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2.0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
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豌豆的矮茎与红花 B. 猫的白毛与蓝眼
C.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D.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答案】D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豌豆的矮茎与红花是豌豆茎的高低和花的颜色,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猫的白毛与蓝眼是猫的毛色和体色,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棉花绒的细与长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果蝇的眼色这一个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用两只小桶(标记为甲、乙)分别装上小球(每个上标记为D或d)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他每次分别从甲、乙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模拟的是减数分裂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的过程
B. 如果两个小桶中小球的总数不相等,则实验模拟不严谨
C. 如果某个小桶中两种小球数目不相等,则实验模拟不严谨
D. 重复10次实验后,统计出Dd组合所占比例一定为50%
【答案】C
【解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由于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所以该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而不是减数分裂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的过程,A错误;
B、如果两个小桶中小球的总数不相等,但是标记D和d的小球数目相同,则实验模拟严谨,B错误;
C、如果某个小桶中两种小球数目不相等,则实验模拟不严谨,C正确;
D、重复10次实验后,统计出Dd组合所占比例约为50%,D错误。故选C。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C
【解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正确;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识记假说-演绎法的组成及判定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AABB和aabb),F1自交产生的F2中,新的性状组合个体数占总数的( )
A. 10/16 B. 6/16 C. 9/16 D. 3/16
【答案】B
【解析】F1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F2中有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双显:单显:单隐:双隐=9:3:3:1,亲本是双显和双隐,故不同于亲本的是(3+3)/16=6/16,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5.人类的秃顶遗传表现型如表所示。一对夫妇中,妻子非秃顶,妻子的母亲秃顶;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则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和秃顶男孩的概率分别为( )
A. 1/4、3/8 B. 1/4、3/4 C. 1/8、3/8 D. 1/8、3/4
【答案】A
【解析】人类的秃顶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 、b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根据表格可知,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bb的 表现为秃顶,基因型为Bb的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为非秃顶。
【详解】该夫妇,妻子非秃顶,妻子的母亲秃顶(bb),所以妻子基因型为Bb;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BB),所以丈夫的基因型为Bb,所以所生女孩秃顶的概率为1/4bb;秃顶男孩的概率为:3/4×1/2=3/8。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定律的应用,本题的难点在于秃顶的遗传为从性遗传,Bb基因型个体在男女中表现型不同,所以需要考生特别注意。
6.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②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F1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种子一代YyRr经减数分裂产生4中配子,比例是YR:Yr:yR:yr=1:1:1:1;YyRr自交后代中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4:1:2:1:2:1。
详解:
①F1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与题意不符,①错误;
②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为1:1:1:1,符合题意,②正确;
③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符合题意,③正确;
④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2:4:1:2:1:2:1,与题意不符,④错误;
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1:1,符合题意,⑤正确;
故正确的有②③⑤,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相关知识点,需要学生熟知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过程,尤其是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等内容,本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在下列基因型个体中,各基因独立遗传,能产生八种配子的是( )
A. YyRrDd B. yyRrdd C. yyRRDd D. YyrrDD
【答案】A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YyRrDd含有3对等位基因,能产生8种配子,A正确;
B、yyRrdd含有1对等位基因,只能产生2种配子,B错误;
C、yyRRDd含有1对等位基因,只能产生2种配子,C错误;
D、YyrrDD含有1对等位基因,只能产生2种配子,D错误。故选A。
8. 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A. 3:2:1 B. 1:2:1
C. 3:5:1 D. 4:4:1
【答案】A
【解析】考点是基因分离定律计算,考查分离定律中基本的数量规律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交,AA个体占三分之一,子代全部是AA,Aa个体占三分之二,其自交后代,AA=2/3×1/4=1/6,aa=2/3×1/4=1/6,Aa=2/3×1/2=1/3;AA共有AA=1/3+1/6=1/2;所以子一代AA 、Aa、 aa 种子数之比为1/2:1/3:1/6=3:2:1,选A。
【点睛】明确豌豆属于自花闭花授粉即自交是解答的关键。
9.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F1测交子代的表现型比最可能是( )
A. 1:1:1:1 B. 1:2:1 C. 1:1 D. 3:1
【答案】B
【解析】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
分离比9:3:3:1。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同样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但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同一种性状,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故得到的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9:6:1。
【详解】由题意可知,F1收获的南瓜全是扁盘形,可知扁盘是显性,F2获得的南瓜中扁盘形:圆形:长圆接近9:6:1,假设两对等位基因基因用A、a和B、b表示,则F1基因型为双杂合子,即为AaBb,F2基因组成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aBb表现为扁盘形,Aabb和aaBb表现为圆形,aabb表现为长圆形。则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是扁盘形:圆形:长圆=1:2:1。故选B。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及自由组合的变式应用是常见的考点,也是难点,学生应熟悉并归纳总结各种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学会用乘法原理解答此类题型。
10.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的条件是
①杂合子产生两种等量的不同类型的配子 ②受精时,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不同基因型的种子发育的概率相同 ④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数之比为1:1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①在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这是实现F2中高:矮为3:1的条件之一,①正确;
②含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是实现F2中高:矮为3:1的条件之一,②正确;
③含不同基因型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这是实现F2中高:矮为3:1的条件之一,③正确;
④一般情况下,雄配子数量要多于雌配子,④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实现子二代3:1分离比的条件,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1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 F2 黄色圆粒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A. l/16 B. 2/16 C. 4/16 D.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F1均为黄色圆粒(YyRr)自交→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据此答题。
【详解】有分析可知,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体,即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F2中YYRR、YYrr、yyRR、yyrr四种个体能稳定遗传,F2 黄色圆粒即双显性个体数YYRR占F2总数的1/16,而F2 黄色圆粒占F2总数的9/16,故在 F2 黄色圆粒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故选D。
12.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 肽链的合成一定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
B. 酶的合成一定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
C. RNA的合成一定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 DNA的合成一定以DNA为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答案】A
【解析】肽链是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经过翻译过程形成的,A正确;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是以DNA为模板、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B错误;RNA的合成原料一定是核糖核苷酸,而合成的模板可以是DNA或RNA,C错误;DNA合成的原料一定是脱氧核苷酸,而合成的模板可以是DNA或RNA,D错误。
13.某种鼠中,毛的黄色基因Y对灰色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它们所生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 4:2:2:1 B. 9:3:3:1
C. 1:1:1:1 D. 3:3:1: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所以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YyTt。多对黄色短尾鼠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Y_T_、Y_tt、yyT_、yytt,但是由于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Tt(黄色短尾)、Yytt(黄色长尾)、yyTt(灰色短尾)、yytt(灰色长尾)四种基因型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比例为4∶2∶2∶1。因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也为4∶2∶2∶1,A项正确,B、C、D项错误。
1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 萨顿关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平行关系的研究
D.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答案】D
【解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D。
15.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能表现的是隐性性状
B.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 AABBCcDdEE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自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D.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1.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2.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自然界的生物,隐性性状也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如豌豆的矮茎,A错误。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与环境有关,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豌豆的高茎的基因型有DD和Dd,B错误。AABBCcDdEE的个体能产生ABCDE、ABCdE、ABcDE、ABcdE四种配子,按着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C正确。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错误。
16.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遗传规律不适用于原核生物是因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结构
B. 遗传规律只适用于高等植物
C. 遗传规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D. 遗传规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答案】C
【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且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既适用于伴性遗传,也适用于常染色体遗传。
【详解】A、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
B、遗传规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植物等,B错误;
CD、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而不在受精作用过程中,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明确两个规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17.下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
A. 1号 B. 2号 C. 3号 D. 4号
【答案】B
【解析】该题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解答:一是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二是男女性染色体的组成及人类的性别遗传;三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由于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而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女性只有在两个X染色体上都含有色盲基因时才会患病,而男性的X染色体上只要含有该基因就会患病;又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传给女儿,因此男性患者传女不传男,而女性的X染色体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详解】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7号X染色体只能来自5号,5号的X染色体一个来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父方1只能提供正常基因,所以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方2,B正确。故选B。
18.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4,则整个DNA分子中该比值为
A. 0.4 B. 2.5 C. 1.0 D. 0.6
【答案】C
【解析】考查DNA分中相关碱基的计算。核心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是基本公式,据此进行推理、计算。
【详解】因为整个DNA分子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所以整个DAN分子中A+G=C+T,即=1。
【点睛】技巧:由于在DNA分子中A=T,G=C,所以A+G=C+T、A+C=T+G,所以双链DNA中A+C/T+G、A+ G /C+ T都恒等于1.
19.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雌雄个体都是异型性染色体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
【答案】D
【解析】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详解】A、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型是同型的ZZ,雌性是异型的ZW;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型是同型的XX,雄性是异型的XY,A错误;
B、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性状有的与性别特征有关,有的与性别特征无关,如色盲基因,B错误;
C、豌豆是雌雄同株植物,无性染色体,C错误;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D正确。故选D。
20.一对正常夫妇生了“龙凤双胞胎”,其中男孩色盲,女孩正常。则此夫妇的基因型为( )
A. XbY,XBXB B. XBY,XbXb
C. XbY,XBXb D. XBY,XBXb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色盲男孩的基因型为XbY,男孩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母亲没有色盲,可推出母亲为XBXb,父亲色觉正常,基因型为XBY;故选D。
考点:伴X隐性遗传。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21.下列是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A. ① B. ②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A
【解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详解】①图中亲本正常生出一个患者是隐性遗传,若为伴X隐性遗传,则女儿患病,其父亲必患病,与图不符,因此①图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②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都成立,伴X显性遗传可以成立,但若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②图不成立,B、C错误。③图无论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都可成立,D错误。
22. 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 ,由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是( )
A. 10% B. 20% C. 40% D. 无法确定
【答案】D
【解析】转录时以一条DNA单链为模板,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能推出该DNA分子中G所占的比例为30%,但不能由此推出一条单链中G的比例,因而无法推知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D正确。故选D。
23.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同一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子染色体完全相同,(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实质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详解】分析图形为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所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完全相同。故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学会识图是解答此题关键。
24.如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
B. 图丙中 M、m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C. 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图乙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甲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已经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表明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表明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所处时期同甲。
【详解】A、图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分,所以甲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错误;
B、图丙细胞中的 M、m 是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分,所以为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
D. 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分,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D正确。
故选D。
25.如图为某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像(字母表示基因),该细胞正常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类型有
A. 1种 B. 2种 C. 4种 D. 8种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初级卵母细胞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因为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所以只有1种基因型,但有4种可能性,A正确,B、C、D错误。
点睛:一个卵原细胞或一个初级卵母细胞都只能产生一种一个卵细胞,如果是一个个体产生的卵细胞可能是2n种, n代表等位基因的对数。
26.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此生物一定不是( )
A. 醋酸杆菌 B. T2噬菌体 C. 青霉菌 D. HIV
【答案】B
【解析】(1)细胞类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2)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3)RNA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
【详解】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A不符合题意;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且DNA为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这与题干内容(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不符,B符合题意;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C不符合题意;HIV是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为单链结构,其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子分布、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求考生明确选项中各生物所含核酸的种类;其次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DNA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再结合题中碱基比例作出正确的判断.
27.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占少数
B. 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全部含有35S
C.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在细菌的核糖体和细胞核中合成
D. 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有关知识。该实验的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详解】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因子代噬菌体的DNA的新链不含32P,只有亲代噬菌体注入的DNA含32P,故只占少数,A正确;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细菌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的,故全部含有35S,B正确;细菌没有细胞核,C错误;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D正确。
【点睛】要注意放射性元素标记的部位及生物个体,还要注意细菌无细胞核。
28.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C.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5S标记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B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C错误;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 标记,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录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9.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少数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烟草的遗传物质可被RNA酶水解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 逆转录病毒HIV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A错误;
B、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可被DNA水解,故B错误;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故C错误;
D、逆转录病毒HIV的遗传物质都是RNA,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并据此判断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0.如图为某DNA分子片段,假设该DNA分子中有碱基5000对,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DNA聚合酶
B. 分子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900个
C. ④处指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1/2
【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化学组成成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和条件,明确知识点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复制时作用于③处的酶为解旋酶而不是DNA聚合酶,A错误;由题意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34%,则C+G占66%,DNA分子中G=C=5000×2×66%÷2=3300个,该DNA分子复制2次增加3个DNA分子,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是3300×3=9900个,B正确;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所以④处指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由题图可知,该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一条含有15N,一条含有14N,若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形成的4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含有15N,即占1/4,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DNA结构和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半保留复制过程,同时考查考生计算能力。
31.家兔的黑毛对褐毛为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用的交配方式及与它交配的兔子分别为
A. 自交、纯种黑毛兔 B. 测交、杂种黑毛兔
C. 测交、褐毛兔 D. 自交、长毛兔
【答案】C
【解析】①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②鉴别一株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③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④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⑤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判断一只黑色兔子的基因组成,可采用测交法,即让这只黑毛兔与多只褐毛兔(双隐性个体)交配。如果后代只有黑色兔子,则这只黑毛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褐毛兔,则这只黑毛兔为杂合子。故选C。
32.已知芦花鸡基因B在性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对非芦花鸡基因b是显性,为了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
A. 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B. 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C. 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D. 非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使母鸡与公鸡的表现型不同。
【详解】母鸡的Z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一定会传给雄性后代,使子代母鸡与公鸡的表现型不同,父方应为非芦花鸡,母方应为芦花鸡,子代中公鸡一定为芦花鸡,母鸡为非芦花鸡。
故选A。
33.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每个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 ( )
A. 23对、23个、92条 B. 23对、46条、92条
C. 46个、46个、92个 D. 46个、23个、46个
【答案】A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结 构 时 期
四分体
个数
同源染色
体对数
染色体
数
染色单
体数
有丝
分裂
间期
0
n
2n
0→4n
分裂期
前、中期
0
n
2n
4n
后期
0
2n
2n→4n
4n→0
末期
0
n
4n→2n
0
减
数
分
裂
间期
0
n
2n
0→4n
减
Ⅰ
前、中期
n
n
2n
4n
后期
0
n
2n
4n
末期
0
0
2n→n
4n→2n
减Ⅱ
前、中期
0
0
n
2n
后期
0
0
n→2n
2n→0
末期
0
0
2n→n
0
【详解】(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此时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2)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此时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
(3)四分体时期,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因此此时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单体。故选A。
34.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
B. 多个核糖体可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
C. RNA分子中没有氢键
D. 细胞内的每一种氨基酸均由多种tRNA转运
【答案】A
【解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核膜,因此其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是同时进行的,A正确;多个核糖体可以依次在一条mRNA上合成相同的多条多肽链,B错误;转运RNA(tRNA)是三叶草状结构,具有双链区,双链区是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而形成的,C错误;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来编码,因此一种氨基酸可能被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5.已知mRNA片段中有30个碱基,其中A+C共有12个,则其对应基因中G和T共有多少个( )
A. 12 B. 18 C. 24 D. 30
【答案】D
【解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tRNA,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基因是双链的,所以碱基数目是mRNA中碱基数目的2倍,因此基因中应该有60个碱基。又因为基因中A=T C=G A+C=T+G=碱基总数的50%,即G和T的数目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0%,所以G和T的数目是30个。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及对应的氨基酸:UAC(酪氨酸)、AUG(甲硫氨酸)、GAU(天冬氨酸)、GUA(缬氨酸)]
(1)图1和图2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分别是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
(2)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分析,与图1中⑥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________
A.乳酸杆菌 B.噬菌体 C.染色体 D.烟草花叶病毒
(3)图1中②上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 。
(4)图2为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的结构相同吗?________。图中出现多聚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
【答案】向右向左 D 甲硫氨酸 相同 提高了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解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是DNA,②是tRNA,③是氨基酸,④是mRNA,⑤是多肽链,⑥是核糖体;图2中①是mRNA,⑥是核糖体,②③④⑤均为多肽链。
【详解】(1)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根据图1中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向右移动,根据图2中肽链长短可知核糖体向左移动。
(2)图1中⑥是核糖体,核糖体的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选项A中乳酸杆菌有细胞结构,噬菌体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烟草花叶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故选D。
(3)图1中②是tRNA,其一端的反密码子是UAC,能与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配对,所以该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为甲硫氨酸。
(4)图2中①是mRNA,⑥是核糖体,②③④⑤均为多肽链,由于合成②③④⑤的模板是同一条mRNA,所以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的结构相同;由图示可知,多聚核糖体的参与使生物可以利用一条mRNA同时翻译出多条多肽链,因而提高了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分析,得出答案。
37.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的图有(填字母)_________。
(2)图甲中B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该细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________。
(3)图乙细胞内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图乙中6、8、11处染色体数量加倍的原因分别是____
【答案】 B 初级卵母细胞 3~4 0~5,8~13 着丝点分裂,受精作用,着丝点分裂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细胞着丝点分裂,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乙图中: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8位点发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具体的时间段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Ⅱ的前中期、后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1)图甲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图甲中A和C的着丝点分裂,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细胞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
(2)图甲中的B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乙中3~4。
(3)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受精后的有丝分裂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即对应0~5,8~13区段。
(4)图乙中6、11处分别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均是着丝点断裂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8处是因为受精作用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