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9.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2 章水平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B.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最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C.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一定会产生兴奋
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结构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答案 C
解析 感受器需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或抑制)。
2.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 B
解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C 正确;突触前神经元在受
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或抑制,B 错误。
3.以下有关神经元及兴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会有离子进出
B.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C.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使其兴奋
答案 A
解析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 K+外流,这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 正
确;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 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C 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兴奋或抑制,
D 错误。
4. 右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 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中 Ca2+的作用可知,瞬间增大细胞膜对 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
经递质的释放,A 正确;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神经递质的释放体
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过程②只能说明神经递质能促进 Na+进入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 错误;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被重吸
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 正确。
5.在某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
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显示受刺激部位的膜电
位变化趋势(曲线 1)和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曲线 2),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a~c 所需的时间和 c 点膜电位数值的大小均由膜内 Na+浓度决定
B.b、d 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代表静息电位
C.曲线 e~f 段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多需要消耗能量
D.g 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
答案 D
解析 a~c 所需的时间和 c 点膜电位数值大小均由膜外 Na+浓度决定,A 错
误;b、d 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为 0,不是静息电位,B 错误;曲线 e~f 段钠离子
含量增多是钠离子内流导致的,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 错误;g 点前
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D 正确。
6.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
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
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刺激腓肠肌,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D.刺激 M 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答案 C
解析 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A 错误;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B 错误;刺激腓肠肌――→兴奋 传入神经―→大脑(神经中枢)―→M
点―→电流计左电极(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右电极(指针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
的偏转)―→腓肠肌,因此,该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C
正确;刺激 M 点,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错误。
7.雪后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
比未握雪之前热,有关此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B.整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D.当手握雪后,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
产生冷觉
答案 D
解析 当手握雪后,手部的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进而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同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
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A、B、C 正确;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不能产生冷觉,冷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D 错误。
8.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
的 3 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
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激素 X 可升高血糖,同时也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
答案 C
解析 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
A 正确;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 正确;通过表格
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中激素 X 单独作用,
不能升高血糖,丙组中胰高血糖素和激素 X 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
可见激素 X 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
平,C 错误;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D 正确。
9.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
化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答案 C
解析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体内血糖浓度会降低,体内水分
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血糖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为维持渗透压的
稳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代谢加快,不
利于保持体力。
10.(2017·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 B
解析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可注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
低血糖的激素,皮下注射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 正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
在脊髓,故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 错误;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
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C 正确;胰腺分
泌胰液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胰液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
腺,引起胰液的分泌,D 正确。
1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
B.给肉牛注射生长素,可以使肉牛快速生长,早日出栏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增加
D.长期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
高一些
答案 A
解析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功能,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
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A 正确;给肉牛注射生长激素,而不是生长素,
可以使肉牛快速生长,B 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由于代谢降低而减少,C 错误;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
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会由于反馈调节而使含量较正常人低一些,D 错误。
12.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激素外,CO2 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 B
解析 CO2 浓度升高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A 正
确;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
B 错误;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和体液(抗利尿激素)调节,
C 正确;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D 正确。
13.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用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通过 C→D→E 的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 A→B→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 A→B→C→D→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 D
解析 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反射弧使效应器(如皮肤)做出反应属于神经调
节,寒冷条件下,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参与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 正确;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属于体液调节,B 正
确;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C 正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有
神经、激素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 错误。
1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
以及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 B 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效应 T 细胞以
及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答案 B
解析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 错误。
15.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素质,下列关于长
跑过程中机体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作用
时间较长的特点
C.途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未明显降低与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关
D.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答案 A
解析 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
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A 错误;肾上腺素
主要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
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B 正确;长跑过程中,耗能增加,血糖浓度有
下降的趋势,故血液中的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以维持血糖平衡,
C 正确;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
奋从而使下丘脑兴奋,故应及时补充水分,D 正确。
16.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
碱骨骼肌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免疫缺陷病、痉挛
C.免疫缺陷病、肌无力 D.过敏反应、痉挛
答案 A
解析 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抗体使得乙酰胆碱失去
结合对象,这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所以兴奋无法传递
到突触后膜,效应器无法兴奋,表现出肌无力。
17.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 HIV 引起的,HIV 存
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
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
B.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 HIV
C.HIV 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 RNA 为模板形成 DNA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 HIV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传染性极强,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
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
18.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活率高于
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卫功能存在缺陷
B.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被移植的角膜与受体之间不存在免疫反应
D.用药物抑制 B 细胞增殖分化可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 B
解析 “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存在缺陷,这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A 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中,免疫活性物质分布在内环
境中,故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 正确;被移植的角膜相当于
抗原,会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C 错误;器官移植时,机体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故可用药物抑制 T 细胞增殖分化,获得“免疫赦免”,D
错误。
19.下列不属于神经递质、蛋白质类激素和抗体共有的特性是( )
A.都作用于靶细胞
B.都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都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一般发挥作用后都会迅速被灭活或分解
答案 A
解析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抗体作用于
抗原,三种物质都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后一般均会被灭活或分解。
20.从小玩泥巴的孩子不容易生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泥巴中存在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抗原
B.泥巴中存在抗体,能帮助孩子获得免疫能力
C.泥巴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引起一些轻微的免疫反应
D.泥巴中存在一些成分使孩子体内产生一些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 B
解析 泥巴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可以
引起一些轻微的免疫反应,使孩子体内产生一些相应的记忆细胞,A、C、D 正确;
泥巴中不存在抗体,B 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
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 ALS
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 为膜上的结构,请回答:
(1)据图判断谷氨酸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型神经递质,判断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NMDA 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LS 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 Na+过度内流,神
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
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合理即可)
答案 (1)兴奋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MDA 结合后,促进 Na+内流
(2)防止被细胞内的酶分解
(3)识别谷氨酸、运输 Na+
(4)升高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或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或抑制突触后膜 Na+内流或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
解析 (1)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 Na+的内流,
形成动作电位。分析图示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MDA 结合后,促进 Na+
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型
神经递质。
(2)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可以防止被细胞内的酶分解。
(3)谷氨酸与 NMDA 结合后,促进 Na+内流,可见 NMDA 的作用有:识别谷
氨酸、运输 Na+。
(4)ALS 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 Na+过度内流,
而 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
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结合 ALS 的发
病机理可推知,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或者是抑制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者是抑制突触后膜 Na+内流,或者是促进突触
前膜回收谷氨酸,最终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的含量减少。
22.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
常,乙的胰岛 B 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 B 细胞功能正常、但体内
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bc 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cd 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血液中________和
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
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
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丙注射胰岛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乙的胰岛 B 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
糖浓度高
(3)不能 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解析 (1)运动时人体需要分解大量葡萄糖为运动提供能量,而机体不能快速
形成血糖,因而开始运动后的一段时间,血糖浓度会下降;一段时间后,经体液
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由胰岛 A 细胞产生的胰高
血糖素两者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
(2)甲为正常个体,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不发生颜色变化,
溶液仍呈现蓝色;乙的胰岛 B 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不能产生胰岛素,其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丙的胰岛 B 细胞功能
正常,能产生胰岛素,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也就是胰岛素不能使靶
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等)产生效应,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
液呈现砖红色。
(3)据(2)可知,给丙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23.如图为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①~⑦表示过程,字母 a~
d 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为________(填数字),d 表示____________,乙
表示____________。
(2)过程④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3)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________增多,
它与____________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4) 连 接 神 经 调 节 和 激 素 调 节 的 枢 纽 是 ________ , c 作 用 的 靶 细 胞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②⑥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2)(负)反馈
(3)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4)下丘脑 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解析 (1)当人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激发饮水行为;同时刺激下丘脑
的某些神经细胞,使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的排出。
(2)过程④表示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体现了激素分泌
的负反馈调节。
(3)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控制胰岛 B 细胞,使其分泌的胰
岛素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共同调节人体
内血糖的平衡。
(4)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是下丘脑,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
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24.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
线上填文字)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2)A、B 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首次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 (2)效应 T 细胞 抗体 (3)⑤⑦
(4)②⑥ (5)④⑥、⑤⑦ 反应快而强
解析 (1)图中①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③属于特异性免疫。
(2)A、B 的名称分别是效应 T 细胞、抗体。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二次免疫,即⑤⑦过程发
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首次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细胞免
疫,即②⑥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④⑥、⑤⑦,其特点是反应快而强。
25.(2018·全国卷Ⅱ)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
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
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 A、B 两组后进行处理,A 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______________,B 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B 组的处理
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 (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
组大鼠的体重
(2)生长 促甲状腺
解析 (1)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因变量是幼龄大鼠的
生长发育的状况,检测指标为大鼠的体重变化,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应
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结合题意所示的实验方法(切除法)、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
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①A 组(对照组)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 组(实验组)要切
除垂体;③的内容为“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
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育,二者共同调节,机体才能
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则是由于 B 组的
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