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9.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 家兔的长毛和白毛
C. 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
D. 玉米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家兔的长毛和白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玉米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先分析多对相对性状,后分析一对相对性状
B. 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运用假说—演绎法
C. 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D.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 21 -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5、具有热爱科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详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A错误;
B、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运用假说—演绎法,先提出假说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B正确;
C、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正确;
D、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A。
3.南瓜果实的颜色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现有一株杂合的南瓜自交结了4个南瓜,已知2个为白色,则另外2个的颜色可能是 ( )
A. 全部黄色 B. 全部白色
C. 一白一黄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要求考生掌握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并注意在后代个体数量较少时性状分离比的理论值和实际值不一定统一。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杂合的南瓜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理论值为白色:黄色=3:1,即在后代个体数量极多的条件下,理论上每一个后代为白色的概率为3/4,为黄色的概率为1/4;但现在一株杂合的南瓜自交仅结了4个南瓜,个体数量较少,各种实际情况都有可能,即另外2个的颜色可能全部是黄色或全部是白色或一白一黄,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4.如图所示,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
- 21 -
A. ①② B. ③⑥ C. ④⑤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过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没有发生基因重组;③⑥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重组;④⑤过程是两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4种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故C正确,ABD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隐性性状是指子二代中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B. 显性个体自交其后代一般都会发生性状分离
C. 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只呈现显性性状
D. 一对相对性状可受一对及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纯合子、杂合子的概念和特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隐性性状是指子一代杂合子中不能表现出的性状,A错误;
B、显性纯合个体自交其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显性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C错误;
D、一对相对性状可受一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D正确。
- 21 -
故选D。
6.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可能是( )
A. 卵原细胞 B. 第一极体
C. 初级卵母细胞 D. 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A、卵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而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是第一极体,B正确;
C、初级卵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中着丝点还未分裂,说明减数分裂还未结束,因此该细胞不可能是卵细胞,D错误。
故选B。
7.如果人体在某一时间内生成8000个精子,若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所有精子都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
B. 含X染色体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各约有4000个
C. 每个精子都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D. 需要160000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1 -
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若不考虑变异,则形成的所有精子都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含X染色体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比例为1∶1,各约有4000个,B正确;
C、精原细胞中含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Y性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每个精子都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即22+X或22+Y,C正确;
D、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可产生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可形成4个精子,所以人体在某一时间内生成8000个精子,需要2000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8.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核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正常情况下,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 )
A. 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B. 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
C. 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D.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和DNA的含量变化:
- 21 -
【详解】A、从题图中可看出,该细胞的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即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A正确;
B、若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2N,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无染色单体,染色体(a)、染色单体(b)、核DNA(c)不可能呈1:2:2的比例,B错误;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C正确;
D、如果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在有丝分裂的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分析题图是关键。
9. 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红眼雌果蝇 B. 白眼雄果蝇 C. 红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
【答案】D
【解析】
【详解】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F1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红眼雌果蝇):XWXw(红眼雌果蝇):XWY(红眼雄果蝇):XwY(白眼雄果蝇),即后代的表现型可能是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但是不可能出现白眼雌果蝇,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 21 -
美国科学家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下列哪项叙述不能显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A.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C. 成对的基因和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有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有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成对的基因和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些现象都表明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发生自由组合,D项错误,选D。
11.下列关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说,不管细胞核,还是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不管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C错误;
D、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即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2.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 21 -
A. 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 只有35S
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 只有32P
【答案】A
【解析】
【详解】T2噬菌体的DNA含有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外壳含有C、H、O、N、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据此,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并结合题意可推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都含有35S、部分含32P,B、C、D均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①熟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②解题时一定要看清标记对象是噬菌体还是细菌,若是噬菌体则标记蛋白质的元素在子代不会出现;若是细菌则在子代噬菌体中都会出现。
13.若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56%,在其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20%和30%,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 )
A. 34%、14% B. 22%、30% C. 24%、26% D. 22%、28%
【答案】C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 (A+G)/(C+T)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
- 21 -
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56%,所以A+T=44%。由于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和30%,则这条链中T为44%-20%=24%,G为56%-30%=26%。因此,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与这一条链中的T和G所占比例相等。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24%、26%。故选C。
14.将一个未标记的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 )
A. 1/4 B. 2/4 C. 3/4 D.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过程中相关计算:1个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数:2n,含亲代母链的DNA分子数:2,不含亲代母链的DNA分子数:2n-2,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亲代核苷酸链数:2,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n+1-2;若一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后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个数为:m×(2n-1),经过第n次复制后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个数为:m×2n-1
【详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将一个未标记的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所有的DNA分子中都含有15N,所以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1,D正确。
故选D。
15.下列有关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条染色体上最多含有两对基因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 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一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错误;
- 21 -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的基本单位,B正确;
C、DNA和基因是遗传物质,但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它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C错误;
D、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D错误。
故选B。
16.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逆转录所需的原料依次是( )
A.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B.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蛋白质、脱氧核苷酸
C. 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包括复制、转录、翻译以及逆转录,DNA复制获得DNA,DNA转录获得RNA,RNA翻译获得蛋白质,RNA逆转录获得cDNA。
【详解】A、转录所需的材料为核糖核苷酸,逆转录所需的材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翻译合成多肽链,所需的原料为氨基酸,B错误;
C、复制所需的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复制与逆转录合成DNA,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合成RNA,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合成多肽链,以氨基酸为原料,D正确;
故选D。
17.基因A可突变为基因a1、a2、a3等。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
A. 低频性 B. 可逆性 C. 不定向性 D. 有害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2、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A在不同个体中可分别突变产生a1、a2、a3…等,这充分说明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即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
- 21 -
故选C。
18.如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 )
A. 基因重组
B. 染色体易位
C. 染色体倒位
D.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互换,属于交叉互换,是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故选A。
19.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B. 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
C. 四倍体的配子发育来的个体是二倍体
D. 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结实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2、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详解】A、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B正确;
C、四倍体的配子发育来的个体是单倍体,C错误;
D、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结实率低,D错误。
故选B。
【点睛】
- 21 -
本题主要考查了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区分的关键是看发育的起点。单倍体生物是指未经受精作用,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生物。如果亲代是多倍体生物,则单倍体生物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仅当亲代是二倍体生物时,单倍体生物是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
20.人类白化病受常染色体上的A、a基因控制,不含A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白化病;红绿色盲受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不含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红绿色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两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B. 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的夫妻所生孩子表现型可能与双亲均不同
C. 基因型为XBXb女性的b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
D. 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A正确;
B、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的夫妻所生孩子中可能会有aaXbY,其表现型(白化色盲)与双亲均不同,B正确;
C、基因型为XBXb女性的b基因可来自其母亲,也可来自其父亲,C错误;
D、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D正确。
故选C。
21.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 啄木鸟的舌是由于要钩取树洞里的虫,反复伸长而变长的
B. 洞中生活盲鼠是因长期不用眼睛而渐渐失去视觉
C. 蛇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
D.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因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 21 -
【分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利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A、啄木鸟因为要捕食树洞内的虫,只有舌长的才能捕捉到,才容易生存下去,舌短的捉不到虫,慢慢被淘汰,因此啄木鸟的长舌不是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反复伸长而变长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观点,A错误;
BC、用进废退学说是拉马克最早提出来的生物进化学说,这个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洞中生活的盲鼠是因长期不用眼睛而渐渐失去视觉和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均符合用进废退学说,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C错误;
D、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D正确。
故选D。
【点睛】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2.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 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详解】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 21 -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23.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是( )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不利变异不能成为进化的原材料
D.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不管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C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2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70%、30% B. 50%、50% C. 90%、10% D. 80%、20%
【答案】A
【解析】
- 21 -
【分析】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详解】A%=60%+20%×1/2=70%,a%=1-70%=3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5.下面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
C.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即是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详解】A、由分析可知,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把被捕食群体中的老、弱、残体捕获了,留下来的是种群内更加优良的个体,从而更加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繁衍,B正确;
C、野兔与鹰的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得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共同进化,据此可知,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不单指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某种小鼠的毛色有黑毛、灰毛和白毛三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表所示的杂交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两只灰毛鼠杂交,子代中黑毛:灰毛:白毛=1:2:1
- 21 -
实验二
两只纯合的灰毛鼠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黑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其中黑毛:灰毛:白毛=9:6:1
(1)若只考虑实验一的结果,可提出合理解释小鼠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毛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子代中灰毛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综合考虑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可判断:小鼠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
①黑毛鼠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纯合灰毛鼠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实验二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灰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③F2的灰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F2中灰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
(3)若另一对等位基因(E/e)与等位基因(A/a、B/b)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且E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A和B基因都有抑制作用(例如基因型为E_A_B的个体表现为白毛),e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上述抑制作用,则基因型为EeAaBb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中黑毛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白毛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分离 (2). Aa (3). 4 (4). 2 (5). AAbb和aaBB (6). Aabb和aaBb (7). 4 (8). 1/3 (9). 1/9 (10). 9/64 (11). 49/64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二,两只纯合的灰毛鼠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黑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其中黑毛∶灰毛∶白毛=9∶6∶1,9∶6∶1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鼠的毛色基因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设由A/a、B/b控制,则A-B-为黑毛,A-bb、aaB-均为灰毛,aabb为白毛。
【详解】(1)若只考虑实验一的结果,可提出合理解释小鼠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毛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亲本基因型为Aa,子代中AA为黑毛,Aa为灰毛,aa为白毛。
(2)①由实验二可判断小鼠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黑毛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纯合灰毛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实验二的亲本均为灰毛,杂交得到的F1
- 21 -
均表现为黑毛(A-B-),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实验一的后代有黑毛(A-B-)、灰毛(A-bb、aaB-)、白毛(aabb)个体出现,且比例为1∶2∶1,而亲本均为灰毛,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②F2纯合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灰毛(A-bb、aaB-)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四种。
③F2的灰毛个体为3A-bb、3aaB-,其中纯合体的比例为2/6=1/3;F2中灰毛个体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1∶2,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1∶1∶1,所以F2中灰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白毛个体的比例为1/3×1/3=1/9。
(3)若另一对等位基因(E/e)与等位基因(A/a、B/b)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E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A和B基因都有抑制作用(例如基因型为E_A_B的个体表现为白毛),e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上述抑制作用,则基因型为EeAaBb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中黑毛个体基因型为eeA-B-,所占的比例为1/4×3/4×3/4=9/64;灰毛个体基因型为eeA_bb和eeaaB-,所占的比例为1/4×3/4×1/4+1/4×1/4×3/4=6/64,所以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1-6/64-9/64=49/64。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计算,难度中等。
27.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见图)。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设计实验方案
- 21 -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份,标为A、B、C,分别作如下处理:
组合编号
A
B
C
处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
A组培养基不加任何提取物,B组________________,C组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 第二步:B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 (3). C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 (4).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5). A、C组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菌落,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菌落,说明DNA分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2、3组, 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第二步:在B组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在C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②预测实验结果:由于A中没有加任何提取物,C中的DNA分子被水解,所以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由于B组中加入了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所以B组培养基中出现S
- 21 -
型细菌,结论:DNA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示和表格,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理解在转化过程中DNA是转化因子,找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解答。
28.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中④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②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核糖体在④上相对运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2)若合成⑤时到图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结束,则终止合成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
(3)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而肽链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的遗传信息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RNA(信使RNA) (2). 翻译 (3). tRNA(转运RNA) (4). 从左到右 (5). UAA (6).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7). DNA→RNA→蛋白质
【解析】
【分析】
根图分析,①表示DNA,②表示转运RNA,③表示氨基酸,④表示mRNA,⑤表示多肽链。
【详解】(1)图中④表示的物质是翻译的模板mRNA,以④为模板合成⑤多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②表示的物质是运输氨基酸的tRNA,根据游离氨基酸的连接位置可知,核糖体在④上相对运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2)若合成⑤时到图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结束,说明后面的UAA为终止密码。
(3)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但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不变,则肽链不发生改变。
(4)图中为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所以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RNA→蛋白质。
- 21 -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关键是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
29.请根据生物育种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小麦杂交,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长成植株。这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培养出来的植株与杂交育种后代不同的是,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这种育种方式还具有______________的优点。
(2)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再作进一步处理请分析原因回答:
①乙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丙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②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 (1). 染色体(数目)变异 (2). 纯种 (3).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 AAaa (5). 三 (6).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
【分析】
1、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进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2、根据图示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甲的基因型为Aa,乙的基因型为AAaa。丙为三倍体植株。
【详解】(1)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小麦杂交,取F1(AaBb)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长成植株。这种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F1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含等位基因,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形成的植株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这种育种方式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①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Aa,F1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形成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甲植株是F1自然生长形成的,基因型为Aa,甲植株和乙植株杂交,形成X发育形成丙植株,丙植株的细胞中含有甲植株的一个染色体组和乙植株的两个染色体组,共含有3个染色体组。
- 21 -
②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睛】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灵活的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 21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一2021-09-249页
- 【生物】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中2021-09-2419页
- 【生物】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2021-09-248页
- 【生物】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2021-09-2410页
-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9-2411页
-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届高三上学2021-09-2412页
- 【生物】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1-09-2412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2021-09-2410页
- 【生物】海南省国兴中学2019-20202021-09-2411页
- 陕西省铜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9-2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