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2.00 KB
  • 2021-09-24 发布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仙游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暑假返校考试生物试题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仙游一中2020届高三2019年暑期返校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 ‎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特征上呈均匀分布 ‎⑤样方法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A. —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详解】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 ‎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往往偏大,因此一般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②正确;‎ ‎③年龄组成是不同年龄个体所占比例,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③错误;‎ ‎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特征上呈均匀分布,④正确;‎ ‎⑤样方法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可以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⑤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②④,共两项,故选B。‎ ‎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分布的特点。‎ ‎【详解】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正确;动物直接或者间接的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正确;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而不是指一种生物,所以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垂直结构,C错误;不同地段由于地势的起伏,光照的强弱等因素的影响使生物的分布不同,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使生物的分布具有镶嵌分布的特点,D正确。‎ ‎【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具有分层现象,而不是同一种生物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 ‎3.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人体中含A、C、T这3种碱基的核苷酸共有5种 ‎②只要把DNA单链中的T换成U就是RNA了 ‎③老鼠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 ‎④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 ‎⑤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A. 只有①⑤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这两者的区别是:(1)五碳糖不同:前者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后者的五碳糖是核糖。(2)含氮碱基不同:前者的含氮碱基是A、C、G和T,后者的含氮碱基是A、C、G和U。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其他生物细胞内含有DNA和RNA,据此答题。‎ ‎【详解】①人体内由A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由C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2种,由T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1种,因此含A、C、T这3种碱基的核苷酸共有5种,①正确;‎ ‎②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两者之间五碳糖也不同,不仅仅是碱基的区别,②错误;‎ ‎③老鼠的遗传物质是DNA,③错误;‎ ‎④病毒有且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④错误;‎ ‎⑤原核细胞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病毒的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⑤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核酸的分类、分布、功能,同时明确病毒只有一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胞生物有两种核酸,但遗传物质是DNA。‎ ‎4.糖类和脂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分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是细胞中重要的能源物质,可为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直接提供能量 B. 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是细胞膜具有双层磷脂分子的重要原因 C. 糖原和淀粉是真核细胞中的储能物质,都含有和ATP一样的高能磷酸键 D. 脂肪是动植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易大量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和核糖、脱氧核糖是单糖,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错误;‎ B、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是细胞膜具有双层磷脂分子的重要原因,并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 C、糖原和淀粉是真核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其分子中没有和ATP一样的高能磷酸键,C错误;‎ D、脂肪是动植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不易大量分解,D错误。‎ 故选B。‎ ‎5. 在“细胞学说”最初创立时,其主要内容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生命 C. 细胞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D.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 揭示了人体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不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9世纪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 ‎【详解】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A正确; B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BC正确; D、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D错误。 故选D。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细胞学说内容的解读,进而对各选项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细胞的发现者和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不同的科学家。‎ ‎6.下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 B. 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 C. 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免疫细胞 D. 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淋巴因子,④表示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可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细胞⑩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故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A正确;图中④能产生淋巴因子,为T细胞,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⑤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即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B正确;图中④表示T细胞,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⑤B细胞,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初次感染病毒时,机体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所以机体可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两种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结合图解判断图中数字表示的细胞类型,明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7.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 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D. 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细胞核,A错误;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核孔,B错误; CD、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可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但DNA不能通过核孔,核孔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细胞核各部分的结构是解题关键,核孔也具有选择性是学生易错点。‎ ‎8.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盐析后的蛋白质分子,其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 B. 核酸的唯一功能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C. 多糖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就在于葡萄糖数目不同 D. 念珠藻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自养生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盐析后的蛋白质分子,其结构并没有变化,A错误;‎ B、核酸包括DNA和RNA,如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B错误;‎ C、多糖有纤维素、淀粉和糖原,其结构不同的原因在于葡萄糖数目不同及其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 D、念珠藻属于蓝藻,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D。‎ ‎9. 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 A. 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 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美容为背景,考查细胞膜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0. 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测得某一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时细胞内DNA、RNA、蛋白质含量比值的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B. 生长素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应的实验结果一定不同 D. 该实验可以探究促进细胞生长的生长素适宜浓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处理后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A正确;‎ B、从表中可以看出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DNA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内转录过程,导致RNA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加,B正确;‎ C、实验只利用一种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因此不能确定其他浓度的生长素的实验效果,C错误;‎ D、该实验可以探究促进细胞生长的生长素适宜浓度,D正确.‎ 故选C。‎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 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食物链都从生产者起始。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正确;‎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正确。‎ 故选C。‎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 在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d点浓度,则远地侧的浓度一定在ab之间 C. 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D.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 B、在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近地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d点浓度,则远地侧的浓度一定在Ob之间,B错误;‎ C、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错误;‎ D、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D正确。‎ 故选D。‎ ‎13.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下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剂 种类 碘液 苏丹Ⅲ染液 双缩脲试剂 甲 ‎++++‎ ‎++‎ ‎+‎ 乙 ‎++‎ ‎++++‎ ‎++‎ 丙 ‎+‎ ‎++‎ ‎++++‎ A. 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 B. 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 C. 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 D. 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种子中,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时,颜色反应最深,说明乙种子中主要含脂肪,A错误;‎ B、这三种试剂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只有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需要水浴加热,B正确;‎ C、在鉴定种子是否含有脂肪时,要用到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C正确;‎ D、碘液用于检测淀粉,其颜色反应为蓝色;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其颜色反应为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其颜色反应为紫色,D正确。‎ 故选A。‎ ‎14.下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分析合理的是 草原类型 ‎ 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 ‎ 荒漠草原 ‎ 植物总种数 ‎ ‎160 ‎ ‎100 ‎ ‎80 ‎ 平均种数(种数/平米) ‎ ‎20 ‎ ‎18 ‎ ‎10 ‎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 ‎2000 ‎ ‎900 ‎ ‎200 ‎ A. 表中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B. 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均呈J型增长 C. 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 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取样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从表中可以看出草甸草原的植物的种类为160种,典型草原植物的种类大约为100种,荒漠草原中植物的种类大约为80种,所以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低,A错误;‎ B、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应该呈S型增长,B错误;‎ C、图中没有能量流动的数据,故不能确定总能量的大小,C错误;‎ D、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D正确。‎ 故选D。‎ ‎15.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试剂的种类和顺序,最为合理的是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的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原因是:当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A正确;如果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现象不明显,B错误;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无前后对照,C错误;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也无前后对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 ‎16.下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焦/m2/年) ( )‎ A.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 B. 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 C. 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有7.3×107(焦/m2/年)未被消费者同化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所有GP之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甲~丁的能量多少可判断出甲为生产者,丁为三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甲→乙→丙→丁,不包括分解者戊,A错误; 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5.91÷141.10=11.3%,B错误; 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未被消费者同化的为871.27×105-141.10×105=7.3×107,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871.27×105‎ ‎,并不是所有的GP之和,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CO3﹣可参与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B. Mg2+是所有光合色素的必需成分 C.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多数以复杂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D.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浓度过高会发生抽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Mg、血红蛋白中的Fe等以化合态。 (2)无机盐的生物功能: a、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碘离子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必需原料。 b、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c、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详解】A、HCO3﹣属于缓冲物质,可参与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A正确; B、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类胡萝卜素中没有Mg2+,B错误;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C错误; D、哺乳动物血液中Ca2+浓度过低会发生抽搐,Ca2+浓度过高会发生肌无力,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以及无机盐的功能、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胃蛋白酶、神经递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 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稳定,机体就处于稳态 C. 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产生渴觉属于反射 D. 发热患者在体温恢复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但胃蛋白酶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中,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稳定,机体不一定处于稳态,B错误;‎ C、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产生的渴觉,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发热患者在体温恢复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才能降至正常水平,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液轻轻震荡几次 C.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 应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的灭菌处理是为了避免杂菌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A正确;‎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液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计数准确,B正确;‎ C、培养后期,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明显增大,所以要用无菌水稀释后进行计数,C正确;‎ D、实验过程中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培养瓶中吸取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D。‎ ‎【点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 ‎)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0.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也能产生酶 C. 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活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详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可以是蛋白质,还可以是固醇、氨基酸衍生物等物质,A错误;所有的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考虑)都能产生酶,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也能产生酶,B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内激素的和酶的特点,产生的细胞种类,以及生理功能,再根据题意作答。‎ ‎21.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题图,与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器官Ⅰ表示肺;从体外获得营养物质的系统Ⅱ表示消化系统;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能将有用的成分重吸收回体内的器官Ⅲ表示肾脏,则Ⅳ表示皮肤。‎ ‎【详解】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时,气体从血浆进入到肺泡,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若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至少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膜),共计3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 肾小管通过重吸收,将原尿中的水分、葡萄糖氨基酸等有用的小分子或离子重新摄取回内环境中,C正确;‎ 人体通过皮肤,将水分、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区分题图中三条从内环境中将物质排出到体外的途径和两条途径将物质从体外吸收进入体内。‎ ‎22.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霉菌的细胞内有核糖体等众多细胞器 B.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 拟核区含有环状的DNA分子 D. 颤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霉菌是真核生物,构成霉菌的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等众多细胞器,A正确;‎ B、细胞膜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具有选择透过性,使得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构成原核生物的原核细胞,其拟核区含有环状的DNA分子,C正确;‎ D、颤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23.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 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 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间隙 C. Ⅰ中枢神经系统 Ⅱ脑 Ⅲ脊髓 Ⅳ大脑 D. Ⅰ特异性免疫  Ⅱ体液免疫  Ⅲ细胞免疫 ⅣB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Ⅰ体液包括Ⅱ细胞外液和Ⅲ细胞内液,其中Ⅱ细胞外液主要包含Ⅳ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项正确;‎ B、Ⅰ突触包括Ⅱ突触前膜、Ⅳ突触间隙和Ⅲ突触后膜,Ⅱ突触前膜与Ⅳ突触间隙之间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项错误;‎ C、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Ⅱ脑和Ⅲ脊髓,其中Ⅱ脑主要包括脑包括Ⅳ大脑、间脑、小脑、脑干,C项正确;‎ D、Ⅰ特异性免疫包括Ⅱ体液免疫和Ⅲ细胞免疫,其中Ⅱ体液免疫过程中主要靠ⅣB细胞发挥免疫作用,D项正确。‎ 故选B。‎ ‎24.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是的( )‎ A. 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 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 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臭氧减少会形成空洞,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上,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B正确;‎ C、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会使农业生产力提高,C错误;‎ D、酸雨中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硫,所含的酸形式主要是硫酸和硝酸,D正确。‎ 故选C。‎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 内环境中Na+不足,不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 C.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3、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A正确;‎ B、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产生的,若内环境中Na+不足,则不利于动作电位的产生,B错误;‎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相应靶细胞,C正确;‎ D、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B。‎ ‎26.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溶酶体的细胞一定不是原核细胞 B.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 没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不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有溶酶体的细胞一定不是原核细胞,A正确;‎ B、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B错误;‎ C、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没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也能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27.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动物之间双向传递 B. 生态系统的信息一般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D.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树进行保花保果,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动物的行为信息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如求偶行为,也可在异种生物之间传递,如捕食者的捕食行为向被捕食者的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有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的信息传递,也有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的信息传递,B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C正确;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错误。‎ ‎2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 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 环境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 D. 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体积增大,但相对表面积减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项错误;‎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B项错误;‎ C、环境温度降低,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增大,散热量增加,C项错误;‎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尿量减少,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环境温度降低,虽然机体的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但由于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增大,所以散热量增加;受到冷的刺激,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从而使体温保持稳定。‎ ‎29. 下列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完整地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是细胞 B.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也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C.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代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 生物个体中由功能相关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有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所以说细胞是生命活动中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小层次,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详解】A、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完整地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层次是细胞,A正确;‎ B、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是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代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C错误;‎ D、植物无生命系统中的“系统”层次,D错误.‎ 故选:A.‎ ‎30.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 B. 图中可构成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C. 打向C的箭头均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D. C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是以气体的形式来循环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的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A正确;‎ B、图中的B是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B错误;‎ C、打向C的箭头都是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C正确;‎ D、C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来循环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1.某人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利用饲料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不同年龄阶段食性不同,幼年A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A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幼年A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 B. 成年A鱼和幼年A鱼可能因为食物主要来源不同,在池塘中存在垂直结构 C. 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就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A、人工养殖的池塘会经常投饵料喂鱼,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A正确;‎ B、成年A鱼及幼年A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B错误;‎ C、池塘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 捕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成年A鱼和幼年A鱼是同一种生物,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种内斗争,D错误。‎ 故选A。‎ ‎32.拟南芥超矮生型突变体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种超矮生型突变体拟南芥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表明,野生型拟南芥自身合成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 B. 图乙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芥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 实验表明,该种超矮生型突变体属于激素不敏感型 D. 实验表明,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可提高该突变体茎的长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乙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拟南芥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拟南芥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拟南芥作用后,拟南芥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拟南芥没有任何改变,说明是激素不敏感型。‎ ‎【详解】‎ A、该实验中,赤霉素浓度属于自变量,是实验控制的量,相同赤霉素浓度下,野生型拟南芥的茎长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A错误; B、图乙中高浓度的生长素组与对照组相比,生长快,无抑制现象,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后均不起作用,故该超矮生拟南芥品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C正确; D、实验没有两种激素共同作用的实验数据,所以无法判断,D错误。 故选C。‎ ‎33.如图显示某规模农场自1917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注: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 A. 1917~2017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B. 1942年比1917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 2017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比以前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 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题意并对比分析图示可知:1917~2017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不断降低,但有的种群密度却增加,A错误;‎ B、1942年比1917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错误;‎ C、2017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丰富度比以前明显降低,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错误;‎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优势,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D。‎ ‎34.植物的生命活动受植物激素的调节,下图为某植物感知外界光照、温度等变化,通过调节激素的合成促进植物冬天休眠、夏天生长过程示意图。分析最合理的是 A. 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B. 10℃有利于过程②④,30℃有利于过程⑤⑥‎ C. 10℃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D. 长日照能促进所有过程,短日照能抑制所有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相关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从代谢的水平解释冬季休眠、夏季生长的现象。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二者共同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茎和侧芽生长,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是一种生长抑制剂。‎ ‎【详解】夏季长日照、温度高,植物生长旺盛,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分泌增多,所以长日照、较高温度能促进过程②④;冬季短日照、气温低,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生长受到抑制,所以短日照、低温能促进过程⑤⑥,A正确,B、C、D错误。‎ ‎【点睛】关键是提取和加工题干信息,在已学知识和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35.一条肽链的分子式为C22H34O13N6,其水解后共产生了下列3种氨基酸: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 ‎ A. 1个该肽链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B. 合成1个该肽链分子同时将产生5个水分子 C. 1个该肽链分子中存在1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羧基 D. 1个该肽链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6个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条考查蛋白质,考查对氨基酸结构特点和蛋白质结构的理解。图示三种氨基酸中均只含有一个氨基,即各含有一个氮原子,根据该肽链中氮、氧原子数目可判断其含有的氨基酸个数和谷氨酸个数,根据氨基酸结构特点和脱水缩合过程可分析蛋白质中氨基、羧基、肽键数目。‎ ‎【详解】该肽链中共含有6个氮原子,则该肽链由6个氨基酸失去5分子水缩合而成,三种氨基酸中只有谷氨酸R基中含有羧基,该肽链R基中含有13—7=6个氧原子,则共含有6/2=3个谷氨酸,A项、B项、D项正确;1个该肽链分子中R基中含有三个羧基,共含有4个羧基,C项错误。‎ ‎【点睛】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蛋白质的计算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在一个氨基酸中,若不考虑R基,至少含有2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在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失去部分氢、氧原子,但是碳原子、氮原子的数目不会减少。其相关数量关系如下:‎ ‎(1)碳原子数=氨基酸的分子数×2+R基上的碳原子数。‎ ‎(2)氢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氢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2。‎ ‎(3)氧原子数=氨基酸数+1+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4)氮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的总数。‎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表示细胞中四种有机物的组成及功能,请分析回答:‎ ‎(1)D在人体肝脏细胞内是指________,在马铃薯块茎细胞内主要指________。‎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____。(选填图中字母)‎ ‎(3)C是指_____________,G是指_____________。‎ ‎(4)图中A-F所指代的物质中,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_______;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的有_______。(选填图中字母)‎ ‎【答案】 (1). (肝)糖原 (2). 淀粉 (3). F (4). 脱氧核糖核苷酸 (5). 遗传物质 (6). ADE (7). AB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脂肪酸与甘油、B、C为单体,可分别构成D、E、F、DNA;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所以A为葡萄糖,D为多糖;E为储能物质,所以E为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生物体的结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所以F为蛋白质,B为氨基酸;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所以C为脱氧核苷酸。‎ ‎【详解】(1)据试题分析可知,D为多糖,其在人体肝脏细胞内是指肝糖原,在马铃薯块茎细胞内主要指淀粉。‎ ‎(2)蛋白质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即图中的F。‎ ‎(3)据图可知,C是DNA的单体,因此C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即G代表遗传物质。‎ ‎(4)糖类与脂肪仅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图中A-F所指代表的物质中,A代表葡萄糖,D代表多糖,E代表脂肪,三者仅有C、H、O组成;图中的A(葡萄糖)、B(氨基酸)、C(核苷酸)属于小分子物质,可直接被细胞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构建知识,考生首先要根据化合物的功能确定化合物的种类,然后再确定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 ‎37.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_______。‎ ‎(2)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_____,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2). 降低 (3). 根冠、萎蔫叶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说明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 ‎【详解】(1)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生长受到抑制,根的生长被促进,因此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抑制茎叶的生长,促进根的生长。‎ ‎(2)施加ABA后,茎叶生长减慢,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点,识记和理解脱落酸的作用及合成部位同时结合题干信息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8.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 ‎(5)若甲细胞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________(填“C”或“B”)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细胞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______(填“C”或“B”)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____________(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甲细胞促进____________,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 (1). 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的受体 (2). 电信号→化学信号 (3). 减少 (4). 负反馈 (5).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6). C (7). C (8). 胰高血糖素 (9).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A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细胞上的受体,说明甲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1)由图可知,由于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受体,因此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 ‎(2)图中A处是释放神经递质,信号的转换过程是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若甲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C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C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增加,能作用于甲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结合神经、内分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39.下图 1 是将灰喜鹊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 10 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图 2 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灰喜鹊从第 1 年至第 9 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 三点相比,‎ 种群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点 ,增长率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点。‎ ‎(2)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___(偏大或偏小)。‎ ‎(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若鹰从其上一营养级不同种生物获得的食物比例相等,则鹰增重3kg至少消耗草______kg。‎ ‎(4)图2生态系统中的一条蛇吞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________(填字母)。‎ A.10%以下 B.10%-20% C.20%以上 ‎(5)该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若要提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另一方面,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答案】 (1). 先增加后减少 (2). A (3). B (4). 偏大 (5). 3 (6). 75 (7). C (8). 抵抗力 (9). 物质和能量 ‎【解析】‎ ‎【详解】(1)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据图1分析,1-3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3-9年,λ值先减少后增加,但都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9年后,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所以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9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B、C三点中相比,种群数量最多的是A点,增长率最小的是B点。‎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3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这3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均相同,且均只有3个营养级,所以可合并按1条食物链计算。题目中求至少消耗草的量,所以能量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因此,鹰增重3kg至少消耗草为3÷20%÷20%=75kg。‎ ‎(4)由于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鼠与蛇所处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一条蛇吞了一只鼠,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2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鼠与蛇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较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若要提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40.Bar基因存在于青麻、黑麦草等生物体内,其编码的酶可使除草剂草丁膦失去毒害作用。培育转Bar基因大豆,对于控制豆田杂草有重要意义。为了把Bar基因导人大豆细胞,需将Bar基因插入pUcl8质粒中构建中间表达载体,然后与Ti质粒重组为重组表达载体系统。如图为pUcl8质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不能利用黑麦草与大豆进行有性杂交的方法让大豆获得Bar基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构建中间表达载体时,为了便于筛选出含有Bar基因的重组质粒,需将Br基因插入到pUcl8质粒的______中形成重组质粒并导入大肠杆菌,然后在添加______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的即为含中间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 ‎(3)中间表达载体需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可通过______法直接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细胞的原生质体。导入Bar基因的原生质体需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完整的植物细胞,经脱分化形成______,再进一步分化才能获得转Bar基因大豆植株。‎ ‎【答案】 (1). 黑麦草与大豆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 lacZ (3). 氨苄青霉素和Xgal (4). 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5). 显微注射 (6). 再生出细胞壁 (7). 愈伤组织 ‎【解析】‎ ‎【分析】‎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由于黑麦草与大豆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能利用黑麦草与大豆进行有性杂交的方法让大豆获得Bar基因。‎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使菌落呈蓝色,否则菌落呈白色。因此,构建中间表达载体时,为了便于筛选出含有Bar基因的重组质粒,需将Br基因插入到pUcl8质粒的lacZ中形成重组质粒并导入大肠杆菌,然后在添加氨苄青霉素和Xgal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的即为含中间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 ‎(3)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 ‎(4)可通过显微注射法直接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细胞的原生质体。导入Bar基因的原生质体需再生出细胞壁,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分化才能获得转Bar基因大豆植株。‎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