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MB
  • 2021-09-24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 二 生 物(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易溶于水 B. 淀粉、脂肪都是由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C. 麦芽糖和乳糖都是二糖,水解产物都有葡萄糖 D.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与碳骨架有关,与功能基团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它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乳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麦芽糖由葡萄糖组成,它们水解后的产物中都有葡萄糖;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的碳骨架和功能基团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故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与碳骨架和功能基团都相关。‎ ‎【详解】A.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是脂质,不溶于水,A错误;‎ B. 淀粉是由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脂肪不是,B错误;‎ C. 麦芽糖和乳糖都是二糖,水解产物都有葡萄糖,C正确;‎ D.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与碳骨架有关,与功能基团也有关系,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要求学生识记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明确脂质性质、常见糖类的组成和水解产物,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图是由A、B、C三个区段共81个氨基酸构成的胰岛素原,其需切除C区段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胰岛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原中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 B. 胰岛素分子中含有2条肽链、79个肽键 C. 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 理论上可以根据切除C区段所得多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素的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胰岛素原只有1条链,因此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切除C区段后得到两条链,第一条链为1-30位氨基酸,有29个肽键,第二条链为61-80位氨基酸,有28个肽键,据此分析。‎ ‎【详解】A. 胰岛素原中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A错误;‎ B. 胰岛素分子中含有2条肽链、57个肽键,B错误;‎ C. 沸水浴时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但不破坏肽键,C错误;‎ D. 可以根据切除C区段所得多肽的含量推测胰岛素的量,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胰岛素原图示,考查学生对于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对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过程进行简单分析。‎ ‎3.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只存在于细胞核内 B. ②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 C. ④是双层膜,其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自由通过 D. 不同细胞的核孔数量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所示,①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RNA、蛋白子进出的通道,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性,④表示核膜,上面的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 ①是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只存在于细胞核内,A正确;‎ B. ②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B正确;‎ C. ④是核膜,具有双层膜,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具,核孔对物质的进出有选择性,C错误;‎ D. 不同细胞的核孔数量不一定相同,一般代谢越旺盛,核孔数量越多,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识图能力。‎ ‎4.某农科所用含K+和Mg2+的培养液培养番茄幼苗,每天K+和Mg2+初始状态均为500mg/L,定时测定培养液中K+和Mg2+的剩余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离子种类和生长发育时间 B. 番茄对K+和Mg2+的需求量在授粉期均大于营养生长期 C. 番茄对K+和Mg2+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有关 D. 番茄在营养生长的前期对K+几乎不吸收,在营养生长的后期吸收量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曲线图,本实验是探究在不同发育时期番茄对K+和Mg2+的吸收量,因此自变量是生长发育时间和离子种类,离子的剩余量是因变量;图中显示在授粉期K+和Mg2+的剩余量都比营养生长期低,说明番茄对K+和Mg2+的吸收量增加了;K+和Mg2+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番茄对K+和Mg2+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有关。‎ ‎【详解】A. 实验的自变量有离子种类和生长发育时间,A正确;‎ B. 授粉期整体离子剩余量比营养生长期都要低,说明番茄对K+和Mg2+的需求量在授粉期均大于营养生长期,B正确;‎ C. K+和Mg2+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番茄对K+和Mg2+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有关,C正确;‎ D. 营养生长期K+剩余量曲线几乎未变,但由于每天K+初始状态均为500mg·L-1,剩余量为200mg·L-1,因此不能说明“番茄在营养生长的前期对K+几乎不吸收”,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D,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每天K+和Mg2+初始状态均为500mg·L-1”,并比较曲线中纵坐标数值,需要认真分析题干信息。‎ ‎5.下图是ATP中化学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代表的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ATP是细胞内含量少、合成迅速的储能物质 C. 在最适温度和pH值条件下,最适合酶的保存 D. 一个ATP彻底水解后能形成3种小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得知:①为ADP、②为AMP、③是腺苷,Ⅰ和Ⅱ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III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最容易断裂释放能量。‎ ‎【详解】A. ①为ADP、②为AMP、③是腺苷,A错误;‎ B. ATP在细胞内含量少、合成迅速,是细胞中能量的直接来源,不是储能物质,B错误;‎ C. 酶应当在低温条件下保存,C错误;‎ D. 一个ATP彻底水解后能形成磷酸基团、核糖、碱基,共3种小分子,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ATP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从图表获取信息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图1表示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及pH为b时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关预期正确的是 A. 若将pH调整为a,则d点左移、e点下移 B. 若将温度升高5℃,则d点右移、e点不移动 C. 若将pH先调整为c,再调整回b,则d、e点不移动 D. 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则d点不移动,e点上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分析示意图:图1是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是酶的最适pH,在b点之前,随pH升高,酶活性上升,超过b点,随pH上升,酶活性降低,直到失活;图2中d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A. 图1中b为最适pH,因此若将pH调整为a,酶活性下降,则d点右移,e点不变,A错误;‎ B. 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当温度升高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正确;‎ C. 若将pH先调整为c,则酶活性丧失,因此再调整回b,酶没有催化作用,不会有麦芽糖的生成,C错误;‎ D. 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反应速率加快,则d点左移,e点不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明确改变温度和pH并不影响产物的生成量,难度适中。‎ ‎7.四川南充果农将广柑贮藏于密闭的土窖中,贮藏时间可以达到4~5个月之久;哈尔滨等地利用大窖套小窖的办法,可使黄瓜贮存期达到3个月,这种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关于“自体保藏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B. 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控制温度在1~5℃,贮藏时间会更长 C. 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 D. 在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抑制呼吸作用的效果越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有氧呼吸被抑制的越彻底,但无氧呼吸的强度增大,消耗的有机物也会增多,其产物酒精还会伤害植物细胞。‎ ‎【详解】A. “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密闭程度等,A正确;‎ B. 控制温度在1~5℃,呼吸强度会更低,贮藏时间会更长,B正确;‎ C. 水果和蔬菜等细胞呼吸会产生CO2,果蔬呼吸释放的CO2会抑制自身的有氧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正确;‎ D. 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保持较高水平,但浓度过高会使无氧呼吸增强,无氧呼吸产物对果蔬品质造成影响,所以不是CO2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利用细胞呼吸原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8.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社团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仅示主要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示装置中存在两处错误 B. 试管甲为实验组,试管乙为对照组 C. 实验中需控制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以保证酵母菌正常的活性 D. 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装置中有2处错误:①水浴加热时,水浴的液面应高于试管中培养液的液面,②乙试管中通入检测试剂的导管管口应高于培养液的液面;检测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详解】A. 图示装置中存在两处错误,A正确;‎ B. 试管甲乙都是实验组,B错误;‎ C. 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的活性,需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C正确;‎ D. CO2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时间越短,说明CO2浓度越高,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下列关于PCR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B. 每次循环可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 C. 参与PCR的物质有引物、酶、脱氧核糖、模板等 D. 一个模板DNA分子第n次循环需要2n-1对引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的条件包括: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基本过程为:①变性:DNA解旋过程,②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 PCR技术以解开的双链作为模版,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A正确;‎ B. 可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B正确;‎ C. PCR的条件包括: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C错误;‎ D. 一个DNA分子经n-1次循环产生2n-1个DNA,第n次循环需要2n-1对引物,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PCR技术的原理、条件、过程等基础知识,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构建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并导入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 B. 有关的DNA聚合酶能识别并结合到启动子区域从而驱动转录 C. 人胰岛素基因与基因探针能通过磷酸二酯键结合而形成杂交带 D. 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出来的胰岛素不一定有生物学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点主要涉及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以及基因工程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详解】A.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人的肝细胞中,没有胰岛素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A错误;‎ B.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B错误;‎ C. 人胰岛素基因与基因探针通过形成氢键形成杂交带,C错误;‎ D. 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出来的是胰岛素原,没有生物学活性,需要加工后才能成为胰岛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此外D选项也是易错点,需注意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蛋白质加工系统,因此无法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 ‎11.下图为培育甘蔗脱毒苗的两条途径,研究发现经②过程获得的幼苗脱毒效果更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带叶原基的芽与植物体其他成熟组织相比所含的病毒较少 B. ②过程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微生物在图中处理温度下全部灭活 C. 过程③、④所用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不同 D. 上图中脱毒苗的培育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取芽进行培养因为芽具有较高的分裂和分化能力,经过热水处理脱毒效果好与阻碍病毒进入有一定的关系,图中③、④为再分化过程。‎ ‎【详解】A. 带叶原基的芽代谢旺盛,分裂能力强,很少有病毒,A正确;‎ B. ②过程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病毒在图中处理温度下部分或全部失活,B错误;‎ C. ③、④所用培养基分别是生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不同,C正确;‎ D. 上图中脱毒苗的培育过程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终获得脱毒幼苗,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点睛】本题知识点为植物组织培养,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1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培养前和培养过程中都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 B. 细胞癌变发生于原代培养向传代培养的过渡过程中 C. 动物细胞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生长素和动物血清等 D. 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CO2的作用是为细胞提供碳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详解】A. 动物细胞培养前要用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传代培养时也要用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处理,A正确;‎ B. 细胞的癌变发生于传代培养的过程中,B错误;‎ C. 动物细胞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生长激素和动物血清等,生长素是植物激素,C错误;‎ D. 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基的pH,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13.能正确表示试管动物技术原理的模式图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管动物技术是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过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详解】试管动物技术是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故BCD错误,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试管动物技术原理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14.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 B 淋巴细胞 B. ②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③所示细胞因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能力 D. 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首先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一步再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过克隆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分析图解可知,①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②表示细胞融合,③表示杂交细胞,④表示克隆产生的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A. 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B细胞,A正确;‎ B. ②是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 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两两融合会有三种结果: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B细胞自身融合细胞等,其中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C错误;‎ D. 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识记制备的过程,明确图中数字表示的细胞或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5.下列关于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胎分割时可同时取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B. 受精卵需发育到原肠胚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 C. 胚胎移植时选用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胚胎移植前需对供体和受体进行配型以免发生免疫排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胚胎分割后,可取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进行性别鉴定;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详解】A. 胚胎分割时可用切割针取样滋养层细胞,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性别,A正确;‎ B. 一般受精卵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B错误;‎ C. 用于移植的早期胚胎不一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以是细胞核移植后得到的,C错误;‎ D. 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进行胚胎移植时没有必要进行免疫检查,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6.城市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回收处理,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A. 物种多样性原理 B. 整体性原理 C.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城市生活垃圾要做到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这说明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因此,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原理,要求学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原理,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其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 下列有关传统果酒、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果酒、腐乳发酵的主要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发酵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三种发酵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实现对微生物类型的控制 C. 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酵母菌和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都属于真核生物,而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制作果酒时需要缺氧的环境,其适宜温度是18~25℃,而制作果醋时需要不断通入氧气,其适宜温度是30~35℃,腐乳发酵的温度是15~18℃,B正确;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正确;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是毛霉的胞外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8.下图中甲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部分操作,乙是平板划线法的操作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涂菌液 B. 甲、乙操作中只有甲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C. 乙中接种环需要灼烧5次 D. 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甲显示,甲图中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分离法,在涂布前,涂布器需要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冷却后方可涂布;图乙平板中划了5个区域,因此操作过程中接种环需要灼烧6次。‎ ‎【详解】A. 甲图中的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取菌液,A正确;‎ B. 甲是稀释涂布分离法,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划线分离法无法计数,B正确;‎ C. 乙中接种环需要灼烧6次,C错误;‎ D. 每次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分离过程中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19.下图为“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相关操作。这些操作目的正确的是 ‎ ‎ A. ①是洗涤红细胞,去除血细胞表面的杂质 B. ②是溶解DNA,去除不溶于酒精的杂质 C. ③溶解DNA,去除不溶于2mol/LNaCl溶液的杂质 D. ④稀释NaCl溶液,去除不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的杂质 ‎【答案】C ‎【解析】‎ 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目的是让红细胞胀破,A错误,向含有DNA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95%的人酒精,目的是析出DNA,B错误,DNA在2mol/L 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而蛋白质在2mol/L NaCl溶液中会析出,C正确,④是稀释NaCl溶液,使DNA析出,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20.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待其冷却至室温时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 B. 图1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C. 图2中搅拌可以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 D. 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自来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所示的方法是包埋法,X溶液为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制备的凝胶珠要用蒸馏水冲洗2~3次,洗涤干净后转移到图2装置中,在用海藻酸钠包埋酵母细胞形成凝胶珠的过程中,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应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海藻酸钠焦糊,然后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酵母细胞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图2中为了使发酵过程更充分,应该均匀搅拌以使得固定化的酵母细胞和葡萄糖溶液充分接触。‎ ‎【详解】A. 刚溶化的海藻酸钠要冷却至室温,才能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制备混合液,以免高温使酵母细胞失活,A正确;‎ B. 加入CaCl2溶液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CaCl2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B正确;‎ C. 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与酵母细胞充分接触,以利于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C正确;‎ D. 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残留的CaCl2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进行发酵,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细胞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实验操作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A. 种子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 人体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 C. 人体细胞内元素O/C的比值,鲜重细胞内比干重细胞内高 D. 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短时间内比停止前高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人体细胞呼吸产生CO2,场所是在由线粒体,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因此线粒体内CO2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O2由细胞质基质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线粒体,因此细胞质基质中O2的浓度大于线粒体;细胞干重时,元素含量C>O>N>H,鲜重时含水量多,元素含量为O>C>H>N;在光照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停止CO2供应,CO2固定产生的C3减少,由于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不变,短时间内C3还原不变,C3还原过程产生的C5不变,细胞内C3含下降,CO2固定消耗的C5减少,因此C5含量升高。‎ ‎【详解】A. 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错误;‎ B. 由分析可知,细胞质基质中O2浓度高、CO2浓度低,线粒体中O2浓度低、CO2浓度高,因此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B正确;‎ C. 人体细胞内元素O/C的比值,鲜重细胞内比干重细胞内高,C正确;‎ D.由分析可知,适宜光照条件下,停止CO2供应,C3降低,C5含量升高,因此C5/C3的比值升高,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细胞中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对于细胞内水的作用及存在形式、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理解应用,重点是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细胞内物质含量的变化。‎ ‎22.下图表示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膜可能是红细胞膜 B. 此过程与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 C. 该膜中的载体蛋白也能运输氨基酸 D. 此过程的动力来自膜两侧葡萄糖的浓度差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进入该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为主动运输,据此分析。‎ ‎【详解】A. 葡萄糖进入该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该膜可能是红细胞膜,A正确;‎ B.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两者方式不相同,B错误;‎ C.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不能运输氨基酸,C错误;‎ D. 葡萄糖协助扩散动力来自膜两侧葡萄糖的浓度差,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应用能力。‎ ‎23.若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是CCTAGG,它在C和C之间切断线性DNA。下图表示用该酶处理某基因后产生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正常基因中有3个CCTAGG序列 B. 产生的DNA片段可用DNA聚合酶连接起来 C. 用该酶处理得到图示基因片段要水解3个磷酸二酯键 D. 若该基因某处有一个CCTACG突变为CCTAGG,用该酶处理后将产生5个片段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正常基因被切为4个片段,有3个切点,应有3个CCTAGG序列;产生的DNA可用DNA连接酶连接;用该酶处理得到图示基因片段要水解6个磷酸二酯键;若该基因某处有一个CCTAGC突变为CCTAGG,则有4个切点,用该酶处理后将产生5个片段。‎ ‎【详解】A. 该正常基因中有3个CCTAGG序列,A正确;‎ B. 产生的DNA片段可用DNA连接酶连接起来,B错误;‎ C. 用该酶处理得到图示基因片段要水解6个磷酸二酯键,C错误;‎ D. 若该基因某处有一个CCTACG突变为CCTAGG,用该酶处理后会产生5个片段,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内容,正确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24.胎牛血清(FBS)是天然的培养基,能够在多种动物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起到非常好的促进效果。下表是后期胚胎培养液(CR2后液)中添加不同浓度FBS对牛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血清的不同浓度对牛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 组别 培养液 卵裂率/%‎ 囊胚率/%‎ 对照组 CR2前液+CR2后液 ‎59.17±1.34‎ ‎13.53±2.04‎ 实验组1‎ CR2前液+10%FBSCR2后液 ‎62.14+1.78‎ ‎13.78±2.77‎ 实验组2‎ CR2前液+20%FBSCR2后液 ‎68.95±4.15‎ ‎26.09±2.20‎ 实验组3‎ CR2前液+30%FBSCR2后液 ‎62.02±8.64‎ ‎8.78±3.20‎ A. 若统计每组实验的桑椹胚率,其数值应小于囊胚率 B. 添加20%FBS对促进核移植胚胎发育有较好的作用 C. 从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育成熟 D. 添加不同浓度的FBS对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有促进作用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目的是研究添加不同浓度FBS对牛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自变量是血清浓度;对比显示,添加20%FBS的试验组2,其卵裂率和囊胚率都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实验组相对对照组,卵裂率都有所提高,说明一定浓度的FBS对卵裂有促进作用,而实验组3囊胚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一定浓度的FBS对囊胚率有促进作用,超过一定浓度后反而起抑制作用。‎ ‎【详解】A. 从表中数据无法得出桑椹胚率小于囊胚率,A错误;‎ B. 表中信息显示:添加20%FBS的实验组2,其卵裂率和囊胚率都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说明添加20%FBS对促进核移植胚胎发育有较好的作用,B正确;‎ C. 卵巢里取出来的是未成熟的卵细胞,要进行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才能受精,因此从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育成熟,C正确;‎ D. 根据表中数据:各实验组的卵裂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添加不同浓度的FBS对卵裂率均有促进作用,但实验组1、2的囊胚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3的囊胚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添加的FBS浓度的升高对囊胚率均有促进作用,但超过该浓度范围却起抑制作用,D错误。‎ ‎【点睛】本题题干信息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25.某同学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纯化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调节pH B. 蛋白胨可为大肠杆菌生长提供氮源、碳源和维生素 C. 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实际数目低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制作流程一般为:计算→称量→溶化→调节PH→分装→灭菌→倒平板;微生物分离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详解】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应先调pH再经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 蛋白胨可为大肠杆菌的生长提供氮源、碳源和维生素等营养,B正确;‎ C. 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防止冷凝水滴在培养基表面造成污染,C项正确;‎ D. 因为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过程,重点考查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步骤及相关的操作,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是有关生物实验操作简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 ‎ ‎(1)如果实验材料A为浸泡过的花生,可以用______染液来鉴定滤液C中含有脂肪,其结果溶液呈______色。‎ ‎(2)如果实验材料A为放置较长时间的苹果,可以用______试剂来检测苹果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若组织样液颜色变为______色,则说明有酒精产生,请写出苹果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______。‎ ‎(3)如果实验材料A为新鲜的菠菜叶,为提取较多色素,B中加入的液体为______,研钵中还需要加入______。‎ ‎(4)如果实验材料A为新鲜的肝脏,将滤液C的pH值调至1.5后,再加入适量的H2O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答案】 (1). 苏丹Ⅲ (2). 橘黄色(或苏丹Ⅳ红色) (3). (酸性)重铬酸钾 (4). 灰绿 (5). (6). 无水乙醇(丙酮) (7). 碳酸钙和二氧化硅 (8). (几乎)无气泡产生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梳理相关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结合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详解】(1)鉴定C中含有脂肪可选择试剂为苏丹Ⅲ,溶液显示为橘黄色,或者选择苏丹Ⅳ,将溶液染成红色。‎ ‎(2)苹果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与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3)提取光合色素所用试剂为无水乙醇或丙酮,为提取较多色素,B中加入的液体应为无水乙醇或丙酮,研钵中还需要加入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用于保护色素和促进研磨。‎ ‎(4)如果实验材料A为新鲜的肝脏,将滤液C的pH值调至1.5后,酶已经失活,再加入适量的H2O2,几乎不会发生反应,因此为几乎无气泡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检测、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27.图1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所示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填序号),该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填序号)。‎ ‎(2)图1中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蓝藻细胞与图1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 ‎(3)图2中a、b、c三种细胞器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欲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______法。为了研究图2所示生理过程,一般采用______法。‎ ‎(4)用台盼蓝对图1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①⑥ (2). ⑥ (3). ②④⑥⑦⑧ (4).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5). ①④⑦ (6). 差速离心法 (7). 同位素示踪法 (8).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粗面内质网、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核;图2中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 ‎【详解】(1)图1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①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即 ‎⑥。‎ ‎(2)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②④⑥⑦⑧,蓝藻是原核生物,与图1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蓝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图2中a、b、c三种细胞器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①④⑦,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差速离心法,为了研究图2所示生理过程,一般采用同位素示踪法。‎ ‎(4)用台盼蓝对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图甲表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O2浓度对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图乙表示将该种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肉细胞中C5的相对含量随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 ‎(1)据甲图可知,当CO2浓度为600μmol·L-1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当CO2浓度为200μmol·L-1、温度28℃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为零,则该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______呼吸作用强度(填“>”、“=”或“<”),在该CO2浓度时,20℃和15℃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28℃,原因可能是______。‎ ‎(2)CO2在RuBP羧化酶作用下与C5结合生成C3,据此推测,RuBP羧化酶分布在______中。图乙中,A→B的变化是由于叶肉细胞吸收CO2速率______(填“增加”或“减少”),B→C保持稳定的内因是受到______限制。‎ ‎(3)研究发现,绿色植物中RuBP羧化酶具有双重活性,催化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方向的反应,反应的相对速度取决于O2和CO2的相对浓度。‎ 在叶绿体中,在RuBP羧化酶催化下C5与______反应,形成的______进入线粒体放出CO2,称之为光呼吸。据图推测,CO2浓度倍增可以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线粒体 (2). > (3). 实际光合速率都不高,而28℃时的呼吸速率很强 (4). 叶绿体基质 (5). 增加 (6). RuBP羧化酶数量(浓度) (7). O2 (8). 二碳化合物(C2) (9). 高浓度CO2可减少光呼吸 ‎【解析】‎ ‎【分析】‎ 据甲图可知,当CO2浓度为600μmol·L-1时,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此时植物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当CO2浓度为200μmol•L-1、温度28℃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为零,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呼吸作用相等,但进行光合作用的只有叶肉细胞,而进行呼吸作用的有叶肉细胞和其他细胞,因此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叶肉细胞本身的呼吸强度;当CO2浓度为200μmol•L-1时,此时光合速率都不强,但温度对呼吸速率影响较大,28℃呼吸速率比20℃和15℃条件呼吸速率大,导致20℃和15℃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28℃。A→B段C5的相对含量降低原因是叶肉细胞吸收CO2速率增加,B→C段曲线保持稳定,限制C5含量的内因是RuBP羧化酶的数量有限。根据图示,RuBP羧化酶具有双重活性,催化两个方向的反应,反应的相对速度取决于O2和CO2的相对浓度,在O2较多时进行光呼吸,C5与O2反应形成的C2,进入线粒体后反应放出CO2;在CO2较多时,进行常见条件下的光合作用过程。‎ ‎【详解】(1)据甲图可知,当CO2浓度为600μmol·L-1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当CO2浓度为200μmol·L-1、温度28℃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为零,但由于只有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因此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在该CO2浓度时,20℃和15℃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28℃,很可能是在28℃条件下呼吸作用比较强而此时光合速率都比较弱。‎ ‎(2)RuBP羧化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图乙中,A→B段随着胞间CO2相对浓度增加,C5的相对含量降低,说明叶肉细胞吸收CO2速率增加;B→C段C5的相对含量保持稳定,此时限制C5‎ 含量的内因是受到细胞内RuBP羧化酶的数量的限制。‎ ‎(3)据图可知,光呼吸时,RuBP羧化酶催化C5与O2反应,形成的C2进入线粒体反应释放出CO2;提高CO2浓度可减少光呼吸,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曲线和图示,提取有效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 ‎29.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科学家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番茄。目的基因和质粒(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mR)上有 Pst Ⅰ、Sma Ⅰ、Hind Ⅲ、Alu Ⅰ 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 ‎(1)本实验的目的基因指的是______, 在构建重组质粒时,为了确保目的基因和质粒定向连接,应该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若用 Pst Ⅰ和Alu Ⅰ切割重组质粒,则完全酶切后将会出现______个序列不同的DNA片段。‎ ‎(2)要利用培养基筛选已导入目的基因的番茄细胞,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图中步骤①→②所示技术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 ‎ ‎(3)据图中转基因番茄细胞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可知,由于______而直接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表达时的______过程,最终使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 ‎(4)如果利用上述方法培育出的番茄不具抗软化性状,经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发现细胞内有目的基因存在,但检测不到mRNA1分子,可能原因是目的基因上游缺少______。‎ ‎【答案】 (1). 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2). Sma Ⅰ和Pst Ⅰ (3). 3 (4). 卡那霉素 (5).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6). mRNA1 和mRNA2 相结合 (7). 翻译 ‎ ‎ (8). 启动子 ‎【解析】‎ ‎【分析】‎ 科学家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因此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即为目的基因;为防止基因和质粒发生随意连接,可选择两种限制酶切割,据图可知,可选择SmaⅠ和PstⅠ两种酶;形成的重组质粒上有PstⅠ、SmaⅠ、Hind Ⅲ、AluⅠ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目的基因内部也有AluⅠ限制酶切割位点,因此用 PstⅠ和AluⅠ切割重组质粒,在重组质粒中有会3个切割位点;重组质粒上有卡那霉素的抗性基因,可以此作为标记基因进行筛选;从图中可见,目的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l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2的结合,使得mRNA2翻译受阻,导致不能合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基因指的是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为了确保目的基因和质粒定向连接,应该选用的限制酶是SmaⅠ和PstⅠ。若用 PstⅠ和AluⅠ切割重组质粒,在重组质粒中有3个切割位点,则完全酶切后将会出现3个序列不同的DNA片段。‎ ‎(2)重组质粒中应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培养基中应加入卡那霉素。图中步骤①→②为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3)由图可知,mRNA1和mRNA2相结合后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表达时的翻译过程,最终使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 ‎(4)若细胞内有目的基因存在,但检测不到mRNA1分子,可能原因是目的基因上游缺少启动子。‎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正确选择限制酶构建重组质粒,并能根据图示用生物学原理解释性状产生的原因。‎ ‎30.2018年1月25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利用类似克隆羊多莉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的猕猴“中中”和“华华”,登上了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的封面,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下图是体细胞克隆猴的技术流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选择猕猴胚胎期而非成年期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其原因是______,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会出现______现象。每一次传代培养时,常常利用______(填写仪器名)对酶消化得到的细胞悬浮液进行浓度测定,然后稀释到适宜浓度后接种到新的培养瓶中。‎ ‎(2)图中步骤①是克隆猴技术难点之一,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______后进行去核操作,步骤①中使用了特殊的显微镜对卵母细胞内的纺锤体以及透明带结构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和分析,去核事实上是去除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和______结构,这种去核方法的优点是______。‎ ‎(3)体细胞克隆猴的另外一个难点是猴的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差,科学家发现胚胎发育障碍与克隆胚胎基因组上大量组蛋白的甲基化密切相关。由此推测,图中KDM4d mRNA翻译产生的酶的作用是______。‎ ‎(4)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显著优势之一是同一批克隆猴群的遗传背景相同,图中克隆猴的遗传物质来自于______。‎ ‎【答案】 (1). 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 (2). (细胞)贴壁生长 (3). 血球计数板(或分光光度计) (4).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 (5). 染色体 (6). 去核率高;对卵母细胞的损伤小;不影响卵母细胞以及未来胚胎的发育潜能 (7). 催化组蛋白的去甲基化 (8). 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和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解析】‎ ‎【分析】‎ 图示为体细胞克隆猴的技术流程图,利用去核卵母细胞和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核组成重组细胞,经过激活,注入KDM4d mRNA,移植到代孕母后体内,最终获得体细胞克隆的猕猴。‎ ‎【详解】(1)选择猕猴胚胎期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是因为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会出现贴壁生长现象。传代培养时,对酶消化得到的细胞悬浮液进行浓度测定可利用血球计数板(或分光光度计)。‎ ‎(2)图中获取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Ⅱ中期后进行去核操作,步骤①中使用了特殊的显微镜对卵母细胞内的纺锤体以及透明带结构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和分析,去核事实上是去除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和染色体结构,这种去核方法的优点是去核率高;对卵母细胞的损伤小;不影响卵母细胞以及未来胚胎的发育潜能。‎ ‎(3)胚胎发育障碍与克隆胚胎基因组上大量组蛋白的甲基化密切相关,因此图中KDM4d mRNA翻译产生的酶的作用很可能是催化组蛋白的去甲基化。‎ ‎(4)图中克隆猴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两部分,即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和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点睛】本题以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猕猴为例,考查核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克隆技术原理、体外受精注意事项,着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 ‎31.胚胎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下图是胚胎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相关情况,其中供体1是良种荷斯坦高产奶牛,供体2是黄牛。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产生小牛的几个途径中,属于无性繁殖途径的有应用______(填数字)。‎ ‎(2)人工授精时,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在______,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有______;‎ 若在应用2中进行冲卵操作,则该操作的生理学依据是______。‎ ‎(3)若采取体外受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将优良公牛的精子收集后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进行培养,其目的是______。‎ ‎(4)细胞A~D中属于原始性腺细胞的是______(填字母)。‎ ‎(5)为一次获得多个细胞B,需向供体2注射______‎ ‎。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______,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答案】 (1). 1和4 (2). (供体1的)输卵管 (3).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4). 早期的胚胎都处于游离状态 (5). 使精子获能 (6). C (7). 促性腺激素 (8).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应用1中:供体1提供细胞核,供体2提供细胞质,经过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并发育形成早期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称为克隆牛;应用2中:优良公牛和供体1配种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早期胚胎,再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属于有性生殖;应用3中: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获取胚胎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干细胞培养;应用4中:采用了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多个子代。‎ ‎【详解】(1)图中产生小牛的几个途径中,属于无性繁殖途径的有应用1和4。‎ ‎(2)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早期胚胎,因此人工授精时,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在供体1的输卵管;精子与卵子的透明带接触时,顶体酶将透明带溶出一条孔道,精子穿越透明带,并接触卵黄膜,精子接触卵黄膜的瞬间,会引起透明带反应,因此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有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由于早期的胚胎都处于游离状态,因此应用2中需进行冲卵操作。‎ ‎(3)采集到的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才能与卵细胞融合,将优良公牛的精子收集后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进行培养,其目的是使精子获能。‎ ‎(4)细胞C是胚胎干细胞,应取自胎儿的原始性腺或早期胚胎细胞,故A~D中属于原始性腺细胞的是C。‎ ‎(5)细胞B是卵细胞,为了一次获得多个卵细胞,可向供体2注射促性腺激素;在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胚胎移植的过程,掌握胚胎分割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2.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脸盆 编号 洗涤物 ‎(等量)‎ 洗涤 温度 洗衣粉 ‎(等量)‎ 水 量 冼净所 需时间 ‎1‎ 油污布 ‎45℃‎ 加酶 ‎2L ‎4min ‎2‎ 油污布 ‎45℃‎ 普通 ‎2L ‎7min ‎3‎ 油污布 ‎5℃‎ 加酶 ‎2L ‎9min ‎4‎ 油污布 ‎5℃‎ 普通 ‎2L ‎8min ‎(1)该实验应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写出两项即可)。50℃时加酶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含量是______。‎ ‎(2)表一是添加脂肪酶的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记录,请据表回答问题:①该实验设计体现了______原则。‎ ‎②若实验组1号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min,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两项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措施:______、______。‎ 表二 温度/℃‎ ‎20‎ ‎30‎ ‎40‎ ‎45‎ ‎50‎ ‎60‎ 普通洗衣粉去污力/﹪‎ ‎15‎ ‎18‎ ‎20‎ ‎21‎ ‎21.5‎ ‎22‎ 加酶洗衣粉去污力/﹪‎ ‎30‎ ‎40‎ ‎48‎ ‎50‎ ‎48‎ ‎37‎ ‎(4)表二是围绕加酶洗衣粉的一项研究结果,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 ②______。‎ ‎【答案】 (1). 洗衣粉的用量、污染物的含量、水质、pH等 (2). 0.6% (3).‎ ‎ 对照、单一变量 (4). 酶失活 (5). 用温水浸泡 (6). 增加洗衣粉的用量 (7).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加酶洗衣粉的去污力比普通洗衣粉高 (8). 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的适宜温度为45℃左右(或40℃~50℃)‎ ‎【解析】‎ ‎【分析】‎ 表一实验设置体现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曲线图,由题图可知,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温度与碱性蛋白酶含量,即实验探究的是温度、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其它因素如洗衣粉的用量、污染物的含量、水质、pH等为无关变量,在 50℃时,洗衣粉的去污力在碱性蛋白酶含量为0.6%时达到最大。表二中温度是自变量,通过比较可知,相同条件下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要强,且加酶洗衣粉在45℃时效率最高。‎ ‎【详解】(1)该实验应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洗衣粉的用量、污染物的含量、水质、pH等;据图中曲线可知,50℃时加酶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含量为0.6%时去污能力达到最大。‎ ‎(2)①表一实验设计体现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②若实验组1号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min,意味着酶几乎不起作用,最可能的原因是酶失活。‎ ‎(3)因此,要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可通过用温水浸泡或者增加洗衣粉的用量来实现。‎ ‎(4)表二显示,相同条件下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要强,且加酶洗衣粉在45℃时效率最高。‎ ‎【点睛】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的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按照单一变量原则进行分析。‎ ‎33.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按功能分,Ⅰ号培养基称为______;该培养基中必须以______作为唯一碳源。过程①②合称为______,若该过程所得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约为______个。‎ ‎(2)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______。‎ ‎(3)在1号培养基上挑出能产生淀粉酶的嗜热菌菌落的鉴别方法是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也可将得到的菌悬液转接于同时含有葡萄糖和淀粉作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若干菌落后用碘液作显色处理,看到如下图所示情况,可判断图中______的菌落含有所需菌种。‎ ‎(4)如果高温淀粉酶的产业化需要其活性在固定化处理时不受损失,且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酶活性,则应选择下图中的______(填写字母)固定化工艺。‎ ‎【答案】 (1). 选择培养基 (2). 淀粉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2.5×107 (5). 使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或杀死培养基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或防止杂菌污染) (6). 透明圈 (7). 周围不显蓝色 (8). C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因此需要制备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图示可见,①过程是稀释嗜热菌培养液的过程,接种嗜热菌即②过程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过程中,应注意先调节pH,后灭菌,一般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灭菌方法。部分嗜热菌在Ⅰ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产生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后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产生的淀粉酶越多,因此应挑选透明圈大的菌落接种在Ⅱ号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详解】(1)Ⅰ号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中必须以淀粉作为唯一碳源。过程①②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若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约为50÷0.2×105=2.5×107个。‎ ‎(2)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是为了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 ‎(3)1号培养基上的嗜热菌可产生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若菌落含有可产淀粉酶的嗜热菌,淀粉会被分解,加碘液后不显蓝色,因此可判断图中周围不显蓝色的菌落含有所需菌种。‎ ‎(4)据图分析,A是物理吸附法,B是化学结合法,C是包埋法,由于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一般不使用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可能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想要酶活性在固定化处理时不受损失,且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酶活性,则应选择图中的C。‎ ‎【点睛】本题结合筛选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的过程图,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意在考查学生对微生物选择、培养、利用的理解和酶的固定化技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