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牡一中2018级高二学年秋季开学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统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 B. 都有膜包被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
C. 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 D. 都在DNA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且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所有细胞都具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A正确;
B、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无膜结构,B错误;
C、无论是真核还是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场所都是核糖体,C正确;
D、具有细胞结构(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异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也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B.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的含量较外膜高,是因为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了嵴
D. 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案】C
【解析】
根据细胞内分泌蛋白等物质
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可知,内质网膜可形成囊泡转移到高尔基体,与其膜融合,高尔基体膜可再次形成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与之融合,所以A正确;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都是磷脂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结构上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其中,B正确;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的含量较外膜高,是因为其内膜上含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需的酶,C错误;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D正确。
3.下列关于酶的表述,全面而准确的是
A. 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B. 酶在低温下会失去活性
C. 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酶可以脱离生物体起催化作用,但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A错误;酶在低温下只是活性较弱,并没有完全失去活性,B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无机催化剂是无机物,C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4.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
B. ATP的合成一定需要酶,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供能
C. 消耗ATP的物质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
D. 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ATP的水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全称是三磷酸腺苷,其中A代表腺苷(腺嘌呤和核糖组成),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是细胞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详解】A、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腺嘌呤和核糖组成),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正确。
B、ATP的合成一定需要酶,但酶的催化作用可以不需要ATP供能,例如人的消化道中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及氨基酸的过程,B错误;
C、消耗ATP的物质运输不一定是主动运输,也可以是胞吞和胞吐,C错误;
D、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A。
5.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
A. 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B. 二氧化碳→叶绿体→ATP
C. 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D. 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将段,光反应阶段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详解】根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了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CO2→C3→糖类,故选D。
6.番茄幼苗在缺镁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下降的原因是
A. 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 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 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 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无法合成叶绿素,使光反应强度降低,无法提供更多的ATP和原子氢,供给暗反应,暗反应也降低,B正确,ACD错误。
7.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产生的CO2都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
B. 水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C. ATP和[H]在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中都有产生
D. 呼吸产物中有酒精生成,说明细胞一定进行了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一类兼性厌氧型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能产生不同的细胞呼吸产物,是生物实验研究中的常用材料。
【详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产生的CO2都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前者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后者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A正确;
B、水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作为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之一,B正确;
C、ATP和[H]在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中都有产生,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中只产生ATP,不产生[H],C错误;
D、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中不会产生酒精,所以呼吸产物中若有酒精生成,说明细胞一定进行了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 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 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围绕植物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来考查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的形式以及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点睛】解答该题要识记物质运输方式的种类以及实例,明确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属于主动运输,从而准确判断B选项的原理。
9.下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质)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B. ②表示染色质螺旋缩短变粗,发生在有丝分裂 的前期
C. ③过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D. d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不同
【答案】D
【解析】
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A正确;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B正确;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正确;d中两条染色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因此其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D错误。
10.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 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 同源染色体联会
C. 有纺锤体形成 D. 着丝点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明确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存在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纺锤体形成的现象,A项、C项不符合题意;
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这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B
项符合题意;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存在着丝点分开现象,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减数分裂两次分裂的主要特征速记: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2)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11.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 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图中含有8条脱氧核苷酸链
D. 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通过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详解】A、图示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
B、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所以图中含有8条脱氧核苷酸链,C正确;
D、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图示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图示,考查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在不同时期的特征。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需首先根据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判断其所处的时期,明确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再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 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出现变化
C.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D.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有关,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种生理状态和生化反应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最后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许多变化,如线粒体的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则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细胞核体积不断增大、核膜不断向内折叠等。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 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逐渐降低,A错误;
B.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B正确;
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时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C错误;
D.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13.有关下面遗传图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表示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
B. ③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C. 亲代Aa产生的雄配子:雌配子=1:1
D. 子代中,Aa个体在显性个体中所占的比例为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Aa的自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是AA:Aa:aa=1:2:1.在实验过程中,①②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为受精作用。2.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1个卵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图中①②为亲本形成配子的过程,细胞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③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为受精作用,B正确;每个基因型为Aa的亲本产生配子A:a=1:1,但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数目,C错误;子代中,Aa个体在显性个体(AA:Aa=1:2)中所占的比例为2/3,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借助遗传图解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4.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 ( )
A. 三黑一白 B. 全部黑色
C. 二黑二白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出现3:1性状分离比,是建立在子代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的数学统计比例。
【详解】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由于子代数量太少,因此,4只鼠仔的毛色可能是三黑一白,也可能是全部黑色,也可能二黑二白,也可能全部白色。故选D项。
15.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不产生基因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开花前全部死亡。则F1中感病植株占
A. 1/8 B. 1/9 C. 1/16 D. 4/8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感病植株开花前全部死亡,因此只有抗病植株RR和Rr可以繁殖后代,并且它们各占一半,产生的R配子的概率为3/4,r配子的概率为1/4。又由于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自由交配,因此F1中感病植株rr的概率=1/4×1/4=1/16。故本题选C。
考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6. 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
A. 10/19 B. 9/19 C. 1/19 D. 1/2
【答案】A
【解析】
考查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设显性基因为A,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为a,基因频率为q。从题中可知(p2+2pq)=19%,q2=81%,则q=0.9,p=0.1。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或Aa,Aa的基因型频率=2pq/(p2+2pq)=18/19,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他们所生的子女不患病(aa)的概率=1/2×18/19=9/19,则患病的概率=1-9/19=10/19。
17.
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珠(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 )
A. 9种 B. 12种
C. 6种 D. 4种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可知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则该紫花的基因型是PpRr,其自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P-R-:P-rr:ppR-:pprr=9:3:3:1,又因为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所以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为P-R-与P-rr,其中P-R-有4中基因型;P-rr有2种基因型,一共有6种基因型.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已知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判断各种花的基因型.
18. 下图甲、乙、丙、丁表示的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乙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之比是9∶3∶3∶1
B. 甲、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是1∶1∶1∶1
C. 四株豌豆自交都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
D. 丙、丁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之比是3∶1
【答案】D
【解析】
19.下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病的遗传系谱图,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A. 15/32 B. 8/9 C. 15/16 D. 4/9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乙病男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分析,甲病(用A、a表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用B、b表示)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2/3AaXBY;由于Ⅱ-5为甲病女性患者即aaXBX_,而其父母都不患甲病,且Ⅰ-3患乙病即XbY,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2/3AaXBXb,因此,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A_XBX_的概率是(1-2/3×2/3×1/4)×1/2=4/9,D正确。
20.下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条链反向平行,图中1代表的结构有4种
B. 图中2代表脱氧核糖,其中含有4个碳原子
C. 图中3为含氮碱基,可代表G或C
D. 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图中1、2交替连接有关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表示磷酸,只有一种,A错误;图中2表示脱氧核糖,是一种五碳糖,含有5个碳原子,B错误;图中3表示含氮碱基,由于3与4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3可以表示G或C,C正确;图中1、2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而DNA分子的多样性与中间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有关,D错误。
21.下列关于生物基因表达叙述错误的是:
A. RNA聚合酶识别RNA上的序列并与之结合 B. 不同的tRNA可能携带同一种氨基酸
C. mRNA、rRNA、tRNA可同时存在于核糖体上 D. 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录需要有 RNA 聚合酶的催化,当 RNA 聚合酶与 DNA 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时,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 DNA 片段的双螺旋解开,启动转录;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来转运;在翻译过程中,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作为氨基酸的运输工具、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糖体提供翻译的场所;密码子具有通用性,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 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转录为RNA,能识别DNA上的序列并与之结合,A错误;
B.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来转运,因此不同的tRNA可能携带同一种氨基酸,B正确;
C.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tRNA、rRNA可同时存在核糖体上,C正确;
D. 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
22.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图分析可知①链应为DNAa链
B. DNA形成②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
C. 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UA
D. 图中②与③配对的过程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答案】D
【解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是β链;A错误;由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完成此过程的场所在拟核,B错误;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是反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图中②到③的过程是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
(1)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
(3)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23.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 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含氮碱基为原料合成mRNA
B. 真核生物在mRNA合成的同时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图中显示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A错误;
B、真核生物mRNA合成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核内,mRNA需穿过核孔来到细胞质中才能与核糖体结合,B错误;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序列改变,最终使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属于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C正确;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前后对应的氨基酸并未改变,因此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24.科学家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果蝇中出现了灰体、复眼菱形、残翅等多种突变类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哪一特点:
A. 不定向性 B. 普遍性 C. 低频性 D. 随机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有:(1)普遍性,即所有的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2)随机性,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一个DNA分子中,DNA分子任何部位;(3)不定向性,即基因可以向任意方向突变,突变为其等位基因;(4)低频性;(5)多害少利性。
【详解】果蝇中出现了灰体、复眼菱形、残翅等多种突变类型,体现的是不定向性,A正确。
25.下列关于变异来源的叙述,属于减数分裂特有的是
A. 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变异主要是基因重组。
【详解】A、由于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所以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并不是减数分裂过程特有的,A错误;
B、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所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是减数分裂过程特有的,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发生相同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睛】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①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②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③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雄果蝇的精子中所含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六倍体普通小麦的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叫做三倍体
C. 正常情况下,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等位基因
D.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多倍体。
【详解】A. 雄果蝇的精子中所含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 六倍体普通小麦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B错误;
C. 一个染色体组就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C正确;
D.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被称为二倍体,D正确。
2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且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随机抽样调查
D.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常见的实例、明确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原理及其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属于人体染色体结构变异引发的遗传病,患儿的哭声像猫叫,不适合用于遗传病的调查,A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不适合作为调查对象,B错误;艾滋病是人类感染了HIV病毒引起,不属于遗传病,C错误;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因此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正确。
【点睛】疑难点拨:①遗传病类型的选择: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②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③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绘制遗传系谱图。在此基础上,围绕“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特点”等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28.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可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B. 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D. 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详解】A. 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能环境发生变化,A正确;
B. 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1,a为95%,所以A为5%,B正确;
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
D. 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29.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低倍镜下找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后直接换用高倍镜观察
B.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或碘液来检验实验结果
C. 观察蝗虫精巢切片时,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D.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反应,需在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2、精巢中可以同时发生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如精原细胞的形成是有丝分裂,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是减数分裂;
【详解】A、低倍镜下找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后,需先将视野调节清楚后,移动装片,把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错误;
B、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反应,需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来检验还原糖的生成,B错误;
C、精巢中可以同时发生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故观察蝗虫精巢切片时,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C正确;
D、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细胞已失去活性,即使用低温诱导也无法完成染色体加倍,D错误。
故选C。
30.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沃森和克里克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C.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D. 通过检测人体23条染色体,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由于X、Y染色体差异较大,故应该测22条常染色体+X+Y共24条染色体。
【详解】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正确;
C、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C正确;
D、通过检测人体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物质。请据图回答:
(1)A物质是______;B物质是______;C物质是______;这些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
(2)场所Ⅰ是通过____________(结构)来增大膜面积的,酶1作用的部位是场所I中的_____。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__(物质);场所Ⅱ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在场所Ⅲ中,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物质示踪,则放射性最先出现在______(填字母)物质中。E物质在场所Ⅲ的____________上生成。
(4)若要测定叶绿素a含量时,首先要对小球藻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进行______、_______,再进行定量测定。将提取到的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2﹣3min后,试管内的氧气含量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 H2O (2). O2 (3). CO2 (4). 自由扩散 (5). 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6). (叶绿体)基质 (7). [H]和ATP (8). 细胞质基质 (9). E (10). (线粒体)内膜 (11). 提取 (12). 分离 (13). 不变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场所Ⅰ是叶绿体,场所Ⅱ是细胞质基质,场所Ⅲ是线粒体,物质A是水,物质B是氧气,C代表二氧化碳,D代表的物质是丙酮酸,E是水,F是酒精。
【详解】(1)据图分析,A是根吸收的水分,被用来进行光合作用。B是氧气,是光反应的产物之一。C是二氧化碳,它们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2)场所Ⅰ是叶绿体,其通过类囊体薄膜增大膜面积。图中的酶1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其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要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用于暗反应中C3
的还原。图中的场所Ⅱ是细胞质基质,进行的是酒精途径的无氧呼吸;
(3)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氧气示踪,其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所以放射性最先出现在E水中,是在场所Ⅲ的线粒体内膜上形成的;
(4)光合作用色素首先要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然后再进行分离、测定叶绿素a含量。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提取色素时,叶绿体结构已遭到破坏,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试管内氧气含量不变。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其中,对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进行考察的同时,更带入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综合考察了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32.孟德尔曾利用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当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时,F2总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于是提出假说,作出了4点解释,最终总结出了相关的遗传定律。请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__________性状,遗传上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
(2)1909年,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后来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_________。正常情况下,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的,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___________的性状分离比现象。
(4)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4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1的表现型是_______茎,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__。
(5)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___。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对 (2). (基因)分离 (3). 等位基因 (4).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 高茎∶矮茎=3∶1 (6). 高 (7). 35:1 (8). 1:1 (9). 5:1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提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1909年,约翰逊将孟德尔“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后来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正常情况下,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的,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高茎∶矮茎=3∶1的性状分离比现象。
(4)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4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1的基因型是DDdd,表现型是高茎,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DD:Dd:dd=1:4:1,则dddd=1/6×1/6=1/36,F2中高茎∶矮茎=35:1。
(5)F1是Dd,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且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1:1。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雄配子中D:d=2:1,而雌配子中D:d=1:1,则F2中dd=1/3×1/2=1/6,高茎∶矮茎=5:1。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孟德尔分离定律分析配子及子代性状分离比,本题难点是需要正确理解各小题中假说内容,能正确书写如DDdd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分析子代性状分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