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00 KB
  • 2021-09-24 发布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汤原县高级中学 ‎2018--2019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学年生物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 ‎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 ‎③紫花×白花→紫花    ‎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故选:D。‎ ‎2.以黄色玉米(YY)与白色玉米(yy)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2中有白色玉米80株,则理论上F2中纯合黄色玉米有(  )‎ A. 120株 B. 240株 C. 160株 D. 80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正推型)‎ 亲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 AA 全为显性 全为显性 Aa 全为显性 显性:隐性 显性:隐性 aa 全为隐性 ‎【详解】→,因为中有白色玉米80株,黄色玉米:白色玉米,所以黄色玉米有,理论上中纯合黄色玉米有 故选D。‎ ‎3.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下图能正确表示子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纵坐标)与自交代数(横坐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Aa连续自交后代基因型和比例如下表:‎ ‎【详解】据分析可以知道,Aa自交1代后基因型及比例为.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比例:,故连续自交后,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自交n代后,比例趋近于0. 故选D。‎ ‎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都有一个白化病患者。预计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 A. 12.5% B. 25% C. 75% D. 50%‎ ‎【答案】A ‎【解析】‎ ‎【详解】假设白化基因为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是白化患者,则该夫妇基因型都是Aa,子代为1AA:2Aa:1aa,子代患病概率为1/4,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1/4×1/2=1/8,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具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的两个杂合体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那么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题.‎ ‎【详解】A、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2=2种,A错误;‎ B、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1=1种,B正确;‎ C、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2=2种,C错误;‎ D、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1=2种,D错误.‎ 故选B.‎ ‎6.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 BbCc B. Bbcc C. bbCc D. bbcc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后代表现型 亲本基因型组合 亲本表现型 全显 ‎(或Aa或 亲本中一定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 全隐 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 亲本一方为显性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 双亲均为显性杂合子 ‎【详解】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直毛:卷毛 ‎,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黑色:白色,属于杂合子自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亲本的杂交组合为,所以可以知道“个体X”的基因型应为bbCc.  故选C。‎ ‎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是由于 A.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B.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 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但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又恢复正常,从而维持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故C正确。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再进行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还是减半的,故A错误。 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正常细胞相同,如果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会加倍,故B错误。 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故D错误。‎ ‎8.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 ‎②同源染色体是有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③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 ‎ ‎④在减数分裂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①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①正确; ‎ ‎②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②错误; ‎ ‎③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 ③正确; ‎ ‎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因此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④正确.‎ 综上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选C。‎ ‎9.下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 )‎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该病是隐性伴性遗传,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7号是患者,其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亲5号。5号不患病是杂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或2号。因为1号不患病,所以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携带者2号母亲。根据上述分析,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 故选B。‎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 A. 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 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其他原料包括氨基酸和酶等均由细菌提供。因此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11.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2%,若其中一条链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胸腺嘧啶占30%,则在其互补链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占( )。‎ A. 12%和34% B. 21%和24% C. 34%和12% D. 58%和3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中,A=T、C=G。‎ ‎【详解】设DNA中总碱基数为100,A总+T总=42%×100=42个,A总=T总=21个,C总=G总=100÷2-21=29个。其中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即C1=24%×50=12个,T1=30%×50=15个,‎ 因为C总=C1+C2,故C2=29-12=17个,占一条链的碱基比例为17÷50=34%;同理,T2=T总-T1=21-15=6个,占互补链的比例为:6÷50=12%。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关于DNA中碱基数目的计算时,常采用置换法进行计算,即A1=T2、T1=A2、C1=G2、G1=C2。‎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 含32P和35S B. 不含32P和35S C. 含32P,不含35S D. 含35S,不含32P ‎【答案】C ‎【解析】‎ 用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故选C。‎ ‎【点睛】掌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明确侵染时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而蛋白质没有进入。‎ ‎13.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在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 ‎①有毒R型 ②无毒R型 ③有毒S型 ④无毒S型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知道,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S型细菌在鼠体内促使了R型向S型的转化,其实质是S型某些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细胞中,与R型细菌的基因发生重组,所以细胞中出现了有毒的S型细菌,另外在小鼠体内还有没有转化的无毒的R型细菌。‎ 故选B。‎ ‎14. 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A. 2和1 B. 0.5和0.5 C. 0.5和1 D. 1和1‎ ‎【答案】A ‎【解析】‎ ‎【详解】假设1链上的碱基为A1、C1、G1和T1,2链上的碱基为A2、C2、G2和T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1=T2、C1=G2、G1=C2、T1=A2,则A1+G1=T2+C2、T1+C1=A2+G2,所以(A2+G2)/(T2+C2)=2,而整个DNA分子中,(A+G)/(T+C)=1。‎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名师点睛】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15. 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完成后形成的两个DNA与原DNA的碱基组成是一样的。若最初的DNA分子中含有一条a链和一条b链,则复制一次形成两个DNA,含有两条a链和b链,再复制一次得到4条a链和b链。所以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4条。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特点。‎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B.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 ‎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杂合子自交,后代符合,是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不是实质,A错误;‎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不是实质,B错误;‎ C、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1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符合题意;‎ 图中、、‎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够发生自由组合,所以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合的结三角形果实荠菜和纯合的结卵圆形果实荠菜杂交,F1全部结三角形果实,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结卵圆形果实植株=15∶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F1测交,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B. 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纯合的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D. 结卵圆形果实荠菜自交,子代植株全结卵圆形果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意:F2中三角形:卵圆形=15:1,而15:1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可以推知,P:AABB×aabb→F1:AaBb→F29A_B_:3aaB_:3A_bb:1aabb=(9:3:3)三角形:1卵圆形=15: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AaBb:aaBb:Aabb):aabb=(1:1:1):1=3:1。‎ A.由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结卵圆形果实植株=15:1,可知卵圆形果实为双隐性,F1为双杂合,所以F1测交子代比例为3:1,A错误;‎ B.由于15:1是9:3:3:1的变形,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F2中纯合子一共四种,其中卵圆形是纯合子,所以结三角形果实的纯合子有三种,C错误;‎ D.卵圆形为双隐性,自交子代全是卵圆形,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双杂合的F1自交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分别为9∶3∶3∶1和1∶1∶1∶1,但如果发生下面4种特别情况时,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推断比值如下表:‎ 序号 ‎ 条件(内在机理) ‎ 自交后代比例 ‎ 测交后代比例 ‎ ‎1 ‎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 ‎9∶6∶1 ‎ ‎1∶2∶1 ‎ ‎2 ‎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 ‎9∶7 ‎ ‎1∶3 ‎ 即A_bb、aaB_、aabb个体的表现型相同 ‎ ‎3 ‎ aa(或bb)成对存在时,表现双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 ‎9∶3∶4 ‎ ‎1∶1∶2 ‎ 即A_bb和aabb的表现型相同或aaB_和aabb的表现型相同 ‎ ‎4 ‎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 ‎15∶1 ‎ ‎3∶1 ‎ 即A_B_、A_bb和aaB_的表现型相同 ‎ ‎19.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把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摩尔根和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 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⑤正确;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0. 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他俩的父亲都是色盲,在他们所生的子女中,色盲儿子的几率、色盲女儿的几率和男孩中色盲的几率分别是 A. 1/4、0、1/2 B. 1/2、0、1/4 C. 1/2、1/4、0 D. 1/2、0、1/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他俩的父亲都是色盲,故他俩的基因型分别是(XBY×XBXb)→(1/4XBY、1/4XBXb、1/4XbY、1/4XBXB),所以在他们所生的子女中,色盲儿子的几率是1/4、色盲女儿的几率是0男孩中色盲的几率是1/2,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色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Y染色体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当;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B. 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若女子发病其父、子必发病 C. Y染色体遗传:父传子、子传孙 D. 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类只有男性有Y染色体,女性没有Y染色体,若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仅限于在男性中遗传,女性不会患病,即父传子、子传孙,A项错误,C项正确;‎ 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患者的两个X染色体均有致病基因,因此,若女子发病其父、子必发病,B项正确;‎ 因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男性只含有一个,因此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又因男性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所以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理清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及遗传特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 ‎ 伴X隐性遗传 ‎ 伴X显性遗传 ‎ 伴Y染色体遗传 ‎ 传递 规律 ‎ ‎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②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 ‎ ‎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为患者; ②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 ‎ 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 遗传 特点 ‎ ‎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隔代、交叉遗传。 ‎ ‎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②连续遗传。 ‎ 患者全为男性。 ‎ ‎22.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合的是 A. 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②─腺嘌呤 C. ③─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 ④─腺苷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是ATP, 圆圈内是代表腺苷; ②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圆圈内是腺嘌呤; ③含有U,说明是RNA,圆圈内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④含有碱基T,说明是DNA分子,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圆圈内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详解】A、①的圆圈内是腺苷,A错误;‎ B、②的圆圈内代表腺嘌呤,B正确;‎ C、③代表RNA分子,圆圈内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错误;‎ D、④代表DNA分子,圆圈内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23.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隔离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产生新物种,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的改变属于定向的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D。‎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强调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型记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 ‎25.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C. 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少了e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乙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的cde基因发生了倒置,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详解】A、个体甲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数目减少,可能对表型有影响,A错误;‎ B、个体乙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基因的位置颠倒会影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生物表型,B错误;‎ C、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D正确。‎ 故选D。‎ ‎【点睛】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结构往往变异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对生物的性状的影响较大,甚至会使生物体死亡。‎ ‎26. 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现对一扁盘状南瓜做测交,则其子代中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不可能为 A. 1:0:0 B. 1:1:0‎ C. 1:0:1 D. 1: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子一代扁盘状南瓜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9:(3:3):1,由此推断子一代为双杂合子(AaBb),扁盘状为A_B_;圆形为A_bb和aaB_;长形为aabb。对一扁盘状南瓜做测交:A_B_×aabb,有以下几种测交组合:1,AaBb×aabb,子代为1 AaBb(扁盘状):1Aabb(圆形):1aaBb(圆形): 1aabb(长形), 扁盘状: 圆形: 长形=1:2:1,故D可能。 2,AaBB×aabb,子代为1 AaBb(扁盘状): 1aaBb(圆形),扁盘状:圆形:长形=1:1:0,故B可能。 3,AABB×aabb,子代为1 AaBb(扁盘状),扁盘状:圆形:长形=1:0:0,故A可能。 4,AABb×aabb,子代为1 AaBb(扁盘状):1Aabb(圆形),扁盘状:圆形:长形=1:1:0 ,故B可能,C不可能。‎ ‎27.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 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 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 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 ‎,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基因D、d的频率分别为P(D)、P(d),则基因型DD、Dd、dd的频率为:P(DD)=P(D)2,P(dd)=P(d)2,P(Dd)=2P(D)×P(d)。‎ ‎28.下列结构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       )‎ ‎①四分体  ‎ ‎②姐妹染色单体  ‎ ‎③一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 ‎④非同源染色体 A. ②④ B. ③ C. ①② D. 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四分体中含一对同源染色体,有可能含有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是在间期复制时形成的,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有可能含有等位基因。所以选C。‎ 考点:生物的遗传定律 点评:本题是容易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的遗传定律的理解,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 ‎2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哪个过程?‎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思维和判断的能力。‎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作用于①,即产生配子的过程,故选A。‎ ‎【点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 ‎30. 有关物种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隔离是形成新的物种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①错误; 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②正确;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③正确;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④错误; 故选:C。‎ ‎31.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C. 人类基因组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中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D.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人类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先天性心脏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由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因此人类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1条Y染色体,共24条,C错误; 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2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32. 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Dd的豌豆,产生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接近1∶1‎ B.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所有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是从研究豌豆的全部相对性状综合分析入手 D. 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不一定引起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基因型为Dd的豌豆,产生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接近1:1,A错误; 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是从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入手,C错误; 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不一定引起染色体变异,D正确。‎ ‎33.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34.关于如图所示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物质1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密码子 B. 该过程需要mRNA、tRNA、rRNA参与 C. 多个结构1共同完成一条物质2的合成 D. 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终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物质1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物质2是多肽,是翻译的产物;结构1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是密码子,A错误;图示为翻译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构成的核糖体为场所,B正确;每个核糖体均分别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多个核糖体可以完成多个相同的肽链的合成,C错误;AUG 是起始密码不是终止密码,其决定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所以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不会终止,D错误.‎ ‎【点睛】本题以翻译过程为载体,考查了翻译的模板、密码子、转运RNA等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5.有关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紫色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利于维持生物性状的相对稳定和提高转录的速率 C. 多个核糖体能依次在相同位点上和mRNA结合,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 D. 起始密码子位于DNA上,是RNA聚合酶识别并启动转录过程的位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紫色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该细胞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中,A项错误;密码子的简并性是指多个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有利于维持生物性状的相对稳定,但不能提高转录的速率,B项错误;‎ 一条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多个核糖体能依次在相同位点上和mRNA结合,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C项正确;‎ 启动子位于DNA上,是RNA聚合酶识别并启动转录过程的位点,起始密码子位于RNA上,是翻译的起点,D项错误。‎ ‎36.在其他条件具备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X是DNA,Y是RNA,则Z是逆转录酶 B. 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酸 C. 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 D. 若X是mRNA,Y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X是DNA,Y是RNA,该过程属于转录,则Z可以是转录相关酶,即RNA聚合酶,A错;‎ 若X是DNA,Y是mRNA,该过程属于转录,则Z可以是核糖核苷酸,B错;‎ 若X是RNA,Y是DNA,该过程属于逆转录,则Z是逆转录酶,C错;‎ 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即是蛋白质,该过程属于翻译,则Z是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37.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 ②aB ③AaBBC 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 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②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③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故选B。‎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五种育种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比较。‎ ‎38.下列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C. 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包括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正确;‎ 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39.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的原因可能是( )‎ A. 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 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抗药性个体的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详解】A. 病毒接触药物前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A错误;‎ B. 变异是不定向的,病毒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再经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B错误;‎ C. 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C正确;‎ D. 感冒药对感冒病毒进行了自然选择,使得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因此疗效逐渐降低,药量用得过少不能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40.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如下,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1‎ ‎20‎ ‎1‎ ‎36‎ ‎2‎ A. 88%、12% B. 76%、24% C. 85.2%、14.8% D. 12%、8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可能成单存在,如红绿色盲基因,Y 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因此男性基因总数与女性体内等位基因总数有差别,在确定种群等位基因及其总数时应分别考虑,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频率=(X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据此答题。‎ ‎【详解】XB的频率=XB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2×41+20+36)/(2×62+38)×100%= 85.2%,则Xb的频率=14.8%,C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A、a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R、r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以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 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作出的统计结果如图:‎ ‎(1)丁的基因型是______。‎ ‎(2)F2中,基因型为aaRR个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光颖抗锈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 ‎(3)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F2代的________。‎ ‎(4)写出F2中抗锈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Rr (2). 1/8 (3). 3/8 (4). 1/2 (5). RR:Rr=1:2‎ ‎【解析】‎ ‎【分析】‎ 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均为毛颖抗锈(丙),说明毛颖相对于光颖是显性性状,抗锈相对于感锈是显性性状,则甲的基因型为AArr,乙的基因型为aaRR,丙的基因型为AaRr.‎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丙)的基因型为AaRr.单独分析抗锈和感锈病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抗锈:感锈 ‎,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单独分析毛颖和光颖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毛颖:光颖,属于测交类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综合以上可以知道丁的基因型是aaRr. (2)由(1)小题可以知道,丙的基因型为AaRr,丁的基因型是aaRr,因此中基因型为aaRR个体所占的比例,光颖抗锈植株(aaR )所占的比例. (3)中,表现型与甲相同的比例占,表现型与乙相同的比例占,因此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代的. (4) 由(1)小题可以知道,丙的基因型为AaRr,丁的基因型是aaRr。中抗锈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R:Rr=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能够熟练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及数学演算能力。‎ ‎42.下图A、B是某种雌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C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A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组,f点细胞中有____条染色单体。AB所示细胞的时期分别与C图中的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期对应。‎ ‎(2)B细胞中染色体①上基因B与突变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C图的__________阶段。‎ ‎(3)若图B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说明时期和具体染色体的行为才给分)‎ ‎(4)D图坐标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y1和y2依次为_____、_____,并在D图坐标中画出该动物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变化曲线图_________。‎ ‎【答案】 (1). 4 (2). 4 (3). b~c e~f (4). f→g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 和②未分离 (6). 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①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细胞两极 (7). 1 (8). 1/2 (9). ‎ ‎【解析】‎ ‎【分析】‎ A是有丝分裂后期,B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C图a—d是有丝分裂、d—g是减数分裂d—f减一、f—g减二。‎ ‎【详解】(1)A图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为4。F点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数为4。AB所示细胞的时期分别与C图中的b~c、e~f时期对应。‎ ‎(2)B细胞中染色体①上基因B与突变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e~f。‎ ‎(3)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和②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①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细胞两极。‎ ‎(4)染色体与核DNA数之比为1:1或1:2。曲线图:‎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3.I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 ‎(2)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__。‎ II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III-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图中I-1、III-2得甲病,IV-2、IV-3得乙病。回答问题:‎ ‎(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X、Y、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X、Y、常)染色体上。‎ ‎(2)II-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III-3的基因型为_______ 。‎ ‎(3)若III-3和III-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 ‎(4)若IV-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 ‎【答案】 (1). 1/8 (2). 1/4 (3). 0.01 (4). 1.98% (5). 常 (6). X (7). AaXBXb (8). AAXBXb或AaXBXb (9). 1/24 (10). 1/8‎ ‎【解析】‎ ‎【分析】‎ I、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II、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II 1和II 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III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I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III3和III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III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I(1)由大女儿的儿子患血友病可推知大女儿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进而可知其母亲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小女儿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她与正常男性生育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如果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则可确定小女儿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生育血友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2)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此男性群体中的血友病基因频率与患病概率相等,均为,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 II (1)分析系谱图: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Ⅰ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据Ⅲ2患甲病,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Ⅲ3的基因型为XBXb,可进一步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据Ⅲ2患甲病→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可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AA或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Ⅲ3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3) 若III-3(1/3AAXBXb或2/3AaXBXb)和III-4(AaXBY)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概率是(2/3)×(1/4)×(1/4)=1/24。‎ ‎(4)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Ⅳ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1/4)×(1/2)=1/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及子代患病概率的推算。伴X隐性遗传是一种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等特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病。根据题意描述,理清个体间的关系是这道题的关键。‎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