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49 KB
  • 2021-09-24 发布

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人教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CO2、血红蛋白、H+ B. 尿素、Na+、肠道消化酶 C. 呼吸酶、O2、葡萄糖 D. 激索、抗体、血浆内的H2O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Na+、H+等)、血液运送的物质(尿素等代谢废物、葡萄糖、气体O2、CO2、激素、抗体等),因此CO2、H2O、H+、Na+、尿素、O2、葡萄糖、激素、抗体,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肠道消化酶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它们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 血液和组织液 B. 血浆和组织液 C. .淋巴和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B ‎【解析】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A、C、D均错误。‎ ‎3. 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内液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 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 D.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 16‎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因此细胞外液的含量少于细胞内液,A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正确;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C正确;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 ‎4.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B.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C.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患病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可导致疾病发生,A、B正确;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患有遗传病等疾病,C错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5.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直接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渗出到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②)增多,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中,分别属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是 ‎①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 ‎③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作的共同作用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6‎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①符合题意;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③符合题意。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7. 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BC段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 .乳酸随体液排出体外而减少 B. 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 乳酸与NaHC03反应最终生成C02等物质 D.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04‎ ‎【答案】C ‎【解析】BC段乳酸浓度降低的原因是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相关知识点,理解内环境的酸碱度的调节过程。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其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04 ‎ ‎8. 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O2浓度 B. K+浓度 C. 温度 D. Na+浓度 ‎【答案】C ‎【解析】O2从组织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故组织液中O2‎ 16‎ 浓度高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A项错误;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组织液,B项错误;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温度相等,一般维持在37℃左右,C项正确;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9. 神经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中,下列有关Na+、K+跨膜运输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B. K+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C. Na+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D. K+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外 ‎【答案】C ‎【解析】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借助相应的“通道蛋白”,通过被动运输(协助扩散)到神经细胞内,进而产生动作电位,A、B、D均错误,C正确。‎ ‎10. 若给予下图所示神经细胞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依次是 A. 向右偏转 B. 先向右偏转后向左偏转 C. 向左偏转 D. 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先向右偏转;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 16‎ 此时恢复为图示0电位;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电流表偏转再向左偏转;所以本题选B。‎ ‎11.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有突触前神经元具有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 C.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会膨大而形成突触小体,该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也含有神经递质,这说明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错误;只有兴奋时神经元才会释放神经递质,换言之,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离子跨膜运输,所以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12. 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A. 1 B. 2 C. 4 D. 5‎ ‎【答案】D ‎【解析】如图为反射弧结构①——⑤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答案为D。 ‎ ‎ ‎ ‎13.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进行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 ‎①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 16‎ ‎②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 ‎③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 ‎④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只有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才能完成膝跳反射,针刺双脚才能有反应,①②正确;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③正确;血细胞的数量与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④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C正确,A、B、D均错误。‎ ‎14.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需消耗能量,其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抑制性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可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D选项的判断: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阴离子(如Cl-)内流,则使突触后膜抑制(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发生改变)。‎ ‎15. 某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孤的感受器只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B. 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 C. 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 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答案】D ‎【解析】‎ 16‎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人体感受外界刺激的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中,A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所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B正确;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不是中枢而是内分泌腺,C错误;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所以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D正确。‎ ‎16. 醉酒驾车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这主要与下列哪一结构有关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下丘脑 ‎【答案】C ‎【解析】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这主要与小脑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受到影响有关,A、B、D均错误,C正确。‎ ‎17. 聋哑人也可以阅读书刊杂志,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W区 B. S区 C. V区 D. H区 ‎【答案】C ‎【解析】聋哑人阅读书刊杂志时,需要用眼睛观看“文字”,因此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V区,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题干中“聋哑人也可以阅读”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 ‎18. 激素有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 下丘脑,全身细胞 B. 垂体,甲状腺 C. 甲状腺,下丘脑和垂体 D. 甲状腺,全身细胞 16‎ ‎【答案】D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A、B、C均错误,D正确。‎ ‎19.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在这种天气的早晨,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体内的激素会升高的是 A. 胰岛素 B. 性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说明天气较为寒冷。在寒冷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会使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但不会导致降血糖的胰岛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的性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抗利尿激素增加,A、B、C均错误,D正确。‎ ‎20.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 B. 含量极微且都是大分子物质 C. 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 激素在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人体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A正确;含量极微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例如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属于小分子物质,B错误;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激素在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21. 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引起 A.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 B.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 C. 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D. 下丘脑分泌的相应激素的量增多 ‎【答案】C 16‎ ‎【点睛】以题意“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为切入点,明辨注射后该动物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据此围绕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分析判断各选项。(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反馈调节)‎ ‎2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更长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 机体的生命活动都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答案】D ‎【解析】神经调节可影响激素的分泌;而体液调节中产生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A正确;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更长,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C正确;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进行神经调节,同时高等动物体内也有生命活动只受体液调节,如血浆中PH的调节,D错误。‎ ‎23.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尿病是由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 B.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C. 胰岛素分泌过少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D.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既能升高血糖也能降低血糖 ‎【答案】A 16‎ ‎【解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错误,C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可导致血糖升高,B正确;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髙血糖,D正确。‎ ‎24. 下图中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A、B、C均错误,D正确。‎ ‎25. 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 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 B. 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 C. 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管 D. 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球 ‎【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因此A表示垂体;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所以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产生渴觉的部位是C所示的大脑皮层中的渴觉中枢。综上分析, 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 16‎ 二、非选择题 ‎26.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______。‎ ‎(2)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 ‎(3)a〜d各液体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______(填体液名称)。d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4)内坏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1). 毛细淋巴管 (2). 组织细胞 (3). a (4). d、a (5). a、d (6). 细胞内液和血浆 (7). pH (8). 化学成分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结构A为毛细血管,结构B为毛细淋巴管内含淋巴,结构C为组织细胞,液体a为细胞内液,液体b为组织液,液体c为淋巴,液体d为血浆,细胞的生活环境,即人体内环境主要是图中b、c、d构成。‎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 16‎ d为血浆,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主要与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细胞内液a。‎ ‎(2)通过内环境,组织细胞与外界可以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自由扩散,组织细胞a消耗吸收的O2,产生的CO2扩散到组织液,组织液中CO2进一步扩散到血浆,而血浆中O2先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到组织细胞。所以根据扩散原理,图示中组织细胞a处O2浓度最低,而CO2浓度最高,而血浆d处氧气浓度最高,CO2浓度最低。‎ ‎(3)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隔以细胞膜,血浆和组织液隔以毛细血管壁,淋巴和组织液之间隔以毛细淋巴管管壁,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间也可相互渗透,故组织液可来自于细胞内液和血浆。血浆d中的HCO3-、HPO42-等物质属于缓冲物质,它们对于维持血浆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如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局部组织模式图中的结构名称和液体名称,以及各种液体的成分的来源和去路。‎ ‎27. 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表示的是________结构,该处可以完成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在静息状态时,a处膜内外的电位是________,此时,______外流;当a处受到刺激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刺激b处,a处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1). 突触 (2).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外正内负 (4). K+ (5). 由负变正 (6). Na+内流,使膜内侧的阳离子浓度升高 (7). 不能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做到上述两点,结合各问题情境,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图中c处为突触。在突触处可以完成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 16‎ a为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时,a处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当a处受到刺激时,由于Na+内流,使膜内侧的阳离子浓度升高,因此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3) b为传出神经。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b处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c所示的突触传递到a处,a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28. 下丘脑是人体重要的神经中枢和内分泌器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_________,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可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又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_调节。‎ ‎(2)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______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使_________细胞产生相应激素。‎ ‎(3)在水盐调节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增加,促进______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稳定。‎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2). 反馈 (3). 神经中枢 (4). 胰岛 (5). 升高 (6). 抗利尿激素 (7).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2)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髙血糖素,由此推知: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使胰岛细胞产生相应激素。‎ ‎(3) 在水盐调节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稳定。‎ ‎29.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其中a、b、c、d、e表示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1)图中b激素是_________;在缺碘时,c激素分泌量会减少,相应的a、b激素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_。‎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分泌会加强的是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调节。‎ ‎(4)e激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它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2). 增加 (3). a、b、c、d (4). 神经—体液 (5). 抗利尿激素 (6). 下丘脑(下丘脑的神经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知识要点,并且具有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据图分析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渗透压调节中枢,同时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1)图中b激素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所以b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在缺碘时,c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则相应的a、b激素的分泌量将增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 c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多,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分级调节,所以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b促甲状腺激素都应增多。因此激素分泌会加强的是a、b、c、d。‎ ‎(3)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e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可推知e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下丘脑(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合成。‎ ‎30. 已知某种毒素只能使下图反射弧中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导致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为了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中的哪一个(注:d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屈肌的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某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其探究内容。‎ 16‎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上图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上图所示的反射弧中,a、b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 ‎(2)分别用电刺激Ⅰ、Ⅱ处,观察a与c的电位变化,e(屈肌)的收缩情况。若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________,e_________;刺激Ⅱ时,c________,e_________,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 ‎(3)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处,观察a与c的电位变化,e的收缩情况。若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不收缩;刺激e时,e不收缩,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入神经 (2). 神经中枢 (3). 无电位变化 (4). 不收缩 (5). 有电位变化 (6). 能收缩 (7). e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像为信息载体, 综合考查反射结构的相关知识。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Ⅱ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根据a上有神经节,以及脊髓灰质中的突触结构可推知,上图所示的反射弧中,a属于传入神经,b属于神经中枢。‎ ‎(2)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则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3)若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不收缩;刺激e时,e不收缩,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 16‎ 1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