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次验收考试 生物 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①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②错误;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③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3.坎农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观点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坎农提出的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是: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识记和理解坎农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观点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4.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 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 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体循环中,氧气浓度动脉端大于静脉端,若②为肝脏细胞,该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A正确;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即图中的②,B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题图中的⑤④,C错误;毛细淋巴管的作用是回收组织液中蛋白质,所以蛋白质只能由组织液流向淋巴,D错误。
点睛:对于本题考生需把握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体循环的特点,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和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抗体、血浆蛋白和尿素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神经递质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如血浆蛋白)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如尿素、O2、CO2、葡萄糖、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血清属于血浆的范畴;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体液免疫、兴奋在神经细胞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会增殖,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解: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会变短,蛋白质合成旺盛,核糖体活动增加.
故选:D.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7.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血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分离而产生空隙,组织液会渗入到空隙中,形成“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准确记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8.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 传出神经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传出神经是将兴奋传给效应器,A错误;传入神经是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部位,B错误;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能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应该如何去做,C正确;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个结构的功能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9.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兴奋性
C. 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故选:C.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B. 消化酶的合成
C. 受精作用 D. 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故A错误.
B、消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分泌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完成;故B错误.
C、受精作用在雌性生殖道内完成,属于外界环境;故C错误.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抗体和抗原在内环境中特异性结合,参与体液免疫;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11.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A. W区 B. S区 C. V区 D. H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大脑皮层言语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由题意信息不能确定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的某人,其W区的功能是否正常,A错误;该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其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功能正常,B错误;该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其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受损导致其功能异常,C正确;该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其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功能正常,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题干中“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
12.新生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易发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A. 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 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 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D. 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答案】D
【解析】
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其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13.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浆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D正确。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免疫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14. 下列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C.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 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A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C正确;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其中枢都在大脑皮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习和记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 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 ③上有特异性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神经递质是从①所示的突触前膜处释放的,A正确;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需要④所示的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兴奋在①所示的突触前膜和③所示的突触后膜之间单向传递,C错误;③所示的突触后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点睛】识记和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6.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B.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C.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D. 泪液中的杀菌物质杀灭细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这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饭吃,A正确;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与泪液中的杀菌物质杀灭细菌,所起到的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所起到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都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均起作用,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D均错误。
【点睛】理清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内涵、结构基础、特点、过程等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7. 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的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A. 大脑功能异常 B. 缺乏促性腺激素
C. 缺乏促甲状腺素 D. 垂体与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会使机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进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使甲状腺功能衰退。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18.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19.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时,主要是K+外流,流出方式为协助扩散
B. 氧气由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
C.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 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时,神经细胞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正确;氧气由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途径为:红细胞内的O2→出红细胞(跨越1层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跨越2层细胞膜)→到达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跨越1层细胞膜)→扩散进入线粒体(跨越2层线粒体膜)→被组织细胞利用,可见,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B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B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忽略了O2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输的,需穿过红细胞膜才能到达血浆。
20.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
A. 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C. 是针对各种抗原的
D. 能在体内长期存留
【答案】A
【解析】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作用,B错误。
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C错误。
有的能在体内长期留存,D错误。
21. 下列激素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是甲状腺,抗利尿激素作用的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22. 吞噬细胞不参与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屏障,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第三道屏障中吞噬细胞可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内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所以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3.患侏儒症的原因是人在幼年时期缺乏
A. 肾上腺素 B. 生长激素
C. 性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与血糖调节过程中均发挥作用,但与侏儒症的形成无必然联系,A错误;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即患侏儒症,B正确;性激素可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幼年时期缺乏时不会导致侏儒症的发生,C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缺乏时会影响脑的发育,患儿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即患呆小症,D错误。
【点睛】常见的激素调节失调症
激素
激素失调症
甲状腺
激素
偏高:食量大增,渐渐消瘦,喜怒失常,烦躁不安(如甲亢);偏低:臃肿,精神萎靡,呆笨,迟缓(如黏液性水肿),幼年动物停止发育(人患呆小症)
胰岛素
偏高:血糖降低,严重者患低血糖;偏低:出现糖尿,严重者患糖尿病。
生长激素
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幼年过少:侏儒症
性激素
分泌不足时,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常
24.从某被子植物体上提取生长素最理想的选材是( )
A. 老叶 B. 幼嫩种子 C. 果皮 D. 成熟种子
【答案】B
【解析】
25.植物茎产生向光性是因为
A. 单侧光照促进生长素合成
B. 单侧光照抑制向光侧细胞生长
C.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D. 单侧光照使背光侧生长素合成加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的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植物茎的向光性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细胞的生长不均匀,使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26.按照现代观点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不包括
A. 神经系统 B. 内分泌系统 C. 运动系统 D. 免疫系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维持的,所以直接参与的是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四大系统,运动系统不参与,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7.下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 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中兴奋向右传递.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同一个神经元的b、c处能测到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的d和e处也能测到电位变化,但上一个神经元的a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所以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和e处.
故选: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8.甲状腺的分泌活动要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改变后又会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A. 分级调节 B. 神经调节
C. 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负反馈调节)。
29.正常人处在寒冷环境下血糖浓度下降加快,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刺激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会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与此过程具有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血糖的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的平衡,A正确;肾上腺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来升高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B错误;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与血糖的调节无关,C、D错误。
【点睛】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
激素名称
分泌器官(细胞)
作用器官
联系与区别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肝、肌肉等组织器官
a.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原分解。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是主要升高血糖含量的激素。c.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d.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肝
肾上腺素
肾上腺
肝
3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是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鼻腔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C.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简单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D.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PM 2.5”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内涵、过敏反应、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反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鼻腔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因此PM2.5进入人体的鼻腔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过敏原具有异物性,因此PM 2.5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进而引起机体功能紊乱,B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因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血浆的pH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使血浆呈酸性,D错误。
【点睛】疑难辨析——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鼻腔等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
3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及其调节机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C选项的解答,解答的关键在于理解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①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③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⑤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32.在户外正常人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某个部位形成冷觉,这个部位是
A. 下丘脑 B. 大脑皮层
C. 脊髓 D. 小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等神经中枢,但不能形成冷觉,A错误;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正确;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小脑可维持机体平衡,但二者都不能形成冷觉,C、D错误。
【点睛】理清下丘脑、大脑皮层、脊髓、小脑的生理功能,据此结合题意分析判断各选项。
33.输血常常是抢救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从免疫学上,这种凝集现象的实质是一种
A. 体液免疫
B. 细胞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
D. 过敏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会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这种凝集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体液免疫,A正确;细胞免疫中依赖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与题意不符,B错误;由皮肤、黏膜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和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与题意不符,C错误;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与题意不符,D错误。
【点睛】疑难点拨: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 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型分为四种:凡是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就可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34.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部位分别是
A. 骨髓、骨髓
B. 脊髓、胸腺
C. 骨髓、胸腺
D. 胸腺、骨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理清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35.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C. 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D. 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发现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而弯曲生长的部位则在尖端下部的伸长区,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梳理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3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控制神经的调节
B.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物体各部分活动的基本方式
C. 单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不依靠神经系统完成
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准确局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是: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A错误;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是神经系统调节生物体各部分活动的基本方式,B正确;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其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不依靠神经系统完成,C正确;神经调节具有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准确、局限等特点,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37.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A. 产生抗体 B. 产生记忆细胞 C. 导致靶细胞裂解 D.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产生抗体的仅为效应B细胞,T细胞产生的是淋巴因子,A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可以变成记忆细胞,B正确;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C错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细胞免疫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8. 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 )
A. 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 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 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 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靠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先天无胸腺的小鼠没有细胞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故选: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9.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识记和理解二次免疫的特点及其该特点形成的原因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40.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 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 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 若将④放在匀速转盘的轴心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中尖端为感光部位,由于锡箔纸不透光,因此①直立生长,A正确;②④的尖端均能感受到光的刺激,并且生长素能够向下运输,因此②④均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B正确;③中尖端的生长素运输被云母片阻断,⑤中没有尖端,因此均表现为不生长也不弯曲,C正确;将④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由于均匀受光,因此会表现出直立生长的状态,D错误。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
二、简答题
41.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人体后,人体可以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柯萨奇病毒就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柯萨奇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发热,体温维持在38.5℃左右,此时产热量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散热量。
(2)机体感知到致病细菌侵入后,在位于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调控下,病人骨骼肌收缩加大产热,从而发生颤抖,最终引起________激素(填“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由于细胞耗氧量增大,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________含量增高,病人肌肉酸痛。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位于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____________激素释放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导致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持续发烧,造成机体食欲不振,使血糖略低。人体血糖含量的正常浓度是_________(写清楚单位)。感染细菌或病毒后,人体的内分必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都在努力工作,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人体体内的激素一经________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_________。
【答案】 (1). 等于 (2). 下丘脑 (3). 体温调节中枢 (4). 甲状腺激素 (5). 乳酸 (6). 下丘脑 (7). 抗利尿 (8). 0.8~1.2g/L(80~120mg/dL) (9). 靶细胞 (10). 灭活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及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由题意“体温维持在38.5℃左右”可知,此人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 机体感知到致病细菌侵入后的体温升高,是在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骨骼肌收缩、发生颤抖的同时,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使细胞代谢加快,导致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所以体温会升高。由于细胞耗氧量增大,供氧不足,肌肉组织细胞会发生无氧呼吸,导致乳酸含量增高,引起肌肉酸痛。
(3)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对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 人体血糖含量的正常浓度是0.8~1.2g/L。人体体内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点睛】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血糖调节及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42.下图显示了脑、脊髓及手臂上的神经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四个可能位点。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却没有感觉,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_____。
(2)若在图中③处给予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是否属于反射? ___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__________。临床上可以部分切除__________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部分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从而使T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减少,进而减少抗体的产生。
【答案】 (1). ① (2).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 局部电流 (4). 不属于 (5). 没有完整反射弧(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6). 自身免疫病 (7). 胸腺 (8). 淋巴因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功能失调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 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说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完整,即②、③正常,但病人却没有感觉,说明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发出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因此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①。
(2)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而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可见,若在图中传出神经上的③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③处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3) 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乙酰胆碱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因此该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可见,在临床上部分切除胸腺,可使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进而减少抗体的产生。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与反射弧的组成,识记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自身免疫病的内涵、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体液免疫的过程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