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00 KB
  • 2021-09-24 发布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福州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四学段模块考试 高一 生物学科《稳态与环境》模块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 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 C、人体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并不是许多系统参与,C错误; 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 ‎【详解】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①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因此,以上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③,故选A。‎ ‎3.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详解】A、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4. 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 胰蛋白酶 B. 胰淀粉酶 C. 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吃糖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为了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的胰岛素会增加,因为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5.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 细胞内液增多 B. 组织液增多 C. 体液增多 D. 尿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糖尿病患者因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所以需要更多的水溶解葡萄糖,所以尿液量会增多,故D正确。细胞内液不会明显增多,故A错误。组织液会相对减少,故B错误。体液总体变化不大,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人服药后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里许多可以调节人体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排便、排尿中枢等,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具有传导的功能,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脊髓通过脊神经与人体大部分器言发生联系,来自人体大部分器言的神经冲动,先是沿脊神经进入脊髓,然后再沿上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脑;脑所发出的大部分神经冲动先是沿下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脊髓,再通过脊神经传达到人体的大部分器官,从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如果脊髓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它所控制的身体相应部位就会发生感觉丧失或行动瘫痰。‎ ‎【详解】由分析可知,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正常,因受伤部位在腰椎处,因此可能是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出问题。综上所述, 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都不能进行。‎ ‎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 温觉感受器抑制 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解: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此时温觉感受器应兴奋,不是抑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是在寒冷环境中的结果,C错误;‎ D、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会兴奋,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9.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 ‎(1)机理:产热═散热; ‎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大白鼠的耗氧量增多,竖毛肌收缩,A错误;‎ B、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B正确;‎ C、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加快,C错误;‎ D、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体温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无论寒冷环境还是炎热环境中,只有体温保持稳定,产热量均等于散热量。‎ ‎1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答案】D ‎【解析】‎ ‎2,4—D浓度为0 mg/L 的这组属于实验的空白对照,因此表格中其他浓度对果实的发育都起促进作用,A错误。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得出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B错误。该实验没有涉及枝条生根,不能得到2,4—D是否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错误。上表可以看出在2,4—D浓度为20 mg/L和25 mg/L时,无子番茄平均重量最重,因此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D正确。‎ ‎11.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A. 去掉顶芽 B. 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 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 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和摘心能使侧芽生长素降低,解除顶端优势.‎ 解:A、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去掉顶芽可以解除,A正确;‎ B、去掉顶芽放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和没有去除顶芽的效果是一样的,不能解除顶端优势,B错误;‎ C、去掉顶芽放含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C正确;‎ D、去掉顶芽,只放琼脂小块,可以解除顶端优势,D正确.‎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12.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一固定光源照射开一小窗的暗箱,如果幼苗固定不动,此为单侧光,可引起幼苗弯向光源生长.依题意,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转一周,实际上是每隔15分钟幼苗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光照射,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射,因此,对于小幼苗来说,受到的依然是单侧光照射,只不过每次间隔的时间较长而已.小窗是它能接受到光线的唯一来源.因而,无论间隔多长时间接受到光,它都会一直弯向小窗生长.‎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13.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背光侧生长速度快,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甲组尖端的云母片会阻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生长素均匀分布,故直立生长;乙组尖端与尖端下部被云母片分割开来,尖端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尖端下部,故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丙组右侧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导致左侧尖端下部生长素含量多于右侧,左侧生长速度快,出现向右弯曲生长。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4.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所以浓度低时促进根的生长,浓度高时促进茎的生长而抑制根的生长,过高浓度都抑制生长。所以C选项正确。‎ ‎15.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A正确;‎ B、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因此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也有递质存在,C错误;‎ D、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D正确.‎ ‎16.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1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凋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 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 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 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 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A. 调查豚草等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取样方法,A正确;‎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以减小误差,B正确;‎ C、调查结果表明,2015-2019年生物种类减少,说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 D、由题意可知,植物的种类减少,故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减少,D错误。‎ 故选D。‎ ‎18.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 I B. Ⅲ C. IV D. V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增长曲线有两种:(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往往连续增长,如图中的曲线V.‎ ‎(2)“S”型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存在对环境和食物等的竞争,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底,死亡率高,从而是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植(以K表示),种群数量将会停止增长.假设种群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将种群的增长方式用坐标表示出来就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图中的曲线I,Ⅲ.‎ 解:由题干可知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原因是牛个体比羊大,需要能量多,消耗有机物较多,则同样数量生产者可以养活更多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应是曲线Ⅰ.‎ 故选:A.‎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19.人们常用注射垂体制备物的方法来促使鱼排卵,这是由于垂体能分泌( )‎ A. 性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催乳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垂体可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等。根据题干的叙述,可知是利用垂体中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考点:激素的调节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 A. 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 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 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 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属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排斥作用也是免疫过程,外来的器官为抗原;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除SARS病毒是典型的体液免疫;青霉素不是动物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不属于免疫过程。‎ 考点:考查免疫过程。‎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免疫过程的概念。‎ ‎21.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的作用,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最容易生根的,故选C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2. 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乙、甲、丙 D. 甲、丙、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种蜂从卵到成虫的生存率,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从题目给出的条件看:叶蜂产卵于叶上,以后任其自然生长,故生存率较低;泥蜂能够储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生存率较叶蜂高;而蜜蜂的幼虫直接由工蜂喂养,生存率最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1)叶蜂产卵于叶上,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易被其它生物捕食,存活率最低,为甲曲线;‎ ‎(2)泥蜂贮存其它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因食物的多少受到其他生态因素的制约,但贮存的食物对幼虫的存活有利,所以开始是泥蜂的存活率也较低,但之后要比叶蜂高,为乙曲线;‎ ‎(3)蜜蜂是自身制造食物,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存活率较高,为丙曲线.‎ 所以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甲、乙、丙.‎ 故选:A.‎ 考点:种间关系.‎ ‎23.如图食物网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 200g B. 250g C. 500g D. 1000g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传递效率问题,至少消耗多少是按照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如果是最大耗多少是按照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消耗植物的重量为:20g÷20%÷20%═500g。‎ ‎【详解】至少增重按照最短的食物链,最大的传递效率,所以猫头鹰增重20g最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为:20g÷20%÷20%═500g,故C正确,A、B、D错误。‎ ‎24.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 ①③⑤⑥⑧ B. ②③④⑥⑦‎ C. ①②④⑤⑦ D. ①③④⑤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即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 ‎②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②正确;‎ ‎③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恢复力强,抵抗力差,③错误; ‎ ‎④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营养结构复杂,④正确;‎ ‎⑤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⑤正确;‎ ‎⑥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⑥错误;‎ ‎⑦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⑦正确;‎ ‎⑧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性,⑧错误.‎ 故选:C.‎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详解】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 ‎、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C。‎ ‎26.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A. 种内斗争 B. 种内互助 C. 竞争 D. 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2、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该鲤鱼上钩后,释放的遗留在钓钩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给同种鲤鱼提供信息,从而使同种鲤鱼避免诱骗上钩,这种习性属于种内互助.‎ 故选:B.‎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7.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 A. 125只/公顷 B. 100只/公顷 C. 75只/公顷 D. 50只/公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记比例和样方总数中的标记比例相等,因此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详解】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25×(30+10)÷10=100(只),由于调查范围是1公顷,故密度为100只/公顷。 故选:B。‎ ‎28.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二、三、四营养级,A错误;戊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丙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很有可能会对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9.池塘中,鲢鱼在上层,鳙鱼居中上层,草鱼在中下层,青鱼在底层。这反映了( )‎ A. 种群密度 B. 种群特征 C. 群落结构 D. 生态系统的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B、种群密度和种群特征都是对于种群来说,题目中涉及不同的种群,AB不符合题意;‎ C、池塘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题目中只涉及某些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对于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分为J型曲线和型曲线,前者是在理想环境中出现的数量变化;后者是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出现的数量变化。‎ ‎【详解】①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③正确;‎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之前开始捕捞,剩余数量维持在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1.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 A. 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 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C. 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D. 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详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某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低,获得能量越多,所处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所处营养级最低,是第三营养级,故获得能量最多。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2.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 A. 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 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 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 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需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是否优于化肥”,因此实验需设置两组对照实验。根据实验已有设计,因此增加一组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作为空白对照,故选B。‎ 考点:实验设计 ‎【名师点睛】实验设计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和设计空白对照实验。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由此可知,实验有两个目的: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是否优于化肥.因此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33.发生在祼岩上的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的主要作用是( )‎ A. 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 B. 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使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C. 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D. 为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详解】在裸岩上的演替最开始出现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故选C。‎ ‎34.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的是( )‎ A. CO2 B. O2 C. 硝酸盐 D. 磷酸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是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若所有的植物突然死亡,则首先降低浓度的是氧气。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5.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甲的数量变化在前,应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A项正确;M时甲种群处于下降过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项正确;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正确;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D项错误。‎ ‎36.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完成了物质循环 B. 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 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 青蛙的能量流向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两个营养级不能完成物质循环,A错误;‎ B、蛇捕食青蛙属于正常的种间关系,未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 C、蛇捕食青蛙属于正常的种间关系,不能说明青蛙不能适应环境,C错误;‎ D、蛇捕食青蛙,青蛙的能量流向蛇,D正确。‎ 故选D。‎ ‎37.常用能量金字塔来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能量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 B. 最多约有20%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次级消费者 C. 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一般没有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 D.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详解】A、在能量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A错误;‎ B、最多约有20%×20%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次级消费者,B错误;‎ C、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一般多于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C错误;‎ D、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D正确。‎ 故选D。‎ ‎38.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原理是: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并在封闭容器内迅速形成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详解】A、温度、ph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 B、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错误;‎ C、需要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错误;‎ D、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温度、空间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D。‎ ‎39.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 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 D. 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甲、乙群落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主要包括初生演替乙和次生演替甲。‎ ‎【详解】A、甲中①、②处物种丰富度相同,不能说明物种组成相同,A错误;‎ B、甲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故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B正确;‎ C、甲属于次生演替,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C正确;‎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A。‎ ‎40.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 物种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种保护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此题应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切入.‎ 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种保护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很多,是就地保护的措施,依据题意是保护生态系统,题干没有明确说保护哪个物种.‎ 故选:D.‎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非选择题 ‎41.图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______(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_______________,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_______________,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_____________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______________分泌不足,导致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加强所致。‎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① (3). 增强 (4). 收缩 (5). ④⑤ (6). 反馈调节 (7). 甲状腺激素 (8). ①②‎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可知此图是神经调节控制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下丘脑释放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这样它们相应的激素分泌量降低.图中①②是促进作用,④⑤是抑制作用.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人受到寒冷刺激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①分泌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过程③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会使组织细胞代谢增强,增加机体产热,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使④、⑤过程加强,这种在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4)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过程①、②分泌的激素加强。‎ ‎42.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 尖 ‎+++‎ ‎+++‎ ‎+++‎ ‎—‎ 幼 叶 ‎+++‎ ‎+++‎ ‎—‎ ‎—‎ 伸长茎 ‎++‎ ‎++‎ ‎—‎ ‎—‎ 侧 芽 ‎+‎ ‎+‎ ‎—‎ ‎—‎ 成熟叶 ‎+‎ ‎+‎ ‎—‎ ‎+++‎ 根 ‎+‎ ‎+‎ ‎—‎ ‎—‎ 根 尖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5)以上可以看出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答案】 (1). 乙烯 (2). 促进果实的成熟 (3). 吲哚乙酸 (4). 脱落酸 (5).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6). 伸长 (7). 细胞分裂 (8). 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解析】‎ ‎【分析】‎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故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 ‎(5)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点睛】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属于促进类激素,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长,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生长。‎ ‎43.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行了测定,测出的数据如下表(单位:kj)‎ 玉米田 荒 地 湖 泊 入射太阳能 ‎2043.0‎ ‎471.0‎ ‎118872.0‎ 收获的全部有机物 ‎25.3‎ ‎4.95‎ ‎111.3‎ 呼 吸 ‎7.7‎ ‎0.88‎ ‎23.4‎ 请根据表中数据,对这三个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1)哪个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___________。‎ ‎(2)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则哪一个具有较多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___________。‎ ‎(3)在计算入射太阳能时,生态学家们一律是按照太阳能到达地面或湖面的量来计算的。这样计算入射的太阳能对哪一个生态系统造成的误差最大?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 ‎【答案】 (1). 玉米田 (2). 荒地 (3). 湖泊 (4). 因为光合作用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层下,而太阳入射到达这些生物体之前经过了一定的水层,水层吸收了相当大的太阳能。所以,产生的误差最大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详解】(1)收获的全部有机物中的能量+呼吸=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入射太阳能表示能量利用率,计算可知,玉米田中能量的利用率为:1.6%,荒地能量的利用率为:1.2%,湖泊的能量利用率为:0.1%,故玉米田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 ‎(2)玉米田中生产者净积累量占固定量的比值为:25.3÷(25.3+7.7)=77%,荒地生产者净积累量占固定的总能量的比值为:4.95÷(4.95+0.88)=85%KJ,若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则荒地具有较多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3)因为光合作用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层下,而太阳入射到达这些生物体之前经过了一定的水层,水层吸收了相当大的太阳能。所以,生态学家们按照太阳能到达地面或湖面的量来计算入射太阳能,对湖泊产生的误差最大。‎ ‎【点睛】能量利用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入射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4.验证: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的种子提供的生长素。‎ 现有一些同一品种的某两性花植物即将开花,下面的实验方案就是利用这种材料证明: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的种子提供的生长素。请将以下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材料和药品:纸袋、标牌、镊子、毛笔、烧杯、剪刀、适宜浓度生长素溶液等。 ‎ 实验步骤:‎ ‎①选材与分组:选择一批生长发育状况基本相同的未受粉的该植物的花分成三组,挂牌为A、B、C;‎ ‎②实验处理:A组:不做任何处理;‎ B组:轻轻打开花冠,________(去掉/保留)雄蕊 ,套袋;‎ C组:去掉雄蕊一段时间后,雌蕊上需__________________,两次操作后均套袋 ‎③预测结果:三组植株生长一段时间后,实验的结果可能是:‎ A组:结出有种子的果实;B组:______________;‎ C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去掉 (2). 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3). 子房脱落,不能结出果实 (4). 结出无子果实 ‎【解析】‎ 试题分析:②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发育的种子的有无,故B组应去掉雄蕊,使其中不能产生种子,与A组进行对照。而C组去掉雄蕊后,在雌蕊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起到验证的作用。‎ ‎③B组既无发育的种子,又无外源的生长素,故子房脱落不能结果;C组虽然无发育的种子,但涂抹了适宜浓度的外源生长素溶液,故子房可以正常发育成无子果实。‎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及对照实验的设计。‎ 点评: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把握住单一变量和对照的原则,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要运用到相关的生物学原理,比如本题要用到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发育的种子可以产生生长素这些原理。‎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