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2.00 KB
  • 2021-09-24 发布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邻水实验学校高2017级2019年秋高三(上)第一阶段检测 生 物  试  题 一、单选题 ‎1.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 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 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 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详解】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 ‎【点睛】没弄清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2.下图分别是萨克斯、鲁宾卡门、恩格尔曼所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三个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1中A与C部分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 图2所示实验运用的实验方法是荧光标记法 C. 图3所示实验中,好氧细菌分布于光束照射的部位 D. 若探究光反应的过程,需要对H2O和CO2中的O进行标记并追踪其去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空气。‎ ‎2、英格豪斯的实验——发现植物在有光条件下才更新空气。‎ ‎3、梅耶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起来。‎ ‎4、萨克斯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5、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6、鲁宾和卡门的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来自于水。‎ ‎7、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图1中B与C部分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A错误;图2所示实验运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图3所示实验中,光束照射的部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好氧细菌分布于光束照射的部位,C正确;H2O参与光反应,CO2参与暗反应,因此探究光反应的过程,只需对H2O中的O进行标记并追踪其去向,D错误。故选C。‎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B. 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卵细胞 C. 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某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A正确;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种卵细胞,B 错误;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当控制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B. 观察叶绿体流动时,为了分散细胞,便于观察,需要用解离液处理叶片 C. 检测溶液中酵母菌数量,应该让试管静止一段时间后再随机取样 D. 质壁分离和台盼蓝染色法都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细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产生,所以不能通过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A项错误;观察叶绿体流动时,需要保持细胞活性,而用解离液会杀死细胞,故B项错误;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C项错误;质壁分离实验中,活细胞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死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则水和蔗糖分子都能进入细胞,使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容易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则不能被着色,因此,质壁分离和台盼蓝染色法都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课本上的几个常考实验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和积累。‎ ‎5.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铁离子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蛋白1运输亚铁血红素的动力是浓度差 B. 蛋白2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蛋白3运输Fe2+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 蛋白4运输Fe2+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亚铁血红素通过蛋白1进入细胞,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协助扩散;Fe3+在蛋白2的作用下变成了Fe2+,说明蛋白2是酶,具有催化作用;Fe2+通过蛋白3逆浓度差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H+通过蛋白3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蛋白4运输Fe2+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协助扩散;蛋白5能Fe2+将变成Fe3+,说明蛋白5为酶,具有催化功能。‎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蛋白1运输亚铁血红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动力是浓度差,A正确;蛋白2是酶,具有催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Fe2+通过蛋白3逆浓度差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蛋白4运输Fe2+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条件,能够根据浓度差、物质变化等条件判断图示各种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各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6. “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的蛋白质,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核糖体 D. 溶酶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场所;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肽链进行合成与加工;根据题意,“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的蛋白质,故“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内质网中,A正确,B错误;高尔基体能对来自内质网的未成熟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使之变成成熟的蛋白质,C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能吞噬并水解外来异物或衰老的细胞结构,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名师点睛】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 ‎7.关于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的内膜上有酶的分布 B. 细胞核中含有DNA和蛋白质 C. 核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D. 叶肉细胞的细胞膜含有纤维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化学成分、糖类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分布有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A正确;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B正确;核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不含纤维素,D错误。故选:D。‎ ‎【点睛】要联系相关结构的特点和功能,逐项分析得出合理选项。‎ ‎8.将鼠的肝细胞磨碎,进行差速离心(即将细胞匀浆放在离心管中,先进行低速离心,使较大颗粒形成沉淀;再用高速离心沉淀上清液中的小颗粒物质,从而将细胞不同的结构逐级分开),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应分布在S1、P2 B. P3中含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 C. 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P1 D. P4含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细胞器;S2为除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P2为线粒体;S3为除线粒体、其他有膜的细胞器外的细胞器,P3为其他有膜的细胞器;S4为除线粒体、核糖体、其他有膜的细胞器外的细胞器之外的细胞器,P4为核糖体;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为线粒体,应分布在S1、P2,A正确;合成蛋白质的结构为核糖体,存在于S3及P4中,B错误;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主要在P1,C正确;P4为核糖体,是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各个部分中所含有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明确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9.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物质甲表示蛋白质,物质乙表示磷脂,丙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① ②都含有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 C. ③ ④ ⑥ 均具有单层膜结构,且膜成分相似 D. 小分子物质及脂溶性物质跨过丙结构方向是一定的,即从该分子多的一侧移向该分子少的一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叶绿体,②是动力工厂,是线粒体,③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是内质网,④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高尔基体,⑤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有关,是液泡,⑥是酶的仓库,为溶酶体。‎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由C、H、O、N组成,乙的组成元素是C、H、O、N、P,二者是单位膜的组成成分,因此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丙是生物膜,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B、①②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且都能产生ATP,B正确;  C、③④⑤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且膜的主要成分都是脂质和蛋白质,C正确;  D、小分子物质及脂溶性物质穿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故跨过丙结构方向是一定的,即从该分子多的一侧移向该分子少的一侧,D正确。  故选A。‎ ‎10.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下面有关分析最合理的是( )‎ 试管编号 底物和试剂 实验条件 ‎1‎ ‎1 cm3瘦肉块+4 mL胰蛋白酶溶液 ‎37 ℃水浴,pH=8.1‎ ‎2‎ ‎1 cm3瘦肉块+4 mL胰蛋白酶溶液 ‎0 ℃水浴,pH=8.1‎ ‎3‎ ‎1 cm3瘦肉块+4 mL胰蛋白酶溶液 ‎37 ℃水浴,pH=1.5‎ A. 向1号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不变色 B. 将2号试管缓慢加热到37 ℃时,瘦肉块大小不变 C. 向3号试管中加入碱调节pH至8.1,瘦肉块大小不变 D. 1号试管与3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最适温度(pH)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pH)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pH)高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减弱。还要注意,低温使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高温、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详解】A、胰蛋白酶本身是蛋白质,所以向1号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变色,A错误;‎ B、将2号试管缓慢加热至37℃,酶活性增强,瘦肉块会变小,B错误;‎ C、3号试管中pH=1.5,在此环境下酶已经失活,故向3号试管中加入碱调节pH至8.1,瘦肉块大小不变,C正确。‎ D、1号试管和3号试管的自变量为pH不同,1号试管与2号试管的自变量为温度不同,故1号试管和2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11.向某动物细胞内注入微量的24Na+,一会儿可测得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在细胞周围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后,24Na+外流停止;再向细胞内注入ATP后,24Na+恢复外流。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该物质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B. 该物质破坏了24Na+载体的结构 C. 该物质使ATP水解酶变性失活 D. 24Na+通过细胞膜外流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向某动物细胞内注入微量的24Na+,一会儿可测得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说明24Na+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在细胞周围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后,24Na+外流停止,再向细胞内注入ATP后,24Na+恢复外流,说明24Na+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加入的某种物质作用是抑制细胞呼吸,从而使ATP的产生减少。‎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物质抑制了可能是抑制细胞呼吸,从而使ATP的产生减少,但是并没有改变细胞膜的结构,A错误;若该物质破坏了24Na+载体的结构,则加入ATP后24Na+也不能恢复外流,B错误;若该物质使ATP水解酶变性失活,则加入ATP后也不能为24Na+外流提供能量,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24Na+通过细胞膜外流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正确。‎ ‎12. 下列是有关生物实验的四幅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由甲转换到乙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将更多 B. 图②所示的视野中,和细胞A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最高 C. 图③中的植物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D. 图④可以表示以发黄的菠菜叶片为材料,提取、分离色素后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解:图①具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图②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图,图中A细胞中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③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图④为色素的分离图,可以看出滤纸上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缺少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 解:A、图①由甲转换到乙后,低倍镜到高倍镜,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将更少,A错误;‎ B、图②所示的视野中,细胞A处于中期,但间期细胞所占比例最高,B错误;‎ C、图③中的植物细胞可以处于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动态平衡三种状态,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难以确定,C错误;‎ D、图④可以表示以发黄的菠菜叶片为材料,提取、分离色素后的结果,没有叶绿素,D正确.‎ 故选:D.‎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3.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均小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 B. CO2浓度在b~c之间时,曲线甲、乙、丙三者的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持续增高 C. CO2浓度大于c时,限制甲、乙、丙三者的净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均不再是CO2浓度,而是光强这一因素 D. 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考虑光强这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曲线甲、乙、丙的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CO2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详解】由题图可知,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故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均大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A错误;由题图可知,CO2浓度在b~c之间时,曲线甲、乙二者的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持续增高。但丙曲线在CO2饱和点~c之间时,净光合速率不再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B错误;由题图可知,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乙和丙的净光合速率不再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强。但曲线甲的CO2浓度在c~CO2饱和点之间,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说明CO2浓度仍是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之一,C错误;由题图可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受到CO2浓度和光强的影响。因此,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考虑光强这一因素,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14.蛋白质工程就是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可以表达蛋白质的转基因生物,中华鲟是一种濒危野生动物。研究者试图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中华鲟体内的某些蛋白质,使其更加适应现在的水域环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工程可定向改变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B. 改造蛋白质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实现 C. 改造后的中华鲟和现有中华鲟仍是同一物种 D. 改造后的中华鲟的后代不具有改造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详解】AB、蛋白质工程可以通过改造基因来定向改变蛋白质分子的结构,AB正确;‎ C、改造后的中华鲟具有新的性状,但其和现有中华鲟仍是同一物种,C正确; ‎ D、蛋白质工程改造的是基因,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改造后的中华鲟的后代也具有改造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5.正常情况下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能够进行的生命活动有:‎ A. 细胞内所有基因表达机会均等 B. 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C. 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 D. 细胞核DNA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洋葱鳞片叶细胞组成表皮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细胞中有大液泡,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详解】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A 错误;表皮细胞中有大液泡,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B正确;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再分裂,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再根据题意作答。‎ ‎16.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当机体内细胞发生癌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症患者体内处于衰老状态的红细胞不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 B.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C. 癌症患者体内癌细胞的分裂过程不受基因控制 D. 癌症患者的正常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细胞不会有新功能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②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③获得无限增值的能力。‎ ‎【详解】A、癌症患者体内处于衰老状态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因而不会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A项正确;‎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项错误;‎ C、癌细胞的增殖受基因控制,C项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新基因表达,所以会有新功能的出现,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正常的细胞内也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可以负责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17.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这主要是因为(   )‎ A. 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 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其他膜结构 D.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制备细胞膜时,首先选择动物细胞,不选植物细胞,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其次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即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 ‎【详解】常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吸水涨破后获得的膜只是细胞膜,不含有其他的膜结构,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 A. 顺浓度梯度经自由扩散排出 B. 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 C. 通过离子通道排出 D. 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分子的运输方式,解题时需要理解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即运输方式是胞吐,体现质膜的流动性。A、B、C均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19.将单细胞绿藻置于适宜的温度、光照以及充足的CO2条件下培养,经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则下列叙述不会发生的是( )‎ A. 光反应停止,不能形成NADPH和ATP B. 短时间内暗反应仍进行,CO2与C5继续结合形成C3‎ C. 短时间内绿藻体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会上升 D. 短时间内绿藻体内积累了许多C5‎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反应必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一旦停止光照就不能形成ATP和[H],但暗反应(不需要光照)的二氧化碳固定照常进行,仍能合成C3;同时,由于ATP、[H]的减少,C3的还原去路受阻,所以导致C3的含量突然上升。‎ ‎【详解】A、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阶段停止,无法产生NADPH和ATP,A不符合题意; BC、暗反应无光也可以进行,即CO2与C5继续结合形成C3,但是由于光反应不在产生NADPH和ATP,所以还原C3的速率减慢,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BC不符合题意;‎ D、突然停止光照,CO2与C5继续结合形成C3,但C3还原生成C5的速率减慢,所以短时间内C5含量减少,D符合题意。‎ 故选D。‎ ‎2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不同的活细胞中 B. 酶促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C. 温度能改变酶的活性,也能改变酶的结构 D. 酶可通过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来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例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A正确;  B、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不需要高温高压,酶促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B正确;  C、高温和低温都能改变酶的活性,其中高温还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C正确;  D、酶的催化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D。‎ ‎21.下列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反应,错误的是(  )‎ A. 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 (CH2O)+O2‎ B. 植物吸收无机盐时消耗ATP的反应式:ATPADP+Pi+能量 C. 酵母菌进行发酵的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 D.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和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虽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  2、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中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一般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而动物、甜菜块根、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 植物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B正确;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蓝藻没有叶绿体;识记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识记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22. 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D和d数量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A. F1的基因型是Dd 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C. 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比例D∶d=1∶1‎ D. 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D和d的配子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3:1。‎ ‎【详解】A、F1基因型是Dd是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要证明的结论,A错误; ‎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B错误; ‎ 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的D:d=1:1的两种小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雌、雄配子有D和d两种,并且比例是D∶d=1∶1,C正确;‎ D、实验模拟的是F1产生的配子,而不是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配子,D错误。‎ ‎2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 酶适宜在最适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其最高活性 C. 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酶的高效性决定 D.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酶都具有催化作用,其中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而少数酶是RNA,A错误;酶适宜于在低温条件下长期保存,B错误;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酶的专一性决定,C错误;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本质及作用特性。‎ ‎24.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情况,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 B. 图甲中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 图乙中细胞处于图甲中的BC段 D. 图乙中细胞含8 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16条染色单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图甲中纵轴含义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A正确;‎ B、图甲中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B错误;‎ C、图乙中细胞不含染色单体,而图甲中的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说明含有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图乙中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0条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25.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中都能发生( )‎ A. 染色体的复制 B.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 蛋白质的合成 D. 着丝点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和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有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的过程;有着丝点的分裂过程。细胞分化过程中,没有DNA的复制,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有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复制,A错误; ‎ B、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错误;‎ C、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中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即都有蛋白质的合成过程,C正确; ‎ D、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着丝点分裂,D错误。‎ 故选C。‎ ‎26.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能分裂的细胞一定不具有全能性 B. 细胞全能性的表现需经历细胞分化过程 C. 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容易表现出来 D. 细胞分化过程中通过改变遗传物质形成各种各样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所谓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使后代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所以不能分裂的细胞也具有全能性,A错误;‎ B、细胞全能性的表现需经历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不容易表现出来,C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D错误。‎ 故选B。‎ ‎27.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体,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尿液中蛋白质,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 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体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出现蛋白尿,会导致患者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组织水肿现象;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体,即诱发机体产生了免疫反应,最终抗原-抗体复合物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直接观察,A错误;‎ B.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 链球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错误;‎ D.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28.一小学生的大拇指指端被门夹烂,医生将其指端接在他的腹部皮肤上,待其长出新的皮肤后取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学生大拇指指端细胞的死亡为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 B. 若将该学生大拇指指端接在他父亲的腹部皮肤上, 一定不能长出新的皮肤 C. 该项治疗病例充分说明人体皮肤细胞仍然保持了细胞的全能性 D. 指端新皮肤的长成离不开细胞的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该学生大拇指端细胞的死亡为细胞坏死,A错误;  B、若将该学生大拇指端接在他的父亲腹部皮肤上,如果他们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同或相近,有可能长出新的皮肤,B错误;  C、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该过程没有形成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指端新皮肤的长成需要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D。‎ ‎29.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均可使用卡诺氏液染色后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B. 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C. 都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位置、数目判断细胞的分裂时期 D. 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相关知识,由于题干给出的相关信息太少,这就要求我们依据教材实验,梳理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解答。‎ ‎【详解】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A错误;显微镜观察时,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B正确;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判断细胞所处时期,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D正确。‎ ‎30.通过特定方法,科学家将小鼠和人已分化的体细胞成功地转变成了类胚胎干细胞。下列有关分化的体细胞和类胚胎干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分化的体细胞丢失了某些基因 B. 类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 C. 二者功能有差异,但形态没有差异 D. 二者基因组相同,且表达的基因相同 ‎【答案】B ‎【解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分化的体细胞没有丢失某些基因,A项错误;类胚胎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B项正确;由于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了特异性蛋白质,所以二者的基因组相同,表达的基因存在差异,导致形态和功能均有差异,C、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化的机理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分化的细胞是丢失了某些基因所致,事实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DNA(基因)却都相同。‎ ‎31.关于细胞衰老的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学说,其中的端粒学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序列DNA,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最终使细胞走向衰老。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加到染色体DNA末端而修复缩短部分,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端粒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原核细胞中没有 B. 端粒酶是一种DNA聚合酶,能延缓细胞的衰老 C. 癌细胞中端粒醵的活性可能髙于正常细胞 D.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可能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序列,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缩短,进而引起细胞的衰老。‎ ‎【详解】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而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结构,原核生物没有,A 正确;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即DNA,故端粒酶是逆转录酶,B错误;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可能是因为端粒酶活性较高,可以修复因分裂而缩短的DNA,C正确;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分裂的次数不同,端粒的长度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B。‎ ‎32.对某植物细胞中三种细胞器有机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 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则可通过健那绿对加热固定后的细胞染色观察 B. 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且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 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a和c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器a中含有微量核酸,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细胞器c中只有蛋白质和核酸,说明不含生物膜结构,在植物细胞中不含生物膜结构的是核糖体;细胞器b中只有含蛋白质和脂质,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详解】A、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因此不能将细胞加热固定,A错误;‎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但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例如溶酶体,B错误;‎ C、细胞器c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中会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C正确;‎ D、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a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细胞器的成分考查了细胞器的种类、功能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通过是否含脂质确定其是否含有膜结构,再通过是否含核酸确定细胞器的种类;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 ‎33.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环境中,含放射性的三碳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叶肉细胞利用14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全过程都消耗ATP和[H]‎ B. oa段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浓度有所下降 C. 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是14CO2消耗殆尽 D. b点后叶肉细胞内没有有机物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 ‎【详解】暗反应利用二氧化碳,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过程中只有C3的还原过程需要消耗[H]和ATP,A错误;oa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C3的还原几乎不变,故C5的含量下降,B正确;ab段C3含量不变是因为二氧化碳固定的速率与C3还原的速率几乎相同,C错误;b点后进入黑暗环境中,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未被完全利用,还可以进行有机物的合成,D错误。故选B。‎ ‎34.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C)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说明B组温度是酶的最适温度 B. 在t1时刻将A组温度提高10°C,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C. 在t2时刻降低C组温度,将使C组酶的活性提高,曲线上升 D. 在t3时刻B组曲线不再上升,是由于受到酶数量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比较三条曲线可知,B组(40 ℃)产物浓度最先达到最大值,说明在40℃酶的活性较其他两组温度条件下高,其次是20℃,60℃条件下产物浓度还未达到最大值,酶促反应已经停止,说明酶已失活。‎ ‎【详解】A. 分析曲线图可知:在B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酶的活性最高,故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但不能说明B组温度是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 B. 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A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可能会加快,B正确;‎ C. 据图可知,在t2时刻,C组(60°C)酶已经失活,降低C组温度酶的活性也不会提高,故曲线不会上升,C错误;‎ D. 在t3时刻B组曲线不再上升,原因是反应物已经反应结束,D错误。‎ ‎35.将一份刚采摘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小时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1℃的冷库内贮藏。从采摘后第1d算起,每10定时定量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 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叙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是(     )‎ A. 曲线中比值大于1时,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 第20d对照组蓝莓产生的酒精量高于CO2处理组 C. 第40d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 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蓝莓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H20+6O26CO2+12H2O+能量,所以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葡萄糖)2C2H5OH+2CO2+少量能量,所以其单位时间内只有CO2释放量。 2、分析题图可知,当储藏天数小于等于10天时,两组蓝莓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说明都只进行有氧呼吸;当储藏天数大于10天时,对照组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CO2处理组当储藏天数小于等于20天时,蓝莓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当储藏天数大于20天时,蓝莓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蓝莓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当CO2释放量和02吸收量比值大于1时,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所以,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有氧呼吸时,CO2释放量和02吸收量比值等于1,如果比值大于1时,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第20天时,CO2处理组的CO2释放量和02‎ 吸收量比值等于1,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而对照组的比值大于1,说明对照组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所以,第20d对照组蓝莓产生的酒精量高于CO2处理组,B正确; ‎ C、设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由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为6x,释放的二氧化碳为6x,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2y,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由题图可以看出,第40天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02吸收量的比值为2,则有关系式(6X+2y)÷6x═2,解得x/y═1/3,即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所以,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C错误; ‎ D、由题图曲线可以看出,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02吸收量的比值低,即无氧呼吸较弱。所以,为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短时处理,D正确。 故选C。‎ ‎【点睛】首先阅读题干是以实验为载体考查CO2浓度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然后解读题图曲线,两组实验走势的不同与成因,最后根据选项描述综合分析作出判断。正确地对曲线进行解读,正确运用化学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36.将某雄性动物细胞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培养在含放射性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将某个精子与正常卵细胞(无放射性)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转入无32P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关于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含有32P标记的四分体有n个 B. 每个精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数都为n个 C. 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n个 D. 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子细胞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个 ‎【答案】D ‎【解析】‎ 将某雄性动物细胞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培养在含放射性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和减数分裂过程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含有32P标记的四分体有n个,A正确;产生的精子含有n条染色体,且每个染色体上的DNA都含有32P标记的一条链,B正确;受精卵是由含有n条放射性染色体和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因此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n个,C正确;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子细胞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0到n个,D错误。‎ ‎37.对下列各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 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B、aXB、AY 、aY四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甲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有正常的,说明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现有女儿正常,所以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应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丁图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而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和Y,图示个体基因型为AaXBY。‎ ‎【详解】A、甲图生物基因型是AaDd,自交后代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 B、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可能是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的后期,还可能是四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丙图家系中,父母是患者,生出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C错误;‎ D、丁图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可产生AXB、aXB、AY 、aY四种配子,D正确。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和遗传方式判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若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就称为复等位基因。例如,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基因IA和IB对基因i是完全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 B. 一个正常人体内一般不会同时含有三种复等位基因 C. 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基因IA和IB对基因i是完全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分析,A型血的基因型有两种:IAIA、IAi;B型血的基因型有两种:IBIB、IBi;AB型血的基因型有1种:IBIB、IBi;O型血的基因型有1种:ii;三个复等位基因在个体中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人类 ABO 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即IAIA、IAi、IBIB、IBi、IBIB、IBi、ii,A正确;一个正常人体内细胞中一般不会同时含有三条同源染色体,所以一般不会存在三种复等位基因,B正确;由于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只能有其中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他们的遗传只能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可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根据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的基因型类型,若他们的基因型分别为IAi、IBi,他们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即IAi、IBi、IA、IB、ii,D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明确三种复等位基因是怎样构成各种血型的基因型以及它们遵循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 ‎39.如图所示,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 ④②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有丝分裂间期,核DNA复制后含量加倍,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核DNA恢复原状,则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但含量不变,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染色体恢复原状,则④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核DNA复制后含量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核DNA含量恢复原状,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没有DNA复制,则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核DNA减半,则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但含量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恢复原状,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减半,则③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故选B。‎ ‎40.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判断不正确的是 A. 除题中指出的FGF9外,分泌蛋白还包括消化酶、抗体和所有激素 B. 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或高尔基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 C. FGF9的分泌过程,高尔基体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D. FGF9从细胞中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能体现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有些激素不属于分泌蛋白,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A错误;根据“抑郁症患者大脑中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可知FGF9在X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加工和运输,因此,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或高尔基体的功能,通过减少FGF9的合成和分泌来治疗抑郁症,B正确;FGF9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间接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抑郁症,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二、填空题 ‎41.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细胞可降解自身大分子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下图1、图2为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AKT和mTor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 ‎⑴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激活____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为____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在ATP充足时激活的mTor抑制自噬的发生。‎ ‎⑵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通过启动____过程为细胞提供ATP;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____程序。‎ ‎⑶为探究自噬作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研究者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饥饿处理(不提供外源营养)诱发自噬,检测处理前后各时期细胞占总数的百分比如下表(G0是暂不增殖细胞)。‎ ‎①下列不是饥饿处理组所需细胞培养条件是____。‎ A.适宜渗透压 B.溶解氧 ‎ C.适宜温度 D.血清 ‎②据表分析,自噬发生后HeLa细胞增殖速率____(加快/不变/减缓),判断的依据是____。‎ ‎【答案】 (1). AKT (2). 丙酮酸和[H] (3). 自噬 (4). 凋亡 (5). D (6). 减缓 (7). 处理后,G0细胞比例增加,S、G2和M时期细胞占比减少,部分原有增殖细胞停留在暂不增殖状态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以“自噬作用”为材料考查溶酶体在维持细胞内稳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先分析题图了解“自噬作用”的过程和涉及的相关知识,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激活AKT来抑制凋亡;由于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在ATP充足时激活的mTor抑制自噬的发生。‎ ‎(2)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通过启动自噬过程为细胞提供ATP;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凋亡程序。‎ ‎(3)①分析题意可知,细胞饥饿处理就是不提供外源营养,因此饥饿处理组不应该提供血清,而适宜渗透压、溶解氧、适宜温度是细胞生长必须的理化性质,不属于外源营养。‎ ‎②据表分析,处理后,G0细胞比例增加,S、G2和M时期细胞占比减少,部分原有增殖细胞停留在暂不增殖状态,因此自噬发生后HeLa细胞增殖速率减缓。‎ ‎42.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颤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 ‎(4)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 (1).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 (2). 识别 (3). 体温调节 (4). 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或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的膜电位) (5). 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或 青蒿素对线粒体的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差异) (6). 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解析】‎ ‎【分析】‎ 疟原虫营寄生生活,进入人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增殖时,合成DNA、蛋白质的原料均来自红细胞。疟原虫属于寄生虫,是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疟疾病人及带虫者属于传染源;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虫等害虫属于生物媒介传播;从传播途径分析,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疟原虫属于抗原。‎ ‎【详解】(1)疟原虫体内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这些物质都来自于人体细胞。‎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依靠自身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的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4)①1、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因变量为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②由①中数据分析可知,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差异,而且青蒿素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即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所以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点睛】本题以疟原虫为媒介,综合考查了原生动物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功能,以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实验分析,需要考生认真审题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再根据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43.某种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 与a、B与b)控制,叶片宽度由等位基因(D与d)控制,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花色有三种表现型,紫花(A_B_)、粉花(A_bb)和白花 (aaB_或aabb)。如表所示为某校的同学们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中__________杂交组合,可判断叶片宽度这一性状中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 ‎(2)写出甲、乙两个杂交组合亲本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 ‎(3)若只考虑花的遗传,乙组产生的F1中全部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种,其中粉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4)某实验田有一白花植株,如果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可利用种群中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纯合个体与之杂交。请写出预期结果及相应的结论(假设杂交后代的数量足够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窄叶 (3). AaBbDd (4). AABbDd (5). 9 (6). 1/8 (7). 粉花 (8). 若后代全开紫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9). 若后代既有开紫花,也有开粉花的,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10). 若后代全开粉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解析】‎ ‎【分析】‎ ‎1、乙组实验后代中,紫花:粉花=3:1,没有白花出现,因此亲本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白花基因型为aaBb;宽叶:窄叶=3:1,相当于杂合子自交,说明宽叶是显性性状,因此亲本基因型为Dd×Dd,因此乙组实验亲本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AABbDd×aaBbDd。 2、甲实验后代中,紫花:粉花:白花=9:3:4,因此对于花色来说,甲组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中,宽叶:窄叶=1:1,相当于测交实验,对于叶的宽度来说,甲组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所以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甲组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 ‎【详解】(1)乙组杂交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宽叶,但它们的后代中出现了窄叶,说明宽叶(D)对窄叶(d)为显性。‎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组合中亲本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组亲本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 ‎(3)只考虑花色的遗传,由题意分析可知,乙组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子代中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1AaBB,2AaBb),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3×3=9种,自交后代中粉花A_bb的比例为××=。‎ ‎(4)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利用种群中表现型为粉花的纯合个体(AAbb)与之杂交。若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植株与粉花的纯合个体杂交后代为AaBb,全开紫花;若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植株与粉花的纯合个体杂交后代为AaBb、Aabb,表现为紫花和粉花;若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植株与粉花的纯合个体杂交后代为Aabb,全开粉花;所以①若后代全开紫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②若后代既有开紫花,也有开粉花的,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③若后代全开粉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宽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能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各组亲本的基因型,再计算相关概率。‎ ‎44.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在高等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中。‎ ‎(1)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光反应吸收的____________,在碳(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内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2)R酶由8个大亚基蛋白(L)和8个小亚基蛋白(S)组成。高等植物细胞中L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并在叶绿体中合成,S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___________中由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叶绿体,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中与L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研究发现,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有人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蓝藻R酶的S、L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以提高后者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人员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L基因。转基因植株能够存活并生长。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R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 ‎①由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测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 ‎②基于上述实验,下列叙述中能够体现生物统一性的选项包括______。‎ a.蓝藻与甲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蓝藻与甲都以R酶催化CO2的固定 c.蓝藻R酶大亚基蛋白可在甲的叶绿体中合成 d.在蓝藻与甲的叶肉细胞中R酶组装的位置不同 ‎【答案】 (1). 光能 (2). 温度、CO2浓度 (3). R酶活性、R酶含量、C5含量、pH(其中两个) (4). 细胞质 (5). 基质 (6). 不能 (7). 转入蓝藻S、L基因的同时没有去除甲的S基因,无法排除转基因植株R酶中的S是甲的S基因表达产物的可能性 (8). a、b、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基因工程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有关知识。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和CO2浓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有色素的含量和种类、酶的含量及活性;要将新的基因转入,首先得将“原配”基因从受体植株的细胞核和它的叶绿体基因组中给敲除掉。然后导入目的基因,等待它们将老片段“替换”掉了之后,用专门的培养基筛选出只含有这种叶绿体的细胞,再通过组织培养最终获得R酶活性很高的转基因植株。‎ ‎【详解】(1)地球上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需要光反应吸收光能,转化为ATP的化学能,然后ATP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提供能量,合成糖类。在暗反应中,RuBP 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这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固定。暗反应的进行需要相关酶的催化,二氧化碳做原料,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光反应需要色素、酶、水、光照等,故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有光照、温度、CO2浓度、水、无机盐等;内部因素包括色素含量及种类、酶的含量及活性等。‎ ‎(2)高等植物细胞中L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并在叶绿体中合成,S由细胞核基因通过转录成mRNA ,mRNA 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合成为S蛋白;因R酶是催化CO2与C5结合的,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S蛋白要进入叶绿体,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与L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 ①据题设条件可知,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只去除甲的L基因,没有去除甲的S基因。因此,转基因植株仍包含甲植株的S基因,不能排除转基因植株中R酶是由蓝藻的L蛋白和甲的S蛋白共同组成。故由上述实验不能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测。‎ ‎②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蓝藻的基因能导入到甲的DNA中,说明蓝藻和甲植株都以DNA为遗传物质;蓝藻中 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说明两者都以R酶催化CO2的固定;由于蓝藻S、L基因均转入甲的叶绿体DNA中,且去除了甲的L基因,结果转基因植株合成了R酶,说明蓝藻R酶大亚基蛋白L在甲的叶绿体中合成,即蓝藻的基因在甲的叶绿体中可以表达,以上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在蓝藻中R酶组装是在细胞质基质,甲的叶肉细胞组装R酶是在叶绿体基质,则说明了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选ab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抓住“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L基因。”这一条件,得知甲的S基因还在,可以合成S蛋白,故无法确定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完全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 ‎45.果蝇眼色的野生型和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进行了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A/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a、B/b基因遗传时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组合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杂交组合丙中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杂交组合丙F1中的深红眼雄性个体与棕眼雌性个体杂交,子代出现深红眼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 ‎【答案】 (1). 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 基因的自由组合 (3). 杂交组合丙中亲本均为野生型,F1中出现了野生型∶棕眼∶深红眼∶白眼=9∶3∶3∶1(或根据组合甲可判断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组合乙可判断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 BbXAXA、BbXaY (5). 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为白色 (6). 1/6‎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组实验中子代的表现型在雌雄中不同可知,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乙组子代中无论雌雄均为野生型:棕眼=3:1,可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结合杂交组合甲、乙、丙分析可知,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对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详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同DNA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因此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根据甲组杂交实验结果,F1雌性均表现为野生型,雄性中野生型与深红眼的比例接近1∶1,可得出深红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同理据乙组杂交实验结果也能得出棕色眼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A/a、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根据前面分析可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深红眼为隐性,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棕色为隐性,杂交组合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XAX-、B-XaY,杂交后代出现棕眼,雄性没有出现深红眼,故组合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根据杂交组合丙可知,A/a基因和B/b基因均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白眼。‎ ‎(4)据题可以推出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F1中的深红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棕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1/2bbXAXA、1/2bbXAXa,杂交子代出现深红眼个体的概率为:1/3×1/2×1/2+2/3×1/2×1/2×1/2=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侧重考查考生利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考查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白眼个体不是一个或两个,所以排除是基因突变的原因产生的,又由于白眼雄性个体数量满足一定比例,所以可判断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个等位基因均为隐性表达时产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