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MB
  • 2021-09-18 发布

【生物】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21 群落及其演替作业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21 群落及其演替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考点 考向 ‎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与类型 本专题包括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内容,其中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内容,需要2021年高考考生注意。已出现的全国高考试题中多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类型分析,涉及的核心素养要素有进化与适应观、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 ‎(1)构建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2)利用比较法记忆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生物种间关系 ‎2‎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真题探秘 基础篇 基础集训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考向1 群落的结构与类型 ‎1.(2020届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答案 C ‎2.(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44)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个体数量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C ‎3.(2018浙江4月选考,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 D 考向2 生物种间关系 ‎4.(2020届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27)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答案 B ‎5.(2020届河北张家口期初,23)热带雨林中常见“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乔木之上,依靠乔木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乔木缠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共生 C.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他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 D.乔木被大型藤本绞杀后及时分解,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 答案 B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考向 群落的演替 ‎1.(2020届河北邢台一模,23)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地衣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答案 B ‎2.(2020届福建三明高二期末,3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逐渐形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岛屿,成为旅游胜地后环境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初生演替发生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答案 C ‎3.(2018浙江11月选考,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答案 B 综合篇 综合集训 提升一 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 D ‎2.(2020届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32)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答案 D 提升二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 A.取样时轻轻拨开表层土上的落叶,在土壤2 cm深度处取样 B.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在体积分数为97%的酒精溶液中 C.采集的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D.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动物采用记名计算法取样 答案 C ‎2.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A 应用篇 应用集训 应用 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 ‎1.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 A ‎2.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示过程短 C.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答案 C ‎【五年高考】‎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2018海南单科,22,2分)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 B ‎2.(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 D ‎3.(2016海南单科,22,2分)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 D ‎4.(2015海南单科,22,2分)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 B ‎5.(2015浙江理综,5,6分)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 B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6.(2018江苏单科,13,2分)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D ‎7.(2015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8.(2019天津理综,7,10分)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   指标 样地   ‎ 土壤含水量 ‎(%)‎ 土壤全氮 ‎(g·kg-1)‎ 草本植物种数 ‎(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 ‎(只·样本-1)‎ 节肢动物 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禁牧草地 人工灌木林 人工乔木林 ‎0.26‎ ‎0.66‎ ‎0.77‎ ‎1.37‎ ‎0.09‎ ‎0.36‎ ‎0.42‎ ‎0.27‎ ‎1.1‎ ‎2.6‎ ‎2.8‎ ‎1.6‎ ‎3.1‎ ‎9.4‎ ‎7.4‎ ‎10.0‎ ‎0.6‎ ‎1.7‎ ‎0.8‎ ‎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          。 ‎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 ‎ 答案 (共10分)(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2)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 ‎9.(2017天津理综,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 ‎ 答案 (共12分)(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课标Ⅰ,6,6分)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2.(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3.(2013课标Ⅰ,5,6分)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 C ‎4.(2012课标,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5.(2012全国,3,6分)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 B ‎6.(2011全国,4,6分)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A ‎7.(2014课标Ⅰ,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8.(2013课标Ⅰ,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9.(2010课标,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 ‎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小的种群是    。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 答案 (1)竞争 (2)c 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 (5)400‎ ‎【三年模拟】‎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20届广东珠海摸底,17)下列有关种群及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密度大小 B.样方法可以精确测量种群密度 C.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弃耕的农田,若干年后一定会变成森林 答案 C ‎2.(2019广东中山期末,21)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本植物 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3.(2019湖北鄂州高二期末,2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B.M时甲、乙两种群的出生率相等 C.种群甲在A点时种内竞争激烈程度较低 D.若长期受某重金属污染,甲种群体内重金属浓度大于乙种群 答案 A ‎4.(2020届湖北武汉起点监测,27)北美奇瓦瓦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食大粒植物的种子,蚂蚁喜食小粒植物的种子。1974—1977年间连续研究两种动物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分析研究结果,不合理的是(  )‎ A.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 B.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 C.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 D.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 D ‎5.(2020届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26)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 ‎6.(2020届福建仙游一中月考二,14)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小麦原产西亚,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 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 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 D.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答案 B ‎7.(2019湘赣十四校一模,23)一块弃耕田经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杂草地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B.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研究该草地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 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人类的活动不能改变其演替的方向 答案 C ‎8.(2019广东深圳一模,2)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 B.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 C.草本植物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 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 答案 D ‎9.(2020届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23)在一块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顺序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如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 B.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 C.顶极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此后的演替过程与初生演替一定相同 D.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 答案 C ‎10.(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11)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该山区的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 C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1.(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10)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 C ‎12.(2020届重庆八中开学考,4)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后来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黏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 B.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C.0~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 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答案 ABD ‎13.(2020届山东青岛二中期中,25)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砍伐强度/%‎ 生物量/t·hm-2     ‎ 龄组/年 ‎24.0‎ ‎25.9‎ ‎38.6‎ ‎10‎ ‎13.24‎ ‎14.73‎ ‎15.64‎ ‎20‎ ‎72.54‎ ‎75.09‎ ‎81.08‎ ‎30‎ ‎161.87‎ ‎166.10‎ ‎171.12‎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C.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答案 AD 三、非选择题(共32分)‎ ‎14.(2020届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33)某生物兴趣小组围绕土壤生物类群开展了如下3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8分)‎ ‎(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          的习性,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小动物。依据土壤小动物的习性,该装置需要完善的地方是 。 ‎ ‎(2)该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此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他们的设计方案如下:将同一种树的落叶灭菌后均分成甲、乙两组,取某林地适量表层土壤均分成A、B两组,将甲、乙两组落叶装入两个相同网兜内并分别埋入A、B两组土壤中。土壤湿度、温度及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叶片的腐烂程度。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上述方案需要修正的是    。 ‎ ‎(3)要探究土壤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变化,该生物兴趣小组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酵母菌并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甲、乙、丙、丁4名同学各取10 mL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每人每天定时检测一次酵母菌数量,连续培养7天后,4名同学汇总数据。‎ ‎①实验中用         的方法来对酵母菌计数。 ‎ ‎②数据汇总后,根据     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 答案 (1)趋暗、趋湿、避高温 在漏斗上方添加一个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热光源) (2)土壤微生物的有无 对A、B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 (3)抽样检测 平均数据 ‎15.(2020届河北邯郸一模,31)遭到砍伐后的森林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科研人员对某森林的恢复群落和原始林(未受干扰)群落中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8分)‎ 植被类型生物量(g·m-2)群落 草本 灌木 乔木 A ‎55.0‎ ‎36.2‎ ‎3.8‎ B ‎10.9‎ ‎6.5‎ ‎1.6‎ 注: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1)调查时需要在两个群落中做到     取样,选取部分植物按照植物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表格中代表恢复群落的是     (填“A”或“B”)。 ‎ ‎(2)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   %,这是由于过度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     大幅度降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 ‎(3)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             ,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大型动物从被捕食动物处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      固定的能量。 ‎ 答案 (1)随机 B (2)20 自我调节能力 (3)(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生产者 ‎16.(2020届山东青岛期初,1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     演替,其原因主要是           。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           ,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 ‎(2)研究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     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 ‎(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   。 ‎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请说明理由:                。 ‎ ‎(5)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 答案 (1)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5)方案评价: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爆发),并且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方案二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2019福建福州一模,31)研究人员在调查某一沙地的植被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半灌木→多年生灌木。(8分)‎ ‎(1)该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    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研究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  。 ‎ ‎(2)该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请尝试解释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                                      。  ‎ ‎(3)研究者通过种植灌木进行沙漠治理,灌木固沙林形成后,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            ,经过分解者的        作用,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被的发育。 ‎ 答案 (1)水平 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 (2)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取较多水分 (3)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 分解(呼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