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6.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①纤维蛋白原 ②唾液淀粉酶 ③过氧化氢酶 ④呼吸酶 ⑤载体 ⑥抗体 ⑦受体.
A.①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⑦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不需要载体蛋白
B.Ⅱ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进入血浆
C.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增强②,使尿量增加
D.Ⅳ表示的器官能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
3.抗体是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以后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胸腺 B.骨髓
C.细胞内液 D.血浆等细胞外液
4.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含羞草被触碰后收拢叶片不属于反射
B.一般而言,神经元的树突数量比轴突多
C.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所含神经元的数量最少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含核糖体等细胞器较多
5.如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最为正确的一条是( )
A.a B.b C.c D.d
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B.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7.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 )
A.沃泰默 B.拜尔 C.温特 D.贝利斯等
9.下列关于激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有专门管道(导管)分泌到体液中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具有显著催化作用的物质
C.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特定过程的反应速率
D.只要温度等条件适宜,激素能在破坏了细胞结构的组织匀浆中发挥作用
10.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的细胞,则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C.若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是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
D.若靶细胞是肝脏细胞,则分泌细胞可能是肾上腺或胰岛B细胞
1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仅参与神经调节
B.体温调节的感受器和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C.下丘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肾上腺细胞的活动
D.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12.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关细胞代谢与细胞结构关系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为胰岛素,则该细胞可表示胰岛A细胞
B.若①为胰岛素,则会促进该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C.若④为胰岛素,则③过程需要依赖②结构的流动性
D.若④为胰岛素,则其形成过程需要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参与
13.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水较少,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使X液体增多
C.肌细胞有氧呼吸加强可使X渗透压下降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X、Y、Z的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
14.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能对病毒、结核杆菌等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的小鼠无呈递抗原功能,故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加强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15.如图表示人被病毒感染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物质量的变化(注:干扰素属于淋巴因子).下列对免疫发生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配合使疾病痊愈
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因为记忆细胞被激活后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注射疫苗预防疾病就是利用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的特点
1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分泌的微量高效的蛋白质
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C.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17.如下两组实验示意图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
B.图2是温特的实验,能够说明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会影响尖端下部的生长
C.由图1可知: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源弯曲生长
D.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
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雄花能得到无子番茄
B.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植物根的向地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一定不相同
19.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
A.根水平生成,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成,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20.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一片稻田里所有的昆虫是一个种群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增长率
21.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清除农田和园林中的单子叶杂草
B.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C.可以使用脱落酸浸泡种子,达到快速萌发的目的
D.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22.除草、除虫、合理密植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内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C.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D.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23.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爬行类动物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2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25.下列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是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7.如图表示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赤霉素溶液和6﹣甲基嘌呤(mRNA合成抑制剂)混合液、赤霉素溶液和脱落酸混合液分别对细胞内α﹣淀粉酶含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合成α﹣淀粉酶
B.6﹣甲基嘌呤能抑制转录过程,进而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
C.细胞内的脱落酸能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
D.在植物细胞内,赤霉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28.如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若环境条件不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29.下列关于实验目的及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环毛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
30.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草原上的羊吃草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答案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间互助
A
③
⑥
②
⑤
④
﹣
﹣
B
②
④
①③
﹣
⑥
⑤
﹣
C
②
④
①
﹣
⑥
﹣
③⑤
D
②
④
①⑤
﹣
⑥
﹣
③
A.A B.B C.C D.D
31.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
A.生理盐水 B.葡萄糖
C.含葡萄糖的生理盐水 D.血清白蛋白
32.给CO中毒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 D.内分泌调节
33.如图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只有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图中所示的四种激素有两种可以口服、两种不能口服
3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是由骨髓、脾、扁桃体等免疫器官组成的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35.下列均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和黏膜的清扫作用
C.胃酸的杀菌作用和口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
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人体被黄曲霉感染后产生抗毒素
36.“秋风扫落叶”,但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于其他部位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路灯下的树叶照光时间长,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养料多
B.光照有利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C.灯光有利于植物产生顶端优势
D.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
3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茎韧皮部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相同
D.植物体内除了生长素外,还有其他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物质
38.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a和b对照说明: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B.图e和f 对照说明: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
C.可以形成3个对照组,说明弯曲生长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
D.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转移造成分布不均匀
39.某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中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株的叶柄横断面 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3株植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40.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研究表明:果实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与呼吸速率上升的时间进程一致.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随着乙烯浓度的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推后
B.乙烯与呼吸峰出现时间长短之间无必然联系
C.乙烯不影响达到呼吸峰的时间长短
D.随着乙烯浓度的增大,呼吸峰的强度基本不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大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50分.
41.图甲所示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液体、⑤代表结构,箭头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图乙所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途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组成⑤的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填标号).
(2)图甲②中水的来源是 (填标号),另外还应有 等.
(3)若图甲为人体胰腺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处于饥饿状态时,与A端相比,B端液体中 (填激素名称)浓度明显增加;如果图甲为人体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饭后5h时,与A端相比,B端液体中葡萄糖浓度 .
(4)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 等,它存在于图甲中 (填标号).
(5)观察图乙,胃肠道中的水通过[①] (跨膜运输方式)进入内环境;肾小管中的水通过[④] 作用重新回到内环境;内环境中的水通过皮肤的[⑤] 排出体外.
42.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甲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图乙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b是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甲中 的调控,但由图甲可知它并没有直接控制呼吸肌,而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 进而控制呼吸肌的收缩或舒张,这体现了 .
(3)在图乙中,兴奋在AB神经元之间只能 传递,原因是 .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乙中 激素(填字母)含量明显上升,这些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 .
43.图1表示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APC),这种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卫兵”,能激活T细胞,并让白细胞识别、记忆并攻击入侵病原体.图2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过程.图3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来源及抗原X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请据图回答:
(1)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存在大量的突起.从细胞水平上分析,突起的形成是 的结果,有利于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实现.
(2)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最终由骨髓中的 细胞分化而来,树突状细胞能处理、呈递抗原,并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和效应T细胞.在图3中与树突状细胞具有相似作用的是 (填字母).
(3)图3表示抗原X侵入人体后发生的 免疫过程;其中 (填字母)表示免疫活性物质,m和n表示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分别代表 和 .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灭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3中的 (填字母))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44.如图表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需要 年时间,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
(2)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 型,请在图画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3)如果要进行害虫的防治,应该选择在 点进行,如果要进行渔业捕捞,最好使种群数量剩余量维持在 点附近,原因是 .
45.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后者是指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送到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
(2)从图2中可知,实验Ⅰ和实验Ⅱ对照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实验Ⅱ、实验Ⅲ、实验Ⅳ对照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说明A叶和B叶生长的关系是 .
(3)在实验Ⅱ中,对B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对照组处理方式是 .
(4)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 (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b.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c.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①纤维蛋白原 ②唾液淀粉酶 ③过氧化氢酶 ④呼吸酶 ⑤载体 ⑥抗体 ⑦受体.
A.①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⑦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①纤维蛋白原存在于血浆中,是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
②唾液淀粉酶分泌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其内的消化液不是体液,唾液淀粉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
④呼吸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载体是细胞膜的结构,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⑥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后进入内环境,是内环境的成分,⑥正确;
⑦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⑦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植物细胞特有的物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不需要载体蛋白
B.Ⅱ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进入血浆
C.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增强②,使尿量增加
D.Ⅳ表示的器官能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Ⅰ是肺,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内环境与Ⅰ完成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A正确;
B、Ⅱ是小肠,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吸收后进入血浆,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尿量减少,C错误;
D、Ⅳ是皮肤,通过分泌汗液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抗体是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以后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胸腺 B.骨髓
C.细胞内液 D.血浆等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浆细胞由B细胞增值分化而来,故浆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而淋巴循环最后注入血液循环,故淋巴细胞也随之进入血浆.
【解答】解:通过试题分析,浆细胞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和血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试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前述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含羞草被触碰后收拢叶片不属于反射
B.一般而言,神经元的树突数量比轴突多
C.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所含神经元的数量最少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含核糖体等细胞器较多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不具备神经系统.
【解答】解:A、植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所以触摸含羞草,其叶子闭合不属于“反射”,只能叫作“感性运动”,A正确;
B、一般而言,神经元的树突数量比轴突多,B正确;
C、缩手反射包含3个神经元,膝跳反射包含2个神经元,C错误;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含核糖体等细胞器较多,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反射活动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如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最为正确的一条是( )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3个突触结构,四个神经元;a为双向传导到每个神经元,b为单向传导,c为双向传导到两个神经元,d为双向传导到三个神经元.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A错误;
B、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B错误;
C、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且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C错误;
D、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且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B.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
B、神经元细胞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B错误;
C、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7.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电压表测量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为动作电位.M点受到刺激,a点受到兴奋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电位为正值;M点受到刺激,a点受到兴奋时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为负值;a点兴奋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再变回正值.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相关内容,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过程.
8.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 )
A.沃泰默 B.拜尔 C.温特 D.贝利斯等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通过实验排除了神经调节的作用,但沃泰默并未得出正确结论.最终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了促液素,他们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解答】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斯他林和贝丽斯通过实验发现了促液素,他们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9.下列关于激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有专门管道(导管)分泌到体液中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具有显著催化作用的物质
C.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特定过程的反应速率
D.只要温度等条件适宜,激素能在破坏了细胞结构的组织匀浆中发挥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动物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无专门管道(导管)分泌到体液中,A错误;
B、植物激素具有调节作用,无催化作用,B错误;
C、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特定过程的反应速率,C正确;
D、激素要在细胞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激素的概念、作用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的细胞,则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C.若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是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
D.若靶细胞是肝脏细胞,则分泌细胞可能是肾上腺或胰岛B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激素调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主要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该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A正确;
B、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例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B正确;
C、若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靶细胞不能是肌肉细胞,因为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不能升高血糖,C错误;
D、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胰岛B细胞可以促进血糖在肝细胞合成肝糖原,若靶细胞是肝脏细胞,则分泌细胞可能是肾上腺或胰岛B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以模式图的形式展示知识点,这类题目以图为载体,实质考查相关的知识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激素的分级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水盐平衡调节等,要读懂图,就要找准相关的知识点,将他转化成所学的知识点.
1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仅参与神经调节
B.体温调节的感受器和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C.下丘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肾上腺细胞的活动
D.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下丘脑可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体液调节,也可以作为神经中枢参与神经调节,A错误;
B、体温调节过程中,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感受器位于皮肤,B错误;
C、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直接受下丘脑传出神经的控制,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下丘脑的生理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本题较为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12.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关细胞代谢与细胞结构关系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为胰岛素,则该细胞可表示胰岛A细胞
B.若①为胰岛素,则会促进该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C.若④为胰岛素,则③过程需要依赖②结构的流动性
D.若④为胰岛素,则其形成过程需要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参与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A、胰岛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若①为胰岛素,则其会与②上的受体结合向细胞传递信息,其靶细胞可以是胰岛A细胞,A正确;
B、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若①为胰岛素,则会促进该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化合物,其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依赖②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但不需要溶酶体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功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水较少,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使X液体增多
C.肌细胞有氧呼吸加强可使X渗透压下降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X、Y、Z的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水较少,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解答】解:A、若饮水较少,则Y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使组织液X增多,B正确;
C、肌细胞有氧呼吸加强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进入组织液,可使组织液X渗透压下降,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X、Y、Z的理化性质和成分都处于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细胞内液等成分的判断,涉及到内环境各种成分的转化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难度不大.
14.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能对病毒、结核杆菌等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的小鼠无呈递抗原功能,故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加强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降低,因此病毒数量快速增长;B细胞缺陷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不受影响,只是无体液免疫,T细胞缺陷小鼠的细胞免疫丧失和大部分体液免疫消失,只存在非特异性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因此病原体数量增长小于吞噬细胞缺陷小鼠大于正常小鼠;正常小鼠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正常,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被免疫系统通过防卫功能逐渐清除.
【解答】解:A、吞噬细胞组成小鼠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缺陷小鼠还可以产生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和部分特异性免疫,A错误;
B、B细胞缺陷小鼠无体液免疫过程,因此不能产生抗体,但是具有细胞免疫功能,可以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
C、因为侵入机体的少数抗原可以不经过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呈递直接刺激B细胞,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所以T细胞缺陷小鼠仍保留少部分的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正常小鼠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加强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如图表示人被病毒感染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物质量的变化(注:干扰素属于淋巴因子).下列对免疫发生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配合使疾病痊愈
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因为记忆细胞被激活后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注射疫苗预防疾病就是利用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的特点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示可知,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的含量首先增加,患病程度也比再次患病的程度中,抗体的量随后增加,说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初次免疫反应后,产生了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记忆性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的数量更多、更快.
【解答】解: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正确;
B、据图示可知,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和抗体的量都增加,故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B正确;
C、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注射疫苗预防疾病就是利用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分泌的微量高效的蛋白质
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C.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的调节物质,但不一定是蛋白质,如生长素是吲哚乙酸,A错误;
B、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都是促进作用,不体现两重性,B错误;
C、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植物激素及类似物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如下两组实验示意图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
B.图2是温特的实验,能够说明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会影响尖端下部的生长
C.由图1可知: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源弯曲生长
D.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图1:达尔文实验:达尔文通过燕麦胚芽鞘的一组对照实验:尖端遮光和尖端以下遮光,得出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会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图2:温特实验: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发现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该物质能自顶端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生长.温特认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类似动物激素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解答】解:A、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A正确;
B、图2是温特的实验,能够说明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会影响尖端下部的生长,B正确;
C、由图1可知: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源弯曲生长,C正确;
D、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没有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将科学家以及其所做实验的结论相对应.
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雄花能得到无子番茄
B.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植物根的向地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一定不相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解答】解: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未开放、为授粉的花,还需要套袋才能得到无子番茄,A错误;
B、在太空中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由于不受重力影响,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B错误;
C、植物根的向地性现象中近地侧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为促进作用,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位于最适生长素浓度两侧的两种生长素浓度,促进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
A.根水平生成,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成,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相当于无重力作用,根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幼苗的茎具有向光性.
【解答】解:从题干信息可知,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暗室内,三者合为一体,而光源随它们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因缓慢匀速旋转各方向受重力影响相同,所以植物的茎和根的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的影响.结合图形可知单侧光只照射茎,所以根部生长素的分布也不受单侧光影响,即均匀分布,因此,根自然水平生长.茎受到的是一个单侧光,因此茎弯曲生长的方向与光照方向一致,即茎向下弯曲生长.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实例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匀速旋转”及光源位置,掌握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原因.
20.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一片稻田里所有的昆虫是一个种群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增长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可能包含多个物种,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B错误;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C错误;
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清除农田和园林中的单子叶杂草
B.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C.可以使用脱落酸浸泡种子,达到快速萌发的目的
D.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抑制杂草的生长等,A错误;
B、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正确;
C、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C错误;
D、植物激素类似物乙烯利与乙烯的作用相同,它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而不能促进果实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及应用的能力.
22.除草、除虫、合理密植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内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C.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D.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在群落中,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解答】解:除草是防止其它生物与农作物竞争,是种间关系;除虫是防止害虫食用农作物,是种间关系;合理密植是防止种内斗争,属于种内关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爬行类动物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解答】解:A、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是一个群落,A正确;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不属于同一物种,不能构成种群,森林中的全部爬行类动物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B错误;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C错误;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全部油松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群落的概念.
2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处于环境最大容纳量,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增长率几乎为0,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波动不大,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老年个体数量不会最多.
【解答】解:A、在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其增长率为零,A错误;
B、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但不会均为0,C错误;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种群密度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5.下列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然后出现苔藓,再出现草本植物.因此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是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是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答】解: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是从弃耕时开始,首先经历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A错误;
B、人类活动会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因此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C、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如图表示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赤霉素溶液和6﹣甲基嘌呤(mRNA合成抑制剂)混合液、赤霉素溶液和脱落酸混合液分别对细胞内α﹣淀粉酶含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合成α﹣淀粉酶
B.6﹣甲基嘌呤能抑制转录过程,进而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
C.细胞内的脱落酸能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
D.在植物细胞内,赤霉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信息可知,6﹣甲基嘌呤能抑制mRNA合成,图中曲线显示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与用赤霉素和6﹣甲基嘌呤处理种子淀粉酶含量,都远低于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脱落酸与6﹣甲基嘌呤的作用可能相同,都能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能使细胞中α﹣淀粉酶含量增多,所以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合成α﹣淀粉酶,A正确;
B、6﹣甲基嘌呤能抑制mRNA合成即抑制转录过程,使α﹣淀粉酶的合成减少,B正确;
C、由图可知,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与用赤霉素和6﹣甲基嘌呤处理种子淀粉酶含量基本相同,可推知脱落酸能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C正确;
D、从图中看不出赤霉素对脱落酸合成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提取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8.如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若环境条件不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根据左图分析可知,N1和N2为竞争关系,N1竞争能力强,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果时间足够长,可以使N2生物灭绝.
2、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如右图所示,两种生物的数量往往都处于波动状态,不出现竞争排除.
【解答】解:A、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发生竞争排除现象的几率较小,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从图中可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A错误;
B、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1与N2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结果,B错误;
C、从图中可知,N1和N2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当环境条件稳定时,N1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N2若不改变生态位,则势必被N1排挤掉,C错误;
D、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有较多的竞争排除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下列关于实验目的及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环毛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
B、调查土壤中环毛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草原上的羊吃草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答案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间互助
A
③
⑥
②
⑤
④
﹣
﹣
B
②
④
①③
﹣
⑥
⑤
﹣
C
②
④
①
﹣
⑥
﹣
③⑤
D
②
④
①⑤
﹣
⑥
﹣
③
A.A B.B C.C D.D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答】解:①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则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属于种内互助;
③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属于种内斗争;
⑤草原上的羊吃草,属于捕食关系;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分种内斗争、种内互助和竞争的概念,并从题干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灵活的运用概念进行解题.
31.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
A.生理盐水 B.葡萄糖
C.含葡萄糖的生理盐水 D.血清白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癌症患者腹部积水是由于血浆渗透压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造成的.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生理盐水不能增大血浆渗透压,因而不能利尿排水,A错误;
B、葡萄糖是营养物质,不能增大血浆渗透压,因而不能利尿排水,B错误;
C、含葡萄糖的生理盐水不能增大血浆渗透压,因而不能利尿排水,C错误;
D、静脉注射血清白蛋白能增大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水分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利尿排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2.给CO中毒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 D.内分泌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给CO中毒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考生要能够识记体液调节的概念,根据概念进行判断,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如图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只有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图中所示的四种激素有两种可以口服、两种不能口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答】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A正确;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B正确;
C、当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都存在反馈调节,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能口服,而生长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或蛋白质,不能口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要求学生能分析获取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3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是由骨髓、脾、扁桃体等免疫器官组成的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形成,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下列均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和黏膜的清扫作用
C.胃酸的杀菌作用和口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
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人体被黄曲霉感染后产生抗毒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接种卡介苗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但黏膜的清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胃酸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小儿麻痹预防糖丸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后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
D、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含有记忆细胞,其不会再患麻疹,这属于特异性免疫;人体被黄曲霉感染后产生抗毒素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防卫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及免疫学原理的应用,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36.“秋风扫落叶”,但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于其他部位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路灯下的树叶照光时间长,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养料多
B.光照有利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C.灯光有利于植物产生顶端优势
D.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解答】解:路灯下的树叶脱落与植物激素脱落酸有关,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路灯下光照时间长,故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
故选:D.
【点评】了解叶片的脱落与植物激素脱落酸有关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茎韧皮部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相同
D.植物体内除了生长素外,还有其他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物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
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农业生产上常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基部生根,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识记顶端优势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8.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a和b对照说明: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B.图e和f 对照说明: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
C.可以形成3个对照组,说明弯曲生长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
D.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转移造成分布不均匀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的可能原因有两种:(1)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2)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的原因到底是哪种.
【解答】解:A、a和b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向下运输量相等,均有40单位.说明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A正确;
B、e胚芽鞘和琼脂块中间被玻璃板隔开,阻止了生长素从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而两侧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一样多,均为20单位,说明向光侧生长素未被分解;f胚芽鞘尖端未隔开,胚芽鞘下部和琼脂块被玻璃板隔开,结果背光侧琼脂收集生长素(30单位)高于向光侧(10单位);说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向背光侧横向运输,B正确;
C、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单侧光照射下,在尖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转移,再运输至下部,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C错误;
D、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转移造成分布不均匀,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9.某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中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株的叶柄横断面 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3株植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
【解答】解:验证“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要进行对照试验,因此首先①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为了控制变量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再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最后⑥观察三株植株叶柄脱落情况;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生长素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在设计实验时能够紧扣实验目的确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明确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40.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研究表明:果实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与呼吸速率上升的时间进程一致.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随着乙烯浓度的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推后
B.乙烯与呼吸峰出现时间长短之间无必然联系
C.乙烯不影响达到呼吸峰的时间长短
D.随着乙烯浓度的增大,呼吸峰的强度基本不变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几个实验组的呼吸峰一致,说明乙烯不影响呼吸峰的高低.但可以看出乙烯的浓度能影响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即在一定范围内,乙烯浓度越大,到达呼吸峰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但乙烯如何影响呼吸速率,从图中的曲线不能看出.
【解答】解:A、在一定范围内,乙烯浓度越大,则到达呼吸峰所需要的时间越短,A错误;
B、乙烯的浓度能影响呼吸峰出现的时间,B错误;
C、乙烯的浓度能影响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乙烯浓度越大,到达呼吸峰所需要的时间越短,C错误;
D、对照组和几个实验组的呼吸峰一致,说明乙烯不影响呼吸峰的高低,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乙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大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50分.
41.图甲所示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液体、⑤代表结构,箭头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图乙所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途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组成⑤的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②③ (填标号).
(2)图甲②中水的来源是 ③④ (填标号),另外还应有 消化道的吸收(或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等.
(3)若图甲为人体胰腺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处于饥饿状态时,与A端相比,B端液体中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名称)浓度明显增加;如果图甲为人体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饭后5h时,与A端相比,B端液体中葡萄糖浓度 升高(或增加) .
(4)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 淋巴细胞(或B细胞、T细胞等合理答案均可) 等,它存在于图甲中 ②④ (填标号).
(5)观察图乙,胃肠道中的水通过[①] 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 (跨膜运输方式)进入内环境;肾小管中的水通过[④] 重吸收 作用重新回到内环境;内环境中的水通过皮肤的[⑤] 汗腺(或排汗、汗液、蒸发) 排出体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图甲:①是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毛细血管壁,A代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代表静脉端.
分析图乙:图示过程是人体中水平衡过程中水的来源与去路.
【解答】解:(1)图甲中⑤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②③.
(2)图甲中②是血浆,血浆中的水分可以来自组织液和淋巴,即③④,也可以来自消化道的吸收(或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若图甲为人体胰腺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岛A细胞中的胰高血糖素将分泌增加,不断进入血液,因此B端比A端胰高血糖素含量会明显增加.如果图甲为人体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饭后5h时,肝糖原不断分解,补充血糖,因此B端比A端葡萄糖浓度增加.
(4)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淋巴细胞存在与血浆和淋巴中,即②④.
(5))水由胃肠道进入血液是吸收过程,因此①为自由扩散;在尿的形成过程中,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进入血液.因而④为重吸收;内环境中的水排出体外通过皮肤只能以汗的形式排出,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所以⑤为汗腺或排汗.
故答案为:
(1)②③
(2)③④消化道的吸收(或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胰高血糖素 升高(或增加)
(4)淋巴细胞(或B细胞、T细胞等合理答案均可) ②④
(5)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 重吸收 汗腺(或排汗、汗液、蒸发)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血糖的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2.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甲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图乙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b是 传入神经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 脑干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甲中 大脑皮层 的调控,但由图甲可知它并没有直接控制呼吸肌,而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 脊髓 进而控制呼吸肌的收缩或舒张,这体现了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3)在图乙中,兴奋在AB神经元之间只能 单向 传递,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乙中 bd 激素(填字母)含量明显上升,这些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 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图解:图甲,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图中与肺牵张感受器相连的b为传出神经,则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效应器.
图乙,性腺细胞可以分泌a性激素;甲状腺细胞可以分泌d甲状腺激素;胰岛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B细胞)或胰高血糖素(A细胞);肾上腺细胞可以分泌b肾上腺素.
【解答】解:(1)图甲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b含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大脑皮层 调控,但由图甲可知它并没有直接控制呼吸肌,而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脊髓进而控制呼吸肌的收缩或舒张,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在图乙中,兴奋在AB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乙中bd 激素含量明显上升,这些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使机体产热增多,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脑干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
(2)大脑皮层 脊髓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bd 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或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图1表示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APC),这种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卫兵”,能激活T细胞,并让白细胞识别、记忆并攻击入侵病原体.图2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过程.图3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来源及抗原X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请据图回答:
(1)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存在大量的突起.从细胞水平上分析,突起的形成是 细胞分化 的结果,有利于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实现.
(2)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最终由骨髓中的 造血干 细胞分化而来,树突状细胞能处理、呈递抗原,并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记忆细胞 和效应T细胞.在图3中与树突状细胞具有相似作用的是 b (填字母).
(3)图3表示抗原X侵入人体后发生的 特异性(细胞和体液) 免疫过程;其中 F和Y (填字母)表示免疫活性物质,m和n表示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分别代表 胸腺 和 骨髓 .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灭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3中的 k (填字母))能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树突状细胞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有T细胞参与,因此树突状细胞既可参与体液免疫,“通知”T细胞接着传递给B细胞,也可参与细胞免疫,“通知”T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2、据图3分析:图示表示淋巴细胞的形成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①表示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②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③表示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产生抗体,⑥表示抗原抗体反应.
【解答】解:(1)树突状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从细胞水平上分析,突起的形成是细胞发生差异性变化的结果属于细胞分化.
(2)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最终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3)图3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表示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三道防线,其中Y为抗体,f为淋巴因子,二者均为免疫活性物质.抗原X侵入人体后发生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过程;m和n表示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分别代表胸腺和骨髓.
(4)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属于二次免疫,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3中的k能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故答案为:
(1)细胞分化
(2)造血干 记忆细胞 b
(3)特异性(细胞和体液) F和Y 胸腺 骨髓
(4)k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难度适中.
44.如图表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d ,需要 8 年时间,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
(2)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 S 型,请在图画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3)如果要进行害虫的防治,应该选择在 a 点进行,如果要进行渔业捕捞,最好使种群数量剩余量维持在 b 点附近,原因是 种群数量剩余量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表示S型曲线;a点的增长率开始增加,b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超过b点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到c点种群的增长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从图中分析可知:第8年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最大值,此时环境阻力最大.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答】解:(1)据图分析,需要8年时间,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点,即d点,表示环境容纳量(K值).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即值,大于或等于种群增长速率减少,如图:
(3))应该选择在a点进行害虫的防治,因为种群数量较少;进行渔业捕捞,最好使种群数量剩余量维持在b
点附近,原因是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1)d 8 环境容纳量(或K值)
(2)S 见图
(3)a b
种群数量剩余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明确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特别是K值和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率的特点,要注意和种群的年龄组成结合起来,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并深刻理解,灵活的运用.
45.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后者是指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送到 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有机物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根尖 .
(2)从图2中可知,实验Ⅰ和实验Ⅱ对照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 ;实验Ⅱ、实验Ⅲ、实验Ⅳ对照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说明A叶和B叶生长的关系是 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
(3)在实验Ⅱ中,对B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叶面积增大(或叶片生长受促进) ;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叶面积减小(或叶片生长受抑制) ,对照组处理方式是 用等量蒸馏水处理A叶 .
(4)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 b、c、e (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b.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c.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根据图1分析,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植物自身体内的细胞分裂素(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也是用于排除外来营养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图2显示,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Ⅱ、Ⅲ和Ⅳ组比较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3、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解答】解:(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后者是指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2)从图2中可知,实验Ⅰ和实验Ⅱ对照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Ⅱ、实验Ⅲ、实验Ⅳ对照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由图2可知A叶片数量越少,B叶面积相对值越小说明生长越慢.
(3)在实验Ⅱ中,对B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叶面积增大(或叶片生长受促进);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叶面积减小(或叶片生长受抑制),对照组处理方式是用等量蒸馏水处理A叶.
(4)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首先要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一片叶子,在另一片叶子表面涂抹有放射性的营养物质,淀粉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故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最后通过检测未涂抹14C﹣氨基酸溶液的叶片的放射性来判断营养物质的运输情况,所以最少操作包括c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b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故答案为:
(1)作用部位 有机物 根尖
(2)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 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3)叶面积增大(或叶片生长受促进) 叶面积减小(或叶片生长受抑制) 用等量蒸馏水处理A叶
(4)b、c、e
【点评】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应用能力,主要考察验证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思想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应用层次的考查,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