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6.50 KB
  • 2021-09-24 发布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部分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原核生物细胞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长,而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错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均含有细胞结构,而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C错误;真核生物细胞具有核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而这些构成了生物膜系统,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根据“化学元素→化合物→C→组织→器官→洋葱”,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烟草花叶病毒相比,C能独立生活,两者都含有核糖核酸 B. 蓝藻和C都有核糖体,若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有叶绿素参与 C.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也可以用于有丝分裂实验 D. 洋葱富含钾、锌、硒,与根尖成熟区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C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其中C表示细胞,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能独立生活,细胞含有DNA和RNA(核糖核酸),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核糖核酸),故两者都含有核糖核酸,A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只含有一种细胞器,即核糖体,因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及相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构成洋葱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含有复制的细胞器,其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含有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等),B正确;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不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依据自身生命活动所需有选择性的吸收,这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正确。‎ ‎3.胰腺合成的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作用下形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该激活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位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5个肽键 B. 胰蛋白酶与胰蛋白酶原空间结构不同 C. 肠激酶可以水解特定位置的肽键 D. 激活过程可避免胰蛋白酶破坏自身细胞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功能,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肠激酶只有识别肠激酶识别序列后才会在第6-7位氨基酸之间进行切割,导致两种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因此两种蛋白质的功能也随之改变。‎ 分析图形可知,由胰蛋白酶原变成胰蛋白酶的过程中,包括肠激酶识别序列在内的第1-6位氨基酸组成的六肽序列背剪切下来,使一个胰蛋白酶原变成变成一个六肽和一个能发挥催化作用的胰蛋白酶分子,因此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6个肽键,A错误;由于切割前后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因此胰蛋白酶与胰蛋白酶原空间结构不同,B正确;图中显示,肠激酶只有识别肠激酶识别序列后才会在第6-7位氨基酸之间进行切割,故肠激酶可以水解特定位置的肽键,C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小肠肠腔内的激活过程可避免胰蛋白酶破坏自身细胞,D正确。‎ ‎4.细胞膜的表面除含有糖蛋白外,还含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它们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有关.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B.在糖蛋白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加热会出现砖红色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 D.不同种类的细胞膜上糖脂的种类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癌细胞的特征:(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3)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该过程不需要水浴加热.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有少量的糖类能与脂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A、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A正确;‎ 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且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B错误;‎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C正确;‎ D、不同种类的细胞膜上糖脂的种类不同,D正确.‎ 故选:B.‎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用鸡的红细胞代替猪的红细胞 B. 活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呈蓝绿色的线粒体 C. 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等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95%的酒精冲洗装片 ‎【答案】B ‎【解析】鸡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制备纯净细胞膜时,不可用鸡的红细胞代替猪的红细胞,A正确;健那绿为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色剂,活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呈蓝绿色的线粒体,B正确;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仍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C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蒸馏水冲洗装片,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6.如图表示线粒体内膜上ATP形成的机理:线粒体内膜上先通过电子传递,使NADH脱下的H+进入到内膜外的间隙中,造成内膜内外的质子浓度差,然后质子顺浓度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所释放的能量使ADP与磷酸结合生成了ATP。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H+以协助扩散的方式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 B. 图中该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C. 图示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膜内外H+的浓度差 D. 图中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又具有运输功能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其H+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是顺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的且需要通道蛋白参与,可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 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H+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是顺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的且需要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进行,即需要通道蛋白参与,因此可知H+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A正确;图示的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图示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膜内外H+的浓度差,C正确;图中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即催化ATP的合成,又具有运输功能即运输H+,D正确。‎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 ‎1)协助扩散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同时需要蛋白质参与,参与的蛋白质可能是生物膜中的载体蛋白,也可能是生物膜中的通道蛋白。‎ ‎2)图中显示,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既能运输H+又能催化ADP合成ATP,因此ATP合成酶具有催化作用又具有运输功能。‎ ‎3)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不同,图中显示ATP的合成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故属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 ‎7.为了探究溶液X、溶液Y、溶液Z三种液体的浓度大小关系,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两长颈漏斗的规格相同,起始时溶液X和溶液Y的液面均高出溶液Z的液面hcm,最终 h2>h1>h。已知三种溶液中的溶质种类相同且不能透过半透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起始时水分子可以进出半透膜,最终平衡时水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B. 三种溶液最终的浓度大小关系是Y>Z>X C.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且能进行主动运输 D. 适当升高温度会使h2、h1升高 ‎【答案】C ‎【解析】水分子在半透膜处进出,双向运输,A错误;由于△h增大,说明溶液Z浓度最大,又由于△h2>△h1,说明溶液Y浓度大于溶液X,B错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原生质层属于生物膜,能进行主动运输,C正确;适当升高温度对水分子的进出量没有影响,不会使△h2、△h1升高,D错误。‎ ‎8.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作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 A. 加入某药物后,溶液中24Na+的量不再增加 B. “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 C. “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ATP水解 D. 加入ATP后,细胞中24Na+的量减少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实验和图形考查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意和图形,判断出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ATP合成而不是抑制ATP水解,此题难度较大。‎ 根据题意,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说明放射性同位素24Na+可进行跨膜运输;图中显示,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加入某药物后,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保持不变,说明药物可抑制Na+的跨膜运输,A正确;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ATP后,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升高,说明Na+的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且加入药物没有影响细胞膜上钠离子载体的活性,结合“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加入某药物后,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 的量保持不变”,说明“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B正确;因此“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ATP合成而不是抑制ATP水解,C错误;由于加入ATP后,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升高,说明细胞中24Na+的量减少,D正确。‎ ‎9.生物体内葡萄糖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据图可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②④都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 B.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只能进行③过程 C. 反应①②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D. 上述反应均在线粒体内完成 ‎【答案】A ‎【解析】人体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①②④,A正确;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反应①和③过程,B错误;反应①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只有反应②(有氧呼吸的二三两个阶段)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错误;过程①③④发生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只有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 ‎ 项目 ‎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 区别 ‎ 进行部位 ‎ 第一步在细胞质中, 然后在线粒体 ‎ 始终在细胞质中 ‎ 是否需O2 ‎ 需氧 ‎ 不需氧 ‎ 最终产物 ‎ CO2+H2O ‎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CO2或乳酸 ‎ 可利用能 ‎ ‎1255kJ ‎ ‎61.08KJ ‎ 联系 ‎ 将C6H12O6分解成丙酮酸这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 ‎10.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右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 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 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 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题图来看: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A正确;‎ B、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B正确;‎ C、色素Ⅲ是叶绿素a、Ⅳ是叶绿素b,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C正确;‎ D、分离色素时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画线操作应在前一次画线晾干后再进行重复操作,D错误.‎ 故选:D.‎ ‎11.如图为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下列物质的变化趋势与作用光谱基本一致的是( )‎ A.叶绿体色素含量 B.叶绿素含量 C.呼吸作用量 D.有机物的生成量 ‎【答案】D ‎【解析】叶绿素a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量、氧气生成量取决于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情况。‎ ‎12.为探究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应,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物质P处理人的离体肝癌细胞,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物质P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 B. 由图可知,物质P的浓度不是影响抑制率的唯一因素 C. 由曲线可知,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应为1.00 g/L D. 若物质P属于蛋白质,其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可能促进癌细胞的分化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实验的曲线考查细胞癌变及其防治,要求考生理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机理,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曲线,分析随物质P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延长,肝癌细胞受抑制率升高,得出物质P可能的作用效果,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都是细胞内的正常基因,其表达的结果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增殖,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若发生突变,才会引起细胞癌变;图中曲线表明,随物质P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延长,肝癌细胞受抑制率升高,说明物质P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了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或抑制了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A错误;由图可知,物质P的浓度不是影响抑制率的唯一因素,物质P处理肝癌细胞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因素,B正确;由曲线可知,物质P浓度为1.00 g/L时肝癌细胞抑制率最高,说明物质P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应为1.00 g/L,C正确;若物质P属于蛋白质,其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根据曲线变化可推知,物质P可能促进癌细胞的分化,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误认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坏基因”‎ 点拨 正常细胞中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畸形分化为恶性增殖细胞,即癌细胞。‎ ‎2)误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且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 点拨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13.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 B. 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 C. 从b到b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完成e时期的子细胞变化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所示,另一种将分化成某种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d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即8条,A错误;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受基因控制,B错误;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因此从细胞f到细胞f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错误;f为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其变化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即继续分裂,另一种将分化形成各种组织,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某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图解,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能据此判断一个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14.《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的成果。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的核酸完全相同 B. 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C.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 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题给材料考查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要求考生理解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根据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同一个体不同的体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细胞分化过程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因此不同的体细胞内所含的DNA相同,但所含的RNA及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成纤维细胞能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两者细胞内DNA相同,而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成纤维细胞能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D正确。‎ ‎【点睛】细胞分化与全能性的比较:‎ 项目 细胞分化 细胞全能性 原因 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 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结果 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 形成新的个体 大小比较 细胞分化程度有高低之分: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 细胞全能性有大小之分: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关系 ‎①细胞分化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已分化的细胞都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特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因而都具有全能性;‎ ‎②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难以表达,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就越高 ‎15.据“朝闻天下”报道目前英国科学家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成熟精子。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皮肤细胞和精子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B. 该实验可以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正常情况下,睾丸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一分为二,便可得到两个精子 D. 人体皮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成熟精子的一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及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理解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含义,明确精子的形成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体皮肤细胞和精子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自然条件下都不可能进行脱分化过程,但根据题给信息,说明人体皮肤细胞在人为条件下可以进行脱分化,A正确;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该实验不能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正常情况下,睾丸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一分为二,得到的精细胞经变形后才能成为精子,C错误;人体皮肤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成熟的精子是生殖细胞,人体皮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成熟精子的二倍,D错误。‎ ‎16.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答案】C ‎【解析】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知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中,且每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故选C。‎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7.选择纯合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 。F2的统计结果如下表。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有4种 C. F2的绿色圆粒中杂合子占2/3‎ D. F2中亲本类型占5/8 ,重组类型占3/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要求考生理解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解释过程,能利用分离定律分析表中实验结果数据,熟练识记F2中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种类及比值,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结合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2中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均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同时可判定此遗传过程中F1的基因型为YyRr,其自交后代F2中Y R :Y rr:yyR :yyrr=9:3:3:1,因此F2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有YYRR、YYRr、YyRR、YyRr共4种,B正确;F2的绿色圆粒中yyRR:yyRr=1:2,故杂合子占2/3,C正确;F2中亲本类型(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占3/16+3/16=3/8,重组类型(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占9/16+1/16=5/8,D错误。‎ ‎【点睛】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学生易混淆一些结论,需要注意区分:‎ ‎1)F2中表现型种类及比值为Y R :Y rr:yyR :yyrr=9:3:3:1,基因型种类及比值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2:2:2:2:4,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是:9Y R =1YYRR+2YyRR+2YYRr+4YyRr,3Y rr=1YYrr+2Yyrr,3yyR = 1yyRR+2yyRr,1yyrr=1yyrr。‎ ‎2)亲本YYRRxyyrr或YYrrxyyRR,F1基因型均为YyRr,F1自交产生的F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种类和比值均相同,但重组类型及所占的概率不同,亲本为YYRRx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概率3/8,亲本为YYrrx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概率5/8。‎ ‎18.如图中甲、乙、丙3个图分别表示某个生物(假设只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3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甲和乙 B. 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乙和丙 C. 甲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D. 甲、乙、丙三个细胞的DNA数分别为8、8、4‎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读图像,判断出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甲图的细胞质平均分裂,判断出甲图是初级精母细胞,乙图是次级精母细胞,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分析图形可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乙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乙和丙,甲图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由于甲图的细胞质平均分裂,故甲图是初级精母细胞,因此乙图是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甲、乙、丙三个细胞的核DNA数分别为8、8、4,D正确。‎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 ‎(1)依据细胞质的分配方式判断精卵形成过程图像(二倍体生物2n=4)‎ ‎(2)据分裂图像快速确认动物性别,若为四分体平分为二,则一定为减Ⅰ后期,此时若细胞质均等分裂则动物性别一定为雄性,若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动物性别一定为雌性。‎ 注:若为减Ⅱ后期,则细胞质均等分裂时,不能直接确认动物性别(此时需依据其他信息继续确认)。‎ ‎19.继孟德尔之后,摩尔根也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其果蝇杂交实验成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经典,下列实验中,可以成功验证摩尔根演绎推理正确的是( )‎ A. 白眼雌×红眼雄→红眼雌∶白眼雄=1∶1‎ B. 红眼雌×白眼雄→红眼雌∶红眼雄=1∶1‎ C. 红眼雌×红眼雄→红眼雌∶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1∶1∶1∶1‎ D. A、B、C都不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要求考生熟悉“假说——演绎”法的环节和研究过程,理解“假说——演绎”法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的应用,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得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结论,其实验过程是:让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子一代果蝇不论雌雄均为红眼,让子一代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的子二代果蝇中雌性均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然后摩尔根提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一假说,对其杂交实验进行了解释,其理论结果与杂交实验结果吻合;为了验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是否成立,摩尔根又对子一代果蝇进行测交,将测交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一致,验证了自己提出的假说是成立的;测交是指让子一代果蝇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因此摩尔根所做的测交实验的演绎推理是:白眼雌×红眼雄(F1)→红眼雌∶白眼雄=1∶1,或者是红眼雌(F1)×白眼雄→红眼雌∶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1∶1∶1∶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按照摩尔根提出的假说,其杂交实验得到的子一代红眼雄蝇基因型为XWY,子一代红眼雌蝇基因型为XWXw,由于摩尔根实验进行到杂交实验结束时,手头已有的果蝇中,隐性性状的个体只有白眼雄果蝇(XwY)而没有白眼雌果蝇(XwXw),因此摩尔根最先做的测交实验只能是红眼雌(F1)×白眼雄,在这次测交实验中可获得白眼雌果蝇(XwXw),然后才能做白眼雌×红眼雄(F1)的测交实验。‎ ‎20.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均不遵循分离定律 B.女儿的两条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D.一对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夫妇的子女全部是患者 ‎【答案】C ‎【解析】A.分离定律的适应范围是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故若性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即会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B.女儿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B错误;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即可以表现为男性可以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女性可以将致病基因传给儿子,C正确;D.一对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夫妇的儿子可以是正常的,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21.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右图为生物体内ATP、ADP、AMP相互转化示意图,据图并结合合理的推理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参与甲过程的反应物只有ATP ‎ ‎②AMP可以作为合成ADP及mRNA的原料 ‎③丁过程中合成ATP所需能量可以来自光能、化学能和热能 ‎④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肯定不是同一种酶 ‎ ‎⑤M表示“一个”‎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⑤ D. 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ATP与ADP及AMP之间的转化,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T”表示“三个”, “D”表示“两个”,M表示“一个”,明确图中方向互为相反的箭头分别为水解反应和和合成反应,催化两者的酶种类不同。‎ 分析图形可知,甲过程是ATP水解,需要ATP和水参与反应,①错误;由乙过程可知,AMP是一磷酸腺苷,也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ADP及mRNA的原料,②‎ 正确;丁过程为ADP合成ATP,合成ATP所需能量可以来自光能、化学能,但不能来自热能,③错误;催化乙过程的酶是ADP水解酶,而催化丙过程的酶是ADP合成酶,④正确;⑤图中“T”表示“三个”, “D”表示“两个”,M表示“一个”, ⑤正确;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2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蔗糖溶液为底物 B. 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淀粉酶分别催化底物淀粉、蔗糖,用碘液检测 C.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 验证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实验中,含等量蛋清液的A、B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验证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设计,要求考生理解相关验证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 若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应选择碘液与淀粉反应颜色的变化判断酶活性强弱,故底物因为淀粉,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不可选择蔗糖溶液为底物,A错误;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淀粉酶分别催化底物淀粉、蔗糖,由于碘液不能与蔗糖或蔗糖的水解产物反应,不能用碘液检测,应改为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可研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由于蛋白酶的成分也是蛋白质,不能用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方法验证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因素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及相关实验探究等是本专题的高频考点,题目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均为学生易错的题型,需要重点关注:‎ ‎(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4)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23.适宜的光照、温度条件下,在0.003% CO2和1% CO2两种不同环境中某植物叶肉细胞卡尔文循环中C3和C5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 ab段碳反应速率越来越小 B. bc段甲物质浓度降低是因为生成速率变小 C. cd段光合作用较弱是因为光反应产物不足 D. ae段叶肉细胞的光饱和点稳定不变 ‎【答案】B ‎【解析】ab段甲乙物质的量相对稳定,碳反应速率不变,A项错误;二氧化碳含量变小,底物不足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减慢,生成物三碳酸(甲物质)的含量下降,B项正确; cd段光合作用较弱是因为暗反应的原料二氧化碳不足引起的,C 项错误;不同环境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光饱和点不同,D项错误。‎ ‎【点睛】涉及光照和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问题时,学生常因缺少综合思维能力而出现错误。其中C3、C5的含量变化是个易错点,分析时只有理清C3、C5的“来源”与“去路”(C3产生于CO2的固定,消耗于C3的还原;C5产生于C3的还原,消耗于CO2的固定),才能避开试题陷阱。‎ ‎24.下图表示温度对漂浮刚毛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测定光合产氧速率时,各温度条件下CO2的浓度必须相同 B. 测定呼吸耗氧速率时,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进行且供02充足 C. 若连续光照而温度保持在40℃,则漂浮刚毛藻有可能死亡 D. 若连续光照,则35℃时漂浮刚毛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实验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测定温度对光合产氧速率影响时,应保证CO2的浓度必须相同,A项正确;测定呼吸耗氧速率时,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进行且供02充足,避免光合作用对数据的干扰,B项正确;若连续光照而温度保持在40℃,漂浮刚毛藻的净光合作用产氧速率大于0,C项错误;若连续光照,则35℃时漂浮刚毛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D项正确。‎ ‎25.某同学利用黑藻探究“光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装置如图甲。图乙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下装置甲中黑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a、b、c、d代表细胞结构,①~⑤表示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乙结构a、b、c中存在光合作用色素的是a,而要提取光合作用色素需要用层析液 B. 在适宜光照强度下,图甲装置中有色小液滴将向右移动,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则短期内叶绿体中C5的含量将增加。‎ C. 图乙中①在b内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代表丙酮酸,能产生⑤的细胞结构有a、b D. 若一定时间内有色小液滴向右移动,则移动的距离代表黑藻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 ‎【答案】B ‎【解析】‎ 提取光合作用色素需要使用无水乙醇,分离光合色素需要使用层析液,A错误;在适宜光照强度下,图甲装置中黑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升高,小液滴右移,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则短期内暗反应减弱,C5的消耗减少, ATP和[H]不减少,还原的三碳化合物量不变,C5的含量将增加,B正确。①~⑤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ADP,丙酮酸和[H],ATP,C错误;黑藻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则移动的距离代表黑藻单位时间净光合速率,D错误。‎ ‎26.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有( )‎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⑥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⑦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长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细胞的分化、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癌变是不利的,①错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错误;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错误;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大、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④错误;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⑥正确;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短,⑦错误。‎ ‎27.下图为某二倍体细胞分裂的模式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在DE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B. 图乙有8个DNA分子、8条染色体 C. 图乙细胞的下一时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D. 图乙细胞可能发生了突变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和图像考查细胞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乙细胞内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分别含有基因A和a,可能是发生了突变,可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分析曲线可知,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都会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A错误;分析图乙可知,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有8个核DNA分子、8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B正确;图乙细胞的下一时期为有丝分裂末期,此期会发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C正确;图乙细胞内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分别含有基因A和a,可能是发生了突变,D正确。‎ ‎28.人类中,显性基因D对耳蜗管的形成是必需的,显性基因E对听神经的发育是必需的;二者缺一,个体即聋。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夫妇中有一方耳聋,也有可能生下听觉正常的孩子 B. ‎ 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的夫妇,也可能所有孩子听觉均正常 C. 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孩子的概率为7/16‎ D. 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听神经正常孩子的概率为9/1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D_E_,若夫妻中一方耳聋,另一方基因型为DDEE,则后代全部正常,A正确;只有耳蜗管正常(DDee)与只有听神经正常(ddEE)的夫妇,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DdEe,听觉肯定正常,B正确;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孩子的概率为1-9/16=7/16,C正确;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听神经正常孩子(__E_)的概率为3/4,D错误。‎ ‎29.某种群中基因型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调查该种群中某一年龄段的幼体,aa占1/6,Aa占1/3,待性成熟后随机交配,下一代幼体中aa的比例是 A. 1/9 B. 1/16 C. 1/25 D. 1/36‎ ‎【答案】C ‎【解析】该种群中某一年龄段的幼体,aa占,Aa占,则AA占,因为基因型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所以在性成熟后,参与随机交配的个体只能是AA和Aa,则该群体中AA占,Aa占,因而该群体产生的配子比例为: a=×=,A=1-=,经过随机交配后,子一代幼体中aa=×=。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种群中基因型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有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的知识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30.某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F1)出现4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3∶1∶1。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比是(  )‎ A. 24∶8∶3∶1 B. 25∶5∶5∶1 C. 15∶5∶3∶1 D. 9∶3∶3∶1‎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该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因此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_R_,绿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yR_,二者杂交后代中,黄色:绿色=1:1,相当于测交交实验,亲本相关的基因型是Yy×yy,圆粒:皱粒=3:1,相当于杂合子自交实验,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因此黄色圆粒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绿色圆粒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子一代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yR_,其中YyRR占1/3,YyRr占2/3。子一代黄色圆粒植株去掉花瓣相互授粉,相当于自由交配,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两个分离定律问题:①Yy×Yy→黄色Y_=3/4、绿色yy=1/4,②R_×R_→皱粒rr=2/3×2/3×1/4=1/9,圆粒R_=8/9,因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4×8/9):(1/4×8/9):(3/4×1/9):(1/4×1/9)=24:8:3:1,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一代相关基因型,并利用分离定律分别考虑子一代自由交配后代每一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最后将性状组合考虑。‎ ‎31.如图是同种生物的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图中所代表的个体两两杂交得到的子代有2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的是( )‎ ‎ ‎ A. 图①、图④ B. 图③、图④ C. 图②、图③ D. 图①、图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6种基因型=2×3,2种表现型=2×1,说明这两对基因中有一对基因是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另一对基因都是杂合子,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2.果蝇的翅形受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果蝇为残翅,为确定B、b是否也位于常染色体上,进行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已知正交的F2中长翅、小翅和残翅分离比9∶3∶4,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 B、b位于X染色体上 B. 正交F2中只在雄性个体出现小翅性状 C. 反交F2中小翅性状在雌雄个体中所占比例不同 D. 反交F2中表现型为长翅的个体占总数的3/8‎ ‎【答案】C ‎【解析】已知果蝇的翅形受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A、a位于常染色体上,而图中显示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反交实验的F1中,所有雌蝇均为长翅、所有雄蝇均为小翅,说明B、b基因位于性(X)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同时含有A和B表现为长翅,aa表现为残翅,只有A表现为小翅,则正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子一代为AaXBXb、AaXBY,则F2中小翅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即只有雄性中出现小翅,B正确;反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中小翅性状在雌雄个体中比率相同,C错误;反交F2中表现型为长翅的个体占总数3/4×1/2=3/8,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遗传图解,分析三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组成,确定正交和反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 ‎33.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2,若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纯合子 杂合子 AA 红色 A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aa 纯白色 AP与AS、a 红斑白花 ASAS 红条白花 AS与a 红条白花 APAP 红斑白花 A. 3种,2:1:1‎ B. 4种,1:1:1:1‎ C. 2种,1:1‎ D. 2种,3:1‎ ‎【答案】C ‎【解析】APAS与ASa杂交,APAS能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AP和AS;ASa也能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AS和a,它们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共产生四种基因型,分别是APAS、APa、ASAS、和ASa,根据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它们的表现型分别是红斑白花、红斑白花、红条白花和红条白花,比例为1:1:1:1.因此,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是红斑白花:红条白花=1:1,故选C。‎ ‎3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B.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C.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D.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于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是XbXbY,所以XbXb来自母方,Y来自父方,故A、B项错误;因为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所以含XbXb的卵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Xb的两条染色体都移向了一极,到卵细胞中去了。与含Y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后,形成了基因型XbXbY的红绿色盲孩子,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的原因,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再结合本题的题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5.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 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aY四种 ‎【答案】D ‎【解析】‎ 甲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该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乙图细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丙图中具有“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的特点,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丁图所示为雄果蝇,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wY,能产生AXw、aXw、AY、aY四种配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丙图中有中生无的特点判断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再根据后代女性的表现型确定在什么染色体上。‎ ‎36.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考虑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分离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X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分离 C. 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细胞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种器官中 D.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Y染色体可能是0、1或2条 ‎【答案】C ‎【解析】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分离,A项正确;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1条X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着丝点分裂而形成的2条X染色体会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的2条X染色体也会发生分离,B项正确;生殖器官(如睾丸)中的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既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也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如精子),因此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细胞可能同时存在于一种器官中,C项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子细胞中,因此由1个初级精母细胞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1个含有Y染色体,另1个含有X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此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Y染色体可能是0、1或2条,D项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7.果蝇的棒眼与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圆眼长翅果蝇交配得到的子代比例如表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圆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子代圆眼残翅雌蝇中,纯合子占1/15‎ C.子代长翅雌蝇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存活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则与母本减数分裂MU期异常有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A错误;后代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是3:1:3:1,说明两对基因型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长翅与残翅 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判断亲本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因此F代中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bbXAXA 和 1/2bbXAXa,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2,B错误;子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 例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BXAXA 或BBXAXa的个体死亡,即BB有一半死亡,C错误;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基因型为bbXaXaY,说明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8.某男子既是一个色盲又是一个外耳道多毛症(伴Y遗传)患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每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都含有两个色盲基因和两个毛耳基因 ②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一个色盲基因和一个毛耳基因 ③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一个色盲基因或一个毛耳基因 ④有1/2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色盲基因,有1/2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毛耳基因⑤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23条染色体 ⑥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46条染色体 A. 没有正确选项 B. 一项 C. 两项 D. 三项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男子的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与外耳道多毛症有关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该男子的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DNA)完成复制后,每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都含有两个色盲基因和两个毛耳基因,①正确;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或Y染色体,即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个色盲基因或两个毛耳基因,②③错误,④正确;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23或46条染色体,⑤⑥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男性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Y性染色体;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与外耳道多毛症有关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X和Y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据此结合减数分裂的知识即可作答。‎ ‎39.小鼠中有一对控制灰砂色的基因(T)和正常灰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灰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雄鼠交配.预期后代表现型之比为(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 )‎ A.灰砂♀:灰色♂=2:1 B.灰砂♀:灰色♂=1:2‎ C.灰砂♀灰色♂=1:1 D.灰砂♀:灰色♂=3: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灰色(t)但性染色体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雄鼠交配,其基因型分别为XtO和XTY.由于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后代基因型为XTXt、XtY和XTO,因此后代表现型比为灰砂♀:灰色♂=2:1.‎ 故选:A.‎ ‎40.某种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昆虫,若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D和d位于性染色体上,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昆虫是雌性,其基因组成可能为AaBbXDXd B. A(a)与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该个体将产生4种生殖细胞 D. 若该昆虫与黑身残翅截毛的个体杂交,后代雌性是灰身残翅截毛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并结合题意可知,D和d所在的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为X和X性染色体,所以该昆虫是雌性,其基因组成是AaBbXDXd,A项正确;A(a)与B(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项错误;若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该个体将产生AbXD、aBXD、AbXd、aBXd四种生殖细胞,C项正确;该昆虫与黑身残翅截毛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XDXd、aabbXdY,二者杂交,后代雌性是灰身残翅截毛(AabbXdXd)的概率=1/4 AbXd×1abXd=1/4 AabbXdXd,D项正确。‎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1.已知雌果蝇在某常染色体隐性基因(e)纯合时转化为不育的雄果蝇,若一对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代雄果蝇中共有4种基因型 B.F1代中雌雄比例接近1∶2‎ C.F1代雄果蝇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占1/5‎ D.雌果蝇性反转前后遗传物质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F1代雄果蝇中共有3种基因型,A错误;F1代中雌雄比例接近(0.5+1)∶(0.5+1+1)=3:5,B错误;F1代雄果蝇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占0.5/(0.5+1+1)=1/5,C正确;雌果蝇性反转前后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规律的相关计算,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42.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 ‎ 黑色短毛 黑色长毛 白色短毛 白色长毛 ‎♀‎ ‎42‎ ‎19‎ ‎14‎ ‎5‎ ‎47‎ ‎14‎ ‎15‎ ‎5‎ A.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 C. 两对常染色体上 D. 一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可知黑色短毛为显性,白色长毛为隐性。F2不管在雌性或者雄性中,黑色短毛:黑色长毛:白色短毛:白色长毛=9:3:3:1,因此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3.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亲本 子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 灰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 B. 黄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 C. 灰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 D. 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答案】C ‎【解析】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与性别有关联,因此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A错误;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B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D错误。‎ ‎【点睛】该题的解题方法为:先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后代中不同性别间的表现型差别判断基因的位置。‎ ‎44.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25%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 )‎ A. 1∶1∶1 B. 4∶7∶3 C. 2∶3∶1 D. 7∶2∶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中的知识现象,要求考生能根据题意,判断出能正常参与受精作用的雄配子及比例为D:d=4:1,而正常参与受精作用的雌配子及比例为D:d=1:1,可据此分析进行计算。‎ 杂合子(Dd)植株自交,若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25%的死亡率,则能正常参与受精作用的雄配子及比例为D:d=4:3,而正常参与受精作用的雌配子及比例为D:d=1:1,故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DD:Dd:dd=(4/7×1/2):(4/7×1/2+3/7×1/2):(3/7×1/2)=4:7:3,所以B正确,ACD错误。‎ ‎45.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图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及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识图分析的能力。胚胎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细胞一极中携带a的染色体有两条,携带A的染色体有一条,在染色体随机丢失后分裂产生Aa子细胞的概率为2/3,aa子细胞的概率为1/3,B项错误;子细胞aa不能合成抑制细胞增殖的相关蛋白质,在适宜条件下有可能无限增殖,C项正确;在纺锤体的牵引下,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染色体的异常分离很可能与纺锤体有关,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46.图甲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这种动物某个体内精原细胞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BC段、DE段形成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处于E点的细胞中含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图乙中______(填序号)细胞处于图甲中的CD段。‎ ‎【答案】 DNA复制 着丝点分裂 4 ①‎ ‎【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和图像考查细胞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甲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间期的染色体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后期着丝点分裂;图乙中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分析图甲可知,图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2)分析图乙可知,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乙图可知,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含有2对共4条染色体,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曲线,则处于E点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甲图的CD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因此图乙中①细胞处于图甲中的CD段。‎ ‎47.某种鸟的羽色受两对相互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基因在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B、b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位置如图甲所示.该鸟羽毛颜色的形成与相关基因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 ‎ ‎(1)据图甲、乙分析可知,雄性黑色鸟的基因型有______种,雌性灰色鸟的基因型是______。‎ ‎(2)该鸟体内还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D能使灰色或黑色羽毛出现有条纹,d为无条纹.如果将黑色无条纹雄鸟和灰色有条纹雌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有条纹:黑色无条纹:灰色有条纹:灰色无条纹=1:1:1:1,该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B和D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 ‎【答案】 4 bbZAW 不能 无论B、b与D、d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结果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遗传定律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形判断出种群不同个体的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根据题意假设若B、b与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和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种可能,利用遗传定律分别分析两种可能条件下黑色无条纹雄鸟与灰色有条纹雌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此题难度较大。‎ ‎(1)据图甲、乙分析可知,雄性黑色鸟的基因型有BBZAZA、BbZAZA、BBZAZa、BbZAZa共4种,雌性灰色鸟的基因型是bbZAW。‎ ‎(2)由题意可知,若B、b与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D、d位于性染色体上与A、a完全连锁,则基因型为BbZAdZAd的个体为黑色无条纹雄鸟,基因型为bbZAD的个体为灰色有条纹雌鸟,两者杂交,后代中黑色有条纹:黑色无条纹:灰色有条纹:灰色无条纹=1:1:1:1;若B、b与D、d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D、d位于常染色体上与B、b完全连锁,则基因型为BBddZAZa的个体为黑色无条纹雄鸟,基因型为BBDdZA的个体为灰色有条纹雌鸟,两者杂交,后代中黑色有条纹:黑色无条纹:灰色有条纹:灰色无条纹=1:1:1:1;可见无论B、b与D、d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因此该结果不能说明B和D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8.摩尔根利用果蝇的眼色性状设计杂交实验,发现红眼基因(B)和白眼基因(b)只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摩尔根以两只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子代雄性果蝇均为白眼,雌性果蝇均为红眼,则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 ‎(2)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果蝇的性别仅由X染色体数目多少决定,体细胞中有两个X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只含一个X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若同时含Y表现为雄性可育,若不含Y则表现为雄性不育)。某科学家重复摩尔根的上述实验,意外发现F1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 ‎①推测该F1白眼雌果蝇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若该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前者,从减数分裂过程看,原因可能是亲代中的________雌或雄)果蝇未正常完成分裂,产生了异常配子。 ‎ ‎②为了进一步探究该F1白眼雌果蝇个体基因型,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不考虑突变): ‎ 第一步:用该F1白眼雌果蝇和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雄果蝇进行杂交。 ‎ 第二步:观察F2的眼色。‎ 若F2中雄果蝇眼色为_______________,则说明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bXb。 ‎ 若F2中雄果蝇眼色为_______________,则说明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不是XbXb。‎ ‎【答案】 XbXb×XBY XbXbY XbXb 雌果蝇 XBY 全部为白眼 既有红眼也有白眼 ‎【解析】本题考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要求考生熟悉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过程,能利用分离定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及异常F1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 ‎(1)根据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可知,若以白眼雌果蝇(XbXb)和红眼雄果蝇(XBY)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所得子代雄性果蝇均为白眼(XbY),雌性果蝇均为红眼(XBXB)。 ‎ ‎(2)①若果蝇的性别仅由X染色体数目多少决定,体细胞中有两个X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只含一个X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若同时含Y表现为雄性可育,若不含Y则表现为雄性不育),‎ 则该F1白眼雌果蝇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XbXbY或XbXb。若该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 XbXbY,由于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从减数分裂过程看,则Xb只能来自于母本,即原因可能是亲代中的雌果蝇未正常完成分裂,产生了异常雌配子XbXb,与正常雄配子Y结合而形成了受精卵。 ‎ ‎②为了进一步探究该F1白眼雌果蝇个体基因型(不考虑突变),可用该F1白眼雌果蝇和基因型为XBY的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F2的眼色;若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bXb,与基因型为XBY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则F2中雄果蝇眼色全部为白眼(XbY);若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Y,其产生的雌配子为XbY:Xb:XbXb:Y=2:2:1:1,与与基因型为XBY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则F2中雄果蝇眼色既有红眼(XBY)也有白眼(XbY),则说明F1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不是XbXb,而是XbXb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