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85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B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54分)
1.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D.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点位变化
2.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
B.Na+大量内流发生在bc段
C.a至b段为静息电位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反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①②③中的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
4.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和C
B.食用含碱性物质的食物时,A的pH仍将保持稳定
C.C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减少
D.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肝糖元、抗体、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血浆中含有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蛋白质
C.免疫是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不参与维持机体稳态
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都只能发生在内环境中
6.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7.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10.如图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B.
图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除草剂
C.
图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F点
D.
图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和D
11.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12.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1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体液免疫不会完全消失
B.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
C.抗体接触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能直接导致靶细胞裂解
D.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抗原的作用
14.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清除,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清除
D.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也能破坏人体的体液免疫
1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M细胞被不同种抗原刺激时也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并产生抗体
C.E细胞和M细胞核内DNA相同,细胞质内RNA种类有差异
D.E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产生淋巴因子,增强其他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1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17.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示意图或曲线,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18.某哺乳动物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Q1,散热速率为Q1′;进入0℃环境30min后的产热速率为Q2,散热速率为Q2′,则( )
A.Q1=Q1′<Q2=Q2′ B.Q1=Q1′<Q2>Q2′
C.Q1>Q1′,Q2>Q2′ D.Q1<Q1′,Q2>Q2′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6分)
19.呼吸是人体一项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由许多反射组成,其中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一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神经元①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②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②兴奋.
(2)图一中b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c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①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
(3)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1中 的调控.
(4)图三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 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5)若呼吸道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免疫.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 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0.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⑦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 ;⑤与①⑥的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⑤中含有较多的 ;⑤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 层膜结构.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 ] 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2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体液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图中a表示: ,d表示: .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
(2)⑤过程的产物Y的化学本质是 ,
(3)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 .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 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B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54分)
1.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D.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点位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
【解答】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神经纤维处相当于突触前膜,肌肉处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C正确;
D、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D错误.
故选:D.
2.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
B.Na+大量内流发生在bc段
C.a至b段为静息电位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会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发生电位差,产生电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C、从图乙看,没有刺激前测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为70mv,即ab段为静息电位,显示的膜外电位,AC正确;
B、给以刺激后细胞兴奋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发生在bc段,cd段是恢复到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外流,B正确;
D、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不变,即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D.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①②③中的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
【解答】解: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即①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这会导致③组织液增多,其渗透压也会降低,B正确;
C、①是血浆,其中有血浆蛋白、抗体、水、无机盐等,但不含神经递质,C错误;
D、①②③中的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D正确.
故选:C.
4.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和C
B.食用含碱性物质的食物时,A的pH仍将保持稳定
C.C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减少
D.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因为A、B、C表示细胞外液,所以据图分析,A液是血浆,B液是毛细淋巴液,C是组织液;1是毛细血管,2是淋巴管,3是组织细胞.
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两者受阻均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解答】解:A、结构2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淋巴和C组织液,A正确;
B、由于血浆A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食用含碱性物质的食物时,A的pH仍将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C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新收,C错误;
D、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因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血浆中大量水分渗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肝糖元、抗体、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血浆中含有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蛋白质
C.免疫是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不参与维持机体稳态
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都只能发生在内环境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都是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时刻在变化,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肝糖元是肝脏细胞内特有的多糖,不是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蛋白质是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B正确;
C、免疫是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C错误;
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6.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⑥是突触,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C错误;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A面表示神经细胞外表面,B面表示神经细胞内表面.
【解答】解: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A错误;
B、据图分析,A面为细胞膜外侧,B面为内侧.动作电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B错误;
C、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
D、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发现者
试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880年达尔文(英国)
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切取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
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
1910年詹森(丹麦)
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匈牙利)
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温特(荷兰)
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1931奶奶郭葛(荷兰)
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解答】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中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②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不生长;
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
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
⑤尖端以下部位被锡箔遮住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即弯向光源生长;
⑥透明帽不能遮光,而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解答】解:A、图中①⑥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A正确;
B、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④⑥具有两个变量,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D正确.
故选:C.
10.如图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B.
图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除草剂
C.
图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F点
D.
图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和D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敏感.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存在,据此解答.
【解答】解:A、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故A错.
B、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地里的双子叶杂草,故B正确.
C、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在E和F之间,故C错.
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存在,故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D和A,故D错.
故选:B.
11.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反射弧,乙图为内环境,丙图为生长素双重性曲线图,丁图为细胞免疫.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故A错误;
B、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故B错误;
C、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故C正确;
D、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故D错误.
故选:C.
12.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图.其中,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C为浆细胞,D为T细胞.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图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A为下丘脑,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参与体液调节,神经部参与神经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B正确;
C、C为浆细胞,其来源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分化,C错误;
D、据图分析,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体液免疫不会完全消失
B.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
C.抗体接触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能直接导致靶细胞裂解
D.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抗原的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体液免疫不会完全消失,A正确;
B、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B正确;
C、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能直接导致靶细胞裂解,C错误;
D、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抗原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4.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清除,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清除
D.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也能破坏人体的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A错误;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是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三道防线,B错误;
C、对于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细胞外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如果进入细胞内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C错误;
D、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也能破坏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D.
1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M细胞被不同种抗原刺激时也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并产生抗体
C.E细胞和M细胞核内DNA相同,细胞质内RNA种类有差异
D.E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产生淋巴因子,增强其他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首先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图中M细胞为记忆细胞,E细胞为浆细胞.
【解答】解:A、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记忆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但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误;
B、M细胞只能在同种抗原刺激时才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并产生抗体,B错误;
C、E细胞和M细胞核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细胞内DNA相同,但细胞质内RNA种类有差异,C正确;
D、E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导致靶细胞裂解,导致靶细胞裂解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D错误.
故选:C.
1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答】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①错误.
②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故②错误.
③抗体分泌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故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故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故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故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故⑦正确.
正确的是③④⑤⑦;故选:C.
17.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示意图或曲线,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影响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因素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直接途径为: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可直接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间接途径为: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
3、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A错误;
B、下丘脑能直接影响胰岛细胞的分泌,垂体不能,B错误;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C正确;
D、饭后开始一段时间,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选:C.
18.某哺乳动物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Q1,散热速率为Q1′;进入0℃环境30min后的产热速率为Q2,散热速率为Q2′,则( )
A.Q1=Q1′<Q2=Q2′ B.Q1=Q1′<Q2>Q2′
C.Q1>Q1′,Q2>Q2′ D.Q1<Q1′,Q2>Q2′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恒温动物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体温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时,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产热也增加.
【解答】解: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即在20℃和0℃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在相应的温度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即Q1=Q1,Q2=Q2′,由于在0℃时,体温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失的热量增多,因此Q1′<Q2′,即Q1=Q1′<Q2=Q2′.
故选:A.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6分)
19.呼吸是人体一项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由许多反射组成,其中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一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神经元①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突触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②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②兴奋.
(2)图一中b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表现为 负电位 .若c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①上 无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
(3)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1中 大脑皮层 的调控.
(4)图三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 B细胞 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化学信号向电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5)若呼吸道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非特异性 免疫.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 防卫、监控和清除 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1为反射弧的结构图,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答】解:(1)图中神经元①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②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②兴奋.
(2)图中b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若c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①上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1中大脑皮层的调控.
(4)图3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5)若呼吸道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具有免疫 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2)负电位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大脑皮层
(4)B细胞 化学信号向电
(5)非特异性 防卫、监控和清除
20.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⑦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 ;⑤与①⑥的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⑤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⑤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组织液和血浆 .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④→⑤→③→⑥→⑦ ,共穿过 6 层膜结构.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 ⑥ ] 组织液 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淋巴,②表示毛细淋巴管细胞,③表示毛细血管细胞,④表示红细胞,⑤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细胞内液.①淋巴、⑤血浆和⑥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1)⑦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⑤血浆与①淋巴、⑥组织液的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⑤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⑤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毛细血管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⑥组织液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故答案为:
(1)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2)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3)④→⑤→③→⑥→⑦6
(4)⑥组织液
2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体液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图中a表示: T淋巴细胞 ,d表示: 浆细胞 .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更快、更强 .
(2)⑤过程的产物Y的化学本质是 球蛋白 ,
(3)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 a(T细胞) 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由图分析,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k表示记忆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图中a表示:T细胞,d表示:浆细胞.④过程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应答更快、更强.
(2)Y是抗体,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3)效应T细胞能够使靶细胞裂解死亡,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得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丧失.
故答案为:
(1)T淋巴细胞 浆细胞 更快、更强
(2)球蛋白
(3)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a(T细胞)
2016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