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八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3.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6.下列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分别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⑥和②③⑤ B.①④⑥和②③⑤ C.④⑥和①②⑤ D.④⑥和①②③
7.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种群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基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8.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葡萄糖、氨基酸
10.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解旋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12.当人体血浆蛋白低于0.6%时,就出现浮肿现象.下列代谢障碍不会引起浮肿的是( )
A.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
B.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出现糖尿病
D.某些寄生虫堵塞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受阻
13.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②中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血红蛋白等物质
C.图中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②中
14.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15.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16.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
B.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
C.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
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
17.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速率加快
18.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19.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20.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2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
A. B. C. D.
22.如图表示神经元的轴突与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突触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由②③④构成
B.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需消耗能量,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外表面为负电位
23.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D.图中的结构a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无机盐平衡
25.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 ;B ;C .
(2)图a到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
(3)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 ,b的去向有 .
(4)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27.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b ; c ;d .
(2)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
28.兴奋性突触中的递质将使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中的递质将使后神经元抑制.膝跳反射(如图所示)是指在膝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膝盖下韧带),引起股四头肌(伸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伸的反应.请据图分析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2)从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看:甲是 (“传入”或“传出”)神经,伸肌中既有 又有 .
(3)在丙处给予刺激,引起屈肌收缩,该过程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分析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关序号代表的生理过程或结构:
① ;②免疫调节;③ .
(2)A的分泌量的多少受到 和 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如果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A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可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存在着 调节机制.
2016-2017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八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由“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知道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
【解答】解:A、有利和有害变异是相对的,取决于其的生活环境对它的选择.此现象不能说明突变多数是有害的,只能说明残翅和无翅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能力不同,A错误;
B、突变的特点是害多利少,但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能否使用环境,B错误;
C、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C正确;
D、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D错误.
故选:C.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解答】解: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可能包含多个物种,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B错误;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不再同一区域,不属于种群,D错误.
故选:C.
3.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包含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有的生物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产生生殖隔离.
故选:C.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A错误;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B正确;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D错误.
故选:B.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生物新物种形成是由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解答】解: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原来同一种的鸟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形成不同种群,不同岛屿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不同种群的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种群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变异起的选择作用不同,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不同种群基因库差异足够大时,不同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
故选:D.
6.下列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分别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⑥和②③⑤ B.①④⑥和②③⑤ C.④⑥和①②⑤ D.④⑥和①②③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以及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②突变和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及⑤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故选:B.
7.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种群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基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由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可知,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种群多样性不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故选:A.
8.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A正确;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错误;
D、人体内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D正确.
故选:C.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葡萄糖、氨基酸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渗透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解答】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解旋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摬也就是细胞内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解答】解:A、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
故选:A.
12.当人体血浆蛋白低于0.6%时,就出现浮肿现象.下列代谢障碍不会引起浮肿的是( )
A.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
B.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出现糖尿病
D.某些寄生虫堵塞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受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解答】解:A、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会导致细胞失水,组织液增多,出现浮肿,A正确;
B、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组织液增多,会出现浮肿,B正确;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出现糖尿病,不会形成浮肿,C错误;
D、某些寄生虫堵塞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13.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②中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血红蛋白等物质
C.图中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②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②是血浆,③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内环境由①②③组成,又叫细胞外液,与④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①②③组成,A错误;
B、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类物质、激素、尿素、气体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不进入血浆中,直接进入口腔中,D错误.
故选:B.
14.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正常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医学化验是高度精确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误差”无关.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B正确;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C正确;
D、医学化验是高度精确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误差”无关,D错误.
故选:D.
15.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线粒体基质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B错误;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错误.
故选:A.
16.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
B.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
C.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
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可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
【解答】解:A、乳酸在血浆中不能被分解,而在血浆中与NaHCO3反应,生成H2CO3,H2CO3容易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CO2,A错误;
B、H2CO3不具有抑制乳酸的酸性的作用,B错误;
C、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C正确;
D、乳酸在血浆中与碳酸氢钠反应,所以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C.
17.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速率加快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食物残渣没有进入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定无关,B错误;
C、内环境中的养料和废物需要血液运输,C正确;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速排出多余的CO2,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8.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时,超出了调节能力,稳态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C错误;
D、人到高原地区后,由于空气稀薄,供氧不足,故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正确.
故选:C.
19.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解答】解:A、浮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正确;
B、手足抽搐是由于血钙含量过低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正确;
C、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过少或是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引起,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错误;
D、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正确.
故选:C.
20.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部位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分析题图:题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①位于传入神经上、②为突触结构、③位于传出神经上.
【解答】解:A、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B错误;
C、图中②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传出神经纤维,兴奋能传导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B.
2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b点先兴奋,膜外变为负电位,而a点还处于静息电位,即a点膜外为正电位,因此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当兴奋从b点传走但末到a点时,a、b点膜外均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a点时,b点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a点处于兴奋状态,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a点左侧,a、b 两点都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由于电流计的接线柱均位于膜的外表面,所以开始时指针不偏转,而后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故选:C.
22.如图表示神经元的轴突与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突触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由②③④构成
B.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需消耗能量,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外表面为负电位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图示中: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膜的流动性,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填充的是组织液.
【解答】解: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对应示意图中的②③④,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的方式是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突触间隙内是组织液,形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C正确;
D、兴奋产生时,细胞膜外表面的电位表现为负电位,细胞膜内为正电位,D正确.
故选:B.
23.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神经元接受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当电信号传导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使突触小体中位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导致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兴奋,使化学信号又转变为电信号.
故选:C.
2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D.图中的结构a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无机盐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①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分析图形,结构a是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激素Ⅰ是胰岛素,Ⅱ、Ⅲ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解答】解:A、Ⅰ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错误;
B、激素Ⅰ表示胰岛素,Ⅱ表示胰高血糖素,Ⅰ、Ⅱ激素间有拮抗作用,B错误;
C、Ⅲ表示肾上腺素,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以与胰高血糖素其协同作用,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C正确;
D、图中的结构a是下丘脑,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25.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从图中曲线图可读出,60分钟前,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60~80分钟时,体温上升,80~100分钟时,体温降低到正常值.四个选项中可能导致体温上升的事件有发热、提高环境温度、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温下降的事件有出汗增加.
【解答】解:AB、寒冷刺激下打寒颤能增加产热,但一般不会导致体温高于正常值,AB错误;
CD、出汗增加可以导致体温降低,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 毛细血管 ;B 毛细淋巴管 ;C 组织细胞 .
(2)图a到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d、a ;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a、d .
(3)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 a、d ,b的去向有 a、c、d .
(4)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图中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所以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而氧气的浓度最低,所以a~d中,a细胞内液处O2浓度最低,而CO2浓度最高.
3、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解答】解:(1)图示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据图示结构特点可知,A为毛细血管内含血浆,B为毛细淋巴管内含淋巴,C为组织细胞.
(2)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a吸收O2产生CO2后,所以a处 O2浓度最低,而CO2浓度最高,而d为血浆,此处氧气浓度最高,二氧化碳浓度最低.
(3)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根据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可知:b组织液的来源有a细胞内液和d血浆;b组织液的去向有a为细胞内液、c为淋巴,d为血浆.
(4)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故答案为:
(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d、a a、d
(3)a、d a、c、d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5)神经﹣﹣体液﹣﹣免疫
27.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血浆 ;b 组织液 ; c 细胞内液 ;d 淋巴 .
(2)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泌尿系统,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1)据图中关系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
(2)组织液和血浆及细胞内液间可相互渗透,而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a、b、c、d之间的关系为:.
故答案为:
(1)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2)
28.兴奋性突触中的递质将使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中的递质将使后神经元抑制.膝跳反射(如图所示)是指在膝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膝盖下韧带),引起股四头肌(伸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伸的反应.请据图分析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
(2)从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看:甲是 传入 (“传入”或“传出”)神经,伸肌中既有 感受器 又有 效应器 .
(3)在丙处给予刺激,引起屈肌收缩,该过程 不属于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解答】解:(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甲所在的神经纤维上存在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
(3)反射需要完成的反射弧.在丙处给予刺激,引起屈肌收缩,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故答案为:
(1)反射
(2)传入 感受器 效应器
(3)不属于
2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分析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关序号代表的生理过程或结构:
① 内分泌系统 ;②免疫调节;③ 突触 .
(2)A的分泌量的多少受到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 甲状腺激素 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如果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A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减少 ,可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存在着 反馈 调节机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根据题图梳理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和具体的调节过程,结合问题分析解答.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该激素的器官所在的系统①是内分泌系统;②与体液免疫有关,②是免疫系统;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通过③突触.
(2)A是促甲状腺激素,其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内分泌 突触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激素 减少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