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00 KB
  • 2021-09-18 发布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1、2章;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 卷I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下列关于各个中枢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 小脑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C. 大脑是控制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D.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 唾液腺、垂体、肠腺B.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 睾丸、汗腺、皮脂腺D. 卵巢、胃腺、肝脏 ‎3.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脏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的分解 C.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4.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泌物通过体液只能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B.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使靶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进行了信息交流 C.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激素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下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 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 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C. 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D. 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6.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B. 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 S点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的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D. S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 ‎7.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 神经B. 感受器C. 神经元D. 反射弧 ‎8.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9.消渴症有如下特征:“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溲而豪浊不止”。该病的发生与下列哪种腺体异常有关(  )‎ A. 甲状腺B. 胰岛C. 胸腺D. 肾上腺 ‎10.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μg/mL)如下表:‎ 据表分析: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依次是(  )‎ A. 甲状腺、垂体、睾丸B. 甲状腺、睾丸、垂体 C. 垂体、甲状腺、睾丸D. 睾丸、甲状腺、垂体 ‎11.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B. 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C.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D. 激素②能促进激素③的分泌,激素③能抑制激素②的分泌,所以说②③具有拮抗作用 ‎12.如图所示为有关腺体和激素对蛙发育过程的影响。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激素。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0天蝌蚪的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尚未成熟,后20天逐渐成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20天中①②③的含量都比较低,并在此期间都逐渐增加 B. 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早于38天发育成小型成蛙 C. 若蝌蚪切除了垂体后不能发育成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发育 D. 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减少 ‎13.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 (a、b、c代表激素)。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结构乙表示垂体 B. 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细胞是激素b的靶细胞 D. 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抑制甲分泌激素a ‎14.糖类是我们每天摄入量最多的有机物,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15.据图判断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图中所示的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B. 图中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顺序依次为:1→2→3→4→5‎ C. 当C处受损伤时,刺激B处,“5”处的肌肉不发生收缩现象 D. 在A处给予刺激使神经兴奋,“5”处的肌肉不发生收缩现象 ‎16.下列概念中,哪一项不能与其他概念并列(  )‎ 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 C. 血浆、淋巴、组织液 D. 内环境 ‎17.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血浆量增加B. 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D. 淋巴减少 ‎18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记忆的长短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 B.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C.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9.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 A. 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B. 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C.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 D. 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20.感冒后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 组织液B. 淋巴液 C. 血液 D. 细胞内液 ‎21.某人因意外事故头部受伤,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是不能口头表达。该病人大脑受伤的区域可能是(  )‎ A. 运动性语言中枢B. 书写性语言中枢C. 视觉性语言中枢D. 听觉性语言中枢 ‎22.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 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 ‎ 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组织液和淋巴 ②有氧呼吸酶、抗体、载体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⑥‎ ‎2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C. 内环境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均受下丘脑控制 D. 冬季暖气温度过高会影响人体内酶的活性,导致人体稳态失调 ‎2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26.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 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 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 ‎27.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毛细血管壁细胞、②红细胞、③血浆、④细胞内液、⑤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④缺氧时,③的pH降低,Na2CO3会参与调节③的pH值 B. 细胞①内的HPO浓度高于③ C. 细胞②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 D.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28.新华网2010年11月29日电:卫生部通报中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时指出,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  )‎ A. 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 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C. 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D. 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29.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 B. 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HIV C. 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 D. 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30.如图表示病毒HIV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试问在潜伏期时要如何采样与检测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 A. 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B. 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C.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D.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3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清除感冒病毒只需通过非特异性免疫 B. 艾滋病病人的免疫系统受损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C. 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 过敏原首次侵入人体即引起过敏反应 ‎32.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②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③②①①‎ ‎33.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免疫失调的是(  )‎ A. 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 B. 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 C. 移植的器官被细胞免疫排斥 D. 过敏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4.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 免疫缺陷病、痉挛C. 免疫缺陷病、肌无力D. 过敏反应、痉挛 ‎35.参与过敏反应的是(  )‎ A. 抗体B. T细胞C. 效应T细胞D. 干扰素 ‎36.器官移植过程中的排异反应,主要是通过什么细胞引起的(  )‎ 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巨噬细胞D. 白细胞 ‎37.免疫是人体健康的“守护神”,计划免疫是人体获得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疫苗进入人体后,人体识别疫苗主要是识别疫苗的抗原 B. 疫苗进入人体后成为抗原,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才能呈递给B淋巴细胞识别 C. 抗原呈递和识别过程的结构基础主要是糖被 D. 疫苗进入人体后就不会再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38.目前,我国使用H1N1流感疫苗预防甲型H1N1流感。这种疫苗注射到健康人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B. 特异性免疫,产生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抗原D. 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 ‎39.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Ⅳ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是Ⅰ、Ⅳ B. 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 C. 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旺盛,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 D. 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坏死,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40.恶性肿瘤中不仅有癌细胞,还有一群免疫系统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这种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群免疫系统细胞主要为B淋巴细胞 B. 癌变细胞的产生与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功能有关 C. 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越高患癌症的概率越高 D. 维生素D会影响肿瘤变大或扩散的速度 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 ‎41.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 ‎(1)人体正常的血糖浓度为____________。‎ ‎(2)刺激X是____________,胰岛A细胞接受该刺激后分泌的激素为____________,该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可促进____________ 而使血糖浓度____________(升高/降低)。‎ ‎(3)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是____________(神经/体液)调节。‎ ‎(4)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受体能特异性识别激素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的功能。‎ ‎4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 ℃的外界环境中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3.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是:‎ 此时出汗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_____,促使____________分泌________增加,经_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____________,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A的调节效应是____________A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叫____________调节。‎ ‎44.如图表示人体免疫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 ‎(2)图中的d是________,它能够跟________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细胞。‎ ‎(4)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系统协调配合的结果。‎ 生物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下丘脑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2.【答案】B ‎【解析】唾液腺和肠腺都是与外界相通的腺体,产生的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内,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A错误;肾上腺、甲状腺、胰岛分泌的相应的激素都直接弥散到血浆中,因此是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B正确;睾丸、汗腺、皮脂腺都是与外界相通的腺体,分泌物都不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C错误;胃腺、肝脏产生的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没有进入内环境,D错误。‎ ‎3.【答案】A ‎【解析】血糖可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原,当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可分解成血糖,所以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A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B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C错误;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D错误。‎ ‎4.【答案】B ‎【解析】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通过体液能运输到身体每个部位,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A错;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内分泌细胞通过激素与靶细胞进行了信息交流,B正确;生物催化作用是酶的功能,激素没有此功能,C错;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若长时间结合,会降低调节的灵敏性,D错。‎ ‎5.【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需要做;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不需要做;a处为突触间隙,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需要做;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需要做。‎ ‎6.【答案】B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进行双向传导的,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B错误;S点受到刺激后,膜外Na+大量内流,使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C正确;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 ‎7.【答案】C ‎【解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C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需要依赖反射弧,故D错误。感受器是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故B错误。神经是神经元的纤维,故A错误。‎ ‎8.【答案】A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随血液运输到胰腺,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9.【答案】B ‎【解析】从所列举的症状来看,应该为糖尿病症状,而糖尿病是因为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受损所致。‎ ‎10.【答案】A ‎【解析】甲没有作任何处理,因此甲体内的各种激素水平处于正常值状态。分析其它几只狗体内的激素水平,可知:乙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丙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丁雄性激素分泌不足,联系各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就可以知道它们各切除了什么器官。‎ ‎11.【答案】C ‎【解析】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合成和分泌,不能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A错;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量均增加,水分通过皮肤蒸发散失减少,尿量增加,④是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B错;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即图中的①②,也有反馈调节即图中的③,C正确;②③不具有拮抗作用,D错。‎ ‎12.【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由题干可知,前20天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各自分泌的激素较少,由图示知,6~20天内蝌蚪形态发生改变,即蝌蚪在不断发育,所以①②③的分泌量都逐渐增加,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下丘脑、垂体的调控,前20天蝌蚪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故碘增加不能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增加,因此不能使蝌蚪提前发育成小型成蛙,故B错误;由图示知,②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发育,故C错误;切除垂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但由于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加,故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结构乙表示垂体,A正确;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是激素b的靶细胞,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14.【答案】A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肌糖原不分解,能促进③;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它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分解、利用、储存葡萄糖,即④、⑤、⑥、⑦过程,同时抑制②、③过程。‎ ‎15.【答案】【答案】D ‎【解析】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A正确;图中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顺序依次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B正确;当C突触处受损伤时,刺激B传入神经处,兴奋不能达到效应器,“5”处的肌肉不发生收缩现象,C正确;在A传出神经处给予刺激使神经兴奋,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5”处的肌肉发生收缩现象,D错误。‎ ‎16.【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也称为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即A、C、D三个选项是相同的概念,而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 ‎17.【答案】C ‎【解析】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18.【答案】A ‎【解析】记忆的长短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无关,而是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9.【答案】C ‎【解析】‎ 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导致尿量减少,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药物或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20.【答案】D ‎【解析】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A正确;图中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顺序依次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B正确;当C突触处受损伤时,刺激B传入神经处,兴奋不能达到效应器,“5”处的肌肉不发生收缩现象,C正确;在A传出神经处给予刺激使神经兴奋,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5”处的肌肉发生收缩现象,D错误。‎ ‎21.【答案】A ‎【解析】患者不能口头表达,说明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A正确;患者只是不能口头表达,并非不能书写,故书写性言语区(W区)正常,B错误;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视觉性言语区(V区)正常,C错误;患者能听懂别人说话,说明听觉性言语区(H区)正常,D错误。‎ ‎22.【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23.【答案】C ‎【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①正确;有氧呼吸酶存在细胞内,载体存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②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存在细胞外液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可以存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⑤错误;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⑥错误。‎ ‎24.【答案】C ‎【解析】‎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B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起重要作用,下丘脑中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及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引起下丘脑的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对水盐平衡进行调节,C正确;冬季暖气温度过高,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另外,温度较高微生物繁殖快,空气不流通造成室内细菌数量增加等,导致稳态失衡易患“暖气病”,并不是由于温度过高影响酶活性引起的,D错误。‎ ‎25.【答案】D ‎【解析】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26.【答案】D ‎【解析】细胞内液中蛋白质和K+含量比细胞外液高, A正确;①与②相比,①中蛋白质含量高,故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时,会造成组织水肿, B正确;②与③成分的差异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C正确;肝细胞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场所为线粒体中,扩散到血浆中需要穿过线粒体膜、肝细胞膜、毛细血管壁,共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 D错误。‎ ‎27.【答案】B ‎【解析】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H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内的HPO浓度高于血浆,B正确;细胞②为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⑤中含有少量小分子的蛋白质,D错误。‎ ‎28.【答案】B ‎【解析】艾滋病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传播。‎ ‎29.【答案】B ‎【解析】艾滋病传染性极强,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 ‎30.【答案】D ‎【解析】HIV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采取可以直接测定其存在。‎ ‎31.【答案】B ‎【解析】‎ 人体清除流感病毒还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参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导致自身免疫能力低下,难以及时清除体内癌变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最终被抗体消灭。过敏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引起过敏反应。‎ ‎32.【答案】B ‎【解析】(1)为过敏反应;(2)为免疫缺陷病;(3)与(4)机理相同,当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在攻击病原体时,误将自身成分当作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引起某些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5)为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的正常免疫。‎ ‎33.【答案】D ‎【解析】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过敏原。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和移植的器官被细胞免疫排斥都属于正常的免疫调节过程,D选项属于过敏反应,故选D。‎ ‎34.【答案】A ‎【解析】病人血液中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能够消灭乙酰胆碱受体,使得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这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所以兴奋无法传递到突触后膜,效应器无法兴奋,表现出肌无力。‎ ‎35.【答案】A ‎【解析】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则吸附有抗体的细胞释放组织胺,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36.【答案】B ‎【解析】器官移植过程中的排异反应,主要是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攻击移植器官所致。‎ ‎3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非特异性免疫由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始终存在,疫苗进入人体后同样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D错。‎ ‎38.【答案】D ‎【解析】疫苗注射到健康人体内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 ‎39.【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过程Ⅰ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Ⅱ表示细胞衰老,过程Ⅲ、Ⅳ表示细胞癌变,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全能性是指发育成完整个体,而浆细胞、干细胞不是完整个体,故B错误;癌细胞代谢旺盛,完成DNA复制和基因表达旺盛,因此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高,故C正确;衰老、损伤的细胞被效应T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故D错误。‎ ‎40.【答案】D ‎【解析】这群免疫系统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A错误;癌变细胞的产生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越高患癌症的概率越低,C错误;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故会影响肿瘤变大或扩散的速度,D正确。‎ ‎41.【答案】(1)0.8~1.2 g/L ‎(2)血糖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升高 ‎(3)神经 ‎(4)糖蛋白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解析】(1)人体正常的血糖浓度为0.8~1.2 g/L。(2)刺激X是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接受该刺激后分泌的激素为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3)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4)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受体能特异性识别激素,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2.【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出汗 ‎(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解析】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感受器为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的温度感受器,神经中枢为下丘脑,效应器为皮肤血管、肾上腺、甲状腺、骨骼肌、立毛肌、汗腺等。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出汗将变成散热的唯一方式。‎ ‎43.【答案】(1)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2)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垂体 肾小管和集合管 ‎(3)抑制 负反馈 ‎【解析】‎ ‎(1)据图分析:A表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B表示垂体。(2)高温环境中,出汗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渗透压平衡。(3)血浆渗透压下降后,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抑制。‎ ‎44.【答案】(1)体液 记忆细胞 ‎(2)抗体 抗原 ‎(3)T(T淋巴)‎ ‎(4)神经—体液—免疫(缺一不给分)‎ ‎【解析】(1)图中依赖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的过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c细胞产生抗体,表示效应B细胞,则b细胞的名称为记忆细胞。‎ ‎(2)图中的d是抗体,它能够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4)人体的稳态维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