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2.0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二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试卷包括39小题,1~35为选择题,36~39为主观题,满分70分选择题部分(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
3.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如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5.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7.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8.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
B.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D.人体遇冷时,肾上腺素可参与产热调节
10.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过敏反应增强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11.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1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13.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
A.根水平生成,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成,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15.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a B.b C.c D.d
1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17.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18.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19.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20.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21.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22.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m2•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C.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3.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25.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6.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碱基对
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27.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 )
A.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C.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28.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29.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自由组合
D.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30.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31.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32.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33.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D.7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34.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型为AaBB,且II﹣2与II﹣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图谱,正确的推断是( )
A.I﹣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II﹣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III﹣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
D.III﹣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
35.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④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⑤①③ B.⑥②④ C.⑤①② D.⑥③④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
36.(6分)某人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
(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此时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37.(8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38.(10分)果蝇的眼色由两队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1代雌果蝇能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使得F2代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 ,在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T、t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
②F2代雄果蝇中共有 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③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有的序列作探针,与F2
代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B与B结合,b与b结合),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以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 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若;观到 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
39.(6分)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 .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 (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二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卷包括39小题,1~35为选择题,36~39为主观题,满分70分选择题部分(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产物,通过扩散进入内环境,③正确;
④无机盐(如钠离子等)属于内化境成分,④正确;
⑤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⑤正确.
则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④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Na+主要存在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A错误;
B、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等,B正确;
C、K+主要存在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组织液,C错误;
D、O2从组织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故组织液中O2浓度高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选项正确;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选项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选项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2、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A正确;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释放出信号分子,吸引单核细胞(一种白细胞)也到达炎症部位,并且单核细胞在信号分子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因此该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ATP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5.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错误;
D、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7.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大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
【解答】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故A选项错误;
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故B选项错误;
C、胰岛素分泌增加后,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故C选项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等知识.
8.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由题意可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位于皮肤表层的冷觉感受器,神经中枢包括感知寒冷的大脑皮层,支配机体释放甲状腺激素的下丘脑和支配肌肉收缩的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寒冷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
【解答】解: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A正确;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位于皮肤表层的冷觉感受器,B正确;
C、垂体不是反射弧的反射中枢,故C错误;
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及神经调节.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人脑特有的功能及体液调节的作用机理.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
B.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D.人体遇冷时,肾上腺素可参与产热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激素调节是指动物机体通过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间接调节动物机体的活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分,在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发生作用,从而协调动物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其它生理机能,使这些机能得到兴奋或抑制,使它们的活动加快或减慢.
2、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A正确;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调节细胞的代谢,C正确;
D、人体遇冷时,肾上腺素含量增多,增加产热量,可参与产热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评】对激素调节的特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难度容易.
10.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过敏反应增强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具体表现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明确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现在三道防线上,其中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再根据题干信息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1.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布于血液和淋巴中;在细胞免疫中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
【解答】解:A、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故A正确;
B、在免疫过程中,能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故B正确;
C、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故C正确;
D、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浆细胞,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T细胞的分布和作用、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
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近年在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都紧密结生活实际或者结合具体的实例而设问.
13.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
A.根水平生成,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成,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相当于无重力作用,根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幼苗的茎具有向光性.
【解答】解:从题干信息可知,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暗室内,三者合为一体,而光源随它们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因缓慢匀速旋转各方向受重力影响相同,所以植物的茎和根的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的影响.结合图形可知单侧光只照射茎,所以根部生长素的分布也不受单侧光影响,即均匀分布,因此,根自然水平生长.茎受到的是一个单侧光,因此茎弯曲生长的方向与光照方向一致,即茎向下弯曲生长.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实例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匀速旋转”及光源位置,掌握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原因.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A正确;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B正确;
C、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植物激素功能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5.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解答】解:A、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α值越大,B正确;
C、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也越小,α值越大,而不是不变,C错误;
D、d曲线与高浓度时的抑制作用不相吻合,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次要求考生结合各曲线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的特征.
【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甲类群有7种生物,而乙类群有9种生物,因此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A错误;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且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B错误;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且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类群的丰富度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表中的数据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
B、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C正确;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种间关系的理解.
18.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的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阔叶林→针叶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该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该现象属于群落演替,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分析】由图可知,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既吃浮游生物,也吃底栖生物,甲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因而能说明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也能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和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但此图无法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答】解:A、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故A正确;
B、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故B正确;
C、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利于各种群的生存,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既吃浮游生物,也吃底栖生物,甲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故C正确;
D、图中能说明竞争状况和鱼类的捕食状况,但无法表面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
20.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分解者包含e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
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
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生产者、分解者的生物类型,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理解和原核生物的类型记忆是解题的基础,分析选项中的概念图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对一般现象与特殊情况的准确把握与记忆.
21.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有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
【解答】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该生态系统存在着两条食物链,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所以主要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同时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由题意分析已知在稻﹣鸭﹣萍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中存在两天食物链: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所以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C错误;
D、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荫蔽环境,其与水稻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22.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m2•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
7.50×
7.15×
2.44×
2.25×
2.18×
109
108
108
107
107
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C.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下一营养级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去路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
【解答】解: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A正确;
B、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B正确;
C、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C错误;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意在强化学生对各营养级个能量来源与去向的分析和计算.
23.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的同化能的去路一般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
【解答】解:A、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鲈鱼,A错误;
B、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B正确;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小于1357J.m﹣2.a﹣1,C错误;
D、该食物网与分解者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的理解与运用.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5.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烟草花叶病毒.
【分析】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解答】解:A、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并没有发现其化学本质,A错误;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噬菌体利用生物结构自身的特点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说服力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强,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故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说明有些病毒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而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实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相关实验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6.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碱基对
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有3对,G=C有4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则n=4,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错误;
C、能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由于A=T有3对,G=C有4对,因此能搭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少于44种,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的计算,考生可以绘图得出(2n﹣1)×2的规律,再结合题干条件“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答题.
27.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 )
A.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C.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解答】解:A、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之间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减数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染色体行为发生的时期,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8.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期
【解答】解:A、两者前期染色体和DNA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于细胞中,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A错误;
B、两者中期染色体和DNA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D、两者后期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也不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规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9.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自由组合
D.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考点】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
【解答】解:A、1个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
C、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
D、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没有白眼残翅雄果蝇,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白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是bbXrX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DNA含量加倍,基因组成是bbbbXrXrXrXr,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细胞,DNA含量减半,基因型bbXrXr.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了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B、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故B正确;
C、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故C错误;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在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加倍,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bbXrXrXrXr,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bbXrXr,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型频率都是,所以I和IV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I是随机交配的结果,IV是自交的结果.曲线II和III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Aa+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AA的比例为,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AA+Aa(AA+Aa+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2是AA+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2,后代是(AA+Aa+aa),淘汰掉aa,则F2是AA+Aa,所以从这里看以看出曲线II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III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
【解答】解:A、曲线II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F3随机交配以后(A+a)2,即AA+Aa+aa,淘汰掉aa以后为AA+Aa,Aa基因型频率为0.4,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曲线III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正确;
C、曲线IV是自交的结果在Fn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的数值是1﹣()n﹣(1﹣()n﹣1)=()n,C错误;
D、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遗传平衡定律,能判断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题干中的哪种情况,再结合选项,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进行相关的计算,有一定难度.
32.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本题以人体性染色体组成、XY型性别决定已经基因检测的理论为基础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优生的相关知识,首先理解DNA探针是对待测基因制备的具有与目标基因相同或互补碱基序列的单链DNA.
【解答】解:A、根据题干背景,X探针与Y探针分别具有一段与X和Y染色体相同的碱基序列,可以分别与X和Y染色体结合,使相应染色体呈现荧光标记,A正确;
B、据图分析,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至于妻子是否由于X染色体上具有致病基因导致的伴性遗传,本题的图形中没有显示相关基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能判断,B错误;
C、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既有可能是父母中一方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导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判断,C错误;
D、由图形显示分析,流出胎儿的遗传配子既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XX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也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含X的正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X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对于该对夫妇来说,选择性生育并不能解决该遗传病出现的问题,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优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一定的难度.
33.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D.7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考点】真题集萃;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3、含一对等位基因Aa的杂合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Aa、aa,其中纯合体为,杂合体为.
【解答】解: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故A选项错误;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4=,故B选项正确;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2×=,故C选项错误;
D、7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相等,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准确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34.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型为AaBB,且II﹣2与II﹣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图谱,正确的推断是( )
A.I﹣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II﹣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III﹣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
D.III﹣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Ⅰ﹣1基因型为AaBB”而个体不会患病,由此可推知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表现正常,也可推知患病的个体Ⅱ﹣2的基因型必为aaB_.由于第Ⅲ代不会患病,第Ⅲ代个体的基因型一定为AaB_,故Ⅱ﹣3的基因型必为AAbb,同时确定Ⅱ﹣2的基因型必为aaBB,Ⅲ﹣1与Ⅲ﹣2的基因型都是AaBb.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I﹣3的基因型不能确定,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B正确;
C、Ⅱ﹣2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Ⅱ﹣3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所以III﹣1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C错误;
D、Ⅲ﹣2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女性婚配,后代正常(A_B_)的概率为×,因此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系谱图的判断,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判断出双显性个体才正常的结论,进而推导出Ⅱ﹣2和Ⅱ﹣3的基因型,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5.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④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⑤①③ B.⑥②④ C.⑤①② D.⑥③④
【考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本题是对遗传信息、密码子、基因三个相近概念的考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是mRNA上能编码一个氨基酸的三个连续相邻的碱基.
【解答】解: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是信使RNA上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①错误;
②遗传信息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②正确;
③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是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③错误;
④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④正确;
⑤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是反密码子,⑤错误;
⑥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⑥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遗传信息、基因、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概念,对于几个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与DNA、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转录、翻译过程联系起来系统分析、归纳,采用比较的方法,深刻领会相关概念.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
36.某人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
(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外正内负 ,此时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 高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神经冲动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感受器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频率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大脑皮层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时电位逆转,形成动作电位;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
(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
故答案为:
(1)外正内负 高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样方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B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F 点;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甲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生产者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就地 保护.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据此答题.
【解答】解:(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2)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
(3)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恢复生态系统首先应增加生产者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故答案为: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点评】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8.(10分)(2016秋•长阳县校级期末)果蝇的眼色由两队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XB ,F1代雌果蝇能产生 4 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使得F2代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 2:1 ,在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T、t基因位于 常 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ttAAXbY .
②F2代雄果蝇中共有 8 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③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有的序列作探针,与F2代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B与B结合,b与b结合),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以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 4 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若;观到 2 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_XB_为红眼,aaXB_为粉红眼,则A_XbXb、A_XbY、aaXbXb、aaXbY为白眼.并且F1代全为红眼,因此可以初步判断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
一般亲本杂交,后代中雌雄比例正常为1:1,之所以出现3:5的比例,是雌性中有四分之一的个体转变为雄性,根据题意即有四分之一的tt个体.
【解答】解:(1)①根据题意可知亲代为纯合粉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其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A_XB_),说明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则F1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所以F1代雌果蝇能产生2×2=4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已知F1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代粉红眼果蝇aaXB_雌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即比例为 2:1;F2代中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则杂合子的概率是.
(2)①已知果蝇另一对染色体上的t基因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而对雄性无影响,说明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3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TTAAXBXB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说明有性反转现象说明白眼雄果蝇有tt基因;无粉红眼出现,说明白眼雄果蝇没有a基因,所以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ttAAXbY.
②已知亲本基因型是:TTAAXBXB、ttAAXbY,则F1基因型是:TtAAXBXb、TtAAXBY,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分别是: 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XBXB、(性反转)ttAAXBXb(性反转),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③用含Bb基因的序列做探针,有丝分裂后期有两个荧光点即说明该细胞含两个X染色体,说明该细胞是正常的细胞,若含四个荧光点说明该细胞含四个X染色体,细胞一极两个,说明该个体是性反转个体,是雄性不育个体.
故答案是:
(1)①aaXBXB 4 ②2:1
(2)①ttAAXbY ②8 ③4 2
【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以及特殊的性别决定方式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39.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细胞核 .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26% .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 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 不完全相同 (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解答】解:(1)过程②属于转录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2)α链是mRNA,其中G占29%,U占25%,则其模板链中C占29%、A占25%,再者模板链中G占19%,则T占27%,则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A占(25%+27%)÷2=26%.
(3)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与苏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中一个不同碱基是第2个碱基,由U变为C,则模板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A∥T替换成G∥C.
(4)DNA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但不能发生DNA复制,人体内成熟红细胞不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记忆细胞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5)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不同细胞中相同DNA转录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故答案为:
(1)细胞核
(2)26%
(3)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5)不完全相同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内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的复制、细胞分化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