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二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2.如图所示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Y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
D.X、Y、Z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3.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C.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可作为内环境的检测指标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5.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淋巴管阻塞 B.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C.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 D.血浆渗透压升高
6.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激素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C.机体大量消耗血糖,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
D.比赛结束后,乳酸积累过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7.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D.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8.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9.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例是( )
A.棉花摘心 B.除草剂 C.果树嫁接 D.扦插繁殖
10.如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
A. B. C. D.
11.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根本的区别是( )
A.两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B.两者的生物活性不同
C.两者合成的方式不同 D.两者在体内的运输方式不同
1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3.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一个( )
A.家系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种群
14.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②表示种群的出生率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5.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6.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J”型增长曲线中λ大于1
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
18.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9.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0.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21.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
(3)图乙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22.人们常用人工拔除方法控制侵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表.
物种数(种)
拔除前后均能检测到的物种数(种)
密度最大的物种
拔除前
拔除后
拔除前
拔除后
区域1
14
13
3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2
12
23
2
红树蚬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3
10
23
1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1)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 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
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 保护.
(2)调查台湾泥蟹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 法,调查红树林种群密度时还要 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 、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 ,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 .
23.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3)在只放养C鱼的鱼塘中,捕捞的最佳时间非常重要,应该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 之间.
24.小白鼠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常用的实验对象.电刺激小白鼠会使之产生逃避反应.请回答下列有关该实验的问题: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 调节完成,完成该逃避反应的结构基础为 .在小白鼠逃避反应中,其体内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 (单向/双向)传导的.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 明显增加,通过促进 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机体通过调节使 和 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 .
(4)表是小白鼠神经纤维内外维持膜电位的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
离子
神经元内
神经元外
a
5~15mol/L
145mol/L
b
140mol/L
5mol/L
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 和 .
(5)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脑内的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推测可能是脑内 区域受损,其分泌的 缺乏所致.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二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解答】解:A、肝细胞中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只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二者在肝细胞中不表达,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B错误;
C、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类物质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以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
D、内环境由①②④组成,D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Y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
D.X、Y、Z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解答】解:A、Y血浆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肌细胞膜),A正确;
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可能导致组织液的pH降低,B正确;
C、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故它的细胞外液是X和Y,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故选:D.
3.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C.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可作为内环境的检测指标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调节机制和举例,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 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温度和渗透压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的酸碱度主要依靠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系,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C错误;
D、尿量和尿比重调节受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可作为内环境的检测指标,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
B、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导致部分肌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但多数细胞仍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5.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淋巴管阻塞 B.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C.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 D.血浆渗透压升高
【考点】血脂代谢及其调节.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A错误;
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
D、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流向血浆,导致组织液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6.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激素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C.机体大量消耗血糖,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
D.比赛结束后,乳酸积累过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3、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能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当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错误;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分泌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液量,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B错误;
C、机体大量消耗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分泌活动增强,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快速补充,C正确;
D、长跑过程中,肌肉中的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过多,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机体内环境的PH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C.
7.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D.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A、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A错误;
B、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
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
D、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也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故选:A.
8.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体液免疫是依靠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达到保护目的免疫机制,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的自我保护方式类似.
故选C.
9.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例是( )
A.棉花摘心 B.除草剂 C.果树嫁接 D.扦插繁殖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摘除棉花的顶心,降低侧芽生长素的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因此,棉花摘心是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
【解答】解:A、棉花摘心,摘除顶芽,促进侧芽生长成枝条,达到高产的目的,A正确;
B、除草剂利用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B正确;
C、果树嫁接属于无性繁殖,C错误;
D、柳枝扦插,利用了生长素促进生根的作用,D错误.
故选:AB.
10.如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据图分析:a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b;c中的生长素不能够运输到d.故a、b、c、d四个琼脂块中,只有d不含生长素.
【解答】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据图分析:a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b;c中的生长素不能够运输到d.故a、b、c、d四个琼脂块中,只有d不含生长素,将a、b、c、d四个琼脂块放在切了尖端的胚芽鞘上,不生长的胚芽鞘是放置d的,D正确.
故选:D.
11.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根本的区别是( )
A.两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B.两者的生物活性不同
C.两者合成的方式不同 D.两者在体内的运输方式不同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因此,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根本的区别是: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
故选:C.
1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C错误;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故选:B.
13.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一个( )
A.家系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种群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种群的集合;即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同种生物,构成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14.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②表示种群的出生率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解答】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②表示种群的出生率,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图中的①②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故选:D
15.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A正确;
B、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B正确;
C、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选:C.
16.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误.
故选:B.
1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J”型增长曲线中λ大于1
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无K值
有K值
环境容纳量(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解:A、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
B、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B正确;
C、由于种群一直在增长,后一年比前一年多,所以曲线中λ大于1,C正确;
D、种群的增长率是固定的,但增长速率不是固定的,D错误.
故选:D.
18.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故A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故B错误;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含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火灾过后森林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故C正确;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D正确.
故选B.
19.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解答】解: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①正确;②错误;
③甘蔗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③正确;
④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④错误;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⑤正确.
故选:D.
20.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考查的是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的作用,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最容易生根的.
【解答】解:A、没有幼芽,不能产生生长素,不易生根成活,A错误;
B、幼芽较少,不易生根成活,B错误;
C、幼芽较多,产生的生长素较多,插条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
D、由于叶片能够进行蒸腾作用,易导致植物体失水,所以应除去部分成熟叶片,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21.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b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偏高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垂直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
(3)图乙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20 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0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甲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与种群;
据图乙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解答】解:(1)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3)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所以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20 0
22.人们常用人工拔除方法控制侵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表.
物种数(种)
拔除前后均能检测到的物种数(种)
密度最大的物种
拔除前
拔除后
拔除前
拔除后
区域1
14
13
3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2
12
23
2
红树蚬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3
10
23
1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1)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 物种
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
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 就地 保护.
(2)调查台湾泥蟹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 标志重捕 法,调查红树林种群密度时还要 随机 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 物种丰富度 、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 栖息地 ,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 演替(或次生演替)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就地保护.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故调查台湾泥蟹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红树林种群密度时还要随机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物种丰富度、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演替(或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物种 就地
(2)标志重捕 随机
(3)物种丰富度 栖息地 演替(或次生演替)
23.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b .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Ⅱ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Ⅲ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Ⅳ .
(3)在只放养C鱼的鱼塘中,捕捞的最佳时间非常重要,应该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 bc 之间.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分析】1、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2、分析题图甲可知,A和D是捕食关系,应对应曲线Ⅲ;A和B是竞争关系,应对应曲线Ⅱ.
【解答】解:(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标记重捕法;分析题图可知,若该鱼塘只有C种鱼,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I所示,池塘的承载量(K值)是b.
(2)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所以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Ⅱ图所示.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D两种鱼,由于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Ⅲ所示;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两种生物没有直接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Ⅳ.
(3)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bc之间,种群增长率最大.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法 b
(2)ⅡⅢⅣ
(3)bc
24.小白鼠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常用的实验对象.电刺激小白鼠会使之产生逃避反应.请回答下列有关该实验的问题: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 神经 调节完成,完成该逃避反应的结构基础为 反射弧 .在小白鼠逃避反应中,其体内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 单向 (单向/双向)传导的.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 肾上腺素 明显增加,通过促进 肝糖原 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机体通过调节使 产热 和 散热 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
(4)表是小白鼠神经纤维内外维持膜电位的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
离子
神经元内
神经元外
a
5~15mol/L
145mol/L
b
140mol/L
5mol/L
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 钠离子(Na+) 和 钾离子(K+) .
(5)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脑内的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推测可能是脑内 下丘脑 区域受损,其分泌的 抗利尿激素 缺乏所致.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基本方式是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通过神经调节迅速逃向安全区,其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也是单向传导的.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由于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所以当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时,小白鼠反应强度会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
(4)神经元静息时,膜外钠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内,膜内钾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表中a离子符合钠离子,b符合钾离子.
(5)小白鼠的尿量异常增多的症状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的,所以可能是下丘脑出现损伤.
故答案为:
(1)神经 反射弧 单向
(2)肾上腺素 肝糖原 产热 散热
(3)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4)钠离子(Na+) 钾离子(K+)
(5)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01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