盐水并不提供能量,而是为了调节水盐平衡,故C错误;
D. 正常情况下,并不是细胞内合成的所有大分子物质都能出现在内环境中,如呼吸酶就不会出现在细胞内环境中,故D错误。
考点: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5.C
【解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1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A. 图1中的乙为血浆,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故A正确;
B. 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组织液会增加,从而导致引起组织水肿,故B正确;
C. 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故C错误;
D. 图2中⑤代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故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点睛: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
①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6.C
【解析】③表示肝脏组织细胞,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之一,其表面同时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A错误;①②④分别表示淋巴、组织液、血浆,三者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当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②(组织液)与③(肝脏组织细胞)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因④所示的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不会使其pH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7.D
【解析】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兴奋部位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选D。
8.D
【解析】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正确。
9.C
【解析】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手指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着的③手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沿着①传入神经传至④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从通过脊髓白质传到⑥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感觉到疼;大脑再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沿着②传出神经传给⑤腮部的肌肉(效应器);腮部的肌肉(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收缩,牙关咬紧,故选C。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体内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体内激素的动态平衡,A项正确;在体内水较少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受刺激并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以调节体内渗透压的平衡,B项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但呼吸中枢存在于脑干,C项错误;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级调节模式,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C
【解析】大脑具有控制机体反射活动的功能,A项正确;语言文字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项正确;大脑H 区功能发生障碍的人听不懂别人的说话,C项错误;长期记忆可能与人脑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项正确。
12.D
【解析】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
13.A
【解析】
饭后血糖含量升高,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A正确;人体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变化不大,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C错误;进入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增加,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多于Q点,D错误。
14.A
【解析】激素都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好负反馈调节,通过反馈调节可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B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微量和高效,C正确;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内分泌腺体组成效应器,因此某些神经递质能调节激素的分泌,D正确。
15.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增大时,尿量随之减少;由于存在体温调节,所以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保持不变。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内环境稳态。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出随着横坐标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
16.A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④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⑤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⑥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⑦多余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正确,B错。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故C错。胰高血糖素只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细胞,不使肌糖原分解,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糖代谢和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
17.C
【解析】A、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也可直接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由于初次免疫后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未分化的淋巴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故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作用强的原因是体内含有记忆细胞,B正确;
C、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没有特异性,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D正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8.B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A正确;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经胸腺时,在胸腺分泌的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形成的;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B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C正确;免疫细胞中,除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功能外,其余的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都可以识别抗原,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名师点睛】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来源与功能:
19.A
【解析】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合成抗体,B错误;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考点定位】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免疫失调病
【名师点睛】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0.D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把自身正常的组织、器官当做抗原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选D。
21.A
【解析】
由于匀速旋转,a和b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相同,因此切去尖端的胚芽鞘①中的生长素均匀分布,所以①直立生长;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接触的切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②的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生长快,因此向右弯曲生长;由于锡箔小帽的阻隔,胚芽鞘③的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直立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由于云母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④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④直立生长;胚芽鞘⑤尖端的右侧被云母片阻隔,但在右侧光照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通过左侧向下运输,导致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生长快,因此向右弯曲生长;胚芽鞘⑥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通过明胶片向下运输,所以⑥直立生长;幼苗⑦匀速旋转,尖端受光均匀,因此直立生长;幼苗⑧随着整个装置匀速旋转,营造了一个左侧照光的环境,导致幼苗弯向光源(小孔侧)生长。综上分析,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②⑤⑧,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运输及其生理作用。
22.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详解】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A正确;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B错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故错误的选B。
23.A
【解析】图示表示某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激素①和激素②由幼根、幼苗等部位合成,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应该为赤霉素和生长素;由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①为赤霉素、②为生长素;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能促进细胞伸长,因此b为低浓度;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因此a为高浓度、③为乙烯。
A、①代表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A错误;
B、激素②③为生长素和乙烯在细胞伸长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能促进细胞伸长,较高时会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考点: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4.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详解】
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在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内,在最适浓度的两侧,生长素都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B正确;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中,沾蘸法适用于蘸取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于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适用于浸泡法,C错误;因油菜收获的是种子,而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可得到无子果实,故对于以收获以种子为目的的植物无法用喷洒生长素来减少损失,此种方法一般用于茄果类,D错误;故正确的选B。
25.C
【解析】
A组实验加蒸馏水,不加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是对照组,目的是表明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生根数量的影响,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其他如温度、实验的场所和时间等无关变量要保证一致而且适宜,遵循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E组和F组的NAA溶液浓度比D组高,可生根的数量比D组明显少很多,甚至不生根,C错误;B、C、D三组的NAA溶液浓度较低,生根很多,E和F组浓度过高,生根很少,甚至抑制生根,说明NAA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所以选C。
26.A
【解析】该植物未表现出顶端优势,是因为高浓度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的拮抗关系中细胞分裂素占优势所致,生长素对该植物仍具有两重性,A错误;该植物侧枝的发育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调节有关,且两者激素存在拮抗关系,表明各种激素可能不是孤立地起着调节作用,B正确;该植物侧枝部位的生长素可来自顶芽和侧芽,主要来自顶芽,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因此侧枝部位的细胞分裂素可来自根,C正确;幼芽细胞内可合成生长素和大分子的蛋白质等物质,其中生长素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而来,色氨酸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D正确。
27.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重力作用使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所以出现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详解】
①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正确;
②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是重力作用而不是光线作用,错误;
③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根表现为向下弯曲生长,正确;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最敏感,错误;
故选D. ①③。
28.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大;C点时,促进作用最大,此时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E段,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详解】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分,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抑制侧芽生长,顶芽优先生长,A正确;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相同,B正确;单侧光使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较快,故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在f到2f之间,C错误;重力使生长素集中分布于近地侧,近地侧生长快于远地侧,故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f,D正确;故错误的选C。
29.B
【解析】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项正确。
30.D
【解析】调查某种会飞的昆虫的种群密度时,若该昆虫的飞行能力弱,范围小,则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时之前就已经出现环境阻力了,B错误;当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种群密度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有可能下降,C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发生变化,D正确。
31.C
【解析】
试题分析:部分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重捕个体数偏少,假设该种群数量为A,第一次捕捉标记为B,第二次捕捉C,有标记的为D,则B/A=D/C,则A=(BC)/D,由于D偏小,故AB都偏大,故AB错。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故C正确。主观选择密度较大样方,会导致结果偏大,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密度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2.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
B、丁为年龄组成,通过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
C、调查作物植株上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考点:种群的特征.
33.B
【解析】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逐渐走向成熟,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B选项错误。
34.A
【解析】群落与群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物种的组成,A正确;池塘群落中不仅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研究群落需要了解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物种组成等,C错误;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人为因素也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35.C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光照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呈镶嵌分布,C错误;玉米和花生套种利用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原理,D正确。
36.A
【解析】a表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当物种迁入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就有可能呈现“J型”增长,A项错误;在t时刻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的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B项正确;b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因此种群数量的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C项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K/2,以确保有最大增长速率,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K/2时增长速率最大
前提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受其他生物制约。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的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环境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37.A
【解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随时都可能会有物种灭绝,也可能会有新物种产生,A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即发生了群落演替,B正确;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可受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垂直配置状况或垂直格局,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38.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生态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图中①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②为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因此④为信息传递.
解:A、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A正确;
B、②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错误;
C、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④代表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39.C
【解析】试题分析: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消费者可以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项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项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所以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0.C
【解析】
从能量关系上看①不仅包括②和⑤,还包括生产者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③+⑥+⑦,④为③的一部分;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生产者再利用。
41.A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不断循环的,C正确;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形成遗体、残骸等,最终流入分解者,D正确。
42.C
【解析】低碳生活有助于降低空气中CO2,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D正确。
43.C
【解析】
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44.D
【解析】试题分析:据表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
解:A、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错误;
C、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
D、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45.C
【解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A错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B错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如人工建造“生态屏障”,能有效的防风固沙,保护草原和农田,C正确;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使草原失去了防风固沙的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46.B
【解析】生物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极小,A错误;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B正确;臭氧层被破坏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全球每年火山爆发次数和规模有限,不是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D错误。
【点睛】注意: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47.C
【解析】
试题分析:从能量流动特点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所以A选项正确。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8+29.3+2.1+12.6)÷(18.8+29.3+2.1+12.6+96.3+293.1+12.5)=13.51%,B正确。生物群落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而G、H、C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选项错误。第一个营养级上的生物不止一种而是多种,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D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相关计算。
点评: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48.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是禁止猎杀和采伐,故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有异地保护,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9.D
【解析】
试题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A正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故C正确;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在一年中保持平衡状态,a= b+c+e,但是不同的季节不一定保持平衡,如夏季植物正常生长较快,a>b+c+e,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0.D
【解析】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A正确;在进行海洋生态系统开发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有利于海洋的更新,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正确;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D错误。
51.S区 由正变负 化学信号→电信号 不能 ④⑤⑥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线粒体 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作用时间较长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及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据图分析:图1中,A处在传入神经上,B和C是神经中枢中的两个突触,D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图2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详解】
(1)伤者大叫,说话和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有关。
(2)A有神经节且与感受器相连是传入神经纤维,兴奋时神经纤维由于钠离子内流,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传到B突触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M应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如果刺激M点A点不会发生该变化,因为兴奋在B、C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逆转,故不能测到电位变化。
(3)图2中,一个完整的突触包括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③为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4)高尔基体分泌出小泡,包裹着神经递质,使其释放出去,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故图2中,与神经递质的释放相关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线粒体。
(5)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服用某后药品,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作用后的分解被阻止,此时不分解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6)体液调节过程中因为激素随血液的运输相对缓慢,所以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考生考试时由于紧张会呼吸、心跳加速,考试结束后依然兴奋。
【点睛】
语言与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有关;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化是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此时钠离子内流,兴奋传导的突触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前膜中形成的,参与的细胞器主要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2.促进果实的成熟 吲哚乙酸 两重性 茎<芽<根 脱落酸 细胞的伸长 细胞分裂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植物的激素调节。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5种植物激素,分别是促进生长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的细胞分裂素;抑制分裂促进衰老和脱落的脱落酸;以及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表格中数据明确说明了在植物不同器官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差异,而激素的多少应该与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直接的联系。
【详解】
(1)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提及的植物激素出了表格中的之外,还有乙烯,其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在植物的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敏感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茎<芽<根。
(3)表格中数据表明,成熟叶含有较多的脱落酸,其生理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实现的。
(5)在植物激素调节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与细胞分裂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赤霉素还能够打破植物种子的休眠,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故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点睛】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随都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是生长素和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分裂。
53.捕食和竞争 A、B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次生演替 3%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调节种间关系 22/13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考查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在图甲中食物链有:植被→鸟;植被→昆虫→鸟;植被→昆虫→蛙→蛇;植被→野兔→蛇;植被→鼠→蛇;图乙中D表示生产者、C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A三级消费者。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1)在图甲中,鸟与昆虫以杂草、小型灌木为共同的食物,故二者的关系属于竞争,鸟以昆虫为食物,故二者的关系也属于捕食;蛇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位于图乙中A、B
层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甲中的食物网有生产者、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由于新农村建设在此选址修建,部分荒地或被房屋、道路代替,或被用于种植、放牧,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使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3)据表中信息分析,能量从鼠传递到蛇的效率是2.25×107/(7.50×108)×100%=3%。
(4)鼠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故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若鸟捕食昆虫比例为50%,即鸟的食物有植被:昆虫=1∶1时,假设鸟占有能量为x,则消耗的植被为:1/2×x÷20%+1/2×x÷20%÷20%=15x;若鸟捕食昆虫比例为25%,即鸟的食物有植被:昆虫=3∶1时,假设鸟占有的能量为y,则消耗的植被为:3/4×x÷20%+1/4×x÷20%÷20%=10y,因为植被的能量不变,故15x=10y,此时y:x=3/2;按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若鸟捕食昆虫比例为50%,即鸟的食物有植被:昆虫=1∶1时,假设鸟占有能量为x,则消耗的植被为:1/2×x÷10%+1/2×x÷10%÷10%=55x;若鸟捕食昆虫比例为25%,即鸟的食物有植被:昆虫=3∶1时,假设鸟占有的能量为y,则消耗的植被为:3/4×x÷10%+1/4×x÷10%÷10%=130y/4,因为植被的能量不变,故55x =130y/4,此时y:x=22/13;3/2<22/13,故鸟获得的能量最多是原来的22/13倍。
【点睛】
本题关键要结合图表,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能量传递效率进行分析推断,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54.目的基因的获取 受精卵 Pst I Sam I 启动子 标记基因 转化 细胞的全能性高 农杆菌转化法 DNA分子杂交技术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各选项。
分析题图:图示是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可获得抗冻番茄的过程,其中①表示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④表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详解】
(1)①代表目的基因的获取过程;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常以鱼的受精卵为受体细胞。
(2)如图所示,质粒上有AluⅠ、SmaⅠ、PstⅠ、HindⅢ等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抗冻蛋白基因上有PstⅠ、SmaⅠ、AluⅠ等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在进行③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不能用AluⅠ切割,这样会破坏目的基因;不能用Pst I一种酶切割,这样可能会导致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不能用HindⅢ切割,因为含有目的基因的DNA分子上没有该酶的切割位点。因此,在此实例中,为了避免目的基因和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应该选用Pst I和 Sam I两种限制酶对质粒和目的基因进行切割。
(3)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标记基因、终止子、复制原点等。
(4)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番茄细胞时,常选择愈伤组织为受体细胞,原因是细胞的全能性高;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检测转基因番茄的DNA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55.(1)注射相应的抗原
(2)灭活的病毒
(3)杂交瘤 大量增殖 特定的抗体
(4)液体 动物血清(血浆)
(5)动物细胞融合
(6)作为诊断试剂、运载药物(或生物导弹)等
【解析】(1)图中A过程是从已经免疫的小鼠体内提取B细胞的过程,所以在A过程之前需注射相应的抗原,才能获得效应的B细胞。
(2)图中B过程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常用灭活的病毒或PEG作为诱导剂。
(3)图中细胞X是杂交瘤细胞,既可以大量繁殖,也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
(4)微生物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可以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动物细胞培养基应该用液体培养基,并且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大的应用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6)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运载药物(或生物导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