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50 KB
  • 2021-09-24 发布

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兴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三生物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018年中国科学院首次人工创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人造单染色体酵母,其与天然酵母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相似,但仅含有一条“超级染色体”。下列关于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B. 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C. 葡萄糖为其直接能源物质 D. 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常见的真核生物有真菌、植物和动物,据此作答。‎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菌,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A错误;‎ B、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B错误;‎ C、ATP为其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酵母菌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正确。‎ 故选D。‎ ‎2.图a~c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结构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O2结合形成H2O发生在其内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其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体系 C. 图c中的孔道是大分子进出该结构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 D. 图a、b、c所示结构中内、外膜蛋白质含量差异最大的是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信息交流。‎ ‎【详解】A、a为线粒体,[H]与氧结合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A正确;‎ B、b为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B正确;‎ C、核孔具有选择性,C错误;‎ D、图a、b、c中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但由于线粒体内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的酶,所以其蛋白质含量较大,D正确。‎ 故选C。‎ ‎3.Ca2+泵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能催化ATP水解并将Ca2+运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Ca2+的低浓度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a2+泵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B. Ca2+泵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Ca2+泵运输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Ca2+泵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后,内质网腔内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使内质网膜内外Ca2+浓度发生变化。Ca2+与相应蛋白结合后,导致肌肉收缩,这表明Ca2+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a2+泵是蛋白质,A错误;‎ B、Ca2+泵能催化ATP水解,可见Ca2+泵具有ATP水解酶的作用,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Ca2+泵是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一种酶,能催化ATP水解并将Ca2+运出细胞,可见Ca2+泵运输Ca2+的方式消耗ATP,为主动运输,C正确;‎ D、Ca2+泵是蛋白质,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D正确。‎ 故选A。‎ ‎4.下列有关细胞代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各反应阶段均能生成少量的ATP B. 剧烈运动时,人体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 C. 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它的合成速率 D.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消耗[H]的过程都伴随着ATP含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而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的ATP,A错误;‎ B、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才产生CO2,产生场所是线粒体,B正确;‎ C、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消耗的同时也有ATP的生成,消耗速率和合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才能保持肌肉的能量供应,C错误;‎ D、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H]并生成大量ATP,而叶绿体中暗反应阶段的C3还原需要消耗[H]和ATP,D错误。‎ 故选B。‎ ‎5.下列所述生理过程中,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内不能发生的是 A. 分裂中期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B. 染色体数目加倍和DNA分子数目加倍发生在不同时期 C. 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存在的时间长 D. 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被初步分解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依据题干信息,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因此排除减数分裂的情况。‎ ‎2‎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每个阶段都会释放能量,合成ATP。‎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有丝分裂过程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有丝分裂后期,DNA分子数目加倍在有丝分裂间期,B正确;‎ C、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分裂期,而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而分裂间期比分裂期长,所以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存在的时间短,C错误;‎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还原氢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并释放出少量能量,D正确。‎ 故选C。‎ ‎6.下表中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细胞种类 寿命 能否分裂 小肠上皮细胞 ‎1~2天 能 癌细胞 无限增殖 能 红细胞 ‎120天 不能 白细胞 ‎5~7天 大多数不能 A. 吞噬细胞的寿命比红细胞短,这与其吞噬病原体有关 B. 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因为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C. 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 D. 小肠上皮细胞寿命最短,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凋亡的速率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吞噬细胞能吞噬进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以及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异物”,吞噬后就死亡并被排出,所以其凋亡的速率很快,A正确;‎ B、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B错误;‎ C、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就越低,细胞分裂能力就越弱,C正确;‎ D、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D正确。‎ 故选B。‎ ‎7.如图为显微镜下二倍体百合(2n=2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基因重组可发生在(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在相差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基因重组有2种类型,一是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另一种是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在相差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需要结合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二倍体西瓜培育出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二倍体纯合子 B. 将一段外来DNA序列插入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会使该基因突变 C. 果蝇的核基因A突变为a,正常情况下A与a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D. 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则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因而可得到二倍体纯合子,A正确;‎ B、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使基因中碱基增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果蝇的核基因A突变为a,正常情况下A与a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所以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C错误;‎ D、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9.生物体内某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终翻译出的两条多肽链氨基酸数目不同 B.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不能够完成该过程 C. 该过程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核糖核苷酸 D. 转录区域内DNA的U应与RNA的A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A、最终翻译出的两条多肽链氨基酸数目相同,A错误;‎ B、如图表示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是先转录出mRNA后,再出核孔到达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B正确;‎ C、该过程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氨基酸,C错误;‎ D、DNA上没有碱基U,U是RNA特有的碱基,D错误。‎ 故选B。‎ ‎10.达尔文在克格伦岛上考察时发现,岛上的某种昆虫呈现两种类型:多数个体不能飞,而少数能飞的个体翅膀异常发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岛上环境对昆虫进行了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 B. 能飞的昆虫比不能飞的昆虫更能适应岛上环境 C. 不能飞和能飞的昆虫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D. 岛上的强风环境引起昆虫的多方向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岛上环境对昆虫进行了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使昆虫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A正确;‎ B、海岛上经常刮大风,不能飞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不容易被吹到海里,因此不能飞的昆虫比翅膀发达的昆虫更能适应岛上环境,B错误;‎ C、不能飞和能飞的昆虫属于同一物种,能够自由交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 D、昆虫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本身就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是由环境引起的,D错误。‎ 故选A。‎ ‎11.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主根具有顶端优势 B. 乙、丙分别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 C. 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 D. 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详解】A、顶端优势是顶芽(主根)优先生长而侧芽(侧根)受抑制的现象,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量而未体现主根长度与侧根长度的关系,因此不能体现主根的顶端优势,A错误;‎ 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 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不能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C错误;‎ D、甲、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 故选D。‎ ‎12.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 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 C. 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 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化学信号则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B正确;‎ C、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中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 故选A。‎ ‎1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项正确;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项错误;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项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项正确。‎ ‎【点睛】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类型 ‎ 调节机制 ‎ 举例 ‎ 神经调节 ‎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 各种反射活动 ‎ 体液调节 ‎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 激素、CO2、H+等的调节 ‎ 神经—体 液调节 ‎ ‎ ‎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 体液—神 经调节 ‎ ‎ ‎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 ‎14.有些实验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避免实验者受到伤害。下列措施哪项不是为了达成该目的 A. 分离菠菜绿叶中的色素时,需用培养皿盖住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 B. 高压蒸汽灭菌结束以后,应在压力表的指针归零后再打开灭菌锅 C. 检测酒精产生时,向试管中缓慢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D.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盐酸解离后用缓水流冲洗装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室要注意试剂挥发、沸腾、烧灼等对实验者造成伤害,在实验前要考虑周全。‎ ‎【详解】A、层析液的成分有石油醚、丙酮、苯等挥发性的物质,对人体有害,故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用培养皿盖住倒入了层析液的小烧杯,A正确;‎ B、高压蒸汽灭菌结束以后,应在压力表的指针归零后再打开灭菌锅,防止容器中的溶液喷出容器口导致污染或者导致人烫伤,B正确;‎ C、检测酒精的产生时,缓慢往试管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防止产生的热量,对人体造成伤害,C正确;‎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水解后用缓水流冲洗涂片,是为了冲掉盐酸,防止细胞被冲走,D错误。‎ 故选D。‎ ‎15.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常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 B. 若培养基需要调节pH,应该在灭菌后进行 C. 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固体培养基中微生物数量 D. 倒置平板可防止培养基被滴落的冷凝水污染 ‎【答案】D ‎【解析】‎ A.常用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液体培养基无法分离,A错误;‎ B.若培养基需要调节pH,应该在灭菌前进行,B错误;‎ C.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固体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法直接计数单个菌落数,C错误;‎ D.平板倒置是避免冷凝的液体掉到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D正确;‎ 答案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6.为了探究空间搭载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粳稻东农416(DN416)为材料,进行了系列研究。请回答问题: ‎ ‎(1)水稻叶肉细胞中叶绿体______上的色素能够捕获光能,这些能量经过转换,最终储存为________。‎ ‎(2)研究人员将DN416的种子空间搭载12天后,返回地面在原环境中种植,测定其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张开的程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对照组 实验组 Pn ‎25.52士2. 32‎ ‎18.46土1.30‎ Gs ‎253.62士21. 61‎ ‎191.84土19.91‎ 叶绿素含量(mg/g)‎ ‎35.12‎ ‎26.35‎ ‎①气孔导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光合作用______反应阶段,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CO2浓度外还包括________;内部因素包括______。‎ ‎②表中数据显示__________,说明空间搭载抑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从而降低了DN416的净光合速率。‎ ‎(3)为探究空间搭载后叶绿素含量变化影响DN416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人员做了进一步检测。‎ ‎①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包括光系统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如图所示,PS Ⅱ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______分解为氧气和H+,同时产生的电子经传递,可用于NADP+和H+结合形成_______。另一方面,在ATP酶的作用下,__________浓度梯度提供分子势能,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e-。‎ ‎②叶绿素荧光参数是描述植物光合作用状况的数值,Fo反映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能力,Fv/Fm反映PSⅡ的电子传递效率。研究人员测定了(2)中不同组别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实验组中Fo和Fv/Fm均比对照组低,说明________。‎ ‎(4)研究人员同时研究了空间搭载对粳稻东农423(DN423)光合作用的影响,发现其光合速率明显提升。这与DN416的研究结果相反,原因可能是空间搭载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与不同品种间________的差异密切相关。‎ ‎【答案】 (1). 类囊体膜 (2). 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 暗 (4). 温度、光照 (5). 酶、pH、ATP量、[H]等 (6). 空间搭载后DN416的Pn、Gs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 (7). 水 (8). NADPH (9). H+ (10). DN416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降低了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效率,进而降低光合作用速率 (11). 基因型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空间搭载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围绕题意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对比分析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规律,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列囊体的薄膜上,色素通过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最终将光能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储存起来。‎ ‎(2)①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CO2的吸收,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中叶绿体基质含有较多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CO2浓度外还包括温度和光照强度等,内部因素包括酶、pH、ATP量、[H]等。‎ ‎②由表分析,空间搭载后DN416的Pn、Gs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 ‎(3)①光反应中水分解为氧气和H+,同时产生的电子经传递,可用于NADP+和H+结合形成NADPH。从图中显示,H+的浓度差在为ATP的合成提供了动力势能。‎ ‎②实验组中Fo和Fv/Fm均比对照组低,说明空间搭载后,DN416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降低了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效率,进而降低光合作用速率。‎ ‎(4)不同的品种同样的空间搭载处理方式的光合作用的结果不同,这可能与不同品种间基因型的差异密切相关。‎ ‎【点睛】本题考查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7.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问题:‎ ‎(1)IAV必须在______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______道防线。除此防卫功能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_功能。‎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并别如图1和图2所示。‎ ‎①实验组小鼠应用_______饲料饲喂。‎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_________,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______,而γT细胞的数量________。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3)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继续进行实验。‎ 组别 小鼠种类 饮食方案 检测指标 ‎1‎ a b d ‎2‎ 普通小鼠 c 同上 ‎①补充上表中a、b、c、d处的内容,完善实验方案_____。‎ ‎②实验的检测结果为______,证明γT细胞增强了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4)小鼠肺部粘液能捕获病毒,抵御感染。科研人员发现,(2)中实验组小鼠肺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2)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活细胞 (2). 二 (3). 监控和清除 (4). 高脂肪低糖类(KD) (5). 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6). 无明显变化 (7). 显著增加 (8). a:A基因敲除小鼠 b:KD饮食 c:KD饮食 d:小鼠生存率 (9). 1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2组 (10). KD通过诱导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甲型流感病毒严重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感染为背景来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机理研究,通过实验分组先是研究出不同的饮食处理对于病毒感染的存活率以及机体内T细胞数量的比较,进而引出肺部黏液能捕获病毒的知识结合研究结果最终研究出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 ‎【详解】(1)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增殖。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消灭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2)①本实验研究的是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因此实验组应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 ‎②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说明高脂肪低糖类的饮食对于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③分析图2横纵坐标,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实验验证的目的是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因此:①小鼠种类用普通小鼠做对照,实验小鼠用A基因敲除的小鼠,两种小鼠的饮食一致,都用KD饲喂,都用小鼠生存率作为观察指标。②根据实验验证的目的,可知1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2组。‎ ‎(4)根据(2)中实验组小鼠肺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更多以及(2)中实验组小鼠γT细胞的数量更多,可推测KD饮食可能通过诱导γT 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8.红耳龟原产于美洲,作为宠物引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红耳龟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为研究红耳龟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某地区红耳龟的种群数量和食性进行了调查。请回答问题:‎ ‎(1)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____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可用于自身的____等生命活动。‎ ‎(2)红耳龟的_________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调查描述、解释和预测红耳龟__________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地区龟鳖类的种群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红耳龟 乌龟 中华花龟 中华鳖 蛇鳄龟 数目(只)‎ ‎148‎ ‎20‎ ‎8‎ ‎4‎ ‎1‎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该地区龟鳖类的优势种是______。由于红耳龟的入侵,影当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 ‎(4)为研究红耳龟的食性,研究人员解剖了红耳龟和本地龟类--中华花龟,统计它们胃内残余食物种类及出现次数,发现中华花龟胃内仅有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红耳龟的残余食物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①红耳龟与中华花龟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 ‎ ‎②红耳龟入侵后,由于当地物种中缺少____的制约,得以迅速繁殖。红耳龟的捕食行为还可能会引起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物种___降低,影响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 ‎(5)为了防控红耳龟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呼吸作用 (3). 生长、发育和繁殖 (4). 出生率、死亡率 (5). 种群数量 (6). 红耳龟 (7). 演替 (8). 竞争 (9). 红耳龟和中华花龟均可以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为食 (10). 天敌 (11). 丰富度 (12). 自我调节 (13). 开展关于红耳龟生态入侵民众科普教育;监管放生行为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以及年龄组成等。‎ ‎4、常见的中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详解】(1)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同化的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常用数学模型。‎ ‎(3)根据表中红耳龟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可知红耳龟是该地区龟鳖类的优势种。红耳龟的入侵,影当地的群落结构的变化叫群落的演替。‎ ‎(4)①依据红耳龟和中华花龟都会以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为食物可知红耳龟与中华花龟属于竞争关系。‎ ‎②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红耳龟入侵后迅速繁殖。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红耳龟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为此应开展关于红耳龟生态入侵的民众科普教育;监管放生行为等措施防控红耳龟的生态入侵。‎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知识,题目相对简单,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9.为使水稻获得抗除草剂性状,科研人员将除草剂草甘膦抗性基因转入水稻植株,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 注:GUS基因表达产物经染色能从无色变成蓝色 ‎(1)将草甘膦抗性基因作为________,与Ti质粒用相同的______和DNA连接酶处理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用________处理农杆菌后获得感受态细胞,将其与基因表达载体混合完成转化后,在添加_____的培养基中,经筛选1得到含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 ‎(3)取某品种水稻的幼胚,先进行_______处理,然后接种到培养基中,水稻幼胚细胞发生____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用含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该愈伤组织。‎ ‎(4)利用PCR技术,可以鉴定被侵染的愈伤组织中是否含有草甘膦抗性基因。草甘膦抗性基因的部分序列如下:‎ ‎5’‎‎---ATGGCT………AGGAAC--‎‎-3’‎ ‎3’‎‎---TACCGA………TCCTTG--‎‎-5’‎ 根据上述序列应选择引物_________(填字母)进行PCR。‎ A.引物:‎5’‎-TACCGA‎-3’‎ B.引物:‎5’‎-GTTCCT‎-3’‎ C.引物:‎5’‎-AUGGCU‎-3’‎ D.引物:‎5’‎-ATGGCT‎-3’‎ ‎(5)除了鉴定愈伤组织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以外,还可以利用GUS基因表达产物的鉴定进行图中的筛选2,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____。两次筛选后得到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经过细胞的________过程,获得转基因水稻。‎ ‎(6)为获得具有抗除草剂性状转基因水稻,还需要在个体水平进行抗性测试。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筛选出对草甘膦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水稻。_____‎ ‎【答案】 (1). 目的基因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CaCL2 (4). 潮霉素 (5). 消毒 (6). 脱分化 (7). B D (8). 表达 (9). 再分化 (10). 选取长势相同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水稻;‎ 用等量相同浓度的草甘膦农药喷洒;‎ 相同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 观测水稻的生长情况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从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的方法:(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详解】(1)表达载体的构建是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后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连接,从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题中以甘膦抗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 ‎(2)依据图中信息,农杆菌用CaCL2处理后变成感受态细胞,将其与基因表达载体混合完成转化后,在含有标记基因表达的潮霉素培养基中筛选,从而获得含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 ‎(3)取某品种水稻的幼胚,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先将外植体进行消毒,然后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幼胚发生脱分化形成一团未分化的薄壁细胞即愈伤组织。‎ ‎(4)已知草甘膦抗性基因的部分序列,由于PCR技术中,子链合成的方向是从‎5’‎到‎3’‎,因此应选择引物BD进行PCR。‎ ‎(5)目的基因的检测还可以通过目的基因是否表达进行鉴定。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而获得完整的植株。‎ ‎(6)要想从个体水平研究转基因水稻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选取长势相同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水稻,然后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草甘膦农药喷洒,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水稻的生长情况即可验证。‎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目的基因的获取、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目的基因的检测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迁移小体的发现及其功能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这些结构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清华大学俞立教授课题组在研究细胞迁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细胞器,研究人员推测其在细胞迁移过程中具有确定路径和方向的作用,将其命名为迁移小体。‎ 研究者以普通大鼠肾脏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细胞在迁移的过程中会将由其收缩纤维留在胞体后侧。在收缩纤维的横截面处会有很多直径约为3μm 的囊泡,即为迁移小体。最终,这些迁移小体会释放到胞外并被周围细胞所吞噬。 ‎ 迁移小体是如何产生的呢?课题组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得到了细胞裂解物的不同组分,经分析筛选,得到了迁移小体的特异性蛋白TSPAN4。进一步研究发现,TSPAN4蛋白和胆固醇对迁移小体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并提出了迁移小体形成的理论模型:细胞迁移导致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在收缩丝的局部高度富集,增加了富集区域膜的弯曲度,从而形成迁移小体结构。‎ 迁移小体除了与细胞迁移有关,是否还参与了其它的生物学过程呢?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在胚胎发育的某些阶段会产生大量的迁移小体,并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特定的时空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迁移小体中存在大量的信号分子,包括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会随迁移小体的分布形成局部区域信号中心,调节斑马鱼的器官发育。‎ ‎(1)迁移小体被周围细胞吞噬后最有可能被________(细胞器)降解,该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________性。‎ ‎(2)研究发现在细胞迁移过程中,胞体持续地向迁移小体中运输胞内物质,为后续细胞的迁移提供路线信息,表明迁移小体与细胞间的________有关。‎ ‎(3)分析上文内容,迁移小体的功能主要包括________。‎ ‎(4)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科学家推测肿瘤的转移与迁移小体的产生有关。根据上文中的研究成果,请你提出一种可能抑制肿瘤转移的治疗思路________。‎ ‎【答案】 (1). 溶酶体 (2). 流动 (3). 信息交流 (4). 调节胚胎发育;为细胞迁移提供了路径和方向信息 (5). 抑制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的转移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TSPAN4蛋白和胆固醇对迁移小体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推测其在细胞迁移过程中具有确定路径和方向的作用”’、“调节斑马鱼的器官发育”等可知迁移小体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以及促进胚胎发育等功能,据此作答。‎ ‎【详解】(1)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水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侵染机体的细菌或病毒,故迁移小体被周围细胞吞噬后最有可能被溶酶体降解,这依赖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性。‎ ‎(2‎ ‎)胞体持续地向迁移小体中运输胞内物质,为后续细胞的迁移提供路线信息,体现了迁移小体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 ‎(3)依据题干信息“胚胎发育的某些阶段会产生大量的迁移小体”及(2)问中“胞体持续地向迁移小体中运输胞内物质,为后续细胞的迁移提供路线信息”可知迁移小体具有调节胚胎发育和为细胞迁移提供了路径和方向信息等功能。‎ ‎(4)根据题干信息“TSPAN4蛋白和胆固醇对迁移小体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可知,通过抑制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会抑制肿瘤的转移。‎ ‎【点睛】本题以迁移小体一种新型细胞器为背景知识,题目新颖,考查了考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 ‎21.研究者利用3个纯合品系的鸡群:藏鸡(麻羽深胫)、寿光鸡(黑羽浅胫)和白来航鸡(白羽浅胫)进行研究,寻找其羽色和胫色遗传规律,为鸡的育种提供科学的依据。‎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公鸡 母鸡 公鸡 母鸡 实验1‎ 藏鸡♂×寿光鸡♀‎ 黑羽 黑羽433:麻羽86‎ 实验2‎ 寿光鸡♂×藏鸡♀‎ 黑羽 黑羽163:麻羽33‎ 实验3‎ 白来航鸡♂×藏鸡♀‎ 深胫1‎ 浅胫42‎ 深胫0‎ 浅胫35‎ 深胫5‎ 浅胫56‎ 深胫28‎ 浅胫37‎ 请回答问题:‎ ‎(1)实验1和实验2互为______,根据其结果可知________羽是显性性状,与其相关的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2)由实验1和实验2的杂交结果_______(能/不能)确定鸡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 ‎(3)实验3的F1和F2均表现出______现象,说明控制胫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若选取实验3的F1中的浅胫公鸡与纯合______母鸡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出现_____结果,则可验证该结论。‎ ‎(4)实验3中F1和F2中均出现少量深胫公鸡,说明双亲中的______鸡群混有杂合子。‎ ‎(5)进一步研究发现,白来航鸡和寿光鸡的显性基因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胫色为浅色,饲料中的成分也会影响胫色的深浅,可见鸡的胫色是_____的结果。‎ ‎(6)黑羽公鸡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深受市场欢迎。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请根据胫色遗传规律,利用上述3个纯合品系设计一个方案,在饲养早期从雏鸡中筛选出黑羽公鸡,以降低生产成本____。‎ ‎【答案】 (1). 正反交 (2). 黑 (3). 常 (4). 不能 (5). F2中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及其变式 (6). 雌雄两种性别中性状分离比不同 (7). 浅胫 (8). 深胫母鸡∶浅胫母鸡∶浅胫公鸡=1∶1∶2(只有母鸡中出现深胫) (9). 白来航鸡 (10). 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 (11). 雄性藏鸡与雌性寿光鸡杂交,从后代中选择浅胫个体培养,即为黑羽公鸡 ‎【解析】‎ ‎【分析】‎ 依据亲本的纯种品系杂交结果:实验1和实验2中黑羽与麻羽杂交后代都是黑羽,可知黑羽为显性性状,根据实验3浅胫与深胫杂交后代主要为浅胫,可知浅胫为显性性状,据此答题。‎ ‎【详解】(1)实验1和实验2互为正交与反交,根据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与其相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麻羽与黑羽杂交后代都是黑羽,可知黑羽为显性性状。‎ ‎(2)根据实验1和实验2的子一代产生的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不满足3∶1或3∶1的变式,因而不能推出控制鸡羽色的性状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实验3的F1和F2中雌雄两种性别的性状分离比均不同,说明控制胫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实验3中亲本的浅胫与深胫杂交后代出现大量的浅胫,说明浅胫为显性性状。F1中的浅胫公鸡是杂合子,若其与纯合的浅胫母鸡进行杂交,后代中公鸡都是浅胫则可证明,或后代中深胫母鸡∶浅胫母鸡∶浅胫公鸡=1∶1∶2(只有母鸡中出现深胫)。‎ ‎(4)实验3中F1和F2中均出现少量深胫公鸡,说明双亲中的白来航鸡混有杂合子。‎ ‎(5)依据浅胫既受基因控制也受饲料成分的控制,可知鸡的胫色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6)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据胫色可判断雌雄,故可用雄性藏鸡与雌性寿光鸡杂交,从后代中选择浅胫个体培养,即为黑羽公鸡。‎ ‎【点睛】本题考查的伴性遗传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的杂交组合判断出亲本相应的基因型,主要考查了考生的理解和分析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