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00 KB
  • 2021-09-18 发布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激素可以通过口服起作用的是 ( )‎ A. 胰岛素 B. 生长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促性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消化道内含有消化酶,大分子的物质需要经过消化形成小分子化合物才能被吸收,所以蛋白质类的激素或药物不能通过口服的方式起作用。‎ ‎【详解】胰岛素、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属蛋白质类的激素,若口服,会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及肽酶水解为氨基酸,将失去其作用,该类激素应该注射;甲状腺激素为含碘的氨基酸类,为小分子化合物,可口服后直接被吸收进入体内起作用,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C. 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B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C 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掌握基因突变的意义,明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 D. 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故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C正确;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限度会出现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A。‎ ‎4.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以氨基酸为原料 B. 需要tRNA作为运载工具 C. 可以发生A与U的互补配对 D. 核糖体1、2、3最终合成的肽链不同 ‎【答案】D ‎【解析】‎ 图示为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翻译时,以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作为氨基酸的运载工具,A、B正确;翻译时,组成mRNA上的密码子的碱基与相应tRNA上的构成反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可以发生A与U的互补配对,C正确;核糖体1、2、3均与同一条mRNA结合,所以最终合成的肽链相同,D错误。‎ ‎5.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2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不考虑终止密码)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 A. 36  12 B. 39  13 C. 13   39 D. 12  36‎ ‎【答案】B ‎【解析】‎ ‎【分析】‎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不考虑终止密码),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不考虑DNA中转录后不对应氨基酸的序列)。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详解】由题意一条含有12个肽键的多肽可知:其含有的氨基酸数目为13,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氨基酸数:mRNA中碱基数=1:3的关系(不考虑终止密码),故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为13×3=39个,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一个tRNA只能运输一个氨基酸,故需要13个tRNA。综合以上分析,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是n/2个 D. 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2、RNA聚合酶是催化转录的酶,其结合位点是基因上的启动子。DNA聚合酶是催化DNA复制的酶,其结合的位点也在DNA上。‎ ‎3、不同细胞时期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 ‎【详解】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A错误;细菌转录时以DNA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B错误;由于转录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所以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最多是转录的基因碱基数的一半,而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所以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要远远小于n/2个,C错误;细胞周期中,因要完成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故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7.对于下列图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 DNA…-A-T-G-C-C-C-…‎ RNA…-U-A-C-G-G-G-…‎ A. 在DNA分子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的连接需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B. 该过程可表示一个DNA分子转录成mRNA C. 该图中的产物穿过0层生物膜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遗传信息的翻译 D. 该图中共有7种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含有DNA和RNA两条链,含有5种碱基(A、C、G、T、U)、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若以DNA链为模板,则图示表示转录过程,若以RNA链为模板,则图示表示逆转录过程。‎ ‎【详解】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的连接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的,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该过程可表示一个DNA分子中一条链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B正确;图示若表示转录过程,则转录形成的mRNA会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出来,通过0层膜,并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以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C正确;图示含有DNA一条链和RNA一条链,上面一条链含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下面一条链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D错误。‎ 故选D。‎ ‎8.下图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合成此tRNA的结构是核糖体 B. 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是氢键 C. 每种tRNA在a处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D. c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tRNA为三叶草结构,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其中含有氢键。‎ ‎【详解】t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形成的,A错误;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是连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正确;每种tRNA在a处可以携带一种氨基酸,C错误;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B。‎ ‎9.下列有关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DNA的自我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B. 所有病毒都能实现RNA→DNA→RNA→蛋白质的信息传递 C. 烟草花叶病毒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一样,没有逆转录和RNA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DNA的自我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A正确;只有逆转录病毒才能实现RNA→DNA→RNA→蛋白质的信息传递,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遗传信息从RNA→RNA,该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C正确;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某些病毒的宿主细胞中,细胞生物体不能进行逆转录和RNA复制,D正确。‎ 故选B。‎ ‎10.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B)和红色(b)两种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4%,Bb的个体占32%,则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60%、40% B. 64%、36% C. 80%、20% D. 32%、6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种群中,已知种群中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B基因频率=64%+1/2×32%=80%,所以b的基因频率=1-80%=20%,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1.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年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 该种群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第一年A的频率是30+40/2=50%,第二年A频率是25+50/2=50%,所以该种群没有进化。‎ ‎12.下列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相符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 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下降,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 D. 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会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从而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抗生素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物种在群落中会与其它物种构成一些种间关系,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例如:如果狼灭绝了,那么羊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导致进化速度变慢,B不符合题意;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和低频性,抗生素的作用是选择出细菌种群中已经具有的抗性基因的个体,C符合题意;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病因是亲代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 B.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对进化是不利的 C.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新物种的形成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所结西瓜有种子,该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将该种子种植后可得三倍体植株,该植株再结的西瓜没有种子。‎ ‎【详解】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病因是亲代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的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了多一条X染色体的受精卵从而发育形成,A正确;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种群中的突变频率不低,突变个体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故对进化是有利的,B错误;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有籽西瓜,该三倍体有籽西瓜的种子种下后才能结出无子西瓜,D错误。‎ 故选A ‎14.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 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呼吸酶、CO2、Na+‎ C. 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 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详解】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产生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胰腺发挥作用,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废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随尿液排出,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抗体等蛋白质,细胞代谢需要的氧气需要通过血液运输,故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都可以在血浆中找到,A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血浆中没有呼吸酶,B错误;胰液含有消化酶,通过导管分泌到消化道中,故血浆中没有胰液,C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中没有血红蛋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B. 持续高烧40度时,产热大于散热 C. 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D. 人体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胳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下机体可通过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详解】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A错误;持续高烧40度时,产热等于散热,若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会升高,B错误;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汗液会减少,毛细血管会收缩,C错误;人体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胳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 突触只允许兴奋通过树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D.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电流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膜内的电流方向则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一致,B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 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定向运输到垂体 D. 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血液运输激素不是定向的,但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D正确。‎ 故选C。‎ ‎18. 国内某医院通过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愈了一名糖尿病患者,该患者治愈的检查指标和出院后还需服用的药物分别是( )‎ A. 尿糖和胰岛素 B. 胰岛素和抗过敏剂 C. 血糖和胰岛素 D. 血糖和免疫抑制剂 ‎【答案】D ‎【解析】‎ 器官移植需防止免疫排异反应,治疗后应服用免疫抑制剂,可通过检测血糖浓度来检测治愈的情况。‎ ‎19.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积累所致 B.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冷觉 C. 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会导致呼吸中枢兴奋 D. 猪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 ‎【详解】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积累所致,A正确;任何感觉的产生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不能产生冷觉,B错误;血液中C02浓度升高会被相关感受器感受到,然后通过相关神经传导到呼吸中枢,引起呼吸中枢兴奋,C正确;猪流感病毒的入侵可能会引起人体发生感冒、发烧等破坏内环境稳态的现象,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有离子进出,如钾离子外流,A错误;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而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来传递兴奋,C错误;静息时,维持细胞外正电位的主要是钾离子,所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没有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足够强的点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时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因此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转变为静息状态的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表现和产生机理,明确该题问的是兴奋状态到静息状态,而不是由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 ‎22.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都能使靶细胞代谢加快 B. 都能持续地发挥作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都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详解】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并不都是使代谢加强,如激素是调节细胞代谢的物质,可使靶细胞内的原有生理活动加强或减弱,如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可抑制下丘脑或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故激素不都是使靶细胞代谢加强的, A错误;激素和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发挥作用后仍保持活性,B错误;这三种物质都是通过与其他物质结合而发挥作用,C正确;酶是催化剂,不属于信息分子,D错误。‎ 故选C。‎ ‎23.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体内温差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多,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故耗氧量增多,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由于体温基本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因此通过排尿排出水的途径增多,故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24.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丧失 B. 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C. 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 D.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会使人患免疫性缺陷病即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并破坏T细胞,使人体特异性免疫几近丧失,最终导致机体由于免疫力低下,出现各种病症,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注射“甲流”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C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性疾病及预防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 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内环境中的缓冲体系主要有H2CO3/HCO3-、H2PO4—/ HPO42—,B错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细胞内,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内环境发生变化则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使内环境维持稳态,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 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 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 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 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 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并以其中一条链作模板合成RNA,故A ‎ 对。在图中的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配对是A—U,B错。图中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2个核糖体,可得到两条肽链,C错。由于图中表示的基因表达过程中,是边转录边翻译,所以该基因应该是原核细胞中的基因,D错。‎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7.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关于该流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图中①过程需核糖核苷酸的参与,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图中显示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①过程为转录,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②过程为翻译,除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外,还需要ATP、tRNA,B错误;图中①过程为转录,需核糖核苷酸作原料,②过程为翻译,需tRNA搬运氨基酸,C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后对应的密码子和之前对应的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故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蛋白质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如图所示,已知染色体发生了①~④四种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④发生的变异均未产生新基因 B. ①~④发生的变异依次是染色体倒位、缺失、重复与基因突变 C. ①~④所发生的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D. ①、②、③依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倒位,④为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关键在于识图,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改变的是基因结构。‎ ‎【详解】①~③依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倒位,均未产生新基因,而④产生新基因,故A错误。‎ ‎①图中缺失pq片段,表示缺失;②中增加0片段,表示重复;③中MN和pq位置颠倒,表示倒位,故B错误。‎ 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C错误。‎ ‎④的基因由N突变为n,产生了新基因为基因突变,D正确。‎ ‎【点睛】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染色体片段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9.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做材料而不能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替代 B. 染色常用的染液为改良的苯酚品红,也可用醋酸洋红替代 C. 最好选用分裂中期的图像进行观察,此时染色体形态最清晰 D. 低温处理与观察不能同时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培养→低温处理→固定→解离(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漂洗→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而该实验是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故不能用大肠杆菌做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虽然含染色体,但该细胞不分裂,故也不能用作“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材料,A错误;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均可给染色体染色,B正确;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最清晰、数目最稳定,故最好选用分裂中期的图像进行观察,C正确;该实验应该先用低温处理,然后在制作装片进行观察,所以低温处理与观察不能同时进行,D正确。‎ 故选A。‎ ‎30.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常染色体遗传病没有交叉遗传和男女发病率不均衡的特点 ‎②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③产前对胎儿进行染色体分析是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主要措施 ‎④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多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受环境影响,如青少年型糖尿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31.如图表示中心法则及其补充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c、d、e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a、b、c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中,d、e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细胞和一些病毒中 C. 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c,需要逆转录酶参与的过程是d D. 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但需要的关键酶种类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复制,其中d和e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b、c、d、e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可以发生a、b、c过程,d、e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B错误;tRNA能转运氨基酸,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因此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是翻译过程,即c;逆转录酶参与的是逆转录过程,即d,C正确;a为DNA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这两个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但这两个过程需要的关键酶种类不同,前者需要DNA聚合酶,后者需要R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示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 D. 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与多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一般而言,母本三倍体无子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不能形成种子,但偶尔也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导致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与亲本的表现型相同,因此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C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虽然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由于是异源的,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可育,D错误。‎ ‎33.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 B.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Z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干中的“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从图中分析可知,X、Y、Z分别表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也叫突变),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详解】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出现了生殖隔离,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不能组成同一个种群,A错误;Y是自然选择,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B正确;X表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其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Z表示生殖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小鼠的进化过程为素材,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4.如图是育种工作者的育种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 B. 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野生二粒小麦为二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 D. 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知识,考生要能够理解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明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明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正确解题。‎ 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但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物种,A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野生二粒小麦为四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C错误;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点睛】此题中含有多个学生易混易错知识,现整理如下:‎ ‎1.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生殖隔离。‎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动的动力来自纺锤丝收缩,而着丝点分裂的动力则直接来自ATP供能。‎ ‎4. 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会导致细胞分裂停留在后期。‎ ‎5.多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处理的一般是幼苗或萌发的种子,而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一般处理的对象是幼苗。‎ ‎35.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ch浓度(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 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 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 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D. 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着Ach浓度的增加,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不变,说明Ach的浓度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没有影响。而随着Ach浓度的增加,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变短,说明高浓度的Ach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详解】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不包括突触小泡,没有⑤,A错误;表中数据说明Ach的浓度增加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没有影响,B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h的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所以需除去突触小泡以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正确;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表示真核生物体内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所示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______过程,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 ‎(3)物质③是以DNA的哪一条链为模板形成的?______。试写出③的碱基序列______。‎ ‎(4)组成物质③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种。‎ ‎(5)如果③中A占26%,U占28%,那么,相应的DNA片段中,T占_____,C占___。‎ ‎【答案】 (1). C、H、O、N、P (2). 转录 (3). 细胞核 (4). ① (5). CAUGCA (6). 核糖核苷酸 (7). 4 (8). 27% (9). 2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生物体内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某过程,其中①和②是双链结构,应为DNA分子;③链为单链结构,应为RNA分子。图示为转录过程,根据③链的第一个碱基可知,该链是以①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为DNA和RNA,两者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③是以①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转录过程需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②链的碱基序列可知①链的碱基序列为GTACGT,则③的碱基序列为CAUGCA。‎ ‎(4)组成物质③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共4种。 (5)如果③中A占26%,U占28%,即A+U占54%,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应DNA分子中A+T占54%,而A=T,则A=T=27%,C=G=50%-27%=23%。‎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表达过程,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能根据其延伸规律答题;识记遗传信息转录的场所、过程、条件及产物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7.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现有一红眼、白眼果蝇的种群,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___,种群中果蝇在基因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__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已知该种群中雌雄果蝇各100只,其中红眼XBXb为19只,白眼XbXb为2只,白眼XbY为10只。则白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离是______________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1)基因库 等位基因(或新基因) 基因重组 ‎(2)11%‎ ‎(3)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新)物种 ‎【解析】‎ 试题分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中果蝇通过基因突变,能产生等位基因。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该生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该种群中雌雄果蝇各100只,XBXb=19只,XbXb=2只, XbY=10只,则白眼基因Xb的基因频率是: Xb÷(XB+Xb)×100%=(19+4+10)÷(200+100)×100%=11%。‎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8.下图为小麦的四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分析回答:‎ ‎ ‎ ‎(1)图中 A→D方向所示的途径称为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其中从F1到F2再到Fn连续多代自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后代__________的比例。图中A→B→C 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比较两种育种方式,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E育种方法获得优良性状品种是不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F过程中最常采用的药剂是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答案】 (1). 杂交 (2). 基因重组 (3). 纯合子 (4). 单倍体 (5). 染色体变异 (6).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7). 花药离体培养 (8). 基因突变 (9).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多害性) (10). 秋水仙素 (11).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D为杂交育种,A、B、C为单倍体育种,E为诱变育种,F为多倍体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A为杂交,D为自交,所以A→D方向所示的途径称为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中从F1到F2再到Fn连续多代自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根据分析可知,图中B为花药离体培养,C为秋水仙素加倍处理,故A→B→C的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 ‎(2)单倍体育种中B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 ‎(3)E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突变的频率低,所以通过诱变育种不易获得优良性状的品种。‎ ‎(4)C和F均为染色体加倍处理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由于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 ‎39.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免疫系统除了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外,更主要的具有______功能。该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 图中物质④是_____________,物质⑦是______________。‎ ‎(2)上图各种细胞中无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的是细胞_______(填字母),无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是_________(填字母)。‎ ‎(3)请描述③作用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部分结构相似,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次免疫后,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请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图中二次体液免疫的作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免疫活性物质 (2). 防卫 (3). 皮肤和黏膜 (4). 抗体 (5). 淋巴因子 (6). a (7). f (8). 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9). 自身免疫病 (10). 抗原→细胞g→②→细胞f→④物质(或 抗原→细胞g→细胞f→④物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②表示增殖分化,③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④表示抗体,⑦表示淋巴因子,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淋巴细胞,细胞c为B淋巴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e为记忆T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细胞g为记忆B细胞。‎ ‎【详解】(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除了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外,更主要的具有防卫功能。该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物质④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物质⑦是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2)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的是吞噬细胞,即细胞a,无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是浆细胞,即细胞f。‎ ‎(3)③过程是指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4)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部分结构相似,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这是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的正常组织引起了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 ‎(5)初次免疫后,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时,机体中的记忆细胞e、g能够识别特异性抗原,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根据图中虚线指向细胞g,可知代表图中二次免疫的过程为:抗原→细胞g→②→细胞f→④物质(或 抗原→细胞g→细胞f→④物质)。‎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及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0.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请回答:‎ ‎(1)胰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直接感受_______含量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外,还可受________的刺激,间接发挥调节作用。‎ ‎(2)当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I/G)不同。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I/G变____(大或小),维持血糖水平。 ‎ ‎(3)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反,相互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其中胰岛素能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用含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请指出上述方案中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糖 (2). 神经传来的兴奋 (3). 小 (4). 拮抗 (5). 反馈调节 (6).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 (8). 缺少对照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1)胰岛细胞分泌激素,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除了直接感受血糖的含量变化,还可受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的刺激,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2)摄食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I/G变大,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血糖的含量会下降,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上升,即I/G变小,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血糖的升高、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水平。‎ ‎(3)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二者的作用效果相反,即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胰岛素的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本实验是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应先让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应先用低血糖培养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另外该实验缺少没有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组做对照,故上述方案的错误有:①应放在低糖培养液中;②缺乏对照(空白或前后对照)。‎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