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00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 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 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 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答案】D ‎【解析】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每种性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详解】绵羊的长毛和短毛是相对性状,细毛和粗毛是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纯合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其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B. 是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来 C. 连续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 D.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 ‎【答案】A ‎【解析】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不含等位基因的如AA或aa称为纯合子,含等位基因如Aa称为杂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还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A、纯合子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和aa杂交后代是Aa,为杂合子,A错误;‎ B、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是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来,B正确;‎ C、纯合子连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性状能稳定遗传,C正确;‎ D、豌豆自然状态下是自花授粉、闭花授粉,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D正确。‎ 故选A。‎ ‎3.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一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他做出的“演绎”是( )‎ A.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B. 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C. 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两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在做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实验时,将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将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并将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为了解释3:1的分离比,孟德尔提出了假说。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如果假说正确,那么他推测用F1和隐性的个体杂交(测交)的结果应该是1:1,这便是演绎推理。最后,假说的正确与否还要看实验的结果,如果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的相符,则说明假说正确,若不符,则说明假说错误。‎ ‎【详解】A、孟德尔的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亲本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A错误;‎ B、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孟德尔的实验结果,B错误;‎ C、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这是孟德尔的演绎推理,C正确;‎ D、两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属于假说的内容,D错误。‎ 故选C。‎ ‎4.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不能产生的配子是( )‎ A. YY B. YR C. Yr D. yR ‎【答案】A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Y和y、R和r是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而YY是不能产生的配子。B、C、D答案均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等位基因的对数,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a)又患色盲(b)的男孩。此男孩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AaXBY、AaXBXb B. AaXBY、aaXbXb C. AAXbY、AAXBXb D. AaXBY、aaXXb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在做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实验时,将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将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雌雄配子结合,又恢复为一对。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进而产生不同的配子。‎ ‎【详解】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夫妇生了一个两病皆患的小孩(aaXbY),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从母亲的基因型推测外祖父、外祖母的基因型,不可能为C,C选项得不到Aa,因此C正确。故选C。‎ ‎6.下列有关红绿色盲症的叙述,正确的( )‎ A. 红绿色盲症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近亲结婚导致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升高 C. 红绿色盲症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D. 红绿色盲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答案】B ‎【解析】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基因型为XBXB、XBXb、XbXb,男性的基因型为XBY、XbY,女性需要两条X染色体上两个基因同为隐才会患病,因此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详解】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红绿色盲症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纯合的概率,导致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升高,B正确;‎ C、红绿色盲症患者中女性少于男性,C错误;‎ D、红绿色盲症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错误。故选B。‎ ‎7.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 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 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答案】C ‎【解析】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详解】A、由组合3知,双亲表现型相同,子代出现红果:黄果≈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A错误; ‎ B、组合1的子代表现型红果:黄果≈1∶1,故亲本基因型分别为红果Aa、黄果为aa,B错误;‎ C、实验2后代均为红果,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红果番茄的基因型为Aa,属于杂合子,C正确;‎ D、实验3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因此子代中黄果的基因型为aa,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种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带有白化病基因的正常男子与带有白化病基因和色盲基因的正常女子结婚,他们的子女中男性表现正常的个体占子女总数的( )‎ A. 1/16 B. 3/‎16 ‎C. 9/16 D. 1/8‎ ‎【答案】B ‎【解析】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用乘法原理或配子法。‎ ‎【详解】设白化病的基因为a,色盲的基因为b,则带有白化病基因的正常男子(AaXBY)与带有白化病基因和色盲基因的正常女子(AaXBXb)结婚,他们的子女中男性表现正常的个体(A_XBY)占子女总数的3/4×1/4=3/16。故选B。‎ ‎9.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A. 1/8 B. 7/8 C. 7/16 D. 9/16‎ ‎【答案】B ‎【解析】杂合体逐代自交,纯合子的比例越来越高,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低。自交n代后,杂合子=1/2n,纯合子=1-1/2n。‎ ‎【详解】自交n代后,杂合子=1/2n,纯合子=1-1/2n,纯合子=1-1/23=7/8,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区分自交和自由交配。‎ ‎10.下图是一个家庭中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Ⅲ3与Ⅲ4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A. 1/12 B. 1/‎8 ‎C. 1/6 D. 1/18‎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图中Ⅱ1×Ⅱ2→Ⅲ2,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由a控制,‎ ‎【详解】根据题图中Ⅱ1×Ⅱ2→Ⅲ2,可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都是Aa,则Ⅲ3的基因型为2/3Aa或1/3AA,Ⅲ4基因型为Aa,则Ⅲ3和Ⅲ4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2/3×1/4×1/2=1/12;故选A。‎ ‎11.下图是某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Ⅲ6与患病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B. 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体 C. 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D. 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答案】A ‎【解析】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从系谱图中可以看出,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为伴X隐,则Ⅱ4为XbXb,她所生的儿子一定患病,但Ⅲ6正常),假设该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 ‎【详解】A、Ⅲ6基因型为XbY,与患病女性(XBXB或 XBXb)结婚,儿子可能患病(XBY),A错误;‎ B、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XBXb)是杂合体,因为Ⅲ6(XbY)正常、Ⅲ8(XBY)患病,B正确;‎ C、Ⅲ7(XbXb)与正常男性(XbY)结婚,子女都不可能患病,C正确; ‎ D、Ⅲ8(XBY)与正常女性(XbXb)结婚,儿子都不患病(XbY),D正确。故选A。‎ ‎1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AABB和aabb)杂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产生的F2中,不同于两个亲本的新性状组合个体数占总数的( )‎ A. 1/16 B. 3/‎16 ‎C. 9/16 D. 6/16‎ ‎【答案】D ‎【解析】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 ‎【详解】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AABB和aabb)杂交,F1为AaBb,F1自交产生的F2中,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不同于两个亲本的新性状组合(‎3A_bb和3aaB_)个体数占总数的6/16。故选D。‎ ‎13.与有丝分裂相比较,不属于减数分裂所特有的是( )‎ A. 有联会现象 B. 复制后的DNA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 C. 子细胞的遗传信息组合可能是不同的 D.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有一些特殊的行为,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是其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之一。‎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有联会现象,有丝分裂无,A正确;‎ B、复制后的DNA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B错误;‎ C、减数分裂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子细胞,子细胞的遗传信息组合可能是不同的,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D正确。故选B。‎ ‎14. 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 )‎ A. 4个DNA分子 B. 2条姐妹染色单体 C. 4个着丝点 D. 2对染色体 ‎【答案】A ‎【解析】每个四分体包括一对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4条姐妹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故选A ‎1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 B. 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 C. 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条 D. 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所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染色体复制时产生的拷贝称为染色单体,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粒,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为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第二极体)。‎ ‎【详解】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C错误;‎ 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D正确。故选D。‎ ‎16.如图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动物细胞,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该图细胞中①⑤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极体也可能是精细胞 D. 该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所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受精卵及体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是指一种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图中①②③④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该图细胞中①⑤各为一对相同的染色体,是染色体复制得到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的染色体,B错误;‎ C、该细胞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第一极体,因此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极体也可能是精细胞,C正确;‎ D、该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故选C。‎ ‎17.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3个极体中染色体组成是( )‎ A. 都是2、4‎ B. 都是1、3‎ C. 1个极体是1、3,另2个极体都是2、4‎ D. 1个极体是2、4,另2个极体都是1、3‎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 (1)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与卵细胞同时产生的1个极体中染色体组成也是1、3; (2)由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与次级卵母细胞同时产生的第一极体中染色体组成是2、4,由第一极体分裂产生的2个极体中染色体组成都是2、4。故选C。‎ ‎18. 等位基因分离的原因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发生了 A.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D.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A正确; B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体现的基因重组,BD错误; C、同源染色体配对不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原因,C错误;故选A。‎ ‎19.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维持了亲代与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稳定;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结合在一起,使子代具有亲代双方的优良特性,有利于物种适应生存环境。‎ ‎【详解】由分析可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重要作用,即C正确。故选C。‎ ‎20.下列有关基因、DNA、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DNA都在染色体上 B.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 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D. 萨顿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来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系列,在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生物和DNA病毒)中是一段DNA,在RNA病毒中是一段R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成分有DNA、蛋白质和少量的RNA,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核DNA的载体。沃尔特·萨顿,美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他提出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及其学生的实验研究加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并发展成为遗传学理论,它是经典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详解】A、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在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DNA,原核细胞的DNA在拟核区,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正确;‎ C、染色体复制后会形成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C错误;‎ D、摩尔根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来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第一个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人,萨顿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D错误。故选B。‎ ‎21.初次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萨顿的蝗虫实验 C. 摩尔根的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 D. 人的红绿色盲的研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萨顿的蝗虫实验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人的红绿色盲的研究可探索伴性遗传规律,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 ‎22.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其中没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 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B.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途径 C. 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答案】C ‎【解析】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用15N标记亲代大肠杆菌的DNA双链,在转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梯度离心,通过观察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A正确。‎ 用3H标记氨基酸,跟踪由其参与合成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运输途径,B正确。‎ 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只是分离提纯DNA、多糖等物质而进行的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C。‎ ‎2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病毒按寄主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T2‎ 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故B项错误。病毒按所含核酸分:DNA病毒和RNA病毒,即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T2噬菌体是DNA病毒,DNA不含硫元素,因此A、C两项错。病毒是严格寄生的生物,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增殖,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病毒的有关知识,考查知识点较多,属易错题。‎ ‎24.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3H B. 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答案】B ‎【解析】用3H﹑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袭体,其中3H﹑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详解】百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度,在细菌中以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道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3H﹑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故选:B.‎ ‎25.下列能正确表示DNA片段示意图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 ‎【详解】A、DNA分子中没有尿嘧啶(U),A错误;‎ B、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B错误;‎ C、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C错误;‎ D、该片段可以表示DNA,D正确。故选D。‎ ‎26.任何一种生物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就是DNA分子的特异性。下列能决定DNA分子特异性的是 A. A/T B. (A+T)/(G+C) C. (A+G)/(T+C) D. G/C ‎【答案】B ‎【解析】DNA分子的特点是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稳定性是指稳定的结构,多样性是指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多样的,而特异性是指每个DNA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详解】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随意DNA分子中,A=T,G=C,(A+G)=(T+C),所以决定DNA分子特异性的是(A+T)/(G+C),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7.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占22%,那么,胞嘧啶占( )‎ A. 11% B. 22% C. 28% D. 44%‎ ‎【答案】C ‎【解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50%。‎ ‎【详解】DNA分子中A=T,G=C,A+C=T+G=50%,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占22%,那么,胞嘧啶占28%。故选C ‎【点睛】清楚DNA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特别是碱基对的配对方式。‎ ‎28.下列关于DNA结构和复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B. 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C. 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D. DNA的复制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前期 ‎【答案】D ‎【解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A正确;‎ B、 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正确;‎ C、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C正确;‎ D、DNA的复制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错误。故选D。‎ ‎【点睛】熟记DNA的结构及DNA的复制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 DNA复制,不需要( )‎ A. ATP B. DNA模板 C. 4种核糖核苷酸 D.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解析】DNA复制需要ATP供能,A正确;‎ DNA复制需要以DNA为模板,B正确;‎ 需要的原料为4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D正确。故选C。‎ ‎30. 具有100个碱基对的1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如果连续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A. 60个 B. 80个 C. 180个 D. 120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DNA分子区段共有碱基200个,T有40个,则C为60个,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60╳(22-1)=180。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1. 在人体中,由A、T、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 )‎ A. 2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答案】C ‎【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详解】人体中的核酸有DNA和RNA,所以A、C有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T只有脱氧核苷酸,共5种.故选C.‎ ‎32.下列关于R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RNA可分为mRNA、tRNA、rRNA B. mRNA的转录和翻译都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C. RNA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D. mRNA直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RNA可分为mRNA、tRNA、rRNA,这三种RNA都是通过转录形成的,其中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据此答题。‎ ‎【详解】RNA可分为mRNA、tRNA、rRNA,A正确;mRNA转录主要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而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B错误;RNA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C正确;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因此mRNA直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正确。‎ ‎【点睛】注意不同RNA的功能:①mRNA:翻译的模板;②tRNA:识别病转运氨基酸;③rRNA:参与核糖体组成;④某些RNA可作为病毒的遗传物质,储存遗传信息;⑤少数RNA还具有催化功能。‎ ‎33.有关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 B. 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 C. 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 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复制转录的知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详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A正确;‎ 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NA转录需要RNA聚合酶,B正确;‎ C.DNA复制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 D. DNA复制以DNA两条链为模板,转录以DNA其中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 答案选C.‎ ‎34. 细胞中的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的物质或结构是( )‎ A 转运RNA B. 核糖体 C. 氨基酸 D. 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翻译过程中需要转运RNA来转运氨基酸,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故A、B、C项均不符合题意;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翻译过程不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 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 A. 75对碱基 B. 78对碱基 C. 90对碱基 D. 93对碱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条件设氨基酸数为X,2778=110X-18(X-1),X=30,该多肽由30个氨基酸组成,则应为30个密码子再加上终止密码子应为31,编码多肽的基因碱基为31×6=186,93对碱基。D正确,ABC错误。‎ ‎36.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不可能的后果是(  )‎ A. 没有蛋白质产物 B. 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 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 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缺失的位置不同,影响结果也不一样:最前端--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或不能表达(形成终止密码子);在中间某个位置会造成肽链提前中断(形成终止密码子)或插入点后氨基酸序列改变;在该序列最后则不影响表达或使肽链延长。‎ ‎【详解】A、基因中缺少1个核苷酸对,在缺失点之前部分可以合成蛋白质产物,故A错误;‎ B、基因中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若在其中部缺失1个核苷酸对,经转录后,在信使RNA上可能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在基因缺失位置终止,故B正确;‎ C、信使RNA上可能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故C正确;‎ D、基因中部缺失1个核苷酸对,使信使RNA上从缺失部位开始向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合成的蛋白质中,在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变化,故D正确。故选A。‎ ‎37.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 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 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中心法则的内容:‎ RNA的自我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中,高等动植物体内只能发生另外三条途径。‎ ‎【详解】中心法适用于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少量DNA,则遗传信息的传递也符合中心法则,A正确;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属于中心法则的内容之一,B正确; DNA中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然后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C正确;DNA病毒中虽然没有RNA,但它可借助寄主细胞完成DNA到RNA的转录过程,故其遗传信息传递仍遵循中心法则,D错误。‎ ‎【点睛】注意:中心法则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适用于所有生物体内存在的遗传信息流动,但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生物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信息流动内容不同。‎ ‎38.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的功能是贮存、传递、表达、改变遗传信息 B. 决定信使RNA中核苷酸的顺序的是DNA分子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 一种转运RNA能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D.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答案】A ‎【解析】AD、基因做为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贮存有遗传信息,可以在生物传种接代中传递遗传信息,并使遗传信息在子代个体发育过程中表达,但其没有改变遗传信息的功能,D对,A错。 B、信使RNA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其核苷酸排列顺序由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所决定,B正确。 C、一种转运RNA只有一种反密码子,并对应一种密码子,一种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所以一种转运RNA能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C正确。故选A。‎ ‎39.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下图为两个核糖体沿同一mRNA分子移动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对此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此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 B. 核糖体移动方向从右向左 C. 合成多肽链的模板是mRNA D. 两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相同 ‎【答案】B ‎【解析】图示表示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翻译的场所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A正确; B、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B错误; C、合成多肽链的直接模板是mRNA,C正确; D、由于合成这两条多肽链的模板相同,因此最终形成的两条多肽链中得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D正确.故选:B.‎ ‎40. 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是 A.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B. 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包括A和B两种方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A、“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这只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一种方式,A错误;‎ B、“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只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一种方式,B错误;‎ C、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由内分泌腺或者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并不能通过上两种途径控制性状,C错误;‎ D、根据A选项与B选项的分析可知D正确.故答:D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 ‎41.如图是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并提供了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请据图回答:‎ 酪氨酸(UAC),苯丙氨酸(UUU、UUC),丙氨酸(GCA),甘氨酸(GGC),赖氨酸(AAG、AAA),脯氨酸(CCG),甲硫氨酸(AUG),精氨酸(CGA).‎ ‎(1)图中1和2分别表示_____、_____(物质).‎ ‎(2)若该图表示以甲链为模板合成乙链,则该过程称为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_____.‎ ‎(3)若甲链中的一段序列为…TACTTCAAACCGCGT…,据此推测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_____.‎ ‎【答案】脱氧核糖 核糖 转录 RNA聚合酶 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链含有碱基T,为DNA链,则1为脱氧核糖;乙链含有碱基U,为RNA链,则2为核糖.据此答题.‎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1为脱氧核糖,2为核糖.‎ ‎(2)若该图表示以甲链为模板合成乙链,即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称为转录,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3)若甲链中的一段序列为…TACTTCAAACCGCGT…,则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的碱基序列为…AUGAAGUUUGGCGCA…,由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而一种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终止密码子除外),因此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 ‎4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前,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____(填“能”或“不能”)用“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DNA是遗传物质 不能 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解析】T2噬菌体是噬菌体的一个品系,属于T系噬菌体。这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具有蝌蚪状外形,头部呈正20面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包裹DNA作为遗传物质。侵染寄主时,尾鞘收缩,头部的DNA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进而通过寄主体内的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35S)和噬菌体的DNA(32P),分别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悬浮液/沉淀)。实验结果:32P组沉淀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DNA能进入大肠杆菌,且在新的噬菌体中也发现了32P,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35S组悬浮液中放射性较强,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详解】(1)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2)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前,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上述实验中,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若用“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不能区分DNA和蛋白质。‎ ‎【点睛】核酸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重点,也是常见的考点。学习时应注意在理解其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熟悉相关实验操作,并能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还应注意32P和35S标记的结果不同,是常见的易错点。‎ ‎43.下图表示两种高等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 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细胞。‎ ‎(2)甲细胞处于____(时期),乙细胞称为____细胞。‎ ‎(3)若甲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如右图所示。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绘制柱形图,表示甲种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____‎ ‎【答案】乙 甲 有丝分裂后期 次级精母 ‎ ‎【解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布于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图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乙,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 ‎(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布于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图为高等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故该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3)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无论DNA还是染色体数目都要比甲少一半.‎ ‎44.下图是某家族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该病受一对基因A、a控制。请回答:‎ ‎(1)该遗传病是受__________(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2)Ⅱ5和Ⅲ9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10的基因型是_______,她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4)如果Ⅲ10与有该病的男性结婚,出生病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常染色体 Aa、aa AA或Aa; 2/3 1/3‎ ‎【解析】遗传病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Ⅱ5和Ⅱ6生下Ⅲ9,说明该病为隐性,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Ⅱ5和Ⅱ6基因型为XAX-×XAY,生下的女儿不会患病(XbXb)。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Ⅱ5和Ⅱ6基因型为Aa×Aa。‎ ‎【详解】(1)该遗传病是受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2)Ⅱ5和Ⅲ9的基因型分别是Aa、aa。‎ ‎(3)Ⅲ10的双亲为Aa×Aa,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AA:2Aa:1aa,Ⅲ10为正常人,基因型是1AA、2Aa,她是杂合子的概率是2/3。‎ ‎(4)Ⅲ10的基因型是1/3AA、2/3Aa,如果Ⅲ10与有该病的男性(aa)结婚,出生病孩(aa)的概率为2/3×1/2=1/3。‎ ‎【点睛】遗传方式的判断是本题的关键,可采用假设法,先假设是哪一种遗传方式,再结合题目信息去做下一步推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