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00 KB
- 2021-09-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
一、选择题:
1.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的周围聚集着许多小囊泡,小囊泡属于的细胞结构及小囊泡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 高尔基体 纤维素、果胶
B. 高尔基体 蛋白质、磷脂
C. 内质网 纤维素、果胶
D. 内质网 蛋白质、磷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囊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D错误;(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这些小囊泡可能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和果胶,B错误。故选:A。
2.某细菌产生的InIc蛋白可以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利于细菌在人类细胞间快速转移,使人类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InIc蛋白和 Tuba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
C. 该细菌能在人细胞间快速转移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关
D. 该菌与人类细胞结构相似,能够在细胞间快速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无内质网,InIC蛋白为细胞膜上的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无需内质网的加工;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主要是DNA,故A错误。
Tuba蛋白是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的加工,故B错误。
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故C正确。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与人类细胞结构不同,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蛋白质合成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学生熟记知识点可快速答题。
3.科学家发明的两种药物可直接注射到肿瘤组织中,激活了T细胞,增强其杀伤能力,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
B. 抑癌基突变为原癌基导致了癌细胞的产生
C. 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并裂解癌细胞
D. 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免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抑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正确。
癌细胞的产生是因为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B错误。
癌细胞因膜上的蛋白质改变,易被效应T细胞识别而裂解,C正确。
斯坦福大学发明的两种药物可直接注射到肿瘤组织中,激活T细胞增强其杀伤能力,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而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免疫发挥了重要作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癌变的原因和癌细胞的特点,识记两种与癌症有关的基因的作用,并能根据相关知识点判断癌症诊断的依据。
4.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中,下列操作及材料的选取合理的是
A. 选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和碘液
B. 选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和斐林试剂
C. 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D. 将酶和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直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和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碘液可以使淀粉变蓝色,经淀粉酶处理过的淀粉溶液遇碘液后蓝色变浅,实验结果明显,因此可以用碘液进检验,A正确。
斐林试剂在检验还原糖是需要水浴加热,温度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B错误。
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影响实验结果,故C错误。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分别保温后在相同温度的混合,D错误。
【点睛】本题通过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分析能力,设计实验时要综合考虑变量对各个因素的影响。学生熟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准确做答。
5.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8mol/L
B. 该实验说明2,4-D作用具有两重性
C.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能转变成2,4-D
D. 2,4-D的浓度不同生根效果也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不同浓度2,4一D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结果图,2,4一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2,4一D浓度在0--10-6mol/L时促进扦插枝条生根,2,4一D浓度大于10-6mol/L时,抑制扦插枝条生根,由此也可以说明2,4一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据此答题。
【详解】据图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在10-8mol/L左右,但不能确定是10-8mol/L ,A错误。
据图可知2,4-D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因此该实验说明2,4-D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2,4-D 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不能转变成2,4-D,C错误。
在最适宜浓度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2,4-D,但生根的促进效果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实验的相关操作及结果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6.下图为某果蝇体细胞中
一对同源染色体,用“|”表示部分基因的相对位置。翻翅基因(A)和星状眼基因(B)是纯合致死基因。已知Y染色体上没有这两对等位基因,为探究该等位基因的位置,研究人员选取翻翅雌雄果蝇杂交(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若F1雌雄比例为1:2,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若F1雌雄比例为1:1,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 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图示翻翅星状眼果蝇杂交后代基型有3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可知,翻翅基因和正常翅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且翻翅基因(A)为纯合致死基因;星状眼基因和正常眼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是连锁的,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由于翻翅基因纯合致死,所以雌性翻翅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同时由于存在翻翅雄果蝇,所以XAY的个体不致死.这样当基因在X染色体上时,雌雄翻翅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的雌性个体致死导致雌雄比例为1:2,B正确。
当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时,与性别无关,所以雌雄比例为1:1,C正确。
如果致死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位置如上图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产生的配子只有Ab和aB,雌雄配子结合后AAbb和aaBB致死,只有AaBb的个体能够存活,D错误。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
7.2017年,三个美国科学家閃揭秘生命的“生物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生物钟实质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內在节律性,它揭示了人体除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腺等器官局部生物钟。下图为人体生物钟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暗信号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会使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实现了___________的转变。
(2)褪黑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分泌的多,白天分泌的少,具有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___________运输,从而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有人熬夜玩手游,从而扰乱了生物钟,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正电位→负电位 (2).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 (3). 电信号到化学信号 (4). 体液 (5). (负)反馈调节 (6). 手机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一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
【详解】(1)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会使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细胞。图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激素由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故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扰乱了生物钟。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题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熟记知识点分析题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
(1)当CO2___________(等于、大于或小于)a时,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2)甲植物体内的H含量在CO2浓度为b时比在a时___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想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
材料用具:打孔器,注射器,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40W台灯、烧杯、棉花叶片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于 (2). 低 (3). CO2浓度高时暗反应增强,消耗[H]增多,所以甲植物体内的[H]含量在CO2浓度为b时比在a时低 (4). 用打孔器打出大小相同的若干圆叶片,用注射器抽取叶片细胞间的气体,并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并记录结果
【解析】
【分析】
CO2净吸收速率=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呼吸作用释放CO2量,因此CO2净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并且曲线中看出,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以后,光合作用强度就达到了CO2饱和点。
【详解】(1)a时表明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当CO2小于a时,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过程中,[H]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形成有机物,由于CO2浓度高时暗反应增强,消耗的[H]增多,所以甲植物体内的[H]含量在CO2浓度为b时比在a时低。
(3)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
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浓度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来控制,光合作用的速率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叶圆片浮起的数量,或也圆片全部浮起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其他变量如光照强度、温度,也圆片的数量、试剂的用量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基本思路如下:用打孔器打出大小相同的若干圆叶片,用注射器抽取叶片细胞间的气体,并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并记录结果。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易错题,考生容易将纵轴的含义误理解为总光合作用,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曲线图,理解曲线图中纵轴代表含义。图中a点表示CO2补偿点。
9.某研究小组在对某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
412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
45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
(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答案】 (1). 竞争 (2).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3). 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4). 缺乏有利变异 (5). 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第二年和第五年分别为412和67;乙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第二年和第五年分别为120和321。根据甲、乙两种群在8年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规律可知,甲种群逐渐被乙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资源的限制。从进化的角度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详解】(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在第一年到第8年间,甲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在生态系统中,影响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竞争关系外,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导致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3)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当自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被淘汰。因此缺乏有利的可以遗传的变异,是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
(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0.某植株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该植株的宽叶与窄叶(A/a)、抗病与不抗病(B/b)和红花与白花(R/r,已知红花为显性)为三对相对性状,育种专家进行如下杂交实验。请回答如下问题:(基因A、a与R、r在2号染色体上)
杂交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杂交组合
宽叶不抗病×窄叶抗病
F1中全部的宽叶抗病个体自由交配
结果统计
宽叶抗病总数:323
窄叶抗病总数:345
宽叶抗病雎总数:403
宽叶抗病雄总数:210
宽叶不抗病雄总数:213
窄叶抗病雎总数:211
窄叶不抗病雄总数:103
窄叶抗病雄总数:101
F1合计:668
F2合计:1241
(1)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宽叶对窄叶是显性性状,第二阶段宽叶与窄叶的比约为2:1,原因是_____。
(2)该植株的抗病基因位于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
(3)现有一株宽叶红花突变体,欲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图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日及结构正常。某同学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杂交,请答下列问题:
(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 不能 (2). 宽叶基因纯合致死 (3). 性 (4). 抗病与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5). AaXbY和aaXBXB (6). 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2:1:1 (7). 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往往与性别相关联。
3、染色体变异分为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加、缺失、颠倒和易位四种。
【详解】(1)第一阶段后代中,宽叶:窄叶=1:1,不能判断出宽叶对窄叶是显性性状,第二阶段,亲本为宽叶,后代出现了宽叶:窄叶=2:1,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窄叶的基因为隐性,且在常染色体上,因此第二阶段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自由交配后代中基因型AA:Aa:aa=1:2:1,宽叶与窄叶的比应该为 3:1,但后代出现宽叶与窄叶的比约为 2:1,说明基因型AA致死,显性(或宽叶基因)纯合致死。
(2)以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后代中雄株有抗病和不抗病,雌株均抗病,即不抗病和抗病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说明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抗病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Y和aaXBXB。
(3)Ⅰ.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AaRr,产生配子AR:ar=1:1,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为Ar,产生配子为Ar:0=1:1,两者杂交,后代为AARr:AR:Aarr:ar=1:1:1:1,即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2:1:1。
即为: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2:1:1,则该突变体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AaR,产生配子AR:a=1:1,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为Ar,产生配子为Ar:0=1:1,两者杂交,后代为AARr:AR:Aar:a(幼胚死亡)=1:1:1:1,即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
即为: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则该突变体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点睛】本题的最后两空是学生的易错点,学生缺乏做题的耐心和审题的细心,导致出错。题干中括号内的信息是学生的易忽略的点。
三、选考题: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硏究发现,土壤中某种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分离降解石油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杋制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振荡培养的培养基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__________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__________的利用率。
(3)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___直接计数。
(4)为探究石油的降解杋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2). 只有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 (3). 溶解氧 (4). 营养物质 (5). 稀释涂布平板 (6). 血细胞计数板 (7). 目的菌株能分泌降解石油的蛋白质 (8). 不合理,缺少空白对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探索石油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图甲中,首先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菌种,再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出相应的菌种;图乙中:测定石油降解率,据此答题。
【详解】(1)生物的各种培养基配方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类营养;选择培养基只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又要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因而必须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只让目的菌株生存繁殖。
(2)震荡培养可以增加液体培养基的氧气含量,促进好氧型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还能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3)图中检测土样中细菌含量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
(4)从图乙上清液中加入蛋白酶溶液可知是用于水解上清液中的某蛋白质的,由此可判定实验假设是目的菌株通过分泌某种蛋白质来降解石油,但是尚需设置不加入蛋白酶的对照组实验,否则没有说服力,因而不合理。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明确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识记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对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掌握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四、[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研究发现,M限制酶在大肠杆菌PUC18质粒(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IacZ基因上存在唯一的酶切位点,如果IacZ基因没有插入外源基因,便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当培养基中含有IPTG和X﹣gal时,β﹣半乳糖苷酶能将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回答下列问题:
(1)已获得的目的基因可利用_____技术进行扩增,与体內DNA复制相比较,该反应要在_____中才能进行,并且要严格控制_____条件。
(2)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有_____。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进行处理,目的是_____。
(3)在选择培养基上加入IPTG、X﹣gal和氨苄青霉素,其巾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_____。与“氨苄青霉素”筛选相比,“蓝白斑”筛选的优点是_____。若要挑取已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应选取_____色菌落。
【答案】 (1). PCR (2). 一定的缓冲溶液 (3). 温度 (4). 限制酶、DNA连接酶 (5). 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感受态 (6). 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7). 能直接筛选出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 (8). 白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1、基因工程的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PCR和体内复制的区别
【详解】(1)PCR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所以已获得的目的基因可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与体內DNA复制相比较,该反应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才能进行,并且要严格控制温度条件。
(2)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
进行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使之处于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
(3)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与“氨苄青霉素”筛选相比,“蓝白斑”筛选的优点是能直接筛选出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如果长出白色菌落,说明重组质粒已导入受体大肠杆菌。
【点睛】熟练掌握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及相关细节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获取题中的有用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点!IacZ基因的特性是本题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