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6.50 KB
  • 2021-09-18 发布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过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C.显微镜下观察到多种多样的细胞是细胞学说建立的基础 D.魏尔肖所说的“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已被推翻 ‎2.某50肽中的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B.若将得到的几个氨基酸缩合成多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若新生成的几条多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 D.将新生成的几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水分子 ‎3.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核酸可以贮存能量供应生命活动 C.人的遗传物质由4种核苷酸组成,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由4种核苷酸组成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SARS病毒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 ‎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人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5.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现象说明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细胞 B.图中阴影所示的结构为原生质层 C.若将图示状态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可观察到复原现象 D.图中值愈大,说明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高 ‎6.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把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向试管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后,其终产物是CO2和水的试管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 D.乙 ‎7.下列与生活联系的实例中,描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可以合成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需要从外界直接获取 B.吃熟鸡蛋容易消化是因为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C.大量出汗的运动员可以用高浓度饮料补充水分 D.大棚种植蔬菜时,选用绿色塑料薄膜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的历程,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细菌产生子代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无丝分裂 B.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C.细胞癌变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加快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与核酸的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9.如图四幅图是来自于同一生物体内的、处于四个不同状态的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 B.图①与图③所示细胞中DNA含量比例为1:2‎ C.图②与图④所示过程仅发生在某些器官中 D.由图④可知,该生物一定是雄性个体 ‎10.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11.下列四项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A.一个双链DNA分子 B.2条非同源染色体 C.一个染色体组 D.一个四分体 ‎1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让DNA和蛋白质混合作用于细菌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中的一种 D.根据DNA分子碱基序列的相似度可判断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13.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 ‎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能转运氨基酸;‎ ‎③能与核糖体结合;‎ ‎④能转录产生RNA;‎ ‎⑤每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 ‎⑥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4.某科技活动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请根据图中所示实验,分析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 A.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花粉通过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A为单倍体,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花粉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15.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胚胎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则F1中(  )‎ A.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占 B.染色体数正常的白眼果蝇占 C.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 D.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不需要载体蛋白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进入血浆 C.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增强②,使尿量增加 D.Ⅳ表示的器官能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 ‎18.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毛细淋巴管阻塞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19.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用于供能 B.机体在运动中经体温调节降低产热量以防止体温升高 C.运动员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球员的相互配合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调控 ‎20.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2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2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③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23.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脑干中的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24.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25.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物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 B.若上图表示免疫调节过程,则Ⅱ细胞可能是B细胞 C.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使Ⅱ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则可能是由饥饿引起的 D.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 B.顶端优势的产生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C.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成熟 D.脱落酸不只存在于衰老的植株体内 ‎2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28.不同处理对某种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处理 结果 完整植株 雌、雄株各占一半 去部分叶 雄株占多数 去部分叶+施用细胞分裂素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根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根+施用赤霉素 雄株占多数 A.叶产生了能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 B.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赤霉素则雄株数量增多 C.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细胞分裂素则雌株数量增多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同的 ‎29.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种群 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0.如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若环境条件不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31.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由于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的年龄组成有可能发生改变 ‎3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构成第一营养级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3.鸡嗉子榕仅仅依赖于鸡嗉子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某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隐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4﹣甲基苯甲醚对榕小蜂来说是一种化学信息 C.鸡嗉子榕开花季节,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34.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篷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灌木丛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农田弃耕5~10年后,群落演替至少发展到了灌木阶段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3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3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乙1→乙2…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丙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为腐生或寄生 D.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37.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4个不同地点,由上到下依次标记为1、2、3,4并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8.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若大量捕杀青蛙,则鼠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C.微生物分解秸秆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农作物利用 D.该模式主要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9.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 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 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 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 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 ‎40.“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二、非选择题 ‎41.图l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表示密闭适宜温度条件下,光照、CO2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生理活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过程①~⑤中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有   ,物质A是   .‎ ‎(2)图2中t2→t3段,限制氧气产生速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t5时刻叶绿体中C5的合成速率将   .‎ ‎(3)铜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之一,当土壤中铜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植物由于铜中毒而引起缺铁,出现失绿症.为初步验证上述结论,应设置完全培养液(A组)、   培养液(B组)、    培养液(C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同种植物,一定时间后取等量叶片检测色素含量.若   组色素含量明显偏少,则上述结论正确.‎ ‎42.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图:‎ ‎(1)灰体和黑体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根据上述实验   可以推断短刚毛和长刚毛的显隐关系.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   或   .若实验一为测交实验,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   .‎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   .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   .‎ ‎43.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最终促进腺体A 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   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合成分泌相关激素,调节水盐平衡.‎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最终使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   调节.‎ ‎(4)某种糖尿病由胰岛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从遗传上看,该病是   病.同时发现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则从免疫角度来看,这是一种   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免疫导致的.‎ ‎(5)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该过程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 ‎44.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引起茎向光生长的内因是   .经研究发现根的背光生长的原因也是如此.现已测得图1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请在坐标曲线上标出A、B、C、D对应的位点. ‎ ‎   ‎ ‎(2)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的   这一物质转化而来,在韧皮部的运输方式是   .‎ ‎(3)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有人认为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假设: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如图2所示的处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人认为要验证推测,必须对丙组进行修改,并在图3的1、2位置应分别放置   和   .‎ ‎②将乙组和修改后的丙组进行比较,若一定时间后,   ,则推测正确.‎ ‎③若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组落叶数量基本相等,则可以说明   .‎ ‎45.硫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图1是生物圈硫循环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雾霾天气,雾霾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与汽车尾气成分相近.从物质循环的层面看,雾霾的主要原因是硫循环失衡,如图1.如何缓解S循环失衡成为中国目前比较紧迫的问题,请你给出两种种合理措施:   、   .‎ ‎(2)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蛇的食物来自鼠,来自蛙.则理论上,蛇每增加1kg重量,至少消耗植物   kg.蛙的视觉对飞行中的昆虫更敏感,蛙捕食飞虫利用的主要信息属于   信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域外物种微甘菊进入该地区并快速增长,则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将会   .‎ ‎(3)某同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图2生态系统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得到的结果为:N只/km2.鼠记忆力较强,同种方法被二次捕获的概率减小,由此推断,该同学的调查结果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相等、偏小)图3是该同学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计录的该种鼠的年龄分布图(注:图形面积表示个体总数),由此图推测该时间该地该鼠的种群年龄组成属于   型.‎ ‎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过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C.显微镜下观察到多种多样的细胞是细胞学说建立的基础 D.魏尔肖所说的“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已被推翻 ‎【考点】1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解答】解:A、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主要阐述了细胞的统一性,A正确;‎ B、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B正确;‎ C、显微镜下观察到多种多样的细胞是细胞学说建立的基础,C正确;‎ D、“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它认为细胞是由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句话是正确的,D错误.‎ 故选:D.‎ ‎ ‎ ‎2.某50肽中的丙氨酸(R基为﹣CH3‎ ‎)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B.若将得到的几个氨基酸缩合成多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若新生成的几条多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 D.将新生成的几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水分子 ‎【考点】16: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分析题图:题图是某50肽及其含有的4个丙氨酸(R基为﹣CH3)的位置(分别位于第21、27、35、49位)图,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会得到4条多肽链(分别由1~20位、22~26位、28~34位、36~48位构成)和5个氨基酸(4个丙氨酸和1个第50位氨基酸).‎ ‎【解答】解:A、该50肽水解掉其中的每个丙氨酸均需断裂两个肽键,水解掉图中的4个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共需要水分子数=2×4=8个,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的氧原子为8个(每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该50肽水解所得到的氨基酸是5个(4个丙氨酸和1个第50位氨基酸),若将得到的该5个氨基酸缩合成多肽(五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B正确;‎ C、由以上分析知,该50肽水解所得到的肽链有4条(分别由1~20位、22~26位、28~34位、36~48位构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1个羧基,若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该50肽水解所得到的肽链有4条(分别由1~20位、22~26位、28~34位、36~48位构成),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需要3个肽键,将脱去的知识水分子数=肽键数=3个,D正确.‎ 故选:A.‎ ‎ ‎ ‎3.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核酸可以贮存能量供应生命活动 C.人的遗传物质由4种核苷酸组成,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由4种核苷酸组成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SARS病毒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 ‎【考点】1D: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分析】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解答】解:A、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体内的DNA或R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A错误;‎ B、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不能贮存能量供应生命活动,B错误;‎ C、人的遗传物质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均是DNA、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 D、SARS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体内只含RNA一种核酸,D错误.‎ 故选:C.‎ ‎ ‎ ‎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人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考点】35: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故A错误;‎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故B正确;‎ C、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是通过胞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C错误;‎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死亡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故D错误.‎ 故选:B.‎ ‎ ‎ ‎5.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现象说明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细胞 B.图中阴影所示的结构为原生质层 C.若将图示状态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可观察到复原现象 D.图中值愈大,说明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高 ‎【考点】32: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实验时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说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有:(1)活细胞;(2)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3)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解答】解:A、质壁分离的条件之一是细胞保持活性,若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说明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细胞,A正确;‎ B、图中阴影所示的结构为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者之间的细胞质,B正确;‎ C、图示状态的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的状态,放入清水中,可观察到复原,C正确;‎ D、B/A值=原生质体的长度÷‎ 细胞的长度,在这个比值中A一般是不变的,所以B/A越小,说明B越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增大,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大,D错误.‎ 故选:D.‎ ‎ ‎ ‎6.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把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向试管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后,其终产物是CO2和水的试管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 D.乙 ‎【考点】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甲试管中是上清液,含有细胞质基质,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一步氧化分解;‎ 乙试管中是沉淀物,含有线粒体,不含有细胞质基质,丙酮酸能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丙试管中是匀浆,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丙酮酸能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终产物是CO2和水的试管是乙和丙.‎ 故选:B.‎ ‎ ‎ ‎7.下列与生活联系的实例中,描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可以合成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需要从外界直接获取 B.吃熟鸡蛋容易消化是因为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C.大量出汗的运动员可以用高浓度饮料补充水分 D.大棚种植蔬菜时,选用绿色塑料薄膜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考点】18: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1U: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按其能否在人体细胞中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2、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失活.‎ ‎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绿叶中的四种色素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属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四种色素对绿光的吸收最少.‎ ‎【解答】解:A、赖氨酸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属于必需氨基酸,需要从外界直接获取,A错误;‎ B、高温可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B正确;‎ C、大量出汗的运动员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应补充水和盐,同时运动中消耗了大量的糖类,要及时补充,所以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含糖生理盐水,C错误;‎ D、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温室或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择无色的薄膜或白炽灯补充光源,以提高蔬菜产量,植物的绿叶对绿光的吸收最少、不能选用绿色塑料薄膜覆盖,D错误.‎ 故选:B.‎ ‎ ‎ ‎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的历程,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细菌产生子代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无丝分裂 B.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C.细胞癌变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加快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与核酸的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考点】57:细胞凋亡的含义;51:细胞的分化;5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4、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解答】解:A、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蓝细菌为原核生物,不进行无丝分裂,A错误;‎ B、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存在于体细胞中,故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正确;‎ C、细胞癌变后,由于无限增殖,细胞内水分增加,代谢加快,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但遗传物质不改变,D错误.‎ 故选:B.‎ ‎ ‎ ‎9.如图四幅图是来自于同一生物体内的、处于四个不同状态的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 B.图①与图③所示细胞中DNA含量比例为1:2‎ C.图②与图④所示过程仅发生在某些器官中 D.由图④可知,该生物一定是雄性个体 ‎【考点】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图①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为4,A错误;‎ B、图①细胞含有8个DNA,图③细胞含有8个DNA,因此这两个细胞中DNA含量比例为1:1,B错误;‎ C、图②和图④细胞进行的都是减数分裂,仅发生在生殖器官中,C正确;‎ D、图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该生物可能是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D错误.‎ 故选:C.‎ ‎ ‎ ‎10.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考点】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比例相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的比例关系进行判断.‎ ‎【解答】解:①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是1:1:1:1,①正确;‎ ‎②F1是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②错误;‎ ‎③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都是4种,比例是1:1:1:1,③正确;‎ ‎④由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三种,比例是1:2:1,所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9种,④错误;‎ ‎⑤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4种,比例是1:1:1:1,⑤正确.‎ 综上所述,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①②③④⑤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①③⑤.‎ 故选:C.‎ ‎ ‎ ‎11.下列四项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A.一个双链DNA分子 B.2条非同源染色体 C.一个染色体组 D.一个四分体 ‎【考点】64: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但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解答】解:A、一个DNA分子的双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错误;‎ 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不含有等位基因,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就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C错误;‎ D、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D.‎ ‎ ‎ ‎1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让DNA和蛋白质混合作用于细菌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中的一种 D.根据DNA分子碱基序列的相似度可判断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考点】79: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75: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机械分离、化学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等)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B错误;‎ 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 D、DNA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判断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 故选:D.‎ ‎ ‎ ‎13.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 ‎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能转运氨基酸;‎ ‎③能与核糖体结合;‎ ‎④能转录产生RNA;‎ ‎⑤每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 ‎⑥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考点】7B: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存储遗传信息.‎ ‎2、DNA分子通过DNA的自我复制,进而传递遗传信息,通过基因的表达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tRNA能识别并搬运氨基酸.‎ ‎【解答】解:①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物质,能携带遗传信息,故①正确;‎ ‎②转运RNA能识别并转运氨基酸,故②错误;‎ ‎③信使RNA能与核糖体结合,用于合成蛋白质,故③错误;‎ ‎④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产生RNA,故④正确;‎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故⑤错误;‎ ‎⑥DNA分子在复制时,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故⑥正确.‎ 故选:B.‎ ‎ ‎ ‎14.某科技活动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请根据图中所示实验,分析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 A.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花粉通过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A为单倍体,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花粉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考点】9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94:基因突变的原因;9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流程,首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则植株A是单倍体;其次要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得的植株B均为纯合子.‎ ‎【解答】解:A、花粉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正确;‎ B、植株A是二倍体植株形成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高度不育,B正确;‎ C、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花粉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且发生基因突变也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D.‎ ‎ ‎ ‎15.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胚胎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则F1中(  )‎ A.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占 B.染色体数正常的白眼果蝇占 C.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 D.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 ‎【考点】8A:伴性遗传;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用B、b表示).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O”代表缺失的Ⅳ染色体),即ⅣOXBY×ⅣOXBXb,由于缺失两条Ⅳ号染色体的果蝇不能存活,因此子代为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占,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果蝇占;子代中红眼果蝇占,白眼果蝇占.‎ ‎【解答】解:A、F1中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占×=,A错误;‎ B、F1中染色体数正常的白眼果蝇占×=,B错误;‎ C、F1中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C正确;‎ D、F1中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D错误.‎ 故选:C.‎ ‎ ‎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B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答】解:A、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 ‎ ‎1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不需要载体蛋白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进入血浆 C.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增强②,使尿量增加 D.Ⅳ表示的器官能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Ⅰ是肺,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内环境与Ⅰ完成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A正确;‎ B、Ⅱ是小肠,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吸收后进入血浆,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尿量减少,C错误;‎ D、Ⅳ是皮肤,通过分泌汗液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 ‎ ‎18.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毛细淋巴管阻塞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考点】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 ‎ ‎19.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用于供能 B.机体在运动中经体温调节降低产热量以防止体温升高 C.运动员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球员的相互配合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调控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A正确;‎ B、在运动中经体温调节增加散热量以防止体温升高,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 ‎ ‎20.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考点】E1: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因此血糖含量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所以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B错误;‎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 D、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D正确.‎ 故选:B.‎ ‎ ‎ ‎2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考点】D5: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特点,确定知识范围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分析题图结合选项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解答】解:A、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图中传导途径只能是④→⑤→⑥,而不能是⑥→⑤→④.所以A描述错误.‎ B、肌肉受刺激后不由自主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应是①→②→③.所以B描述正确.‎ C、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图中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所以C描述正确.‎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A.‎ ‎ ‎ ‎2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③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考点】D8: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解答】解:A、①是突触小泡,其内容物神经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上Na+通道打开,对Na+通透性增大,A错误;‎ B、③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B错误;‎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使神经递质释放,其方式为胞吐,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特异性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的膜外,D错误.‎ 故选:C.‎ ‎ ‎ ‎23.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脑干中的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下降;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A错误;‎ B、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 C、如果X是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呼吸作用增强,CO2作为化学物质参与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最终使呼吸作用增强,C正确;‎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D正确.‎ 故选:A.‎ ‎ ‎ ‎24.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效应T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A错误;‎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正确;‎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耐药突变的细菌,C错误;‎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再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 ‎ ‎25.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物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 B.若上图表示免疫调节过程,则Ⅱ细胞可能是B细胞 C.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使Ⅱ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则可能是由饥饿引起的 D.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Ⅰ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Ⅱ,与细胞Ⅱ上的相应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E物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若上图表示免疫调节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增强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则Ⅱ细胞可能是B细胞,B正确;‎ C、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使Ⅱ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则可能是由血糖升高引起的,C错误;‎ D、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 ‎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 B.顶端优势的产生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C.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成熟 D.脱落酸不只存在于衰老的植株体内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株长高,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促进插条生根等作用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脱落酸在将要衰老、脱落的器官中分布较多.‎ ‎【解答】解:A、赤霉素促进细胞生长,但不促进细胞增殖,A错误;‎ B、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脱落酸在将要衰老、脱落的器官中分布较多,幼嫩植株、衰老的植株中都含有,D正确.‎ 故选:D.‎ ‎ ‎ ‎2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考点】C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设计实验满足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故选:C.‎ ‎ ‎ ‎28.不同处理对某种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处理 结果 完整植株 雌、雄株各占一半 去部分叶 雄株占多数 去部分叶+施用细胞分裂素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根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根+施用赤霉素 雄株占多数 A.叶产生了能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 B.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赤霉素则雄株数量增多 C.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细胞分裂素则雌株数量增多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同的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雄株的数量增多而雌株数减少;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 ‎【解答】解:A、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A正确;‎ B、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赤霉素则雄株数量增多,B正确;‎ C、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细胞分裂素则雌株数量增多,C正确;‎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D错误. ‎ 故选:D.‎ ‎ ‎ ‎29.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种群 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考点】F1:种群的特征;F2: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分析题图:该地区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年中数量波动较大,呈现单峰型,高峰在卵期,低谷在成虫期,但是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但是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 ‎【解答】解:A、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种群,A正确;‎ B、分图可知,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但是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B正确;‎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第二年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C正确;‎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不能体现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 ‎ ‎30.如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若环境条件不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考点】F1:种群的特征.‎ ‎【分析】1、根据左图分析可知,N1和N2为竞争关系,N1竞争能力强,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果时间足够长,可以使N2生物灭绝.‎ ‎2、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如右图所示,两种生物的数量往往都处于波动状态,不出现竞争排除.‎ ‎【解答】解:A、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发生竞争排除现象的几率较小,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从图中可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A错误;‎ B、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1与N2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结果,B错误;‎ C、从图中可知,N1和N2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当环境条件稳定时,N1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N2若不改变生态位,则势必被N1排挤掉,C错误;‎ D、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有较多的竞争排除现象,D正确.‎ 故选:D.‎ ‎ ‎ ‎31.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由于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的年龄组成有可能发生改变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引入天敌后,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种群的数量,而非指某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解答】‎ 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 C、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 D、由于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的年龄组成有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 ‎ ‎3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构成第一营养级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考点】F1:种群的特征;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解答】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正确;‎ 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故选:A.‎ ‎ ‎ ‎33.鸡嗉子榕仅仅依赖于鸡嗉子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某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隐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4﹣甲基苯甲醚对榕小蜂来说是一种化学信息 C.鸡嗉子榕开花季节,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考点】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F7:种间关系.‎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并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两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解答】解:A、榕树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是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鸡嗉子榕的瘾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故属于化学信息,其依靠化学信息吸引鸡嗉子榕小蜂,B正确;‎ C、榕树开花季节,鸡嗉子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 D、两者之间的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 ‎ ‎34.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篷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灌木丛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农田弃耕5~10年后,群落演替至少发展到了灌木阶段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考点】F6:群落的演替.‎ ‎【分析】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错误;‎ B、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 C、由题表可知,农田弃耕5~10年后,群落演替至少发展到了灌木阶段,C正确;‎ D、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 故选:A.‎ ‎ ‎ ‎3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本题是对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的考查,先分析题图通过题图梳理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由题图可知,同化量是进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其他如未获取量、未食入量、未同化量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题图中有机物的积累;然后结合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与变温动物相比,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多,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④/③一般低于变温动动物,A错误;‎ B、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该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不是同化量与获取量的比值,B错误;‎ C、圈养动物生长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同化量的提高,即③/②值的提高,C正确;‎ D、植物中含有很多哺乳动物不能利用的物质,因此食草哺乳动物利用植物性食物的利用率低,动物中含有不能被哺乳动物利用的物质很少,因此食肉哺乳动物对肉食性食物的利用率高,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D错误.‎ 故选:C.‎ ‎ ‎ ‎3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乙1→乙2…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丙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为腐生或寄生 D.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 ‎【解答】解:A、甲是生产者,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呼吸作用而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消费者,乙1→乙2→…表示消费者,缺少生产者,B错误;‎ C、丙是分解者,丙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为腐生,而寄生生活的生物属于消费者,C错误;‎ D、甲同化的总能量就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同化的总能量还包括其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及残枝败叶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 ‎ ‎37.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4个不同地点,由上到下依次标记为1、2、3,4并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解答】解:A、地点3溶氧量最少,说明污染最严重,A正确;‎ B、水中溶氧量从地点2减少,说明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B正确;‎ C、地点3溶解氧减少主要是由于水中有机物较多,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增多引起的,C错误;‎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 ‎ ‎38.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若大量捕杀青蛙,则鼠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C.微生物分解秸秆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农作物利用 D.该模式主要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UB: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其中水稻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昆虫、青蛙、蛇和鼠属于消费者.秸秆可作为饲料饲养家禽,可配置培养基培育食用菌,也可以进行沼气发酵形成沼气,用于生产实践.‎ ‎【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若大量捕杀青蛙,蛇捕食老鼠的数量增多,则鼠的数量呈下降趋势,B正确;‎ C、微生物分解秸秆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农作物利用,C正确;‎ D、该模式主要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 ‎ ‎39.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 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 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 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 ‎【考点】F6:群落的演替;G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的题目,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做出判断.关键理论是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种群密度最大的是d,但不一定营养级最低,如食物链:树→虫→鸟,虫的种群密度远远大于树,A错误;‎ 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则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顺序为a→b→c→d,B正确;‎ C、若Y表示生物所含能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最少,a可能位于最高营养级,则可能有食物链d→c→b→a,但四个种群不一定构成食物链,C错误;‎ D、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D错误.‎ 故选:B.‎ ‎ ‎ ‎40.“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U9: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1、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2、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细菌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细菌将铵盐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解答】解: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 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青蛙的繁殖也有环境阻力,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B错误;‎ 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C正确;‎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 ‎41.图l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表示密闭适宜温度条件下,光照、CO2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生理活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过程①~⑤中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有 ①③ ,物质A是 ATP和[H] .‎ ‎(2)图2中t2→t3段,限制氧气产生速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光照强度 ,t5时刻叶绿体中C5的合成速率将 不变 .‎ ‎(3)铜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之一,当土壤中铜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植物由于铜中毒而引起缺铁,出现失绿症.为初步验证上述结论,应设置完全培养液(A组)、 添加过量铜 培养液(B组)、 缺铁  培养液(C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同种植物,一定时间后取等量叶片检测色素含量.若 B和C 组色素含量明显偏少,则上述结论正确.‎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图甲,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H]和ATP,B表示ADP和Pi,C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H],F表示丙酮酸.‎ 分析图乙,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解答】解:(1)据图甲分析,A表示[H]和ATP,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中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2)图2中t2→t3段,光照不充足,限制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产生速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t5时刻,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五碳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增加,C5的消耗速率增多,但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短时间内不变,导致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3)根据题意,实验应该分为对照组A,B组为添加过量铜的完全培养液,C组为缺铁培养液 (顺序可颠倒),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同种植物,一定时间后取等量叶片检测色素含量.如果B组和C组色素含量相近且少于A组,则上述结论正确;否则,上述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 ‎(1)①③ATP和[H]‎ ‎(2)光照强度 不变 ‎(3)添加过量铜 缺铁(顺序可颠倒) B和C ‎ ‎ ‎42.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图:‎ ‎(1)灰体和黑体性状的遗传遵循 分离 定律.根据上述实验 二 可以推断短刚毛和长刚毛的显隐关系.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 eeBb 或 EeBb .若实验一为测交实验,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 eeBb .‎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 48% .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 60% .‎ ‎【考点】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分析实验二:乙丙杂交,后代灰体长刚毛:灰体短刚毛:黑檀体长刚毛:黑檀体短刚毛=1:3:1:3=(1灰体:1黑檀体)(3短刚毛:1长刚毛),因此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乙丙的基因型是EeBb和eeBb.‎ ‎【解答】解:(1)灰体和黑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遵循分离定律;实验二中,杂交后代的短刚毛:长刚毛=3:1,说明短刚毛对长刚毛是显性性状;由分析可知,乙和丙的基因型是EeBb和eeBb,如果乙的基因型是EeBb,则丙的基因型是eeBb,如果乙的基因型是eeBb,丙的基因型则为EeBb;实验一为测交实验,则甲乙的基因型应该是EeBb、eebb,因此乙的基因型为EeBb,则丙的基因型是eeBb.‎ ‎(2)由分析可知,实验二亲本基因型是EeBb×eeBb,子代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EeBb+eeBb=,与亲本不同的概率是1﹣=.‎ ‎(3)由于黑檀体果蝇是隐性性状,子一代中黑檀体果蝇的比例是ee=1600÷=16%,则亲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e=40%,E=60%,因此子一代Ee的比例是2×60%×40%=48%;又知亲代果蝇都是纯合子,因此亲代果蝇EE=60%,ee=40%.‎ 故答案为:‎ ‎((1)基因分离 二 EeBb eeBb eeBb ‎(2)‎ ‎(3)48% 60%‎ ‎ ‎ ‎43.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最终促进腺体A 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几乎全身细胞 .‎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 下丘脑渗透压 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合成分泌相关激素,调节水盐平衡.‎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最终使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4)某种糖尿病由胰岛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从遗传上看,该病是 多基因遗传病 病.同时发现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则从免疫角度来看,这是一种 自身免疫 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 免疫导致的.‎ ‎(5)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该过程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大脑皮层 .‎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腺体A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升高,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则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5)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故答案为:‎ ‎(1)几乎全身细胞 ‎(2)下丘脑渗透压 ‎(3)神经﹣体液 ‎(4)多基因遗传病 自身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 ‎(5)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 ‎ ‎ ‎44.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引起茎向光生长的内因是 生长素分布不均(或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 ‎ ‎.经研究发现根的背光生长的原因也是如此.现已测得图1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请在坐标曲线上标出A、B、C、D对应的位点. ‎ ‎  ‎ ‎(2)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的 色氨酸 这一物质转化而来,在韧皮部的运输方式是 非极性运输 .‎ ‎(3)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有人认为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假设: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如图2所示的处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人认为要验证推测,必须对丙组进行修改,并在图3的1、2位置应分别放置 含脱落酸的琼脂块 和 空白琼脂块 .‎ ‎②将乙组和修改后的丙组进行比较,若一定时间后, 丙组叶片脱落数量明显多于乙组 ,则推测正确.‎ ‎③若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组落叶数量基本相等,则可以说明 棉花顶芽的确会产生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功能 .‎ ‎【考点】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根的生长具有背光性,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因此图中B>A、C>D.‎ 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C侧生长素浓度高,对根生长起抑制作用,而D侧浓度低反而促进根的生长,因此根具有背光性;‎ 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B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A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因此茎弯向光源生长.‎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其中脱落酸、乙烯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生长.‎ ‎【解答】解:(1)引起茎向光生长的内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或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由图1可知,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A、B都促进茎的生长,C侧生长素浓度大于D侧生长素浓度且D侧促进根的生长,C侧抑制根的生长,所以A、B、C、D在图中的位置具体见答案.‎ ‎(2)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的色氨酸这一物质转化而来,在韧皮部的运输方式是非极性运输.‎ ‎(3)①由于本实验中的乙、丙两组中的1号位置分别含有脱落酸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而乙组中的2号位置都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因而不足以验证变量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因此必须对丙组进行修改,即在图3的1、2位置放置含脱落酸的琼脂块和空白琼脂块,形成以生长素的变量的实验.‎ ‎②将乙组与修改后的丙组进行比较,如果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则在一定时间后,两组叶片脱落数量相比,修改后的丙组落叶明显多于乙组.‎ ‎③若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组落叶数量基本相等,则可以说明棉花顶芽的确会产生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功能.‎ 故答案为:‎ ‎(1)生长素分布不均(或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 如图 ‎(2)色氨酸 非极性运输 ‎(3)①含脱落酸的琼脂块 空白琼脂块 ‎②丙组叶片脱落数量明显多于乙组 ‎③棉花顶芽的确会产生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功能 ‎ ‎ ‎45.硫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图1是生物圈硫循环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雾霾天气,雾霾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与汽车尾气成分相近.从物质循环的层面看,雾霾的主要原因是硫循环失衡,如图1.如何缓解S循环失衡成为中国目前比较紧迫的问题,请你给出两种种合理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过量燃烧 、 大量种植可吸收SO2的植物 .‎ ‎(2)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蛇的食物来自鼠,来自蛙.则理论上,蛇每增加1kg重量,至少消耗植物 35 kg.蛙的视觉对飞行中的昆虫更敏感,蛙捕食飞虫利用的主要信息属于 物理 信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域外物种微甘菊进入该地区并快速增长,则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将会 降低 .‎ ‎(3)某同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图2生态系统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得到的结果为:N只/km2.鼠记忆力较强,同种方法被二次捕获的概率减小,由此推断,该同学的调查结果与真实值相比 偏大 (填偏大、相等、偏小)图3是该同学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计录的该种鼠的年龄分布图(注:图形面积表示个体总数),由此图推测该时间该地该鼠的种群年龄组成属于 衰退 型.‎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结合图1所示的生物圈硫循环示意图,硫循环失衡是因为生物群落向大气中排放的含S化合物量远超过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量,因雾霾的成分与汽车尾气成分相近,可知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短期内大量S进入大气中.缓解S失衡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种植吸收SO2的植物,促进SO2‎ 的吸收过程等方法,后者属于群落层面;消耗植物量最少,用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故引入食虫鸟,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增强;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的很多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使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图3所示老龄个体比幼龄个体数量多,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解答】解:(1)结合图1所示的生物圈硫循环示意图,硫循环失衡是因为生物群落向大气中排放的含S化合物量远超过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量,因雾霾的成分与汽车尾气成分相近,可知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短期内大量S进入大气中.缓解S失衡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种植吸收SO2的植物,促进SO2的吸收过程等方法,后者属于群落层面.‎ ‎(2)消耗植物量最少,用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在食物链:植物→鼠→蛇中,蛇增加1kg重量,最少消耗植物量为: =22.5(kg);在食物链:植物→昆虫→蛙→蛇中,蛇增加1kg重量,最少消耗植物量为: =12.5(kg),消耗植物量共35kg.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故引入食虫鸟,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增强.蛙的视觉对飞行中的昆虫更敏感,这是通过光在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的很多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使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 ‎(3)假设用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作以标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数量,c代表第二次捕获量,则:N=a×,b的值减小,可推知N的值比真实值偏大.图3所示老龄个体比幼龄个体数量多,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 ‎(1)减少化石燃料过量燃烧大量种植可吸收SO2的植物 ‎(2)35 物理 降低 ‎(3)偏大 衰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