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8.50 KB
  • 2021-09-18 发布

【生物】江西省吉安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吉安市五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相关实验表述正确的是 A.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 B. 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和假说一演绎的研究方法 C. 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彩球进行模拟 D. 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不同,第一次使用95%酒精的目的是冲洗细胞,第二次使用酒精的目的是与盐酸混和,解离细胞,A错误;‎ B、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和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B正确;‎ 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相同的两种彩球进行模拟,C错误;‎ D、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不会改变,但基因型频率会改变,D错误。‎ 故选:B。‎ ‎2.图1表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其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丙细胞中的M、N代表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2中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图1 中的AB 段、CD 段、EF 段 B. 若图2 丙细胞中N为Y染色体,则M为X染色体 C. 图1 中CD 段细胞名称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D.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主要体现在图2 中的乙细胞和丙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图1中的 AB段、CD段、CD段,A错误;‎ B、若图2丙细胞中M上出现了等位基因,则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但N上一般不存在等位基因,B错误;‎ C、图1中CD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该时期的细胞名称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都体现在图2中的乙细胞中,D错误。‎ 故选C。‎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多位科学家长期研究得到的结论,下列有关这一探究历程的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祌物质的遗传效应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实现了细菌的转化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种物质的遗传效应,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基因重组实现了细菌的转化,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D正确。‎ ‎4.某被子植物的性别受一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共有三种,分别是aD、a+、ad。aD是决定雄性的显性基因;a+决定雌雄同株,只对ad为显性;ad是决定雌性的隐性基因。对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雄株有三种可能的基因型 B. 雌雄同株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纯合 C. 雄株与雌雄同株个体杂交,子代中雄株占1∕2‎ D. 若雌雄同株群体中出现一株雌株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雄株必须有aD基因,即只要有aD基因植株就为雄株,故某雄株个体中aD基因必然来自上一代的雄株,另外一个基因必然来自雌株或雌雄同株,所以雄株个体不可能存在aDaD纯合子个体,故基因型只有两种,故A错误;‎ B.雌雄同株个体的基因型可能纯合,故B错误;‎ C.雄株的基因型为aDa+或aDad,无论哪种基因型,雄株产生的雄配子都有1/2是aD,该配子与任何雌配子结合都为雄性,故子代中雄株占1/2,故C正确;‎ D.雌雄同株群体自交可以出现adad的雌株,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故D错误。‎ 故选C。‎ ‎5.一般情况下,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结论,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通过DNA复制形成两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消失 C.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相同,染色体数目变化不相同 D.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各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通过DNA复制形成两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姐妹染色体,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而有丝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若不考虑突变,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细胞的两个细胞基因型一般相同,D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取自同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图甲、乙、丙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②图甲、图乙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丙图丁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③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④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甲合图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①错误;‎ ‎②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图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由图乙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因此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③错误;‎ ‎④该生物的基因型为MMNn,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④错误。‎ 故选D。‎ ‎7.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 的染色单体有8条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 C. 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 的染色体有8条 ‎【答案】A ‎【解析】‎ ‎【详解】AB、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14‎ N标记DNA)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该DNA含2条链,1条链15N标记,1条链14N标记)的染色体,结果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上都含1条链被15N标记,另1条链被14N标记。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DNA含2条链,其中一个DNA的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另一个DNA的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故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5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而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15N标记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15N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所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A错误;B正确; ‎ C、若进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是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即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也可能出现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不能确定是进行的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D正确。  故选A。‎ ‎8.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a. 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若杂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 d. 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 属于“演绎”的内容 ‎ e. 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测交 ‎ f. 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 g. 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则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错误;‎ b.一对性状可由一对等位基因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若多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错误;‎ c.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只能说明该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证明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错误;‎ d.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属于测交实验结果,并不属于““演绎””的内容,错误;‎ e.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自交,错误;‎ f.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如可能出现9:7;9:3:4等特殊比例,正确;‎ g.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形成配子的过程中,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下图甲、乙、丙表示生物体内三个重要的生理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的b链和c链中的碱基序列相同 B. 图乙中的f链可以作为转录的模板 C. 图丙中翻译的方向是A端→B端 D. 在同一细胞中,图乙和图丙所示的过程不可以同时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甲可知:b、c链是分别以a、d链为模板合成的DNA子链,因此在正常情况下,a链和c链、b链和d链中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A错误;图乙中的f链为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B错误;丙图中的m、n均为正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l链为mRNA链,根据“n长于m”可知,图丙中翻译的方向是A端→B端,C正确;在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图乙所示的转录过程和图丙所示的翻译过程可以同时发生,D错误。‎ ‎10.流感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RNA)病毒,其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RNA和+RNA中嘌呤碱基等于嘧啶碱基 B. 过程①②③中能发生碱基配对的是过程①③‎ C. 图中过程消耗的ATP来自于流感病毒的细胞呼吸 D. 含32P标记的一RNA通过图示过程组装出来的子代病毒不含32P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RNA和+RNA均为单链,其上的4种碱基嘌呤碱基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A错误;B、①③为RNA在细胞内复制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①②③三个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错误;C、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DNA或RNA和蛋白质简单构成的,病毒自己本身是不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其消耗的ATP来自宿主细胞,C错误;D、含32P标记的-RNA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RNA的过程中,用的是宿主细胞不含的32P原料,通过图示过程组装出来的子代病毒不含32P,D正确。故选D。‎ ‎11.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ATP直接供能 B. 钠离子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运输葡萄糖的载体①③也存在于红细胞膜上 D. 载体①②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据图可知该过程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A错误;‎ B. 钠离子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 C.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方向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故没有①,C错误;‎ D. 载体①②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D正确。‎ ‎12.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 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C. HIV病毒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通过①过程完成 D. 进行④、①、②、③过程的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逆转录、[②]转录、[③]翻译环节,A正确;通过[④]逆转录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B正确;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该病毒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通过[④]逆转录、[①]DNA的复制和[②]转录过程完成,C错误;HI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所涉及的④、①、②、③过程的原料均来自于宿主细胞,D正确。‎ ‎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 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来源 C. 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水稻的过程就是单倍体育种 D.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来源,B正确;‎ C、单倍体育种包括a、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水稻,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子两个过程,C错误;‎ D、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籽性状能通过无性生殖(如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给下一代,只是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一定均为杂合子 ‎ ‎②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③若不考虑变异,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精子 ‎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数量比约为1 : 1 ‎ ‎⑤近亲结婚将会导致各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⑥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学校内对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双亲生了四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若不考虑突变,则双亲至少都含有一个致病基因,可能均为杂合子,也有可能一方为杂合子,另一方为患者,①错误;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②错误;若不考虑变异,无论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均可形成4个共2种精子,③正确;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④错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将会导致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⑤错误;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应选择有该遗传病的家庭进行调查,不能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⑥‎ 错误。综上分析,只有③正确,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豌豆的高蔓对矮蔓为显性,如图是用三种方法培育纯合矮蔓抗病豌豆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方法①、②所涉及的原理都有基因重组 B. 方法②利用花药培育出单倍体的过程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 C. 方法③中矮蔓抗病植株自交一代即可得所育品种 D. 图示筛选过程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不断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一共采取了三种育种手段: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①是连续自交、汰劣留良的过程,②为花药离体培养,都涉及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正确;方法②利用花药培育出单倍体的过程,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节,B正确;方法③是诱变育种,经X射线照射获得的抗病性状,若为显性,则矮蔓抗病植株为杂合子,自交一代获得的矮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共存,还需继续自交,若为隐性,则矮蔓抗病植株为纯合子(可能性极小),不需自交,C错误;图中各种筛选过程均为人工选择,导致抗病基因的频率不断升高,D正确。‎ ‎16.下表表示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枯草 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 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 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注: P: 脯氨酸;K: 赖氨酸;R: 精氨酸 A. Sl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不具有链霉素抗性 B.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促进其翻译功能 D. 突变型的出现为枯草杆菌进化提供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突变型能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说明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错误;野生型和突变型的S12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56位氨基酸)有差异,而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均改变,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B错误;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链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且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存活,故链霉素是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错误;突变型的出现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1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下列关于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共有14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C. 若该DNA分子中的这些碱基随机排列,可能的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D. 若连续复制两次,则需180个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说明每条链含有2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l:2:3:4,则该链中A、T、G、C分别为20、40、60、80个。依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互补的碱基相等,则在该DNA分子中,C=G=140,A=T=60。因1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含有1个G,所以该DNA分子共有14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A项正确;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 T: G: C=60:60:140:140=3:3:7:7,B项正确;若该DNA分子中的这些碱基随机排列,可能的排列方式应小于4200种,C项错误;若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22-1)×60=180个,D项正确。‎ ‎18.已知某异花受粉的野生植物,其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紫花(B)对白花(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对这一野生植物种群进行研究发现,其表现型及所占比例分别是高茎紫花占2/3,高茎白花占1/12,矮茎紫花占2/9,矮茎白花占1/36(已知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等于相应基因频率的乘积)。根据相关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该野生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50%‎ C. 该野生种群中,高茎紫花植株中的纯合子的概率为1/9‎ D. 若让所有高茎紫花植株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的概率为1/144‎ ‎【答案】C ‎【解析】‎ ‎【详解】A、高茎与矮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因此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单独分析高茎与矮茎可知,高茎:矮茎=3:1,且根据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等于相应基因频率的乘积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B正确。‎ C、该野生种群中,高茎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单独分析花色可知,紫花:白花=8:1,则b的基因频率为1/3,B的基因频率为2/3,因此紫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所以高茎紫花植株中的纯合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若让所有高茎紫花植株自由交配,由于所有的高茎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a的基因频率为1/3,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9,;由于所有紫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l:1,则b的基因频率为1/4,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6,故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的概率为1/144,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D. 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变异是在环境条件改变之前就已经发生的,环境条件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产生,抗生素只起到选择作用,D错误。‎ 故选A。‎ ‎20.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与Ⅰ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只能进入血浆,B错误;‎ 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21.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左图中静息电位-7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0的原因是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Na+‎ B. 左图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不需要消耗ATP C. 右图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 右图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时为-70mv,C点时为30mv,说明静息电位-7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0的原因是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Na+,A正确;‎ B、左图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所以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所以右图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所以右图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D正确。‎ 故选C。‎ ‎22.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②通过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 激素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②激素分泌减少 C.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D. 幼年时激素③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即②)作用于甲状腺b,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即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的量减少,B正确;‎ C、由分析可知,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C正确;‎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即③)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故选A。‎ ‎2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血糖浓度较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速度会加快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使人体能在任何时候都维持稳态 C. 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 D. 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其尿量明显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A细胞会加快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糖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故A正确;‎ B.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身体的主要调节机制,但这一调节机制是有限度的,外界调节变化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可能遭到破坏,故B错误;‎ C.在血糖调解过程中,血糖升高会导致胰岛素含量上升,时血糖含量下降,血糖下降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分泌,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故C正确;‎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浆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 ,其尿量明显减少,故D正确。‎ 故选B。‎ ‎24.人体内的T细胞分两类,第一类:杀伤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第二类: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h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成,并在胸腺中成熟的 B. 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 C. 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 D. 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 ‎【详解】‎ 辅助T细胞(Th)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胸腺,A正确;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所以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B正确;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则不能形成糖蛋白CD8,导致Tc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出现免疫缺陷病,C错误;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其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25.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 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 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 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效应T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A错误;‎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正确;‎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耐药突变的细菌,C错误;‎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再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为某高等动物体内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一些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物质丁为________,其从细胞核内到细胞质中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图示中戊沿着丁向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2)图一中由乙合成甲的反应称为________。现欲合成具有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甲,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为___________个。该生物中基因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RNA(信使RNA) (2). 0 (3). 右 (4). 脱水缩合 (5). 306 (6).‎ ‎ 染色体、线粒体 (7). DNA→mRNA→蛋白质 ‎【解析】‎ ‎【详解】(1)据分析可知,图一中物质丁为mRNA,其从细胞核内到细胞质中是通过核孔出来,故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由多肽链的位置可以看出,图示中核糖体沿着mRNA向右移动。‎ ‎(2)图一中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合成蛋白质。基因中碱基数和翻译的氨基酸数最少是6:1,故欲合成具有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多肽链,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为51×6=306个。该生物中基因主要在细胞核的染色体DNA上,线粒体也有少量DNA。。‎ ‎(3)图中涉及转录和翻译,故其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DNA→mRNA→蛋白质。‎ ‎27.设小麦的高产与低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AA为高产,Aa为中产,aa为低产。小麦抗锈病(B)对不抗锈病(b)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以高产不抗锈病与低产抗锈病两个纯种品系为亲本培育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的过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方法①→②获得的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步骤④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⑤中最常用的药剂是________________。‎ ‎(3)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步骤代号)。‎ ‎(4)经步骤⑥(人工诱变)处理获得的小麦品种不一定是高产抗病类型,这是因为诱发突变是__________________,而且突变频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花药离体培养 (3). 秋水仙素 (4). ①②③④ (5). 不定向的 (6). 很低 ‎【解析】‎ ‎【详解】(1)通过方法①→②获得的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 ‎(2)步骤④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步骤⑤中最常用的药剂是秋水仙素,其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3)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的①②③④过程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4)由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所以经步骤⑥(人工诱变)处理获得小麦品种不一定是高产抗病类型。‎ ‎28.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1。某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2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1)根据图1,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正常纯合黄花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 ‎(3)图2中,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花色为_____________。‎ ‎(4)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预测结果:‎ ‎①若子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为突变体甲;‎ ‎②若子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为突变体乙。‎ ‎③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丙;‎ ‎【答案】 (1). aaBBdd、aaBbdd (2). 白花∶黄花=13∶3 (3). 3∕13 (4). 黄色 (5). 黄色:橙红色=1∶3 (6). 黄色:橙红色=1∶5‎ ‎【解析】‎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aaBBdd和aaBbdd两种。‎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株aaBBdd杂交,F1‎ 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 ‎,所以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白花中纯合子(AABBdd、AAbbdd ‎、aabbdd)的比例为3/13。‎ ‎(3)由上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花色为黄色。‎ ‎(4)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甲;‎ 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乙;‎ 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丙。‎ ‎29.有两种罕见的家族遗传病,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一种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b)。如图为一家族遗传图谱:‎ ‎(1)棕色牙齿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4号个体可能的基因型:______,7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10号个体和14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概率是___________。‎ ‎(4)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1个黑尿病患者,每1000个男性中有3个棕色牙齿.若10号个体与该地一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棕色牙齿并患有黑尿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 AaXbXb (3). AAXBXb 或 AaXBXb (4). 1∕4 (5). 1∕404‎ ‎【解析】‎ ‎【详解】(1)由3、4、6可知,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棕色牙齿为伴X遗传,由6和11可知,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所以遗传方式是伴X显性遗传。‎ ‎(2)由图可知,3为A_XBY,6为黑尿病患者,所以3为AaXBY,4为AaXbXb,所以7为AAXBXb或AaXBXb,有两种基因型。‎ ‎(3)由5、6可推知10号为AaXBXb,由8、9可推知14号为AaXb Y,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XBXb)的几率是1/4。‎ ‎(4)据题意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1个黑尿病患者,即aa=1/10000,得出a=0.01,A=0. 99,所以正常男性中杂合子的概率为(2×0.99×0.01)/(1-0.01×0.01)=2/101,则10号个体(AaXBXb)与一正常男子2/101AaXbY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棕色牙齿并患有黑尿病的孩子(aaXB_)的几率是1/4×2/101×1/2=1/404。‎ ‎30.在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中,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作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雾霾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呼吸道,刺激黏膜引起咳嗽。肺部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外来异物保持呼吸道清洁,体现了________免疫作用。另外,吞噬细胞还能通过传递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在该过程中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________中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3)已知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部分被氧化分解,部分被合成糖原,两者都会产生水并排出细胞,使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引起尿量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答案】 (1). 非特异性 (2). 防卫 (3). 下丘脑 (4). 突触 (5). 降低 (6). 增加 ‎【解析】‎ ‎【详解】(1)雾霾刺激人体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反应。人体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异物保持气道清洁,体现了该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还能通过传递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在该过程中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突触中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3)已知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部分被氧化分解(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部分被合成糖原(葡糖糖聚合生生糖原的过程中产生水),两者都会产生水,并排出细胞,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尿量增加,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31.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1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D代表________,丙代表________。‎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和D之间通过________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病。‎ ‎(5)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其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2). 胰高血糖素 (3). 胰岛B细胞 (4). 拮抗 (5). 抗体1 (6). 自身免疫 (7). 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 ‎【解析】‎ ‎【详解】(1)根据试题分析,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丙代表胰岛B细胞,D代表胰高血糖素。‎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胰岛素和D胰高血糖素之间通过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抗体1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5)分析图示可知,由于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如果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其血糖调节能力也不会完全丧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