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50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发菜细胞没有叶绿体,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性激素合成的场所不是核糖体 C. 在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才能被利用 D. 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到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自养。‎ ‎2、内质网是蛋白质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 ‎4、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分离,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才可以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发菜属于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由内质网合成,B正确;‎ C、酵母菌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转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B。‎ ‎2.科学家利用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了一种蝎毒“染色剂”,这种能发光的染色剂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表面,从而帮助医生识别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蝎毒“染色剂”可能会被癌细胞表面的某些糖蛋白识别 B. 蝎毒中的蛋白质最初是在内质网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的 C. 蝎子细胞加工蛋白质时所需ATP都由细胞质基质提供 D. 最终制成的蝎毒“染色剂”中氨基数目与羧基数目一定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表面有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的氨基或羧基数。‎ ‎2、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A、由题意知,“蝎子毒蛋白质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表面,从而帮助医生识别癌细胞”,因此可以推测,“染色剂”可能会被癌细胞表面的某些糖蛋白识别,A正确;‎ B、蝎毒中的蛋白质最初是在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的,B错误;‎ C、蝎子细胞加工蛋白质时所需的ATP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提供,C错误;‎ D、蝎毒“染色剂”中氨基数目与羧基数目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协助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需要ATP供能 B. 人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ATP供能 C.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内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 D. 胰岛素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协助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2.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3.分泌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详解】A、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需要载体的协助,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人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C正确;‎ D、胰岛素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出细胞,D正确。‎ 故选B。‎ ‎4.如图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TP水解后的产物可作为合成核酸的原料 B. 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 C.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 酶1和酶2的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组成二者基本单位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2.细胞中的吸能反应往往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而放能反应往往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A、ATP水解后的产物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合成核酸的原料,A正确;‎ B、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是吸能反应,故要伴随着ATP的水解,B正确;‎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表现,C正确;‎ D、酶1和酶2的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这两种酶的基因中储存的遗传信息不同导致的,D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都为1:1‎ B.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不含有 C. 细胞分裂间期,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 所有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只有精原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都为1:1,A错误;‎ B、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而减数分裂的子细胞含有一至多个染色体组,也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 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催化,C正确;‎ D、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与精原细胞相等, D错误。‎ 故选C。‎ ‎6.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裂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发生改变 C. 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D. 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分裂过程中,有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故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内的RNA会发生改变,B正确;‎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含染色质,故红细胞衰老时,不会出现染色质收缩的现象,C错误;‎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D正确;‎ 故选C。‎ ‎7.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中ATP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 ‎(2)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图___________(填图序号)中的膜结构。‎ ‎(3)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1-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项)‎ ‎【答案】 (1).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 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3). 暗反应 (4). 1、2 (5). 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6). 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该生物膜为细胞膜;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 ‎,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详解】(1)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氧呼吸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图2中的膜表示细胞膜,细胞外有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能与相应的信号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图3表示光反应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该过程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 ‎(2)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有线粒体内膜和细胞膜,即图1和图2中的膜结构,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叶肉细胞特有的膜结构。‎ ‎(3)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主要原因是膜结构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4)图1-3中的生理过程显示出生物膜具有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功能。‎ ‎【点睛】能够正确辨析图中的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转换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8.为了探究某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实际光合速率,某科研小组将该植物幼苗置于密闭无色透明的容器内(容器内温度适宜且有充足的CO2),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并计算出O2的产生量和CO2释放量,分别绘制成如图所示的A、B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值是在_______条件下测得的。实验中利用一盏瓦数不变的台灯,通过_________来改变光照强度。‎ ‎(2)当光照强度为c时,改变装置中的某因素,导致C3的含量下降,则最有可能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幼苗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同时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图中的_________,此时幼苗叶肉细胞中[H]的移动方向包括:细胞质基质到线粒体内膜、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黑暗(遮光) (2). 改变台灯与装置之间的距离 (3). CO2浓度降低 (4). b (5). 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 (6). 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应该逐渐增加,则氧气的产生量逐渐增加,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降低,因此图中B曲线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 ,曲线A表示氧气产生量。0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m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a点氧气的产生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说明呼吸速率是光合速率的两倍;b点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0,氧气的产生量为m,说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c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 ‎【详解】(1)图中m点的光照强度为0,因此是在黑暗(遮光)条件下测得的,光照强度的大小可以利用一 盏瓦数不变的台灯,通过改变其与装置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2)根据题意分析,c点时,若C3的含量下降,说明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不足导致其固定受阻;或光照强度增加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加快;而图示c点为光饱和点,说明影响其变化的不是光照强度,则应该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的。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此时有氧呼吸产生的[H]从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移向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产生的[H]从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结合题意突破图中两条曲线的生物学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某二倍体植物有多对容易区分相对性状,其中部分性状受相关基因控制的情况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组成 表现型 等位基因 显性纯合 杂合 隐性纯合 A一a 红花 白花 B一b 窄叶 宽叶 D-d 粗茎 中相茎 细茎 ‎(1)若表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两植株杂交,子代中窄叶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子代中红花窄叶细茎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 ‎(2)若某植株体细胞的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该植株可形成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如果该植株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该植株自交产生的红花窄叶子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 ‎【答案】 (1). 1/2 (2). 1/8 (3). 4 (4). 1/9‎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详解】(1)若表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常染色体上,说明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两植株杂交,只考虑叶型,亲本基因型中相关的杂交组合为Bb与bb,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1:1,所以子代中窄叶植株占的比例为1/2;若考虑花色、叶型和茎秆三对性状,该杂交组合为三对杂合子基因型的测交,产生的后代表现型有8种类型,且比例均等,故可知子代中红花窄叶细茎植株(AaBbdd)占的比例为1/8。‎ ‎(2)若某植株体细胞的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由于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应按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考虑,则该植株可形成4种基因型的配子,分别为ABd、Abd、aBD和abD;该植株自交产生的表现型的比例为:红花窄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宽叶=9:3:3:1,可知红花窄叶子代所占比例为9/16,红花窄叶纯合子(AABB)占的比例为1/4×1/4=1/16,据此可知该植株自交产生的红花窄叶子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9。‎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定律,会用分离定律的思路解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10. 某些有毒物质能诱导真核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微核。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形成的椭圆形异常结构,游离于细胞核之外,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微核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__。‎ ‎(2)某植物经有毒物质诱导后,若想用显微镜观察微核,镜检时应选择根尖____________区,且处于细胞分裂______期的细胞。‎ ‎(3)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香烟焦油能否诱导微核产生,完成如下实验。‎ 第一步:萃取获得香烟中的焦油,用醋酸丙酯将其溶解后,再用蒸馏水稀释,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的焦油溶液。各取等量加入烧杯A、B、C、D中。将醋酸丙酯与蒸馏水混合液取等量加入烧杯E中。取等量蒸馏水加入烧杯F中。‎ 第二步:将6个状况相同,幼根已培养至‎1cm的洋葱分别置于上述6个烧杯中培养较长且相同时间然后从每个洋葱上随机取根尖数根制作临时装片。‎ 第三步: 镜检记录出现微核的细胞所占的比例(微核率),计算每组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 ‎ 烧杯编号 A B C D E F 焦油浓度(μ g/mL)‎ ‎50‎ ‎100‎ ‎200‎ ‎300‎ ‎0‎ ‎0‎ 平均微核率(%)‎ ‎12.55‎ ‎14. 93‎ ‎17.32‎ ‎20.14‎ ‎3.58‎ ‎3.59‎ ‎①用洋葱根尖制作临时装片的一般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A、B、C、D四组而言,E组和F组哪组是对照组?______。将E组与F组比较,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和蛋白质 (2). 分生区 (3). 间 (4).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 E (6). 排除醋酸丙酯对产生微核的影响 (7). 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的产生,且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强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1)题意显示,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形成的椭圆形异常结构,即微核是断裂的染色体,故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2)因为根据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能形成染色体,所以想用显微镜观察微核,镜检时应选择根尖分生区。因为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应选处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3)由分析可知:‎ ‎①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一般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②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对A、B、C、D四组而言,E组能与上述四组形成对照,而F组中加入的是蒸馏水无法与上述四组形成对照,据此可知E组和F组中E组是对照组,而F组在这里可以和E组形成对照,其作用是排除比醋酸丙酯对产生微核的影响。‎ ‎③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产生,且在一定范围内,焦油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强。‎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也是解答本题必备的能力之一。‎ ‎【生物选考题】‎ ‎11.下图是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简图,请分析并回答:‎ ‎(1)过程甲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该过程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纯化果酒制作的菌种时,利用_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接种时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2)在鲜苹果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_____的空间。经过10~12天后,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样液,如果颜色由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色,说明产生了酒精。‎ ‎(3)过程乙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该菌是一种________细菌,如果缺少糖源,乙中的微生物将甲过程的产物变为_________,再将其变为醋酸。‎ ‎【答案】 (1). 酵母菌 (2). 18-25 (3). 固体 (4). 平板划线法 (5). 1/3 (6). 橙色 (7). 灰绿色 (8). 醋酸菌 (9). 好氧 (10). 乙醛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过程甲为酒精发酵,过程乙是醋酸发酵,甲的菌种是酵母菌,乙的菌种是醋酸菌,‎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如果缺少糖源,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式为:‎ C2H5OH+O2→CH3COOH+H2O 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过程甲为酒精发酵过程,其中使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该过程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纯化果酒制作的菌种时,在固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法。‎ ‎(2)果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以容纳O2,保证发酵早期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促进酵母菌繁殖;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发酵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说明产生了酒精。‎ ‎(3)由分析可知,过程乙中使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故乙过程中需要通入无菌空气,如果缺少糖源,醋酸菌会将甲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变为乙醛,再将其变为醋酸。‎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及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1)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制备,都应用了细胞融合技术,电激和聚乙二醇都可以诱导相应的细胞融合,在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时,还可以用 ①。细胞融合的原理是 ② 。‎ ‎(2)融合后的细胞,仅仅由2个细胞互相融合的类型有 ③ 种,其中符合要求的细胞是 ④ , 其特点为 ⑤ 。‎ ‎(3)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并从动物血清中分离出抗体,这种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存在的缺点是 ⑥ (至少答2个)。由单克隆抗体技术研制成的“生物导弹”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被称为“瞄准装置”,它作用的原理是 ⑦ ,其特点为 ⑧ 。‎ ‎【答案】(1)①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②细胞膜的流动性 ‎(2)③3 ④杂交瘤细胞 ⑤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⑥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⑦抗原与抗体杂交 ⑧特异性强(1分)‎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1)在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时,还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2)融合后的细胞,仅仅由2个细胞互相融合的类型有3种: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同种核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同种核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其中符合要求的细胞是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与单克隆抗体相比,用传统方法生产的血清抗体存在的缺点是: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生物导弹是将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注入体内,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其“瞄准装罝”为单克隆抗体,它作用的原理是抗原与抗体杂交,特点是特异性强。‎ ‎【点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且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图文结合。‎