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0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友好学校第三十一届期中质量检测
高 二 生 物
一、选择题: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如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详解】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中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故选A。
【点睛】本题通过图示考查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是识记和理解能力。
2.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A. 中暑 B. 糖尿病
C. 低钾血症 D.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2 -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A项错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B项错误;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5mmol/L,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C项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项正确。故选D。
3.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A项,体温调节的过程需要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传入神经传导的信号综合分析后,通过传出神经的传递,使机体作出相关的应答,故A项错误;
B项,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B项正确;
C项,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C、D项错误。
4.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2 -
据图可知,a在最左侧神经元上,b、c、d在同一神经元上,e在最右侧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 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2偏转两次,D正确。
5.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①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突触的结构,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此完成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其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出间隙,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①为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③为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详解】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并且该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C正确;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 22 -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以及突触结构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突触的结构;明确图中各标号所指名称;识记在突触上出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判断。
6.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肾上腺素分泌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弱
B. 体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接种牛痘的人终生不患天花是因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
D. 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而来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体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才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且存留时间很长,有的疫苗一生只需接种一次;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最初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发育成熟不一定都在骨髓,如T细胞。
【详解】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都会加强,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A错误;细胞外液(内环境)才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接种牛痘的人终生不患天花是因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C正确;T细胞是在骨髓分化形成,最终在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7.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B. 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协调就可维持内环境稳态
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渗透压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 22 -
【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内环境稳态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是也离不开其他系统的参与,如运动、消化、呼吸等系统,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但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考查对内环境稳态知识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8.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 肾小球肾炎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毛细淋巴管受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④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⑤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
B. 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 毛细血管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9.图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 22 -
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协助扩散
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 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血浆,丙是淋巴。
【详解】A. 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错误;
B. 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主动运输,B错误;
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
D. CO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O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
10.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可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只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D.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可表示体液调节,B可表示免疫调节,C可表示体温,D可表示血糖或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 22 -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据图分析,A可表示体液调节,B可表示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D正确。故选D。
11.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分别为左边两个神经元的轴突,b和d是第二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刺激神经细胞任意一点,在该细胞上的任何位置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但在神经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兴奋在神经细胞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中箭头处,b、c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可以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a处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d和e处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出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2.下列关于人脑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 维持身体运动平衡的中枢在小脑 B.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C.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会讲话
- 22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小脑具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维持身体运动平衡的中枢在小脑,A正确;
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的是长期记忆,B错误;
C、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其他动物没有语言文字功能,C正确;
D、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讲话,即运动性失语症,D正确。
故选B。
13.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的成分是蛋白质
B. 神经递质的释放要消耗能量
C. 某些腺体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2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 神经递质的成分是小分子有机物,如甘氨酸等,A错误;
B.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 某些腺体可以作为效应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如唾液腺细胞等,C正确;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
14.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够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 在各种因素的调节下,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恒定的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抑制②、④、⑤、⑥过程
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信息,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A正确;
B、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相对稳定的,并非恒定不变,B错误;
C、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所以促进②肝糖原的分解,C错误;
D、在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肌糖原,只能发生⑥过程,D错误。
故选A。
- 22 -
【点睛】本题结合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解题时需要注意: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
15.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科学史,叙述错误的是
A. 沃泰默直接将稀盐酸注射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分泌
B. 沃泰默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是顽固的神经反射
C. 斯他林和贝利斯认为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
D. 斯他林和贝利斯证实了人体生命活动还受激素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 沃泰默直接将稀盐酸注射到小狗小肠肠腔中可引起胰液分泌,A错误;
B. 沃泰默剔除了通向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小肠中的盐酸仍导致胰液分泌,认为是顽固的神经反射,B正确;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将小肠粘膜及盐酸的提取物注射到血液,能促进胰液分泌,认为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C正确;
D.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并命名促胰液素,证实了人体生命活动还受激素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16.对篮球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短时间剧烈奔跑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B.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 球员迅速完成投篮动作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D. 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球员体温始终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2 -
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贮存在垂体,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详解】A.人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和CO2,A错误;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B错误;
C.投篮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受神经和体液(例如肾上腺素)的调节,C正确;
D.人体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调控下球员体温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D项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17.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是( )
A. 皮肤血管舒张 B. 用酒精擦拭皮肤 C.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B和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和用酒精擦拭皮肤均可以加速人体的散热,故ABC项均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增加产热,D符合题意。
故选D。
18.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下图走势不相符的是( )
- 22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饮水量
B. 人的耗氧量——环境温度
C. 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D.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设计巧妙,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依据选项分析可得。
【详解】A、随着饮水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与曲线相符,A正确;
B、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细胞散热降低,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产热量也要相应减少,因此人的耗氧量降低,与曲线相符,B正确;
C、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所以随之血糖浓度增加,胰岛素含量增加,与曲线不符,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浓度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随着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逐渐降低,与曲线相符,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激素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协调
④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 22 -
激素调控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即激素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①正确;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②正确;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协调的,③错误;神经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④错误。因此正确的是①②,故选A。
20.由燕麦实验得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 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
B. 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 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对于燕麦胚芽鞘,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可以运输到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也是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可以发生横向运输;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部。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1.如图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生长但不弯曲的是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⑤ D. ①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 22 -
【详解】①中尖端不能感光,故直立生长;
②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会向右弯曲生长;
③无尖端,无生长素,不生长;
④无尖端,不能感光,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
⑤右侧生长素含量较高,故会出现向左弯曲生长。综上所述,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是否生长看有无生长素,是否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22.某同学利用月季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插枝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纵坐标表示的应是月季插枝的生根数量
B. 2,4-D浓度和培养时间都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C. 由图中可知,甲组2,4-D浓度高于乙组
D. 要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是浓度过高反而抑制生长,这就是两重性。
【详解】A、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因此图中纵坐标所示的因变量的名称既可用生根数量表示,也可以用根长度表示,A错误;
B、同一时间时,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同一2,4-D浓度下,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B正确;
C、因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甲组的2,4-D浓度不一定高于乙组,C错误;
D、该实验的处理时间为无关变量,因此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与乙组的处理时间应等长,D错误。
- 22 -
故选B。
23.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A. 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高 B. 顶芽处的光合作用强,营养物质多
C. 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不足 D.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积累在侧芽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的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而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故会出现顶端优势。
综上所述,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4.下列最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的是( )
A. 向光性 B. 应激性 C. 顶端优势 D. 背地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详解】A、植物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一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
B、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应激性,植物的应激性也不一定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肥性,B错误;
C、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C正确;
D、茎的背地性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的含义,明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是相对的,要体现两重性,必须体现出生长素的抑制作用。
- 22 -
25. 关于植物激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B. 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
C 脱落酸够促进种子萌发 D. 乙烯可用于诱导无子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不能促进果实成熟,果实催熟应选用乙烯,A错误;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B正确;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是促进果实发育,不能用其诱导产生无籽果实,诱导产生无籽果实应选用生长素,D错误;故正确的应选B。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________,E __________。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消化系统 (6). 泌尿系统 (7). A和B (8). 神经-体液-免疫 (9). 22 (10). HCO3-和HPO42-
【解析】
- 22 -
【分析】
根据物质交换方向,判定图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总称为内环境。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应经过消化系统(D)吸收,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各处。代谢废物通过循环系统汇集到肾脏,通过泌尿系统(E)排出。
【详解】(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根据图示,可确定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D系统为吸收营养物质的系统,则应消化系统,E系统为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系统,应为泌尿系统。
(3)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半浸润在血浆中,一半浸润在组织液中,所以它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A和组织液B。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含2层磷脂分子,故总共22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充当缓冲物质。
【点睛】外界氧气进入体内一般组织细胞内被利用所经过的途径: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
27.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2 -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
(3)饥寒交迫时,细胞外液中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④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肾上腺髓质对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增加,说明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4). 垂体 (5). 分级 (6). 反馈 (7). 胰岛A细胞 (8). 胰高血糖素 (9).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 (10). 协同作用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的A表示大脑皮层
(2)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3)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出来的,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其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8.图一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图二为某一植株的一段枝条,请观察后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 22 -
(1)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
(2)图一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图一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一可知,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器官是_________。
(5) 图二中A芽优先生长,B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叫___________。要使B芽迅速发育成枝条,常用的有效方法是_____________。
(6)由图可知,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10 mol/L (2). 促进生长 (3). 抑制生长 (4).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5). 根 (6). 顶端优势 (7). 剪去顶芽(A芽) (8).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一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 mol/L、10-7 mol/L、10-4 mol/L;
图二中A为顶芽,B为侧芽,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浓度B>A。低浓度促进A顶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B侧芽的生长。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既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详解】(1)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10 mol/L。
(2)由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茎的作用效果是促进,对芽的作用效果是促进。
(3)B点是曲线与横轴的交点,所以此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 22 -
(4)由图一可知,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相对最低,对生长素最敏感。
(5)A顶芽优先生长,B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要使B侧芽迅速发育成枝条,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剪去顶芽(A芽),促进侧芽的发育。
(6)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点睛】根据曲线,理解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29.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图中物质④是_____,物质⑦是_______。
(2)图中细胞a是_________,细胞b是__________,细胞f是____________。
(3)请描述③作用的过程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部分结构相似,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
(5)初次免疫后,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请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图中二次免疫的作用过程___。
(6)对于动物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免疫活性物质; (2). 抗体; (3). 淋巴因子 (4). 吞噬细胞; (5). T细胞; (6). 浆细胞 (7). 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8). 自身免疫病 (9). 抗原→细胞g→②→细胞f→④物质 (10). 监控 清除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是记忆B细胞;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⑦是淋巴因子;④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 22 -
【详解】(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图中物质④是抗体,物质⑦是淋巴因子。
(2)根据分析,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f是浆细胞。
(3)③作用的过程是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4)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部分结构相似,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
(5)二次免疫过程中,抗原会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其具体过程为:抗原→细胞g(记忆B细胞)→②→细胞f(浆细胞)→④物质(抗体)。
(6)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及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 22 -
- 22 -
相关文档
- 【地理】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2021-09-1314页
-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2021-09-1020页
- 【地理】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2021-09-0912页
- 【地理】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2021-09-0912页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2021-09-0918页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2021-09-0921页
- 【地理】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2021-09-0914页
-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2021-09-0811页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2021-09-0521页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2021-09-0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