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6.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B. 先天愚型病的发病风险主要和环境有关,同时还受母亲年龄的影响
C. 绒毛细胞检查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婚前检查技术
D. “选择放松”造成有害基因增多有限的原因是因为即使没有选择发生,基因频率也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详解】A、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不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
B、先天愚型病的发病风险主要和母亲年龄有关,B错误;
C、绒毛细胞检查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产前诊断技术,C错误;
D、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致病基因如果没有选择发生,其基因频率随着世代相传而保持不变。 所以“选择放松” 造成有害基因的增多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D。
2.生物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
A. 细胞液 B. 细胞溶胶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核三部分,其中细胞膜的功能包括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详解】A、细胞液是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不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细胞质基质又叫细胞溶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正确;
C、细胞内液不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细胞外液位于细胞膜以外,不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属于副生物圈带
B. 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
C.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D. 人类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详解】A、生物圈最高可达离地面处10000m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处,A错误;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B错误;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错误;
D、人类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D正确。
故选D。
4.对于下列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 ②与④中都含有少量的DNA和⑤
B. 所有经过①分拣的蛋白质都将送到细胞外
C. 细胞中的有些③,可能和膜的形成有关
D.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染色的②相当于一个细菌的大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高尔基体,与动物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②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③是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④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⑤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据此答题。
【详解】A、②是线粒体,④是叶绿体,两者都含有少量的DNA,A正确;
B、①是高尔基体,经过高尔基体分拣的蛋白质不一定分泌到细胞膜外,如溶酶体中的水解酶,B错误;
C、③是内质网,是脂质等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而膜的主要成分中的磷脂属于脂质,因此细胞中的有些内质网,可能和膜的形成有关,C正确;
D、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染色的②线粒体相当于一个细菌的大小,D正确。
故选B。
5.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将一片明胶或云母(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分别插在苗尖端和其下部之间(如图),观察幼苗的向光运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幼苗弯曲部位显微镜下切片观察,发现背光面用明胶块将幼苗尖端插入的细胞比见光面的细胞要长得多
B. 两组实验互为对照,可以证明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端传递
C. 因为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导致苗尖端直立向上生长
D. 该实验不能直接证明苗的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①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②
拜尔
胚芽鞘尖端产生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③
鲍森•詹森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
④
温特
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详解】A、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生长素)可以通过明胶块,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某种“刺激”(生长素)多,细胞生长快,所以背光侧的细胞要比向光侧的细胞长得多,A正确;
B、两组实验互为对照,可以证明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端传递,B正确;
C、由于某种“刺激”(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导致苗不能生长,C错误;
D、该实验只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明胶片传递给下部,不能直接证明苗的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
故选C。
6.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红墨水中10min后取出剖开,发现胚为白色,胚乳为红色,这说明( )
A. 胚成活,胚乳已死亡 B. 胚已死亡,胚乳成活
C. 胚细胞膜已失去选择透过性 D. 胚乳细胞主动吸收红色色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红色物质不能通过活细胞膜进入细胞,则胚为白色说明胚是活的,胚乳为红色说明胚乳已死亡.
故选:A.
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7.泡菜制作过程主要利用了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物质,使萝卜更可口美味。同时在生产过程通过多种措施控制其他杂菌的繁殖,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下列不属于此种措施的是
A. 加盐 B. 加白酒 C. 加水密封 D. 加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实验原理是: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泡菜制作过程中,加盐可以制造一个高渗的外界溶液环境,使其他杂菌失水而死亡,A正确;
B、泡菜制作过程中,加白酒可以杀死部分杂菌,B正确;;
C、泡菜制作过程中,加水密封可以产生一个缺氧环境,使部分好氧菌无法生存,C正确;
D、泡菜制作过程中,加糖的目的是加速发酵速率,不能抑制其他杂菌的繁殖,D错误。
故选D。
8.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中,一定需要 ATP 供能的是( )
A. 柠檬酸循环 B. 卡尔文循环
C. 质壁分离及复原 D. 载体蛋白的形状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柠檬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CA),Krebs循环.是用于将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在三羧酸循环中,反应物葡萄糖或者脂肪酸会变成乙酰辅酶A(cetyl﹣CoA).这种“活化醋酸“(一分子辅酶和一个乙酰相连),会在循环中分解生成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并脱氢,质子将传递给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和黄素腺嘌呤(FAD),使之成为NADH+H+和FADH2. NADH+H+和 FADH2 会继续在呼吸链中被氧化成NAD+和FAD,并生成水.这种受调节的“燃烧“会生成ATP,提供能量.
2、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
3、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该过程中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需要消耗ATP.
4、载体蛋白通过变形运输物质的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如果是协助扩散,则不需要消耗ATP,如果是主动运输则需要消耗ATP.
解:A、柠檬酸循环过程即三羧酸循环,能合成ATP,A错误;
B、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光合作用合成的ATP,B正确;
C、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不一定需要ATP,C错误;
D、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形状改变运输物质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9.如图为动物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夹杂着胆固醇,以使质膜比较坚实
B. b有些可催化某些化学反应,有些可以传递电子
C. c含有甘油,甘油分子类似单糖,有三个羟基
D. d 可能具有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e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识别功能;bd为蛋白质,其镶在、嵌入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ac分别是磷脂分子的尾部和头部。
【详解】A、a是动物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尾部,其夹杂着胆固醇,可以使质膜比较坚实,A正确;
B、b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些是酶,可以催化某些化学反应,但是可以传递电子的载体不在细胞膜上,B错误;
C、c是磷脂分子的头部,含有甘油,甘油分子类似单糖,有三个羟基,C正确;
D、d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镶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可能具有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10.下列关于人体厌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氢和氧反应生成水 B. 两个阶段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C. 只有第二阶段可以生成ATP D. 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过程:
(1)需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细胞溶胶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
(2)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溶胶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详解】人体细胞厌氧呼吸不产生水,A错误;
根据分析内容可知,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正确;
厌氧呼吸过程中由于有机物分解不彻底,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C错误;
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D错误。
故选B。
11.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核基因传递与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过程需要的原料不同 B. 乙、丙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C. 丙过程涉及到三种RNA D. 丙过程进行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甲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分别合成子链,应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乙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应为转录过程;丙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应为翻译过程。
【详解】甲是DNA复制,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丙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A正确;乙转录是D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A与U配对,T与A配对,G与C配对),丙翻译过程是R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A与U配对,G与C配对),B错误;丙过程合成物质是多肽,该过程需要3种RNA(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参与,C正确;观察图丙中合成的多肽链,可推知翻译是沿mRNA从左向右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对三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仅考虑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根据遗传的染色学说,从基因组成看,一只果蝇产生的配子的种类数为
A. 8种 B. 16种 C. 32种 D. 6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果蝇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且仅考虑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即四对等位基因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果蝇的四对同源染色体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假设基因型为AaBbCcDd,单独考虑每一对等位基因,Aa可以产生A和a两种配子,Bb可以产生B和b两种配子,Cc可以产生C和c两种配子,Dd可以产生D和d两种配子,因此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数=2×2×2×2=16种。
故选B。
13.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蔗糖水解转变成葡萄糖和果糖
B. 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交换重组
C. 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
B、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交换重组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发生在血浆或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的组织培养可以伴随组织分化,长期培养最终变成细胞培养
B. 动物细胞培养基添加胰岛素的目的是调节血糖浓度
C. 细胞分化和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组已经不完整
D. 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叫细胞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细胞融合叫细胞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详解】A、动物的组织培养可以伴随组织分化,长期培养最终变成细胞培养,A正确;
B、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动物细胞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胰岛素,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组不完整,C错误;
D、细胞杂交又称细胞融合,指将两个不同的动物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丙图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在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的分散小泡
B. 丁图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这时可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
C. 戊图因为纺锤丝的牵引使着丝粒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D. 甲图细胞中的一对中心体,在分裂前期移向两极,其间有丝状纤维相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其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在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的分散小泡,A正确;
B、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此时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这时可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
C、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纺锤体的牵引下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但是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体牵引无关,C错误;
D、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此时中心体复制形成了一对,然后在分裂前期移向两极,其间有丝状纤维相连,D正确。
故选C。
16.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北半球温带地区某生态系统的几种成分,字母代表各成分之间交换的有机物或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代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 乙、丁属于次级生产者,其次级生产量即同化量
C. 乙中的某种群保持替补出生率,未必能实现零增长
D. 乙中某种群数量通常表现周期性波动现象,其领域行为可调节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甲和丙之间为双向箭头,并且分解者和消费者均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指向大气,因此图中丙为大气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二氧化碳库),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生物群落,A错误;
B、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B错误;
C、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乙中的某种群保持替补出生率,未必能实现零增长,C正确;
D、乙表示消费者,其种群数量一般不会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现象,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心,能够根据图中的箭头关系判断甲乙丙丁代表的成分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7. 下图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过程,有关该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
A. 抗虫基因的表达产物为多肽
B. 抗虫基因的插入不会改变受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C. 受体细胞除去细胞壁更利于基因的导入
D. 通过Ti质粒上的抗性基因筛选试管苗
【答案】D
【解析】
抗虫基因转录和翻译的产物是多肽,A正确;抗虫基因的插入不会改变受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B正确;受体细胞除去细胞壁更利于基因的导入,C正确;用虫食用棉花,观察其存活情况,来鉴定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
【名师点睛】对于基因工程中所涉及的检测方法理解不清
基因工程中的几种检测方法
18.下列有关鸟类和哺乳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鸟类均无汗腺,通过呼吸道蒸发散热
B. 哺乳类均有汗腺,可通过出汗蒸发散热
C. 哺乳类的灵长目若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
D. 鸟类和哺乳类的B淋巴细胞分别在腔上囊和骨髓中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鸟类可哺乳类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不是所有哺乳类生物都有汗腺,多数动物是没有汗腺的。
【详解】A. 鸟类均无汗腺,通过张口呼吸蒸发散热,A正确;
B. 大多数动物都没有汗腺,动物身上出汗的器官汗腺叫泌离腺,如马的汗就是从泌离腺中分泌出来。一些动物如猫有汗腺,但只在足底部,手掌上与脚下的汗腺与体温下降无关,只是为爬树攀缘,B错误;
C. 哺乳类的灵长目若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C正确;
D. 鸟类和哺乳类的B淋巴细胞分别在腔上囊和骨髓中发育,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气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无关
C.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个地域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D.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3、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详解】A、群落内不同生物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空间结构,A错误;
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C正确;
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20.如图表示某植物在其他条件均适宜时的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范围约为0~40℃
B. 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不相同
C. 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对温度的敏感性较细胞呼吸的酶更大
D. 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内的三磷酸甘油酸合成速率明显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温度为30°C时总光合速率最大,,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温度约为45°C,由于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45°C时净光合速率为0。由图可知,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的温变约为25°C,呼吸速率最大时的温度约为55°C。
【详解】A、图中曲线反映了温度对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根据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是净光合速率大于0,图中曲线显示在0~45℃范围内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能正常生长,故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总光合速率最大(相当于c点)时的温度为30℃,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相当于b点)的温度约为25℃,即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不相同,故B正确;
C、酶对温度的敏感性是指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时,相应速率的变化量越大,说明其敏感性就越强,据图中曲线可知,温度在0~25℃
时,光合速率的增加量较呼吸速率更明显,故C正确;
D、b点温度较a点更适合光合作用的进行,即b点光合速率更高,b点时叶绿体内的三磷酸甘油酸合成速率明显增加,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重 点考查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认 识。
2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结合该实验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甲组培养基上只有光滑的菌落,没有表面粗糙的菌落
B. 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 甲组是对照组,乙组和丙组都是实验组
D. 乙组和丙组相互对照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不知道该“转化因子”是什么,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据图分析,甲组S型菌提取物高温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代既有光滑的S型菌落,又有粗糙的R型菌落,A错误;
B、甲组的DNA经过高温处理后没有失活,乙组的蛋白质经过蛋白酶处理后失去作用,而DNA没有失活,所以两组实验都可以在S型菌的DNA的作用下将R细菌转化为S菌,因此甲乙两组实验的结果相同,B正确;
C、甲组经过了高温处理,不是对照组,C错误;
D、乙组和丙组相互对照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而DNA水解后的产物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22.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材料数量不限)搭建实验中,最终10个小组的学生顺利的搭建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这些模型的差异可能在于
A. 碱基序列不同
B. 1个磷酸可能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接
C. 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不同
D. 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不同的DNA分子不同主要体现在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A正确;
B、不同的DNA分子中,1个磷酸都可能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接,B错误;
C、不同的DNA分子含有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都是两条,C错误;
D、不同的DNA分子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同,D错误。
故选A。
23.下列有关膝跳反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只由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组成,反射中枢是脊髓
B. 膝跳反射产生的神经冲动,不会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兴奋
C. 刺激肌梭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传向反射中枢,最终引起伸肌A收缩,叫反射
D. 因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存在,屈肌B将一直舒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反射弧还包含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膝跳反射产生的神经冲动,可能会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兴奋,B错误;
C、刺激肌梭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传向反射中枢,最终引起伸肌A收缩,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叫反射,C正确;
D、由于图示屈肌B存在于两条反射弧中,因此屈肌B不会一直舒张,D错误。
故选C。
24.当一个入侵者所携带的“非几”标志被识别后,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分裂,同时分化成不同的群体,对入侵者作出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就是抗体分子,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
B. B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分子,每一种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C. 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的启动,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
D. 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基本上全部都会被用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淋巴细胞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起源以及它们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A、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本质上是蛋白质(或糖蛋白),但是不是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B淋巴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受体,但是抗原只能与其中合适的受体结合,B错误;
C、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的启动,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C正确;
D、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一般不会都被用完,D错误。
故选C。
25.下图是欧洲灰鹭在1928-1977年的50年间,因气候原因而出现的种群数量波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重波列因飞依原因而出现周期性波动,从一个寒冬到另一个寒冬为一个周期
B. 1964年之后,欧洲灰鹭神群星“S”型增长
C. 连续暖冬,持续提升欧洲火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D. 由于连续暖冬,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变多,因此环境容纳量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下降;连续暖冬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据图分析,寒冷条件下,两个波峰之间的相隔的时间不不相等,说明种群数量为非周期性波动,A错误;
B、据图分析,1964年后灰鹭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然后趋于稳定,表现为“S”型增长,B正确;
C、 连续暖冬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连续暖冬一段时间后,灰鹭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即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说明该时间段出生率下降或死亡率升高了,C错误;
D、由于连续暖冬,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变多,但是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在一个较小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以植物A为食的昆虫、以植物A和昆虫为食的鸟B、以鸟B为食的猛禽C等,且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回答下列问题:
(1)用____________法调查鸟B的种群密度,其结果为1000只,全部捕捉后发现实际有1200只,本次调查的准确率为________; 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总是围绕着各自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对种群数量波动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____________。
(2)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流向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未被利用;以B鸟为食的猛禽C的同化量包含了呼吸量和______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很小的一种昆虫在该草原绝迹,但是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从外地向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一种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预测这种植物对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83.3% (3). 气候 (4). 被分解者利用 (5). 流向下一营养级 (6). 次级生产量 (7).
该昆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被其他同营养级的物种替代 (8). 大量繁殖导致本地物种减少,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也可能与其他物种相互制约,成为其中的一个组分,增加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一般情况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1)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鸟B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已知调查的结果只有1000只,而实际上有1200只,因此本次调查的准确率=1000÷1200=83.3%;气候是对种群数量波动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2)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即流向下一营养极、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猛禽C的同化量包含了呼吸量和次级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根据题意分析,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很小的一种昆虫在该草原绝迹,但是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该昆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被其他同营养级的物种替代。
(4)根据题意分析,某人引种的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则该植物大量繁殖会导致本地物种减少,进而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密度、生物群落和能量流动等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写出存在的食物网,然后按照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答题。
27.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从图可知,A叶片是树冠__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________(填“高”或“低”)。
(4)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两类色素为______________,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______________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5)为了延长该植物生长后期叶片的寿命,可向叶面喷洒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层 (2). 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低于B叶片 (3). 光合作用的碳反应受到抑制 (4). 低 (5). 无水乙醇 (6).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7). 叶绿素 (8). 细胞分裂素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考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把握曲线走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围绕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据图分析,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低于B叶片,所以A叶片是树冠下层的叶片。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氧气产生于光反应阶段。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说明光反应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受到抑制。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达到光补偿点所所要的光照强度较低,即其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低。
(4)绿叶中的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两类色素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
(5)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所以向叶面喷洒细胞分裂素可以延长该植物生长后期叶片的寿命。
【点睛】坐标曲线题的解题关键是:①要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代表的含义,这是解题的重心所在。②关注坐标上的“四点、二量、一趋势”。“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横轴的点、区段来进行。③分析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时,还要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
28.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为XY型。现有抗霜抗干叶病和不抗霜抗干叶病两个菠菜品种,已知抗霜与不抗霜为相对性状(A、a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抗干叶病与不抗干叶病为相对性状(B、b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
Ⅰ.菠菜的叶型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为显性,B、b均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基因b为致死基因。某生物兴趣小组欲设计实验探究基因b的致死类型,可选亲本有杂合宽叶雌株菠菜、纯合宽叶雌株菠菜、狭叶雄株菠菜和宽叶雄株菠菜。
实验步骤:将________和________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
(1)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2)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使雌配子致死;
(3)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纯合使雌性个体致死。
Ⅱ.以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不抗霜抗干叶病
不抗霜不抗干叶病
抗霜抗干叶病
抗霜不抗干叶病
雄株
123
42
0
0
雌株
0
0
169
60
请据表格回答:
(1)抗干叶病属于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合宽叶雌株菠菜 (2). 狭叶雄株菠菜 (3). 只有雄性植株,且宽叶∶狭叶=1∶1(或宽叶雄∶狭叶雄=1∶1) (4). 只有宽叶植株,且雌∶雄=1∶1(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1∶1) (5). 雌性植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为1∶2(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雄性狭叶=1∶1∶1) (6). 显性 (7). 抗干叶病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抗干叶病性状 (8). BbXAY和BbXaX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以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后代雄株均为不抗霜,雌株均抗霜,说明控制不抗霜和抗霜这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后代出现不抗干叶病,且雌株和雄株中抗干叶病:不抗干叶病均为3:1,说明抗干叶病为显性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综合以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
【详解】Ⅰ.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基因b的致死类型,可选杂合宽叶雌株菠菜(XBXb)和狭叶雄株菠菜(XbY)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再分析基因b的致死类型。
(1)若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Y:XbY=1:1,即后代只有雄性植株,且宽叶:狭叶=1:1(或宽叶雄:狭叶雄=1:1)。
(2)若基因b使雌配子致死,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Y=1:1,即后代只有宽叶植株,且雌:雄=1:1(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1:1)。
(3)若基因b纯合使雌性个体致死,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致死):XBY:XbY=1:1:1:1,即后代雌性植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为1:2(或雌性宽叶:雄性宽叶:雄性狭叶=1:1:1)。
Ⅱ.(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抗干叶病属于显性性状,因为抗干叶病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抗干叶病性状。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需要熟悉性状的显隐性判断和根据亲子代表现型推断亲本基因型(隐性纯合突破法);二是需要将得出的实验结论作为已知进行分析每种杂交结果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29.下表是3组生物实验培养基及组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培养基成分
a
无机盐、蔗糖、维生素和甘氨酸等有机物、水、琼脂
b
葡萄糖、NaCl、K2HPO4、尿素、酚红、水、琼脂糖
c
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水、琼脂
(1)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应选用培养基_______。在含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会出现______,这是由于尿素被分解产生的_____使pH升高,酚红指示剂产生的颜色变化,从而证明这一菌株可以尿素为氮源。变色区域越大,表明该菌株利用尿素的能力____。
(2)如图是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进行
B.只能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C.在5区域划线后,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D.操作完后,将培养皿倒置于4℃恒温箱中培养
(3)用培养基a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则培养基中还需加入_____。一般先用___(填“发芽”或“生根”)培养基进行培养,使之长出较多的丛状苗,然后将丛状苗分株培养。
(4)生产上利用黑曲霉或苹果青霉来提取果胶酶,在用果胶酶水解果胶的试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后滴加酒精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果胶酶的活性
B.沸水浴加热后的果胶酶随着温度下降,酶的活性逐渐恢复
C.间歇搅拌20-30min目的是为了让果胶酶与果胶充分接触
D.选用黑曲霉提取液是因为果胶酶只能在生物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答案】 (1). b (2). 红色环带 (3). 氨 (4). 越强 (5). C (6). 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 (7). 发芽 (8). C
【解析】
【分析】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根据表格分析,三种培养基中都有琼脂,为固体培养基;a培养基中有蔗糖,可以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b中有尿素和酚红,可以用来培养和分离尿素分解菌;c培养基含有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常用来培养细菌。
【详解】(1)三种培养基中只有b含有尿素,因此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应选用培养基b;在含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这是由于尿素被分解产生的NH3使pH升高,酚红指示剂产生颜色变化,变色区域越大,表明该菌株利用尿素的能力越强。
(2)A、图示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划线操作须在火焰附近进行,A错误;
B、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B错误;
C、在5区域划线后,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菌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C正确;
D、操作完后,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D错误。
故选C。
(3)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植物组织培养一般先让植物发芽,即先用发芽培养基进行培养,使之长出较多的丛状苗,然后将丛状苗分株培养。
(4)A、实验后滴加酒精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果胶的有无,A错误;
B、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丧失活性,即使降低温度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B错误;
C、间歇搅拌20-30min的目的是为了让果胶酶与果胶充分接触,C正确;
D、果胶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可以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微生物培养及其培养基的成分和作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知识点,能够根据表格中三种培养基的成分判断各自的物理状态、功能等,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0.请回答下列与现代生物科技有关的问题:
(1)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有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_____、_____等。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推广的“过腹还田”,就是将农作物秸秆_____,这样实现了物质的多途径利用和良性循环。
(2)在动物细胞培养时,为获得单个细胞,一般先用胰酶处理,消化细胞外其它成分,再进行培养。未经克隆化的细胞系往往具有_____,而经克隆培养后的细胞群,由于__________,所以称之为纯系。
(3)滋养细胞具有_____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细胞克隆的形成率。理论上,原代细胞、有限细胞系的克隆形成率往往比无限细胞系、肿瘤细胞_____(填“高”、“低”或“无差异”)。
(4)胚胎体外培养时,需配置一系列不同的培养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2). 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3). 喂养牛羊等牲畜,再将牲畜粪便作为肥料施放到农田 (4). 异质性 (5). 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细胞 (6). 支持生长 (7). 低 (8). 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生理代谢的需求不同或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与现代生物科技有关的问题,如农业生态工程、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据此答题。
【详解】(1)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有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等;“过腹还田”就是将农作物秸秆喂养牛羊等牲畜,再将牲畜粪便作为肥料施放到农田,这样实现了物质的多途径利用和良性循环。
(2)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未经克隆化的细胞系往往具有异质性,而经克隆培养后的细胞群,其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细胞,所以称之为纯系。
(3)滋养细胞具有支持生长的作用;原代细胞、有限细胞系的克隆形成率往往比无限细胞系、肿瘤细胞低。
(4)由于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生理代谢的需求不同或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所以胚胎体外培养时,需配置一系列不同的培养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书本基础知识的识记,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多而零碎,考生比较容易忽视,因此在高考中这种类型的题目也很容易失分。
31.内环境中的葡萄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因素,如图表示内环境中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内环境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葡萄糖通过_________方式进入组织细胞的数量减少,组织细胞中ATP水解减慢,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K+通道磷酸化________,机体胰岛素的分泌量______________。
(2)已知“间歇性热量限制”(只限制热量一段时间,然后恢复正常饮食)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现以糖尿病模型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甲组小鼠进行了间歇性热量限制,给等量乙组小鼠进行正常饮食,其它的培养条件适宜且相同。
①用坐标曲线预测实验结果:_____
②胰岛素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具体功能有_______等。若某糖尿病患者通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没有显著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易化扩散 (2). 放能反应 (3). 减少 (4). 减少 (5). ①(缺图) (6).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该患者体内细胞膜上缺少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无法起到作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内环境中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需要GULT2蛋白的协助,所以葡萄糖进入图示细胞的方式是易化扩散(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参与呼吸作用产生ATP,ATP水解释放的磷酸与钾离子通道结合,导致钾离子外流受阻,进而引起钙离子进入细胞,最终促进了胰岛素的释放。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是易化扩散;细胞中ATP水解释放了能量由于各项生命活动,因此ATP水解属于放能反应;ATP水解减慢导致产生的磷酸减少,使得钾离子通道磷酸化减少,进而影响钙离子的吸收,最终使得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2)①根据题干信息和实验过程分析,甲组小鼠进行了间歇性热量限制,其结果是空腹血糖含量降低和胰岛β细胞数量增加;而乙组小鼠进行正常饮食,所以其空腹血糖和胰岛β细胞数量与实验前相同。
②胰岛素是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即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若某糖尿病患者通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没有显著下降,说明其胰岛素含量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因为该患者体内细胞膜上缺少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无法起到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胰岛素的作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结合从图中获取的信息和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