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9-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德州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一、选择题
1.科学家研究发现,完整的核糖体中rRNA约占2/3,其余为蛋白质,在核糖体的肽键形成 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该项研究不能为下列观点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 细胞内存在化学本质为RNA的酶
B. 核糖体中的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不起作用
C. 核糖体中的rRNA具有催化肽键形成的作用
D. 进化过程中先有RNA后有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内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酶的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翻译的过程需要将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形成多肽,此时周围只有RNA,说明rRNA有催化肽键形成的作用,为一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提供了依据,A正确;
B、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题干中没有由提及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其是否起作用尚不明确,B错误;
C、翻译的过程需要将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形成多肽,此时周围只有RNA,说明rRNA有催化肽键形成的作用,C正确;
D、rRNA有催化肽键形成的作用,因此翻译过程才能形成蛋白质,推测进化过程中先有RNA后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2.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下图为新型冠状病毒 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的过程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的侵染过程与宿主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
B. 该病毒具有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膜结构
C. 该病毒的蛋白质均由游离状态的核糖体合成
D. 该病毒增殖不需要宿主细胞提供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值;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核糖核苷酸。
【详解】A、病毒侵入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的识别作用有关,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可知: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包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该病毒的蛋白合成过程中有高尔基体的参与,参照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可推知,该病毒的蛋白质可能也有附着型核糖体的参与,C错误;
D、该病毒为RNA病毒,增殖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合成RNA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而非脱氧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3.Rubisco是催化C5和CO2反应的酶,O2能和CO2竞争该酶的活性部位,当O2浓度高时,Rubisco和O2结合影响暗反应的进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Rubisco基因可在叶肉细胞中表达
B. 抑制Rubisco和O2的结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C. 植物体内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D. Rubisco的催化功能具有专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叶绿体的暗反应中CO2的固定需要Rubisco的催化,所以叶肉细胞有相应的基因表达,才能保证暗反应的顺利进行,A正确;
B、O2会与CO2竞争Rubisco的活性部位,当O2与Rubisco结合减少时,Rubisco与CO2的结合增多,增多CO2的固定量,有利于暗反应的进行,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B错误;
C、Rubisco催化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正确;
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具有专一性,D正确。
故选B。
4.下图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定的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影响较大的是植物甲
B. 光强为M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高于植物甲
C. 光强大于5001x, 植物乙对光能的利用率比植物甲高
D. 光强大于1000lx, 限制植物乙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在一定范围内,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M点时两种植物的CO2吸收量相等,此时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两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即为对应植物的呼吸强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甲植物对光能的利用高,需要较强的光照,乙植物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较大,故阴雨天气受影响较大的是甲植物,A正确;
B、光强为M时,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故植物甲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高于植物乙,B错误;
C、据图可知:光强大于5001x, 植物乙CO2吸收量较甲低,故乙对光能的利用率比植物甲低,C错误;
D、在1000lx之前,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即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加,故当光强大于1000lx, 限制植物乙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A。
5.基因扩增是指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大量增加的现象,它使细胞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 基因产物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如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原有rRNA基因(rDNA)约 500拷贝,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这个基因扩增近4000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rDNA表达的最终产物是rRNA
B. 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C. 扩增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参与
D. 分裂结束后多余的rDNA将被降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扩增是某些基因的专一性增加;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分子复制(扩增)、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rDNA为rRNA基因,其表达(转录)的最终产物是rRNA,A正确;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故该时期有大量蛋白质合成,B正确;
C、扩增过程实质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扩增是某些基因在某些时期的现象,故rDNA在分裂结束后,多余的rDNA将被降解,D正确。
故选C。
6.甲乙两种遗传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其双亲表现型正常且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哥哥和一个患乙病的弟弟,她与某乙病男患者婚配,生岀的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以及生岀一个患乙病女孩的概率分别是( )
A. 3/4 1/8 B. 1/4 1/4
C. 3/8 1/4 D. 1/2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无中生有为隐性,且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可知控制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均是伴X隐性遗传病,设甲病用字母a表示,乙病用字母b表示,则双亲的基因型是XABY和XAbXaB,据此答题。
【详解】双亲的基因型是XABY和XAbXaB,则该女子的基因型是1/2XABXAb、1/2XABXaB,与一患乙病的男性(XAbY)婚配,则后代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是1/2×1/2XAbXAb,因此正常的概率是3/4。生出患乙病女孩(XAbXAb)的概率是1/2×1/4=1/8,A正确,故选A。
7.NO是最早发现的气体神经递质,与一般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下图表 示自主神经元支配血管平滑肌舒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均需要消耗ATP
B. 神经递质均需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 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不会引起G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
D. 膜两侧Ca2+浓度差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NO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a2+通过通道进入突触前膜会促进NO的合成和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NO直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突触后膜。
【详解】A、据图显示,NO可自由穿过细胞膜,说明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
B、据图显示,NO直接通过突触后膜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B错误;
C、结构决定功能,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会使G蛋白活化,其结构也发生改变,C错误;
D、Ca2+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突触前膜,促进NO的合成和乙酰胆碱的释放,因此膜两侧Ca2+浓度差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NO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8.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 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 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
B. 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
C. 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
D. 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肾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不改变。
【详解】A、ND1患者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减弱,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因而其体内的ADH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A正确;
B、ND1患者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尿液中的水分大量丢失,因此尿液渗透液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正确;
C、禁水加压后,CDI患者缺乏的ADH得以补充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
D、禁水加压补充ADH,由于NDI患者的ADH的作用弱,水分流失不变,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
故选D。
9.接种灭活病毒疫苗会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a、b表示 物质,A〜E表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A-E均能识别抗原
B. 物质a的刺激促进了细胞C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C. a.b分别表示淋巴因子和抗体,两者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接种后若感染该病毒,细胞D能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清除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图表示的体液免疫的过程,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a为淋巴因子,C为B细胞,D为记忆细胞,E为浆细胞,b为抗体。
【详解】A、E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细胞C(B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D(记忆细胞)和细胞E(浆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淋巴因子促进了细胞C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B正确;
C、淋巴因子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细胞D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B。
10.研究发现芽产生的IAA不能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了进一步研究IAA对果实发育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分成4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T
花蕾期是否授粉
授粉
未授粉
花柄处是否涂抹NPA
涂抹
不涂抹
涂抹
不涂抹
果实平均重量(g)
0
4. 7
3. 8
0
注:NPA为生长素运输阻断剂
A. 甲组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在NPA的作用下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
B. 乙组为对照组,该组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
C. 丙组产生的果实为无子果实,且无子性状不能遗传给子代
D. 丁组结果说明生长素是促进果实发育的唯一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涂抹NPA,果实不发育,在花柄处不涂抹NPA,果实发育。未授粉时,在花柄处涂抹NPA,果实发育,在花柄处不涂抹NPA,果实不发育,据此答题。
【详解】A、授粉后,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产生生长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A正确;
B、乙组不涂抹,不进行处理作为对照组,由于授粉产生种子,因此该组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B正确;
C、丙组未授粉,不能产生种子,因此其无子性状不能遗传给子代,C正确;
D、果实的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1.花天牛是果园中常见的害虫,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人们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来防治虫 害,也可以利用花天牛的天敌——啄木鸟来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农药会导致花天牛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B. 使用农药会污染环境且能杀死其他生物,不宜大力推广
C. 啄木鸟的引入不会影响花天牛的环境容纳量
D. 啄木鸟与花天牛在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害动物的防治方法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比,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加。
【详解】A、使用农药对花天牛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从而使花天牛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高,A正确;
B、使用农药这种化学防治的方法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会杀死其他生物,不建议使用,B正确;
C、啄木鸟是花天牛的天敌,其引入使花天牛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错误;
D、啄木鸟和花天牛在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中存在共同进化的现象,D正确。
故选C。
12.成立于阿拉善左旗月畔的公益组织致力于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防治,经过十多年努力,目前极耐旱的梭梭树在阿拉善地区已大量种植,使不断沙漠化的阿拉善成为了绿洲。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阿拉善成为绿洲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 荒漠变为绿洲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梭梭树的种植对阿拉善地区的气候条件没有影响
D. 随着演替的进行,梭梭树的生物量会持续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阿拉善成为绿洲的过程是在具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梭梭树的种植能改善阿拉善地区的气候条件,C错误;
D、随着演替的进行,极耐寒梭梭树的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3.红茶菌是一种传统的活菌饮料,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主要含蔗糖 和茶水)发酵产生。研究表明将上述三种菌按一定的配比,在总接种量为5%、初始pH 为5. 5、装液量为40%左右、温度为30°C的条件下,发酵5天效果最好。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红茶菌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要严格进行密封
B. 随着发酵的进行,菌液的pH下降会抑制菌种的生长
C. 初期温度和pH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菌体内酶促反应速率
D. 装液量为40%左右可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从发酵装置中溢岀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大量繁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醋酸菌属于严格的好氧菌,对氧气很敏感,乳酸菌属于严格的厌氧菌,在无氧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详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属于严格的好氧菌,乳酸菌属于厌氧菌,活菌饮料由三种菌种共同发酵产生,因此发酵的整个过程不可能严格密封处理,A错误;
B、随着发酵的进行,三个菌种分别产生酒精、醋酸和乳酸,使pH下降,抑制菌种生长,B正确;
C、初期温度和pH控制使酶活性较高,有利于提高菌体内酶促反应速率,C正确;
D、由于酵母菌发酵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装液量不能装满,留有一定的空间可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从发酵装置中溢岀,D正确。
故选A。
14.下图表示以某种杂合体名贵花卉的绿色叶片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该植物 过程中岀现的不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不同结果的岀现主要是由是否提供光照造成的
B. A通过脱分化得到B通过再分化得到C
C. 利用花粉粒进行单倍体育种也能培养岀该杂合体花卉
D. B组细胞的全能性高于A组和C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分为脱分化(避光)和再分化(光照),在不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例下会形成根或芽。
【详解】A、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不同导致的,A错误;
B、愈伤组织B在不同植物激素比例下分化为A根或C丛芽,B错误;
C、利用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得到的一般为纯合体,C错误;
D、B组细胞分化程度很低,其全能性最高,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
15.盐分对植物的伤害主要是Na+引起的,高等植物可以通过Na+的外排和区隔化来保持 细胞质内低Na+水平,从而消除Na+的伤害。Na+的外排和区隔化分别由位于质膜和 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调节。Na+/H+逆向转运蛋白靠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提供能量实现Na+的跨膜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膜和质膜上均含有主动转运H+的载体蛋白
B. Na+进入液泡区隔化和排岀细胞的过程均属于主动运输
C. Na+/H+逆向转运蛋白具有调节细胞内pH和渗透压的作用
D. 细胞呼吸抑制剂对Na+的外排和区隔化过程没有影响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液泡是植物细胞中最大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器,不仅能在信号转换、能量传递中起作用,而且在渗透调节、细胞生长等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质膜和液泡膜上有Na+/H+逆向转运蛋白,即主动转运H+的载体蛋白,A正确;
B、Na+进的跨膜运输需要靠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提供能量,说明入液泡区隔化和排岀细胞的过程均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Na+/H+逆向转运蛋白可以转运Na+、H+,所以具有调节细胞内pH和渗透压的作用,C正确;
D、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是H+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结果,其跨膜运输需要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供能,所以细胞呼吸抑制剂对Na+的外排和区隔化过程有影响,D错误。
故选ABC。
16.彩色水稻叶穗可呈现不同的颜色。在大田中种植不同水稻品种可形成不同的图案用于 观赏,产岀的稻米还可以食用。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的性状表现及数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性状
绿叶紫穗
绿叶白穗
黄叶紫穗
株数
221
80
19
A. 该彩色水稻穗色的遗传遵循分离规律
B. F2中绿叶白穗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C. 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能自由组合
D. F2中绿叶白穗个体间随机授粉,后代均为绿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11∶4∶1,是9∶3∶3∶1的变形。而紫穗:白穗=(221+19)∶80=3∶1
,由此可知控制水稻穗色的基因有1对(基因用Dd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绿叶:黄叶=15∶1,可知控制水稻叶色的基因有2对(用Aa、Bb表示),且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黄叶基因型为aabb。综上分析可推断出:控制水稻穗色的基因与控制水稻叶色的某一对基因连锁。
【详解】A、由分析可知,F2植株的紫穗∶白穗=3∶1,说明该彩色水稻穗色的遗传遵循分离规律,A正确;
B、经分析可知,控制水稻穗色的基因与控制水稻叶色的某一对基因连锁,又由于后代没有黄叶白穗个体出现,可假设A与d连锁,a与D连锁,则F2中绿叶白穗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即AABbdd、AAbbdd、AABBdd,B正确;
C、由于后代没有黄叶白穗个体出现,可推测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C错误;
D、由B选项可知,F2中绿叶白穗个体均具有AA基因,则个体间随机授粉,后代均为绿叶,基因型为AA----,D正确。
故选C
17.为研究糖尿病的起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人群空腹口服100g葡萄糖后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B. 非糖尿病肥胖者和Ⅱ型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均不同程度下降
C. 若检测正常人胰高血糖素浓度,曲线的峰值应岀现在胰岛素的峰值之前
D. 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高于Ⅱ型糖尿病肥胖者
【答案】A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较低,说明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而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较正常人高,说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
【详解】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A正确;
B、口服葡萄糖后,非糖尿病肥胖者和Ⅱ型糖尿病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浓度均高于正常人,但胰岛素浓度下降时间均晚于正常人,说明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均不同程度下降, B正确;
C、若检测正常人胰高血糖素浓度,曲线的峰值应岀现在胰岛素的峰值之后,C错误;
D、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低于Ⅱ型糖尿病肥胖者,D错误。
故选AB。
18.布氏田鼠是内蒙某草原的主要鼠种,主要啃食牧草,在牧草短缺时,会挖掘牧草的根来弥补食物的匮乏。鹰、隼等布氏田鼠的天敌偏向捕食体重较大的田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能量和信息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递
B. 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
D. 过度放牧时,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写出相应食物链:牧草→布氏田鼠→鹰;牧草→布氏田鼠→隼。
【详解】A、能量单向传递,但信息并非单向传递,A错误;
B、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体重较大的田鼠一般为老年个体,所以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鼠,C错误;
D、过度放牧时会导致牧草短缺,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D正确。
故选AC。
19.幽门螺杆菌(含有脲酶)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B. 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和缓冲物质
C. 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
D. 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气。
2、分离纯化细菌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幽门螺杆菌可以合成脲酶,可以利用尿素,所以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A正确;
B、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但不能加缓冲物质,B错误;
C、为了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C正确;
D、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
故选AC。
20.农杆菌Ti质粒上的T-DNA可以转移并随机插入到被侵染植物的染色体DNA中。研究者将下图中被侵染植物的DNA片段连接成环,并以此环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岀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以此可确定T-DNA插入的具体位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注:子链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
A. PCR扩增依据的是DNA分子双链复制的原理
B. 进行PCR扩增需要的酶有解旋酶和热稳定DNA聚合酶
C. 利用图中的引物②、③组合可扩增岀两侧的未知序列
D. 通过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序列比对,可确定T-DNA的插入位置
【答案】BC
【解析】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PCR扩增依据的是DNA分子双链复制的原理,A正确;
B、进行PCR扩增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但不需要解旋酶, B错误;
C、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子链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则利用图中的引物①、④组合可扩增岀两侧的未知序列,C错误;
D、通过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序列比对,即可确定T-DNA的插入位置,D正确。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
21.为研究低温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光合色素(mg/L)
气孔导度(μmol • m 2 • s-1)
光合速率(μmol • m 2 • s-1)
胞间CO2浓度(μL/L)
3°C处理
8.9
0.13
-0.35
454.5
正常培养
26
0.3
0.5
316
注:气孔导度指气孔的开放程度
(1)低温下光合色素的含量降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片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的用途是_____;此外,低温胁迫下水稻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还有_________。
(2)低温胁迫下水稻叶片胞间CO2浓度比正常培养条件下高,原因是_____。
(3)植物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与膜透性的变化有关,可用电导法测定,相对电导值与植物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呈反比。为了提高水稻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科研人员对水稻进 抗寒驯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分析可知,抗寒驯化对水稻抵抗低温胁迫能力的影响是_____。
②植物体内脱落酸通常在环境不佳时产生,故又称为“逆境激素”,为探究脱落酸能否代替低温进行水稻的抗寒驯化,实验思路是_____。
【答案】 (1). 将H2O分解为O2和[[H]时合成ATP (2). 低温影响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 (3). 低温导致气孔关闭,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叶肉细胞释放的CO2不能释放到植物 体外 (4). 一定时间内,随抗寒驯化天数增多,水稻抵抗低温能力增强,超过一定天数后,水稻 抵抗低温的能力基本不变 (5). 将长势一致的水稻均分为三组,一组用适当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并在常温下培养,一组 用等量的清水处理并在低温下培养,一组用等量的清水并在常温下培养,每间隔一定天 数测三组水稻的相对电导值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正常培养的水稻相比,低温处理后,水稻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均降低,胞间CO2浓度增加。
【详解】(1)低温下光合色素的含量降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进行,叶片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的用途是将H2O分解为O2和[[H]时合成ATP;此外,由于低温影响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所以低温胁迫下水稻光合速率降低。
(2)由于低温导致气孔关闭,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叶肉细胞释放的CO2不能及时的释放到植物体外,所以低温胁迫下水稻叶片胞间CO2浓度比正常培养条件下高。
(3)①据图分析可知,一定时间内,随抗寒驯化天数增多,相对电导值下降,而相对电导值与植物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呈反比,所以说明水稻抵抗低温能力增强,超过一定天数后,水稻抵抗低温的能力基本不变。
②为探究脱落酸能否代替低温进行水稻的抗寒驯化,实验思路是将长势一致的水稻均分为三组,一组用适当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并在常温下培养,一组用等量的清水处理并在低温下培养,一组用等量的清水并在常温下培养,每间隔一定天 数测三组水稻的相对电导值。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应激是机体在遭遇内外环境剧烈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其中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人在遭遇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此时,人常表现岀面色苍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存在_____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保证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为验证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需利用切除肾上腺髓质的小鼠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
(3)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常岀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等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据图分析这些症状岀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答案】 (1). 神经调节 (2). 肾上腺素分泌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3). 协同 (4). 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干扰实验 结果 (5). 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体内糖皮质激素处于较高水平,使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激素 分泌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应激反应的过程为: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下丘脑还可以通过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促进肝脏对脂肪的分解,同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1)由示意图可知,人在遭遇惊吓时,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此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人常表现岀面色苍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可知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存在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保证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为验证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需利用切除肾上腺髓质的小鼠进行实验,原因是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干扰实验结果。
(3)据图分析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常岀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等症状的原因是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体内糖皮质激素处于较高水平,使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点睛】本题通过应激反应的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示,提取信息的能力。
23.互花米草在潮间带湿地生境中具有超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 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但随着互花米 草的定居和大面积扩散,威胁到湿地生境中的“土著”物种,同时还影响滩涂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1)互花米草入侵的前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原因是_____ 。
(2)在与当地植物竞争的过程中,互花米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是_____。当地植物和昆虫的种类、分布发生变化会导致土著鸟类的分布发生变化,原因是_____ 。
(3)互花米草的引入事与愿违,这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_____。
【答案】 (1). 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互花米草利用阳光、土壤等资源能力较强 (3). 植物和昆虫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4). 引种不能盲目,引进的物种要既可以在本地长期生存,又不能影响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的灭绝。
【详解】(1)互花米草入侵的前期,由于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原因,故呈“J”型增长。
(2)互花米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意味着它利用阳光、土壤等资源的能力强于当地植物,故成为了优势种;土著鸟类与当地植物和昆虫为捕食关系,且植物提供了栖息空间,故当地植物和昆虫的种类、分布发生变化会导致土著鸟类的分布发生变化。
(3)引种除了考虑外来种自身的生存能力及其带来的益处,还需考虑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点睛】引入物种要慎重,稍不注意外来物种会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24.黄瓜(2n=14)为我国常见蔬菜,有3种不同的苦味类型:叶和果实均有苦味、叶和果实均无苦味和仅叶有苦味,受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等位基因A/a杂合时果实均有苦味,不含苦味基因的黄瓜口感最好。科学家利用甲(叶、果均不苦)、乙(叶 苦,基因型为AAbb)丙(叶、果均苦)三个纯合品系黄瓜研究苦味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如下表。
杂交
组合
F1
F2
叶、果均苦
(株)
叶苦
(株)
叶、果均不苦
(株)
叶、果均苦
(株)
叶苦
(株)
叶、果均不苦
(株)
甲×乙
30
0
0
63
30
37
甲×丙
30
0
0
90
8
32
乙×丙
30
0
0
112
36
0
(1)黄瓜的3种不同苦味类型属于_____性状,控制黄瓜苦味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对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 。
(2)品系甲的基因型是_____,用品系甲与杂交组合甲×乙、甲×丙的F1分别杂交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两个杂交组合F1的基因组成,理由是_______。
(3)SSR是DNA分子上的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在生物的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可作为分子 标记用于基因的鉴定。为选育品质优良的无苦味黄瓜,科研人员利用和苦味基因紧密连锁的SSR02309重复序列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首先利用PCR技术扩增品系甲和品系乙杂交后代F2中不同植株的SSR02309,根据电泳检测的图谱分析,应该选取F2(l~ 10)中的_________用于后续培养。
【答案】 (1). 相对 (2). 两 (3). 甲╳丙杂交组合F2出现11∶1∶4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黄瓜苦味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4). aabb (5). 不能 (6). 杂交后代均表现为叶、果均不苦和叶、果均苦,且比例为1:1 (7). 1、2、5、9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A-B-、Aabb为叶果均苦,AAbb为叶苦,aaB-、aabb为叶果均不苦;甲乙杂交后代F2中叶果均苦∶叶苦∶叶果均不苦=2∶1∶1,则F1基因型为Aabb,则甲的基因型为aabb,甲丙杂交后代F2中叶果均苦∶叶苦∶叶果均不苦=11∶1∶4,则F1基因型为AaBb,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1)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黄瓜的3种不同苦味类型属于相对性状。甲×丙杂交组合F2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11∶1∶4,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黄瓜苦味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2)根据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Aabb,F1与甲杂交后代表现为叶、果均不苦和叶、果均苦,且比例为1:1,甲×丙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1与甲杂交后代后代表现为叶、果均不苦和叶、果均苦,且比例为1:1,所以不能用品系甲与杂交组合甲×乙、甲×丙的F1分别杂交来检测两个杂交组合F1的基因组成。
(3)SSR是DNA分子上的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在生物的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可作为分子 标记,根据电泳检测图谱分析,选择1、2、5、9用于后续培养,因为它们只含有无苦味基因,不含苦味基因。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电泳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信息推出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本题的难点在于电泳检测图谱的分析。
25.绿色荧光蛋白(GFP)能在荧光的激发下发岀绿色荧光,该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核基因RNZ编码的核糖核酸酶能催化tRNA的加工,叶绿体中也含有该种酶。为研究叶绿体中的核糖核酸酶是否由核基因RNZ控制合成,科研人员将核基因RNZ与GFP基因连接形成RNZ-GFP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时具有两种蛋白的特性。
(1)将RNZ-GFP融合基因和质粒在_____酶作用下构建成RNZ-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利用该基因表达载体可实现对水稻细胞的_____。
(2)RNZ-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最好选择水稻幼苗的_____ (填分生区或成熟区)细胞,原因是_____。将导入RNZ—GFP融合基因的水稻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时需要的条件有_____(答岀两点即可)。
(3)用适宜波长的荧光照射叶绿体,叶绿体会发岀红色荧光。用荧光照射转基因水稻细 胞,若观察到_________,即可证明分布在叶绿体中的核糖核酸酶是由核基因RNZ控制合成的。为了使实验结果更严谨,本实验还应将_____导入到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细胞作为对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答案】 (1). 限制酶和DNA连接 (2). 转化 (3). 分生区 (4). 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全能性更容易表达 (5). 无菌、一定的营养和激素条件、适宜的温度等 (6). 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区域重合(或绿色荧光在红色荧光区域内) (7). 只含GFP基因的表达载体 (8). 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区域不重合
【解析】
【分析】
1、获取目的基因(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或、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这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构建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
3、将目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DNA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杂交)。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RNZ与GFP基因连接形成RNZ-GFP融合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质粒属于基因工程中的载体,二者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该步骤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在受体细胞中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即为转化。
(2)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选择植物体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分生区细胞与成熟区细胞相比,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全能性更容易表达,因此一般选择分生区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将导入RNZ—GFP融合基因的水稻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包括: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以及需要适宜的温度等外界环境条件。
(3)根据题意可知,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时具有两种蛋白的特性,即可以同时能够合成核糖核酸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使得细胞发出绿色荧光;且用适宜波长的荧光照射叶绿体,叶绿体会发岀红色荧光。若叶绿体中的核糖核酸酶是由核基因RNZ控制合成的,则叶绿体中同时存在核糖核酸酶和绿色荧光蛋白,在荧光照射下会出现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区域重合的现象。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叶绿体中的核糖核酸酶是否由核基因RNZ控制合成,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核基因RNZ的有无,因此为了使实验结果更严谨,应该设置对照实验,即将只含GFP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到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细胞作为对照,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区域不重合。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特别是把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和转化的概念,理解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的条件,能够结合题意中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给出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意判断实验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