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0 KB
  • 2021-09-18 发布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 ‎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解旋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的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3.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毛细淋巴管阻塞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4.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事(  )‎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7.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D.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9.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10.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身体越健康 ‎1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12.如图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各种处理(图中锡箔套、锡箔帽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其中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13.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14.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5.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A.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生长具有向重力性,茎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 D.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17.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18.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19.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0.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2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可以是消费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2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2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4.如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A≥B+C+D ‎25.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26.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27.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 ‎28.如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kj的能量,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  )‎ A.2.84×108kJ B.2.38×108kJ C.1.41×109kJ D.3.05×108kJ ‎2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40分)‎ ‎31.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多种酶类的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如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的过程是  免疫,其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物质B是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图中的细胞   (填序号)‎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  .‎ ‎(3)分析图乙,α银环蛇毒是一种  性毒液.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  ,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α银环蛇毒能与  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4)免疫活性物质除图示外,还有  等.‎ ‎32.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即  浓度促进生长,  浓度抑制生长.‎ ‎(2)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  (填序号).‎ ‎(3)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  点左右(用字母表示).‎ ‎(4)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  .‎ ‎3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3)我国生态工作者对某草原进行调查时,将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面积cm2‎ ‎10×10‎ ‎20×20‎ ‎40×40‎ ‎80×80‎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物种数量 ‎3‎ ‎5‎ ‎6‎ ‎9‎ ‎11‎ ‎13‎ ‎13‎ ‎13‎ ‎13‎ ‎13‎ ‎①据图分析,最佳取样面积是  .‎ ‎②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种群密度为  .‎ ‎34.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只表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  .‎ ‎(2)蛇属于  消费者,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 ‎(3)蛇和鹰的关系是  .‎ ‎(4)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  .‎ ‎(5)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其中A为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  (高于、低于)前两者.‎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解旋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摬也就是细胞内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解答】解:A、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 故选:A.‎ ‎ ‎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的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①⑤共同组成体液,‎ ‎【解答】解:根据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 故选:D.‎ ‎ ‎ ‎3.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毛细淋巴管阻塞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 ‎ ‎4.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管,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体循环中,氧气浓度动脉端大于静脉端,若②为肝脏细胞,该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A正确;‎ B、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即图中的②,B错误;‎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题图中的⑤④,C错误;‎ D、③④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④,D错误.‎ 故选:A.‎ ‎ ‎ ‎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事(  )‎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液成分稳定时,内环境不一定处于稳态,因此可能会发生疾病,A错误;‎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的温度、PH相对稳定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 ‎ ‎6.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正确;‎ B、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 ‎ ‎7.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 ‎【解答】解:A、在突触小体a中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转变,信息的传递需要能量,A正确;‎ B、①中的内容物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B错误;‎ C、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区会变成动作电位,为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C正确;‎ D、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D正确;‎ 故选:B.‎ ‎ ‎ ‎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D.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 B、图中②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B正确;‎ C、③处于传出神经上,①处于传入神经上,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C正确;‎ D、③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错误.‎ 故选:D.‎ ‎ ‎ ‎9.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 因此可以确定,图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A错误;‎ B、图中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 C、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D正确.‎ 故选:A.‎ ‎ ‎ ‎10.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身体越健康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过敏反应时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A错误;‎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B错误;‎ C、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这两种疾病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C正确;‎ D、人体免疫功能太强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C.‎ ‎ ‎ ‎1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 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 ‎ ‎12.如图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各种处理(图中锡箔套、锡箔帽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其中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图甲: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甲的胚芽鞘尖端,甲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甲直立生长;‎ 图乙: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丙: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所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能横向运输,因而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丁: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丁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丁只能直立生长.‎ 所以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乙和丙.‎ 故选:B.‎ ‎ ‎ ‎13.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解答】解:A、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 C、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正确.‎ 故选:D.‎ ‎ ‎ ‎14.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符合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特点;在缺氧的条件,使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大量能量,会严重阻碍该物质的运输,说明该物质的运输需要能量,即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膜运输.‎ ‎【解答】解:A、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运输,A错误;‎ 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C、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的协助,并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C正确;‎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密集区向稀少区的扩散,D错误.‎ 故选:C.‎ ‎ ‎ ‎15.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A.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生长具有向重力性,茎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 D.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得多,背地侧分布的少,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对于茎,近地侧生长素多,促进作用强,长得快,背地侧生长素少,促进作用弱,长得慢,所以背地生长.‎ ‎【解答】解:A、根尖和茎尖确实可以产生生长素,但是题目的图中所示实验不能得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这个结论,A错误;‎ B、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根向下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茎向上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C正确;‎ D、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 ‎ ‎1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解答】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稻田中水稻属于同一个种群,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 ‎ ‎17.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解答】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 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A.‎ ‎ ‎ ‎18.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前一条表示“J”型曲线,后一条表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被淘汰的个体;图乙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 D、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种群增长率不变,而曲线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呈现S型,D正确.‎ 故选:A.‎ ‎ ‎ ‎19.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误.‎ 故选:B.‎ ‎ ‎ ‎20.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同一草原的羊和牛;‎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故选:A.‎ ‎ ‎ ‎2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可以是消费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解答】解:①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如硫细菌就为生产者,①错误;‎ ‎②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 ‎③只有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才是生产者,因为它们是自养生物,③错误;‎ ‎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 ‎⑤动物异养型生物,多数是消费者,但有些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为异养型生物,但不是消费者,而是分解者,所以异养型生物可以是消费者但不一定都是消费者,⑤正确;‎ 故选:D.‎ ‎ ‎ ‎2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看家狗外出时撒的尿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D.‎ ‎ ‎ ‎2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戊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解答】解: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A错误;‎ B、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 D、引入外来物种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D错误.‎ 故选:C.‎ ‎ ‎ ‎24.如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A≥B+C+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是不能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 ‎【解答】解:A、据图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所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B正确;‎ C、已知A为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 D、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3个去向:流入下一营养级(最后一个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所以图中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的能量之和,即A>B+C+D,D错误.‎ 故选:D.‎ ‎ ‎ ‎25.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解答】解: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错误;‎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 ‎ ‎26.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B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C和D均为消费者.‎ ‎【解答】解:A、B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光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B正确;‎ C、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 D、E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故选:D.‎ ‎ ‎ ‎27.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的信息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错误;‎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性激素为化学信息,故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 ‎ ‎28.如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kj的能量,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  )‎ A.2.84×108kJ B.2.38×108kJ C.1.41×109kJ D.3.05×108kJ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所有能量.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KJ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7.1×109KJ×20%=1.42×109KJ.又已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KJ,则C和D生物种群的总能量=1.42×109KJ﹣2.3×108KJ=1.19×109KJ.所以,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1.19×109KJ×20%=2.38×108KJ.‎ 故选:B.‎ ‎ ‎ ‎2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本题是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群落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内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解答】解:①种群密度受到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①正确;‎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②正确;‎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比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③错误;‎ ‎④北极苔原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较差,④错误.‎ 故选:A.‎ ‎ ‎ ‎30.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生态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图中①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②为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因此④为信息传递.‎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因此生态系统概念图中:①生态系统的结构;②生态系统的成分;③食物链和食物网;④表示信息传递.‎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40分)‎ ‎31.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多种酶类的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如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的过程是 体液 免疫,其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吞噬细胞 ,物质A是 淋巴因子 ,物质B是 抗体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图中的细胞 ②  (填序号)‎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3)分析图乙,α银环蛇毒是一种 神经 性毒液.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 正电位 ,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α银环蛇毒能与 乙酰胆碱受体 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4)免疫活性物质除图示外,还有 溶菌酶 等.‎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甲: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分析图乙: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⑥是突触小体.‎ ‎【解答】解:(1)图甲过程中有抗体产生,是体液免疫.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吞噬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 物质B是抗体.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图中的②T细胞.‎ ‎(2)产生恐惧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说明有神经调节的参与;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含量增加,说明有体液调节的参与,故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图乙⑥是突触小体,当兴奋传到⑥时,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内是正电位.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可见α银环蛇毒是一种神经性毒液.‎ ‎(4)免疫活性物质除图示外,还有溶菌酶等.‎ 故答案为:‎ ‎(1)体液 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抗体 ②‎ ‎(2)神经﹣体液调节 ‎(3)神经 正电位 乙酰胆碱受体 ‎(4)溶菌酶 ‎ ‎ ‎32.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即 低 浓度促进生长, 高 浓度抑制生长.‎ ‎(2)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 ② (填序号).‎ ‎(3)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 D 点左右(用字母表示).‎ ‎(4)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 促进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是高浓度抑制其生长;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仍促进生长,生长素的浓度要求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①对生长素敏感,是双子叶植物,②对生长素较不敏感,是单子叶植物.‎ ‎【解答】解:(1)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生长素类似,都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2)由题意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由此可以推出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①对生长素敏感,是双子叶植物,②对生长素较不敏感,是单子叶植物.‎ ‎(3)分析题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有效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且对单子叶植物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D点左右.‎ ‎(4)由图可知,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和曲线②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都是促进.‎ 故答案为:‎ ‎(1)两重性 低 高  ‎ ‎(2)②‎ ‎(3)D ‎ ‎(4)促进 ‎ ‎ ‎3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8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200尾 .‎ ‎(3)我国生态工作者对某草原进行调查时,将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面积cm2‎ ‎10×10‎ ‎20×20‎ ‎40×40‎ ‎80×80‎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物种数量 ‎3‎ ‎5‎ ‎6‎ ‎9‎ ‎11‎ ‎13‎ ‎13‎ ‎13‎ ‎13‎ ‎13‎ ‎①据图分析,最佳取样面积是 100×100cm2 .‎ ‎②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种群密度为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通常采用样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其实验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和计算种群密度.‎ ‎2、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为最佳样方面积,且应采取随机取样方式.若选取5个合适的样方对该物种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N4、N5,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 (N1+N2+N3+N4+N5)÷5.‎ ‎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第二次捕获数量:第二次捕获并标志数量.‎ ‎【解答】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尾.‎ ‎(3)①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计数5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即.‎ 故答案为:‎ ‎(1)8‎ ‎(2)3200尾 ‎(3)①100×100cm2‎ ‎②‎ ‎ ‎ ‎34.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只表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 ‎(2)蛇属于 三级 消费者,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鹰 .‎ ‎(3)蛇和鹰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4)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 增加 .‎ ‎(5)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其中A为 蚱蜢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 高于 (高于、低于)前两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第一步:分析食物链或食物网,确定食物链的条数.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第二步:确定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 第三步:确定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 第四步:确定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增减.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图中鹰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即第四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3)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二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竞争关系.‎ ‎(4)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 ‎(5)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故答案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2)三级 鹰 ‎(3)捕食和竞争 ‎(4)增加 ‎(5)蚱蜢 高于 ‎ ‎ ‎2016年12月9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