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8.23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河北省邯郸市成安一中、永年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成安一中、永年二中高二(上)期 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1-40 每题 1 分,41-50 每题 2 分,共 60 分) 1.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 现状,被提名为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2.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 400 人,在进行红绿色盲普查时,发现女性中有 10 人患色盲, 男性患者有 22 人.12 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 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 盲.请问这个社区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 A.6% B.7.5% C.约 5.6% D.约 8.1% 3.美国从印度引种大陆棉,由于检疫问题,使印度棉红铃虫流入美国,下列关于这一问题 的预测,不正确的是( ) A.短期内,印度棉红铃虫和美国棉红铃虫是两个种群 B.长时期后,美国棉红铃虫可形成一个新的物种 C.现在的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自由交配和繁殖 D.现在的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 4.植物甲(2N=14)和乙(2n=14)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 F1 不育.科学家采用物理撞击 的方法使 F1 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均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产生的雌雄配子 结合产生 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该种方法得到的 F2,可以弥补个别种类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效果不佳 B.F1 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数目为 28 C.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使 F1 代产生了可遗传变异,形成了新物种 D.F2 代可育植株的培育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使其表现出甲和乙的双重优良性状 5.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 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 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为 0.5 C.T 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 7.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 a 处,会导致 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 b 处,不会引起 a 和 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 c 处,a 和 b 处都会产生兴奋 D.刺激 a 处,b、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8.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 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 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9.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以下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与蛋白质无关 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10.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 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 B 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 B 处,刺激 C 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 A 处,刺激 B 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B 处,观察现象 11.科学家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兴奋的功能,被称为“沉默突 触”.你认为下列最可能导致这类突触“沉默”的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13.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跳水运动员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细胞也能分泌激素 C.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 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14.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 C.若②为胰岛 A 细胞,饭后三小时⑤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高于①处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 1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16.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 是一种人工放 射性同位素,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 131I 可以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据 此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受损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量增加 B.131I 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131I 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载体但不消耗 ATP 17.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尿毒症 18.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小鼠的皮 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 细胞 C.B 细胞 D.吞噬细胞 19.下列对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泌抗体的细胞只能由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成 B.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只能发生在细胞外 C.如果抗原进入细胞内,抗体无法与抗原结合 D.与抗体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0.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 b 传至 c 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 b→c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 d 的兴奋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21.人类已进入了“基因时代”,下列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获得的新品种是( ) A.多莉羊 B.克隆牛 C.能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杂交水稻 2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42﹣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3.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 放,使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 Na+通道开放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24.比利时、法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将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成功移植 到了实验鼠大脑中,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对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脑干中的 S 区受损,患者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 B.当人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大脑皮层内侧面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C.胚胎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不同的蛋白质 D.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都是反射弧 25.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 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2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 是( ) A.大脑、小脑、脑干 B.大脑、脑干、脊髓 C.脑干、小脑、大脑 D.大脑、脊髓、下丘脑 27.以下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据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 ) A.神经反射 B.神经递质 C.静息电位 D.局部电流 28.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 表示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 A 细胞,以促进相关激素分泌;也 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激素 C、D 的分泌 B.当血液中激素 B 浓度较高时,可以反过来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C.寒冷环境下,激素 B、C 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 泌减少 D.激素 B 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的细胞 29.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 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 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30.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 Ca2+内流,使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 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A. B. C. D. 31.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32.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元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进行检测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在轴突上进行单向传递 3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C.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34.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 M、N 的名称与图 示含义相符的是( ) ①胰岛 A 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5.如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进入炎症组织 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 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3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 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37.如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温度适宜环境中 B.炎热环境中 C.寒冷环境中 D.剧烈运动中 38.培育下列优良品种生物的原理与杂交水稻培育原理相同的是( ) A.高产青霉素菌株 B.白菜﹣甘蓝 C.无子西瓜 D.中国荷斯坦牛 39.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 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40.某同学参加黄梅一中秋季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血浆 pH 显著下降 B.应该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 D.当人体内环境 pH 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细胞代谢紊乱 41.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 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b 合成和分泌某激素 B.b 与 a 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c 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 中,c 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42.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实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来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43.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溶菌酶消灭细菌的机理是:溶菌酶有“颚”,能够抓住并咬穿细菌 的细胞壁,进而消灭细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和皮肤黏膜均属于第二道防线 B.溶菌酶消灭细菌的过程是非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对入侵的细菌不具有识别功能 D.溶菌酶消灭细菌具有特异性 44.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 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45.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某科研小组切断实验家兔的下丘脑和垂 体之间的联系后,依次测定和记录实验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和性激素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应选取体重相同、生理功能正常的成年家兔数只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要用统计学方法处 理 B.手术前要预先测定实验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 含量 C.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低,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 前后无明显变化 D.该实验原理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6.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传递一定是从 A 到 B B.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C.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D.B 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 47.当血液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 A、B 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 A 端的氧气浓度低于 B 端 B.若该组织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 A 端的血糖浓度低于 B 端 C.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 A 端的 TSH 浓度低于 B 端 D.若该组织为胰岛 A 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 B 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 A 端 48.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散热量随条件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环境温度为 25℃时,散热量较少,且维持在一个值基本不变,所以 25℃是人体最适 温度 B.当环境温度从 25℃下降到 10℃时,从时间 t1 到时间 t2 散热量增加是因为产热量增加 C.时间 t2 开始阶段,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D.时间 t3 以后,散热量比 t1 时多,产热量也比 t1 时多,体温维持平衡 49.获 2013 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 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突触小泡内的物质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穿过细胞膜这一层膜 C.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释放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D.递质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通过递质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50.正常血清蛋白用电泳的方法,可以看到四个主要部分:血清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如 图).抗体主要属于( ) A.血清白蛋白 B.α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二、非选择题 51.下丘脑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中枢,也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如图 1 是人的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人在过度紧张时,下丘脑的一些细胞会合成并分泌 激素作用于甲,通过甲的作用 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体现了激素的 调节;但在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大至一定量 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是 调 节. (2)当人体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丙分泌的 和丁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浓度升 高,两种激素的关系是 ;在人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则仅有丁分泌激素进行调节. (3)内分泌腺的分泌在受到神经系统调控的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脑发育的 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若此时 激素分泌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发 育,导致脑细胞的数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突触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呆小症. (4)某研究小组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以间接了解下丘脑在人的体温调节中的作 用.该研究小组以 10 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 为甲、乙两组,用一定方法破坏甲组的下丘脑、乙组不作处理,测得的个体生理变化随环境 温度变化的结果,绘制了下列 4 个坐标如图 2,则图中与甲组和乙组鼠的生理状况相符的分 别是 、 . 52.图 1 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物质;图 2 为箭毒对一种兴奋性神经 递质﹣﹣乙酰胆碱(Ach)发挥作用的影响. (1)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引起兴奋后,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图 1 显示的是 个细 胞的部分结构. (2)图 1 中,神经递质 a 是通过 方式进入②.③一般是神经元的 部分的细胞膜.b 物质合成场所 . (3)分析图 2 可知,人体中箭毒后,箭毒与 Ach 受体结合,使 Na+通道 ,导致突触后 膜不能产生电位变化.中毒后的症状是肌肉 (填“松弛”或“僵直”). 53.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种子 返地种植→多种变异植株 新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 F2 性状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③甲品种×乙品种→F1 幼苗 若干植株 新品种 ④正常幼苗 植株 新品种 ⑤甲种生物某基因 乙种生物→新品种 (1)属于杂交育种的是 (填序号),依据的原理是 .一般从 F2 开始选种,这是因 为 . (2)①过程的育种方法是 .其优点是 (填一点) (3)若用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与方法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 (4)④途径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若无秋水仙素,也可用 诱导染 色体加倍. (5)用方法⑤培育抗虫棉所用的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 . 54.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 表示 系统,b 表示 系统,c 表示 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 pH (降低/升高),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Na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 pH 维 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网 络下进行. (4)图乙中,B 液为 ,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C 液为 . 2016-2017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成安一中、永年二中高二 (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1-40 每题 1 分,41-50 每题 2 分,共 60 分) 1.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 现状,被提名为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对于“杂交育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原理:基因重组; 2、优点:能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即“集优”. 3、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4、过程: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解答】解: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 错误; B、不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 个个体中,B 错误; C、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 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 错误; D、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D 正确. 故选:D. 2.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 400 人,在进行红绿色盲普查时,发现女性中有 10 人患色盲, 男性患者有 22 人.12 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 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 盲.请问这个社区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 A.6% B.7.5% C.约 5.6% D.约 8.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色盲基因频率的计算,色盲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 上,其同源染色体 Y 上没有.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由于女性色盲的基因型为 XbXb,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 XBXb,女性 不携带色盲基因的正常个体基因型为 XBXB,男性色盲的基因型为 XbY,男性正常的基因型 为 XBY.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色盲的基因频率为(10×2+12×1+18×1+22×1)÷=6%. 故选:A. 3.美国从印度引种大陆棉,由于检疫问题,使印度棉红铃虫流入美国,下列关于这一问题 的预测,不正确的是( ) A.短期内,印度棉红铃虫和美国棉红铃虫是两个种群 B.长时期后,美国棉红铃虫可形成一个新的物种 C.现在的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自由交配和繁殖 D.现在的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 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解答】解:A、短期内,印度棉红铃虫和美国棉红铃虫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是两个种群, A 正确; B、长时期后,美国棉红铃虫经过隔离、自然选择可形成一个新的物种,B 正确; C、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能不是同一物种,不一定能自由交配和繁殖,C 错误; D、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D 正确. 故选:C. 4.植物甲(2N=14)和乙(2n=14)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 F1 不育.科学家采用物理撞击 的方法使 F1 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均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产生的雌雄配子 结合产生 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该种方法得到的 F2,可以弥补个别种类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效果不佳 B.F1 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数目为 28 C.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使 F1 代产生了可遗传变异,形成了新物种 D.F2 代可育植株的培育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使其表现出甲和乙的双重优良性状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由题意知,甲和乙杂交,得到的子一代不育,说明甲和乙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属 于两个物种,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 F1 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配 子中的染色体数是 14 条,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两种:含有 14 条甲染色体的配子、含 有 14 条乙染色体的配子,比例是 1:1. 【解答】解:A、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如果出现效果不佳,用物理撞击 的方法,可以使得该个体产生正常的配子,A 正确; B、F1 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 N+n,故含有 2 个染色体组,B 错误; C、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产生的 F1 不育,故没有产生物种,C 错误; D、F1 代可育植株的培育运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D 错误. 故选:A. 5.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 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 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为 0.5 C.T 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甲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降低. 【解答】解:A、T 时刻甲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8,a 的频率为 0.2,乙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2, a 的频率为 0.8,因此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 0.8×0.2×2=0.32,A 正 确; B、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 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无 法计算,B 错误; C、T 时刻甲、乙种群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C 错误; D、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 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的考查,回忆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比较二者的异同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 解答. 【解答】解:①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①错误;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②正确;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③正确;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致物种的多样 性出现,④正确;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不是种群,⑤错误; ⑥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错误. 故选:B. 7.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 a 处,会导致 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 b 处,不会引起 a 和 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 c 处,a 和 b 处都会产生兴奋 D.刺激 a 处,b、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b 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c、b 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 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 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刺激 a 处,会直接导致 b 处兴奋或抑制,也可以通过 c 处重复引起 b 处连 续兴奋或抑制,A 正确; B、刺激 b 处,不会引起 a 处发生电位变化,但能引起 c 处发生电位变化,B 错误; C、刺激 c 处,b 处会发生兴奋,a 处不会发生兴奋,C 错误; D、刺激 a 处,b 处先兴奋或抑制,c 处后兴奋或抑制,D 错误. 故选:A. 8.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 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 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与突触 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结合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解决此题.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与 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给予某种药物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质 量不变,但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可推测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使神经递质不能 发挥作用. 而 A、C、D 三个选项中都是作用于突触前膜,只有 B 选项是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B. 9.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以下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与蛋白质无关 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指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 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 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 【解答】解:A、血细胞不是细胞外液,A 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 错误; 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导致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偏 高,C 正确;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血浆,D 错误. 故选:C. 10.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 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 B 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 B 处,刺激 C 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 A 处,刺激 B 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B 处,观察现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递 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 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 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B 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 B 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 是完好的,A 需要做; B、C 处是传出神经,刺激 C 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 B 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 不需要做; C、A 处为突触结构,B 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 A 处,刺激 B 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 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 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 需要做; D、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B 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 需 要做; 故选:B. 11.科学家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兴奋的功能,被称为“沉默突 触”.你认为下列最可能导致这类突触“沉默”的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元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的考查,梳理神经元的结构、突触的结 构和功能,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的末端膨大形成的,细胞核存在于细胞体,不存在 于轴突,因此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不是导致这类突触“沉默”的原因,①错误; ②突触后膜上无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突触后膜不能识别神经递质,可能是导致这 类突触“沉默”的原因,②正确; ③神经递质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不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不是导 致这类突触“沉默”的原因,③错误;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导致这类突触“沉默”的原因,④正确. 故选:C. 12.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 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 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浆中的许多物质会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被毛细 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 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间的转化是单向的. 【解答】解:血浆中水的来源是消化道、组织液、淋巴,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跳水运动员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细胞也能分泌激素 C.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 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 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 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 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A、跳水运动员在做一系列动作时神经与肌肉等都高度紧张,肾上腺激素等激 素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因此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 错误;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激素,B 正确; C、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但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C 错误; 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自身癌变的细胞,D 错误. 故选:B. 14.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 C.若②为胰岛 A 细胞,饭后三小时⑤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高于①处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示意图判断:⑤血浆、②细胞内液、③淋巴、④组织液;毛细血管管壁细 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④⑤;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 巴管壁进入淋巴,而淋巴中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组织液;①处的氧气在运输到⑤处的过程中, 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解答】解:A、淋巴的形成为单向的,只能来自于组织液,而不能再渗回到组织液,A 错 误;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⑤血浆,B 错误; C、若②为胰岛 A 细胞,饭后三小时由于血糖的消耗,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 加,故⑤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高于①处,C 正确; D、若②为肝脏细胞,①处的氧气在运输到⑤处的过程中,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 以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D 错误. 故选:C. 1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 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 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 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 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 A 选项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 B 选项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 C 选项错误; 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 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 的基础,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B. 16.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 是一种人工放 射性同位素,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 131I 可以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据 此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受损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量增加 B.131I 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131I 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载体但不消耗 ATP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 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 腺激素的分泌. 癌细胞形成的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有着负反馈的调节作用,甲状腺 细胞受损,则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分泌量增加;故 A 正确. B、131I 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对细胞有一定损伤,在甲状腺内作为甲状腺激素合成原料的 131I 会对甲状腺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甲状腺细胞受损,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 从而治疗甲状腺机能亢奋;故 B 正确. C、放射性的 131I 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诱发基因突变增加细胞癌变几率;故 C 正确.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且消耗能量(ATP);故 D 错误. 故选 D. 17.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尿毒症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 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 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解答】解:A、浮肿一般由于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 起的疾病,A 错误; B、手足抽搐由于缺钙造成,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B 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C 正确; D、尿毒症由于肾脏病变,氨等代谢废物增多所致,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 起的疾病,D 错误. 故选:C. 18.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小鼠的皮 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 细胞 C.B 细胞 D.吞噬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胸腺是 T 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缺少胸腺的小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 T 细胞,细胞免疫丧失.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缺少胸腺的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 T 细胞.而 异体皮肤移植会产生细胞免疫,在细胞免疫中,T 细胞起重要作用.所以在切除胸腺小鼠的 皮肤移植更易成功. 故选:B. 19.下列对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泌抗体的细胞只能由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成 B.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只能发生在细胞外 C.如果抗原进入细胞内,抗体无法与抗原结合 D.与抗体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 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 (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 2、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 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 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A、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能由 B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成,A 错误; B、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只能发生在细胞外,B 正确; C、如果抗原进入细胞内,抗体无法与抗原结合,C 正确; D、与抗体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正确. 故选:A. 20.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 b 传至 c 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 b→c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 d 的兴奋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 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 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 抑制. 【解答】解:A、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A 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兴奋的传递方向与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①处膜外电流 方向是 c→b,B 错误; C、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是抑制,C 错误; 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 正确. 故选:D. 21.人类已进入了“基因时代”,下列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获得的新品种是( ) A.多莉羊 B.克隆牛 C.能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杂交水稻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又叫 DNA 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 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 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克隆动物的培育采用了的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 【解答】解:AB、多莉羊和克隆牛是采用克隆技术(核移植技术)获得的,没有采用转基 因技术,AB 错误; C、能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即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 使之表达产生人的胰岛素,C 正确; D、杂交水稻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的,没有采用基因工程技术,D 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42﹣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概念、内环境的作用、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综合考察, 梳理环境概念、内环境的作用、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不是增加,A 错误; B、内环境的缓冲体系主要由 H2CO3 和 NaHCO3 构成,B 错误;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内环境是细 胞外液,C 错误;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 正确. 故选:D. 23.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 放,使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 Na+通道开放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 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解答】解:A、乙酰胆碱和 5 一羟色氨酸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A 错误; B,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下一神经元不会兴奋,不能引起突触后膜 Na+通道开放,B 错误;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 电位的变化,C 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 生变化,D 错误. 故选:C. 24.比利时、法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将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成功移植 到了实验鼠大脑中,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对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脑干中的 S 区受损,患者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 B.当人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大脑皮层内侧面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C.胚胎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不同的蛋白质 D.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都是反射弧 【考点】细胞的分化;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体温调节中枢并不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而是位于下丘脑.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生物体细胞都是经过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产生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只是因为基因的 选择性表达才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 【解答】解:A、大脑中的 S 区受损,患者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A 错误; B、当人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B 错误; C、胚胎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两种细胞会产生 不同的蛋白质,C 正确;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 错误. 故选:C. 25.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 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感受器是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到底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感觉并作出分析, 通过传出神经到底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若传出神经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只能传递 到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不能传递到肌肉,无运动. 【解答】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 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 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则肌肉无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 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 故选:C. 2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 是( ) A.大脑、小脑、脑干 B.大脑、脑干、脊髓 C.脑干、小脑、大脑 D.大脑、脊髓、下丘脑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 中枢,脑干中有呼吸中枢. 【解答】解:(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 关; (2)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 (3)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故选:A. 27.以下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据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 ) A.神经反射 B.神经递质 C.静息电位 D.局部电流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 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 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而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 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故选:D. 28.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 表示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 A 细胞,以促进相关激素分泌;也 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激素 C、D 的分泌 B.当血液中激素 B 浓度较高时,可以反过来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C.寒冷环境下,激素 B、C 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 泌减少 D.激素 B 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的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量增多,此外提高血 糖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 定.减少散热的途径是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几乎全身 细胞,促进代谢. 【解答】解:A、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量增多,此外 提高血糖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A 正确; B、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B 正确;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减少散热的途径是 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几乎全身细胞,促进代谢,D 正确. 故选:C. 29.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 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 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考点】突触的结构;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分为Ⅱ和Ⅲ,Ⅱ中又包含Ⅳ. 【解答】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 巴,A 正确;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结构,B 错误; 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 RNA 又分为 mRNA、tRNA、 rRNA,C 正确; D、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 正确. 故选:B. 30.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 Ca2+内流,使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 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A. B. C. 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是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 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内的负电位变成了 正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 【解答】解: 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 A 错误. B、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 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 内的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 Ca2+ 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由负电位变 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 向是单向性.故 B 正确. C、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 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 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由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 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 C 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 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 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有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 电位变成负电位.故 D 错误. 故选 B. 31.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 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 【解答】解:A、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 液,A 正确; B、组织液中的成分可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 浆的组成成分,B 正确;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C 正确; D、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能再渗回到组织液,D 错误. 故选:D. 32.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元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进行检测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在轴突上进行单向传递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人体的神经系统由在周围神经系统和指数神经系统组成,脑干是呼吸、心跳等基本 生命活动的中枢,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解答】解:A、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故脑干属于脑的 结构,A 正确; B、呼吸中枢主要位于脑干,而不是大脑皮层,B 错误;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乳酸,无 CO2,C 错误;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收到刺激,兴奋会在该神经元上沿着轴突双向传递,D 错误. 故选:A. 3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C.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 B 细胞和胰岛 A 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3、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 共同完成的,A 正确;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 B 错误; C、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 正 确; D、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D 正确. 故选:B. 34.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 M、N 的名称与图 示含义相符的是( ) ①胰岛 A 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 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释放物质 M 作用于细胞Ⅱ上的物质 N,体现了细胞 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物质 N 是受体. 【解答】解:①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肝糖原位于肝细 胞内部,①错误; ②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肺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②正确; ③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表面的受体,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只能由传入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与 传出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④错误. 故选:D. 35.如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进入炎症组织 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 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 骨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 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2、ATP 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A 正确;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 ATP,B 正确; C、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释放出信号分子,吸引单核细 胞(一种白细胞)也到达炎症部位,并且单核细胞在信号分子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因 此该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正确;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D 错误. 故选:D. 3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 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 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 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血浆 pH 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 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解答】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 组织液,A 正确;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 10mL,B 错误;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C 错误; D、输入的 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D 错误. 故选:A. 37.如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温度适宜环境中 B.炎热环境中 C.寒冷环境中 D.剧烈运动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 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 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 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据图分析,立毛肌收缩进而增加产热量;毛细血管收缩、不排汗进而减少散热 量,说明处于寒冷环境中. 故选:C. 38.培育下列优良品种生物的原理与杂交水稻培育原理相同的是( ) A.高产青霉素菌株 B.白菜﹣甘蓝 C.无子西瓜 D.中国荷斯坦牛 【考点】杂交育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诱变育种. 【分析】1、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 2、有关育种的相关知识: (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 (3)、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 (4)、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 (5)、“基因工程”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解答】解:A、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A 错误; B、白菜﹣甘蓝的培育方法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原理是细胞融合,B 错误; C、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 错误; D、中国荷斯坦牛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D. 39.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 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地说:促进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氧化 分解、转变成糖原或者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变成糖,总的说是减 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去路,使血糖含量降低. 【解答】解: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 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 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 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 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如活动缓慢,甚 至是休克,再给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 以恢复.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B. 40.某同学参加黄梅一中秋季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血浆 pH 显著下降 B.应该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 D.当人体内环境 pH 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细胞代谢紊乱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剧烈运动时,出汗会丢失盐分,细 胞代谢增强,细胞内乳酸含量增加,糖类消耗增加,但在机体的调节作用下,血糖基本稳定, 水盐基本平衡,pH 也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人体剧烈运动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由于人体有缓冲物质,所以血 浆 pH 无太大变化,A 错误; B、由于出汗会丢失盐分,应该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B 正确; C、糖的消耗可通过肝糖原分解提供,C 错误; D、人体内环境 pH 失衡时,酶活性减弱,D 错误. 故选:B. 41.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 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b 合成和分泌某激素 B.b 与 a 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c 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 中,c 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的功能.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 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由题图可知,a 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垂体),b 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c 为下丘脑.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a 为垂体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b 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 状腺激素,A 正确; B、b 可以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 a 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在促进生长上可表现为协 同作用,B 正确; C、c 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还具有分泌功能,C 正确; D、c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 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大,D 错误. 故选:D. 42.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实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来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2、分析实验: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 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解答】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 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A 正确;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B 错误; C、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 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C 正确; D、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 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 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 正确. 故选:B. 43.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溶菌酶消灭细菌的机理是:溶菌酶有“颚”,能够抓住并咬穿细菌 的细胞壁,进而消灭细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和皮肤黏膜均属于第二道防线 B.溶菌酶消灭细菌的过程是非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对入侵的细菌不具有识别功能 D.溶菌酶消灭细菌具有特异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 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 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 N﹣乙酰胞壁酸和 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 糖 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 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 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 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解答】解:A、唾液中的溶菌酶和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A 错误; B、溶菌酶消灭细菌的过程是非特异性免疫,B 正确; C、溶菌酶对入侵的细菌具有识别功能,C 错误; D、溶菌酶消灭细菌不具有特异性,D 错误. 故选:B. 44.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 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题意中瞬间增大突触 前膜对组织液中钙离子的通透性,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可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加速神 经冲动的传递. 【解答】解: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使 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 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 动的传递加快. 故选:A. 45.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某科研小组切断实验家兔的下丘脑和垂 体之间的联系后,依次测定和记录实验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和性激素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应选取体重相同、生理功能正常的成年家兔数只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要用统计学方法处 理 B.手术前要预先测定实验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 含量 C.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低,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 前后无明显变化 D.该实验原理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下丘脑与某些内分泌腺的调节关系如下: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性腺、肾上腺等)因此,手术切断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导致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减少,并最终影响到甲状腺和性腺的生长发育和生 理功能. 2、实验设计题解法:(1)选择材料,分组编号:题干中的材料、用具是帮助我们分析方法 步骤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真分析,看给出的材料、用具能不能直接运用,不能直接运用的, 需要怎样处理才能把干扰因素排除.依据实验所需的组数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组编号或编组, 在步骤中明确表达出来. (2)操控自变量,设置对照组:根据实验目的,依据自变量的情况确定所需要的实验组的 数量,设置对照组,对材料施以不同的处理.同时依据单一变量原则设法控制无关变量,设 法提供其他的适宜条件. (3)确定并描述因变量的观察或测量:在实验的最后一步,要明确本实验需观察或测量的 内容,记录实验结果. 【解答】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切断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取材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应选取体重相同、生理功能正常的成年家兔数只进行实验,避免偶然误差,实验数据要用统 计学方法处理,A 正确; B、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手术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 量.本实验需要前测,B 正确; C、下丘脑与某些内分泌腺的调节关系如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因 此,手术切断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 素和性激素的含量减少,C 错误; D、根据下丘脑和甲状腺的功能可知,该实验原理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甲状腺激素,再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D 正 确. 故选:C. 46.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传递一定是从 A 到 B B.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C.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D.B 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 后膜.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识别,使得下一 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解答】解:A、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 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A 正确; B、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 正确; C、③突触间隙处的物质和④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但不能通过膜,C 错误; D、B 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与上一个神经元构成突触,D 正确. 故选:C. 47.当血液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 A、B 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 A 端的氧气浓度低于 B 端 B.若该组织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 A 端的血糖浓度低于 B 端 C.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 A 端的 TSH 浓度低于 B 端 D.若该组织为胰岛 A 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 B 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 A 端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 接生存的环境;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毛细血管壁;④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 境;⑤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⑥是组织细胞. 【解答】解:A、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消耗氧气增多,故毛细血管 A 端的氧气浓度 高于 B 端,A 错误; B、若该组织为肝细胞,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进入肝细胞中合成肝糖原,故毛细血管 A 端的血糖浓度高于 B 端,B 错误; C、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垂体细胞分泌的 TSH(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故毛细 血管 A 端的 TSH 浓度低于 B 端,C 正确; D、若该组织为胰岛 A 细胞,饥饿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故毛细血管 B 端 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 A 端,D 错误. 故选:C. 48.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散热量随条件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环境温度为 25℃时,散热量较少,且维持在一个值基本不变,所以 25℃是人体最适 温度 B.当环境温度从 25℃下降到 10℃时,从时间 t1 到时间 t2 散热量增加是因为产热量增加 C.时间 t2 开始阶段,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D.时间 t3 以后,散热量比 t1 时多,产热量也比 t1 时多,体温维持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 25℃下降到 10℃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 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 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 【解答】解:A、当环境温度为 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 则产热较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A 错误; B、当环境温度从 25℃下降到 10℃时,从时间 t1 到时间 t2,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 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使得产热量增加,B 错误; C、时间 t2 以后,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则散热量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 定,C 错误; D、时间 t3 以后,散热量比 t1 多,而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 泌增加,使得产热量也比 t1 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D 正确. 故选:D. 49.获 2013 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 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突触小泡内的物质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穿过细胞膜这一层膜 C.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释放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D.递质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通过递质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 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 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解答】解:A、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 中的线粒体提供,A 正确; 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不需要通过膜结构,B 错误; C、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释放过程是胞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 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D 正确. 故选:B. 50.正常血清蛋白用电泳的方法,可以看到四个主要部分:血清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如 图).抗体主要属于( ) A.血清白蛋白 B.α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免疫动物和未免疫动物的血清白蛋白和α、β球蛋白浓度相同,而γ球 蛋白浓度会因动物是否免疫而有明显差异,免疫动物的γ球蛋白浓度明显升高,由此可见, 抗体主要属于γ球蛋白.据此答题. 【解答】解:A、免疫动物和未免疫动物的血清白蛋白浓度没有差异,说明抗体是不属于血 清白蛋白,A 错误; B、免疫动物和未免疫动物的α球蛋白浓度没有差异,说明抗体是不属于α球蛋白,B 错误; C、免疫动物和未免疫动物的β球蛋白浓度没有差异,说明抗体是不属于β球蛋白,C 错误; D、免疫动物和未免疫动物的γ球蛋白浓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抗体主要属于γ球蛋白,D 正 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51.下丘脑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中枢,也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如图 1 是人的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人在过度紧张时,下丘脑的一些细胞会合成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作用于 甲,通过甲的作用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体现了激素的 分级 调节;但在甲状腺 激素含量增大至一定量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是 反馈 调 节. (2)当人体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丙分泌的 肾上腺素 和丁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增 加,使血糖浓度升高,两种激素的关系是 协同作用 ;在人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 则仅有丁分泌激素进行调节. (3)内分泌腺的分泌在受到神经系统调控的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脑发育的 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若此时 甲状腺 激素分泌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大脑的 正常发育,导致脑细胞的数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突触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呆小症. (4)某研究小组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以间接了解下丘脑在人的体温调节中的作 用.该研究小组以 10 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 为甲、乙两组,用一定方法破坏甲组的下丘脑、乙组不作处理,测得的个体生理变化随环境 温度变化的结果,绘制了下列 4 个坐标如图 2,则图中与甲组和乙组鼠的生理状况相符的分 别是 BD 、 AC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 1:图 1 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甲为垂体, 能分泌促激素和生长激素;乙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丙为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 丁为胰腺,其内分泌腺能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 负反馈调节. (2)当人体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胰腺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 加,两种激素共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表现为协同作用. (3)内分泌腺的分泌在受到神经系统调控的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①甲状 腺激素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②性激素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对动物性行为的控制. (4)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甲组小鼠的下丘脑被破坏,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随着环 境温度的降低,其耗氧量减少,体温下降,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减慢,即图中 B 和 D;乙组 小鼠下丘脑正常,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其耗氧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酶促反应速率也 保持相对稳定,即图中 A 和 C.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分级 反馈 (2)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协同作用 (3)甲状腺 (4)BD AC 52.图 1 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物质;图 2 为箭毒对一种兴奋性神经 递质﹣﹣乙酰胆碱(Ach)发挥作用的影响. (1)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引起兴奋后,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负→正→负(或负→正) , 图 1 显示的是 2 个细胞的部分结构. (2)图 1 中,神经递质 a 是通过 胞吐 方式进入②.③一般是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 突 部分的细胞膜.b 物质合成场所 核糖体 . (3)分析图 2 可知,人体中箭毒后,箭毒与 Ach 受体结合,使 Na+通道 关闭 ,导致突 触后膜不能产生电位变化.中毒后的症状是肌肉 松弛 (填“松弛”或“僵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图 1:图 1 中 a 表示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 表示神经 递质的受体;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出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分析图 2:图 2 为箭毒对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发挥作用的影响,即箭 毒与 Ach 受体结合,使 Na+通道关闭,导致 Na+不能进出细胞. 【解答】解:(1)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因此,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引起兴奋后,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负→正→负.图 1 表示的是突 触的结构,包含 2 个细胞的部分结构. (2)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因此③突触后 膜一般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部分的细胞膜.b 为受体,其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 糖体. (3)人体中箭毒后,箭毒与 Ach 受体结合,使 Na+通道关闭,导致 Na+不能进出细胞,进 而导致突触后膜不能产生电位变化,即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肌肉不会发生反 应,因此中毒后的症状是肌肉松弛. 故答案为: (1)负→正→负(或负→正) 2 (2)胞吐 细胞体或树突 核糖体 (3)关闭 松弛 53.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种子 返地种植→多种变异植株 新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 F2 性状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③甲品种×乙品种→F1 幼苗 若干植株 新品种 ④正常幼苗 植株 新品种 ⑤甲种生物某基因 乙种生物→新品种 (1)属于杂交育种的是 ② (填序号),依据的原理是 基因重组 .一般从 F2 开始选 种,这是因为 F2 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 (2)①过程的育种方法是 诱变育种 .其优点是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 改良某些性状 (填一点) (3)若用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与方法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明显缩短育 种年限 . (4)④途径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若无秋水仙素, 也可用 低温 诱导染色体加倍. (5)用方法⑤培育抗虫棉所用的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 磷酸二酯 键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析图:①是诱变育种,②是杂交育种,③是单倍体育种,④是多倍体育种, ⑤是基因工程育种. 2、育种方法总结: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 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 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发生差 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 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 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 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 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 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 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 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 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 因动物等. 【解答】解:(1)属于杂交育种的是②,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杂交育种中,杂种子 一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自交后,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可以从 F2 开始选种. (2)①过程在太空中进行,其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其 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3)方法③是单倍体育种,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 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与杂交育种相比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③④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体的形成..若无秋水仙素, 也可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5)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故答案为: (1)②基因重组 F2 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诱变育种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3)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低温 (5)磷酸二酯键 54.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 表示 呼吸 系统,b 表示 消化 系统,c 表示 泌尿 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 pH 降低 (降低/升高),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NaHCO3 (NaCO3/NaHCO3)发生反应, 使血液的 pH 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神经﹣﹣体 液﹣﹣免疫调节 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图乙中,B 液为 血浆 ,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蛋白质、无机盐 的含量有关.C 液为 淋巴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分析图甲可知,内环境通过 a 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 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 b 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 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 c 排出,c 是泌尿系统.图乙中,A 是组织 液,B 是血浆,C 是淋巴. 【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通过系统 a 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 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 b 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 是消化系统;通过 c 排除代谢废物,c 是泌尿系统. (2)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会是血浆中 PH 降低,血浆中 NaHCO3 可以与 乳酸反应,使使血液的 pH 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4)图乙中,B 液是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C 液是淋巴.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2)降低 NaHCO3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血浆 蛋白质、无机盐 淋巴 2016 年 11 月 26 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