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3.00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论作业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作业 ‎1.(2019·南京学情调研)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2.(2019·益阳高三调研)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人和黑猩猩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自然选择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唯一因素 C.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D.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 ‎4.(2019·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组合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5.(2018·淮北第一中学高三周考)下表所示为海南岛上某动物种群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AA 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09‎ Aa 频率 ‎0.01‎ ‎0.11‎ ‎0.20‎ ‎0.30‎ ‎0.28‎ ‎0.26‎ ‎0.20‎ ‎0.10‎ aa 频率 ‎0‎ ‎0.08‎ ‎0.16‎ ‎0.21‎ ‎0.36‎ ‎0.49‎ ‎0.64‎ ‎0.81‎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aa频率才会逐年上升 B.2005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9%‎ C.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D.该种群的进化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6.(2018·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某一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4块,由此形成4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4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 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C.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及进化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7.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的值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的值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B.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 C.S值的变化实质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 ‎8.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9.(2019·襄阳调研)亚洲丛林中有一种雉鸡,其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 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 ‎10.(2019·深圳模拟)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11.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得某种性状的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5%、5%,但是由于某种环境的变化,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在这个种群中,D、d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55.3%,44.7% B.52.5%,47.5%‎ C.47.5%,52.5% D.55%,45%‎ ‎12.(2019·朔州模拟)某植物为异花传粉植物,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开红花(G)对白花(g)为显性,在随机受粉的该植物种群中,表现型的比例如下:‎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百分比 ‎64%‎ ‎20%‎ ‎11%‎ ‎5%‎ 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DDGG的个体的百分比是(  )‎ A.6% B.9% C.16% D.32%‎ ‎13.(2018·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来影响基因频率 ‎14.(2019·宜兴模拟)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aa的基因型(致死型)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2/3 B.49/100 C.11/17 D.7/13‎ ‎15.(2018·菏泽高三上学期期末)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染色体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F2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1∶2‎ B.F2中,长尾∶短尾的数量比为5∶1‎ C.F2的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D.F2中的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16.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A.55%和45% B.45%和55%‎ C.27.5%和22.5% D.22.5%和27.5%‎ ‎17.某相对独立的海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理论上F1中A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 B.48% C.52% D.57%‎ ‎18.某岛屿,男性群体的色盲率为20%,女性群体的色盲率和携带者分别为4%和32%。该岛屿的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0.15 B.0.2 C.0.24 D.0.3‎ ‎19.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2 500人就有一个患者。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再婚,这对再婚的夫妇生一个患此病的孩子的概率约为(  )‎ A. B. C. D. ‎20.(2018·杭州外国语学校调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甲地区流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 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21.(2019·资阳高三诊断)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受精卵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一种显性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 ‎(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 ‎(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量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3.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3)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甲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20‎ ‎22‎ ‎4‎ ‎20‎ ‎12‎ ‎3‎ ‎9‎ ‎8‎ ‎2‎ ‎100‎ 乙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196‎ ‎168‎ ‎36‎ ‎400‎ ‎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 ‎②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 ‎③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__。‎ ‎‎ 答案精析 ‎1.C ‎2.C [根据题意分析,若融合假说成立,则在进化过程中,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则两者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因此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D正确。]‎ ‎3.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C错误;农药的使用,对害虫种群中的抗药性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D正确。]‎ ‎4.C ‎5.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A错误;2005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0.49+1/2×0.26=62%,B错误;根据表格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正确;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错误。]‎ ‎6.D [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库,4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种群各自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基因频率改变是互不相关的,A错误;基因频率是种群内某个基因占该基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如果某种群的个体数因各种原因而改变,则必然影响种群基因库中某些基因的个数和其全部等位基因的个数,所以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错误;4个种群发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开通与否也不是诱导种群发生变异的因素,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7.D ‎8.D [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c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9.B [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交配,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10.D [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是捕食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项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争夺空间等资源,存在竞争关系,B项正确;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C项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没有地理上的障碍,不会形成生殖隔离,D项错误。]‎ ‎11.A [因为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因此,种群中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变为、,因此D的基因频率为+×≈55.3%,d的基因频率为×≈44.7%。]‎ ‎12.B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白花(gg)占25%,矮茎(dd) 占16%,进而推知g的基因频率为5/10,d的基因频率为4/10,G的基因频率为5/10,D的基因频率为6/10,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DDGG的个体的百分比是6/10×6/10×5/10×5/10=9%,B项正确。]‎ ‎13.A [分析曲线图可知,T时刻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而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2×0.8×0.2=0.32,A项正确;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因不清楚甲、乙种群在混合之前各自所含有的个体数目,所以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5,B项错误;由题意信息不能确定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C项错误;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项错误。]‎ ‎14.D [已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aa的基因型(致死型)频率为0,则A的基因频率=40%+1/2×60%=70%,a的基因频率=1/2×60%=30%。因此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70%×70%=49%,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aa的基因型频率=30%×30%=9%,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49%/(49%+42%)=7/13。]‎ ‎15.C [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F1中,雌鼠为1/2XTXT、1/2XTXt,雄鼠为1/2XTY、1/2XtY,产生的雌配子有3/4XT、1/4Xt,雄配子有1/4XT、1/4Xt、1/2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3/16XTXt和1/16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雌鼠只有1/2存活,雌雄鼠个体的数量比为1∶2,A正确;因F2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12XTXT∶1/12XTXt,均为长尾,F2雄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6/12XTY(长尾)∶2/12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3/12+1/12+6/12)∶(2/12)=5∶1,B 正确;F2雌鼠中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为(3×2+1)∶1=7∶1,C 错误;F2雄鼠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 ‎16.A ‎17.B [原海岛上基因型为AA的果蝇的数量为20 000×15%=3 000只,基因型为Aa的果蝇数量为20 000×55%=11 000只,基因型为aa的果蝇数量为20 000×30%=6 000 只,侵入2 000只基因型为AA的果蝇后,基因型为AA的果蝇数量为5 000只,该岛上果蝇种群总数量为22 000只,所以各种基因型的果蝇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5 000÷22 000=,Aa=11 000÷22 000=,aa=6 000÷22 000=,故A的基因频率=+×=≈48%。]‎ ‎18.B [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男性色盲个体数×1)+(女性携带者个体数×1)+(女性色盲个体数×2)]/[(男性人数×1)+(女性人数)×2],由于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1∶‎ ‎1,且男性群体的色盲率为20%,女性群体的色盲率和携带者分别为4%和32%,设该岛屿男性、女性人数各为100,故该岛屿的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20+8+32)/(100+100×2)=0.2,所以B正确。]‎ ‎19.C [若把舞蹈症的致病基因记作a,则女方的基因型为Aa,女方(Aa)与另一男性结婚,如果也生一患此病的孩子,则该男性的基因型也应为Aa。根据题意,假设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q×q=,可得q=,A的基因频率p=1-q=。AA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pq=2××,正常个体中Aa的比例==,又考虑到双亲均为杂合子,后代出现隐性纯合子aa的可能性是,由此可得这对再婚夫妇生一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 ‎20.(1)96.5% 3.5% 50.5% 49.5% (2)上升 下降 (3)上升 解析 (1)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a的基因频率为1-96.5%=3.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a的基因频率为1-50.5%=49.5%。(2)甲地区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将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将上升。‎ ‎21.(1)S基因 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解析 (1)动物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目的基因及其转录和翻译的产物mRNA和蛋白质。(2)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的基因型是AaBb,其中A的基因频率是50%。F2群体中存活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1/10)、AABb(2/10)、AaBB(2/10)、AaBb(4/10)、aabb(1/10),A的基因频率是60%。(3)由于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因此蚊子种群的显性个体一定带有S基因,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使蚊子体内病毒的数目逐代减少。‎ ‎22.(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5)突变、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基因(或基因型) 种间竞争(关系)‎ ‎12.(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①基因库 ②0.7 ③80‎ 解析 (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2)‎ 小岛上地雀C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20×2+22+20×2+12+9×2+8)/200=0.7。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