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00 KB
- 2021-09-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模块考试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占人体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氧
B. 组成核糖和核苷酸化学元素完全相同
C. 组成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
D. P、S、K、Ca、Zn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详解】A、占人体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碳,A错误;
B、组成核糖的化学元素是C、H、O,组成核苷酸的化学元素是C、H、O、N、P,B错误;
C、组成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C正确;
D、Zn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功能,掌握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关于细胞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葡萄糖是组成淀粉和糖原的单体
C. 糖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2、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能
储藏脂类
脂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磷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结构脂类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磷脂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错误;
B、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葡萄糖是组成淀粉和糖原的单体,B正确;
C、糖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C正确;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类和脂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识记脂质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肉中的肌动蛋白结构不同,其原因不包括( )
A. 两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B. 组成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 组成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 两种蛋白质中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
(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
(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详解】A、两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组成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是结构不同的原因之一,B正确;
C、组成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是结构不同的原因之一,C正确;
D、两种蛋白质中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相同,都是C、H、O、N,D错误。
故选D。
【点睛】对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的识记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
B. 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 叶绿体和液泡都含有色素
D. 细胞质基质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基体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但不能合成水解酶,A错误;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如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B正确;
C、叶绿体和液泡都含有色素,C正确;
D、细胞质基质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是白居易的一首描写白菜的诗。研究表明,“霜打”后白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升高,冰点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现象是白菜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
B. 细胞内的结合水增多,抗寒能力增强
C. 细胞内的自由水增多,细胞代谢旺盛
D. 多糖水解成单糖,细胞液的浓度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霜打”后白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升高,冰点降低,抗寒抗冻能力增强,这是白菜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低温来临,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细胞内的结合水增多,增强其抗寒能力,B正确;
C、低温来临,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细胞内的自由水减少,细胞代谢减慢,C错误;
D、低温来临,细胞质、细胞液中的多糖降解为单糖以提高细胞液浓度,冰点降低,提高抗寒抗冻能力,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重点把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转化及其条件。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只能催化在细胞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B.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
C. 同一生物体内各种酶的催化反应的条件都相同
D. 酶通过提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只要条件适宜,酶能催化在细胞中、细胞外以及生物体外进行的化学反应,A
错误;
B、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酶会变性失活,B正确;
C、同一生物体内各种酶的催化反应的条件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不同,C错误;
D、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识记酶促反应的原理,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个选项。
7.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 B. 家兔的短毛与粗毛
C. 糯玉米的黄粒与圆粒 D. 豌豆的高茎与细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家兔的短毛与粗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糯玉米的黄粒与圆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豌豆的高茎与细茎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8.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可能发生的行为是( )
A. 联会 B. 交叉互换
C. 移向同一极 D. 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可联会形成四分体,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会移向同一极,C错误;
D、不管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都不可能发生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
A. 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
B.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C.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 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这是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
B、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这是验证实验结果,而不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
C、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即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C正确;
D、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的内容,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相对基础,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0.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一种在6月初开花,另一种在6月末开花,自然状况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 )
A. 共同进化 B. 地理隔离
C. 遗传变异 D. 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一种在6月初开花,另一种在6月末开花,自然状况下不能杂交,这属于生殖隔离。
故选D。
【点睛】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殖隔离的概念及三种情况。
1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 ATP的水解与放能反应有关
C. 细胞代谢加快时,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加快
D. 细胞中消耗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
2、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3、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详解】A、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
B、ATP的水解与吸能反应有关,B错误;
C、细胞代谢加快时,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加快,C正确;
D、细胞中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不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只要考生识记ATP的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
1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
B.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现蓝绿色
C. 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2、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由于解离液的作用,观察时细胞已失去活性,A错误;
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酒精与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B错误;
C、选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现象的优点是含有叶绿体,细胞的原生质层呈绿色,便于观察,C正确;
D、在绿叶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导致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进而导致层析时滤纸条上无色素带,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下图表示细胞呼吸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骨骼肌细胞中可以发生①②③过程
B. 缺氧条件下苹果果实细胞中可以发生①④过程
C. 乳酸菌无线粒体,但具有与①③过程有关的酶
D. ①②③④过程都能产生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②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③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④为酒精发酵的过程。
【详解】A、人体骨骼肌细胞中在有氧时可以发生①②过程,在缺氧时可以发生①③过程,A正确;
B、缺氧条件下苹果果实细胞中可以发生①④过程,即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
C、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细胞中只具有①③有关的酶,C正确;
D、③④过程不释放能量,不产生ATP,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场所和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差异
B. 衰老细胞会出现线粒体减少、酶活性降低的现象
C.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 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稳定性差异,A正确;
B、衰老细胞会出现线粒体减少、酶活性降低的现象,B正确;
C、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正确;
D、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逐渐降低,但没有丧失,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下列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DNA控制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B.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和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D.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的DNA控制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A错误;
B、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和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的放射性标记、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等知识;考生要特别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囊性纤维病是由于控制CFTR蛋白的基因异常引起的,该实例说明( )
A.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的性状
D. 基因和性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人类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3个碱基对,导致CFTR
蛋白缺少一个氨基酸进而使蛋白质结构改变,使人患有囊性纤维病。该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对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7.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磷酸基团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
B. 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
C. 每个DNA分子都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不同DNA分子中(A+T)/(C+G)的值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基团和两脱氧核糖相连,A错误;
B、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B正确;
C、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不同DNA分子中A+T/G+C的值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下列有关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
B. 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C. DNA的复制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D. 复制生成的两条子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和时间:
(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3)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A正确;
B、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次是线粒体、叶绿体,B正确;
C、DNA的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的催化,C正确;
D、DNA复制分别以两条链为模板,所以复制生成的两条子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互补,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条件、过程、产物等基础知识,明确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5号和9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C. 7号与8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5/12
D. 通过对该家系进行调查可以获得该病的发病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6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则6号基因型为aa,1号和2号基因型均为Aa,5号和7号基因型均为1/3AA、2/3Aa,3号患病,基因型为aa,8号和9号的基因型均为Aa。
【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B错误;
C、7号(1/3AA、2/3Aa)与8号(Aa)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3×1/4)×1/2=5/12,C正确;
D、通过对该家系进行调查可以获得该病的遗传方式,而获得该病的发病率是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中信息准确推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题干数据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2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B.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D. 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表现型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正确;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掌握密码子的简并性。
21.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非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C. 纯合子自交因基因重组会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D.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的随机组合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纯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C.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D.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
3、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每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B正确;
C、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则为二倍体,若由配子发育而成,则为单倍体,C错误;
D、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等相关知识,掌握基本概念,特别是单倍体的概念。
23.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 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插入易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有利于生物进化,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可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但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改变,C错误;
D、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插入易引起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选项。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B. 生物的定向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化石,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有性生殖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5.下列关于现代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B. 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C. 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的个体,从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A正确;
B、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错误;
C、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的个体,从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
D、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二、非选择题:
26.图1表示某哺乳动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中的细胞分裂图像,可以判断该生物的性别为_________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2)图1中的甲细胞中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1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2中曲线cd段的有_______。
(3)图2中曲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曲线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雌 (2). 乙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3). 4 (4). 乙和丙 (5). DNA的复制 (6). 着丝点分裂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2: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1)图1中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
(2)图1中的甲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图2中曲线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1细胞中乙和丙。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曲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曲线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在_________中加工和修饰后,再运输到细胞膜外。
(2)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含有_________。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非常相似,但功能差别较大,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帮助水分子从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方向跨膜运输,水分子的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的成分是________。
【答案】 (1). 内质网、高尔基体 (2). 脂质 (3).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4). 协助扩散 (5). 蛋白质(载体蛋白)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1)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加工和修饰后,再运输到细胞外。
(2)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含有脂质。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非常相似,但功能差别较大,由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原因是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帮助水分子从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方向跨膜运输,水分子的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的成分是蛋白质(载体蛋白)。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8.科研人员为探究土壤含水量、CO2浓度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在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的智能温室内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土壤含水量
CO2浓度净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1)
相对气孔开度(%)
水分利用效率
A
适宜
0.03
12
100
1.78
B
干旱
0.03
7.5
62
1.81
C
适宜
0.06
15
83
3.10
D
干旱
0.06
9.5
47
3.25
(1)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CO2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
(2)由表可知,与C组相比,限制B组番茄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D组与B组相比,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番茄的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__________来增强抗旱能力。
(3)干旱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结合表中数据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14CO2→14C3→(14CH2O) (3). 土壤含水量、二氧化碳浓度 (4). 水分利用效率(从1.81上升到3.25) (5). 相对气孔开度低,叶绿体获得的二氧化碳减少而影响暗反应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含水量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相对气孔开度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土壤含水量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1)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CO2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
(2)据表分析可知,与C组相比,B组与其不同之处为土壤含水量和二氧化碳浓度,所以限制B组番茄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土壤含水量(干旱)、二氧化碳浓度(0.03%);D组与B
组相比,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番茄的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1.81上升到3.25)来增强抗旱能力。
(3)由于干早条件下,相对气孔开度低,叶绿体获得的二氧化碳减少而影响暗反应,从而导致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探究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理解能力。
29.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研究发现,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能抑制BCL2基因控制的蛋白质的合成,下图为miRNA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__________,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
(2)与b过程相比,a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b过程合成的②、③等的序列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可知,miRNA抑制BCL2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核糖核苷酸 (3). T-A (4). 模板相同 (5). 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二是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分析题图:题图是miRNA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的关键过程,分析可知a过程表示转录,b过程表示翻译,①表示转录形成的信使RNA,②③表示翻译形成的多肽;MIR-15a
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可与BC12形成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详解】(1)a是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2)b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C-G,a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因此,与b过程相比,a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T-A;b过程合成的②、③等的序列相同,原因是模板相同。
(3)据图分析可知,miRNA调控BCL2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分析题图获取miRNA调控其他基因表达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30.果蝇的粗眼和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确定果蝇眼型的遗传方式,某小组用一只粗眼雌蝇与一只细眼雄蝇杂交,F1果蝇中♀粗眼∶♀细眼∶♂粗眼∶♂细眼为1∶1∶1∶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推测出控制粗眼基因和细眼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原因是__________。
(2)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
(3)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F1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探究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答案】 (1). 不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比值 (2). 粗眼 (3). 让多对子代粗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出现细眼果蝇;如果后代不出现细眼,则粗眼是隐性性状,细眼为显性性状;如果后代出现细眼果蝇,则粗眼是显性性状、细眼是隐性性状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是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性染色体的方法,常分析表现型是否与性别有关;常用的杂交组合是隐性雌和显性雄或者正交、反交实验。
【详解】(1)由子代表现型比例可知,♀粗眼:♀细眼:♂粗眼:♂细眼为1∶1∶1∶1,Aa×aa、XAXa×XaY都会出现该比值,即不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比值,因此不能测出控制粗眼基因和细眼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雄果蝇♂粗眼∶♂细眼为1∶1,由于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母本,因此母本含有粗眼基因和细眼基因,而表现为粗眼,因此粗眼对细眼是显性性状。
(3)如果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一代基因型是Aa、aa,让多对子代粗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如果后代不出现细眼,则粗眼为纯合体aa,细眼为显性性状,如果后代出现细眼果蝇,则粗眼是显性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果蝇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学会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的方法,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判断显隐性关系,并预期结果、获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