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6.50 KB
  • 2021-09-24 发布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DNA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 D. 抗体 ‎【答案】A ‎【解析】‎ DNA属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成分,所以选A。‎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2.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形成 B. K+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C. 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D.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考查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布特点的掌握和对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及兴奋传导机制的理解,也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Na+在细胞外液中的含量很高,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主要因素,A正确.‎ K+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特点是外低内高,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 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的外流有关,C正确.‎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点睛】离子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或者是主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 ‎3.下图表示通过突触连接的三个神经元。若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神经调节,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的传导和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和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 ‎【详解】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形成的,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a 向e,另外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综合判断可知,b、c、d和e处都能发生电位变化,选C。‎ ‎【点睛】首先判断兴奋经过突触传递的方向,再结合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分析即可。‎ ‎4. 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 A. 细胞体 B. 轴突 C. 突触间隙 D. 树突 ‎【答案】C ‎【解析】‎ 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而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所以它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与神经递质发生了作用。‎ ‎5. 某人大脑受到损伤,能读书看报,也能听懂别人说话,但却不会说话,这表明大脑受伤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的:‎ A. 听觉中枢 B. 运动中枢 C. 感觉中枢 D. 言语中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某人大脑受到损伤,能读书看报,也能听懂别人说话,但却不会说话,这表明大脑受伤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故为言语区,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6.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微量和高效 B.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 通过体液运输 D. 比神经调节反应更迅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动物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作用效率很高,A正确. ‎ 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正确.‎ 激素分泌到体液中,再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C正确. ‎ 神经调节反应比体液调节更迅速,D错误.‎ ‎【点睛】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细胞,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兴奋在神经元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比激素的运输要快。‎ ‎7.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调节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通过实例考查对体液调节概念的理解,以进一步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二氧化碳是化学物质,化学物质调节生命活动、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属于体液调节,选B。‎ ‎【点睛】体液调节是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调节生命活动的现象。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也包括二氧化碳和血糖等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8.当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皮肤血流量增加 C.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D. 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详解】炎热环境中,皮肤中汗腺的分泌增强,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正确;由于血液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渗透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体温调节的详细过程,明确高温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并能够对该过程中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9.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班狼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免疫失调,主要是免疫失调病的种类和实例,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病,A错误. ‎ 血友病是遗传病,B正确.‎ 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 ‎ 系统性红班狼疮是自身免疫病,D错误.‎ ‎【点睛】免疫失调病包括免疫过强和免疫过弱,免疫过强有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10.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角度逐渐减小 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影响 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详解】根据表中弯曲角度和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可知,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角度逐渐减小,A正确.‎ 与对照组比,低浓度外源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外源生长素抑制生长,所以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从图表中无法判断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有没有影响,C错误。‎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根向背光一侧弯曲,所以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单侧光照射,结合运输抑制剂组分析,显然单侧光可能影响了根部生长素的横向运输,D正确。‎ ‎【点睛】分析实验组时要和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该实验有空白对照组和运输抑制剂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 ‎11.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参考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的年龄结构 C.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年龄结构。‎ ‎1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考查相关知识的识记情况,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不是所有的生物,不是生物群落,C错误.‎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结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点睛】生物通过种群内的个体间的交配进行繁殖,种群是繁殖的单位,因此是进化的单位;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13.红火蚁种群出生率如曲线I,死亡率如曲线II,则该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的时间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的容纳量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死亡率,由图可见c点的出生率=死亡率,选C。‎ ‎【点睛】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相等时种群数量不变。‎ ‎14.下表是某学习小组调查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析正确的是 A. 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D. 调查时应尽量在土壤深层取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蚯蚓属于分解者,A错误。‎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由题表可知本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C 正确。‎ 调查时应尽量在适合生物生长的土壤深层取样,D错误.‎ ‎【点睛】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15.甲地发生过森林大火,乙地火山喷发后形成裸地,之后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会发生改变 C. 甲、乙两地发生演替的速度不同 D. 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群落演替考查演替的类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演替的速率,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森林过火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裸地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往往会发生改变,B错误.‎ 甲、乙两地自然条件和演替类型不同,发生演替的速度不同,C正确.‎ 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营养结构变得复杂,D正确.‎ ‎【点睛】判断初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关键是看有无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有则是次生演替,无则是初生演替。‎ ‎16.“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能把“落花”转化为 “春泥”的生物属于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主要是分解者的功能,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春花”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残骸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属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选D。‎ ‎17.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丁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在营养级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可能是甲 C. 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 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碳循环过程和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呼吸作用,A错误.‎ 生产者甲在营养级中占有有机物最多,因此碳元素最多, 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C错误.‎ 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错误.‎ ‎【点睛】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丁是无机环境;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①表示呼吸作用.‎ 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18.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甲基丁香酚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引诱大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应用的生态系统的 A. 化学信息 B. 行为信息 C. 物理信息 D. 营养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主要考查信息种类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甲基丁香酚是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选A。‎ ‎【点睛】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化学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流污染导致的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属于负反馈调节 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数量相对稳定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其内部营养结构决定的,与外界环境无关 D.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河流污染导致的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A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B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内部营养结构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一般认为: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就越强,可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20.“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经济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综上分析,“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A、C、D均错误。‎ ‎21.三位美国科学家因揭秘生命的“生物钟”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生物钟实质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等器官的局部生物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尿病的发生只与肝脏生物钟有关 B. 所有生物节律控制中枢只存在于脑干 C. 主生物钟的基因不存在肝脏、胰等组织细胞中 D. 局部生物钟的生理作用会受到主生物钟的调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的科学发现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及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应用水平的考查。‎ ‎【详解】糖尿病的发生还与胰腺生物钟有关,A错误.‎ 根据题意,生物节律控制中枢除了存在于脑干外,还有肝脏和胰,B错误.‎ 所有体细胞基因组成是一样的,C错误.‎ 肝脏和胰腺的生命活动都受到脑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局部生物钟的生理作用会受到主生物钟的调控,D正确.‎ ‎【点睛】血糖过高时,葡萄糖可以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血糖低时,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胰腺中的的胰岛分泌激素调节血糖平衡;一个个体的体细胞分化,但遗传物质组成不变。‎ ‎22.许多人在“一天八杯水”的错误观指导下,不管是否口渴都会不停的刻意饮水,对人体水盐平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水盐平衡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C. 肾小管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 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对水盐平衡起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水盐平衡调节,考查参与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组织器官和激素,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识记水平。‎ ‎【详解】下丘脑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刺激后,把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 水盐平衡是下丘脑、大脑和抗利尿激素等共同调节的结果,B正确.‎ 人体水盐平衡主要是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实现的,C正确.‎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 ‎【点睛】下丘脑对水盐平衡进行生理性调节,大脑皮层进行行为性调节;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 B. 芦苇生长期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促进细胞伸长,增加纤维长度 C. 小麦成熟期经历干热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由于赤霉素受热降解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脱落酸仅存在于衰老的果实和叶片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激素,涉及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生理作用和应用,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植物的果实能产生乙烯,乙烯具有挥发性,能促进果实的成熟,A正确.‎ 芦苇生长期用赤霉素处理可促进细胞伸长,增加纤维长度,B错误.‎ 小麦成熟期经历干热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由于脱落酸受热降解,C错误.‎ 脱落酸存在于衰老的果实、叶片、休眠芽、成熟种子中,D错误.‎ ‎【点睛】易错点:赤霉素促进萌发、抑制休眠,脱落酸促进休眠、抑制萌发。‎ ‎24.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 C. 湿度 D. 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及意义,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森林中生物有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光适应性不同的植物利用不同光照强度的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选A。‎ ‎25.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在荔枝单一种植园中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并研究了种植山绿豆前后种植园中几类昆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该复合种植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植园的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种内斗争 B. 该种植园中由荔枝、山绿豆和各种食性的昆虫组成生物群落 C. 植食性昆虫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肉食性昆虫的增加 D. 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荔枝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 群落包括该种植园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即所有的生物,B错误。‎ 肉食性昆虫是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因此植食性昆虫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肉食性昆虫的增加,C正确。‎ 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荔枝园的物种丰富度升高,D错误.‎ ‎【点睛】植食性昆虫在复合种植时减少,而肉食性性、寄生性、腐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肉食性性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复合种植时生物量增多使腐生性昆虫增多;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6.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由_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_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作用属于__________调节,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__________促进其__________及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松果体 (2). 电 (3). 化学 (4). 体液(或激素) (5). 垂体 (6). 睾丸 (7). 发育 (8). 降低 (9). 注射LH后促进雄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增多对下丘脑分泌GnRH的抑制加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雄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突触传导的过程,识记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等.‎ ‎【详解】(1)效应器是反射弧的一部分,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组成,题图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松果体;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受神经调节,突触传递信息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电位变化,调节了激素的分泌,激素是化学信号,所以此过程中伴随着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调节生命活动属于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腺(睾丸)的发育及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HPG轴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注射LH后促进雄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增多对下丘脑分泌GnRH的抑制加强,导致血液中GnRH水平会降低。‎ ‎【点睛】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易错点: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 ‎27.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日前,美国的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教授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提出的癌症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又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癌细胞是发生了遗传变异等病理变化的自体细胞,由于表面物质发生改变可被T细胞识别并清除,也可能因此发生免疫逃逸。‎ 基于T细胞的监控清除功能,为避免其失控攻击正常细胞,这种特异性免疫会受到严格控制。本次诺贝尔奖的“主角”——CTLA-4和PD-1(称为免疫系统的检查点),是防止T细胞失控的“刹车”。‎ CTLA-4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膜蛋白,用于抑制T细胞的增殖。艾利森开发了一种可以与CTLA-4结合并抑制其作用的抗体,通过该抗体阻断CTLA-4从而松开T细胞的“刹车”,并促使自身的免疫系统重新攻击癌细胞。临床研究显示,该疗法对晚期黑色素瘤效果显著。‎ PD-1是T细胞表面的另一种膜蛋白。正常细胞表面存在相应的膜蛋白受体PD-L1,当PD-1和PD-L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时,T细胞就不会攻击该细胞。本庶佑教授的科研团队发现,很多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量都有一定的上升,癌细胞表面的PD-L1在一定程度上会骗过T细胞的识别,降低被攻击的概率。‎ 如同其他癌症治疗方法一样,基于免疫检查点的癌症免疫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副作用。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将不断提升该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人类长期抑制、甚至治愈癌症的梦想。‎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___。‎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其_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 ‎(3)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主要依靠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免疫,其中________细胞可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死亡。‎ ‎(4)结合材料,基于PD-1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理和特点, 请提出针对癌细胞或者T细胞进行操作的治疗思路。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文中的治疗方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有_________。‎ ‎【答案】 (1). 癌症免疫疗法(基于免疫检验点分子的癌症免疫治疗) (2).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 形态结构 (4). 细胞 (5). 效应T细胞 (6). 如果能破坏掉癌细胞表面的PD-L1,或破坏T细胞表面的PD-1,则可使T细胞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7). 自身免疫病等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免疫,考查从题干中获得有效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合理加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癌细胞的免疫疗法。‎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癌细胞的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3)特异性免疫清除癌细胞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力军是T细胞,其中效应T细胞可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死亡。‎ ‎(4)由于PD-1和PD-L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时,T细胞就不会攻击该细胞,所以破坏掉癌细胞表面的PD-L1,或破坏T细胞表面的PD-1,则可使T细胞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5)破坏T细胞表面的PD-1,可能使T细胞攻击正常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点睛】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靠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免疫靠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28.艾滋病是由HIV(RNA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目前单纯依靠药物无法完全治愈。下图是HIV感染T细胞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HIV进入人体后,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并在CCR5的帮助下与靶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HIV向胞内注入__________及能催化②过程的__________,以周围游离的4种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相应产物。产物通过核膜上的__________(结构)进入细胞核并整合到基因组上。当靶细胞被激活后,整合的DNA会指导合成HIV的__________进行组装,释放出的子代HIV进而感染健康细胞。‎ ‎(2)研究结果显示CD4 分子是T细胞正常行使功能所必需的,CCR5不是其必需的。‎ ‎①科研人员为了阻止HIV对T细胞的侵染,提出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特定DNA片段碱基序列的一种生物技术)使________(填“CD‎4”‎或“CCR‎5”‎)基因丧失功能。‎ ‎②构建人源化免疫系统的模型小鼠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两组,分别注射等量的HIV。当HIV在小鼠体内达到一定水平时,甲组注射一定量未经基因编辑的T细胞,乙组注射等量经过基因编辑的T细胞,结果如下图。‎ ‎ ‎ 由图可知,注射T细胞时间为感染病毒后第________周。从第6周开始,与甲组相比,乙组小鼠体内的病毒载量__________,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体液中的HIV被抗体结合。此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 ‎(3)基因编辑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应用于医学实践。日前某些科学家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人体胚胎细胞中的关键基因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请对此事件说明你的观点及阐述理由__________。‎ ‎【答案】 (1). 受体(CD4) (2). 流动性 (3). RNA (4). 逆转录酶 (5). 脱氧核糖核苷酸 (6). 核孔 (7). RNA和蛋白质 (8). CCR5 (9). 2 (10). 明显下降 (11). 原有靶细胞被侵染后裂解导致HIV释放,而HIV不能侵染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 (12). 经过基因编辑改造后的细胞,可有效抵御HIV侵染 (13). 支持,将先进且日趋成熟的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 不支持,伦理道德,改造的细胞对象分化水平越低,潜在风险越高 ‎【解析】‎ ‎【分析】‎ 以艾滋病的治疗的科学研究为素材,综合考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病毒增殖、遗传信息流等基本知识,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详解】(1)靶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是受体即CD4,膜融合是组成细胞膜的分子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向胞内注入核酸,HIV的核酸是RNA,②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所需的酶是逆转录酶,该过程以周围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NA通过核膜上的核孔进入细胞核, HIV是由RNA和蛋白质组装成的。‎ ‎(2)①由于CD4分子是T细胞正常行使功能所必需的,CCR5不是其必需的,因此应使CCR5基因丧失功能。‎ ‎②‎ 注射T细胞后病毒的载入量会增加,由图可知,注入时间为感染病毒后第2周。从第6周开始,与甲组相比,乙组小鼠体内的病毒载量减少,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原因可能是原有靶细胞被侵染后裂解导致HIV释放,而HIV不能侵染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体液中的HIV被抗体结合,导致数量减少。说明经过基因编辑改造后的细胞,由于细胞膜没有CCR5受体,HIV不能识别和侵染T细胞,从而有效的抵御HIV。‎ ‎(3)支持与不支持给出充分的理由即可。支持,将先进且日趋成熟的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造福于患者; 不支持,结合干细胞的特点-分化程度低回答。‎ ‎【点睛】HIV侵染T细胞涉及细胞的识别,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是抗原的受体;HIV是逆转录病毒;基因编辑后的T细胞不能被HIV侵染,以达到抑制HIV增殖的目的。‎ ‎29.环境中的As污染会破坏生态环境并威胁人类健康。研究发现可利用蜈蚣草超量富集As的特性修复As污染土壤。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KT)配合施用对蜈蚣草修复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实验材料:在温室的清洁土壤中培养1个月,选取________________的幼苗进行盆栽实验。‎ ‎(2)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配制溶液 ‎ 生长素IAA浓度(mg·L-1):0、25、50、100‎ ‎ 细胞分裂素KT浓度(mg·L-1):0、20、40、60‎ 喷施溶液 两种激素喷施量均为‎10 m L·盆-1,7天一次,共8周 测量 测量植株的干质量和含As量 实验需要设置IAA和KT__________组浓度组合,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避免__________。第一组IAA 和KT水平均为0mg·L-1,应喷洒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收获植物,洗净表面附着的As。用滤纸吸干植物表面水分,将植株分为________两部分,于烘箱烘干至__________,称量各部分干质量,再分别磨碎混匀,以测定植物含As量。‎ ‎(3)实验结果及分析:‎ 蜈蚣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逐步清除土壤中As的残余量,需定期对蜈蚣草进行刈割。结合图1、图2的结果,判断处理组__________为最佳激素的配比,依据是__________,单位时间内从土壤中清除As的量最多。‎ ‎(4)实验原理:在环境中As多以五价砷酸盐形式存在, 蜈蚣草细胞主动吸收砷酸盐离子,与其细胞膜表面_________数量多且与砷酸盐离子亲和力强有关;一定浓度的IAA可以促进___________,KT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根的生长,增强蜈蚣草从土壤中吸收As,IAA和KT之间具有____________作用。‎ ‎(5)实验评价: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与用化学物质清除相比具有__等优点,由于本研究仅限于室内盆栽实验,还需__________进一步验证。‎ ‎【答案】 (1). 长势良好、大小一致 (2). 16 (3). 偶然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4). 相同体积蒸馏水 (5). 地上部分(叶柄和叶片)和地下部分(根) (6). 恒质量 (7). 6 (8). 组合6地上部分As含量与地上部分干质量的乘积最大 (9). 载体 (10). 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11). 协同 (12). 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成本较低、环境扰动小 (13). 大田栽种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实验研究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验方法、原理、原则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详解】(1)做对照实验,实验材料的属性为无关变量,幼苗生长状态良好,长势、大小应基本相同。‎ ‎(2)‎ IAA和KT都有4种浓度,所以实验需要设置4×4=16组浓度组合;重复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结果。第一组不使用IAA 和KT,实验遵循等量对照原则,所以应喷洒等量的蒸馏水。结合(3)题信息可知,实验结束将植株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烘干至质量不再变化,以测定植物含As量。‎ ‎(3)‎ 蜈蚣草超量富集As的作用大小以吸收的As多少为标准,组合6地上部分As含量与地上部分干质量的乘积最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从土壤中清除As的量最多,因此处理组6为最佳激素的配比。‎ ‎(4植物根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盐离子的多少与其细胞膜表面载体数量多少有关; IAA可以促进细胞伸长, IAA和KT共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5)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成本较低、环境污染小;由于本研究仅限于室内盆栽实验,因此要推广还需大田实验进一步验证。‎ ‎【点睛】对照实验遵循的原则有:重复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对照原则等;细胞膜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由众多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才得以发现。‎ ‎(1)1897年,英国著名科学家谢灵顿发现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速度比在反射弧中大,由此推测神经元之间存在着传递的间隙,即__________(结构)。‎ ‎(2)1921年,Loewi设计了精巧的实验,他分离出两个蛙心,蛙心甲保留迷走神经,蛙心乙剥离神经。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任氏液是一种可以用来延长青蛙心脏在体外跳动时间、保持其他离体组织器官生理活性的液体,模拟蛙心肌细胞生活的__________。‎ ‎②刺激迷走神经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 ‎③Loewi的实验中,蛙心甲的心肌细胞收缩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若蛙心乙的作用结果为__________,则证实兴奋从神经传递到肌肉,是化学物质从神经末稍释放的结果。‎ ‎(3)证实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后,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又对乙酰胆碱受体进行相关实验,发现乙酰胆碱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 由图可知,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的膜受体结合,使得G蛋白分离出来的亚基活化_________后与K+离子通道蛋白结合,使其__________改变,通道打开,由于__________使心肌细胞形成新的动作电位的时间__________(填“延长”、“不变”或“缩短”),心肌收缩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答案】 (1). 突触 (2). 内环境 (3).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4). B (5). β γ (6). 空间结构 (7). K+离子外流 (8). 延长 (9). 强度和频率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实验研究考查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详解】(1)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突触,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过程较慢。‎ ‎(2)‎ ‎①肌细胞生活的的环境是组织液,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②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③化学物质从神经末稍释放作用于肌肉的过程慢,所以蛙心乙的心肌细胞收缩时间要晚,因此是B。A表示蛙心乙没有收缩,C表示和甲同步收缩,D表示比乙收缩提前,都是错误的。‎ ‎(3)由图可知,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的膜受体结合,使得β γ亚基从G蛋白分离出来,活化后与K+离子通道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改变,通道打开,导致K+离子外流,使心肌细胞形成新的动作电位(外正内负)的时间延长,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改变。‎ ‎【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兴奋是电位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31.胶州湾内饵料丰富,海湾环境封闭,由于近年来的人类活动,导致传统的经济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些甚至枯竭。为了恢复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胶州湾海域内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胶州湾生物种类众多,欲调查浮游生物的丰富度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并进行记名计算或目测估计统计。‎ ‎(2)下图为胶州湾各类生物混合营养关系图,请回答问题:‎ ‎ ‎ ‎①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硅藻,硅藻的叶绿体具有四层膜,有光合色素,从细胞结构角度推断,硅藻为__________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②由图中可以看出,其他中上层鱼类对鳀鱼类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渔业捕捞对其他功能组具有较明显的__________影响。‎ ‎③黄花鱼属于石首鱼科鱼类,由上图可知,其种内消极影响不显著,说明胶州湾黄花鱼种群密度__________,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胶州湾目前主要捕捞的是__________。‎ ‎(3)通过分析胶州湾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合并整合为几个整营养级。I—IV营养级能量流分布如下表所示。‎ 胶州湾生态系统能量流分布情况(t·km-2·a-1)‎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 分解者分解 呼吸量 IV ‎1.42‎ ‎0.42‎ ‎0.19‎ ‎0.81‎ III ‎?‎ ‎15.00‎ ‎11.94‎ ‎39.31‎ II ‎3825.37‎ ‎1986.70‎ ‎547.00‎ ‎1224.00‎ I ‎23804.42‎ ‎3252.00‎ ‎2877.00‎ ‎13850.05‎ ‎ 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t·km-2·a-1,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保留整数),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__________ t·km-2·a-1,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__________的特点。‎ ‎ ②由上表推测,胶州湾生态系统__________,导致大型鱼类生物量极低。‎ ‎(4)请根据胶州湾生态调查结果,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取样器取样 (3). 真核 (4). 生产者 (5). 竞争 (6). 消极 (7). 较低 (8). 胶州湾长期的过度捕捞造成大型鱼类资源匮乏 (9). 菲律宾蛤仔 (10). 23804.42 (11). 16 (12). 67.67 (13). 逐级递减 (14). 有较多能量不能流入更高营养级 (15). 今后发展过程中,在保证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与捕捞产量的同时,考虑投放大型鱼类的鱼苗进行恢复历史捕捞种类以及改善系统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解析】‎ ‎【分析】‎ 以胶州湾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调查为背景,综合考查群落概念、种间关系和丰富度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同时考查结合实际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一个自然区域的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水体中浮游生物的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 ‎ ‎①硅藻有叶绿体,是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②根据题图信息分析可知,中上层鱼类与鳀鱼类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渔业捕捞降低其他功能组的数量,具有较明显的消极影响。‎ ‎③‎ 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加剧,种内消极影响越显著,图中信息表明胶州湾黄花鱼种群密度小,长期的过度捕捞造是主要原因,而目前主要捕捞菲律宾蛤仔。‎ ‎(3)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23804.42t·km-2·a-1,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25.37÷23804.42×100%=16%,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2+15.00+11.94+39.31= 67.67t·km-2·a-1,根据各营养级同化能的数据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 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更多的流入更高营养级,所以大型鱼类生物量极低。‎ ‎(4)结合图中数据和上述分析,人为干预使恢复恢复历史捕捞种类以及改善系统功能是出路,所以可以在保证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与捕捞产量的同时,考虑投放大型鱼类的鱼苗。‎ ‎【点睛】群落是一个自然区域全部生物的总和;流经一个营养级的能力一般分为四部分:该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