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0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波峰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40道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的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2.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①和②、②和③之间都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4.下列生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抗原抗体复合反应
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A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7.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的坐骨神经,若在电极a的左侧施加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膜外侧)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ab(膜内侧)之间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8.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9.某健康成年男子从25℃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其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变化情况是( )
A.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
B.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减少
C.产生热量减少,散发热量增加
D.产生热量增加,散发热量减少
10.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11.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入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D.无感觉但能运动
1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13.在一段时间里,定时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食欲旺盛,身体消瘦 B.停止生长和发育
C.身体臃肿,反应迟缓 D.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
14.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15.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1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和甲状腺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两个重要内分泌腺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D.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17.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C.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18.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当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使突触后膜兴奋
B.如果信号物质是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则其靶细胞可能是生殖器官上的细胞
C.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体现了细胞膜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D.若信号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肌肉细胞、垂体和下丘脑的细胞等
19.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严重缺陷;
②艾滋病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③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等途径传染,而不可以通过唾液、乳汁等途径传染;
④为了预防艾滋病,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⑤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0.注射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的有效途径,在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这一免疫过程中,疫苗的本质是抗原
B.抗体由效应B细胞形成,效应B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
C.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患者在清除体内的结核杆菌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
21.在种植新疆无子葡萄品种“无核白”过程中,通过大量喷施赤霉素可提高产量(注:无子果实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经过授粉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子果实形成时染色体数减半
B.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细胞的伸长
C.果实形成过程中必需赤霉素
D.赤霉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
22.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整个小麦幼苗的形状如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23.如图所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A.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B.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D.大于A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24.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25.植物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表现出向光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尖端只有受到光照,才能产生生长素
B.在尖端生长素可以进行横向运输,光照可影响其横向运输
C.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尖端产生
D.含有生长素最多的部位一定生长最快
26.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27.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
28.下列关于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30.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样方法中位于样方的边缘或顶角的个体均要计数
C.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随即进行重捕
D.标记物的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31.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
B.Na+大量内流发生在bc段
C.a至b段为动作电位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
32.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胃肠蠕动加速 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 D.心跳加快
33.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3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35.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36.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B.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37.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38.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3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等因素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40.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1.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5)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刺激 .e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
42.如图示正常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的部分调节过程.A、B、C表示调节物质,a、b、c、d表示调节效应.请据图分析回答([]内填物质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为主,与C具有协同作用的调节物质是 ,都有 的作用;寒冷的感觉在 产生;寒冷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分别是 .
(2)正常机体血液中C对A、B的分泌起 调节作用,从而维持血液中C激素含量的稳定.a~d中调节效应相同的是 .
(3)甲状腺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几乎全靠[ ] 的作用.B物质只能作为甲状腺细胞的信号,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物质)有关.
(4)激素的产生需要特定刺激.由图中可见,垂体激素分泌量直接由 控制,垂体分泌的激素又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这是激素分泌的 调节.
(5)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 ] 直接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其与垂体分泌的 具有协同作用.
4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 .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填字母)
(3)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
44.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1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 (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 .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45.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 (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
46.如图是将灰喜鹊引入某草原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 ,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 过程的真实写照.
(3)第6﹣9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波峰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共40道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的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①⑤共同组成体液,
【解答】解:根据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
故选:D.
2.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①和②、②和③之间都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肝糖原在肝细胞内合成,既发生在③中,A正确;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
D、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都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考点考生需识记并理解组织水肿的几种情况: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以及毛细淋巴管堵塞等.
【解答】解: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故选:C.
4.下列生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抗原抗体复合反应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体分布在内环境,在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会发生疾病,D错误.
故选:D.
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A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A、B、C组成人体的内环境.
【解答】解:A、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C组织液增加,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
C、发生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造成组织液增加,C正确;
D、血浆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共5层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7.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的坐骨神经,若在电极a的左侧施加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膜外侧)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ab(膜内侧)之间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
【解答】解:A、在电极a的左侧施加一适当的刺激后,兴奋先传导到a处,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则ab(膜外侧)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b→a,A错误;
B、在电极a的左侧施加一适当的刺激后,兴奋先传导到a处,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则ab(膜内侧)之间电流方向为a→b,B错误;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C正确;
D、在电极a的左侧施加一适当的刺激后,兴奋先传导到a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传导到b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C.
8.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结合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解决此题.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给予某种药物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质量不变,但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可推测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使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
而A、C、D三个选项中都是作用于突触前膜,只有B选项是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B.
9.某健康成年男子从25℃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其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变化情况是( )
A.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
B.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减少
C.产生热量减少,散发热量增加
D.产生热量增加,散发热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上升,反之体温下降.低温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从25℃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故选:A.
10.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会增殖,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解: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会变短,蛋白质合成旺盛,核糖体活动增加.
故选:D.
11.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入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D.无感觉但能运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点:
(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和出)神经:传递兴奋的结构.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解答】解:A、感受器的生理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A错误;
B、感受器的生理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B正确;
C、感觉是大脑皮层感受到,收缩反应有效应器表现出反应,C错误;
D、运动所有效应器表现出来的反应,D错误.
故选:B.
1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B.
13.在一段时间里,定时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食欲旺盛,身体消瘦 B.停止生长和发育
C.身体臃肿,反应迟缓 D.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解答】解:A、因为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故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食欲旺盛,身体消瘦,A正确;
B、因为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故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生长和发育加快,B错误;
C、因为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C错误;
D、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甲状腺激素无关,D错误.
故选:A.
14.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
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15.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器官移植中,对异体组织器官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细胞免疫.切除胸腺的小鼠,新的T淋巴细胞无法产生,细胞免疫的功能大大降低,使移植进来的异体皮肤被排斥的可能性减小,因而更易成活.
【解答】解:A、造血干细胞并无免疫作用,故A错误;
B、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切除胸腺后能够成功移植,说明T淋巴细胞在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作用,故B正确;
C、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故C错误;
D、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和甲状腺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两个重要内分泌腺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D.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依靠胰腺和肾上腺,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乏.
【解答】解:A、调节血糖平衡的重要内分泌腺是胰腺和肾上腺,A错误;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B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使组织液和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血糖升高,C正确;
D、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乏,D错误.
故选:C
17.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C.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故选:C.
18.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当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使突触后膜兴奋
B.如果信号物质是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则其靶细胞可能是生殖器官上的细胞
C.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体现了细胞膜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D.若信号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肌肉细胞、垂体和下丘脑的细胞等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1、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2、性激素的作用: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持并激发各自的第二性征.
3、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解答】解: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A错误;
B、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因此性激素的靶细胞可能是生殖器官上的细胞,B正确;
C、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存在相应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受体,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起作用,所以靶细胞是肌肉细胞、垂体和下丘脑的细胞等,D正确.
故选:A.
19.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严重缺陷;
②艾滋病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③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等途径传染,而不可以通过唾液、乳汁等途径传染;
④为了预防艾滋病,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⑤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解答】解: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严重缺陷;最终是免疫功能丧失,①正确;
②艾滋病病毒由蛋白质和RNA构成,不具有细胞结构,②正确;
③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等途径传染,也可以通过唾液、乳汁等途径传染,③错误;
④疫苗为经处理的抗原,注射后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故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④正确;
⑤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⑤正确.
则说法中正确的是①②④⑤.
故选:A
20.注射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的有效途径,在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这一免疫过程中,疫苗的本质是抗原
B.抗体由效应B细胞形成,效应B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
C.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患者在清除体内的结核杆菌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在这一免疫过程中,疫苗为经处理的病原体,故本质是抗原,A正确;
B、抗体由效应B细胞形成,效应B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B正确;
C、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C错误;
D、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故患者在清除体内的结核杆菌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21.在种植新疆无子葡萄品种“无核白”过程中,通过大量喷施赤霉素可提高产量(注:无子果实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经过授粉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子果实形成时染色体数减半
B.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细胞的伸长
C.果实形成过程中必需赤霉素
D.赤霉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常见植物激素以及作用:
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脱落酸,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
乙烯,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解答】解:A、无子果实形成时,细胞分裂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果实的发育,B正确;
C、果实形成过程中必需生长素,C错误;
D、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无核白”无核的原因是没有授粉,不能形成受精卵,与赤霉素无关,D错误.
故选:B.
22.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整个小麦幼苗的形状如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小麦幼苗的外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素浓度.又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根比芽敏感,所以芽的外侧生长素促进生长,因而生长快;根的外侧生长素抑制生长,因而生长慢.
故选:B.
23.如图所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A.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B.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D.大于A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对应的浓度都起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大于C点的浓度则起抑制作用,所以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大于C的浓度和小于C的浓度.
故选:B.
24.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本题是对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的考查,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不能穿过云母片,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A错误;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再给予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错误;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能穿过琼脂块,因此给予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弯曲生长,C正确;
D、尖端产生生长素,本图切去了胚芽鞘尖端,因此无生长素的产生,胚芽鞘不能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
故选:C.
25.植物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表现出向光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尖端只有受到光照,才能产生生长素
B.在尖端生长素可以进行横向运输,光照可影响其横向运输
C.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尖端产生
D.含有生长素最多的部位一定生长最快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机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综合性考查,回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机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与光照无关,A错误;
B、植物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后,会引起尖端部位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向光生长,B正确;
C、尖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可以产生生长素,C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生长,因此含有生长素最多的部位不一定生长最快,D错误.
故选:B.
26.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A正确;
B、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B错误;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完成的,C错误;
D、神经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激素调节启动较慢、作用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D错误.
故选:A.
27.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熟苹果能产生乙烯,促进青香蕉提早成熟,故①正确;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能促进水稻茎叶的生长,故②正确;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因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使青菜逐渐变得硬挺,所以与激素作用无关,故③错误;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顶端优势体现,故④正确.
故选:D
28.下列关于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种群数量“J”型增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种群数量“S”型增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敌害等,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指的是J型曲线,而非S型,A错误;
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B正确;
C、“S”型曲线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指的是J型曲线,而非S型,D错误;
故选:B.
2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A、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则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正确;
B、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错误;
C、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正确;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到达森林阶段时种群总数趋于稳定,D正确.
故选:B.
30.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样方法中位于样方的边缘或顶角的个体均要计数
C.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随即进行重捕
D.标记物的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解答】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A错误;
B、用样方法进行正常统计时,样方方格的框格边缘需要统计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B错误;
C、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重捕,C错误;
D、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正确.
故选:D.
31.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
B.Na+大量内流发生在bc段
C.a至b段为动作电位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会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发生电位差,产生电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C、从图乙看,没有刺激前测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为70mv,即ab段为静息电位,显示的膜外电位,A正确、C错误;
B、给以刺激后细胞兴奋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发生在bc段,cd段是恢复到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外流,B正确;
D、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不变,即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C.
32.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胃肠蠕动加速 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 D.心跳加快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即遗传下来的对外部生活条件特有的稳定的反应方式,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反应方式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就是本能,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已建立恐惧反射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会发生恐惧反射,导致机体血糖升高、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而胃肠蠕动将减慢.
故选:A.
33.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正确;
B、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3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解答】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
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故选:B.
35.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它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解答】解:A、吡罗红染液能够将细胞中的RNA染色,而小肠上皮细胞本身就含有RNA,因此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
B、由于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双链RNA中也有氢键,因此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多,D错误.
故选:B.
36.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B.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由图可知Ach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A正确;
B、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蛋白质和糖类组成,B正确;
C、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而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形成,C正确;
D、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经过膜结构,D错误.
故选:D.
37.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两重性,但是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正确;
C、与对照组相对比,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
D、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不一定抑制其生长,D错误.
故选:D.
38.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
故选:C.
3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等因素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解答】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A错误;
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B错误;
C、再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C正确;
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可能为J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40.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故;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解答】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表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在竞争中获胜,代表占优势者,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1.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膜或树突膜 ,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化学信号→电信号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使突触后膜(B)持续兴奋 .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 高尔基体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 .
(5)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刺激 b .e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负电位→正电位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和感受器.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B突触后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突触小体传到B突触后膜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B)持续兴奋.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5)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刺激b.e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胞体膜或树突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3)使突触后膜(B)持续兴奋
(4)高尔基体 糖蛋白
(5)b 负电位→正电位
42.如图示正常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的部分调节过程.A、B、C表示调节物质,a、b、c、d表示调节效应.请据图分析回答([]内填物质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神经调节 为主,与C具有协同作用的调节物质是 肾上腺素 ,都有 提高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 的作用;寒冷的感觉在 大脑皮层 产生;寒冷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分别是 增加、减少 .
(2)正常机体血液中C对A、B的分泌起 反馈 调节作用,从而维持血液中C激素含量的稳定.a~d中调节效应相同的是 a和b、c和d .
(3)甲状腺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几乎全靠[ B ] 促甲状腺激素 的作用.B物质只能作为甲状腺细胞的信号,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受体 (物质)有关.
(4)激素的产生需要特定刺激.由图中可见,垂体激素分泌量直接由 下丘脑 控制,垂体分泌的激素又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这是激素分泌的 分级 调节.
(5)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 C ] 甲状腺激素 直接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其与垂体分泌的 生长激素 具有协同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节调节过程,即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因此图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进作用;B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进作用;C为甲状腺激素,c和d表示抑制作用.
【解答】解:(1)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为主.C为甲状腺激素,与C具有协同作用的调节物质是肾上腺素,两者都有提高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的作用,增加产热量;寒冷的感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寒冷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增加,升高血糖浓度,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寒冷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2)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其中C对A、B的分泌起反馈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特点是分级调节.图中a和b表示促进作用,c和d表示抑制作用.
(3)图中B为促甲状腺激素,其只能以甲状腺为靶器官,这是因为只有该器官细胞膜上才具有相应的受体.
(4)激素的产生需要特定刺激.由图中可见,垂体激素分泌量直接由下丘脑控制,垂体分泌的激素又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这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4)C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都可以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 肾上腺素 提高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 增加、减少
(2)反馈 a和b、c和d
(3)B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4)下丘脑 分级
(5)C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4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体液 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 B细胞、记忆细胞 .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a、c、d .(填字母)
(3)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速度快,数量多 .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自身免疫 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为:
.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5、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分析题图可知,题图中的免疫过程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a为B细胞,b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
【解答】解:(1)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图中物质d为抗体,细胞b的名称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来源可以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也可以记忆B细胞二次应答所形成.
(2)题图中的a为B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以上四者中只有b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3)d(二次免疫应答反应)的主要特点: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4)抗体攻击自身的细胞结构,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体液 B细胞、记忆细胞
(2)a、c、d
(3)速度快,数量多
(4)自身免疫
44.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1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 ① (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 不是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 不是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 氧化(降解)酶 .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 有利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在韧皮部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高浓度范围内起抑制作用,在低浓度范围内起抑制作用.
2、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失活.
【解答】解:(1)IAA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因此①中琼脂块中的放射性含量高;如果③④中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ABA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如果用某种抑制剂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IAA失去极性运输的特点,既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上端,由于IAA运输是主动运输,如果该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则该抑制影响的应该是运输IAA的载体.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3)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说明提取液中含有降解IAA的酶,加热沸水浴处理后,温度过高使酶失去活性,冷却后,不再降解IAA;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由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因此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
故答案为:
(1)①不是 抑制剂与运输 IAA 的载体结合
(2)不是
(3)氧化(降解)酶 有利
45.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样方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随机取样 .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 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 (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在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
【解答】解:(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据图分析,B点后,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种群的死亡率增加.
(3)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在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即: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如下图:标注A、D,且“S”型曲线
46.如图是将灰喜鹊引入某草原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 先增加后减少 ,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 A ,最少的是 C .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 次生演替 过程的真实写照.
(3)第6﹣9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衰退 型.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演替.
【分析】据图1分析,1﹣3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3﹣9年,λ值先减少后增加,但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9年后,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1﹣3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3﹣6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C时间段内λ值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所以种群数量最多的是A,最少的是C.
(2)火灾过后草原土壤中保留有原来昨晚的根或种子,所以其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3)图中3﹣6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
(1)先增加后减少 A C
(2)次生演替
(3)衰退型
201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