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00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素质班) (解析版)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素质班)‎ ‎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硝化细菌无染色体,故不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C.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 ‎2.下丘脑能合成催产素,它是单链九肽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催产素含有C、H、O、N四种元素,且含有9个肽键 B.催产素能被双缩脲检测呈现紫色 C.下丘脑中某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范围小、时间长等特点 ‎3.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的磷脂含量和种类 C.糖蛋白和糖脂分别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 D.脂类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蛋白质的种类有关 ‎4.如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代表的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Ⅰ、Ⅱ、Ⅲ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 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应在一套装置中连续测定pH从1逐步提高到14的反应速率 D.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比叶绿体内合成的用途更单一 ‎5.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7.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B.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这一过程的有①③⑤‎ C.图示5个细胞均含有同源色体 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8.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b:aB:AB:ab=1:2:3:4,若该生物进行自交,则其后代出现杂合子的概率为(  )‎ A.30% B.26% C.36% D.70%‎ ‎9.小麦籽粒色泽由4对独立存在的基因(A和a、B和b、C和c、D和d)所控制,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为红色,只有全隐性才表现为白色.现有杂交实验:红粒×红粒→63红粒:1白粒,则其双亲基因型不可能的是(  )‎ A.AabbCcDd×AabbCcDd B.AaBbCcDd×AaBbccdd C.AaBbCcDd×aaBbCcdd D.AaBbccdd×aaBbCcDd ‎10.下列对实验变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是无关变量 C.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不同实验材料和HCl、NaOH滴数是自变量 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原生质层外侧溶液的浓度是无关变量 ‎11.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12.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13.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14.递质发挥完作用后需要被灭活:有些递质被相关的酶分解,有些递质被膜上的转运体回收.如图为某药物A干扰递质回收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是递质的受体,和递质转运体一样,都是位于细胞外表面的糖蛋白 B.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 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需要相应的载体并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 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兴奋现象 ‎15.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 D.图丁中放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N的不弯曲 ‎16.赤霉素和生长素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生长素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C.从根本上讲,生长素的合成与分解由基因决定 D.色氨酸一般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1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1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升高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在草地遭受火灾后第二年春天重新形成草地,属于次生演替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19.调查是生物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关于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丰富度与物种数有关,也与种群个体数有关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需盖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C.标志重捕法是经两次捕捉进行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此方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 法上的难题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及每条边上的菌体个数 ‎20.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只能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图中③⑤⑧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21.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细胞 细胞核 光合作用 DNA 有丝分裂 A 酵母菌 无 无 有 无 B 蓝藻 无 有 有 有 C 人的受精卵 有 无 有 有 D 蛙的成熟红细胞 无 无 无 无 A.A B.B C.C D.D ‎22.下列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 ‎②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 ‎③仅分布于动物细胞中 ‎ ‎④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有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如图所示,物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且与血糖调节有关.物质B由效应T细胞产生,可干扰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且具有免疫作用.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四种物质分别为胰岛素、淋巴因子、抗体、生长素 B.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C.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物质A的空间结构,使其调节血糖的能力丧失 D.与A、B、C、D四种物质的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4.图甲是人类某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结果见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2的基因型是XAXa或XAXA C.酶切时需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D.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25.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均为 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26.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7.如图表示某植物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a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由于b、c点含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C.b部位的细胞体积比a部位的细胞体积大 D.如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细胞,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28.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 C.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能 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 ‎29.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30.科研人员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湖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B.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具体表现 C.四个月份中,9月份每一水层有机碳生产率均比其他月份高 D.当水深超过﹣0.6m时.7月份的有机碳生产率均低于其他月份 ‎ ‎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有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全对得3分,漏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31.颜色变化常作为观察生物实验结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错误的操作或想法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和B等量混合后,加入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样液呈现紫色 B.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发现视野呈橘黄色,可滴l~2滴50%酒精洗去浮色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充分解离后的洋葱根尖细胞,用健那绿对其染色,可将其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制作小生态瓶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一周后发现水质颜色和藻类异常,应将其移到阳光直射处 ‎32.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进行降解的过程.右图中A、B、C分别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通过C方式减少有害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达到延长细胞的寿命 B.图中能体现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有: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蛋白质与膜蛋白结合 C.若人工破坏溶酶体膜可阻断细胞自噬进程,受损的物质和细胞器会在细胞中积累 D.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能确保细胞内的稳态 E.细胞自噬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33.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酶、激素、ATP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C.有些RNA水解的产物可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D.有些RNA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E.抗体、受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34.下列有关实验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细胞进行解离 B.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中,液泡体积的变化是因变量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 D.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在患病家系中调查并多调查几个家系以减少实验误差 E.用纸层析法可以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 ‎3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 B.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腺苷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中 C.在有光条件下,叶绿体中才能合成ATP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E.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中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F.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 ‎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36.教材原文填空 ‎(1)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 ‎(2)蛙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  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3)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以及  (如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传都是伴性遗传.‎ ‎(4)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  等优点.‎ ‎(5)随着横断山脉地形变化,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分布.‎ ‎37.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人们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育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过程中,①过程需要的工具酶  和  ,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 ‎(2)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可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在基因表达载体中,人生长激素基因的首端必须含有  .③过程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采用胚胎分割和  技术,培育出多头相同的转基因犊牛.‎ ‎(3)prG能激发细胞不断分裂,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Ⅱ最可能是  细胞,Ⅲ代表的细胞具有  的特点.‎ ‎(4)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过程中的受体细胞如果采用愈伤组织细胞,与采用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  ,⑤过程采用的技术  .‎ ‎38.请回答下列关于胚胎工程方面的问题:‎ ‎(1)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可以培育出“试管牛”.试管牛的培育需经过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以及在母体中发育和分娩等过程.‎ ‎(2)在“试管牛”的培育过程中,要使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体外成功结合,需要对精子进行处理,使其 ‎  .‎ ‎(3)早期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输卵管内获得,这个过程称为  .也可以从体内取出卵子,通过 ‎  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4)获得的早期胚胎可通过  ‎ 技术移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  方法保存.‎ ‎(5)动物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可由早期胚胎或  中分离培养获得.iPS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有望通过诱导iPS细胞进行定向  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39.土壤农杆菌是一种能引起双子叶植物产生冠瘿瘤的土壤细菌,它带有一个大的质粒叫Ti质粒(含冠瘿瘤基因),它携带细菌DNA向宿主植物基因组转化所需信息的重要片段,只有T﹣DNA片段才转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及转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为了使某种植物具有抗旱性状而又不引起植物产生冠瘿瘤,需对Ti质粒进行修饰,即  ,将抗旱基因转移至Ti质粒的  中,且要保证复制起始位点和  不被破坏.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植体在含有  的土壤农杆菌的稀释培养基上培养,使得抗旱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2)将上述外植体置于一个含有某种抗生素的合适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发生转化的外植体通过  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  产生不定芽和体细胞胚再长出整个植物.‎ ‎(3)基因转化是否成功应对转基因植物进行鉴定,如果培育成的植株能适应干旱环境,还应进行  水平鉴定,以确定该变异能否遗传给后代.为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植株,还需要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严格的  .‎ ‎40.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  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常加一定浓度CO2,其主要作用是:  .‎ ‎(2)在此基因操作过程中的核心步骤是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  ,是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人的干扰素基因一般来自cDNA文库,其属于  基因文库,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表达,从分子水平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在体外可通过  技术大量获取该目的基因.‎ ‎4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患儿.在他们欲生育第二胎时,发现妻子的双侧输卵管完全堵塞,不能完成体内受精.医生为该夫妇实施了体外受精和产前基因诊断,过程如图.请回答:‎ ‎(1)过程①是指在体外进行的  处理,从而使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过程②称为  .‎ ‎(2)在对胎儿进行镰刀形细胞贫血的产前基因诊断时,要先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提取物质③  进行PCR扩增.然后用MstⅡ对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产生多个片段的酶切产物.据此判断,MstⅡ是一种  酶.‎ ‎(3)不同长度的酶切产物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形成不同的电泳条带.该家庭成员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如④,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 ‎42.生物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1)它可以造福人类,例如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设计生态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和  等原理.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同时,生物技术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给人类带来灾难.目前我国是种植转基因作物较多的国家之一,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争论越来越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主要涉及食物安全、  、  等方面.‎ ‎43.物质A对植物竞争水肥至关重要.用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以下称其为甲)和另一种异样但能大量产生A物质的单细胞动物(以下称其为乙)为实验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培育出对水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改良版甲.‎ ‎(1)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地给乙移植进来自甲的叶绿体,这一技术属于  工程技术.‎ ‎(2)若从乙细胞中提取A的关键控制基因,并将此基因导入甲细胞,这一技术属于  技术.A的基因在甲细胞内成功表达的标志是  .‎ ‎(3)若要将甲乙两细胞融合,必须先除去  ,之后诱导两个细胞融合.导入了A基因的甲,对水肥的竞争具有显著优势.这个改良后的甲可能对  (填“食物”“生物”或“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4)矿区废弃地的水分状况很差,养分贫瘠,引入改良后的甲比本土植物能更快地恢复植被,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这种做法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  的原理.‎ ‎(5)限制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专一识别的限制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 A、G与A之间的键 B、G与C之间的键 C、A与T之间的键 D、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 ‎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素质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硝化细菌无染色体,故不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C.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2、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R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解答】解:A、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菌,A正确;‎ B、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染色体,但能发生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B错误;‎ C、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C正确;‎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D正确.‎ 故选:B.‎ ‎ ‎ ‎2.下丘脑能合成催产素,它是单链九肽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催产素含有C、H、O、N四种元素,且含有9个肽键 B.催产素能被双缩脲检测呈现紫色 C.下丘脑中某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范围小、时间长等特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2、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3、‎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催产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所以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但九肽只含有8个肽键,A错误;‎ B、催产素含有8个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呈现紫色,不能和双缩脲发生颜色反应,双缩脲≠双缩脲试剂,B错误;‎ C、下丘脑既是内分泌系统的中枢,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兴奋,也是分泌多种激素,C正确;‎ D、激素调节比起神经调节,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D错误.‎ 故选:C.‎ ‎ ‎ ‎3.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的磷脂含量和种类 C.糖蛋白和糖脂分别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 D.脂类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蛋白质的种类有关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分裂增殖:永生不死细胞;‎ ‎(2)形态结构变化:扁平变成球形;‎ ‎(3)细胞物质改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癌细胞膜表明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 ‎(4)正常功能丧失.‎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即糖被,其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解答】解:A、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A正确;‎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种类,B错误;‎ C、糖蛋白和糖脂均位于细胞膜的外侧,C错误;‎ D、脂类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磷脂有关,D错误.‎ 故选:A.‎ ‎ ‎ ‎4.如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代表的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Ⅰ、Ⅱ、Ⅲ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 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应在一套装置中连续测定pH从1逐步提高到14的反应速率 D.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比叶绿体内合成的用途更单一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由图分析得知:①为ADP、②为AMP、③是腺苷、④是磷酸、⑤‎ 能量.Ⅰ和Ⅱ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III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最容易断裂,释放的能量是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解答】解:A、①为ADP、②为AMP、③是腺苷,A错误;‎ B、Ⅰ和Ⅱ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III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因此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B正确;‎ C、水解过程会产生磷酸,所以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实验自变量应在偏酸性范围,先做预实验:应在多套装置中设置PH值梯度,测定不同pH的反应速率;之后选择催化速率较高的PH区域,再设置更小PH值梯度,进行再实验,不能使用一套装置中连续测定pH从1逐步提高到14的反应速率,因为PH过低会导致酶变性失活,C错误;‎ D、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线粒体内合成ATP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故叶绿体合成的ATP比线粒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D错误.‎ 故选:B.‎ ‎ ‎ ‎5.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主要有两个物质变化:H2O [H]+O2↑,ADP+Pi+能量ATP.‎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均不需要酶的催化.‎ ‎【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有ATP的合成,合成ATP的原料包括ADP和Pi,A正确;‎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此时肌肉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乳酸不能再分解供能,乳酸从肌肉细胞排出后,转运到肝脏氧化成丙酮酸,然后再生成葡萄糖,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因此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 ‎ ‎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考点】细胞的分化;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分析】我们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定义以及特性出发解决问题.‎ ‎【解答】A,遗传信息是指储存在DNA或RNA分子中的指导细胞内所有独特活动的指令的总和.同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遗传信息选择性表达导致了细胞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结果,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都含有该个体的细胞所该有的整套遗传信息,A 错误;‎ B,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细胞的分裂、分化对于生物体有积极意义容易理解,细胞的死亡对于生物体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没有衰老细胞的死亡,就不会有新细胞的产生,B正确;‎ C,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都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例如造血干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只是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也是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而机体的衰老却只是在个体成熟以后逐渐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死亡的,D错误.‎ 故选:B.‎ ‎ ‎ ‎7.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B.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这一过程的有①③⑤‎ C.图示5个细胞均含有同源色体 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处于四分体时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根据图④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为雄性,所以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A正确;‎ B、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这一过程的有③⑤,四分体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色体的有①③④⑤,②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生物的正常的未分裂的体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进行有丝分裂,在其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A.‎ ‎ ‎ ‎8.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b:aB:AB:ab=1:2:3:4,若该生物进行自交,则其后代出现杂合子的概率为(  )‎ A.30% B.26% C.36% D.70%‎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纯合体是指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b:aB:AB:ab=1:2:3:4,则其中Ab配子的比例为、aB配子的比例为、AB配子的比例为、ab配子的比例为.‎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生物能产生4种配子,且Ab占、aB占、AB占、ab占.只有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才能形成纯合子,所以该生物进行自交后代出现纯合体的概率为,即30%,则杂合子的概率为70%.‎ 故选:D.‎ ‎ ‎ ‎9.小麦籽粒色泽由4对独立存在的基因(A和a、B和b、C和c、D和d)所控制,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为红色,只有全隐性才表现为白色.现有杂交实验:红粒×红粒→63红粒:1白粒,则其双亲基因型不可能的是(  )‎ A.AabbCcDd×AabbCcDd B.AaBbCcDd×AaBbccdd C.AaBbCcDd×aaBbCcdd D.AaBbccdd×aaBbCcD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和a、B和b、C和c、D和d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遵循分离定律,因此等位基因对数较多的自由组合问题,可以先分解成若干分离定律问题,对每一个分离定律进行解决,然后再组合成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解答】解:A、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红粒的比例是1﹣=,A正确;‎ B、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红粒的比例是1﹣=,B正确;‎ C、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 ‎,红粒的比例是1﹣=,C正确;‎ D、AaBbccdd×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白粒的基因型是aabbccdd,比例是,红粒的比例1﹣=,红粒:白粒=31:1,D错误.‎ 故选:D.‎ ‎ ‎ ‎10.下列对实验变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是无关变量 C.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不同实验材料和HCl、NaOH滴数是自变量 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原生质层外侧溶液的浓度是无关变量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解答】解: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pH是无关变量,A错误;‎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是无关变量,B正确;‎ C、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不同实验材料是自变量,HCl、NaOH滴数是无关变量,C错误;‎ 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原生质层外侧溶液的浓度是自变量,D错误.‎ 故选:B.‎ ‎ ‎ ‎11.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成分,所以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是错误的,A不正确;‎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即由①②③组成的,B正确;‎ C、人体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而细胞内液不属于.所以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①②③,C不正确;‎ D、物质的水解和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所以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是错误的,D不正确.‎ 故选B.‎ ‎ ‎ ‎12.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①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错误;‎ D、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从而避免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正确.‎ 故选:C.‎ ‎ ‎ ‎13.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 关系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解答】解:分析题意可知,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此时应进行细胞免疫,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故选:C.‎ ‎ ‎ ‎14.递质发挥完作用后需要被灭活:有些递质被相关的酶分解,有些递质被膜上的转运体回收.如图为某药物A干扰递质回收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是递质的受体,和递质转运体一样,都是位于细胞外表面的糖蛋白 B.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 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需要相应的载体并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 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兴奋现象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②是递质的受体,药物A可阻止突触前膜上的递质运载体发挥作用.‎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②是递质的受体,和递质转运体一样,化学本质都是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蛋白质,A正确;‎ B、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一定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如抑制型递质不会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B错误;‎ 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通过胞吐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C错误;‎ 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A.‎ ‎ ‎ ‎15.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 D.图丁中放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N的不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解答】解:A、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图甲中没有尖端,对光不发生反应,故向光弯曲生长,而是向右弯曲生长,A错误;‎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所以外侧生长得块,B错误;‎ C、图丙中幼苗将向小窗的方向弯曲,C正确;‎ D、图丁中放M和N的胚芽鞘都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C.‎ ‎ ‎ ‎16.赤霉素和生长素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生长素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C.从根本上讲,生长素的合成与分解由基因决定 D.色氨酸一般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据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结合图示可以得出赤霉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分解,增加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 ‎【解答】解::A、由图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的分解,不是两重性,A错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 C、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无机盐与水分,不能吸收有机物,D错误.‎ 故选:C.‎ ‎ ‎ ‎1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为0,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正确;‎ B、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错误;‎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被淘汰的个体,C错误;‎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D错误.‎ 故选:A.‎ ‎ ‎ ‎1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升高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在草地遭受火灾后第二年春天重新形成草地,属于次生演替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A正确;‎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C、火灾后的草原属于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优势种群会发生变化,所以其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 ‎ ‎19.调查是生物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关于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丰富度与物种数有关,也与种群个体数有关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需盖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C.标志重捕法是经两次捕捉进行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此方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 法上的难题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及每条边上的菌体个数 ‎【考点】‎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解答】解: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丰富度与物种数有关,与种群个体数无关,A错误;‎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需先盖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用显微镜观察,B错误;‎ C、标志重捕法是经两次捕捉进行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此方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及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处的菌体个数,D错误.‎ 故选:C.‎ ‎ ‎ ‎20.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只能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图中③⑤⑧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 ‎【解答】解:A、已知图中B是生产者,③过程是生产者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错误;‎ C、图中③⑤⑧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C正确;‎ D、图中⑤过程为消费者(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动物一般在地面活动,所以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对⑤过程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 ‎ ‎21.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细胞 细胞核 光合作用 DNA 有丝分裂 A 酵母菌 无 无 有 无 B 蓝藻 无 有 有 有 C 人的受精卵 有 无 有 有 D 蛙的成熟红细胞 无 无 无 无 A.A B.B C.C D.D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酵母菌细胞、人的受精卵和蛙成熟的红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有细胞核,能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 B、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 C、人的受精卵属于动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含有细胞核,有DNA,也可能通过有丝分裂增殖,C正确;‎ D、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有DNA,D错误.‎ 故选:C.‎ ‎ ‎ ‎22.下列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 ‎②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 ‎③仅分布于动物细胞中 ‎ ‎④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有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分析】狭义的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解答】解:①‎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①正确;‎ ‎②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②正确;‎ ‎③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要细胞骨架,③错误;‎ ‎④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有关,④正确.‎ 故选:C.‎ ‎ ‎ ‎23.如图所示,物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且与血糖调节有关.物质B由效应T细胞产生,可干扰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且具有免疫作用.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四种物质分别为胰岛素、淋巴因子、抗体、生长素 B.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C.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物质A的空间结构,使其调节血糖的能力丧失 D.与A、B、C、D四种物质的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且与血糖调节有关,所以物质A是胰岛素;物质B是一种淋巴因子,可干扰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所以B干扰素;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所以C抗体;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所以D是生长激素.‎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A是胰岛素,B是干扰素,C是抗体,D是生长激素,A错误;‎ B、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a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B错误;‎ C、低温不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所以低温下胰岛素也能调节血糖,C错误;‎ D、胰岛素、干扰素、抗体、生长激素都属于分泌蛋白,所以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 ‎ ‎24.图甲是人类某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结果见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2的基因型是XAXa或XAXA C.酶切时需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D.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分析图乙可知,Ⅰ2和Ⅱ1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Ⅰ1无致病基因,因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由题图分析可知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Ⅰ1、Ⅰ2正常,Ⅱ1患病,因此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和XAY,Ⅱ2的基因型可能是XAXa或XAXA,各占,B正确;‎ C、酶切时不用DNA连接酶,C错误;‎ D、Ⅱ2的基因型可能是XAXa或XAXA,各占,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XAY,因此他们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XaY=×,D错误.‎ 故选:B.‎ ‎ ‎ ‎25.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均为 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小鼠癌变的机理,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解读题图,综合判断.‎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该分裂过程是有丝分裂,无四分体.A错误.‎ B、由于染色体的 丢失是随机的,所以分裂产生的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不一定为1/2.B错误.‎ C、由题意可知A基因为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不正常增殖,若细胞中抑癌基因不存在,则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C正确.‎ D、染色体向两级移动是染色体的作用,所以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有关.D错误.‎ 故应选C.‎ ‎ ‎ ‎26.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释放物质M作用于细胞Ⅱ上的物质N,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物质N是受体.‎ ‎【解答】解: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肝糖原位于肝细胞内部,①错误;‎ ‎②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肺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②正确;‎ ‎③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表面的受体,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只能由传入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与传出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④错误.‎ 故选:D.‎ ‎ ‎ ‎27.如图表示某植物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a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由于b、c点含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C.b部位的细胞体积比a部位的细胞体积大 D.如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细胞,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B错误;‎ C、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C正确;‎ D、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B.‎ ‎ ‎ ‎28.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 C.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能 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解答】解:A、根据三趾树懒上的树懒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可知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A错误;‎ B、与从树冠“空投”粪便相比,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B正确;‎ C、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粪便中的能量,即生产者同化的能量,C错误;‎ 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B.‎ ‎ ‎ ‎29.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分析柱状图: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但消费者所含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时,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 ‎【解答】解:A、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A正确;‎ 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错误;‎ C、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时,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因此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Ⅱ中也是,D错误.‎ 故选:A.‎ ‎ ‎ ‎30.科研人员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湖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B.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具体表现 C.四个月份中,9月份每一水层有机碳生产率均比其他月份高 D.当水深超过﹣0.6m时.7月份的有机碳生产率均低于其他月份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的原因,动物的分层是由于食物或生活的微环境的影响.物种丰富度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黑瓶中只进行呼吸作用,白瓶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中的溶氧量的变化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白瓶中变化量是净光合作用氧气的生成量.生态系统的能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能量流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流动,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和传递给分解者而散失.‎ ‎【解答】解:A、据图分析,同一时间不同水深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不同,同一水深不同的时间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也不同,则说明了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温度,A正确;‎ B、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具体表现,B正确;‎ C、四个月份中,5月份每一水层有机碳生产率均比其他月份高,C错误;‎ D、当水深超过﹣0.6m时,7月份的有机碳生产率均低于其他月份,D正确.‎ 故选:C.‎ ‎ ‎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有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全对得3分,漏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31.颜色变化常作为观察生物实验结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错误的操作或想法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和B等量混合后,加入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样液呈现紫色 B.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发现视野呈橘黄色,可滴l~2滴50%酒精洗去浮色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充分解离后的洋葱根尖细胞,用健那绿对其染色,可将其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制作小生态瓶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一周后发现水质颜色和藻类异常,应将其移到阳光直射处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分析】1、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健那绿是活性染料,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3、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50%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解答】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双缩脲A液,再加双缩脲B液,A错误;‎ B、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视野呈橘黄色,可滴1〜2滴50%酒精洗去浮色,B正确;‎ C、健那绿是活性染料,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不能对细胞进行解离,C错误;‎ D、制作小生态瓶模拟池塘生态系统时,应将生态瓶置于散射光下,但不能是直射光,D错误.‎ 故选:ACD.‎ ‎ ‎ ‎32.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进行降解的过程.右图中A、B、C分别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通过C方式减少有害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达到延长细胞的寿命 B.图中能体现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有: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蛋白质与膜蛋白结合 C.若人工破坏溶酶体膜可阻断细胞自噬进程,受损的物质和细胞器会在细胞中积累 D.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能确保细胞内的稳态 E.细胞自噬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据图分析,自吞小泡的形成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自吞小泡是通过胞吞方式完成的,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对生命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解答】解:A、细胞通过C减少有害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延长细胞寿命,A正确.‎ B、能体现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是自吞小泡的形成、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吞噬颗粒物,B错误.‎ C、若人工破坏溶酶体膜可释放溶酶体内的酶,会对细胞结构有明显的破坏,甚至使细胞死亡,C错误.‎ D、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被及时清除,确保细胞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E、在正常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的全过程都会有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所以自噬贯穿于全过程,E正确.‎ 故选:ADE.‎ ‎ ‎ ‎33.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酶、激素、ATP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C.有些RNA水解的产物可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D.有些RNA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E.抗体、受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综合考察各种化合物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结构和组成特点进行分析.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反复利用;有少数酶是RNA,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 ‎【解答】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能发生于内环境,A错误;‎ B、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不是催化作用结束之后就失活,但是酶可以被水解,B错误;‎ C、RNA水解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而直接能源物质是ATP,C错误;‎ D、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即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D正确;‎ E、抗体、受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识别特定的物质,并发挥作用,E正确.‎ 故选:DE.‎ ‎ ‎ ‎34.下列有关实验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细胞进行解离 B.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中,液泡体积的变化是因变量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 D.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在患病家系中调查并多调查几个家系以减少实验误差 E.用纸层析法可以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1、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植物叶片中的原有的淀粉属于无关变量.‎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解答】解:A、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A错误;‎ B、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中,液泡体积的变化是因变量,B正确;‎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为排除植物叶片中的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需要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C正确;‎ D、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普通人群中调查,D错误;‎ E、叶绿体光合色素易溶解于有机溶剂,因此提取色素用溶解法;分离色素用纸层析法,E错误.‎ 故选:ADE.‎ ‎ ‎ ‎3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 B.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腺苷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中 C.在有光条件下,叶绿体中才能合成ATP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E.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中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F.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解答】解:A、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脂肪是生物体中良好的储能物质,A错误;‎ B、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磷酸和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中,B错误;‎ C、叶绿体生成ATP是在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色素和酶才能进行,C正确;‎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正确;‎ E、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E错误;‎ D、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且都能产生少量ATP,F正确.‎ 故选:CDF.‎ ‎ ‎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36.教材原文填空 ‎(1)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 结构和功能 的基本单位.‎ ‎(2)蛙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 纺锤丝和染色体 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3)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以及 雌雄异株植物 (如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传都是伴性遗传.‎ ‎(4)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 效果稳定 等优点.‎ ‎(5)随着横断山脉地形变化,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镶嵌 分布.‎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细胞的无丝分裂;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但是,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病毒这种生物就不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3、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3)伴性遗传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以及雌雄异株植物(如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传都是伴性遗传 ‎(4)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5)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坡上与坡下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故答案为:‎ ‎(1)结构和功能 ‎(2)纺锤丝和染色体 ‎(3)雌雄异株植物 ‎(4)效果稳定 ‎(5)镶嵌 ‎ ‎ ‎37.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人们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育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过程中,①过程需要的工具酶 限制酶 和 DNA连接酶 ,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法 .‎ ‎(2)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可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在基因表达载体中,人生长激素基因的首端必须含有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③过程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采用胚胎分割和 胚胎移植 技术,培育出多头相同的转基因犊牛.‎ ‎(3)prG能激发细胞不断分裂,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Ⅱ最可能是 浆(或效应B) 细胞,Ⅲ代表的细胞具有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的特点.‎ ‎(4)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过程中的受体细胞如果采用愈伤组织细胞,与采用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 全能性高 ,⑤过程采用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 .‎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胚胎分割移植.‎ ‎【分析】分析图解可以看出,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转基因牛、抗虫棉、单克隆抗体.图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②表示利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受精卵中、③表示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④表示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⑤表示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解答】解:(1)由图可知,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当受体细胞为动物细胞时,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为显微注射法.‎ ‎(2)基因的表达需要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为了获得多头相同的转基因动物,人们可以采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的技术.‎ ‎(3)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必须具备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图可知,给细胞Ⅱ导入无限增殖调控基因(prG)能产生单克隆抗体,可知细胞Ⅱ本身具备产生抗体的能力,故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 ‎(4)愈伤组织是经脱分化而来,其全能性要高于体细胞;⑤过程表示将单个体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个体,其方法是植物组织培养.‎ 故答案为:‎ ‎(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显微注射法 ‎(2)(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胚胎移植 ‎ ‎(3)浆(或效应B)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4)全能性高 植物组织培养 ‎ ‎ ‎38.请回答下列关于胚胎工程方面的问题:‎ ‎(1)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可以培育出“试管牛”.试管牛的培育需经过体外受精、 早期胚胎培养 、胚胎移植以及在母体中发育和分娩等过程.‎ ‎(2)在“试管牛”的培育过程中,要使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体外成功结合,需要对精子进行处理,使其 ‎ 获能 .‎ ‎(3)早期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输卵管内获得,这个过程称为 冲卵 .也可以从体内取出卵子,通过 ‎ 体外受精 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4)获得的早期胚胎可通过 胚胎移植 技术移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 冷冻(或低温) 方法保存.‎ ‎(5)动物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可由早期胚胎或 原始性腺 中分离培养获得.iPS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有望通过诱导iPS细胞进行定向 诱导分化 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考点】胚胎移植.‎ ‎【分析】1、试管婴儿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 ‎2、体外受精包括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和体外受精.‎ ‎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解答】解:(1)试管牛的培育需经过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 ‎(2)精子受精前需要进行获能处理.‎ ‎(3)早期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输卵管内获得,这个过程称为冲卵.也可以从体内取出卵子,通过体外受精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4)获得的早期胚胎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移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冷冻(或低温)方法保存.‎ ‎(5)动物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培养获得.iPS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有望通过诱导iPS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故答案为:‎ ‎(1)早期胚胎培养 ‎(2)获能 ‎(3)冲卵 体外受精 ‎(4)胚胎移植 冷冻(或低温)‎ ‎(5)原始性腺 诱导分化 ‎ ‎ ‎39.土壤农杆菌是一种能引起双子叶植物产生冠瘿瘤的土壤细菌,它带有一个大的质粒叫Ti质粒(含冠瘿瘤基因),它携带细菌DNA向宿主植物基因组转化所需信息的重要片段,只有T﹣DNA片段才转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及转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为了使某种植物具有抗旱性状而又不引起植物产生冠瘿瘤,需对Ti质粒进行修饰,即 去除瘤基因 ,将抗旱基因转移至Ti质粒的 T﹣DNA 中,且要保证复制起始位点和 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 不被破坏.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植体在含有 重组Ti质粒 的土壤农杆菌的稀释培养基上培养,使得抗旱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2)将上述外植体置于一个含有某种抗生素的合适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发生转化的外植体通过 脱分化 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 再分化 产生不定芽和体细胞胚再长出整个植物.‎ ‎(3)基因转化是否成功应对转基因植物进行鉴定,如果培育成的植株能适应干旱环境,还应进行 DNA 水平鉴定,以确定该变异能否遗传给后代.为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植株,还需要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严格的 自交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Ti质粒结构及转化过程图.Ti质粒(含冠瘿瘤基因),它携带细菌DNA向宿主植物基因组转化所需信息的重要片段,只有T﹣DNA片段才转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转化过程为:将抗旱基因转移至Ti质粒的T﹣DNA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植体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的稀释培养基上培养,使得抗旱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解答】‎ 解:(1)Ti质粒含冠瘿瘤基因,能引起双子叶植物产生冠瘿瘤,因此以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时,为了使某种植物具有抗旱性状而又不引起植物产生冠瘿瘤,需去除Ti质粒的冠瘿瘤基因;根据题干信息“只有T﹣DNA片段才转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和“Ti携带细菌DNA向宿主植物基因组转化所需信息的重要片段”可知,应将抗旱基因转移至Ti质粒的T﹣DNA中,且要保证复制起始位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植体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的稀释培养基上培养,使得抗旱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2)外植体培养成新植体的过程为:外植体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体细胞胚→新植体.‎ ‎(3)基因转化是否成功应对转基因植物进行鉴定,如果培育成的植株能适应干旱环境,还应进行DNA水平鉴定,以确定该变异能否遗传给后代.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个体为杂合子,为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植株,还需要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严格的自交,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故答案为:‎ ‎(1)去除瘤基因 T﹣DNA 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 重组Ti质粒 ‎(2)脱分化 再分化 ‎ ‎(3)DNA 自交 ‎ ‎ ‎40.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 胰蛋白 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常加一定浓度CO2,其主要作用是: 维持培养液的pH .‎ ‎(2)在此基因操作过程中的核心步骤是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 首端 ,是 RNA聚合酶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人的干扰素基因一般来自cDNA文库,其属于 部分基因 基因文库,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表达,从分子水平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若在体外可通过 PCR 技术大量获取该目的基因.‎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从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的方法:(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 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PCR技术的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等.‎ ‎【解答】解:(1)为了使动物组织分散开为单个细胞通常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常加一定浓度CO2,其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2)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人的干扰素基因一般来自cDNA文库,其属于部分基因文库.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若在体外可通过PCR技术大量获取该目的基因.‎ 故答案为:‎ ‎(1)胰蛋白(或胶原蛋白酶) 维持培养液的pH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首端 RNA聚合酶 ‎(3)部分基因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PCR ‎ ‎ ‎4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患儿.在他们欲生育第二胎时,发现妻子的双侧输卵管完全堵塞,不能完成体内受精.医生为该夫妇实施了体外受精和产前基因诊断,过程如图.请回答:‎ ‎(1)过程①是指在体外进行的 精子获能 处理,从而使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过程②称为 胚胎移植 .‎ ‎(2)在对胎儿进行镰刀形细胞贫血的产前基因诊断时,要先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提取物质③ DNA 进行PCR扩增.然后用MstⅡ对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产生多个片段的酶切产物.据此判断,MstⅡ是一种 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 ‎(3)不同长度的酶切产物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形成不同的电泳条带.该家庭成员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如④,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 (正常/患者/携带者).‎ ‎【考点】胚胎移植;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精子在体外进行获能处理;②表示胚胎移植过程;③表示从胎儿细胞中获取的DNA分子;④表示该家庭成员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 ‎【解答】解:(1)图中①表示精子获能处理;②表示胚胎移植过程.‎ ‎(2)在对胎儿进行镰刀形细胞贫血的产前基因诊断时,要先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提取物质③DNA进行PCR扩增.MstⅡ能切割DNA分子,说明其是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若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则该家庭中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患者的基因型为aa,而胎儿的基因型为AA,表现正常.‎ 故答案为:‎ ‎(1)精子获能 胚胎移植 ‎(2)DNA 限制性核酸内切 ‎(3)正常 ‎ ‎ ‎42.生物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1)它可以造福人类,例如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设计生态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物质循环再生 和 物种多样性 等原理.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同时,生物技术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给人类带来灾难.目前我国是种植转基因作物较多的国家之一,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争论越来越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主要涉及食物安全、 生物安全 、 环境安全 等方面.‎ ‎【考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分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2、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1)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反方观点:反对“实质性等同”、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 正方观点:有安全性评价、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 ‎(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之外变成野生种类、成为入侵外来物种、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成为超级杂草、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生殖隔离、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 ‎(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正方观点:不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解答】‎ 解:(1)生态农业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主要涉及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2)生物安全 环境安全 ‎ ‎ ‎43.物质A对植物竞争水肥至关重要.用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以下称其为甲)和另一种异样但能大量产生A物质的单细胞动物(以下称其为乙)为实验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培育出对水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改良版甲.‎ ‎(1)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地给乙移植进来自甲的叶绿体,这一技术属于 细胞 工程技术.‎ ‎(2)若从乙细胞中提取A的关键控制基因,并将此基因导入甲细胞,这一技术属于 转基因 技术.A的基因在甲细胞内成功表达的标志是 受体细胞能产生出A的基因表达蛋白 .‎ ‎(3)若要将甲乙两细胞融合,必须先除去 甲细胞的细胞壁 ,之后诱导两个细胞融合.导入了A基因的甲,对水肥的竞争具有显著优势.这个改良后的甲可能对 生物 (填“食物”“生物”或“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4)矿区废弃地的水分状况很差,养分贫瘠,引入改良后的甲比本土植物能更快地恢复植被,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这种做法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 协调与平衡 的原理.‎ ‎(5)限制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专一识别的限制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D ‎ A、G与A之间的键 B、G与C之间的键 C、A与T之间的键 D、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 ‎【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分析】‎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2、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解答】解:(1)将叶绿体移植到另一个细胞中,属于细胞水平的操作,因此这一技术属于细胞工程技术.‎ ‎(2)将乙细胞中提取A的关键控制基因,导入甲细胞,这一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A的基因在甲细胞内成功表达的标志是受体细胞能产生出A的基因表达蛋白.‎ ‎(3)若要将甲乙两细胞融合,必须先用酶解法去除甲细胞的细胞壁,之后诱导两个细胞融合.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4)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协调与平衡原理 ‎(5)限制酶作用于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故答案为:‎ ‎(1)细胞 ‎(2)转基因 受体细胞能产生出A的基因表达蛋白 ‎(3)甲细胞的细胞壁 生物 ‎(4)协调与平衡 ‎(5)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