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50 KB
  • 2021-09-24 发布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宣传城市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 B. 核糖体、染色体、烟草花叶病毒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C. P是ATP、NADPH、生长素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D. RNA和DNA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五碳糖和碱基种类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但是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A错误。‎ 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核酸包括DN和RNA,所以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B正确。‎ 生长素分子式为C10H9NO2,不含P元素,C错误。‎ RNA和DNA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五碳糖分别是核糖和脱氧核糖,碱基都有ACG,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D错误。‎ ‎【点睛】易混点: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生长素是植物激素,本质是吲哚乙酸,分子式是C10H9NO2;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本质是肽类物质。‎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中的所有细胞生物都含磷元素 B. 线粒体内的酶与糖类的合成和氧化分解均有关 C.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生物组织细胞中的核孔结构 D. 分泌蛋白的运输与细胞膜内侧糖蛋白的识别功能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三部分,其中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细胞内的生物膜结构都由有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细胞膜的外侧为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在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详解】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都含磷元素,A正确;线粒体内的酶与糖类的合成无关,含有与分解丙酮酸有关的酶,B错误;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小故不能观察到核孔结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C错误;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外侧,具有识别作用,D错误。‎ ‎【点睛】易错点: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作用,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不合成糖类。‎ ‎3.下列有关生物膜中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膜上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均具有特异性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跨膜运输物质时均消耗ATP C. 线粒体内膜比外膜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都多 D. 膜蛋白的产生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生物膜蛋白是指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蛋白质,这些蛋白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作用等。‎ ‎【详解】载体蛋白与运输的物质之间,以及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之间均能特异性识别,故膜上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均具有特异性,A正确;通道蛋白进行的跨膜运输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线粒体内膜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内膜上含有氧呼吸酶,所以线粒体内膜比外膜功能复杂,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都多,C正确;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高尔基体分泌的具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使蛋白质分布到细胞膜上,D正确。‎ 故选B。‎ ‎4.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所需的ATP主要由线粒体、叶绿体提供 B. 蓝藻细胞不具有线粒体,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 C. 细胞呼吸产生ATP可以供给暗反应等各种消耗能量的生命活动 D. ATP水解可发生在细胞膜、核糖体、细胞核等多种细胞结构 ‎【答案】D ‎【解析】‎ 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所以分生区有丝分裂所需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项错误;蓝藻细胞虽然不具有线粒体但是仍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两个生理过程都能产生ATP,B项错误;细胞呼吸不为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提供所需的 ATP,C项错误;ATP水解反应可能发生在细胞膜(主动运输过程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过程中)、细胞核(转录、DNA复制等过程)等多种细胞结构,D项正确。‎ ‎【点睛】解决与ATP有关的试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过程中所需的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及反应场所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3)ATP的形成需要满足4个条件:2种原料(ADP和Pi)、能量和酶。另外合成ATP的过程中有水生成。(4)ATP并不都是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转化成有机物中的能量。(5)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主要由ATP直接提供能量。但ATP并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唯一直接来源,其他核苷的三磷酸酯也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百合以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的特殊方式适应高温干旱环境。下面为百合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 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均能产生CO2‎ C. PEP、RuBP均能与C02结合 D. 夜间细胞液pH可能会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为百合叶肉细胞一昼夜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图中白天叶肉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细胞先转变为苹果酸,而暗反应的二氧化碳来自于苹果酸和线粒体。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而不是葡萄糖;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叶绿体)中CO2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线粒体,二是来自细胞质基质;由图可知,CO2与PEP或RuBP结合分别形成OAA或PGA;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晚间苹果酸进入细胞液中,使细胞液pH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酸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 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 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 细胞编程性死亡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跨膜运输、有氧呼吸和细胞凋亡等有关知识。蛋白水解酶是催化蛋白质的肽键断开,水解成氨基酸;无机盐离子一般是主动运输进出细胞;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生物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嵴上与其它氧化酶排列成呼吸链,参与细胞呼吸的第三阶段,使[H]和O2结合,生成水;细胞编程性死亡包括生物发育过程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病毒侵入体细胞,体细胞会启动凋亡程序释放病毒)。‎ ‎【详解】蛋白水解酶能使蛋白质的肽键断开,生成氨基酸,A 错误;钙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B错误;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促进[H]和O2结合,生成水,C错误;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能正确理解题设条件,结合相关知识,逐项判断,比较简单。‎ ‎7.研究发现,蛋白酶X的空间结构改变后作用于癌细胞,会使癌细胞对EGFR信号的依赖性发生异常,导致细胞分裂速率加快。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酶X完整的空间结构在核糖体上形成 B. EGFR信号可能与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关 C. 经蛋白酶处理后的酶X可促进癌细胞的分裂 D. 癌细胞分裂时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均正常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情景材料分析题,考查与癌细胞有关的知识。‎ ‎【详解】蛋白质完整的空间结构不是在核糖体上形成的,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形成的,A错误;由题干可知,癌细胞对EGFR信号依赖性发生异常,细胞分裂速率会加快,意味着EGFR信号可能与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关,B正确;经蛋白酶处理后的酶X被水解为多肽或氨基酸而失去生物活性,不能作用于癌细胞,对癌细胞不起任何作用,C错误;癌细胞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均不能正常表达,D错误。‎ ‎8.玉米的某一性状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某一个玉米群体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 B. 亲本可均为突变型 C. F1中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5‎ D. 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F1中没有个体被淘汰,所以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A正确。玉米群体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玉米群体中有杂合子,而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则亲本可均为突变型,B正确。F1中的杂合子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B:b=1:1,所以自交后代中,突变型:野生型=(1/4+1/2×87.5%):(1/4+1/2×12.5%)=11:5,C正确。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会发生变化,D错误。‎ ‎9.反义RNA是指与mRNA或其他RNA互补的小分子RNA,当其与特定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时,可阻断该基因的mRNA的表达。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的一个邻近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该反义RNA导入正常细胞,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B. 反义RNA不能与DNA互补结合,故不能用其制作DNA探针 C. 能够抑制该反义RNA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D. 该反义RNA能与抑癌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反义RNA阻断基因表达的机理图,抑癌基因的一个邻近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该反义RNA能与抑癌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结合形成杂交RNA,进而阻断相应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将该反义RNA导入正常细胞,可导致抑癌基因不能正常表达生成相应蛋白质,不能阻止细胞不正常分裂,因此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A正确;反义RNA能与DNA中一条单链互补配对,因此也可以用其制作DNA探针,B错误;由A选项可知,反义RNA的形成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故能够抑制该反义RNA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C正确;由图可知,该反义RNA能与抑癌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形成杂交双链RNA,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癌变、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掌握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作用;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根据图中信息答题。‎ ‎10.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考查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 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D. 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AX、AY、aX、aY,A项正确;与正常细胞相比,突变体Ⅰ中的A基因变成a基因,其成因可能是基因突变,B项正确;突变体Ⅲ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所在的片段移接到Y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导致基因A和a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分离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项错误;突变体Ⅱ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部分,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D项正确。‎ ‎【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遗传定律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与正常细胞中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染色体的形态组成为参照,找出其差异性变化,据此分析其变异的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某些情况下,细胞中携带丙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中某个碱基改变,对丙氨酸的携带和转运不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RNA的合成需要RNA复制酶的参与 B.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造成tRNA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C. 碱基改变后该tRNA仍能正常携带丙氨酸,但合成的蛋白质的功能可能发生改变 D. tRNA上结合氨基酸的位点在反密码子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tRNA是通过转录形成的,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错误;细胞分化的结果是造成mRNA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不同细胞中转运氨基酸的tRNA的种类是相同的,B错误;碱基改变后该tRNA能识别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虽然仍能正常携带丙氨酸,但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的与密码子互补的三个碱基,tRNA上结合氨基酸的位点在反密码子外,D错误。‎ 故选C。‎ ‎12.关于细胞染色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排除法”是常用鉴别细胞死活的方法,能被台盼蓝染上色的细胞是活细胞 B. 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醋酸洋红染液都为酸性染料 C. 采用健那绿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需要提前进行8%HC1水解和蒸馏水漂洗的过程 D. 苏丹Ⅲ为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生物膜,不需要水解过程染色剂即可进入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结构或物质的染色原理、试剂性质及应用,强调在比较总结中把握每一种试剂的特点。‎ ‎【详解】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被活细胞吸收,所以能被染上色的细胞是死细胞,A错误。‎ 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醋酸洋红染液都是碱性染料,B错误。‎ 健那绿是线粒体专一性活体染色剂。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不需要也不能用8%HCl水解,否则细胞死亡,不能被染色,C错误。‎ 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苏丹Ⅲ为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生物膜,不需要水解过程染色剂即可进入细胞,D正确。‎ ‎【点睛】口腔上皮细胞可以作为多个实验的材料,包括细胞中DNA、RNA的分布的观察、线粒体的观察等,不能混淆不同实验中试剂的应用。‎ ‎13.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 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4‎ D. 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I-3‎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在MN血型系统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A.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 A正确;‎ B.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B错误;‎ C.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Ⅱ-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故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是1/2,C错误;‎ D.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Ⅰ-2,D错误。‎ 故选:A。‎ ‎14.某被15N标记的1个T2噬菌体(第一代)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共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整个过程中共消耗a个腺嘌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代噬菌体中含15N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n-1‎ B. 可用含15N的培养液直接培养出第一代噬菌体 C. 噬菌体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模板、酶、ATP和原料都来自大肠杆菌 D. 第一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a/(n-1)个胸腺嘧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1个噬菌体中含1个DNA,则被15N标记的有两条链,在释放n个子代是噬菌体中共有n个DNA,其中含有15N标记的DNA有2个,据此分析。‎ ‎【详解】A. 子代噬菌体中含15N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n,A错误;‎ B.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含15N的培养液直接培养,B错误;‎ C. 噬菌体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模板是噬菌体本身的DNA,C错误;‎ D. 根据题意,产生n个子代噬菌体共消耗了a个腺嘌呤,则每个DNA分子中腺嘌呤的个数为a/(n-1),而DNA分子中腺嘌呤数量等于胸腺嘧啶数量,故第一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a/(n-1)个胸腺嘧啶,D正确。‎ ‎1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 B. 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个体的产生可能与其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 C. 基因中的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不影响其表达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D. 六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四倍体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透彻理解变异的类型及影响,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个体的产生与其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B错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替换,由于一个氨基酸可以由多个密码子决定,翻译形成相同的氨基酸,则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C正确;六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四倍体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点睛】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6.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 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变异的实质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明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层次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其可遗传变异不会来自基因重组,A项错误;现代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的进化,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B项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项正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研究层次认识不清。现代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的进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个体水平生解释生物的进化。B选项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未能解释变异的本质和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 ‎17.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 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8.下列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鱼类养殖中,可在饲料中添加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以促进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 B. 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C. 人在恐惧等紧急情况下,内脏神经可直接支配肾上腺髓质,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 可通过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可以分泌TRH,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会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 ‎【详解】促性腺激素是多肽类激素,不能添加在饲料中口服,只能注射,A错误;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可通过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TRH和垂体分泌TSH,B错误;人在恐惧等紧急情况下,内脏神经可直接支配肾上腺髓质,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心跳加快等,C正确;先天胸腺发育不良是免疫缺陷病,不能注射免疫抑制剂,应该注射增强免疫效应的药物进行治疗,D错误。故选C。‎ ‎19.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 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 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需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形成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增大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而不是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以及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0.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向植物喷施整形素溶液,植物的茎叶会吸收整形素,然后运输至全身,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也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植物体内合成的整形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 B. 整形素能够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C. 喷施整形素溶液,不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 D. 整形素是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抑制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即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A错误;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进而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下降,由此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整形素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生长素分解加速,因此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可能会降低,B正确,C错误;从题干信息可推出整形素是生长素的抑制剂,但不能推出整形素是其他植物激素的抑制剂,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掌握各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 ℃)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 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①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 ‎④脑干:维持呼吸等;‎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详解】A、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C正确。‎ ‎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22.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 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 ‎23.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 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长后维持稳定,不再增长,说明其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详解】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24.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25.我国“嫦娥四号”运载火箭内设计了一个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搭载了棉花、油菜、酵母菌和果蝇等六种生物作为样本。试验载荷罐内棉花种子率先发芽长叶,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密封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 B. 罐内的有机物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 C. 载荷罐中含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其中酵母菌和果蝇属于消费者 D. 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些成分发生改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达到或者维持稳态。‎ ‎2、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能量的输入总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散失的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 ‎3、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重新利用,所以该密封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不断的输入能量,A正确;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元素的循环而不是有机物的循环,B错误;酵母菌属于分解者,C错误;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以及搭配比例,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实验小组将用H218O配制的完全培养液载培的玉米植株和一只健康小鼠放入密闭的玻璃小室内,适立条件下置于室外一昼夜,测得瓶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交化值如图。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图中C、E点对应时刻,玉米植株的光合选率_________(填“>”“<”“=”)玉米植株的呼吸速率。‎ ‎(2)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判断在一昼夜中该植物是否生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小鼠并未啃食玉米植株,也未饮用培养液中的水,但小鼠体内细胞的某些有机物中出现了放射性18O,经研究发现18O的转移途径如下(①③表示生理过程,②表示化学物质):‎ 请补充内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不能 (3). F点CO2浓度高于A点,一昼夜后空气中的CO2增多,说明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玉米和小鼠的呼吸速率之和,但无法判断玉米的光合速率与玉米的呼吸速率的大小关系 (4). 18O (5).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B段没有光,植物和小鼠均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C段植物既进行细胞呼吸又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量小于植物呼吸和小鼠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使瓶内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加,CE段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植物呼吸和小鼠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植物从瓶内吸收二氧化碳,使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E点之后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量小于植物呼吸和小鼠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随着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减少直至为0,此后植物和小鼠均只进行细胞呼吸。其中C和E点代表植物的光合速率=植物的呼吸速率+小鼠的呼吸速率。‎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C、E点对应时刻,表示玉米植株的光合速率=玉米植株的呼吸速率+小鼠的呼吸速率,所以C、E点对应时刻,玉米植株的光合速率>玉米植株的呼吸速率。‎ ‎(2)图示中F点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实验初始的二氧化碳浓度,表明玉米植株的总光合速率小于玉米植株的呼吸速率和小鼠的呼吸速率之和,但不能确定玉米植株自身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所以不能确定玉米植株是否能够正常生长。‎ ‎(3)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H218O光解产生18O2,18O2释放到容器中,可进入小鼠体内参与小鼠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H218O,H218O参与小鼠细胞中有机物的代谢,最终在小鼠体内细胞的有机物中出现了放射性。故①表示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光反应;③表示小鼠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27.根据以下实验回答相关间题:‎ ‎(1)科学实验证明,电刺激与心脏相连的交感神经,心跳加快;电剌激与心脏相连的副交感神经,心跳减慢。这说明心跳快慢(心率)受 ______调节。‎ ‎(2)某研究者用电剌激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心跳也加快。推测是由于电刺激交感神经后引起肾上腺髓质产生了某种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心脏,促进心跳加快。现有甲、乙两只小白兔,其中甲兔已剝离出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但未切断),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 ‎①分别测定甲乙两只小白兔的________,并记录。‎ ‎②电剌激甲兔支配肾上腺髓质的_______,立刻用等渗溶液提取甲兔的肾上腺髓质组织液并制成提取液。‎ ‎③ 将_______,检测心率。若乙兔心跳加快,则推测正确,此实验过程中,心跳快慢(心率)受_____调节。‎ ‎【答案】 (1). 神经 (2). 心率(或心跳的快慢) (3). 交感神经 (4). 将上述提取液注射到乙兔体(或静脉)内 (5).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1)实验说明心脏的跳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2)实验说明心跳快慢受交感神经的支配,还受肾上腺髓质产生了某种物质的调节,说明心跳快慢(心率)受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1)电刺激与心脏相连的交感神经,心跳加快;电刺激与心脏相连的副交感神经,心跳减慢,说明心脏的跳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 ‎(2)实验说明心跳加快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也受肾上腺髓质分泌物质的调节,如果要对该推测进行验证需设计实验:①实验之前首先测定甲乙两只小白兔的心率作为标准(对照)。②然后刺激家兔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此时引起甲兔心率加快,迅速提取甲兔肾上腺髓质的组织液。‎ ‎③将以上提取液注射到乙兔体内,观察乙兔心率的变化。由于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和结论有两种。若乙兔心跳加快,则推测正确。若乙兔心跳没有加快,则推测不正确,此实验过程中,心跳快慢(心率)受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心跳快慢既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又受肾上腺髓质产生激素的调节,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8.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图所示:‎ ‎(1)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__________。‎ ‎(2)分析数据可知,由于鸭稻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__________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鸭稻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还发现在稻鸭区水稻的根系明显比常规区的发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__________演替。‎ ‎【答案】 (1). 样方法 (2). 多足摇蚊 (3). 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 (4). 鸭的活动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活动疏松了土壤、活动增大了空气的流动性) (5). 次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优势种群、群落的演替。‎ ‎(1)圆田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故获得实验数据可通过样方法取样。‎ ‎(2)据图中数据可知,由于鸭稻共作,多足摇蚊数量减少,而尾腮蚓数量增多,故多足摇蚊在群落中优势地位下降,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稻鸭共作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 (3)科研人员还发现稻鸭区水稻的根系明显比常规区的发达,原因是鸭的活动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疏松了土壤等,能促进根的生长。 (5)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9.已知果蝇体色的灰体和黑檀体、刚毛的长和短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某同学让一只雌性灰体短刚毛果蝇与一只雄性黑檀体短刚毛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灰体短刚毛:黑檀体短刚毛:灰体长刚毛:黑檀体长刚毛=3:3:1:1.‎ ‎ 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哪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 (2)如果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刚毛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 ‎ (3)如果子一代雌雄个体均有长刚毛,则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如果子一代黑檀体果蝇中没有雄性个体,则控制体色基因值于___ 染色体上,且____性 状为显性。‎ ‎【答案】 (1). 不能 (2). BbXAXa ´BbXaY (3). 常 (4). X (5). 黑檀体 ‎【解析】‎ ‎【分析】‎ 一只雌性灰体短刚毛果蝇与一只雄性黑檀体短刚毛果蝇杂交,后代中灰体:黑檀体=1:1,短刚毛:长刚毛=3:1,可以确定短刚毛是显性性状,长刚毛是隐性性状。但身体颜色中显隐性无法确定。‎ ‎【详解】(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只能确定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能确定两对基因的具体位置,若A、a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或BbXaXa×BbXAY;若B、b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或aa XBXb×AaXBY。‎ ‎(2)如果体色基因即A、a位于X染色体上,刚毛基因即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则根据后代中灰体:黑檀体=1:1,短刚毛:长刚毛=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BbXAXa ´BbXaY。‎ ‎(3)若B、b位于X染色体上,则后代中只有雄性有长刚毛,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后代雌雄均有长刚毛个体。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后代中雌雄均有灰体和黑檀体;若A、a位于X染色体上,若灰体是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XAXa×XaY,后代中雌雄均有黑檀体和灰体;若A、a位于X染色体上,且灰体是隐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XaXa×XAY,后代中雌性全部是黑檀体,雄性全部是灰体。‎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型(1:1)(3:1)只能确定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是基因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故存在多种可能性,需要逐一讨论解决。‎ ‎30.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②试管2中应加入X是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若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双缩脲 (2). ①②③ (3). 碘液 (4).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5).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6). 发芽前玉米 (7). 蓝色→砖红色 (8). 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 ‎(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的化合物的鉴定原理、所需试剂及其产生的颜色反应,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设计关于酶的验证实验,并能够根据产生的颜色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