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MB
- 2021-09-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西安市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B. 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C. 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
D. 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
作是内环境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A 正确;
B、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B 正确;
C、mRNA 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 错误;
D、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由内环境运输,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 正确。
故选 C。
2.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 C0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C. 蛋白质、Na+和 C1-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D. 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
B、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氧气、C02、血浆蛋白、激素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B 正确;
- 2 -
C、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Na+和 C1-,C 正确;
D、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偏低导致的,D 正确。
故选 A。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包括三种液体,即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
B. 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
D. 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大
多数组织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而非血液,A 错误;人体的小肠上皮细
胞可以不通过内环境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营养物质,B 错误;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
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骨骼肌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C 错误;内
环境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随之改变,以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 正确。
故选 D。
4. 下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丁代表相应液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丁
B. 抗体、血红蛋白等属于丁的成分
C. 丙、丁的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
D. 若毛细淋巴管堵塞,则会引起乙增多,导致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 -
分析题图:图中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为淋巴,乙为细胞内液,丙为组织
液,丁为血浆。
【详解】A、在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乙(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 2/3,A 错误;
B、丁为血浆,血浆中不能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B 错误;
C、丙(组织液)、丁(血浆)的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C 正确;
D、若毛细淋巴管堵塞,则会引起丙(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5. 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人体细胞的细胞内液
B. ④中的少量蛋白质重回血浆至少需要穿过 4 层生物膜
C. ①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 5 层生物膜
D. 肌细胞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浆至少需要穿过 5 层生物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①是血浆;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人体的体液,A 错误;
B.④是淋巴,其中的少量蛋白质重回血浆直接回流即可,不需要跨膜,B 错误;
C.①为血浆,由于葡萄糖参与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故葡萄糖从血浆中进入组织细胞的
细胞质基质中至少需要穿过 3 层生物膜,C 错误;
D.肌细胞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浆至少需要穿过 5 层生物膜,依次为两层线粒体膜、
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细胞共 5 层,D 正确。
故选 D。
6. 分别向 20 mL 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 NaOH 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
- 4 -
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 pH 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
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 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 会降低,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7. 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 1 L 清水、1 L 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 c 表示饮用 1 L 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 曲线 d 表示饮用 1 L 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C.当饮用 1 L NaCl 溶液后(0.9%的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 b 代表
静脉输入 1 L NaCl 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 d 表示饮用 1L 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A 和 C 错误;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 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的,D 错误。
- 5 -
故选 B。
【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
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8.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 A、B 代表系统。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 O2 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
胞
B. 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 肾小球肾炎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渗透压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
③是淋巴,A 是循环系统,B 是泌尿系统。
【详解】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 O2 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 循环系统
→①血浆→②组织液→肝脏细胞,A 正确;
B、①是血浆,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B 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C 正确;
D、肾炎导致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加,D 错误。
故选 D。
9.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人中暑后,内环境稳态没有遭到破坏
- 6 -
②溶菌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血浆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纤维素等
⑥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患病
⑦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人体内环境就能维持相对稳定
A. 1 项 B. 2 项 C. 3 项 D. 4 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保持体内渗透压、温
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调节。内环境的成份包括:①生物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
基酸、脂肪酸、甘油、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等;②生物体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等;
③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④各种调节物质如:抗体、激素等。
【详解】①天气炎热,超出人体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出现中暑现象,属于内环
境稳态失调,①错误;
②溶菌酶、血浆蛋白、抗体属于内环境成分,载体不是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
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③错误;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④错误;
⑤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血浆中没有纤维素,⑤错误;
⑥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⑥错
误;
⑦人体内环境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维持相对稳定,⑦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
只有②,故选 A。
10.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
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 应
- 7 -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
A. 感受器 B. 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C. 传入神经或效应器 D. 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明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
出神经→ 效应器”组成,然后再根据刺激的部位和效果逐项排除,最终得到答案。
【详解】在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分别刺激左、右后肢,都会出现收缩反应;而破坏缩腿反
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
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有反应,左后肢没有反应,说明神经中枢未受
破坏。综上可能是左后肢的传入神经或效应器受破坏,C 正确。
故选 C。
1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的各种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由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共同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
【详解】细胞内的各种酶促反应需要温和的条件,一定的温度是酸碱度,需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A 正确;人体具有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B 正确;细胞外液渗
透压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C 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结果,D 错误。
- 8 -
12. 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 A、B 上的 1、2、
3、4 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 A 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
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 2 和位点 3 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刺激位点 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 2 次,则 A 为传入神经元
B. 刺激位点 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 2 次,则 A 为传出神经元
C. 刺激位点 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 2 次,则 A 为传入神经元
D. 刺激位点 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 1 次,则 A 为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
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 和 B 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
经,而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
【详解】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 2 和位点 3 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 4,
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 2 次,说明兴奋可由 B 传向 A,则 A 为传出神经元,A 错误;
B. 据 A 分析可知,刺激位点 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 2 次,则 A 为传出神经元,B 正确;
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 2 和位点 3 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 1,若微电
流计指针偏转 2 次,说明兴奋可由 A 传向 B,因此 A 为传入神经元,C 正确;
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 2 和位点 3 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 1,若微电
流计指针偏转 1 次,说明兴奋不能从 A 传向 B,因此 A 为传出神经元,D 正确。
13. 下图是人体中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④代表不同的调节方式,A~G 代表不同
的细胞或结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9 -
A. 人刚进入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
B. 结构 C 在反射弧中是神经中枢
C. ①~④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D. 细胞 B 是 G(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寒冷条件下,感受器(C)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①过程(神经调
节)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D),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素,通过②过程(体液调节)作用于垂体(E),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③过程(体
液调节)作用于甲状腺(F),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
级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
关激素(过程④),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该过程为反馈调节。
【详解】A、人刚进入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量,使产热和散热
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稳定,A 正确;
B、结构 C 在反射弧中是感受器,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①~④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C 正确;
D、分析图示可知,分泌细胞 G 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后,与靶细胞 B 表面的受体结
合而发挥作用,D 正确。
故选 B。
14. 下图 1 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
C 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 2 所示,图 3 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10 -
A. 若图 1 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
B.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 2 中 B 点值将会变大
C. 在图 3 中,当神经元上 Y 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 1 中在图示的位置给与适宜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从轴突传到树
突或胞体,因此图中 C 会持续兴奋;图 2 中 B 点表示动作电位;图 3 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刺
激图中 Y 点,兴奋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若图 1 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C 点会持续兴奋,即表现为兴奋
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A 正确;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意味着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浓度增大,
则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值变大,即图 2 中 B 点值将会变大,B 正确;
C、在图 3 中,当神经元上 Y 点受到刺激时,兴奋间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从而导致下一个神
- 11 -
经元兴奋或抑制,C 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因此可推测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 错误。
故选 D。
15. 研究不同浓度草甘膦胁迫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已兴奋神经纤维的电位总和)峰
值的影响,实验期间未处理的坐骨神经能维持正常生理活性。在适宜的刺激下测得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取决于神经纤维膜内外 K+浓度差
B. 授以经不同处理的坐骨神经适宜的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
C. 草甘膦可能使神经纤维膜上 Na+内流受抑制而降低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
D. 若授以未经处理的坐骨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曲线分析: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提高坐骨神经上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随着草甘膦喷洒时
间的延长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某
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详解】A、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取决于神经纤维膜内外 Na+浓度差,A 错误;
B、经不同处理的坐骨神经授以特定的适宜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峰值有可能相同,B 错误;
C、据曲线分析可知,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提高坐骨神经上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其原因是草
甘膦可使神经纤维膜上 Na+内流受抑制而降低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C 正确;
D、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神经纤维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有关,与刺激强弱无关,因此未经处
- 12 -
理的坐骨神经授以不同强度的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峰值可能相同,D 错误。
故选 C。
16.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
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 c 为抗体,则 a 表示记忆细胞,b 表示浆细胞
B. 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细胞和 T 细胞,c 为 B 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
C.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D. 如果图中 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为同一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
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间的转变。
2、下丘脑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重吸收。
【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a(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 b(浆细胞),b 能
够分泌 c(抗体),A 正确;
B、体液免疫过程中,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细胞和 T 细胞,c 为 B 细胞,B 正确;
C、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并且在
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错误;
D、下丘脑(a)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后叶(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
合管(c)对水的重吸收,即 d 和 e 为抗利尿激素,D 正确。
故选 C。
17. 下列与甲状腺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的调控
②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 13 -
④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⑤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⑥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A. ②④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
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
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
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
不致过多。
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
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
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
较为常见。
【详解】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①正确;
②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②正确;
③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
和产热量都增加,③正确;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
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④正确;
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⑤错误;
⑥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
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⑥正确。
故选 C。
【点睛】
18.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14 -
A. 由 a 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由 b 造成,引起下丘脑释放②抗利尿激素,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 由 c 造成,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最后使血糖升高
D. 由 d 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体内产热量增
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 a 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A 正确;
由 b 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②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 错误;
由 c 促进血糖升高;由 d 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甲状腺激素增多,
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体内产热量增加。C、D 正确,故选 B
19.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可调节胰液的分泌
D. 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B
- 15 -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
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
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
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 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因此对照
实验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但是不能说明说明胰液分泌不受
神经的调节,B 错误;
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可调节胰液的分泌,C 正确;
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 正确。
故选 B。
20. 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抗体只能与
相应的抗原结合,A 项错误;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
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 项错误;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细胞外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一经靶细胞接受发挥作
用后即被灭活,C 项错误;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D 项正确。
21. 肾上腺素是人在兴奋、恐惧、紧张时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如图为肾上腺素作用在不同组
织细胞时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16 -
A. 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的信号分子可能为神经递质
B. 图 1 的β受体也能接受胰高血糖素,从而共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 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图 1 和图 2 结果不同是因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
D. 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图 2 和图 3 结果不同是因为激素作用的受体和靶细胞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依题干信息,肾上腺素是人体在兴奋、恐惧、紧张时分泌的一种激素,因此,促
进其分泌的调节最可能是神经调节,其信号分子可能为神经递质,A 正确;
B、依图示信息,不能得出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相同的受体的结论,且不同激素的受体
不同,B 错误;
C、依图示,图 1 和图 2 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C 正确;
D、图 2 和图 3 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的受体和靶细胞不同,D 正确。
故选 B。
22. 如图横轴表示正常狗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纵轴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列表示狗体内
两种激素含量变化关系最恰当的是( )
A.
- 17 -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垂体活动受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
腺激素含量降低时,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则促甲状腺激素增多,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分泌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3. 模型建构是研究生物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模型 X→A→Y 中,A 代表结构,X 代表物质,
- 18 -
Y 代表 A 接受 X 后的变化或产物。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 A 表示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的叶肉细胞,X 表示 H218O,则 Y 中含 18O 的物质可能是葡
萄糖
B. 若 A 表示垂体,Y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 X 只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若 A 表示 B 淋巴细胞,Y 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则 X 表示抗原
D. 若 A 表示人的红细胞,X 表示葡萄糖,则 Y 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构建模型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此题借助模型考查基础知识,只要理解生物体内各种反
应或过程的具体内容即可逐项分析解答。
【详解】A、若 A 表示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的叶肉细胞,X 表示 H218O,则 Y 中含 18O 的物质可
能是葡萄糖,A 正确;
B、若 A 表示垂体,Y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 X 可以是甲状腺激素,也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B 错误;
C、若 A 表示 B 淋巴细胞,Y 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则 X 表示抗原或淋巴因子,C 错误;
D、人的红细胞不能产生酒精,D 错误。
故选 A。
【点睛】
24. 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
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 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 b 与 c 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 c 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 a、b、c 中,c 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 19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可以依据反馈调节的特点建立一个模型分析,b 为甲状腺或性腺等最下一级腺体(分泌激
素对上一级腺体有反馈调节作用)、c 是下丘脑(对较下一级有调节作用)、a 为垂体,然后分
析:a 产生促性腺激素来影响动物的性行为;b 与 c 两者的分泌物分别为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促进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这一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拮抗作用;c 为下丘脑,
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c 下丘脑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是最大。
【详解】A、a 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应该是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影响动物的性行为,A 错误;
B、b 的分泌物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 的分泌物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
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 b 与 c 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表现为拮抗作用,B 错误;
C、c 为下丘脑,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如产生抗利尿激素,C 正确;
D、a 是垂体,b 是腺体,c 是下丘脑,其中 c 下丘脑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大,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25.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 突触小体可以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C. 冬天,由于产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散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D.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
- 20 -
【详解】A、溶菌酶不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唾液腺等细胞产生的,A 错误;
B、突触小体可以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轴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B 正确;
C、冬天,由于散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维持体
温的相对稳定,C 错误;
D、目前认为,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从而达到稳态,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
共同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突触的类型、体温的调节过程及稳态
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 抗原进入人体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B 细胞,刺激 B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
A. ①③⑤④ B. ①②⑤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
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
处理;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⑤B 细胞接受
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
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选 A。
【点睛】
27.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 21 -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
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
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
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
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
故选 B。
28. 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已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
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22 -
A. 图甲中②过程受某种药物阻碍,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B. 图乙 d 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C. 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 上升到 m,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
D. 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①②③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⑤表示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B 细胞和浆细胞;⑥表示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
2、分析图乙,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
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
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图甲②过程增殖分化形成 B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②过程若受某种药物阻碍后,
则 B 淋巴细胞生成减少,体液免疫功能降低,A 正确;
B、图乙 d 时表示二次免疫过程中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
抗体,而不是直接刺激浆细胞,B 错误;
C、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 上升到 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C 正确。
D、据图甲,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①②③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D 正
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图,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 23 -
29. 下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不作用于神经元
B. 胃酸可以杀死胃内的大多数细菌,这个过程不在内环境中进行
C. 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D. 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同时刺激,在这两点的中点处兴奋会抵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胃酸分泌调节过程,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参与,也有胃泌素参与,
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
靶器官、靶细胞。在突触上,电信号不能进行传递,因此需转变成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到
达突触后膜后又转变成电信号。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时
间长、作用范围广。
【详解】A、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不作用于神经元,而作用于肌肉或腺体,A 正确;
B、胃酸可以杀死胃内的大多数细菌,该过程是在外部环境中进行的,B 正确;
C、由图可知,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C 错误;
D、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同时刺激,在这两点的中点处兴奋会抵消,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3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 24 -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⑧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A. ②④⑥⑧ B. ③⑤⑦ C. 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元素组成:C、H、O、N;生长素的合成与色氨酸有关;合成
部位:主要是在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分布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相对集中
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
实等处;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
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
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促
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详解】①植物体内产生激素的不是腺体,①错误。
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如果缺乏氧气会影响有
氧呼吸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
③乙烯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③错误。
④在幼嫩的芽、叶等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④正确。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的都是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才体现生长素的
两重性,⑤错误。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基因通过对酶的控制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属于基因对生物性
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才能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
⑧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⑧正确,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31. 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作匀速圆周运动,则一
段时间后,整个小麦幼苗(根和茎)的形状在图示位置时为 ( )
- 25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
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
按图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小麦
幼苗的外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素浓度。又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
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根比芽敏感,所以芽的外侧生长素促进生长,因而生长快;根的外
侧生长素抑制生长,因而生长慢,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32. 如图所示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植物幼
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DE 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 BD 段
B. Ⅲ、IV 处的生长状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D. 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AB 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 BD 段
- 26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
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
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题图分析: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乙中展示了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
生长的特性,产生的原因是:在重力的影响下,根和茎的背地侧生长素向近地侧转移,又由
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茎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故对于根部来讲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
而远地侧促进生长,故表现为向地生长的特性;对于茎来讲,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
长快,故表现为茎背地生长的特性。
【详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Ⅰ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Ⅱ处的生长素浓度,但Ⅰ处生长快,若
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DE 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 E 点,A 错误;
B、Ⅲ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IV 处,从而导致 IV 处细胞生长速度快于Ⅲ处,进而表现出茎的背
地性,该现象没有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错误;
C、生长素对Ⅰ、Ⅲ、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Ⅱ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C 错误;
D、乙图中Ⅲ处生长素浓度低于Ⅳ处,若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AB 段,根据茎的生长表
现出背地性的现象可知,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 BD 段,因为此处的生长素浓度高于 AB
段且促进生长的效应较高,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33. 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 1、侧芽 2、侧芽 3 分别
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
A. B.
- 27 -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
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离顶芽最近的的侧芽是侧芽 1,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所
以侧芽 1 处的生长素浓度最高,其生长受到抑制的作用最大,所以图 B 正确。
故选 B。
34. 如表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处理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
法错误的是( )
A 组 B 组 C 组 D 组 E 组 F 组
实验处理 蒸馏水
200mg/L
萘乙酸溶液
400mg/L
萘乙酸溶液
600mg/L
萘乙酸溶液
800mg/L
萘乙酸溶液
1000mg/L
萘乙酸溶液
生根条数 18 31 58 46 2 0
A. 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的作用效果在进行相互对照
B.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实验的温度、实验处理的时间
C. 每组都选取等量的多根枝条,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D. 本实验中生根条数作为实验的因变量,具有不可替代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A 组为对照组,根据和 A 组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一定萘乙酸浓度范围内,随着萘乙酸浓度增大,
对生根的促进效果先上升后下降,E 组和 F 组的萘乙酸浓度对生根起抑制作用,由此实验体现
- 28 -
了萘乙酸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
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处理时无关
变量遵循等量性原则。
【详解】A、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效果不同,它们之间进行相互对
照,A 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浓度,因变量是根的长度或生根条数,无关变
量是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B 正确;
C、每组都选取等量的多根枝条,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C 正确;
D、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根的长度或生根条数,D 错误。
故选 D。
35.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
B.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D.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烯利具有与乙烯同样的功能,即具有催熟功能,所以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
显影响香蕉品质,A 错误;
B、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B 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加速)淀粉酶的合成,C 正确;
D、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赤霉素有促进细胞
伸长生长的作用,D 正确。
故选 A。
36. 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结果
I 完整植株 雌、雄株各占一半
- 29 -
II 去部分根 雄株占多数
III 去部分根+施用细胞分裂素 雌株占多数
IV 去部分叶 雌株占多数
V 去部分叶+施用赤霉素 雄株占多数
A. 组 I 为空白对照,说明该植物性别分化的正常情况
B. 组 III 无法证明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雌株的形成
C. 实验说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相互对抗
D. 若完整植株均为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则雄株数量占多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 I、IV、V 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叶产生了能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由 I、II、III 组
处理结果可知,根产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根产
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性别分
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解答即可。
【详解】A、组 I 作为空白对照,说明该植物正常情况下性别分化的结果,与其他组对照进一
步分析不同器官在性别分化中的作用,A 正确;
B、单独组 III 无法证明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雌株的形成,需要与 I、II 对照才能得出结
论,B 正确;
C、通过实验对照得出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和细胞分裂素促进雌株的形成,两种激素对性别分
化的作用相互对抗,C 正确;
D、由 I、IV、V 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叶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若对完整的植
株使用细胞分裂素则雌株数量增多,D 错误。
故选 D。
37.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 2 hm2 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 100 个捕鼠笼,一
夜间捕获了 50 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
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 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
- 30 -
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 小于 161 只 B. 大于 161 只
C. 小于 81 只 D. 大于 81 只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
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
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 N,其中标志总数为 M,重捕总数为 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为 m,则 N:M=n:m。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 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 42 只灰苍鼠,其
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 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
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 N:50=42:13,N≈161 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
捉,因此推测该方圆为 2hm2 的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 161 只,A 正确。
故选 A。
38.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 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 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动物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
征。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
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2.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比率;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详解】A、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但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
- 31 -
物没有性别比例,故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 正确;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的,B 正确;
C、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错误;
D、动物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数量会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39. 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 为 J 形曲线,b 为 S 形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 值为环境容纳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
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
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
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详解】①J 型曲线与 S 型曲线间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①正确;
②a 种群数量无限增加,表示“J”型曲线,b 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
②正确;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③正确;
- 32 -
④K 值表示该环境下对于该种生物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条件改变时 K 值会发
生波动,④正确。
故选 D。
【点睛】
40.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与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后再计数
C.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可观察到部分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D. 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提前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
加倍、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要求掌握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
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详解】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A 正确;对
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B 错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
变化的实验中,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所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数较少,C 正确;
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先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缩小浓度范围,减少浪
费,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 A,即过程 b 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33 -
至少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 A 中的水以______方
式进入消化道。
(3)A 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A 和 B 的交换是通
过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 e 和 f 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 e 和 d 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作用。
(6)正常情况下 E 和 A 相比,E 中不含的成分是________。
【答案】 (1). 渗透(或自由扩散) (2). 5 (3). A、B、D (4). 消化液 (5). 皮肤
(6). 毛细血管壁 (7). e 可逆后者 f 单向 (8). 扩散作用 (9). 重吸收作用; (10). 大
分子蛋白质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因此可以确定图中,A 是
血浆,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D 是淋巴。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四大系统: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包括:泌尿系统、呼
吸道、皮肤,图中未列出的是皮肤。
【详解】(1)水由消化道进入 A(血浆),靠渗透(自由扩散)方式吸收。葡萄糖从消化道进
入人体,到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穿过 2 层肠腔壁细胞的膜、进毛细血管穿过 2 层毛细血管壁的
膜、进入红细胞 1 层膜,因此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 5 层生物膜。
(2)人类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再根据图示箭头等信息综合分
析可以判断出,A 是血浆,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D 是淋巴。故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
环境包括图中 A、B、D。血浆中的水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消化道。
(3)A 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皮肤,A 血浆和 B 组织液的交换是
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
(4)由图可知,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运输是可逆的,而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只能
是单向。
(5)过程 e 表示扩散作用,而过程 d 表示原尿的重吸收作用。
(6)A 为血浆,E 为原尿,它们最大的区别是 E 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组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各组分之间物
- 34 -
质运输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解入手,分析消化道、肺、E、尿、A、B、C、D 之间
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明确箭头方向的意思。
42. 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其中下丘脑和垂体在人体内分泌活
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图所示是部分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⑤五个过程,
a、b、c 代表人体内不同的激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冬天,寒冷刺激人体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中的
____________ 中枢,引起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维持体温稳定,兴奋传至 ______ 部位
产生冷的感觉,引起我们主动更衣。在此过程中产热量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量,垂体分泌 b 激素的分泌量受到两种激素调节,这两种激素间的作用关系为 _________ 作
用,①~⑤过程中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____________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
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 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
处,对_____________细胞起作用;
(3)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 __________________ 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少尿量,
调节血浆渗透压;
(4)某患儿体内产生了大量 b 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 b 受体而充当 b 的作用,从而引
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被称为 _________ 病;经检查该患儿还被确诊为胸
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缺少的免疫功能是 __________。
【答案】 (1). 体温调节 (2). 大脑皮层 (3). 等于 (4). 拮抗 (5). ④⑤ (6).
神经-体液 (7). 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8). 肾小管、集合管 (9). 自身免疫 (10).
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 35 -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
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 CO2 等),通过体液传送的
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
他化学物质的引起的调节过程。
【详解】(1)下丘脑为体温、血糖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为感觉中枢;正常人体温
保持动态平衡,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垂体分泌 b 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它的分泌量受到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二者作用相反,因此具有拮抗作用;④⑤为甲状
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
(2)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为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使胰岛 B 细胞产生胰岛素,进而降低血
糖,整个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胰岛素的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
存葡萄糖,因此对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起作用。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进行释放,功能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
水分的能力。
(4)根据题意,该病产生的大量 TSH 受体的抗体结合 TSH 受体而充当 TSH 的作用,使甲状
腺功能增强,此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产生的抗体与自身细胞进行错误结合,属于自身免疫病。
胸腺是 T 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缺失也就意味着体内缺乏成熟的 T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
免疫的细胞是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 T 淋巴细胞,因此,没
有 T 淋巴细胞也就失去了细胞免疫,且丧失部分体液免疫。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掌握细节,
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43. 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 14C 标记 IAA 和 ABA,
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 AB 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琼脂
- 36 -
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ABA 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 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
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 IAA 在成熟茎切段
中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 IAA 溶液中可
显著降解 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 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
_________________。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 IAA 的作用。这两条 IAA 降解途径,对于种子
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4)若要提前棉花的采摘期,使棉花早几天上市,可以使用的激素是 ____________ 。
(5)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有多项应用,生长调节剂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① (2). 不是 (3). 抑制剂与运输 IAA 的载体结合 (4). 不是 (5).
IAA 氧化(降解)酶 (6). 有利 (7). 乙烯 (8).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
的化学物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
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ABA 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
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 IAA、不影响
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 IAA 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
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
出现较强放射性。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ABA 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
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而抑制剂不破坏 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 IAA 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
生长素的运输。
(2)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 IAA 在成熟茎
- 37 -
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3)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所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的 IAA 氧化(降解)酶在沸水浴
处理冷却后,失去了活性,因而不再降解 IAA。由于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
所以这两条 IAA 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以避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
幼苗生长。
(4)乙烯具有催熟功能,可以提前棉花的采摘期,使棉花早几天上市。
(5)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功能、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
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研究人员从 227kg 油菜花粉中纯化出 4mg 高活性物质,命名为油菜素甾醇(BR),能促进
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裂。如图为 BR 合成的调控机制。
(1)根据 BR 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推测 BR 为一种植物激素。
(2)据图可知,当 BR 浓度高时,BIN2 活性会被抑制从而使 BZR1______(不被/被)降解失
活,进而开启过程①,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细胞合
成 BR 的速度受细胞外 BR 含量的调控,这是一种___________调节机制。
(3)BR 还参与植物对逆境的响应,喷施 BR 具有缓解蚜虫病害的效应,利用___________法
调查发现 BR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蚜虫的数量。与传统农药相比,利用上述方法杀出的优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生性、可移动性、微量高效性、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2). 不被 (3). 核
糖核苷酸、ATP (4). 负反馈 (5). 样方 (6). 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解析】
【分析】
- 38 -
分析题图:BR 促进细胞伸长、分裂和植物发育,类似于植物激素的生长素。当 BR 浓度高时,
会诱导 BRI1 被激活,从而抑制 BIN2 的活性,BZR1 降解降低,使 BZR1 促进 BR 调控基因的表
达,最后抑制 BR 合成,使 BR 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据此并结合题干问题作答。
【详解】(1)由题干 BR 是“油菜花粉中纯化出的高活性物质、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
裂”,结合题图调控机制,可以推断 BR 是一种植物激素,当然具备植物激素内生性、可移动
性、微量高效性、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2)据图可知,当 BR 浓度高时,BIN2 活性会被抑制从而使 BZR1 不被降解失活参与①过程,
而①是基因转录,需要核糖核苷酸和 ATP 作原料;BR 的这种调控类似于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
调节。
(3)调查蚜虫这种运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密度可以样方法,BR 导致蚜虫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就是出生率<死亡率;BR 这种效果是生物防治,因此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减少害虫的数
量,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种群特征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
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关解题信息,此题难度适中。
45. 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
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种
群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组成种群中的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
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
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 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
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
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 200 年内的灭绝
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 39 -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
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 5%为可维持存活的标准,
则当限制压为 0.02 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只。
【答案】 (1). 数量 (2). 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 28~30 (4). 增
大 (5). 增大 (6). 160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初始种群规模,且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加,种群在 200 年
内的灭绝概率越低,其中初始种群规模为 70 只时,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为 0,则存活
率最高。
【详解】(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组成种群中的个体
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初始种群规模在 28 时,200 年内种群灭绝概率为 6.5%;初始种群
规模在 30 时,200 年内种群灭绝概率为 4.1%,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 5%”作为种
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因此该初始种群规模的最小范围是 28-30 只之间。
(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加,
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若仍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 5%”作为种群可以
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根据曲线图分析,当限制压增大到 0.02 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 160
- 40 -
只。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图和表格
数据的能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难度不大。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宿州市汴北三2021-09-1810页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2021-09-1814页
-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1-09-188页
- 吉林省吉林市五十五中2019-2020学2021-09-1823页
- 2018-2019学年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21-09-185页
- 2017-2018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二上2021-09-1814页
- 生物理卷·2019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2021-09-1815页
-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2021-09-189页
- 【生物】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2021-09-1828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2021-09-1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