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0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七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
一、选择题:
1.等位基因A和a的最本质区别是( )
A. 基因A能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能控制隐性性状
B. 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基因A和基因a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A和a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D. 两者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详解】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A与a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即碱基排列序列的不同。
故选D。
2.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
1/2n,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各占纯合子的1/2。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越来越接近于1,纯合子中有显性纯合子AA和隐性纯合子aa,各占纯合子1/2,因此比例会越来越接近1/2,B正确,A、C、D错误。
3.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C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染色体复制
B. 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 CD与DH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 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A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BC过程是减数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出现DNA加倍,A正确;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CD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FG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它们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DF和GH段只含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
D、CD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在四分体时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D正确。
故选C。
4.如图甲、乙是有关人体细胞内基因复制和表达的相关过程,甲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乙图是某RNA结构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①和④是不同的生理过程,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共用一套密码子
B. 若用某药物抑制图甲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可能将受影响
C. 图甲中②过程产生的RNA需要穿2层膜结构,进入细胞质参与翻译
D. 图乙代表的RNA是tRNA,部分区域含有氢键,具有识别并运输氨基酸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转录过程,⑤为翻译过程。Ⅰ为核膜,Ⅱ为环状DNA分子。分析乙图:乙图为tRNA结构示意图。
【详解】A、图甲中①和④是不同的生理过程,其解旋时应用的不是同一种酶,前者是解旋酶,后者是RNA聚合酶;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共用一套密码子,A正确;
B、有氧呼吸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酶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的,因此若用某药物抑制图甲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可能将受影响,B正确;
C、图甲中②过程产生的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出来,不需要穿膜,C错误;
D、图乙代表的RNA是的tRNA,部分区域含有氢键,具有识别并运输氨基酸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以有多个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B. 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C.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D. S型菌转录的mRNA上可有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A正确;
B、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B错误;
C、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其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C错误;
D、S型菌转录的mRNA上可有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多条多肽链,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并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基因的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 转录和复制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至多种密码子决定,可由一至多种tRNA转运
D. 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密码子是指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C-G,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C-G;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C-G。
3、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详解】A、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
B、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C-G;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C-G;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C-G,B正确;
C、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至多种密码子决定,可由一至多种tRNA转运,C正确;
D、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D正确。
故选A。
8.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F1高茎植株自交产生F2高茎和矮茎植株,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孟德尔通过演绎推理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
C.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 测交过程可以推测出F1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F1高茎植株自交产生F2高茎和矮茎植株,这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B错误;
C、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C错误;
D、测交过程可以推测出F1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D正确。
故选D。
9.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症与遗传物质改变有关。基于下列病因假设的相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假设
推断
A
单基因突变
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
B
多基因突变
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C
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男性患者较多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基因的数目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3、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和位置,A错误;
B、多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B正确;
C、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形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之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C正确;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和易位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但没有导致基因数目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10.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
C. 长期使用杀虫剂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变
D.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详解】A、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秀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A错误;
B、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正确;
C、长期使用杀虫剂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主要区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
B.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C. 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大
D. 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碱基对的增加、减少或改变,A正确;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而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因为原核生物中没有染色体,B正确;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都对生物体有影响,没有大小之分,C错误;
D、前者可通过显微镜检测出来,而后者是分子结构的改变,所以不能通过显微镜检测出来,D正确。
故选C。
12.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 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
B. 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
C. 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 在Ⅲ段,隐性个体比显性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I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I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
B、Ⅱ段中,两曲线的交点,AA与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和a基因频率也相同,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I、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
D、在Ⅱ段,隐性个体增加,显性个体数量减少,隐性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 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 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延长培养的时间可以提高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D.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标记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所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B正确;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延长培养的时间,细菌会裂解死亡,子代噬菌体释放到上清液中,故可以提高上清液中的放射性,C错误;
D、蛋白质也有N元素,不能用15N代替标记DNA,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的两个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C. 所有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的两个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
B. 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其基因主要位于拟核DNA上,B错误;
C. 环状DNA分子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15.一种感染螨虫的新型病毒,研究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螨虫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
B. 先将甲、乙两组病毒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
C. 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
D. 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两种核酸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病毒,应该先标记细胞,再用被标记的细胞培养病毒,这样才能得到被标记的病毒。
【详解】A. 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培养基中培养,B错误;
C. 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C正确;
D. 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D正确。
故选B。
16.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原核生物只有拟核才有基因
B. ①②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U-A
C. 在性腺中相关基因表达,可以直接控制性激素合成来维持生物体的第二性征
D.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录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由于DNA中含有碱基T,RNA中没有碱基T而含有碱基U,因此转录过程中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DNA复制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其配对方式是A-T、T-A、G-C、C-G;
2、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的控制,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个性状。
【详解】A.原核生物质粒DNA中也有基因,A错误;
B. ①转录和②翻译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U-A,B正确;
C. 在性腺中相关基因表达,先控制性激素合成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性激素的含量,维持生物体的第二性征,C错误;
D. ②翻译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D错误。
故选B。
17.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及①②染色体的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是成对存在的
B. 位于Ⅱ区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
C. 位于Ⅱ区和Ⅲ区上的等位基因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
D. 图中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面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也会和性别相关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如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及①②染色体的放大图,①②为性染色体,其中①为X染色体,②为染色体,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段,Ⅲ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
【详解】A、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是成对存在的,如X和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A正确;
B、位于Ⅱ区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为伴X隐性遗传,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B正确;
C、位于Ⅱ区和Ⅲ区上的基因位于非同源区段,不属于等位基因,C错误;
D、图中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面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D正确。
故选C。
18.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直翅(B)对弯翅(b)、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三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错误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 该个体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AbD或abd
B. 控制长翅和残翅、有刺刚毛和无刺刚毛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该个体与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4种,基因型9种
D. 该个体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细胞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由于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个精子,两种精子。
【详解】A. 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AabbDd,A错误;
B. 长翅和残翅、有刺刚毛和无刺刚毛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 该个体与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类似于AaDd自交,其后代表现型4种,基因型9种,C正确;
D.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另一亲本的配子为abd,则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1∶1∶1,D正确。
故选A。
19.真核细胞中,部分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特定的细胞器,研究发现,某毒素只能与这些复合物结合,并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发挥相应的作用。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毒素,随后细胞内( )
A.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受阻
B. 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受阻
C. tRNA丧失识别与携带氨基酸的能力
D. 代谢减弱,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活动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真核细胞中,部分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特定的复合物。某毒素只能与这些复合物结合,并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发挥相应的作用,说明该复合物为核糖体。
【详解】A.核糖体功能受阻不会影响DNA复制和转录,A错误;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因此加入该毒素后,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受阻,B正确;
C.该毒素不会影响tRNA识别与携带氨基酸的能力,C错误;
D.根据题意该毒素不会影响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活动,D错误;
故选B。
20.如图表示利用番茄植株(HhRr)培育新品种的途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途径2和途径3都要经过组织培养,品种B和品种C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B. 途径2能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作用的对象是发育的种子或幼苗
C. 途径2和途径3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途径4依据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该途径最突出的优点是能产生新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其中途径1是杂交育种;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花粉培养成单倍体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叶肉细胞培养成幼苗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是诱变育种。
【详解】A、途径2单倍体育种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品种B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HHRR、HHr、hhRR和hhrr;途径3的育种方法先将叶肉细胞离体后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幼苗,然后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品种C,基因型是HHhhRRrr,A正确;
B、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作用的对象是幼苗,B错误;
C、途径2单倍体育种和途径3多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
D、途径4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D正确。
故选B。
21.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MⅠ后期和处于MⅡ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相同,DNA数也相同
B. 若产生的精子为AaXB,则可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裂异常
C. 若某细胞中无染色单体,且基因组成为AAXBXB,则该细胞不可能处于MⅡ后期
D. 若产生四种精子AXB∶aXB∶AY∶aY=1∶1∶1∶1,则是MⅠ前期交叉互换的结果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2、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A. 处于MⅠ后期和处于MⅡ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相同,DNA数不同,A错误;
B. 若产生的精子为,则可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a所在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B正确;
C. 若某细胞中无染色单体,且基因组成为,则该细胞处于MⅡ后期,C错误;
D. 正常情况下,M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两两相同,若产生的精子AXB∶aXB∶AY∶aY=1∶1∶1∶1,4种精子,则是MⅠ前期交叉互换,产生了AaXBXB、Aa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的结果,D正确。
故选BD。
22.让人的一个精原细胞在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原细胞,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形成8个精细胞(无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间期
B. 在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都具有放射性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4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
D. 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的8个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详解】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和DNA复制,以亲代DNA
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DNA分子,在该时期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升高,A正确;染色体复制完成后,一条染色体包括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中DNA分子均是只有1条链被3H标记。故细胞分裂的2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B正确;将有丝分裂形成的精原细胞放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减数,在减数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完成后,一条染色体包括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有1条链被3H标记,1条链未被3H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的2条链均未被3H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但着丝点未分裂,染色单体未分开,故形成的4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全部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故最终形成的8个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C。
【点睛】熟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结合DNA的复制方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23.有些品系的果蝇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容易受到二氧化碳的麻醉而死亡,后来发现这些品系有的果蝇对二氧化碳具有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果蝇对二氧化碳敏感与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中。下表是果蝇抗二氧化碳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DNA模板链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下列有关果蝇抗二氧化碳品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抗性品系
CGT
丙氨酸
GGT
脯氨酸
AAG
苯丙氨酸
TTA
天冬酰胺
敏感品系
CGA
丙氨酸
AGT
丝氨酸
AAG
苯丙氨酸
TTA
天冬酰胺
氨基酸位置
150
151
152
153
A. 果蝇之所以具有抗性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第151号位的丝氨酸被脯氨酸取代
B. 果蝇抗二氧化碳品系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果蝇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NA模板链上决定第151号位氨基酸的有关碱基A被G替换
D. 果蝇抗性产生的原因是决定第151号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AGT变为GGT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知识。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可以是显性突变,也可以是隐性突变。
【详解】A、果蝇之所以具有抗性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第151号位的丝氨酸被脯氨酸取代,A正确;
B、果蝇抗二氧化碳品系基因位于线粒体中,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
C、据图表分析可知,果蝇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NA模板链上决定第151号位氨基酸的碱基A被G替换,C正确;
D、密码子位于RNA上,应该是决定第151号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UCA变为CCA,D错误。
故选D。
24. 基因沉默是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邻近基因指导合成的反义RNA是通过逆转录过程
B. 与完成过程Ⅱ直接有关的RNA有两种,即mRNA、rRNA
C. 与邻近基因和抑癌基因相比,组成图中杂交分子的碱基有A、G、C、T、U五种
D. 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则抑癌基因沉默,此时过程Ⅱ被抑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反义RNA的合成过程为转录过程,A项错误;
B、过程Ⅱ为翻译过程,直接有关的RNA有mRNA、rRNA和tRNA三种,B项错误;
C、杂交分子的两条链均为RNA链,因此含有A、G、C、U四种碱基,C项错误;
D、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则核糖体与mRNA结合受阻,抑癌基因不能表达和发挥作用,图中的过程Ⅱ被抑制,D项正确。
故选D。
25.下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理过程
甲
乙
丙
……..
丁
染色体组数
2→1→2→1
1→2
2→4→2
?
相关描述
性激素作用
细胞膜功能体现
遗传信息不变
功能趋向专门化
A. 甲和丙过程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甲过程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四个生殖细胞
C. 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过程mRNA不同决定细胞功能不同
D. 人类的超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与甲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行为异常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经过甲过程染色体组数减半,且该过程需要性激素作用,说明甲是减数分裂过程;经过乙过程染色体组数目加倍,说明乙表示受精作用;经过丙过程染色体组数不变,且该过程不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说明丙是有丝分裂过程;经过丁过程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说明丁是细胞分化过程。
【详解】A、丙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一个卵原细胞只产生1个卵细胞,B错误;
C、乙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是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mRNA不同决定细胞功能不同,C正确;
D、XYY的形成是由于产生了YY的精子,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与同源染色体行为异常无关,D错误。
故选C。
26.果蝇眼色由常染色体上的(A/a)和X染色体上的(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
A. 白眼果蝇有6种基因型
B. 红眼雄果蝇的后代中雌性个体不可能出现白眼
C. 一只纯合粉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有红眼、粉眼,则亲代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
D. 将C项中F1代果蝇随机交配,则F2代果蝇中,XB的基因频率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A_XB 表现为红眼,aaXB 表现为粉眼, Xb 表现为白眼。
【详解】A.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白眼的基因型为 Xb ,因此一共有3×2=6种基因型,A正确;
B. 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_XBY,其产生的雌性后代肯定含有XB,因此雌性后代不可能出现白眼,B正确;
C. 纯合粉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XbY,后代出现了红眼和粉眼,说明则亲代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C正确;
D. 由上分析可知,F1代果蝇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F1代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XB的基因频率2/3,D错误。
故选D。
27.如图为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
B. 图中能发生碱基A与T配对的过程有a、b、e,能发生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有b、c、d、e
C. 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故影响基因的d过程
D. HIV病毒在宿主细胞中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有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中心法则图解,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RNA的复制,d表示翻译,e表示逆转录,其中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 图中a、b、d过程发生在正常细胞内发生,c、e过程只发生在被病毒侵染的细胞中,A正确;
B. 图中能发生碱基A与T配对的过程有a(DNA复制)、b(转录)、e(逆转录),能发生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有b(转录)、c(RNA复制)、d(翻译)、e(逆转录),B正确;
C.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属于翻译过程,故影响基因的d过程,C正确;
D. HI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中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有eabd,D错误。
故选D。
28.下列有关变异、育种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一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
B.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在于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因此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 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一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A正确;
B.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
D. 染色体数目变异也会形成生殖隔离,故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29.某种植物的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抗病基因导入EEFF植株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和EEFf两种植株(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e基因会使花粉的育性减少1/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基因重组
B. ♂EeFF×♀EEFF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
C. 选择EeFF与EEFf进行杂交,再让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8/9
D. EeFF与EEFf进行杂交,其F2抗病植株中,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5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的是否存活,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据此,以“EeFF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与EEFF进行正反交时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切入点,明辨抗病基因插入对有关基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EeFF×♀EEFF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EEFF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EF的配子,EeFF作为父本时,e基因会使花粉的育性减少1/2,故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EF:eF=1:2,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B错误;
C、Ee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e=1:1,产生的花粉(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e=2:1,因此Ee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Ee:ee=2:3:1;Ff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FF:Ff:ff(死亡)=1:2:1.可见,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的基因型为1-2/6EE×1/3FF=8/9,C正确;
D、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EEFf、eeFF、eeFf,共3种,D错误。
故选C。
30.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能抵抗真菌侵染的物质,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下面是利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多次杂交试验的结果:
实验一:野生型×品系甲→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实验二:野生型×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让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全部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3/13
B. 据实验二,可判定与豌豆素产生有关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品系甲和品系乙两种豌豆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D. 实验一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种,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而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因此能够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_bb。根据实验二,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F1为AaBb,甲、乙是纯系品种,再结合实验一可知品系甲为AABB,乙为aaBB,野生型为AAbb。
【详解】A. 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单株收获F2植株上的种子并进行统计,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为A_Bb,占6/13,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7/13,A错误;
B. 根据实验二,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 由分析可知,品系甲和品系乙两种豌豆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C正确;
D. 实验一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共2种,其中杂合子AABb占2/3,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31.如图中图1、图2是两个家庭关于甲、乙两种遗传病遗传系谱图,请回答:
(1)若甲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则其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人数很少,____(能/不能)依此判断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乙病遗传类型和红绿色盲的类型一样,与甲病有关的基因是A、a,与乙病有关的基因是B、b。图3表示、、和四个个体与甲病、乙病有关的基因经过电泳后形成的条带分布情况,4种基因分别对应4种条带。则条带3对应的基因是________,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不能 (3). 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人数很少属于发病率,不能根据发病率确定遗传方式 (或者不知道人群中男女的发病比例) (4). b(Xb) (5). AAXBX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1中1和2正常,却生了一个患有甲病的女儿,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1和2正常,却生了一个患有乙病的儿子,所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
【详解】(1)由于I 1、I2不患甲病,II5为患甲病女性,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人数很少,即发病率很低,判断时不能根据发病率确定遗传方式所以不能依此判断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若乙病的遗传类型和红绿色盲的类型一样,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图3表示、、和四个个体与甲病、乙病有关的基因经过电泳后形成的条带分布情况,4种基因分别对应4种条带。根据I4为不患乙病的男性,故他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结合电泳图可知,条带3为乙病的致病基因,则条带3对应的基因是b(Xb)。II9患病,所以I3和I4基因型均为Aa;II10表现正常,由电泳条带可知只含两种基因,所以可判断条带2为a基因,II10
的基因型是AAXBXB。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能根据图中所给个体的表现型以及结合电泳图判断个体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
32.某昆虫的染色体(2N=8),肤色有白色、黄色、绿色三种类型,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作答。
(1)该图体现的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性状。
(2)图中过程①包括的两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绿色虫体中,只有皮肤细胞才呈现绿色,这是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一纯合黄雌虫与一白雄虫杂交,F1全为绿色。则亲本雌虫基因型为_______。将F1代雌雄虫随机交配,所得F2代黄肤色后代中雌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4)一对黄色雌雄虫杂交,生出一只白肤色、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子代。若为某亲本形成配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造成,则该亲本的雌性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转录 (3). 翻译 (4). 基因选择性表达 (5). aaXBXB (6). 2:1 (7). aaXBXb
【解析】
【分析】
某昆虫肤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图示可知,绿色肤色的基因型为A_XB_,黄色肤色的基因型为aaXB_,白色肤色的基因型为aaXbY(或Xb)、A_XbY(或Xb)
【详解】(1)由题图可知,该图体现的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图中过程①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涉及到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绿色虫体中,只有皮肤细胞才呈现绿色,别的细胞没有,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纯合黄雌虫和一白雄虫,后代全为绿色,故可推知,其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
和AAXbY;将F1代雌雄虫(AaXBXb和AaXBY)随机交配,所得F2代黄肤色后代中雌雄比例为aaXBX :aaXBY=2:1.
(4)一对黄色雌雄虫杂交,亲本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 ,生出一只白肤色且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则基因型为aaXbXbY,若这是由于亲本形成配子时染色体异常分配造成,则该亲本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
【点睛】本题结合某昆虫肤色的遗传机理图解,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再根据图中信息答题
33.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甲过程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图乙过程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图丙过程的原料是___________。
(2)在人体的a成熟红细胞、b浆细胞、c癌细胞中,能发生甲的有___________,能发生乙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图丙中精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
(4)若一个基因中G和C共占碱基总数的60%,一条链中有360个A,互补链中的A占整个基因碱基总数的10%,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最多含有的氨基酸分子为___________个(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答案】 (1). 细胞分裂间期 (2). 细胞核 (3). 氨基酸 (4). c (5). bc (6). GCU (7). 600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DNA分子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转录过程,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分析丙图:丙图表示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1)图甲过程表示DNA复制,主要发生再细胞分裂间期,图乙过程表示转录,其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图丙过程表示翻译,其原料是氨基酸。
(2)在人体的a成熟红细胞、b浆细胞、c癌细胞中,能发生甲(DNA复制)的细胞只有能发生分裂的c癌细胞,能发生乙转录的有b浆细胞、c癌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发生转录。
(3)由图丙中可以看出,携带精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GA,故其密码子是GCU。
(4)若一个基因中G和C共占碱基总数的60%,则A=T=20%,互补链中的A占整个基因碱基总数的10%,则一条链中A占整个基因碱基总数的20%-10%=10%,又该链中有360个A,则该基因一共有360÷10%=3600,则在不考虑终止密码子情况下,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最多含有的氨基酸分子为3600/6=600个。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即可。
34.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低频性。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_______(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无叶舌突变基因在表达时,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__________。如图是正常叶舌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丝氨酸的密码子是UCU、UCC、UCA、UCG,酪氨酸的密码子是UAC、UAU,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研究发现,某突变株的形成是由于该片段方框2处的C∥G替换成了A∥T,结果导致基因表达时________。
(3)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
(4)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还是分别发生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上,可选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不定向性 (3). 一 (4). RNA聚合酶 (5). 提早出现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等其他类似叙述亦可) (6). 1/6 (7). 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 (8). F1全为正常叶舌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用两种类型的无叶舌突变株杂交,若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则杂交后代应为纯合体,后代全为无叶舌突变株;若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杂交后代应为杂合体,后代全为正常植株。
【详解】(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稀有性。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2)无叶舌突变基因在表达时,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由分析可知,1处碱基对C//G替换成了A//T,密码子由UCC变成UCU,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2处碱基对C//G替换成了A/T,则转录后密码子由UAC变成UAA,UAA是终止密码子,翻译会提前结束。
(3)甲植株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正常植株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授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
,因此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aa=1/3×1/2=1/6。
(4)①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aa,杂交后代都是aa,表现为无舌叶。
②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有舌叶。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诱变育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完善实验步骤、预期结果、获取结论,用遗传图解解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